时间:2023-08-25 16:34:11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科学理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Q9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33-01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1],是生物科学专业和园艺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虽然该课程在长江师范学院已开设多年,又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但由于园艺专业为2010年新建专业,且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差异,该校如何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新专业的教学内容成为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植物生理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基础要求高、抽象难懂等特点。随着各学科的纵深发展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教材信息量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增强。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该课程内容并顺利应用于实践成为该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难题。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弱化教师对教学课件的依赖性,避免因机械地播放教学课件造成“满堂灌”。其次应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优秀教材的选用
该校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生物学领域基础教育的骨干教师为目标,教师在《植物生理学》授课过程中注重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生命活动规律、代谢机理和生理调控机制等原理的讲解,但对于侧重综合应用的园艺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应以服务于实践生产为主。因此,针对原有教材知识点繁多且与农业生产联系较少的特点,该课程改为选用潘瑞炽先生编写的《植物生理学》第6版为教材,以观赏园艺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重点放在合理施肥及灌溉、观赏植物的成花诱导及花期调控和珍稀物种的组培快繁技术等方面,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2 课堂教学改革
《植物生理学》涵盖内容广泛,系统性强,以植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相渗透,对园艺植物栽培学、植物组织培养和花卉学等园艺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已修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3 课件质量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2],课件创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如果将图形、声音、动画等元素与课件文字完美地结合,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可以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过程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但可以强化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多媒体课件的整体结构,合理编排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其最终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激发学生潜能的工具,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打破传统上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错误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将该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以供不同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3-4]。
3 参考文献
[1]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 徐新娟,黄中文.课件制作在优化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5-17.
在这个新世纪,生物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习生物学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接受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形成科学的理念,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只是机械性地记住教师传授给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力。所谓的“学习力”就是指能通过创新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农村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对生物学科的师资配置不合理,有的任课教师根本没有学习过系统专业的生物学知识,面对图文并茂的教材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灵活地驾驭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初中生物课程作为等级科考试科目,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做模拟卷,死记硬背考点以应付考试。笔者曾对考生做过的模拟试卷和近几年的初中生物学业会考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学生完全为考而学。基于这两点,学生对生物学科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识记,无法领略生物学特有的学科魅力。农村初中毕业生中学业成绩偏差的学生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因此,升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不仅生物学基础知识极度欠缺,对生物学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和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力弱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学生特点,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心理效应,增强学生自信以提升学习力。
1.心理暗示效应,肯定学生。
暗示心理学理论认为利用暗示手段可以使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高度协调,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机,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创造让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实施暗示教学,当然恰到好处的赞许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岁末笔者组织学生雕刻水培漳州水仙花球,首先组织观看《漳州水仙花雕刻技术》录像,沉浸于《漳州女》曼妙的音乐中,了解水仙栽培历史及水养方法,观摩名家雕刻技法,欣赏各种水仙造型,领略省花的魅力。教师现场示范雕刻方法,强调雕刻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细节及注意事项。因种球形状各异,学生的雕刻无奇不有。经过近一个月的浸养水培、细心呵护,最后用千姿百态的学生作品在教室走廊上办个水仙花展。雕工虽笨拙,造型虽简单,但无一不是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创作,吸引了很多老师、同学的眼球。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很多学生表示来年还要再尝试雕刻水培水仙球。“一定会比今年漂亮。”学生的自信溢于言表。在整个实践体验过程中,没有简单的说教,只有学生对“美”的期待、教师的赞许和同学的欣赏等无声的暗示。
2.皮格玛利翁效应,赏识学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我们对学生充满期待,肯定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对他们进行鼓舞、启迪,学生自然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兴趣也更加浓厚。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激素调节》这样一个抽象的课题时,引导学生从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学生交流起来没有难度且展示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笔者向学生展示近几年从事漳州水仙矮化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组织一个探究实验《不同浓度多效唑对漳州水仙的矮化效果测定》,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因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严谨探究获得的,这种成就感,加上老师的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无比快乐和喜悦。
