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4:05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经济的原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进步;战略选择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因此,在自主创新进程中有必要深入研究,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据自身客观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资源型地区向创新型地区转变。
一、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征
(一)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生产力基本要素匮乏的低度市场化地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生产力基本要素匮乏的低度市场化地区,主要指我国中西部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和较贫困地区。总体上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落后不仅仅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落后,更突出的表现是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匮乏、缺乏市场体系规则及运用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二)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可利用资源较丰富的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资源尚未枯竭、可利用资源较丰富的资源型地区。虽然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但其优势在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由于早年未遭到破坏性的开发,在现今资源、能源紧缺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发展经济的后发优势。
(三)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相对落后地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客观上来说,科技力量薄弱、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是科学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除少部分地区(如陕西西安周边地区、四川成都周边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地区科研技术开发能力非常薄弱,应用能力也捉襟见肘。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做不强、做不大,高科技企业招不进、优质资金引不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在这样的科技条件下,此类型地区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
二、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除了存在资源型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信息相对闭塞、中高层次人才不足、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之外,以吉林省敦化市和磐石市为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群聚集效应不强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企业数量较多,但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企业,产品趋同,在市场竞争中往往会自克。资源共享、协作分工不够,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整体的区域竞争力。以吉林省敦化市为例,2002年全市有工业企业3270家,其中大规模及以上企业66家,仅占工业企业数量的2.0%。
(二)接续性产业的选择尚不明确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资源型城市在开发现存资源的同时,虽然居安思危,考虑接续产业的选择和发展问题,以保证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接续产业的选择尚不明确。以磐石市旅游产业为例,2004年全口径收入9600万元,仅占全市GDP的1.1%,发展速度缓慢,还不能成为接续性主导产业。
(三)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内部科技研发机构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层次不高,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影响了企业产品的更新和质量的提高。同时,在自身无法进行科技创新的情况下,企业还缺乏与域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办科研的意识,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其资源处于开采期,必然要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办企业、上项目发展工业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全体市民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这无形中给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企业产品和生产经营的成本,造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三、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实施特色资源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延伸主导产业
特色资源战略即差异化资源战略,其强调的是由于地区的土地、气候、水、矿产等条件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资源,通过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经济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
吉林省敦化市是一个资源型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市,地处长白山腹地,远离大中城市,交通不便。20世纪80年代,立足长白山特色自然资源,引进新技术发展了制药业、木制品加工业;90年代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了特色食品加工业。目前,这三个产业已成为敦化市的主导产业,产值占GDP的51.3%。特别是敖东药业等医药企业在吉林省以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使敦化市成为吉林省三大药城之一。敦化市成功发展经济的例子表明,在实施特色资源战略的同时,要不断地利用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才能使区域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主要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或外溢效应,实现范围经济,使区域具有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技术制度创新优势、市场优势,尤其对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更具有使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印度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该地区充分发挥集群对促进企业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积累、技术创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纺织品加工出口中心,产品占据印度国内市场的85%,并且在同期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
(三)实施区位品牌规模战略,营造区域品牌效应
区位品牌规模战略是区域政府通过对区域某一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以品牌资产为纽带,将诸多的小型同类企业捆绑在一起,借助品牌营销手段,以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
如吉林省敦化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敦化市成为全国优质小粒黄豆主要出口基地,占全国出口量的90%,使敦化市小粒黄豆的品牌效应享誉海内外。敦化市以此为契机发展相关特色食品深加工产业,把全市大小特色食品加工企业捆绑在一起,做大做强长白山腹地特色食品加工业,打造敦化特色食品城。
(四)实施区域借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实力
区域借用发展战略是指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远离大中城市,经济不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缺少其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为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吸引资金,把科研机构和营销网络设置在发达地区,借助发达区域的资金、技术、人才来增强实力,发展经济。
吉林省敦化市近些年一些企业把研发基地和销售网络总部设在北京等大中城市,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信息条件,为敦化市经济发展创造支撑条件;而地处山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东阿阿胶集团由于地处偏僻地区,经济条件差,高级专业人才请不来,留不住,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为人才的缺乏而感到困惑。集团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把技术创新和人才的吸引瞄准了社会科技资源,到高校科研院所借人才买技术,走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对方出技术,协同攻关的路子。靠技术引进,阿胶集团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了一项项改革,先后获得了2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15项国家专利,一直领导着阿胶生产技术的新潮流。
(五)实施大区域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中心
