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4:09
序论:在您撰写价值观调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50-02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他们又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大学是蜕变成熟还是走向堕落关键时期,它是人生的转折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有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大学毕业后,有的选择就业,有的选择创业,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在辅导员的岗位上任职多年,通过历届学生的讨论及个人发言,对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有了深刻地认识。以此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以使他们更好的适合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的阐述。
一、关于价值观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即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内在标准。而就业创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的内在标准价值观。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学生对就业创业价值观的讨论中,发现学生对所读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知之甚少,冶金工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时代。那时。先进的冶铜技术就成为中国冶金行业的源头,并迅速把整个青铜技术推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但由于近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我国的冶金技术发展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建国后,刚刚起步的现代冶金技术又经历了动乱,遭受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冶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但却不是钢铁强国。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诚然。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催生许多高科技,特别是新材料的诞生和应用,原来一些机器的钢铁部件已被新材料取代,加之铁矿石储量有限、能源的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钢铁行业成为夕阳产业。尽管如此,冶金材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良好的优势和特性依然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目前,我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仅有20多所。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而市场需求量又比较大,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钢铁企业效益不佳,产品大量累积,加之在高端钢铁产品领域落后,致使目前就业压力很大,不过今年08、09级的就业状况还比较令人满意。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因为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毕业生择业面宽,针对专科学生而言就业是主要方向,但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学升本或者读研。的确。我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事业需要冶金工程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众多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为冶金类的学生提供了相对广阔的就业空间。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该专业对从事此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必须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现场。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就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专业历史和发展前景的认识,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适应企业技术革新。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高职学生的冶金专业,对于其他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素养要求,在此不作具体阐述。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在讨论就业期望时,薪资水平、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单位性质、职业前景等构成学生就业期望的主要因素。当然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对于好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好工作就是月薪高;有的认为工资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广阔发展空间。由于高职学生学历的限制,以至在大型的国有企业中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因为国有企业人才济济,不乏各种高学历的人才。相反,高职学生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中小企业却不是许多学生的首选,因为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和福利待遇相对差些。正如,2008年的那场经济危机让许多大学生心有余悸,小企业在这场危机中倒闭,使许多人失业。在讨论中许多学生说,国有企业不仅有稳定的收人,而且在外人看来也体面。薪资水平、待遇等诸多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
其次,综合近几年的学生工作经历,并分析企业反馈给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方面有所欠缺,就业后不知该怎样干好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以自己已就业的两个学生为例。由于成绩都非常优异,同时与一家国有钢铁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从事的都是一线生产工作。一个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和企业要求合理调整自身发展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及现场学习。两年后被提升为车间副主任;而另一个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只干了半年,认为在这个岗位干下去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于是辞退了工作,换了许多工作都不满意,最后只能在一家小型钢铁厂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这其实也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后的通病:“核心岗位干不了,基础岗位不想做”。就业后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整个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走很多弯路,尤其是高职学生更应该树立从基层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起的观念。这需要辅导员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进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招聘企业过分的看重学历与经验,选人学历化。造成人才“高消费”,这对于刚迈出大学校园经验基本为零的大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即。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当务之急,今后的管理中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提及职业规划时。许多学生的职业规划很不明确,这不仅仅是某一个专业学生中存在的现象,而是许多高校中都存在的现象。毕竟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一些同学只是局限在大学生活的这几年,对职业的规划不够长远,有些学生对于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还不确定,尤其对于90后的毕业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缺乏吃苦精神、恒心和意志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以致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对自身树立的目标不能坚持不懈,或者仅限于口头规划,缺乏实际行动的支持,在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又极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产生怀疑,从而选择退却。
