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金融服务范文

时间:2023-08-25 16:33:59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金融服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金融服务

第1篇

[关键词]区域建设 金融业 发展规划 提升服务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形成

近年来市中区根据《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着力提升泺源大街、经七路、经四路等传统金融商贸区的功能,立足产业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设想,并列入《济南市2008―201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济南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规划达到4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这个宏大的规划和巨额投资彻底改变了济南传统老城区的形象,一个国际化的济南在这个规划框架下呼之欲出。

1.区位发展优势逐步明显。

市中区作为济南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区,具有较为完备的交通、信息、通讯、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汇集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商业氛围浓厚,金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市中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金融商务市中、洁净宜居市中、文明和谐市中”的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和区位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立足济南都市圈,服务山东,辐射环渤海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布局逐步完善,明确了金融商务中心区、文体博览区、商贸商务区、齐鲁休闲文化区、工业现代物流区、腊山科技文化城、都市休闲区等七大片区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其中,先期启动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作为十个重点建设的服务业聚集区之一纳入了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经济优势突出,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经济总量80%左右;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辖区国内外企业驻鲁总部、驻济办事处近500家,税收超亿元楼宇9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31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9.2%。

2.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规划策划基本完成。

市中区结合区情实际,联合济南市规划局,委托专业机构,对金融商务中心区进行了高起点的规划策划,确定了“两纵三横”(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的规划布局,明确了三个定位,即:在区域定位上,努力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山东乃至环渤海南翼的金融省级总部、监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全力打造以金融监督、管理功能为核心,兼有公共服务、商务公寓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在形象定位上,着力建设环渤海南翼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金融生态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本着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的原则,委托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对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进行了详细的城市设计,初步确定了“三轴六区”的整体功能布局,即:打造经七路―泺源大街金融商务发展轴、纬二路商业文化发展轴和经四路传统商业文化延续轴,建设金融商务办公集聚区、企业总部办公区、SOHO办公区、商业文化功能区、居住社区和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生态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城市商务价值新中心。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定位,得到了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已被列为全市重点扶持发展的10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之首。

3.金融机构加快集聚。

自提出建设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以来,金融机构集聚加速,先后引进了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北京银行济南分行、天津银行济南分行等7家银行区域总部,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4家保险公司省级总部,7家期货、典当等其他金融机构。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185家,其中,齐鲁银行、齐鲁证券和鲁证期货3家金融机构全国总部;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等16家银行机构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57.1%;中德安联保险、中国人寿财产保险等27家保险公司区域总部,占全市总量的47.4%。

4.载体建设全面提速。

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机遇,先后启动了馆驿街以南、魏家庄、普利门等老城改造项目,全面推进规划用地169.4公顷、规划建筑面积468万平方米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核心区的开发建设。目前,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万达广场正在抓紧建设(其中万达广场大商业部分已于11月19日正式开业)建成后将成为集商业商务、居住办公、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商务中心区标志性区域;规划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绿地普利中心项目,已于年初奠基开工建设大观园东片区华润万象城项目总规划建筑面积369亩,建成后将成为山东省新地标。

中山公园东等片区的拆迁改造也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后,新增商业商务设施180余万平方米,涵盖金融服务、总部办公、商务商业、酒店公寓、休闲娱乐五大功能,将在千米范围内形成高端建筑和现代服务业密集的财富大道。

5.支撑作用得到加强。

近年来,市中区金融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的40.4%;各项存款余额3438.41亿元,同比增加1526.41亿元,占全市的53.5%;各项贷款余额2859.94亿元,同比增加641.14亿元,占全市的46.1%;实现税收18.77亿元,占全市的39.1%;实现区级税收5.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8.2%。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实现区域税收19.1亿元,金融业已经成为市中区第一纳税产业。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发展形势分析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远期发展来看,按照济南市金融业发展“三点一线”的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以金融商务中心区为基础,以东部金融商贸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三个功能区既分工协作,又相互竞争。特别是今后三年,全市超过3000亿元的投资将重点用于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小清河两岸的北部新城区三大新区建设,位于老城区的金融商务中心区,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在竞争中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

2.载体资源仍显不足。

从存量资源来看,辖区内位置优越、配套完善的写字楼,已基本出租完毕,如明珠国际商务港入驻率91.5%,汇宝大厦入驻率92%,证券大厦已全部签约;其他部分中高档商务楼,虽有部分闲置办公载体,但配套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入驻需要。从业态置换来看,沿主要交通干线的优质载体资源,大多采取竞租的方式确定承租人,金融企业租赁价格不具竞争优势,政府介入载体招商的措施也比较少,前期运作较好的仅有日照银行济南分行入驻原市劳动就业办办公楼等几个项目。从在建载体来看,商务楼宇的建设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市中区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商务楼宇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3.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辖区现有的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和保险业分别为101101家,47家,占总量的80%,金融体系结构类型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整体服务功能有待加强。同时,市中区外资金融机构较少,目前仅有汇丰银行济南分行1家,而青岛市南区、重庆渝中区等提出建立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区,都有较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4、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金融功能区除了金融企业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共生产业和伴生产业的集聚,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给予支持。但是,目前金融商务中心区内尚无一流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资信评估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专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等后台服务机构,与金融中心区内消费群体相匹配的购物、餐饮、休闲等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针对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1.科学定位布局,

发挥集聚效应。根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立足区情实际,市中区确定了“两纵三横”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布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济南市2008年―2010年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将其作为济南金融业发展重点。即以魏家庄、普利门、中光明街等片区改造升级为契机,以现有金融、商务、商贸产业为基础,整合纬二路、顺河街、经四路、经七路、经十路两侧及周边金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内外资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公司及其区域性总部,完善交通通讯、商务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面向省会经济圈、金融总部聚集、辐射带动力强、文化特色明显、城市景观显著的区域性现代化金融商务核心标志区。

