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微观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8-24 16:50:3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微观经济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微观经济学

第1篇

应用技术大学,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因此,探讨和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问卷调查及考核情况

2014年1月,《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结束,为了充分了解本学期《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效果,笔者对广东白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13级经济统计专业学生25人(1个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134人(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9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课前预习情况、课后复习情况和上课听讲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统计情况看。统计专业学生的“听讲复习”比率较国贸专业高5.87个百分点,“预习听讲复习”的比率较国贸专业高8.33个百分点。“不预习不听讲不复习”的学生比率比国贸专业低9.43个百分点。

笔者对以上班级考核成绩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统计专业学生的优秀率比国贸专业高3.25个百分点,良好率比国贸专业高14.78个百分点,中等成绩比率比国贸专业高23.37个百分点,不及格率比国贸专业低29.31个百分点。从统计结果来看,统计专业取得的效果要整体优于国贸专业。

二、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层面分析

广东白云学院是应用技术大学,其服务定位特征是:立足地方,面向一线,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如电子技术工程师、机械技术工程师、企业经济师、企业管理工程师、服装设计师等)。其办学模式特征是: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一般是学校理论教学(对学生是理论学习+实验实训)+企业实践教学(对学生是企业现场学习)。由于实践教学阶段占用较多时间,因而在理论学习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有限。

结合调查问卷以及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能做到提前预习的学生只占调查学生总数的20.13%: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微观经济学》重点内容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及市场结构理论等等,掌握这些知识,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如供求理论涉及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需求价格弹性等公式。在计算过程中不是对公式不理解,就是出现化简约分等低级错误。又如,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边际”指的是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数学上涉及到微积分中的“导数”、“偏导数”等概念)但有的数学基础稍差的学生就很难理解边际的含义,因为他们不能够很好的正确的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含义;三是英语词汇积累较少。在《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多专业名词,这些专业名词都有相应的英文字母,在学习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这些英文字母感觉很头痛,因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四是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微观经济学》中,有很多理论是用简洁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解释和表达的,而有的学生却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图形的含义,不愿意动笔动脑去想象图形的变化及意义,这大大影响了对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层面分析

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经济学任课教师而言,要上好经济学的课程,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经济学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一定的功夫。笔者在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的课时安排比较紧张。一般《微观经济学》在新生第一个学期安排,共54个课时。对于有预习和复习,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而言,掌握好微观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对于只听讲的学生而言,就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表2统计可知,国贸专业的不及格率达到了37.31%;二是大班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于人数超过40人的大班教学,教师不能很好的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就差些,而且总存在学习不认真、为了出勤而出勤的学生;三是教学任务繁重。这些年,经管专业学生数增加,经济学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所带班级数较多,教学任务繁重,有时完全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更多的时间钻研经济学前沿知识和了解经济动态,更无法生动的讲授经济学理论。

三、如何优化教学效果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一门课程最主要的动力也是来自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要很好的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而言,第一堂课相当重要。教师一定要在第一堂课上树立课堂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强调经济学课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要努力让学生增加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对于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基本上还沿袭着高中时的学习方法,以教科书作为自主学习的途径。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选择合适教材对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教材的内容,应当由浅入深,文字描述应尽量通俗易懂,要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尽量用少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多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案例和图形,还应当配有相应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有这样的教材,学生就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要上好第一堂课

第一堂课应当是对《微观经济学》整体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进行概括,梳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整个框架有初步的了解,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理论。平时对经济知识了解比较少,理论思考甚少,如果不首先理清框架,梳理出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对本课程产生抽象模糊的印象,听课也会云里雾里。上好第一堂课,理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出学生探索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要注重小班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设计

从问卷调查和期末考核结果来看,经济统计专业和国贸专业只听讲的学生分别占40%和41.04%,然而,经济统计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要明显优于国贸专业学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经济统计专业班级人数较少,教师对堂课有很好的掌控性,可以很好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而学生又能积极配合互动,很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就能够消化吸收所讲知识。但是,当班级人数较多时,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在同一个水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难以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而且对大班教学时,学生之间难免相互影响,既要维护班级纪律,又要讲授知识点,难以兼顾,有时经常需要对同一个问题重复讲解,影响效果也影响进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涨。所有这些都会对大班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2篇