辽宁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对毕业生进行
就业状况调查,或对毕业生所在企业考察。与毕业生的领导进行座谈。通过以上渠道收集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从近几年汇总的反馈信息来看,一些企业对毕业生的心态评价满意程度呈降低趋势。不满意方面主要集中在学生浮躁、手高眼低、不愿踏踏实实从基层岗位做起等等。摒除社会观念、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归结于大学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时没有确定正确可行的就业目标,造成就业目标过高,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致在找工作或就业中产生很大落差,进而通过离职、转行、升本、考研等多种方式去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结果却收效甚微。因此,加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以后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因为一个人有了目标时就会有相应的动力。这对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未来的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是时下一个热门的校园话题,当然创业是每个学生的梦想,马云、牛根生、俞敏洪等一代草根创业的成功,激发了许多青年的创业梦,但许多学生家长并不支持孩子毕业后立即创业,毕竟创业需要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还有一部分家长不希望孩子担风险去创业。只希望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过一个安稳的日子。对于明年就要就业的大三学生,许多同学都想自己创业,拥有自己公司,当自己的老板。创业离他们有多远。学生心里并不十分清楚。创业离他们其实很远。对于大一新生就更遥远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他们的讲话折射出他们对创业的热切渴求,尽管他们讲的条条有理,可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仅凭一腔热血和蛮劲是不能创业成功的,创业需要许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对于刚毕业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能的。创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还需要有与同学、朋友相处并且有分配利益关系的能力、对付中国社会如此复杂局面的能力、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或者商业运作知识、自己要具有创业领域的运作知识和专业知识、领导力等等。所以应该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创业离他们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他们走好脚下的路,也为更好地把握将来。同时,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应加强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识。引导他们深入了解创业所需要的条件,指引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身边的环境进行小小的创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创业进行奠基,以使毕业后的学生在创业中少走弯路,尽快实现成功创业。
四、学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入合作关系,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实习和就业
以辽宁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与鞍钢股份、辽工集团等企业长期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在校学生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单位。但鉴于高职学生学历的限制,大型企业不可能大批量招收高职学生。这就需要学院主动与企业沟通和联系,让企业走进校园,深入了解学生,一方面深化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贴近生产现场,从而更好地实现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另一方面,学生也能更好地深入企业,知道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需要哪些知识的辅助,进而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获得更长远的职业发展。
1.1调查工具
职业态度包括对专业热爱、压力应对、科研技能、病人利益等方面的看法;职业行为包括课堂学习情况、实践情况、规章制度遵守情况、医务工作者形象维护情况,人文关怀落实情况等内容。各维度包括1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正向陈述按其程度分别赋予5分(非常同意)、4分(同意)、3分(一般)、2分(不同意)、1分(极不同意),负向陈述则反向计分;③塞普洋职业价值观量表:由宁维卫修订。量表共包括60道题目,考察15个因素,各因素设4道题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范围为4~20分。此15个因素又可归入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3大指标,内在价值包括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独立性、美感、成就、管理、创造性等7个因素;外在价值包括变动性、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工作环境等4个因素;外在报酬包括经济报酬、声誉、安全性、生活方式等4个因素。
1.2施测
问卷由统一培训的专职人员进行发放,采用统一指导语,发放前向被调查者讲明调查的意义,以不记名方式自填量表,采取邮寄和现场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3统计处理数据双人录入,手工检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间比较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t检验,以P<0.05或P<O.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总体情况①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总体平均分4.18分,各维度平均分均高于40分,各维度平均分40分表示在各个维度上同意正确的职业道德现象;②职业道德观3大维度均值比较: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行为3项指标的平均分高于男生(t=-2.951,-2.937,-3.590;P<0.01);在年级变量上,低年级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行为3项指标的平均分高于高年级(t=3.285,2.637,3.143;P<0.01);在学历变量上,本科生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指标平均分高于研究生(t=1.395,3.043,3.251;P<0.01)。
2.2职业价值观总体情况
2.2.1职业价值观各因素排序临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排序中,位于前5位的因素分别为利他主义、生活方式、成就、同事关系、声誉,排在后5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环境、经济报酬、安全性、变动性、管理。
2.2.23大指标在不同变量上的比较临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在学历变量上,研究生外在报酬指标的平均分高于本科生(t=-2.114,P<0.05),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指标上无差异;在年龄、性别、年级变量上,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外在报酬3个维度均无差异。
3讨论
3.1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总体较好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总体平均分高于4分,且各维度平均分均高于40分,说明临床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较高,而且能够较好的理解或遵守其中的项目。
3.2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职业道德男生与女生的职业道德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得分低于女生。性别虽然是生理属性,但将其视为与心理发展有关系的社会文化变量可能更合适。德国柏林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女医生在同病人谈话时强调治疗的良好效果,尽量鼓励病人,培养乐观的心情,并亲自向病人提供很多信息和建议。她们比男医生更经常向病人介绍一些疾病预防的知识;男医生则更多的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份“修理工”,修复已经出现问题的“损坏处”而很少告诉病人今后可能遇到的麻烦。男女医学生作为未来的男女医生,在职业道德上女生很多方面比男生更加重视,并且做得更好。