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对学生进行言语评价。对学生抱有期待,经常鼓励,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生因学业不良,很少受到公正的评价。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有拿过一张奖状,他们特别渴望能得到肯定和认可。生物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对于基础的要求不是非常高。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应多多表扬,不要以为学生不需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以提升学习力。
学生学习力弱,好比庄稼不自主吸收水肥,必须根据作物生长习性测土施肥,科学管理。我们要改变现状,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原因,摒弃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认知,明白学习力弱不等于弱智。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中职学校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开发潜能,最终成为社会生活中出色的一员。因为兴趣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兴趣是学习必备的条件,它能让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学情,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降低学习门槛,学有所得。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如何将这些知识传递到学生的手中呢?心理学中有种说法,称为“登门槛效应”,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到高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接受水平,使授课内容难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重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层层递进地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学生学有所得,自然有兴趣去学。例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入门实验,对一个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没什么难度,无非是利用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实验技能探索新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根本不懂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更不懂如何规范制作临时装片。我们应分化难度,先利用一节课时间手把手地“补课”,先复习巩固显微镜的用法,学会制作装片,然后组织学生完成当前的教学内容。又如,《生态工程》这一章有两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细研教材,发现内容过于冗杂,学生难以接受。反复推敲整合,选定一个专题《我国的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有关内容在教材中仅有零星分散的两句文字,只谈到“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一种模式”。经过大量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我专门印发了题为《我国的生态农业》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拓宽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就当前被热切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我国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继而,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研读有关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领悟其用于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事例源于生活,原理引自教材,经重组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机活力,适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内容生活化,学有所用。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和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职学习更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对技能素质的要求更高,忙着传授脱离实践、纯粹理论的知识是无意义的,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善于选用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充实课堂,让授课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如《生物技术实践》这样的选修教材,绝大多数普高学校忙于应对高考,没时间也没条件开设,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这样的课程却大有裨益。《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无不彰显生物科学在生产实践中的非凡魅力。哪怕教材中个别专题设备要求较高,没办法开展实际操作,可是不能忽略它“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来自乡镇,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教材中谈及中国荷斯坦牛的选育,结合地方保护品种白眉山羊的生长现状及民间的消费习惯,与学生一同探讨既适应本地环境、生长速度快又能迎合消费需求的优良品种该如何选育。让教材理论真正应用于生活,缩小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3.创新教学方法,生动新颖。
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倡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各类电视节目、教学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单靠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如在谈到“远离白色瘟疫,将戒毒进行到底”的知识时,“”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虽然课文只用一个版面简单介绍,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提了很多问题。这时就可以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与发现》系列片扩展知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宜采用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的方法来教学,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实地考察,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想办法催熟,并让他们把催熟的过程记录下来到班上分享。结果学生不但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搜集了各种农业知识,长了一番见识。带学生参观笔者的实验鸽场和中蜂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观赏鸽的家系性状变化及良种蜂王的选育过程,真切体会遗传与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大早备好枸橼酸钠及相关仪器,让学生亲自去家禽屠宰场索要鸡血或鸽血,既节省了经费,又体验到了知识探究过程的艰辛和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74-01
摘 要 高考理科综合试题越来越注重学科间的综合,注重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紧密联系。中学理科教学要适应高考改革,必须立足学科、夯实基础,突出主干、重视综合,联系实际、拓宽视野,注重渗透、加强交流,改革教法、优化学法。
关键词 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策略
生命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命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但给中学理科教学留下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策略。