 

一、引言

 

2013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联盟各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笔者所在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之一,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传统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核方式是以综合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平时成绩比较主观

 

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的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出勤情况以及作业书写情况等方面构成,涉及到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每个方面没有具体的占比以及细化的考核指标,这样就使得平时成绩在考核时存在主观性过大的情况,取决于教师日常的课堂控制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书写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出勤情况可以每堂课完成,提问以及讨论等涉及到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小组协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较为量化的成绩,课后作业的书写存在着抄袭情况,有时也不能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因此,平时成绩要求授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表现,否则容易出现平时成绩不够公正的情况。

 

2.期末考试成绩过于注重结果

 

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学期末的考试周进行,120分钟的闭卷考试,通常有五大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分析题。其中名词解释题考核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记忆能力,单项选择题涉及微观经济学每一章的知识点,考核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计算题考核学生对弹性、效用、成本等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简答题和分析题考核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的理解应用情况。虽然期末考试在题型和考核的知识点上也力求能够反应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题型侧重考核的知识不太一样,但这种一卷式占大比分的考试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很难反应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把通过考试作为这门课程学习的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期末考试成绩绝大比例的占比,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认真,考前大突击的情况,不以掌握多少知识作为学习目标,而是以怎样复习最省力最容易通过为目标,这样即便学生考试通过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没有真正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对经济新闻及经济动态等相关知识缺乏真正的认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较少。

 

三、微观经济学考核改革的设计原则

 

1.增加考核要素

 

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这种成绩形成模式,改成更加细化的更具体更量化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包括哪几个部分进行细化,然后给出分值百分比,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

 

除了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登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外,还要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及时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与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 听课情况,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通过布置一些小组合作或个人完成的论文、PPT演讲等内容,让学生涉猎经济学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考核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重视过程考核

 

在学生综合成绩中,各种考核因素的占比分配上,重视过程考核,降低对于结果的考核比重,也就是降低专门的考试比重,更多地分配在其他针对考核过程的考核因素上,这样降低学生对于结果的追求,改善学生只重视期末成绩忽略平时学习的状况。

 

4.考核方法多样化

 

考核不仅通过作业、考试、出勤等体现,还可以融合学生课堂讨论、课堂PPT演讲、课后论文等形式,不仅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考核方式灵活,也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四、微观经济学考核改革设计

 

针对上一章的设计原则,在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面,具体的考核因素及各因素占比设计如表1:

 

其中,出勤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课堂上的平时表现考核学生日常听课的效果以及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这两点贯穿在整个学期;四次课后作业主要是针对微观经济学的重点章节,即供求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及成本分析、市场分析以及要素分析,通过课后作业,一方面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些章节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小组合作PPT演讲的题目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济现象结合起来,比如针对消费者行为设定的题目,任选一个行业或一个产品可具体到一家公司,分析它的消费者行为并分析他的营销策略,通过这个题目,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及资料整合形成PPT,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对PPT软件的应用能力;专业小论文是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给出一个大的方向由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并完成小论文的书写,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会查阅大量的经济类相关文章或信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要书写的题目,确定写作思路,并对收集到的文字信息和数据等资料进行处理,这个过程让学生涉猎到更多的经济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更深入的经济信息,并对经济活动和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处理文献资料,使用WORD软件的能力。

 

五、总结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只是结果,考核方式的改变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设计多因素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设计多样化考核方式,并进行量化,加大其他因素的考核占比,降低考试的占比,将会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且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第3篇

(一)供给角度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如果企业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的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处于非常盲目的地位,这样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雙方之间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渠道不畅。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引导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可以给予这些地区的就业大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补贴,对于一些符合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学生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减免,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的分流,及时北上广等热点就业地区的就业状况和竞争状况。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积极进行创业,在创业政策方面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从高校方面来看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该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各高校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期望,这样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适当的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培养方向与目标与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要建立企业用人需求信息沟通平台,及时的更新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联合用人单位在学校举办各种校园招聘会。