3.3低年级比高年级更重视职业道德不同年级职业道德存在显著差异,且一年级平均分高于三年级。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我们认为低年级的学生仍处在道德发展的第2或第3阶段,即“朴素的工具性享乐主义”和“维持良好关系、受他人赞扬的好孩子的道德”阶段,而高年级学生的行为意图及整体道德判断基本已处在科尔伯格所描述的“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的接受法律的道德”阶段,这说明大学及专业教育对提高道德判断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逐渐变得越来越现实。因此,随着专业年级的上升,知识和技能在提升,高年级职业道德水平却低于低年级。
3.4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加重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在职业认知方面,本科生和硕士生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本科生平均分高于研究生。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虽然教育层次高于本科生,但是由于其受到的社会因素影响大及对于临床各种现象的接触多等原因,使得原本的职业道德逐渐受到社会和临床中不良风气的冲击,因而在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方面低于本科生,但是在职业认知水平上却没有差异。
3.5临床医学生更注重内在价值的实现因素排序前5位中,有2位属于内在价值,分别是利他主义(第1位)和成就(第3位)。利他主义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成分,是人生意义的重要体现;而成就期望高是创业者或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他们工作的目的和价值体现在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社会、领导同事的赞赏,不断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说明临床医学生注重从帮助他人中体现自我价值,希望职业能提供发展平台,成就事业,这反应了其对自我潜能的发挥、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
3.6临床医学生更注重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问卷结构中,关于职业生活中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包括3个,即监督关系、管理和同事关系。其中“监督”指和领导的关系,“管理”指对他人领导的关系。临床医学生把“同事关系”排在第4位,把“监督关系”排在第10位,“管理”排在第15位。可以看出比之权力关系,更注重同事间人际关系。
3.7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重视外在报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外在报酬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硕士生的平均分高于本科生,说明硕士生对于外在报酬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生。这一结果可用一致性理论或同一性理论或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人们对公平感、一致性的追求及对失调感的厌恶。对于硕士生,由于学历方面优势,对外在报酬或工资待遇要求就相对要高,这样才能获得公平感,以此来保证自己的认知协调。
1、着力构建一种注重发展、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取向。有效地教师评价应该是对教师现有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对工作的情感和态度、现在的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与可能进宪完整的、综合的评定。它不仅是对教师现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潜在价值给予肯定。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根据教师现在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方向,定期制订教师个人发展的目标,并依据评价提供的信息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需求,明确继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标。
2、着力构建一种激励性评价为主的教师评价机制,依据评价结论对教师进行的奖惩、评职称、晋级、聘任等都是满足教师需要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是实现教师评价目的的保证。在有效的教师评价中应恰当地运用奖惩与发展,使两者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
3、着力构建“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发展观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的素质的主动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教师评价亦应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评价应该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者必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4、着力构建完备的和可行性的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要有多维度性和发展性。参照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要求,至少应当从三个维度考查教师的表现:第一是教育维度,即从教育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素质、表现和成就,其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人格特征等能力素质的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第二是学习纬度,即从学习者的角度考查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表现和成绩;第三是创造纬度,即从创造者确定考查教师的创新精神、创造才能。
(2)权重分配应合理。为了保证评价中重要因素在总体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可采取适当增大其权重的方法,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可适当降低基本素质的所占权重,适当扩大教学水平的所占权重。
(3)评价体系应体现个别差异。在任何一个教师团体中,教师均在如何最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要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实行有区别的评价。对于有经验的教师,评价标准比较固定,对于新教师评价标准会因新教师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4)应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就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言,教师在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同等重要,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都是两者有机结合的结果。第二,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教师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量化,但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大量无法计量的因素。因此教师评价中,既是坚持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分析,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5、着力形成使教师评价的整体功能充分实现的评价结果。影响教师评价的因素是复杂的,在使用评价结果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以减少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其次,对教师评价结论的解释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现在在哪里”,即指你所在群体中的坐标体系里所处的位置,这样可能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小团体中的自我”;二是“你可到哪里去”,即你的“最近发展区”,带有导向性,教师可以自己的过去、潜能、自身发展作为标准来评价“时间发展序列当中动态的自我”;三是“你怎样到达你的‘最近发展区’”,即指你今后发展的步骤、条件和方法。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用评价结果,对教师表现出清晰的教育展望。评价结论更应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而不是教师的过去成绩。再次,评价者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结论和评价对象的不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反馈给评价对象。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评价,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把教师置于全部社会关系中,对教师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生活组成的变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当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整体的教育效益观的指导下,立足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来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1方法
