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08-24 16:50:34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地理教学理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地理教学理念

第1篇

摘要:地理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教学科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新课改 策略

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 利用课本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地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因此,在学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抽象 逻辑 地理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对中考、高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

第3篇

关键词:做中学;初中地理;教学理念

“做中学”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过程。这种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特别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探讨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精心备课,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入。教学模式越来越新颖,这就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不仅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把韦唯的一首《亚洲雄风》作为课前音乐,引发学生对亚洲壮丽河山的遐想。学生会想象着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雄伟的山脉,进而去学习亚洲的地形、气候和水系等。教师还可以设计教学场景,把学生带入到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环亚洲“旅行”,一组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旅行”,另一组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旅行”,并结合插图中的地图说出沿途都经过了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什么地形,海拔高度又是多少,都有什么样的风景等,看哪一组说得最流畅,描述得最清楚。通过分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地图教学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有效工具,学好地图就相当于掌握了一半的地理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挂画和地图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找寻并发现更多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除了课本上原有的和教室内挂的地图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放大和缩小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通过我国与其他小国家的面积比较,形象地突出我国的疆域辽阔,从而明确国家设立行政区划分和分级管理的必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地址填写中引入省、县、乡的行政区划分,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简称,但由于涉及的省份较多,记忆起来比较枯燥,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编排一些有助于记忆的顺口溜,这样学生记忆起来会容易的多,比如:上海的沪剧、山西的晋剧、河南的豫剧,湖南的湘绣、江苏的苏绣、广东的粤绣等,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快速地学到知识,并且更容易加深印象。

三、地理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教育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体验和实践,地理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和周围世界的平台。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爱校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调查当地的自然资源,举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事例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和了解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气候,而要想解释其中的原因,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穿衣打扮,包括建筑物设施、天气变化都与地理密不可分,例如,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房屋是尖顶形,而且大多都是高脚楼;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房屋多是窑洞;热带地区常年干旱,人们常穿宽大的白色长袍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地理景观。学生如果出门旅游,必须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交通条件和风土人情,需要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例如,如果是去云南旅游,云南的香格里拉海拔在四千米左右,一天之内的温差很大;昆明则一年四季如春;西双版纳又如同泰国,常年炎热。因此,在出行时要正确选择衣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地理知识给我们生活上的帮助,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地理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充分调动学生在地理课上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生活性应用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思想理念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过程,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并不能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生活化教学理念则是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把生活元素融入作为具体手段,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一、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探究初中地理生活性应用

1.以实用性教学为原则,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价值

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从这一基本方向来看,有效渗透实用性教学理念是教学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的认知心理。将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应知识应用部分与具体的实际生活元素的结合,全面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正确认知心理,促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同的学习心理。推动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对教学实用性原则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体现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满足教学发展的切实需求。

2.以探究能力培养为基础,有效激发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通过实际生活的具体应用,引发出学生相应的问题,同时学生结合教师所提出的生活问题进行思考,而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思路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学习产生相应的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研究与应用能力行,促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不断提升,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地理学科具有的现实性,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立足教学内在价值,满足初中地理教学实用性要求

1.针对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性元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相应的带动作用。将生活元素进行有效地融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生活元素的应用主要体现的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则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及学习态度,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供了内在推动作用,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需求。

2.结合生活实际,展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特征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构建的合理性,能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有效填充生活性元素,促使学生能够以实际应用为载体,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过程变得更为直接,并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切入角度形成有效的启发。这是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形成直观培养的根本体现,也是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引导的关键,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所具有的功能性同时也能够得到更为深入的挖掘。

3.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丰富教学知识生活元素

有效融入生活元素,从客观角度来讲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深化,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实用性,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现出生活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结语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全面培养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发展角度来看,学生知识需求特点的不断转变,对实用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因此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索还应深入研究,从而达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理念研究与应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婷、李国红.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3(08).

