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3:57
序论:在您撰写思维品质如何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应体现中职数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中职数学观下的数学教育首先面临的应是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切实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了解数学之特点,明确数学之应用 ,体会数学之美妙,形成对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算法的认识。作为中职毕业生,要能将学到的基本数学理论和知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应加强应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的应用意识是指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计算、推理等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先引出一例:我愿意在一个月(以30天计)内每天给你1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从第一天起给我回扣1 分钱,第二天2分钱……即每一天回扣给我的钱数是上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讨论、计算,气氛活跃。通过引导,学生能写出回扣的总和为1+2+22 +…+229 分。这共有30个加数,计算烦琐。这时引导出解决问题的新知识:《等比数列求和》,并提出:①什么是等比数列?②等比数列是如何求和的呢?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用“错项相减法”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q≠1)。接着让学生应用公式先解答这个问题,通过计算可知S30 =■= 230-1 (约1074万元)。
这样让学生通过推理、计算等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应加强层次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现在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应抓住数学的基本思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成功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授《二次根式的性质》:■= │a│时。因这个性质的关键和难点都是在符号上,学生容易出错,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可以提出如下二类层次问题:A:(1)■= ;■= ;(2)■=(y>0);■= ( x>2);
B:判断下列式子成立的条件:■= x-4( );■= 5-y ( )。这样让学生更一步明了■的结果是由a的取值条件决定的,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关键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抓好创新教学。
(一)开展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函数》时,结合教材内容,笔者提出下列问题:问题1:三角形的面积为一定值时,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成反比例。为什么?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一定值时,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是否成反比例?
解完问题1之后,对问题2,很多学生认为一般三角形尚且如此,那么等边三角形也不会例外。这时向学生指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那到底错在哪里呢?
等边三角形面积为一定值时,这个三角形就已唯一确定了,因而也就不存在底与高是变量的问题了。当学生弄清这个道理后,再让学生思考:除了等边三角形之外,还有什么三角形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学生的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于两个角确定,或两边及其夹角确定,或三边确定的三角形,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不成反比例;对于一个角确定或底边及腰长确定的等腰三角形,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不成反比例;对于有一个锐角确定或两边确定的直角三角形,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也不成反比例。
(二)适时抓好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具有多样性,进行开放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发现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解决问题。
如:下列是关于x的方程:x2+2(m-1)x +3m2 -11=0。试问这个方程有没有解?要使方程有实根,应添加什么条件?要使方程没有实数根,又要添加什么条件呢?
这道题可以这样思考:方程有没有解,主要是由根的判别式决定的。而此题的判别式= 4(m - 1)2-4(3m2-11)= - 8(m2+m-6)。要使方程有实数根,则≥0,即-8(m2+m-6)≥0,可解得:当-3≤m≤2时,方程有实数根;反之,当≤0时,可解得:m≤-3或 m≥2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知识的理解、应用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的创新也得到了锻炼。
五、抓好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解题的敏捷性,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题多解(证)”等题型进行教学。
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练习课时,有道题:
已知:三点A(1,-1),B(3,3),C(4,5)。求证: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同学们经过讨论、分析,较多同学采用如下三种证法:
证法一: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先求∣AB∣、∣BC∣、∣AC∣,证明其中最长的一条线段长度是其它两条线段的长度和;
证法二:利用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即证过A、B;A、C两点的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证法三:利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求出过A、B、C中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证明第三点的坐标适合此方程。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抓好一题多解(证)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具体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对化学知识理解应用起到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化学复杂运动形式,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教学中,还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锐敏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就谈不上敏捷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配合增加足够数量的习题,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
如何搞好这方面的训练呢?我们总结以下几点:
(l)变化练习,深化双基;
(2)定时练习,训练速度;
(3)一题多解,训练思路;
(4)多题一解,掌握规律;
(5)设计新情景,培养迁移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又是以思维为核心,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仅就化学学科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题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体现。首先,教师得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钠》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火不相容,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火灾都是用水来灭火的,请问水一定能灭火吗?另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金属投入水中都会沉入水底,有能浮在水面上的金属吗?”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引入今天要学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可以在选择题中体现出来。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出错,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不仅要分析对的选项,也要分析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只有分析透彻,学生才能掌握得更牢固。这样才能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三、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
五、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
易受传统解题方法的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规”的解题捷径,也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计算题教学中若把计算为主,推理为辅,转化为推理为主,计算为辅,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
思维功能高效率的基础是思维结构的高度完善,促进学生形成最佳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创造。而善于构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各种类型的题目、解法均有繁简之别。许多学生满足于做出来,而不愿在解题技巧方面作深入探讨、致使解题速度缓慢,这是广大考生的弱点,不能不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在解题中多留神各种解法,多启发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简捷明快的解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如果照本宣科,照析例题,硬套公式,题愈做愈死,越学越怕,思路越走越窄。故此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挥独创性。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定式