1.1对象选取819名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兼顾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等自然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35人,女生484人;文史类313人,理工类475人,其他31人;农村511人,城市190人,其他118人;一年级220人,二年级255人,三年级225人,四年级119人。
1.2材料采用根据牛春娟编制的西南民族教育价值观问卷修订而成的自编大学生教育价值观问卷。该问卷共20个项目,包括教育效用、家庭荣誉、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4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A-完全不同意(记1分);B-不大同意(记2分);C-难以确定(记3分);D-比较同意(记4分);E-完全同意(记5分)。其中第3、5、7、12、14题题意为否定,其计分方式相反,10和20与11和17题为2对测谎题,4个维度及总问卷均分≥3分表示大学生对教育价值观持正向认识。该问卷效度系数在0.70-0.90之间,表明其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1.3程序采取团体测验的方式将900份问卷统一发给学生,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完成时间大约15分钟。回收863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2对测谎题全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819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测验结果分别以性别、专业、城乡、年级为自变量,以4个维度及总问卷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和Excel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整体状况以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各维度及总问卷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作为指标来考察其教育价值观状况。从问卷总体上看,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教育价值观得分依次为:教育效用>文化传承>个人发展>家庭荣誉。
2.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以男、女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教育效用上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女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男生,其他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3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以文科生、理科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从表3可以看出,文科生、理科生在家庭荣誉和总问卷上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文科生的教育价值观总体高于理科生,且在家庭荣誉和总问卷上明显高于理科生。
2.4城乡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比较以城市和农村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城乡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在教育效用上的得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农村学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其他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5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以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作为指标来考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见表5和表6。从表5可以看出,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除个人发展外都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各年级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LSD检验,见表6。由表6可以发现:①在教育效用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无统计学显著性,大二和大三学生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②在家庭荣誉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学生、而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大三学生明显低于大四学生;③在个人发展上,四个年级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无统计学显著性;④在文化传承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四学生;⑤在总问卷上,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大二学生明显低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四学生。结合表5和表6可以看出,大一和大三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的得分总体上明显高于大二和大四学生。
3讨论
3.1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总体特征此次测查发现,大学生在教育价值观问卷上的得分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大学生对教育价值观还是有一定的正向认识。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教育价值观得分依次为:教育效用>文化传承>个人发展>家庭荣誉,其中教育效用的均数最高,而家庭荣誉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这与牛春娟等的研究相一致,表明大学生对教育的认知是正确的,认为接受教育是重要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相对而言,大学生认为高等教育给家庭带来荣誉这种无形的精神满足上更看重教育能为自己的生活、前途带来更实际、更具体的改变,他们求知、求学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3.2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对读书、接受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学历的提高,对待接受教育给她们的生活、观念带来的转变,再加上和自己同龄但是没有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相比,自己的工作、生活存在质的差异,更加肯定了读书有用的认知。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与本研究相似的结论。王萍等在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实证研究中得出性别在知识价值观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加注重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对个体自我发展的价值。
3.3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专业差异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的不同,文科生、理科生在教育价值观上有一定差别,这次调查表明文科生的教育价值观总体高于理科生,因为文科生历来重视对社会背景知识的把握,注重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学科知识的影响;相对来说,理科生的研究领域则要狭窄和微观一些。因此,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加关注教育价值。
3.4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城乡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学生在教育效用上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与魏然的研究相一致,虽然目前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可否认城市的生活水平总体上仍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由于背负了更多的家庭期望,考虑问题的现实性较强,更能体会到接受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实际变化,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教育的价值。
