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5 16:33:46

序论:在您撰写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44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政治素养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三个方面,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依据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均体现了对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于劳动、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部分学校都将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再借助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借此让学生明白自身荣辱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集体为先的责任感。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他们进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学校可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足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学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树立起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生思想单纯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日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教材当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径,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课堂,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出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在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音、体、美等学科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练他们意志品|的过程中,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Flas等,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说教的局限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仅凭说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憧憬丰富多彩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希望能够与社会接触。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为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愿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给老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使其认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小培养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联络,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对其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既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家长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侧重点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方针,使家长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并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也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逐步提升,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积极构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课堂,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上好了品德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我们要要将品德教育融入生活,将生活实际与书本结合在一起,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从正反两面全面地展示现实生活、人情世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利用晨会、队会开展德育教育

晨会、队会多以班级为单位,形式生动活泼,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见的途径。有经验的老师便会抓住这一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最近、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新的问题、形成学生良好的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学科之间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思想品德课以外,其他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不分学科,它贯穿于所有的学科当中。例如,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各学科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在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落实德育教育

劳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自我服务劳动、手工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值日生打扫卫生、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形成劳动习惯。

五、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德育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到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活动组织的既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如“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学习家乡山歌谚语、走访家乡历史遗址、探寻家乡文化名人、采访家乡英雄人物、说说家乡旅游景点和丰富特产、知晓家乡近远景规划”,让学生走进家乡的本土文化,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六、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渗透德育教育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优美的环境能够净化人,陶冶人的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加强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优美、整齐的校园环境、健康的文化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校风,都是无声的教育。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德育: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不光是让学生掌握全面深层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仍然不成熟、可塑性强比较强,也就是说,如果有正能量指引、引导着他们,他们就会走在成才的道路的上,而一旦被社会负能量感染、或者是放任他们在社会中不闻不问,那么当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就很容易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我们首先来分析中学生目前在德育方面的一些表现:

一、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屡见不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例如某女生由于是留守儿童,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那么到了初中,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能够自立了”,经常出入网吧,随后被社会不法分子盯上,自认为是遇上了社会上的“大好人”,殊不知已经做了社会不法分子钓鱼的鱼饵。与社会不法分子合谋拐骗了不少未成年少女去偏远地区,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被捕之后,该女生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见,德育教育的疏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2.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中学校园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胡侃,三五人成群结队“结帮拉派”、社会上的“行话”、网络上的俗语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其中也不乏女生。更有少部分学生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如在人多或经营店主不注意的情况下会偷拿正在出售的商品,他们本身并不是买不起这些商品才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他们看来:反正没人看见,不拿白不拿,别人也拿了,我不拿的话,岂不是吃亏了?这种歪曲思想的形成,正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此问题在农村表现的更为明显),学校对德育教育的不重视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呢?下面来阐述我的几点建议:

二、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之见

1以班会为基础,增进德育意识

班会课,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但我们发现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成了“自习课”,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可以把班会课变成学生们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例如,学生们平时上课已经厌烦了说教式的课堂,那么在班会课上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用真人真事现实说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影像,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德育意识。

2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不好或无心学习的学生,而这二者之间,如果少了德育教育指引的环节,二者变成了恶性循环,及越是学习不好便越是无心学习,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家庭原因:如农村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学习的主观条件不足,又如家庭父母离异等造成的学生感到无人亲近,无心上学;二是学校的原因,学生可能在不同的课堂多次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了失落心理;三是学生个人原因,学生自身就没有大的志向,感到读书没什么前途,不想学习,结果就破罐破摔。为此,我们要注重对后进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经常鼓励后进生积极上进,努力抓好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例如,他们做了好事,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多亲近和关心他们,与他们促膝谈心,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促成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充满信心,迎头赶上;要坚持建立学校和家长联系制度,共同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及商讨解决的办法,抓住后进生的心理和特点,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第4篇

一、中学生与德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学生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才能为人师表。

第5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班主任 职业学校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多种原因没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是不稳定、不平衡的。因此,我们更要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整体素质。

在职业学校里,班集体是班主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和灵魂。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关怀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班集体,给全体学生以促进和积极的影响。班主任要想把班集体建设好,并且做好每一位同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

一、要了解职校生群体的特点

我认为,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自卑感严重,但反抗和叛逆心理强烈;兴趣广泛,但不重视学习。其形成原因,我们可以归结如下:其一,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他们更像是听“天书”,因为学不会而更不愿意学;其二,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是很注重理论考试的成绩,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较多,因此,他们思想意识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出现的问题随之增多。此时,摆在班主任面前的德育工作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共在,继承和创新同步。

二、选好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班级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施者主要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教育者,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只有选准“突破口”,才能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学生的个体特性。

首先应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了解、记录每个学生的特点、特性及优缺点,并做到随时更新。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几十名各方面情况不同而又复杂多变的学生,德育工作一定要针对他们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也要针对他们的需要和要求开展。比如,通过让他们记日记、周记的形式,班主任可以很直接地了解到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和存在问题等,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提高班级德育工作质量。

(二)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利用特殊节日进行德育工作,往往是难得的良机。我校一直延用的是每周一升旗时国旗下讲话,回顾一周的校园动态,总结全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对学生们提出要求和希望。同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班主任概括一周以来本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提出表扬和批评,并指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努力进取。此外,在国庆节、教师节、环境日和消防日等重大的、有纪念意义的或有宣传教育意义的节日期间,学校会在全校师生之中进行宣传、倡导,富有教育意义。