2.抓好载体建设,搭建优质平台。

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加强定向商谈,搞好供需对接,努力为金融机构提供设施优良、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优质载体和发展平台。整合盘活一批。着眼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对辖区齐鲁银行大厦、山东商会大厦等73座、182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定位布局,通过楼宇整合、业态置换、改造配套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方式,引进金融机构落户。积极建设一批。不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搞好协调,跟踪服务,加快商务楼宇建设进度。立足长远发展,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过程中,规划策划了华润万象城等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不断拓展金融业聚集发展空间。

3.健全推进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先后出台了《山东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做强做大山东省金融业的意见》、《济南市“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济南商务中心区建设、金融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加快金融业发展,市中区专门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金融业服务体系。一是搞好沟通咨询。通过定期走访、建立金融高层联谊会、举办金融论坛等形式,切实加强与“一行三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省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和辖区金融企业的联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促进金融业、总部经济等发展的意见,在办公用房、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居住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效应”,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建立由区政府金融办、投资服务中心、财政局、公安市中分局、市中消防大队、工商市中分局组成的“六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设计“服务套餐”,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4.加强三方合作,强化金融服务。

不断加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对接、资金供求等多方面合作,积极搭建三大平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金融集聚优势,积极主办各类银企合作论坛,实现银企对接的经常化、制度化。二是搭建信用平台。围绕建设“金融市中、信用市中”,切实加大信用观念和征信知识宣传,扩大信用市场主体,优化金融业发展生态环境。三是搭建消费服务平台。大力开展各项便民金融服务。以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适应全运会消费用卡需求为目标,联合银联公司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消费在市中、刷卡无障碍”活动,大力推广POS机使用,促进了银行卡受理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对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调动、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希望市里参照西客站工程和奥体中心工程的建设运作模式,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市中区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以此吸引金融机构聚集。

2.深化布局规划,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加强区域内公共交通、水电气暖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硬件环境;二是要加强老商埠区的规划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业、休闲、餐饮等配套服务产业,突出历史人文特色,彰显商埠文化底蕴,全力打造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具有济南特色的金融商务中心区。

3.采取综合措施,扩大优质载体资源。

要科学制定现有存量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提升方案,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楼宇产权单位通过置换改造,不断提高楼宇的档次。严把项目规划关,尽可能多地规划建设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并在建设规模、产业定位等方面严格监督,确保落实。同时,加快推进中山公园东、大观园东等项目的拆迁,积极做好上新街等片区的规划策划,确保尽快启动。

4.突出招商选资,健全金融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金融机构来济投资信息,采取政府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知名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市中区投资兴业。除了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外,注重加强对银行类金融分支机构以及财务公司、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业多元化集聚发展。

5.优化金融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以推动信用产品的广泛使用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积极建设信用社区,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银证、银保和证保合作,扶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跨业经营,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推动金融合作。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运作民营企业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山东济南市金融业发展规划》,中国金融网,2009.

[2]《城市论坛》,2009.

[3]于玲玲《延展中央金融商务区的渗透力量和引擎作用――济南搜房网“城市中心价值“特别报道》,济南搜房网,2008.

第2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金融服务业;集聚;动力机制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has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On the one hand, the export share of the labor-intensi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reases rapidl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 does not loosen due to the vertical separation of the value link all around the globe; instead, it enable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value links in the system tighter. Consequently, the global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demonstrates an atmosphere that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spaces, some areas witness concentration and some, dispersion. Research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embedded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hotspot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n the latest decade.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concentration by ba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is conducive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factor gui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and real economy from a brand-new and broader perspective.

Key words:global value chain;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concentration;dynamic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2-45(5)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全球价值链

2001年,格里芬在《价值链的价值》(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中提出应该把企业看成是在不断参与价值链形成过程中获得技术和服务,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于2002年在《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报告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成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

1.2 金融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最早被提出要追溯到1979年,弗里曼于1979年在中提出的。本研究中金融服务业的分类范围为第3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的金融中介服务分类。金融产业是指以经营金融商品和服务为手段、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运作为基础的金融组织体系及运行的总称,因其对其它产业的服务功能而称为金融服务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金融业和保险业以及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业等金融辅助产业。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金融产业活动的主体。

2 全球价值链影响下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概念模型

2.1 全球价值链影响产业集聚的路径

全球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整合使全球价值链布局不再在单一生产国,而是通过跨国公司FDI(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利用较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全球范围内的海外扩张,将不同生产部门布局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这种看似分散的空间生产活动在东道国共享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在业务上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最终形成在小范围地区内的产业集聚。全球化生产加速了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近三十年见FDI流入量提高了近十倍。跨国公司从全球生产和销售的战略角度出发,为了获得东道国相应的区位优势将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研发、生产、组装)进行分割,以 FDI 为载体使得这些被分割的环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做地理上的重新分布。跨国公司生产某一产品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母国内,为了节省生产成本,转移非核心环节并海外直接投资到成本优势更为明显的地区,特别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欠发达国家。

2.2 全球价值链影响产业空间集聚模式

全球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片断化地理集聚的实质是探讨全球价值链空间分离所产生的空间集聚性。虽然全球价值链促成了各个价值环节在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这些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在空间布局上呈现高度的地理集聚性,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性使地方产业集聚从属于全球价值链一部分。全球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生产活动在形式上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生产活动过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跨国公司海外分包和海外直接投资等海外扩张行为,这一看似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实际上是被一段段地分开的了,在空间上通常是离散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全球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片段被拆分到某一地区,那么在这个地区诸多与该地区内从属于全球价值链某一生产环节的产业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集聚往往会以一个群落的形式出现。这便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分离后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全球价值链垂直片段化后拆分出来的价值环节加速了地方产业集聚的形成,并且伴随着产业集聚形成而产生一系列具有辅的组织体系,例如相关辅助业集聚及政府设立的辅机构等。