大区域战略是指通过在大区域范围中科学地对本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突破本区域范围,打破传统狭小区域概念,实施大区域战略,整合资源,努力创造和争取区域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借助周边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为本地区发展经济服务。
资源型经济欠发达地区虽有一定资源优势,但资源毕竟具有稀缺性,只有通过整合,将分散的资源变成集中的资源;闲置的或低效的资源变成活性的和高效的资源;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周边资源确定主导产业和上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吸引资源、人才、技术的政策环境,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从而走出资源型地区从繁荣到衰退的怪圈。如敦化市实施大敦化战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周边地区的资源、人才、技术不断向其聚集,成为了区域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99元,高于延边州7100元的人均水平;农民人均收入达2901元,高于延边州、吉林省的平均水平。
(六)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推动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战略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都会经历开发建设―中兴鼎盛―经济衰退―产业调整―繁荣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在前两个阶段,资源型城市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在经历了中兴鼎盛之后,资源型城市往往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资源消耗速度增加、转换和利用效率低;经济结构畸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设施不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城市社会问题突出。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与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义马市初步建立了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道路,力争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顺利转型。
参考资料:
1、黄景洲,饶超.对欠发达地区战略选择问题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2、吴晓军.论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意义[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4(3).
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4、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黄本笑.科技进步与区域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6、M.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
7、毕军贤.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途径分析[J].城市问题,2002(4).
8、张志云,朱小虎.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必然[J].山西建筑,2004(11).
9、陈朝宗,张春霞.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3(9).
近几年来,人类不断加强对社会改造的力度,同时不断加大力度征服自然界,这就导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产生的越来越剧烈的矛盾,不断遭到破坏的自然资源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岌岌可危。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国际经济法作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而存在的法律一定会受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方面存在着一致性
当前在很多国家都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来对本国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进行指导,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在不对子孙后代的需求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可以对当代人的生产需求进行满足。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沦来说,发展的平等性、发展的共同性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其应该坚持的重要原则。国际经济法指的是对国际间的各种经济关心进行调节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总称,各国之间所拥有的国际贸易关系主要是靠国际经济法进行调整,国际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一面,不断加快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国际经济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联性以及密切,国际经济法在对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秩序性的原则,必须在有序的环境中纳入国际经济规范并使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国际经济法的秩序性恰好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律体现。除此之外,一定要遵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国际间的交往,一定要将保证国际间和平交往,保证国际的稳态增长以及保证国际和谐作为基本前提,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中,国际经济法就是用来保障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国际经济法在对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就是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两者具有一致的内涵。
二、国际经济法受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
(一)国际经济法的立法以及完善或受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影响
对于国际经济法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对立法所产生的影响就是对国际经济法产生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影响。将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是以往立法的出发点,原来的立法重视的是怎样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当前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的是国际经济法在立法的过程中应该围绕可持续发展来将立法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确定,对立法内容进行更新,对基本制度加以健全,架构出新的立法体系,同时相应的修改、调整以及补充现行的法律法规。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会进一步弱化经济主权原则
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格局导致世界的情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类开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发展并且对发展的认识做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作用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会限制经济主权的原则。原因在于经济主权原则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自主权进行强调的,然而现代经济做出的要求是各国应该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一个国家的行动以及政策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下,每个国家都应该坚持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不能对其所具有的经济主权进行无限制的行使。需要建立并健全国际裁判机构以及强制性的规范措施,才能够有效地执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国际裁判机构的基础条件就是每个国家能够出让部分的主权,只有这样,国际裁判机构刁一能表现出更高的执行力和效力。所以在国际经济法中确立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经济主权原则在己受限的基础上继续被弱化。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保护知识产权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发达国家就一定要将更多的帮助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支持产权领域中会产生下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所掌握的是高端的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这种高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在目前这种发展阶段当中,在知识产权的规定下,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这些高端的技术必须要付出下大的代价,这就导致那些技术紧缺同时经济情况又不太好的国家而言,在这种经济产权的规定下只能对高端的技术望而却步。在国际经济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后,一定要考虑,在涉及转让技术这一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重点应该考虑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应该适当地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应该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到更大的突破,对于一些能够帮助人类整体获得发展的,能够循环利用资源的以及能够改善环境的技术,应该考虑到人类整体的发展,适当放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这些高端技术能够更好地作用于人类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贸易;视角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106-02
