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25 16:33:52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历史学科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第1篇

1.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2.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

3.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包括深层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几方面。

3.1 历史学习的深层思维

是指能够在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做到“以史为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景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

3.2 历史学习的灵活思维

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

3.3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

是指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去对未知史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逻辑化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在总复习阶段进行。

3.4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

是指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纠正思维方式和方向,以期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要能引导学生不为前人观点所左右,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结论。

4.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第2篇

关键词:问题 历史教学 浓厚兴趣 主动探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3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推动着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求知,是学习探索的动力、发现的基石。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历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次要从属与被动接收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与自主构建。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生动,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得到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认知的内在动力。要想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就必须要着眼于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保护,让学生对认知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与机械接收,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以往的历史教学采用机械而枯燥的历史史实知识的讲解,教学枯燥无味,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采用提问艺术,通过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强烈的好奇与关注,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繁荣的宋元文化》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结合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入手来巧妙地设计如下问题:(1)这首词的作者、词名是什么?(2)词中的周郎是谁?在历史上周郎和赤壁有关的史称什么?(3)这位词人对词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贡献?(4)与这位词人词风一样的还有哪位词人?这样几个问题就可以巧妙地结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主动而积极地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在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文化,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用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历史学科记录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人与事,许多教师与学生都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就是记与背,这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对历史学科彻底失去兴趣。而要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启智明理的功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而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活动,达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运用问题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思维,自主地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改变学生的机械记忆,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构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历史史实。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直观地理解这些史实,我并没有直接来进行教材的枯燥讲解,而是让学生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天子是谁?(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出自哪场战役?(3)赤壁之战是孙权与刘备联合作战打败曹操,进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说明了什么?(4)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奸雄,你是否赞成对曹操的评价,说一说你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前两个问题学生可以没有悬念地回答,而对于后两个问题,学生颇有争议。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思维与探究空间。学生结合自己平时通过观看影视剧、阅读小说等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与见解,在学生之间展开一场激烈而充分的讨论,这样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能够联系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背景,加入自身的深入理解。

三、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教师巧妙的提问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独立而主动的思考。这样学生就不再是人云亦云,拿到教材就是机械地记忆史实,而是能够学会自主地思考,能够联系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来思考,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将学生从教材中摆脱出来 ,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思考。在平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不迷信教材与教师,而是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

四、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与运用者,而是能够真正地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历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而被动地学习历史史实,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认知活动中来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而问题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来展开主动探究,可以让学生将知识与运用、学习与思考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所得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度。让学生可以学会探究,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提高问题本身的价值性与问题呈现的多样性,不要只是问一些关于时间、地点、人物的简单型题目,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现实基础与认知水平来提出更多的关于原因、影响、地位等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问题激趣、启思、导行的功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让整个课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冯.浅谈初中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5(16).

[2]周茵.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3]徐燕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的研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2).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标。教师要抓住新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与新课改不相协调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占主角讲授内容多,学生参与讨论内容不多。由于当前的教师受之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一时间很难改变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整个堂课讲下来,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理解或者不理解,明白或者不明白整个历史背景材料是另外的一回事。学生很少能够与教师互动式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看到学生发言或者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的教授。教师旧的思想意识没有改变,认为历史课堂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能够记忆下来,在考试当中知道有这样的一回事就可以了,并没有把初中历史课程当成是一项严肃的思维活动的训练过程,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是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空定位能力。如果这样的思想意识没有在历史教师的教学思维中建立起来,对于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上课觉得没有意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打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学习方法和处理问题方法的知识的传授。

3.教师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都是浅显的、基本的、概括性强的历史事件的重新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的是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认为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的情况下,记忆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这样教学的过程导致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教学场地、教学视频材料让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转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新教改的推动作用下,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思想,将历史学科的教学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上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学科,不是记忆历史事实更不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能够记住历史现象。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时空定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方法的教学方式。这样做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历史学习。

2.改变以前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成了主要角色,将自己的定位给倒置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呈现给大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历史事实的了解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辅助和纠正错误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秩序足矣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下,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历史掌握的牢固程度肯定较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小故事等素材,组织学生对上述历史素材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事实,在实践中了解历史的进程。透过历史事件的视频或者电影资料等对学生进行传授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实践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定位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能够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和能力,让历史课堂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

因为农村教学的特殊性,在新课程实施中成效并不明显。这主要源于在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下文将作具体说明。

一、历史老师的素质不高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老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积累,还要时刻关注历史学界的发展动态。但在农村中学里,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历史老师大都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有的甚至是因为缺少历史老师而临时换的学科。如果没有专业的历史老师,那新课程将很难实施下去。

其次,因为历史老师的缺少就进一步导致了教师工作量的增加。通常一个老师至少要带五六个班的课,平时教师忙于不间歇的上课、改作业和备课,自我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那自身的素质自然就难以得到提高。

最后,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不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忙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类“主课”的学习,而无暇顾及考试分值少的历史学科。在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的情况下,历史教学就很难开展,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不足

初中历史包括很多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要想让学生完全理解吸收,对初中历史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但这样要求,农村中学中出现的问题就更明显。

首先,对现在农村的初中历史老师来说,他们仅仅局限于口述的课堂教学,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给学生,这样学生很难吸收,同时学习效率也不高。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如在学习《八国联军的》时,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画面对日本的罪行有个深刻、清晰的了解,让学生在对课本知识有个全面把握的同时铭记历史。又如,在学习《汉字的演变》时,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来扮演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等等不同的汉字,让他们各自举例写出属于自己的汉字,并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站队。在这样多样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习知识。