产业集聚作为全球价值链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载体,正以不同方式融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全球价值链的价值环节片断化后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重组,尽可能地利用不同空间范围各自的比较优势完成生产活动,从而降低成本。部分价值环节在特定空间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伴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空间重组形成的,并且通过全球价值链空间重组这个契机,参与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从而获得发展。

3 全球价值链影响下金融服务业集聚的路径

全球金融服务业是资金流通的中介,资金交易频密的地区,金融服务业也相对集中。随着全球价值链片断化布局进程日益深化,金融服务业在各个经济部门的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对所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和贸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务业集聚首先表现金融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然而这些在空间上集聚的金融机构并不是随意布局的,而是受到全球价值生产体系的分工影响的。金融服务业服务的客户追随特征说明了这一点。

价值链条的跨国发展已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金融全球化指的是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并向一个整体的市场发展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这两种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标志着金融全球化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本管制的放宽、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全球化的动力是来自于由金融资本的本质所决定的对利润的追逐。对于金融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必然要求跨越国境而向全世界发展。金融全球化正是依托于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及金融信息管理)这些金融组织形成了时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通过这种配置方式使其成为转移跨国投资或回避风险的媒介。这些金融活动是整合于国际贸易流动中的,并且根源是伴随着商业服务业、全球贸易转移进入国际贸易活动的。

4 全球价值链影响下金融服务业集聚的模式

金融服务业集聚体现了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相适应,恰当的金融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中实体经济金融需求,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体系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必须与实体经济相适应。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全球价值链影响金融服务业最直接表现为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下金融服务业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城市空间等级体系产生锁定关系,非金融产业集聚往往伴随着金融产业集聚。并且金融服务业集聚在全球范围内不是杂乱散布的,而是依托于当地城市空间与经济发展需要布局的。因此,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具有空间等级体系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等级体系。伦敦金融城公司2010年9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8)显示,按照链接度、专业化和多样化3方面的属性,全球75个金融中心被分为全球性中心、跨国性中心和地方性中心3个层次,按照金融中心业务广度和深度属性,金融中心又被划分为4种类型。也就是说,世界金融中心等级体系是全球价值链影响金融服务业集聚的结果。全球价值链上环节空间分离后,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等金融资源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和集中度,金融产业集群(如伦敦金融城、上海浦东金融集聚区)就是金融机构空间集聚发展一个典型的结果。地域空间在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同的禀赋,在适宜的地域空间内,金融资源通过与地域空间所特有的禀赋凝结成为金融产业,进而形成了金融机构集聚。

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微观机制即是金融机构集聚。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依据市场经济准则,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产生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金融机构集聚是金融资源与特定地理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是金融产业成长与发展,并在一定地理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及结果。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生产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国内范围,金融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国际化,主要是由国际贸易额的大幅增长和以海外直接投资为表征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金融服务业在各经济部门的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对全球价值链上所有经济活动的生产和贸易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到整个生产活动。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经济活动,不管是制造产品还是服务,都必须在生产的各个阶段筹集资金。这就离不开金融服务业作为资本流通直接的功能。比如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向社会吸收大量资金然后为产品生产、销售等中游环节提供贷款。保险公司则通过保险费收取,对一系列生产投资风险提供了保障。

5 结论与讨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活动的分离和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产业集聚的演进也被赋予了全球化的特征。世界各地的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载体,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加速了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分离的进程,并以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FDI)行为作为空间载体加速了世界价值体系分工的专业化。然而,这些专业化、片断化分散全球价值链上各个环节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分布于各个角落的,而是按照其所处的价值环节所拥有的附加值高低的等级排列的。因此,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聚模式是价值环节的片断化、空间重组和垂直一体化之间利益和损失动态权衡结果的最终体现。金融全球化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全球化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与实体经济生产活动的关系促进金融服务业集聚的形成。全球价值链下的金融服务业集聚模式形成是以全球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生产活动按照附加值高低的空间分离为前提的,基于不同附加值生产环节在空间布局上的离散分布,为价值链各个环节服务的金融服务业集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的等级特征。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

[2] Bruce Kogut,A Note on Global Strategi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4)383-389.

[3] Gef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

[4] Sturgeon, T., What Really Goes on in Silicon Valley? Spatial Clustering and Dispersal in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J]Economic Geography.2002.

[5] 陈铭仁.金融机构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4.

[6] 黄解宇,杨再斌,黄解宇.金融集聚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1):143-146.

[7] 梁颖,罗霄.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16-20.

[8]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

[9] 瑞斯托·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 武巍,刘卫东,刘毅.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地理科学发展,2005,(4):19-27.

[11] 文嫮,曾刚.从地方到全球: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集群的升级研究[J].人文地理,2005,84(4):21-25.

[12] 朱建安,周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一个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科研管理,2008,29(1):115-121.

[13] 谭力文,赵鸿洲,刘林青.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1):56-63.

[14] 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94(5):38-46.

第3篇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产生

在各国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国际性金融中心城市都出现了一些区域金融分工的趋势。一方面,随着金融中心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由于其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金融产业链条过长,因此金融业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城市周边的二线城市,开始大力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努力承接金融中心城市的部分金融产业转移,尤其是金融后台产业。在此过程中,许多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就产生了,如美国的新泽西市承担了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的大部分金融后台功能,爱尔兰的都柏林则承担了英国伦敦金融中心的大部分金融后台功能。

此外,由于金融后台产业从传统金融中心向新兴市场国家加快转移。因此,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后台产业集聚的城市,这些城市或地区往往以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为主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涌现出的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承接金融企业后台业务的首选地。

对于致力于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并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例如,金融后台业务对场地、员工、IT设备等有着巨大需求,还能够带动信息、资本、人力资源、金融产品等一系列金融资源的集聚。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关系

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后台产业,而金融后台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则以外包的形式出现。迄今为止,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构成了金融服务外包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目前的金融服务外包活动,主要是围绕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分来展开的,由此促进了金融后台产业的全面发展。

国外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以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是形成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主要动因。