现阶段,全球经济已经得到了非常快速稳定的发展,世界上各个国家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来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人们面临着逐渐严峻的环境方面的问题。现阶段,在二十一世纪当中,各个国家开始慢慢认识到环境与国际贸易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应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严格遵循,对经济、环境以及资源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在该问题方面,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其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运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实际行动,真正的参与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当中。所以,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视角,探讨以及研究国际经济法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
一、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国际经济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经济法当中的体现
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在二战之后所得到发展的重点处理跨国商品的自由流动和资源利用等都与国际法有关联的一些问题,主要的目的是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协调,在该框架之下所制定出的有着普遍遵循意义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的总和[1]。在最近几年当中,可持续发展属于受到全球关注的一个全新概念,这个理论主要建立在人类的保护环境意识觉醒的前提之下,该理论的具体实施,一定会为人类的实际生存以及发展所处在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非常大的改观,对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有效促进,推进人类的快速稳定进步[1]。站在国际经济法实施的目的角度,本质是利用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而来有效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富强,有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需要吻合,国际经济法在之后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需要对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严格遵循,结合其他原则来对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引[1]。
(二)分析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讲,国际经济法需要严格遵循几个主要的原则,主要包括原则、平等互利原则以及共同发展原则,这是被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属于是对国际经济有着非常重要遵循意义以及指导意义的原则,上面所提到的三条基本原则已经构成了国际经济法的基础,属于国际经济法内涵的重要体现,具体的内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互动性[2]。通常来讲,国家经济一开始的倡导是由发展中国家开始的,对于国际法当中的原则基本符合,对于世界当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进行强调,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若世界经济当中不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根本就不能够有效实现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繁荣[2]。一般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地位方面,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强国或者弱国都是平等的,然而,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的框架之下依然有着非常多形式方面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追求本质上的平等,属于是平等互利原则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国际合作求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入表明各个国家之间增强合作的重要性,南南合作以及南北合作是现阶段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可持续发展原则重点强调全球经济发展方面,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不可以独善其身,本质是共同发展原则的一个深化性的发展[2]。所以,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两者之间属于是互动关系。
二、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一个发展全新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当中,已经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共识以及政策。可持续发展原则完全不同于那些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观念,存在着独特的属性以及特征[3]。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发展性
在所有的国家以及地区,发展都是令人心动的一个字眼。从古代到现在,发展有着非常多的含义,在各个领域当中,人们对于发展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哲学家觉得发展是纯粹思维所规定的辩证演进,也就是将社会发展懒成是和辩证进展一致的发展。而社会家觉得发展指的主要是社会进步,经济家觉得发展在根本上来讲指的主要是国家、民族、地区怎样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问题,也就是,发展属于研究寻找国家、民族以及地区的现代化过程当中遇到的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发展目标、模式、途径以及方式等所存在的联系[3]。可持续发展属于全新的一种发展战略,发展是最终的一种归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发展性属于根本性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可持续性
通常来讲,可持续性是一种不同于相对比较传统的发展观的一个全新发展策略,主要的原因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可持续性的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讲,可持续性是非常显著的一个特征,可持续发展觉得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构成了有机整体,重点强调发展持续性。通常来讲,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环境资源危机问题解决前提下发展的全新的一种发展理念,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此,重点是寻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间所存在的联系以及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社会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以及生态持续性,同时还追求这三种持续性间的和谐以及统一。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长期目标,有着一定的持久性与延续性[4]。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同时还不能够损害后代的实际需要的一种能力。
(三)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整体性
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来源是人类解决环境资源的危机,然而,它不是单纯的局限在此,经过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涉及范围,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范畴,有着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属性,该原则重点强调将这些存在着比较大关联的方面在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系统当中进行有效的协调,实现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整体性指的是把资源环境的利用以及保护和相关的方面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环境和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各个相关方面的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会单纯片面的强调单一的方面,追求所有方面之间的结合以及协调,不可以用保护环境而对发展进行全盘否定,可持续发展所追求是的整体和谐发展,整体性在可持续发展当中属于是空间方面的要求,是其内在的一种属性。
三、对环境与贸易关系视角之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分析
(一)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国际经济法造成的影响