(三)从大学生方面的来看

大学生本人是就业市场的主体,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明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状况,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来面对,适当的降低自身对求职的期望;其次,在就业之前,适当的参加一些就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后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学好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最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地区进行就业,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深入浅出

微观经济学是总结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当市场经济面临某些经济问题时提供政策建议。大学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了解当前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易日益密切,就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专著,其中——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管、商类核心课程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1.在教学中多用案例,解释要深入浅出

大学生最不能忍受的是上课的老师照本宣科或者纯讲理论,这样要么上课玩手机听不进去,要么睡觉更有甚者逃课。所以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加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带动学生兴趣。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讲需求的影响因素时,如果任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需求的影响因素有:收入、偏好、预期等。而不是用实实在在的例子解释的话,学生听的是似懂非懂之外,也会觉得很空泛。

收入如何影响需求?假如你(指着下坐的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参与进来)非常喜欢西瓜,但是你一个月生活费400元,你一个月可能拿四分之一100元去买瓜;但是如果你的生活费一个月升到2000元,你即便是拿五分之一也有400元去买西瓜,西瓜的需求量一定会提高。这就是收入越高,需求量就会越高。

偏好如何影响需求?这要用你平时的所见所闻来讲解。曾经看过鲁豫有约采访一位明星,这位明星上衣是豹纹的、短裤是豹纹的、帽子是豹纹的、包包是豹纹的、就连鞋子也是豹纹的。她还说家里面的床单是豹纹的、地毯是豹纹的、窗帘是豹纹的,就连桌布也是豹纹的。她有豹纹癖,她说朋友和她逛街一看到豹纹的就赶紧拉她走否则她一定会买,这就是偏好已经在她的豹纹需求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学中的理论有很多的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时候切记简单草率的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就带过,要让学生提起兴趣就要在例子中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2.任课教师要多读报纸、多浏览新闻,增广见闻

上面也有提到,老师要多举例子学生才能提起兴趣听,但是例子从哪来?怎样做到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这就要求老师要多读、多看、多听,使得自己的信息量足够大,更要与时俱进,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看看新闻。如果老师的视野都很窄在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做到举例分析呢?

此外,讲课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用简单的话来解释这些理论,不要故弄复杂,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自己还在那自我陶醉的讲。

3.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积极性

很多时候,老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了赶进度或者嫌麻烦都直接省略掉了。请切记,这一环一定不要省略。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这些理论的内容。

比如讲到机会成本,举例子给学生解释完定义之后,不妨问一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的经历中在进行决策是曾经产生过哪些机会成本?当时你自己是如何考虑的?现在有没有后悔?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开始动脑,还会加深对机会成本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适当加入一些视频或者图片

微观经济学一般都是三节连上,最少也是2节连上。就算老师讲的再妙趣生花但是这样滔滔不绝的讲三节课,可能学生也会产生疲劳。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了,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在网上下载一些与举例子时相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更有兴趣上这门课了。但是视频要适度,讲到的时候就放几分钟,然后结合这个继续讲解。

这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老师要课前花时间备课,大学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可能有的老师认为不怎么备课就讲理论两节课也就过去了,但是请记住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也会思考也看得出那个老师用心备课,哪个老师敷衍了事,从每学期的学生座谈会中就能看到。而且你稍稍花时间备课找资料支撑,受惠的就是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这种满足感真的是很美好的。

二、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1.为大学生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理论基础课,不但宏观经济学要用到它,市场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等都需要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好这门课,学生打下了深厚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2.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其中微观经济理论居功甚伟。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和运行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得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大学生学好微观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胡国珠.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微观经济学的问卷调查[J]. 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供求关系;失衡;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数量的供求失衡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恰好等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是供求平衡,可以理解为毕业大学生的数量大致等于社会需求的数量;如果商品的供给量大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是供大于求,会使得商品停滞,积压,很久都卖不出去,甚至降价卖出,导致亏本,公司倒闭破产;如果是商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是供不应求,商品紧俏,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应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