然后,在农村历史教学中,通常由于教师对课堂结构设置的不合理,而导致学生一直被动学习。另外,有些教师依然坚持单一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是在负责讲授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把知识点一股脑都塞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死记硬背,不理解记忆,而不注重学生的吸收成果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最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长期占据着领导地位,而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复杂的历史教学中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师生缺少教学互动

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体现互动交流,这就要求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身份,和学生做朋友,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但现在大多数的教师依然保持着“我是师长,我应该得到尊重”的想法,和学生之间存在陌生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往往实效性不够。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秦孝公为什么会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但还没等学生思考出结果,教师就会自己公布答案,这样就会存在“只启不发”的问题,让讨论、探索只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没实现教学目的,还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四、评价方式的片面化、单一化

现在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升学率和成绩的层面上。所以,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不得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但用考试来考察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教师追求改革的意识强,用创新思维来对初中历史进行教学,但取得的成绩往往还不如用单一教学方式的老师时,那改革又该从何说起?所以在新的评价体制未健全,旧的单一的评价体系也无法废除时,这其中平衡点的掌握就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了。

新课程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是一个坎坷且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社会、学校、教师、设施等等诸多的问题。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出现问题时不逃避,而是迎难而上从而解决问题,那笔者就有理由相信,新课程实施一定会在农村中学教学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向玲.略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0(10).

第5篇

问题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意识和能力,它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生活、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释疑的意识和能力,它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和熏陶,以及自身的积极努力。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引起有益思考和初步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抓手。

教师做课堂教学设问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质疑、疑意识和能力的导因。因此教师必须提起重视。什么是设问呢?设问是指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设问不是对学生的拷问,而是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设问是教学的生命。

一、当前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一)中学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中学生缺乏历史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与当前社会、学校等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滞后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选定一个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在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教师也只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没有认识到如何能将方法和知识进行链接的方式。在当前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历史教学的本质、目的、过程等都应当有所改进。

(二)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历史学习主要是以历史素材为基点的,而中学的历史教学材料大多是以课本为主,并且以平面化的文字、图片为主,过分政治化、理论化,缺乏生活化、时尚感,从而弱化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通常会有固定的观点,缺乏对立、辩证的史学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问题思维被束缚。另外,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将多媒体技术等与历史学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故而也很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不同。在当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进程中,中学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构建问题平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四)坚持示范,反复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第6篇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学科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的能力,并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学生。

(一)知识素质

一名历史教师,只有自己的学识丰富,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的感情,才能在历史学习中向教师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和教师一样具备丰富知识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比一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方面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师,让历史课堂充满文学气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树立对祖国的热爱,对自己的责任感,让历史课堂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进行。

(二)能力素质

首先,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有充分驾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把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大纲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探讨。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上的事件也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情境进行历史知识的导入,如讲解历史名人故事来让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素质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丰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历史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在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会使他们对历史学科更感兴趣,更能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根据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历史教师而喜欢上历史学科。

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利用自己对学生的爱来影响学生,利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引导学生,才能使初中历史课堂脱离枯燥无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发生改变,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一)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传统教育中,主要依据学生考试的成绩来判断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根据分数判断学生的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看中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而对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选择忽视。这就大大打击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讨论中,通过讨论,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拓宽分析历史问题的思路。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提高每一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都能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师不能再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而是更注重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二)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在学生面对困难时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三)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研究,改变了以往的教师绝对论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获得进步。同时,学生在学习时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激励,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情感体验,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需要广大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在中考中还不是必考科目而不被重视

历史近年来在中考中仍然不是必考科目,所以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都不重视历史学科。教学内容虽然多,“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是教学时间安排得短、紧,加上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社会”课,但是有名无实,从未有老师正式上过课,可以说小学生都是历史盲。到了初一、初二一般每周两课时,追炮子似地上完新课就差不多,初三课时多一些,但既要学完世界历史,又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学校在安排教师分担课程时,多作为零头任意分担给教师,专职历史教师很少。因而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一次,或大概讲解一下,然后就是读。临考就利用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突击读一下,让学生在教本上标记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受传统观念主、副科观念的影响,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而且因为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虽然近年来有所重视,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难改变,因此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

二、研究性学习难开展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所剩无几;初中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而一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受课时少、考试压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改下,新课程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就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没有形式探究型的学习气氛,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三、不重视接受性学习,弱化基础知识教学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基础知识,即《课程标准》中学习水平归入A层次的那些明确知识――能清晰地陈述和反思的知识,前人认识的结晶――通过接受性学习获取,直接、系统、花时少效率高。只是我们要注意,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时,不要硬塞,而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接受知识,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正确运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在这种状况下,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提问。听过这么一节课,未见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指点传授,也未见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上课伊始老师就不断提问,整堂课竟提了三十多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学生随之忙忙乎乎不断举手起立,照本宣科。在课后随机的抽查中,大部分学生离开教科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来。

这种高密度低要求的提问,囿于教学内容的表面,基本无质疑、思辨的价值,却排挤了本该得到重视的基础知识教学,还将历史课极为重要的时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人物的完整性等割裂得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毫无生趣。其实,这种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的做法,其本质仍未跳出“灌”的泥淖。

四、历史教师观念急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