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角度,若把环境保护和开展自由贸易进行协调,本质就是有效促进资源利用,保证存在良好的利用率,保护环境和开展自由贸易本质上就变为了有效推进国际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电,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环境与贸易在本质上属于是相辅相成以及协调统一的,这两者属于国际经济法当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性内容,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环境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有着非常关键的指导意义[5]。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经济法。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当作指导贸易自由的一项非常关键的原则,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法一定会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对于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分析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之下的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通常来讲,在环境与贸易之间存在的关系当中,过分片面的强度单独一方的均不可能实现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与贸易两者间最佳的结合点进行准确的寻找是国际社会需要面对以及解决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存在着下面的几点建议:第一点建议是,在国际层面有效建立以及处理环境以及贸易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并制定出具有遵循意义的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制度,进而来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全球资源可以实现优化性配置,经过可持续经济发展,进而来有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在该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坚持环境成本内化更加的符合各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相关要求[6]。第二点建议是在国家层面上对共同发展以及有差别对待的原则进行严格遵循,因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有着不同的起点,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中国家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当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共同发展的实际过程当中理所应当的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益进行照顾,需要在国际经济法当中有充分体现[7]。第三点建议是应该有效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尽可能增强环境方面的立法,在本质上有效解决现在所存在的不平等的一些现象,对环境和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好的协调,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够有效解决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之间的关系,实现全球经济的繁荣富强,进而来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的来讲,在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该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各个国家应该对国际经济法进行普遍的遵循,要想对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促进,需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向国际经济法当中进行有效的渗透,目前,站在环境与贸易的视角,探讨以及研究国际经济法当中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具有的现实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媛.试论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85-87+123.
[2]刘宏.以国际经济法的角度讨论全球化下的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09:69.
[3]刘媛.经济全球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9,28:135-136.
[4]李屹东.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从环境与贸易的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345.
[5]曾婷.国际经济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J].品牌,2014,12:25.
[6]缪旖.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涵及其意义[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1:90-91.
【关键词】资源;区域经济;发展
引言
资源型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类型。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区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必然使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和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是资源型区域实现经济战略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资源型区域经济面临的困境
对于资源型区域经济而言,如果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一旦资源枯竭,就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调。淮南地区经济增长是在煤炭资源产业推动下实现的,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区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就遇到诸多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淮南经济发展受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基础、发展观念等制约,依然采取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模式,产品附加值低,收益回报率低。据统计,2010年淮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388.8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67.7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比例为7.8:64.4:27.8。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很少,同时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和环境治理意识的淡漠,给淮南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采煤过程中的废气、废渣、废水没有及时处理,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也给周边的环境特别是河流、土地等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
3、人力资本存量低。据统计,2010年淮南市在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1.2%、10.3%、16.9%、31.8%和39.8%。资源型区域经济大部分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普遍偏低。以淮南为例,除主要技术人员从外引进以外,主要劳动力来自于周边的农村地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成为制约资源型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对环境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二、人力资本在资源型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1、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物质资本。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增加,收益也会增加,但到一定程度,收益就会减少。而人力资本是一种智力资本,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丰富劳动者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改善劳动技术条件,从而产生乘数效应,带来社会投资的高回报率。
2、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收入分配均等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前提下缩小收入之间的差别。人力资本转变为个人收入要经过几次转变,把各种因素通过投资转换为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转换为实际生产能力,把实际生产能力转换为个人实际收入。因此,人力资本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会经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同时人力资本在任何规模上的扩大都必须内含于它在人口中更为广泛的分配,所以,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收入分配会最终趋于平等。
3、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人力资本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弹性。人力资本雄厚积累有助于增强产业活力。产业活力的培育取决于产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的真正主体则是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本的存量增加能够增强产业转换承受力。人力资本存量大的产业与部门更容易经得起产业关联断裂的考验,也更能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关联。
三、发挥人力资本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政府转变发展观念,建立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