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客观上会产生规模化、集中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这就促使规范性的金融后台产业、集聚性的金融后台基地逐渐发展起来,从而更好地为金融机构后台业务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带来的专业化发展和规模扩张,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更有效率、质量更高的金融后台服务,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金融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而各类金融后台基地或园区,则为金融机构和后台企业创造出更完善的市场交易空间,推动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由此看来,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发展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承接和促进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进而构建完备的金融后台产业体系。

国内城市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的典型案例

目前,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方面,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包括上海、北京、佛山、深圳等地,它们都是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科技信息、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通过地域上及功能上的相对集中,强化金融产业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要素资源的聚集,具体案例如下。

北京市的金融后台产业发展,主要围绕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区展开,包括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台服务)、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主要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后台建设服务)、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城转移后台服务)、西城德胜科技园金融服务区(主要为金融街大型金融机构总部核心后台服务)。

2003年3月,上海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国内首家银行卡产业基地――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2005年7月,它被上海市政府授牌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成为以金融信息服务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BPO)为核心,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服务为支持的高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基地共吸引了中国银联、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保险等十几家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上海乃至整个南方的金融后台服务区。

2007年8月,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正式成立,并且定位于广东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后台服务基地,也是广东承接国际尤其是香港地区金融服务业转移的基地。服务区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三个基地、四个中心”,三个基地即建设成为广东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集聚基地、广东金融后台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基地及广东金融后台服务人才集聚基地;四个中心则是金融创新产品研发中心、金融信息资料备份处理中心、金融后台服务新技术开发中心及金融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国内城市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总体趋势

目前,国内许多重要城市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金融要素更加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区域间的金融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后台服务不仅能带来产业升级,更能给城市发展带来种种效益,并且相比较建设区域金融中心而言,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立金融后台中心的目标。具体来看,国内各城市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方面的竞争,逐渐体现出如下几方面趋势。

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的分化特征明显。目前,国内提出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城市,已经接近20个,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佛山、天津、杭州、宁波、昆山、大连、成都、西安、重庆、大连、武汉、长沙、铁岭、青岛、沈阳等。在这些城市的竞争中,逐渐分化为几个阵营。一是综合情况占优,战略地位显要的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二是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的城市,如大连、深圳、广州、佛山、天津、宁波、昆山、杭州等。三是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的城市,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四是缺乏明显特色的城市,如沈阳、青岛、铁岭。

各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也出现分化。一方面,从金融前台产业的聚集度来看,各城市的分化比较突出。其中,北京和上海金融机构的高度集中,奠定了其建立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基础。其他如深圳、宁波、杭州等城市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也比较突出,呈现一定的集聚优势。另一方面,从金融后台产业的集聚程度来看,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逐渐与前台产业的聚集度相吻合,拥有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后台业务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而对于深圳、宁波、杭州等城市来说,金融后台产业的集聚度,却已经相对落后于前台产业的集聚度。

城市间将逐渐出现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对于部分城市来说,由于具有天然的区位联系和经济关联,更可能从原有的竞争关系,逐渐转化为合作关系。如天津与北京、宁波与上海、佛山与广州、深圳等,很可能出现城市之间的金融功能分工,如北京、上海、深圳更多是向金融前台的中心城市发展,而周边的天津、宁波、佛山等城市则将会承担一定的区域金融后台中心城市的职责,这也符合了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城市圈的发展规律。

政府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在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多数地方政府都开始不断加大政策支持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力度。在提出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少数城市并未有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但多数城市在税收、人才培训、政策监管、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效率等方面,都制定了支持和优惠措施。一方面,这些城市中大部分属于国务院确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措施。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自己针对金融后台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出台了更具体的政策,如北京、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在税收、土地、招商、奖励等各方面提出更优惠、更吸引人的政策,力求在激烈的争夺战中胜出,有的城市虽然没有推出政策文件,但也给进驻企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

各城市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国内外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人力资源是影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内志在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城市,都试图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其中,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成都等城市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人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占有较大优势,有利于发展金融后台服务。而宁波、佛山等城市虽然自身人才不占优势,但充分利用了所依托的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

各城市运营成本的差距有所扩大。运营成本是影响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员工的工资、办公楼的租用或建造购买费用、网络的租赁费用和电费等。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一线城市的人力成本和用地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开始转向一些成本较低的二线城市。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在人力成本和办公成本存在一定的劣势,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在综合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差距不大。而天津、宁波、佛山等城市,则由于综合成本低于临近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因此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

拥有地理特色的城市将更具吸引力。金融机构或者外包提供商在选址的时候,都会考虑该城市是否具有区位优势、交通是否便捷、地理和社会等各方面是否具有不安全因素等,因此地理环境和生活便利对于金融后台基地城市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许多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形式和力度都逐渐趋同时,地理因素很可能成为影响城市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例如:就区位条件来说,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具有天然的中心城市特征,天津、宁波、佛山等则具有紧靠中心城市的特点,上海、大连、宁波等还具有港口优势;就交通条件来说,东部城市更胜一筹;就安全性来说,处于主要地震带的部分城市则不具有比较优势。

国内各城市金融后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各城市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或金融后台基地的热情很高,也出现了积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践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论证。一方面,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对于金融后台中心城市进行统筹规划,也缺少根据区域特点进行金融后台产业合理配置的发展思路,这在实践中导致了许多重复建设与低效竞争。另一方面,从各城市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功能定位的模糊,以及脱离自身条件限制来发展金融后台产业的情况。

各城市普遍缺乏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前,多数城市仍然延续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的思路来发展金融后台基地,以此作为建设金融服务中心的核心内容。但在此过程中,不仅缺乏对金融后台产业与金融服务外包的深入研究,而且更多停留在“跑马圈地”、引进机构的形式上,没有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