2.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

从需求角度看,因为大学生对工资要求较高,而社会更多的需求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就很小。可以根据需求法则的影响,假设其他的条件都不变,则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比变动,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即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格可以类似为工资,需求量会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其次,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要高端的专业性强的精英人才,大学生显然还欠缺一些,也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小。再者,企业往往都需要一些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符合这一点了,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需要量不大。

从供给角度看,1999年以前高考制度未改革,高校招录的大学生不多,自1999年以后,各大高校都扩展,使得大学生人数猛增,导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这部分劳动力也暂且闲置下来了,随着不断扩展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闲置,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了,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供不应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的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的物质资料生活所需的产品的总额。

3.毕业生向大中型城市流动趋势增强

生活城市的选择与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我国沿海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因而发达城市与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大,在高薪、高福利、高待遇、高生活水平的诱惑下,大多数毕业大学生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倾向于去选择大中型、沿海、发达城市的工作,而不选择较为落后的乡镇地区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毕业大学生向大中型城市流动的趋势。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及个人建议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其一,就大学生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问题解决,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掌握的过硬的本领、技术,才会被企业所留用。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多多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例如能力、专长、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自己在寻求职业的时候占取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二,高校在课程的设定上,应该更多的结合市场需求,更加合理地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地调整各专业招收人数等等,全面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在领导学生走向社会化之前,学校可以专门开一门课程引导学生找工作。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快捷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关系,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及时找到工作,而不成为闲置资源。

2.政府部门在体制、政策上的改革

政府要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把毕业生的就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因为许多企事业单位用人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会优先考虑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这样既影响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又造成了对人才合理流动的阻碍,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改革,淡化各单位对户籍的歧视与不平等待遇。

3.大学生应认清形势,适当改变就业观

如今大学生所处地位尴尬,某些大学生仍然存在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的现象,因此在搜寻工作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去基层单位锻炼自己,又无法再科技发达的领地站住脚。大学毕业生可以适当的转变思维,因为在很多小城市、乡镇急需人才,有很多的职位可以挑选,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存在大量用人的需求。大学生可以适当的改变就业观,先去基层做起,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毕竟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将眼光适当放低一些,毕竟找不到工作总比工作稍差一点好。

其次,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打拼,自己解决就业问题,毕业生可以看准商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其他大学生一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这样不仅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职位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提供更多职位、使得更多人有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第6篇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微观经济学

摘要

本文写了大学生兼职的时薪,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失业与最低工资的联系,并且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知识对最低工资进行了简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最低工资的利与弊。

关键词

兼职 机会成本 最低工资 价格原理 供应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学生活以来,一直想找兼职,想为自己赚一点零用钱。加了各种兼职群每天更新着各种兼职信息。每天都在搜罗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同时还要考虑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当然,既然选择想要去做兼职,我就要考虑自己所要放弃的。去做兼职,自己相对而言就少了休息与学习的时间。我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为别人服务。也许我可以在此期间,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所以,我选择去兼职时的机会成本就是在此期间的学习。考虑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有机会去兼职一定要去。

终于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经过班导的介绍,有幸可以和同学在双十一期间,去太平鸟参加实习,做客服。当时根据日程安排,由于双十一期间,客流量大。第一天,我们从下午2点,工作到凌晨2点。第二天,从下午2点,工作到了午夜12点。22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小时支付了我们8元钱。现在仔细想想,感觉公司违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资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4月1日起,将我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档,最高档增长幅度达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档。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最低工资归为第一档。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标准,我们应该有10.7元每小时的薪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0.2 %。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虽然达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发现,现在在大学生兼职市场上,能达到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也是不多的。本学期,参加了一次开啤酒的兼职活动,按事先讲好的工资是每小时10元钱。也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最低工资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时的时薪制定。

根据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知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关系,分析由最低工资引起的劳动力过剩情况。

对于,我这两次参加的兼职,所给的工资并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还是去参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兼职,还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职的薪资已达到了市场的均衡工资,市场的劳动量与薪资达到均衡。劳动者愿意接受这个价格,市场也愿意提供这个价格。一旦,市场被强迫要求达到最低工资,那么公司就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同时,会挑选竞争力更强的劳动者。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历,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学生。