本次调查后推出了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Herbert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张建国还认为,另一方面。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压力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接近一半(49.3%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一、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威海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进一步突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打响“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二是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是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工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威海市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一是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了一系列民生政策,推动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坚持普惠性和公平性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更高水平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多项保障补助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救助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三是大力繁荣发展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幸福威海”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完成了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博览洽谈会,积极培育文化企业、项目、基地和园区,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通过推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文化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
二、以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个转变”为主体路径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品牌。威海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曾先后三届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科学化水平,成为威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有效的路径。
1.实现由部门创建文明城市向全民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创建格局。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城工作指挥部,并在市公安局、城建委等部门设立交通环境、城市环境、文化市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食品药品和餐饮行业、商贸市场六个专项工作小组,各市(区)及市直各部门都层层成立创城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全市上下构建起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创建格局。二是营造全民动员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常年开通创城热线,群众随时都可以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破损、窗口单位服务不规范等有关问题拨打热线反映。在威海日报、威海广播电视台、威海新闻网等媒体常年开设专题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城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户外电子屏、大型公益广告牌、手机短信、社区宣传栏、施工围档、楼宇电视等各种媒介,大张旗鼓地开展创城宣传。向广大群众广泛发放创城《一封信》和《创城手册》,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创城公益行动,深入社区开展“大走访”,强化创城入户宣传。举办创城 征文比赛和知识竞赛,推出抵制不文明行为的公益广告,利用威海讲坛、“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普及创城知识,提升群众对创城工作的知晓度,在全社会形成了关注创城、理解创城、支持创城的浓厚氛围。
2.实现由阶段性创建文明城市向常态化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从开展新一轮创城活动伊始,威海市就健全完善了组织领导、层级负责、区域管理、宣传教育、资金保障、测评考核、责任奖惩等七项工作推进机制和督导检查、问题反馈、测评通报、专项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总投资20__多万元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于20__年6月开通以来,成功实现与3个区级指挥中心、30个市属职能部门、33个区属职能单位之间联网,每天共有120多名信息采集监督员对城区2661个网格单元至少进行3次无缝隙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常态化水平。二是将创建任务融入日常工作。威海市将创城工作与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有机结合,按照“凡事有人干、凡事有人管、凡事有人监督、出了问题要追究”的要求,积极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对照创城要求,切实把创城测评要求融入各自工作体系之中,使创城成为大家履行职能的自觉行为。三是完善难点问题长效管理办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穿马路、乱扔杂物、乱涂乱写”等容易反复的创城热点难点,既立足当前、迎难而上,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使之切实减少,又着眼长远、标本兼治,认真研究建立实际管用的长效管理办法。
3.实现由达标创建文明城市向为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威海市始终牢牢坚持“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创城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惟创城而创城;始终牢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作为开展创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针对实地检查发现和群众热线电话反映的问题,共下发问题督办单350多份,完成整改事项2800多个。通过创城,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更加优美有序,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创城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4.实现由抓硬件创建文明城市向重素质创建文明城市的转变。一是宣传引导。组织媒体常年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拍一拍?议一议”宣传活动;制作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广告常年在媒体上刊播;组织贸易办、交通局、旅游局等单位在商场、超市、汽车站等人员密集、流量较大的场所常年进行文明行为养成的公益宣传。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树立养成文明行为的意识。二是教育引导。围绕“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常年组织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按照“四有”标准和“五个一”流程,在188个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全部建立了“道德讲堂”,定期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军营、进讲堂巡讲,全面倡树“当好人、做好事、存好心、有好报”的价值取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活动引导。搭建活动载体,常年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争创服务名牌活动,在机关开展服务品牌创建和目标承诺活动,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楼宇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坚持把开展“学习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引导人们践行文明、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卫生保洁、扶弱济困、保护环境、维持秩序、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12349居家服务”、“洪波爱心车队”、“长城爱心大本营”等知名志愿服务品牌。目前,中心城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到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5%。
三、以诚信建设为基点深化道德建设工作