各城市普遍不重视制度环境的优化。对于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发展来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环境加以支持,才能进入长期健康的发展轨道。目前,国内各城市的金融后台产业发展,经常体现出政府的“短期行为”,如依靠特殊政策,或者政府主动进行“拉郎配”,而忽视了行业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金融后台发展在城市金融业发展中的定位不清。许多城市提出了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此同时,这些城市往往也提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对于金融后台产业在整个城市金融发展中的定位、金融后台与金融前台产业的发展关联等问题,各城市普遍缺乏清晰的思路,这也导致了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大为降低。

第4篇

【关键词】普惠金融 金融排斥 城乡差异 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 微型金融

一、普惠金融及相关理论梳理

普惠金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又可译作“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贷款年会上。纵观之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也能够搜寻到“普惠金融”理论的“影子”。Kuzents(1955,1963)认为,在经济社会初期,不平等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差距逐渐增大,直到经济效益增长能够蔓延到整个经济体。之后,也有学者对其研究进行发展。直到Helm(2006)才提出“普惠金融”应该是辐射到所有人的金融体系。

国内,由杜晓山、焦瑾璞率先将普惠金融概念引入我国,其基本含义是:存在一个能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杜晓山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2009)一文中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他将普惠型金融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客户层面,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为城乡中的贫困和低收入客户,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取决于金融体系中各方面的规划及活动。二是微观层面,零售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仍然承担着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它直接为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提供服务,拥有广泛的客户。三是中观层面,这一层面涵盖了很多金融服务相关人员和机构,它们通过改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设施和一系列金融活动,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进透明度的要求,这些金融服务实体可以是跨国界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组织。将其理论核心亦可总结为,旨在将普惠的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从而更协调地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最终运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总福利效用水平。

二、普惠视角下我国城乡金融服务比较

普惠金融重点研究的是金融服务资源在社会收入分配、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活动,以及信贷资源、社会保险等多领域的均衡配置,基于该理论视角相关数据可得性,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量化分析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的差异。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城乡金融服务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平等,对经济不平等的研究,首先以收入不平等为突破口,基于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城乡收入仍存在显著差距,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及比率

由图1可知,尽管国家出台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相关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情况仍明显,城乡人均收入比率保持在3.2左右。农村居民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而城市居民从1978年与农村居民差不多的343.4元上涨到2011年的21810元,陈宗胜(1994)对比库兹涅茨倒U理论,提出现阶段我国体制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倒U型关系理论假说,即先扩大再逐渐缩小。日本花费了大概100年使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我国解决城乡收入失衡问题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机构分布、金融市场、支付体系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在城乡区域范围内,信贷业务是金融服务中最基础的业务,基于银监会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营业网点19.8万个,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9万个,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9%,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5.4个,每个镇(乡)分布银行业金融网点仅3.69个,全国尚有3300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乡镇8200个。由数据可知,部分乡镇仍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在《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改革发展》一文中,“截至2011年底,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6%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根据于奎(2006)的研究,反映我国农村地区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融资业务基本空白,金融服务业务种类也过于单一。

(三)城乡保险覆盖差异

普惠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将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童广印(2007)认为,城乡保险应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通过体系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扩大横向覆盖面,汇集全民的保险体系。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农业险在农村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选取农业险及非农业险为指标来分析城乡保险覆盖面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险及其赔付比率

如表1,明显可见,农业险无论是在购买总额,还是赔付额,都与非农业险规模相差甚远。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早已开始在某些地区和企业中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但从数据上来看,农业险占保险总额仍不高于2%,而赔付率也很少冲破5%,这种城乡保险之间的巨大差异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彻底性改变。

(四)城乡金融效率水平差异分析

借鉴白钦先(2001)提出的金融效率来衡量城乡金融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关系,从量化角度找出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和乡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上述学者的基本思想,遵循廖杉杉的做法,本文拟以存货比来衡量城乡金融效率,即:

FE=SG/LG

农村金融效率:FEc=SGc/LGc

城市金融效率:FEt=SGt/LGt

其中,FE代表金融效率;S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储蓄总额;L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Gc和SGt分别代表农村储蓄和城市储蓄总额;LGc和LGt分别代表农村贷款和城市贷款总额。

本文城乡信贷规模数据源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根据金融效率计算公式,可将城乡金融效率以图像形式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城乡金融效率

1978~2008年,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自2003年起,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基于金融服务发展初期城乡存在差异,现阶段城乡金融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结论及对策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理论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提出几点创新性建议: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抑制城乡经济不均衡

城乡金融服务差异源于城乡经济不平等现象,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以普惠金融的发展思路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总体目标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分析可知,我国收入差距现状符合库兹涅茨“倒U”理论,因此在转变时期更应注重社会公平,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关系。

(二)有形网络与无形网络相结合,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能够普及全社会的各级群体,然而,农村存在严重的机构缺失导致无法为小乡镇或偏远地区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目前,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的不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虚拟银行由于其方便并且可减少交易成本的特点,在现代金融服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虚拟网点却无法完全代替传统有形机构,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地区,因而可采用有形网点与无形网点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金融服务网络的覆盖面。

(三)广泛开展城乡物流金融联合

普惠金融的中观层面意义是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融合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创新性金融产品,随着物流和金融产业改革进程的有序开展,城乡金融服务应该同时受益,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分裂,应广泛开展联合,“城市带动农村”的合作联盟机制,重点打造创新型合作社系统,采取并购、加盟等多种形式,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和优势产业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和农村经营体系。

(四)推广小额保险业务,增大城乡保险覆盖面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能够构建一个覆盖到社会群体中每一个经济个体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我国城乡较低收入人群的现状,应提供一种产品简易、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理赔简单的保险服务,也即为小额保险业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10期:12-13.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金融服务外包 保险实务 课程设置

外包在金融领域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的一些金融机构就将某些简单的业务进行外包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市场份额已高达1.2万亿美金。这给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11年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7亿元以上。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保险服务业离岸外包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一)保险业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金融外包》杂志第四期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金融业服务外包主体按外包规模从大至小排序分别为核心保险业(主要包括寿险和财产险)、信用卡、核心银行业和健康险。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中指出,保险服务外包将成为金融外包潜力最大的领域。