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需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但是,由大学生的兼职,所产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资并没有保护一些弱势的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将这些劳动者挤出了劳动的市场,变得更加的弱势。大学生作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就将在最低工资的打压下,产生失业的现象。今年,毕业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所以,对于兼职,薪资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水平,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争抢着工作。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我们不介意用底薪水来换取社会经验,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们,毕业了,面临的也不仅仅是现在兼职这么好的场面。要和很多人竟争岗位,必须要比别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会不被最低工资打压。

参考文献

[1]邵金菊,孙家良。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

满足值减小,也就是从吃馒头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图像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U(X)

则边际效用为:

MUdU(X) 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dU(X)MUdX 2dMUdU(X)0dX2dX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也有亲身经历,每当打完篮球回到宿舍,感觉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觉太爽了,太满足了;然后继续喝第二杯水,感觉还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时候,感觉已经不渴了,此时已经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继续喝第四杯水,就会感觉不舒服了,这是总效用就开始减小了,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现象。

2、食堂占座问题(从资源稀缺性和供给需求理论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曾经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好不容易结束了一上午的课后,想到吃饭的时间到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随手携带的课本或书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饭,回来之后,到处找自己的位置,本以为是记错了,可是找遍了整个食堂都没有,于是不仅失去了座位,还丢了课本。这些同学丢了课本显示出学生们的道德问题,但这归根结底要说到学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学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每次新生入学进行军训的那几天最严重。我就有亲身经历:大一入学的时候,开学前几天要进行新生军训,好不容易结束了一早上的军训,又累又

饿,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结果发现食堂全是穿着军训训练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赶紧先占个座再去打饭,不然,等一下没座位了,结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经用军训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个座位,饭打回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为一眼扫过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顶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开学的时候,又轮到下一届大一小新生军训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课奔赴食堂,结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满了人,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因为军训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个点下课的,这个时候,食堂正处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说,吃个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现代大学占座已司空见惯,食堂占座、图书馆占座、自习室占座、上课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习室占座那样,用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谓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者书籍宣布对该座位的主权,在大学,占座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占座文化。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占座行为是对这种稀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食堂的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够的,供不应求,座位这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学们要为座位的使用权而竞争,先到先得,一旦被别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着,不能被同时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买饭问题上,理性经济人的做法是先占座,这样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紧缺。

我觉得学校可以实施的的解决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可以对学校食堂进行扩建,但是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这都需要从学校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最经济的方法是调整就餐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就餐。

面对先占座还是先买饭的问题,理性的人会选择先占座后买饭。假設先买饭后占座,那么在买饭的时间里有限的座位资源被后来的人占有,在买饭回来时再四处寻找座位,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还要面对端着食物的不方便与尴尬。如果先占座后买饭,会节省很多时间,时间成本较前一种情况小得多,同时不用面对端着饭找座位的尴尬。

3、食堂排队问题(供给需求理论)

现象阐述:

在知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现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窗口

打米饭处为C窗口

A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多

B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到了饭点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上,特别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点下课,每个餐厅窗口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这是学生素质高的大学,而在某些大学,餐厅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场,打饭师傅的叫卖声、学生的嬉闹声,乱作一团。

其实,排队从某种角度看,是资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结果。而要满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跟进,但这种投入这种跟进,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将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而在一时尚无法解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排队却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因为它遵循了先来后到的时间优先原则,给排队的人一个预期:只要按照顺序排着,总能轮到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很多不排队、乱插队的现象?经济学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说的是两个囚犯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囚犯有两个选择:一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都选择沉默拒不承认,那么警方将无法定罪。警方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无罪释放,并得到重奖;另一方将被严厉惩罚。因为双方都不能确信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会选择背叛。结果反而使双方都无法保全,全部坐牢。这个理论映射了部分不排队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会排队,生怕自己老老实实排队吃了亏。于是,只要有一个人乱插队,就会引起整个队伍秩序的混乱,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队者自身利益最终也可能受到损害。