资源型区域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体系建设上具有主导地位,要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或知识资本的投入。现行的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加剧了教育投资的两极化。理论与实践表明,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培养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保证地方教育资金投入的落实。
2、高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
(1)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本开发的作用。高等教育是资源型区域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渠道。地方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要着眼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2)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适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在发展职业教育时注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证经费投入。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让企业明白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3、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促进人力资本合理配置
(1)加强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劳动者自身的收入水平,还可以通过劳动资源的再配置劳动技能的提高和见识的增长,扩大人力资本总量。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
(2)健全人才管理机制,提升吸引保留人才的能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资源型地区提升吸引保留人才能力,实现区域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通过健全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资源型地区吸引保留人才的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本存量,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和连,亓朋,祝树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研究进展述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
[2]朱华,周玉霞.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200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法。
1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终在1987 年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求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这种发展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18、19 世纪那种掠夺式的发展的反思后做出的。
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表述。根据这个表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不能够只追求经济的自我增长,而是既要考虑到经济的主要的产值方面的实现,又要保持能够在未来能够拥有永不衰竭的发展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全面战略,它主要包括在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生态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是一种与各个要素之间建立广泛而又友好的关系,并实现其良好的互动局面的法则。着中法则的最终实现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其本身的实现又是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的。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建立良好关系基础之上,而后实现的一种多边的相互作用的共赢局面。
2 经济法价值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统一。
谈论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个原则入手,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 1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指的是在能够承载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各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其主旨是,人类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都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自然资源有限度的利用。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只是重视眼前的利益,用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获得经济的增长是不可取的。所以这一点在经济法中必须体现.它的存在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至于是以牺牲其他的资源,环境等作为条件的交换。这样是督促经济的发展走集约型路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 2 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满足全体社会人民的愿望,两极分化是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它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敌人。满足这一代人的愿望,也必须以不牺牲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作为前提。经济法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引入公平性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的,有效的发展。
2. 3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一方面,共同性原则其实是和公平性原则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共同的去遵守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去损害集体的或者他人甚至是下一代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指它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提高。所以,这一点也是经济法立法必须引入的规则。[ hi138/Com]
3 经济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以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作为成功的衡量的标准,如果仅仅是经济利益上取得了收益,那将是不能够被定义为社会的发展。从经济法的角度来看,社会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究其实质是体现了经济法的公平价值。经济法强调的并不是绝对的公平,但是他要求在成人社会成员差异的条件下来保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平.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经济法的理念具有一致性。首先,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是经济法的观念,都始终是从社会出发的,是对于社会整体作为思考对象的。从经济法的角度来说,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利益,但同时也不放弃个人的利益。就是将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都纳入考虑的范围。而作为可持续发展而言,也是从社会整体成员考虑为出发点,并且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的情况做及时的调整,对于会破坏经济平稳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相印的措施,及时的进行调整。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经济法的观念都是站在社会全体利益的视角进行思考的。其次,从市场和经济法的角度来看,市场的调节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不公平性,而是常规制法就弥补了由于各种因为垄断或者不正当的竞争而导致的一些阻碍市场正常运行的因素。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知,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展的需求。这也就是说既要实现同代的公平又要实现代际间的公平。从此看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经济法的观念不谋而合,都是要实现公平,共同发展。把阻碍当代人和同代人不平衡发展的因素消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法之间来看。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法的制定最终也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为目的的。以保证国家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总之,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是存在着不尽暗合的。用经济法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种最自然的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下,经济法会在理念和价值观上得到新的突破。 []
参考文献
[1]程信和,李挚萍。 可持续发展—经济法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创——— 新[J]。 学术研究,2001.
[2]王全兴,樊启荣。 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J]。 法商研究,1998,(3) .