1 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2 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一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 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首先,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特别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例如在渗透失水一节的教学中,讨论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的复原,可设置植物细胞于四种情况中:清水;30%的蔗糖溶液;甘油溶液;KN03溶液。分别讨论渗透失水和渗透吸水的情况。讨论:①三种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属性。②溶质微粒大小的比较及进入细胞膜的方式。③植物细胞膜内外水势高低的比较及变化。④植物细胞形态的变化。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许多化学知识与生物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透彻地分析了渗透作用原理,很好地解释了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的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综合各学科知识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5 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到掌握技术重要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综合能力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综合能力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1.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一3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5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编号:2015JY004)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2-0075-02
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培养的大学生是“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重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今,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对实验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在此方面的改革成果也越来越多。“植物生理学”在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而植物生理学实验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植物生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进行植物生理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而植物生理学实验也是整个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并在科学态度、独立科研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加强,是我们应该思考并应加以尝试的。对此,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对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有所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一、改革前“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材料单一,来源受限“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实验材料一般来源于户外花草树木的叶片、花的采集。此门课程的实验课程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安排在冬天开设,对于新疆乌鲁木齐这样冰天雪地的地方,冬天户外无法采集到上课所需的植物叶片和花朵,教师上课时也只能从菜店买些叶菜类蔬菜满足实验教学,造成本门实验课程实验材料采集受限且花费较大,加之现在的蔬菜难免会打农药和激素,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给实验带来较多的不便和困难。2.实验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清理工作基本由教师完成改革前,“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试剂药品的称量、配制、分装,到上实验台及课后试剂瓶的撤台、清理工作一直由教师完成,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实验前的准备和试验后的收尾工作,不了解实验试剂配制浓度准确性的重要性和试剂瓶清洗工作不到位对后续使用者试验结果影响有多大,更不清楚整个实验从实验准备到实验结束的流程,使学生觉得上实验课很轻松,导致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实验课程,做实验时不认真,马马虎虎,吸取试剂多点少点无所谓,用移液管往试管中量取试剂时不准确,从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操作,造成试剂浪费,不懂得也更体会不到药品试剂的珍贵,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3.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机械性地操作“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前,由于试验中所用到的所有试剂药品的配制由教师完成,实验步骤也由教师写好,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时,教师只是按照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按部就班地从头讲到尾,学生上实验课时也只是按照教师提供的模板机械性地完成,甚至违规操作;对于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原理以及目的漠不关心。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改革后“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探索
1.实验材料完全由学生培养,种类多进行教学改革后,“植物生理学”实验材料完全由学生自己培养。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不一样的实验材料,有从种子开始种植的,还有进行扦插的,有土培的,也有水培的,这样学生做实验时比较有兴趣,彼此每组的实验材料不一样,实验结果可能有点差别,学生做实验时很想知道各自培养的实验材料的结果如何,上课时就会态度更端正,能有兴趣地提出各种有关各自材料出现的实验现象等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节省了实验材料成本。2.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提高操作技能改革后,学生从起初材料的培养到实验课程课前的实验准备,包括试剂药品的称量、配制、分装,到上实验台及课后试剂瓶的撤台、清理工作一直全程参与,由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学生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果,学生能体会到准备实验时的辛苦和不易,所以在进行实验时会更注重实验过程,生怕浪费过多的试剂药品。因每个组循环做实验,实验完后学生在清洗试剂瓶时也非常认真,因为如果别的组试剂瓶清洗得不干净会影响到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一旦影响实验结果,要么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实验现象不明显,要么是实验结果完全出不来,根本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同样如果自己的试剂瓶清洗不干净,也会影响到后面组同学的试验结果,学生明白了并亲身体验到实验结果的重要性,所以在清洗瓶瓶罐罐时候洗得非常干净,在实验结束的收尾工作时也非常细心和认真,生怕自己的粗心影响到彼此的实验结果。如果试剂配制的不准确也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学生知道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后,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时就会认真、严格,做到准确无误地完成试剂的配制工作,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整个实验的认知度。3.提高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材料的培养、实验前准备及试验后收尾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条件下,教师会促进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这样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就比较有把握,学生从实验原理到实验过程再到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什么阶段注意什么问题,实验过程中哪些是关键点,哪些制约影响到实验结果,就比较清楚了。同时学生能清楚本实验的目的,熟练地掌握实验流程,真正地达到学生带着问题学知识,充分体现出此实验课程的改革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结语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通过对实验材料、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试验后的收尾工作有所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总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以后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继续努力,探索实验教学方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陈颖,汪南阳,谢寅峰.林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7-3819.