(三)重视德育的教学过程。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恰当的时间上好德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团队、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思想教育活动。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广泛的自然、社会和人的基本知识,而德育内容丰富,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班主任可以通过良好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德育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工作,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三、寻找学生的最佳接受点

找到突破口后,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找到学生的最佳接受点。

(一)在生活上多给予学生帮助和关怀。

我校是半封闭的学校,住宿生除周末时间以外其他时间是不能随便进出学校的,这让很多不够独立的学生在生活上产生困扰,班主任就要多到宿舍去看看学生的生活状况,让学生觉得没有父母在身边,还有班主任关心自己。特别是在学生生病和遇到困难时,老师更要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帮助学生战胜病魔,战胜困难,这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给予其信心和力量,从而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及时给予教诲,循循善诱,不讽刺挖苦学生。

由于这个阶段是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学生会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又不愿意主动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交流,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如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往往不经思考而出现突发性的情绪失控,因此在职业学校里经常会有学生打架事件发生。职校班主任不能以普通中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学生犯了错误,尤其是在学生犯错后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教诲,循循善诱,而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当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时,要在班级中给予公开表扬,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四、掌握班级德育工作的技巧

班主任要想把班级德育工作做得更好,还需要用心体会,去挖掘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技巧。

(一)要善于引导。

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很多中职生心智不够成熟,处于一种对眼前和未来一片渺茫的状态。此时,班主任的引领非常重要,班主任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入手,以恳切的态度,把温暖、理解和信任,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播撒到每位学生的心坎上,赢得他们的信任。此时班主任就可以对他们作深入、全面、具体的指导,如制订一定的近、远期目标,包括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以上、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综合考核分在多少分以上等,学生也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班主任的指导进行,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二)要勤于观察。

“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看天气可以推测阴晴雨雪,看脸色可以推知个人情绪。学生面部表情不同,情绪也就自然不同。所以,班主任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要随时从学生不同的表情中,敏锐地观察到他们内心隐藏的所思所想,并及时判断出问题的“关键”,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班主任要通过观察抓住学生知、情、意、行中的薄弱环节,长善救失,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要勇于倾听。

在班级日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博闻善听。从学生们日常交谈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中揣摩出学生的思想症状,依据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做到积极、热情、诚恳,又要做到具体、全面、科学。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全班座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在谈话时,一定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以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来消除学生的戒心和紧张心情,使学生敢于陈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

(四)要敢于提问。

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要以问导教,重视提问。只有向学生提出思考任务,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班主任应巧设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再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疑问冰释、茅塞顿开。比如适时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法制教育”专题会、主题班会及辩论会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总之,班主任要敢于开拓创新,充分抓住中职生的特点,发挥聪明才智,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学生受教育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全面发展,班级德育工作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就能够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班集体,从而引导学生步入健康人生路。

参考文献:

[1]吴玉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J].新课程(教师),2001,(2).

[2]马丽.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J].卫生职业教育,2003,(2).

[3]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第6篇

关键词:职技院校 德育教育 现状 培养措施 学生素质

一、加强职技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职技院校担负着培养我国未来千百万高技能产业人才的重要工作。据统计,目前职技院校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万,这么庞大的从业者队伍,能否具备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各职业从业者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切实提高职技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因此,加强职技院校德育工作,是确保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素质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技院校学生德育现状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普通高中的扩招,加上家长和学生对职技院校认识上的误区以及职技院校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地位低、待遇福利差等现实问题,导致职技院校出现了招生困难,生源严重不足,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如何高效的开展德育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了职技院校的重要工作。目前,职技院校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理想信念方面:思想不求上进,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认为上职技院校没有出路,只是迫不得已。对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的认识模糊,不知道自己学完以后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没有想学一门过硬的本领,在所学专业有所建树,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和抱负。

2、学习纪律方面:不爱学习甚至不学习的情况严重,不把考试当回事,平时出勤率低,迟到、旷课、早退频繁,学习纪律散漫,不听从老师的教导,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做什么。上课不听讲随意走动,以捉弄老师和同学为乐趣。

3、心理方面:对自己不信任,自卑心理比较强,老师布置的任务,简单的不屑做,困难的不敢做,不愿也不敢去承担责任。不愿意担任班委等职务,有的是怕干不好,有的是怕占用个人时间。这种不求上进、不愿付出的思想十分严重。同时逆反心理强,不愿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盲从现象严重,没有自己的思想主见,随波逐流,有同学打架也跟着去打架、有同学上网也跟着上网、有同学吸烟也跟着吸烟。

4、勤俭自律方面,不知道节约,花钱不知道控制,往往没到周末,一周的生活费已经花光,甚至回家的路费也花掉了。在生活上攀比,比吃穿,比排场等,全然不顾家庭的负担能力和体恤父母的辛苦。

5、在礼仪方面,不尊敬师长和同学、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穿着奇装异服、追求时尚和爱说脏话等。

针对以上情况,职技院校德育工作变得极其重要。职技院校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贯通的德育工作机制,结合职技院校学生的特点,探索职技院校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心、大力支持职技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努力把职技院校学生培养成品行良好、技能熟练、敬业爱岗、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加强职技院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职技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德育课程建设,并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特点合理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和教材。积极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通过开设室外、现场课堂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结合社会形势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时事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保教育等专题教育;要注重发挥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各学科特点,认真落实本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

2、积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在建设和谐校园方面,学校要不断提高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校团委、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校训、校歌、校史的丰富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知识竞赛;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意识;拓宽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和空间,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活动,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营造企业氛围,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聘请学校优秀毕业生,返回母校,向在校生做经验汇报,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以及自身发展方向及定位。

3、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4] 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