保险业务外包是指保险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主要的外包业务有:查勘理赔的工作委托给保险公估机构办理;人才培训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等,这些都是流程外包。从更高层次来看,外包还包括:保险集团公司后援中心的建设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指出我国保险服务外包企业以承接国内外保险机构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为辅;承接的外包业务层级较低,目前正逐步向高端业务迈进。

整体而言,因为全球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这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保险行业普遍对外包接受程度较高且逐步在向更广泛的业务环节引进外包服务。据统计,2011年中国车险市场就有超过70%的业务由外包的保险中介公司提供。

(二)发展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金融外包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抓住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大规模发展的机遇,发展外包行业,承接外包业务,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党和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2006年10月,商务部正式启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2009年9月7日,中央六部委联合发表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条提到“金融机构要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将非核心后台业务如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簿记核算、凭证打印等,发包给有实力、有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作为发包方积极寻求同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09年9月19日,在“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第二届金融服务外包交易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更是敦促金融机构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其产业的金融支持,为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逐渐从事务性外包向战略性外包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笔者所在的城市——厦门,也在2011年的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顺应金融前后台业务分离和后台服务外包的发展方向及金融后台业务呈现信息化、专业化、中心化、产业化的趋势,发挥我市的区位、政策、人文和自然环境等优势,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总部来我市建立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或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引进一批数据单据处理、呼叫业务、档案管理、灾难备份及银行卡、电子银行、人才培训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期促进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三)发展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业的人才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预测,金融服务外包领域到2015年人才需求将达到50万,2020年将超过100万。而社会对既懂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及服务外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金融保险外包人才上,应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设置诸如保险实务类的多门课程。因为保险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迅速,在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中占比较高,达到约16%的份额,服务保险外包行业的人才如果不掌握基本的保险理论和相关的保险实务基础知识,就将无法在工作中很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

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设置保险实务类课程的必要性

(一)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其培养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有这么几个特点:掌握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练操作电脑的技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需求的人才是典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IT技能+金融知识+外语技能”。而我国的金融业务还是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业务为主,因此对保险业务外包的相关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始于2007年的电销车险,业务从2009年以来每年以愈10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电话车险市场更是给力无限,各大财险公司纷纷发力电话车险业务,市场进入井喷期。与传统渠道不同,电话营销的业务流程自成一体。其职能包括客户接触、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价格咨询、异议处理、生产订单、客户回访、递交订单、服务和理赔等。由于运营方式的独特性,电销中心既包括呼叫中心运营、保单配送,又包括理赔服务等模块。

目前电销车险基本采用“集中销售+本地服务”的运营模式,即电销中心集中运营,后端的缴费、送单、服务和理赔依托各大保险公司在各分支机构实现。而保险公司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广泛地实行了“全国通保,全国通赔”。由于个别保险公司在当地暂时没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保险公司大多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和优势。如专业保险、经纪、公估公司(行业内外包),如理赔资料的提交、保险后续服务等都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行业外外包)。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外包,从业人员都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前端电话销售环节,有的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中介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操作,这要求电销人员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掌握各险种产品的特点和基本定价原理,同时还要掌握保险经纪、保险中介和相关的法规知识。而理赔业务环节的外包中,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保险公估、保险理赔等专业知识。

除此以外,保险业中外包的主要业务还有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呼叫中心、后台数据处理、保单管理等业务。从事这些岗位的人员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保险理论知识和专门的保险实务知识,所以金融保险外包专业中一定要设置保险实务类课程,并将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核心课。

(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现有情况看,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设置了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而设置了该专业的高职院校,虽然也有保险基础、保险基本理论等相关课程,但是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保险实务了解甚少。所以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中设置的保险课程较为薄弱,这既与相关院校对该专业的不重视有关,又由于在我国保险外包业务刚刚起步,社会对该类业务的认知度不够,在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上还没有依据保险服务外包业务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企业需求人才的专业性、综合性与高职院校课程模糊性之间的矛盾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培养出符合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衔接不够顺畅,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中设立保险实务类课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保险实务课程设置构想

鉴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合理的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的现状,笔者对该专业设置保险类课程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明确人才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准确定位,根据人才从事相关岗位的特点,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例如,厦门作为沿海特区城市,一直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和国际贸易。在厦门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推动航运金融的发展。那么厦门的高职院校在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课程时,应结合厦门发展国际贸易、海上运输行业的特点,增设海上保险原理与实务这类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海上运输保险相关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如,针对当前保险行业将部分销售业务、理赔业务外包给保险中介、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公司的情况,高职院校在建设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专业时,应注意设置保险中介与法规、保险经纪、保险经营与管理等实务类的课程,同时应考虑到保险分人身险和财产险的特点,根据不同险种来设置课程,如设置人身保险实务及财产险实务等。再比如电销中心集中化发展的趋势,让高职院校在专业体系建设时考虑增加保险营销和电话礼仪等课程。

当然,由于保险这门学科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有些也非常高深,如保险精算。高职院校建立课程体系时应考虑到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的特点,对于过于理论化的课程或者对学历层次要求较高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同时,考虑到保险外包公司对于从业人员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可以将保险中介与法规、保险经纪等与保险经营管理等课程融合为一体,设置为一门专业核心课。

(二)利用双语教学培养人才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从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不但需要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例如,在全球金融业务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我国的规模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印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差异和语言能力的限制;又如菲律宾呼叫中心协会(Contact Center Associations)数据显示:该国呼叫中心外包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50,000人(印度为330,000人),以微弱优势超越印度成为该产业排名首位国家,之所以取得这一业绩,是因为菲律宾出色的英语教育水平功不可没。而由于这个优势还将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在菲律宾建立呼叫中心。