心理定式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消极的思维定式是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不善于区分要认识的对象和旧经验之间的异常,仅仅凭借旧有经验就直接套用在认识对象上,常常难以跳出旧有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
人们无论从事学习还是工作,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经验和习惯,在思维方法上形成自己所擅长的、比较固定的思维套路和模式——即思维定式。具有创造力就必须善于超越从众思维、突破思维定式,善于走出经验思维的误区。克服、避免、突破从众思维和思维的定式,是创造性思维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正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已有的知识束缚。因此,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消极定式,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的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质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独立性的表现,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作为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敢于提问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找出矛盾,展开探讨。
(2)增强不盲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性会表现为一种追求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的、独具卓识的思维品质。比如说,设计一种保温瓶,你能突破传统的筒形,设计出球形的保温瓶,则意味着你的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于众人,又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所以,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对于培养求异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外辐射。这种多向的、立体的、开放型的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向、固定的范围,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是一种打破旧的思维框架、解放思想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能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知识。因此,教学应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异性。传统教学、应试教育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就使他们不仅缺乏创见,还形成了思维惰性。现代教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摆脱习惯的影响,鼓励和培养他们的求异性思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品质培养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源于思维品质的优劣。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一、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善于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品质,抓住问题的广阔范围,全面地认识问题的本质,这是思维广阔的特点之一。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1500米的公路,20天后完工,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已知乙队每天修35米,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1500÷20-35
2.先求乙队20天修的长度,根据路程全长算出甲队20天修的长度,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长度。
算式:(1500-35×20)÷20
以上两种是最基本的解法,然后通过“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这一条件,还可以得出多种解法:
1.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算出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100÷20+35
2.先求乙队20天修的长度,再通过“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求甲队20天修的长度,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长度。
算式:(35×20+100)÷20
这类习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提高了学生初步的多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二、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要从学习的开端开始,设计一些习题与新课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只改变内容、数字,也可以将结构略加变化,但难度相当。还可以要求稍高于例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学习“整数三步混合题运算”可由两步混合运算扩展而来。将准备题78+25×3中的78扩成26×3或156÷2等即成:26×3+25×3,156÷2+25×3……这样设计习题,意在使课堂结构多样化、立体化,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以便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出示例题165-97,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165-97=165-100+3=68(书中做法)。
生2:165-97=160-97+5=68。
生3:165-97=167-97-2=68。
生4:165-97=165-95-2=68。
生5:165-97=100-97+65=68。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灵活思维是十分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灵活发展。
三、要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善于自己独立地看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做一题多解的练习,特别要强调学生独立做作业,布置学生自己编写数学题。
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后,学生可以编写一组应用题:
1.实验小学有男生1000人,女生80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2.实验小学有男生1000人,比女生人数多20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实验小学有男生100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自己编写题目,解决题目,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
四、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思维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在多种解法中发现最佳解法,尤其是在应用题和脱式计算教学中,要大力提倡求异思维,从而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我们数学教师而言,则要求我们对学生思维个性加以挖掘。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割裂开来,教师指定好学生的思维路线,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现在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做法,启发学生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例如,在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用2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36千克,照这样计算,用50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在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何比例时,绝大数学生是根据每千克黄豆榨的油一定,也就是油的重量与黄豆的重量的比值一定,判断出两者成正比例关系。有一个学生说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想法:根据生活经验,黄豆越多榨的油相应的也就越多,可见两者变化的方向相同,再根据成正例的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可以断定黄豆的重量与榨的油的重量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计一些利于思维独创性培养的题目,这样对创造性人才的产生大有益处。
【关键词】思维品质;创新;教学理念;思维领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35-01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那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将学生不知觉么的带入《口技》之中。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的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他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的加以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到:“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度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皓好、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关键词:学生思维品质自觉性敏捷性灵活性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 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 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 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 )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 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让学生运用口算和简算综合进行计算:
1÷125[想:(1×8) ÷(125×8)=8÷1000]=0.008
1. 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15.1)=0.74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