[关键词]建筑;环境设计;发展原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62-01
尽管从20世纪末以来,世界建筑及环境设计呈现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经过国际主义的垄断、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冲击,但现代主义仍坚持理性和功能化,相对于其它流派逐渐衰退之时成为20世纪末建筑及环境设计发展的主流,并逐步加以提炼完善形成了新的发展原则。
建筑与环境设计未来的发展将继续坚持和发扬现代主义理性、功能的本质精神,但对其冷漠单调的形象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良,突破早期现代主义排斥装饰的极端做法,而走向更加理性科学的一个重视生态化、强调科技化、突出人性化和提倡多元化的新阶段。
1.重视生态化原则
当今世界环境恶化,生态问题严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来了,概括起来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的同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未来的需求能力。
从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自然、人、社会这三个坐标体系出发,现代设计已从建筑设计拓展到环境设计,由 “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正如加拿大建筑师埃利克森所说的:“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
因此,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讨论可持续发展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国际上发达国家纷纷以绿色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发展建筑为主题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在建筑的各个环节(材料生产及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改造、拆除)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建筑环境的营造及空间的再创造过程都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寻求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
建立生态原则,树立生态意识,就是要以符合生态学的思想,认识人、建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关系,树立一种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强调科技化原则
随着高、新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建筑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建筑理念和建筑以及环境设计造型形式都因此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观念为环境设计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既满足了人们对设计提出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还赋予了设计以崭新的面貌,使艺术形象上的突破和创新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筑技术的变革,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更新,环境设计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今天的建筑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成为是建筑及环境设计造型创意的源泉和建筑师情感抒发的媒介。如高技派就是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性思维”以及扑捉结构、构造和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的方法,去寻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工业技术甚至或高度复杂的“软技术”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罗杰斯设计的伦敦的劳埃德(Loyd)保险公司,这个大厦更加夸张地使用高科技特征,充分暴露结构,同时也使用不锈钢、铝和其它合金材料。
主楼内部是一个气势雄伟的玻璃共享中庭。办公空间围绕中庭形成环形布局,同样可以根据使用要求灵活布置,来提供更加具有弹性的使用方式。大厅内自动扶梯上下交错,形成一个气派非凡的活动景观,古老的大钟更增添了一些传统的机械美感。
智能化设计应当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大厦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3.突出人性化原则
21世纪的建筑,无论是城市整体规划或单体建筑,其外部环境设计,内部功能要求,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已是无可争议,且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为建筑、环境设计研究的对象不只是空间环境本身,更重要的是人,是人所需要的生存空间和人所需要的回归场所。环境设计为人们提供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再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现代设计更应以人为本,从关心人服务于人的观念出发,为人们提供更加良好的活动场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首先要尊重人对空间环境的感情要求。空间环境是有感情的。其情感是通过设计的造型、体量、色彩、空间变化等方式表达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建筑的情感特征,创造各种适宜的情感空间,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要。另外人不是抽象的,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因此要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设计师设计空间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感受,以及社会流行的时尚和审美倾向。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中的最重要的一方面,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另外,在设计中色彩必须借助和依附于造型才能存在,必须通过形状的体现才具有具体的意义。但色彩一经与具体化的形相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彩和表现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另一位心理学家阿思海姆则认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因而色彩是一般审美中最普遍的形式,成为设计人性化表达的重要因素。
4.提倡多元化原则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信息时代,从而带来人们的情感特征、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生活意识以及习俗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演变,突出表现为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导致建筑与室内设计多元化寻求的发展趋向。
设计师所接受的不同文化熏陶、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不同的美学心理、不同的哲学思想、不同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多元的意识都将影响产生不同个性的作品,环境设计多元化不能局限于形式的多样化,这应当是一个涵盖艺术和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多元化应理解为多种“本源”、多种“系统”、多种“形态”、多种“途经”。人类与自然、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国际趋势与本国国情相互融合互补,各种理论争鸣,都将使环境设计创作更具理性,不再盲从于某一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而广泛存在。
[关键词]四川旅游;循环经济原则;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086-02
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一般要求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Redus e)。该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和消费目标。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生产率(相对于劳动生产率而言)。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资源生产率,包括水资源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二是再使用原则(R e u s e)。该原则针对的是“中间过程”,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这一原则追求的是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率高,既提高了资源生产率,又降低了单位产值或产品的污染排放率。三是再资源化原则(Re s o u r c e)。该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使用后报废的产品,通过加工处理,使其变为再生资源、再生原材料或能源,重新进入生产领域。这一原则追求的是废物回用率。废物回用率高,既可以减轻资源压力,又可以减轻环境压 力。