[2] 范会霞. 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J]. 甘肃教育,2013(16).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新课改已经开展的一段时间,对于初中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地理教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新课改对于初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初中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让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渐显现。在新时期,研究性学习成为地理教学的重点,但是研究性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最大程度上学生培养出研究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才行。

、一、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常常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在不影响学科整体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加入部分专题研究单元。一般而言,这种专题研究单元是从教材和课本两个方面进行。

1、1、通过研究教材确定研究专题

教材中详细阐述的一些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是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确实未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规律,就可以将课本上的内容设计成研究课题,让学生从研究课题中再发现、再创造这些规律。这种方式对于课题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现有能力,考虑学生能够自主研究的课题,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

2、2、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地理知识

研究性学习重点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中需找地理学科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对于这些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中的资料,亲自动手,社会实践调查等方面进行研究,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相关知识,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还能在实践中获得与人团队活动的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方法都会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方法也是如此。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从事地理教学时从学科的实际出发,适当地采用这种方式以突出其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目标、课堂学时、教学内容的影响,导致了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无法充分展现。

1、1、班级容量大,实施难度高

研究性学习方式最注重的就是要求小组探究、个人思考、人人参与,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班级的容量大,很难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2、2、课时不足,时间紧凑

初中地理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学时却相当不足。传统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例如:气温、降水的分布)只会用几十分钟讲解,但是如果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则需要较多的时间,这对学时本来就少的地理学科而言县的捉襟见肘。

3、3、使用范围有限

对于地理知识而言,有许多是很难用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例如:半岛、岛屿、大陆等概念所展现的只是事物的基本概念或者名称,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只需要记忆就能掌握。因此将整个学习方式都改成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4、4、经验不足,需要循序渐进

由于新课改开展的时间有限,教学条件、内容还没有较大改变,因此教学方式也应该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记忆上,而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由于当前我国的研究性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经验和成果比较欠缺,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循序渐进。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教授给学生。这对于教师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地理学科的具体知识,自发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到获得结论。“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了,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各种研究性场景。

1、1、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主要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将课堂的主体进行重新的定位,将主动权交至学生,在课堂教育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例如:上课前组织学生完成分组,收集好学习的必要材料。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重现问题,然后从旁协助学生进行探究,必要时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提示。

2、2、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教师给出了问题情境之后,课堂的主体就应当是学生了。学生就需要经过演示问题、阅读相关知识、实践动手、认真思考等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地理学科的原理、法则进行概括。这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这时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要热心提示,积极引导。

3、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在研究的过程中,自然会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习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把握同学提出问题的关键,进而依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同学一起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学生对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利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个阶段做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学生是否领悟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4、4、适当增加部分科学探索史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主要强调对理论或者概念的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会进行更深一层地思考。但是在新课改的思想下,教学更加侧重学生对这些规律或者原理的疑问,强调学生提出这些理论、概念或者法则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用处等。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缺乏这种大胆提出质疑的思想,会使得学生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中失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迷失方向。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讲解一些有关科学探索的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学生需找新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

四、小结

地理作为初中基础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目前新课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在初中基础教育中快速开展,对于地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定要多加实践,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方式同研究性教学方式结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索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理念的提出为地理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主要偏重于对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导致了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中心,以“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教学观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在消化,理解知识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讲台,贴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出现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一、转换角色,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常以教师的“讲”为主,实行满堂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一位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把问题留给学生去解答、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教师应该尊重没个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氛围,进行培养出学生的好学心理。这种方法一般采用“问题式”。例如:在讲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时,不是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怎样让学生去总结出这些规律呢?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出问题(1):观察南北两个半球从低纬向两极气温有何变化?问题(2):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气温有什么不同?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去发现,学生不难发现:低纬区气温高些,高纬区及两极地区气温低些;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在夏冬季节的不同,从而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的是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去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这要求教学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三、渗透情感,培养学生价值观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处理地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在地理情感上强调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地域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科学态度上强调把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负责的态度相结合,能认识到各种科学的方法的用途和局限,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关心环境质量等等。价值取向趋向于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处理好生活与地理教学的关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地理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地理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不能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知识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的需要,反映时代的信息,又具有实用价值,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把地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地理知识的广度。

四、强化意识,培养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应该立足本学科,按照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抓紧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考试的万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跨学科综合思维不习惯,习惯于传统的一维纵深思维,而横向联系渗透的思维能力低下,学科知识干扰明显,学科跳跃思维不适应,增大了培养综合能力的难度。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改变划学科为牢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搞好本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应淡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政、史、地三科的知识结合点,使学生具有掌握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固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可挑一些典型的综合题作分析,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综合的切入点,以提高对知识由横向联系渗透向纵向深度发展的网络思维能力。

五、捕捉热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地理教学就需要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弗乾.新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新教育.2009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