[2]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41-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课程,是生物学领域中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在我校,植物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近年来,师范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一部分选择到中学教学,另一部分则选择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化实践,建立师范与非师范“立交桥”已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实施的重点。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进行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课。大学生学习植物生理学基本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理论课教学。我们选用由植物生理学教学组成员参加的,汇集全国10所高等师范院校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合作编写的、王宝山主编的《植物生理学》[1]作为教材,以潘瑞帜、宋占午和曹仪植以及李合生等编写的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由于植物生理学涵盖内容广泛,系统性强,以植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相渗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已修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2]。在授课前,教师通过查看大量植物生理学教材、期刊文章以及学术会议上的最新进展,写出讲授提纲;授课时,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还要兼顾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同时也要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
2.实验课。植物生理学实验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验基本原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组成员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集体编写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3],该实验教材内容系统全面,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增加了部分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新技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基础上,了解更多先进的测定方法,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从事初中或高中教学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掌握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而对于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则更多的需要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4]。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在让学生知道古老实验方法的同时,学习先进的方法。如在光合速率测定中,我们不仅开设了简单可行的改良半叶法,还开设了使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学习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可以使用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改良半叶法,让学生知道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生成了有机物即可;而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则要选用先进的仪器,才能获得精密可靠的实验数据。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1.理论课教学。我们在保留传统讲授法授课的同时,还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等新的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由以前的全面讲授变为重点、难点讲授;由以前的书本知识讲授变为书本知识与研究进展并重;由只重“教法”向“教法”、“学法”并重转变;由传统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开展有近十年。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动画、教学电影等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课堂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多;还借助于图片与动画等形成的生动界面,视觉鲜明、形象逼真,能将事物或现象化虚为实、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发挥文字和语言不能替代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5]。
2.实验课教学。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单独开设,隶属于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实验负责人、实验指导教师以及相关的实验准备人员。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上课时,教师讲清实验原理及基本要求后,重点观察并对学生的不当操作进行纠正;实验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老师批改后在下节课发放给学生,指出并纠正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室由高级实验师专门管理,配有多媒体演示系统和相关教学软件,可以充分满足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由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的各种实验仪器(如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系统、显微摄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和河南省高校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组培室及其中试转化基地,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了解相关老师的科研工作,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为了加强对实验的管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学生必须穿白大褂进行实验,教师必须穿白大褂且佩戴胸卡指导实验,每间实验室还配备有摄像头。这样可以使植物生理学实验室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划和标准化。
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植物生理学课程组教师利用多年来对铁棍山药、怀地黄、、牡丹等植物进行科学研究的优势,将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有机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植物生理学实验。我们在对“四大怀药”组织培养的研究中发现,怀叶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能力比较强,于是我们就将其叶片作为设计性实验――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材料,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容易观察到叶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器官的过程,而且还使同学们观察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配比不同,得到的效果不同,从而使学生在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中所学到的激素调控理论在他们自己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这样,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实验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教学质量,而且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兴趣。
2.鼓励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十多年来,植物生理学课程组的教师先后主持有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我们积极鼓励学有余力且对植物生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如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怀地黄脱毒快繁技术研究的中试转化”的实施中,就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参与到怀地黄脱毒试管苗的快繁、生根、驯化移栽以及大田生长发育观察等各个环节中。将要毕业的大四学生则以完成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到老师们主持的科研项目。同学们通过亲身参加科研活动,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开拓了科研思路,树立起正确的科研观点。同时,学生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懂得从事科学研究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指导大学生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我们鼓励对植物生理学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小组成员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或自选课题,在教师指导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项目申请书、制作PPT、申请答辩,获得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资助二十余项。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大学生查阅、分析文献资料以及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还使他们掌握了过硬的技术,培养了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我们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创新育人的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全面提高了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如我院历届学生对植物生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价说此门课程一直是最好的课程之一,很多学生对植物生理学及其相关选修课程(如植物组织培养、高级植物生理学等)感兴趣;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第四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河南师范大学第三届大学生科研项目优秀成果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的主持人及其主要成员,大部分都进入中科院或全国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宝山.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第2版,2007.
[2]刘雪凝.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33.
[3]刘萍,李明军.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7.