可见,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排队可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成本,使资源得到相对优化配置;不排队,必然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学校食堂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打饭难问题,学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饭菜人员。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务不足,供求不平衡,学生就餐耗费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随之增高了,插队、欺骗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其次学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数量,这样不仅解决了打饭难的问题,更防止了垄断,而垄断会导致腐败化和官僚化,从而提高了学校食堂的经营质量。

二、从机会成本角度浅谈生活中的小事

关于毕业之后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多大学生都在纠结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往往有很多种用途,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去了这种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有如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机会成本总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因此,在考虑此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机会成本,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觉得现在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压力太大了,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了,想通过读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却不想考研,想毕业之后就赶紧找工作,因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竞争也越来越大,谁知道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竞争会变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毕竟三年也不是个短时间,所以有些人选择不考研,毕业后就找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13-02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专业素养养成方面,均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达成度

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环节,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反映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1]。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能实现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参照之一;教学目标达成,说明教学活动有效,否则,即便是教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学“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有效或高效的教学。

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1.评价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包含一系列具体环节的动态过程,其中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效果的生成,只有不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可以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反馈功能。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既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需要依靠反馈进行自我控制。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目标进行测评能够使教师根据测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合理调控教学过程,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差异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引领功能。课程教学目标既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定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确定了方向。通过教学目标的测评,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目标达成度低和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强化的环节,起到教学引领的作用。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与供求相关的基本概念,从微观视角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并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不同角度分析微观经济规律的内在必然性,教学大纲主要涵盖了均衡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等模块。为了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我们采用网上问卷的方式对国际贸易专业2012级和2013级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和81份。问卷根据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设计问题,每个问题依据对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分很好、较好、基本、较差和差5个等级的选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以下特征:

1.课程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对大纲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教学基本达到了预设目标。就学生对各个模块内容的总体学习情况来看,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5%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47.0%;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程度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的,占了大纲内容的62.7%;98%的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掌握程度为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0%以上,二者之和为90%左右。

2.课程教学在不同模块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各个模块的横向比较来看,由于教学内容各个模块在内容的难易程度、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以及对数学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达成度最高的是均衡价格理论,其次是效用论和厂商理论,达成度相对较低的是收入分配理论。对大纲内容掌握较好和很好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能够达到40%左右,有些内容如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可以达到近60%;效用论和厂商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厂商均衡理论)能够达到30%以上,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和厂商均衡条件可以达到35%以上;收入分配理论该比例一般都在26%左右。对大纲内容较差和差的学生比例,均衡价格理论均在6%以下,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在15%以下(也有些内容如消费者均衡、垄断厂商的均衡该比例仅为7%),收入分配理论大都在10%左右。

3.课程教学在不同年级的达成度存在差异。就不同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气不同,在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2013级与2012级学生相比,对学习内容得掌握居中的学生比例较高,而位于好和差两端的学生比例较低。对大纲内容基本掌握的比例大约高5~10个百分点,但掌握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大约要低5~15个百分点,掌握得较差和差的比例也要稍低一些。但2013级和2012级学生在对大纲内容不同模块的达成程度差异,却非常相似,收入分配理论、效用论和厂商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的达成程度依次提高。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具体途径

基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目标达成度的提高尚有潜力可挖,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竞争机制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以教风促学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必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及其素质的提高,加强导向能力和作用,以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的学风建设。教师要重视道德修养,以自己完善的道德行为、人格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3];教师还要不断学习,逐步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规律,以自己渊博的知识魅力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还要注重为人师表,加强与学生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自己睿智的心智感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2.要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学风形成,仅靠示范和教育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加重要。著名学者江汛清在《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中曾经提到:“21世纪是一个具有更广的包容性、更好的信息流、更大的透明度和覆盖面更广大的”时代[4],在这样的实时通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时代,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协调好《微观经济学》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关系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科发展和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针对内容较难、需要抽象思维的内容,要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既可以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能够对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3.要更新和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习惯。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等各环节,是外在教学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解惑答疑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转变。教师要学会转变角色,由过去传统的单纯知识和经验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示范者相结合[3]。在原有的课程作业、课题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些更深或更广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总结。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指导学生采用发散、逻辑推理等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突破以前的思维定势,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王民,钟小敏.地理教学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

[2]赵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评研究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