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利用双语教学能提升人才的素质,提高外包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国内外包企业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注重保险、金融专业知识与金融英语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的建立,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并直接用双语授课。

(三)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性地进行技能培养。

1.校企合作开发外包业务教学实训软件。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结合其教学经验,确定学生应掌握哪些内容,设计好教学方案,提供给某些软件开发商,让其结合外包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出一套教学用的实训平台。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将外包企业的真实业务引入教学,通过模拟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训平台上完成模拟业务,从而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如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学院提供了保险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照保险公司数据录入系统,开发出了国泰安保险终端程序。该程序模拟了保险公司后台数据输入、管理的信息系统,让学生在软件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保险内勤的业务流程和具体内容,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该套实训软件很受学生的欢迎。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但是不是每个高等院校都有能力建设一个全面、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如果校企能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既可解决学生实践问题,又可为外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提供支持,实现双赢。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人才需求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寻找有意向的企业,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金融服务外包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等环节,并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真实的环境。

总之,高职教育应该紧紧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产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更应该审时度势,适时设置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同时为了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高职院校应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为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花桥金融外包研究中心.中国金融BPO发展现状及远景,2009.

[2]韩莉,杨宜.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

[3]赵国辉.保险业务外包问题研究[J].中国保险,2008,(9).

第6篇

摘 要:本文在“乘数”视角下分析了村镇银行预付款融资物流金融服务的效应,并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进行分解,最后针对相关主体提出利于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乘数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物流金融;乘数效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链整合、升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内容、规模、形式和效率有了新的要求。村镇银行正是为最大限度的迎合这一新要求而设立的,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村镇银行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虽然村镇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部分,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中要作用的作用。鉴于此处,增设村镇银行网点,提高村镇银行物流业务比例势在必行。本文在“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对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效应的研究,有利于为金融主管部门加大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村镇银行自身扩大物流金融业务规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介绍

(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作为发起者,而成立的立足农村,促进农村发展的新兴金融组织机构。它的比较优势是:灵活性强,业务实地调查的便捷性。

(二)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是指由金融机构的介入,以物权、债权或流动资产作为质押,给予资金需求企业贷款,通过“流动资金乘数效应”达到成倍盘活资金需求企业闲置的流动资产,最终弥补其资金缺口。

(三)物流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服务是一种崭新的金融服务理念,它将物流控制和金融业务开展糅合在一起,以达到金融业务的风险可控、成本降低、规模拓展等效果。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应分解

(一)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村镇银行

透过流动资金乘数可见,物流金融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城市金融的辐射作用:为发起行收集农产品产业链的一手资料,充当协调者作用,以保证整个供应链的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顺畅,充分的发挥了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鲶鱼效应”。更好实现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通过开展应收款、预付款融资等方式。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更多的融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放贷规模也上升。由于物流金融这一新型的融资方案,村镇银行的放贷风险并没有传统业务上升迅速,因此通过物流金融的边际放贷收益比传统的放贷业务要高。这表明,在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开展物流金融能够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乡镇企业

这里的乡镇企业也包括物流企业,他们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通过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能很好的整合乡镇物流企业和其他乡镇企业。虽然,村镇银行、乡镇物流企业均处在金融体系、产业供应链的末端,但是,从全国的农村范围来看,它们都是两股重要的力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村镇银行的形容最合适不过。乡镇企业由于固定资产抵押物有限,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为盘活乡镇企业的流动资产,充分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物流金融模式是它们理想的选择。在村镇银行物流服务下,通过流资金乘数效应,乡镇企业的原材料供应能力增强,这有利于与之相关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的畅通。

(三)乘数视角下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之于政府部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镇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通过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用分析可见,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责的履行。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村镇物流金融服务,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乡镇企业不仅获得较好的流动资周转,而且相比传统的融资方案,向金融机构的单位融资成本更低,因此乡镇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在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下,能够获得开展生产、生活方面的必要资金补充,这有利于他们向市产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以及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需。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出,需要政府部门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由此可见政府部门还是为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带来的职责履行便利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因此,这是属于村镇银行流动资金乘数视角下的内部效应。

在流动资金乘数效应下,全国范围内的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有利于相关供应链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进一步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最终提升它的竞争力。

三、对相关主体的建议

由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机制揭示以及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效应分析,发现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是三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在乘数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这种三方利益的均衡。既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有利,那么三方更应该努力推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对村镇银行、乡镇企业、政府部门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村镇银行的建议

村镇银行提供应该稳健的推进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首先,虽然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解决方案比传统的“裸贷”风险要小,但是,由于“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作用,乡镇企业“滚雪球”似的获得乘数倍自有流动资产的贷款,这也增加了风险产生的业务资金基数,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村镇银行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其次,在审慎选择贷款对象的前提下,村镇银行要选择最有利于“流动资金乘数”发挥效力的物流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而且有利于最大程度的给乡镇企业、农村居民流动资金补充以及融资便利。最后,村镇银行应该加强自身软、硬件的实施建设,为物流金融服务提供更好的操作平台,以更好的发挥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对三方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

(二)对乡镇企业的建议

乡镇企业在获得因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而提供的融资性便利的同时,还要积极的配合村镇行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首先,乡镇企业要严格遵守贷款协议,比如按协议规定确定贷款资金流向。其次,乡镇企业应该改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是长期的、多回合的。若乡镇企业只顾短期利益,通过缮制假单据和提供不真实的购销合同,而获得资金,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积极性,阻碍流“动资金乘数“发挥应有的效力,从长远来看对村镇银行不利。

(三)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化境,为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流动资金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应该个给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更多的税收优惠以及利率调节的主动权,以使村镇银行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风险和收益更相匹配。同事,政府部门应该加对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的法规的制定,以及为有关法律制定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和依据,促进村镇银行物流金融服务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建设,为发挥其物流金融服务“流动资金乘数”的作用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内容