2 循环经济要求下的旅游发展原则
2.1 尽量减少生态成本的原则
生态成本就是为修复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所需要的代价。由于生态系统修复的长期性,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考虑旅游区的生态承受能力,对旅游区进行分区开发和管理,除考虑短期的经济成本外,更要把长期表现出来的生态成本考虑进去。比如在旅游饭店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废弃物排放。
2.2 尽可能利用高科技的原则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目前倡导的生产“非物质化”也是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如利用互联网替代大量相应物质产品的生产。饭店利用计算机网络预订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旅游景点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人员预警,饭店运用高新材料建设以延长饭店的经营时间,使已投入使用的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3 推行旅游绿色消费的原则
旅游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如饭店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的再利用。
2.4 进行旅游绿色核算的原则
国内很多省市已开展用旅游卫星账户来测量旅游业产业贡献率,但没有考虑经济收入的背后是环境代价的付出。因此应该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 D P,它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所以在用旅游卫星账户对旅游业的产业贡献率进行核算时应吸取绿色GDP思想,将环境的付出扣除才能真正正确衡量旅游业的贡献。
3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四川旅游发展对策
3.1 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即绿色制度环境(包括绿色资源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绿色产业制度、绿色技术制度)、绿色规范制度(包括绿色生产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绿色贸易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回收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包括绿色财政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投资制度)等。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旅游法来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应加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和制度。
3.2 建立旅游绿色技术的支撑体系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应遵循技术思路,通过对旅游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大幅度降低旅游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第一,提供生态服务,把旅游活动需要的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娱、购服务作为一个整体,使其服务产业生态化。第二,旅游饭店要创建绿色饭店,采取节能措施。绿色饭店是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其核心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绿色饭店和I S O 14000标准的认定必将有助于饭店节能措施的开展,符合循环经济减少能源消耗的原则。第三,旅游景点要实行景区休眠制,控制旅游容量。在旅游淡季景区实行休眠,对景区进行维修和保养;在旅游旺季为防止景区超负荷运转,解决环境容量与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对游客人数进行限制,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游客严重超过生态负荷,以利于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第四,创建生态商店,专营各种天然食品、饮料、化妆品、纯棉服装、丝织品、手工艺品以及有关生态环保的小型设备等;开展生态交通,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和电能驱动的交通工具,不用有害于环境和干扰生物栖息的交通工具。
3.3 以生态教育推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
在旅游区内设立环境教育的基础设施,如在生态环境景观旁设立科学解说、提醒旅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箱等;利用多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保教育,如在门票、导游图上添加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等;采用适当的处罚手段,引导规范游客的旅游习惯和行为绿色化;在景区内为游客配发印有生态旅游口号、必须返还回收的废品收集袋;提倡在适当地方开展游人植树或会议纪念树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意识;旅游院校应开设生态旅游、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与意识。这样通过生态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行,使循环经济的观念得到普及;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倡导旅游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3.4 创建旅游业的生态管理体系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对旅游活动的生态化、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管理者进行可持续的生态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生态旅游的技术方法和实行生态化管理,对旅游区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管理,对旅游设施、场所的生态管理,对旅游服务业的生态管理,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等。生产经营的生态管理主要体现在: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技术和理念,建立起一套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运行机制,引进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改变和调整生态旅游消费模式,在旅游景区实行征收生态环境费用的措施,加强生态旅游可行性研究,组织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等。
4 四川旅游循环经济的有效推进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从企业、景区、区域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是旅游企业层次的小循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企业内循环就是指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内循环是指旅游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建立企业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交换的生态联系,形成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形成耦合系统,使整个共生体系呈网状结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旅游景区层次的中循环。景区层次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旅游景区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景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旅游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另一个旅游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三是旅游行政区域层次的大循环。旅游行政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实现行政区域内各大旅游产业之间的循环、旅游企业生产与旅游消费家庭之间的循环等。目前四川已明确提出要建立旅游生态大省,本质上就是旅游行政区域社会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因为这种创建活动所追求的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