[4]陈明霞,张晓丽,刘萍,李明军.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尝试[J].教师,2011,(98):101-102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实践感悟
“科学史”这个词跟“历史”一样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随着科学普及实践中对科学的文化方面越来越多的注重,科学史教育已经成为更好地理解科学、更好地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普及科学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亦明确提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发展史资料,有目的地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间接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索生命规律。生物科学史是科学方法不断发展的历史,学生关注其中,可体味科学家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科学家追寻的价值观和规范中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一、利用科学史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1.科学史本身就有其历史性和科学性,同时,许多生物科学史生动有趣,用它们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介绍《伴性遗传》时,可以利用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的圣诞礼物与红绿色盲的故事,通过历史故事创设情境。借以引入对红绿色盲这一遗传病的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入对伴性遗传内容的学习。
2.在介绍科学史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呈现资料,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创设情境,像科学家那样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把学生从对故事的兴趣转入到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如,教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可利用遗传物质研究进程的资料展开讨论引入新课。“20世纪中叶,科学家用超速离心技术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科学家产生一个疑问并对此争论不休。由此,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展开讨论: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有哪些特点?你认为证明某种物质是遗传物的方法有哪些?”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实验是最有说服力的方法,科学家该用哪类生物作为实验材料呢?是高等生物,还是低等生物?为什么?
如此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的脚步,逐步深入理性思考,同时得到了科学思维的训练。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材料组织进行探究性学习
利用生物学史的材料进行探究,是生物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要求,对科学史的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织,加以整理、转化,设计成为有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探究课题。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和工作历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小心求证的,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如,在向学生介绍《DNA分子的结构》时,挖掘探究素材,设计探究过程,创造探究环境,引导学生参与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活动当中。
1.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获得灵感,确定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
查找沃森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有关科学史,将他们当时如何开展对DNA分子结构模型的研究工作,以及在探究DNA双螺旋结构过程当中,如何获得灵感并得到了哪些方法上的借鉴展示给学生。
沃森在《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特别重要的是,我们曾认真讨论了鲍林是怎样发现蛋白质α螺旋的……不久,有人告诉我说鲍林的成功也很平常,并不是复杂的数学推理的结果……鲍林发现α螺旋并不是仅仅靠研究X射线衍射图谱。主要方法是探讨原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用纸和笔,他的主要工具是一组分子模型。这些模型表面上看来与学龄前儿童的玩具非常相似……用同样的方法解决DNA的问题!我们只要制作一组分子模型,开始摆弄起来就行了。”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这段描述,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鲍林带给沃森的灵感是什么?沃森等科学家在揭示DNA结构的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确定构建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2.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
(1)构建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
查找科学家研究DNA分子结构的有关科学史,将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相关情况整理后,展示给学生。
将脱氧核苷酸的相关情况,整理成探究性问题:组成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每个基本单位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并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构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
(2)构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①整理科学史,将科学家研究的DNA衍射图谱及推算的DNA分子的结构、直径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获取上述信息,运用模型法,你将构建怎样的模型?可能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进而展开开放式讨论,让学生像当年科学家一样,亲历科学探索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②查找并整理沃森、克里克在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的种种尝试,展示给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讨:错误的理由可能是什么?有哪些是有价值的?引导学生追寻科学家的思维历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
③在研究暂时陷入僵局时,看沃森和克里克又得到了谁的启示,整理并向学生展示查哥夫带来的信息: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根据科学史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a.碱基配对方式应是怎样的?b.对原有模型的修订是什么?保留什么?
④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碱基如何连接?A-T与G-C碱基对组成的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吗?整理科学史中的相关研究结构,并向学生展示:四种碱基的分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嘌呤和嘧啶分子结构。解释碱基的连接方式―-形成氢键,A=T,CG。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史的有关资料,重现这一经典的模型构建历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思考探究,完成思维性的探究式学习,进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并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物理模型,并与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物理模型相比较,不仅可以获得成功感,更将思维型探究式学习与操作性的模型构建相结合。同时,在模型建构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的同时,不仅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体验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反思,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增强合作精神。
科学史其实本身也是科学知识,它丰富了对科学知识的阐述,但作为科学史教育目标来说,科学知识不应仅仅在这一方面,还应在于科学史能提供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同样目前我们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也是暂时的,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生物科学史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而且照亮了学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玛格纳.生物科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刘兵.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M].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47.
[3]杨德平.利用生物发展史组织高中生物新课程探究性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1-328.
[4]刘本举.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育实践[J].生物学教学,2006,3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