威海市以打造美德、构建和谐为目标,以诚信建设作为“兴市之魂”,把诚信作为全体市民的行为规范,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1.彰显为民服务,永葆高尚政德,让党员干部争当诚信先锋。威海市环翠区始终把道德建设贯穿于创建阳光机关、促进行风建设的始终,让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克己奉公的理念,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顾全大局的精神,实现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准的双提高。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相继出台了《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领导干部品德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把道德标准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考核体系,对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德”的反向测评,“德”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畅通诉求渠道。实行领导接访制度,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公开接访,并完善预告、分流、下访等制度。环翠区今年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让每个机关干部自觉做到“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朴素感情,反思自己的思想作用;对照群众的期盼所望,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复,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三是切实为民做事。实施劳动者就业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工程,确保每一名想就业能就业人员都能找到工作;实施了学校和幼儿园新建工程,加大了政府助学力度,确保不让一名困难学生上不起学;加大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对经过常规救助后仍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二次救助、结对帮扶,确保不让一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
2.坚持“四位一体”,构建诚信体系,让诚信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威海荣成市大力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诚信为保障的“四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一是以政务诚信引领价值取向。荣成市把诚信体系建设的牵引点放在政务诚信上,将突破口放在抓落实上,着力抓政府自身的工作落实,树立“有诺必践”的诚信政府形象,用政府公信力提升各级执行力,引领全社会价值取向。在全市启动了两轮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为检验走访联系成效,统一安排了53场社情民意调查、101期“行风热线”,促进干群沟通和问题整改,增强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二是以企业诚信推动转型发展。荣成市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推动企业诚信的重点,规范企业市场行为 和信用秩序,推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招商引资、产业转型,促进企业扩张向链条高端延伸。出台了荣成市企业诚信十项标准,组织全市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签订诚信建设承诺书,从落实时限、进度要求等方面设定门槛,引导和约束企业加快扩张发展,形成政企合力推动转型跨越的工作局面。推动银企融合,支持有信誉的企业、银行采取相互参股、重组整合等方式深化对接合作。构建区域良好金融生态,对失信企业坚决实行“黑名单”制度。坚持大企业创牌、小企业贴牌,积极推进以品牌为纽带的产权重组和分工协作,推动域内中小企业与域外企业建立产权品牌合作关系,推动域内大企业对域内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和品牌整合。三是以司法诚信维护公平正义。以“抓严细管理”作为司法诚信建设的主抓手,扎实推进以法制公信为核心的司法诚信建设。以“理念抓精准、管理抓精确、服务抓精心、履职抓精致、廉洁抓精严、团结抓精诚”为思路,在全市政法队伍中开展了十个对照、十个反思、十个必须教育活动,筑牢广大干警诚信立警、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石。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以创建“零错案、零上访、零投诉”基层政法单位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推广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外海渔民船员、外商外企人员、外地购房居民“四外”人员多的实际,实施两地联手管理、入港入船服务、送法送暖进企等服务管理措施,做到动态形势动态掌控、阶段问题阶段解决,形成了覆盖全员、精确到位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以社会诚信夯实道德基础。荣成市以“弘扬正气、转变风气”为目标,广泛开展抓社区、农村、公共场所、学校、单位、媒体阵地的“六抓六进”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机关干部、市民、村民、商家、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分别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形成了全覆盖式的“四德”宣传教育格局。
3.加大培育养成力度,打造成长机制,让身边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威海市环翠区积极探索“典型养成工作法”,不断挖掘、培育、表彰、传播诚信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一是多渠道发现道德典型。从20__年开始,环翠区每年都组织开展多个批次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两年进行一届道德模范选评活动。通过这种渠道,全区涌现出了杨正权等国家级诚信典型人物,同时,拾巨款不动心的好人戚道昌、陈美艳等一批批“草根”英雄也登上诚信引领的舞台。同时,还通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定、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出诚信典型。二是多方面奖励诚信典型。环翠区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个人,发现一起,表彰一起,奖励一起。在加大个人典型表彰奖励的同时,每年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区政府对因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予以重奖。三是多角度宣传诚信典型。每年环翠区都组织由诚信个人典型参加的道德模范宣讲团,在全区开展道德宣讲。仅20__年就组织宣讲98场,听众达15000人次,使诚信个人的典型传播到村居、企业和机关。编制了《道德的身影》摄影集,制作了道德模范风采灯箱,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还通过设立好人榜、凡人善举榜等诚信典型展示平台,让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实现自己素质的不断提高。
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父母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由于工作压力大,经济负担重,很多年轻父母当了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乃至教育。如果应酬多的话,工作之外的时间也会在外面,等回到家里孩子都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孩子又没有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已经上班走了。于是就有了爸爸去哪儿的中国孩子之问。孩子越是幼小时,可塑性就越强,相应地父母的影响力这个时候也是最大的。可是因为父母的缺位,尤其是爸爸的缺位,孩子的个性、习惯、品格、兴趣等的形成就缺少父母影响最重要的一环。
《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启示我们,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陪伴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第一责任,不可推卸。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缺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老师不在孩子身边,怎能起到作用呢?等发现孩子有这样的问题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父母才意识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但时光不能倒流,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形成,很难改变,悔之晚矣。
中国父母重养轻育,注重为孩子提供物质方面的需要,即养孩子,忽视科学的家庭教育。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认为,父母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养大,供应他上学受教育,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老师。但这样做,很难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无论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是父亲的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强调都是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也是老师教育不可替代的。四国高中生调研报告就可以看出来,在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