所谓金融服务主要指银行服务。一般认为,银行服务指通过柜台提供给顾客劳务性使用价值;实际上,现代银行金融服务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远远超出柜面,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况且拓宽服务本身就是创新。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人、环境、手段、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就是这几方面创新的集合。

(一) 服务意识的创新

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服务意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要不断地更新服务观念,使我们的服务意识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合拍甚至超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与商业银行机制不适应的服务观念,主要有: ①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服务观念; ③变“存款第一”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④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念,树立灵活“创新”的服务观念。

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质量的集中体现。服务态度的创新并非指经常变换对待顾客的态度,而是在文明、诚信、虚怀大度、热情和负责的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身份顾客心理的接待方式和交谈语言,以使所有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 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创新

服务环境主要指营业场所的环境,它是银行形象的展现。服务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洁净、整齐、舒适、方便、安全。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和更新环境的过程就是服务环境的创新。最近有些行在营业场所实行的“一米线服务”,就是主要从顾客安全考虑的一种环境创新。再如,为使顾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营业厅摆放沙发供客户休息;为了便于顾客了解银行业务,在营业场所装置电子显示屏;有的为了缩短与顾客的“距离”而降低柜台高度,以便于与客户交谈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以日本的银行为例。位于大阪的池田银行一进门所看到的不是柜台,而是一间特为顾客准备的休息室。日本有些银行还设置了一些与营业无直接关系的设施,在给顾客提供附带服务和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客户。如池田银行在营业厅旁开办了一个世界钱币博物馆;金都信用金库在银行旁开设了一个备有700 多册图书的儿童阅览室;神户的关西信用银行则设置了老人游艺室,并举办定期聚会和讲座;有些银行备有免费检查身体的设备等等。再如,国外的银行营业场所根本看不见像我们银行四壁都贴着的“服务公约”、“文明用语”等,而是装饰上高品位的美术作品。这些作法,为创新我们银行的服务环境提供了思路。

服务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服务设施。然而此处的“服务设施”指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直接设施。服务设施创新的重点应是电子服务系统的运用和开发,以达到高效、快捷和方便顾客的目的。此外,应装备和更新先进的监控防爆设备,以保障银行和顾客的安全。

(三) 服务方法的创新

这是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方法包括服务技能、服务方式、服务程度和服务艺术等方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服务方法的创新。

服务技能创新。技能创新的实质是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其前提是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书面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勤奋探索、不断创造。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是服务过程的表现形式,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银行服务方式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以前只办理储蓄业务的柜台,现在大都兼有办理代收代付、小额抵押贷款等业务,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办一张卡、进一个门就能办完所有的金融业务,集储蓄、结算、转帐、外汇交易及其它业务于一柜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②变分解服务为合成服务。由“双人临柜”改为“单人临柜”就是这种创新的很好例子。按此思路,贷款、结算等业务的某些中间环节也可合并或省略。③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一般都在营业场所的柜台办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化的运用“, 上门服务”、“电话银行”、“寻呼银行”、“汽车银行”等纷纷兴起,自动柜员机和银行信用卡的推广是开放式金融服务的代表。④变顾客被动接受服务为顾客主动选择服务品种和自我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开展种类齐全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需要。自我服务主要指“自助银行”的服务方式。此外,服务方式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一方面改变只注重柜面的“售中”服务,延伸到金融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由习惯的“上班”时间延伸到上班以外的时间,乃至“24 小时服务”、“7 天服务”制。在空间上,从柜面延伸到柜外、从银行内部延伸到银行外部———家庭、企业、社会。

服务程序创新。从规范化角度看,服务程序应相对固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程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从总的方向上看是程序趋于简化,如把顾客要履行的几种手续合并成一种手续,把顾客要跑的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把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合并成一个人完成。

服务艺术创新。服务艺术指对服务某一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策略。服务艺术本身就是服务创新。它包括单一服务艺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如运用语言艺术、接待艺术属于单一服务艺术创新,而“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的服务艺术、立足于未来的需求或长远利益的“前瞻服务”艺术则属于综合服务艺术创新。美国一银行的“一分钱储蓄”是专门面对少年儿童的,从眼前看是赔本经营,但这些小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该行的固定顾客。再如其它针对某一特殊顾客群的“特殊服务”艺术,突出某一特色的“特色服务”艺术,我国农业银行的“黄金客户”服务,都是服务艺术的创新。

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服务创新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都应源于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顾客的需求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服务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被动地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是在于开发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

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 改进

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说金融服务仍需不断地改进。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自己原有的服务环境、服务措施和服务方法加以完善;二是观察研究别人的情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二)“移植”

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在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原有的东西加以完善,这也是一种“创新”。“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如“服务承诺制”就是一例。根据不同情况“, 移植”可分为“模仿”和“改进”两种。在金融服务中,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法会很快被别人模仿,所以在自己独特创新的同时,注意他人的动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机械地模仿,改进式模仿不但能够跟进而且能够领先,变被动为主动。

(三) 组合

即把不同服务要素或把不同服务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就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金融服务“新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服务者重组,如设咨询台、迎宾员、导储员、大堂值班经理等;服务环境组合,如把休息、娱乐、艺术等纳入营业场所,给顾客全新的感觉;服务设施组合,如把交通设施与某些营业功能组合,把电子设备与银行业务组合;服务方式组合,如定期与活期储蓄组合,本币与外币存款组合,存单与存折组合。

(四) 创造

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未有的服务形式或方法。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原始来源;从个别看,创造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服务不但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竞争战术;不但是赢得顾客的手段,还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略创新、战术创新和形象创新。所以,对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金融服务创新的自觉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金融服务创新与我们强调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化金融服务”、“规范化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下作一简要说明。

(一) 优质服务与服务创新

优质服务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靠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

(二) 深化服务与服务创新

深化服务指服务质量的层次不断提高,从“深化”的过程看,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 但“深化服务”的提法却没有指出“深化”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恰恰就是“服务创新”。

(三) 规范服务与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