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采购管理的目标范文

时间:2023-08-24 16:50:24

序论:在您撰写采购管理的目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采购管理的目标

第1篇

【关键词】 工程招标;采购管理;策略;实施

引言:

采购管理工作可以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两种。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工程,按照国家建筑法等有关法规和条例的规定,都要采取工程招标采购的方式,采取公正、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招投标,通过技术交流和价格磋商,最终选取中标的厂家[1].。

一、招标采购管理的基本指导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对于工程建设方面的法规日趋完善。在这种形式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为此需要对招标采购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

1、采购工作具有的特点为: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应建立类别清晰、效果显著的管理系统。

2、为了能够实现相应的项目采购目标,在进行总体策划时,要做到计划严密、操作可行、准备充分,赢得招标采购工作的主动性。

3、工程项目招标采购工作应该充分服从于整个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协调经济,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因素,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工期,投资以及质量水平。

4、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利[2].。

二、招标采购工作的过程控制

1、招标方案的策划

为了能够实现投标目标以及建设意图,在进行招标之前,应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招标策划文件的编制。在招标方案的策划文件中,应首先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介绍相关的招标事项,运行程序以及相关单位的工作内容,同时还要设计较为合理的承发包方式、计价模式、合同方式、供应方式以及利弊分析等[3].。

2、确定相应的投标单位

(1)进行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核

作为项目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投标单位选择时应做到公平、公正。要承包商以同等公平的竞争机会,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对相应的采购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充分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采购的内容制定较为合理的资格条件。

(2)投标单位的选择方式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投标单位选择方式有资格预审和全部抽取两种方式。

资格预审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在进行物资投标的初始阶段对投标单位进行预审,通过预审的单位,才能发放招标文件。这种选择方式能够选择出一些具有雄厚实力的承包单位,同时能够淘汰大批实力较弱的单位,减少了大量的评标工作。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全部抽取方式:这种选择方式为,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之下,随机抽取相应的投标单位。优点为:减轻了标前的工作量,缺点为随机抽取,不能对投标单位进行深入了解。

在设定投标单位资格预审的相应标准时,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一为投标人的基本条件,具体内容包括投标单位的经营行为,企业管理行为以及工程业绩等;二为企业的荣誉和经营水平;三为单位是否承包过工程情况以及相应的工程业绩;四为投标企业具有的财务能力,这样能够对企业承担相关风险的能力进行判断;五为投标企业具有的技术实力,项目人员素质水平,以及机械设备状况等。投标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编制相应的申请文件,业主将会同项目管理单位对申请文件进行分析,对投标单位的整体情况有个初步了解。

三、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

招标文件一方面是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制依据,另一方面是签订相关合同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招标文件的编制应遵循公平、合法、互利的相关原则,做到文字规范、合理、周到、严谨,同时还要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要求。

项目管理单位在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应与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以及投资控制等工作有效结合。在进行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对工程总承包的范围、中标单位具有的施工范围、一些另行发包工程范围等界定。对于另行发包的工程,中标人可以收取相应的总包配合费;对于招标人特别认可的一些分包工程,中标单位可以收取相应的总包管理费以及总包配合费。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投标人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界限不清的局面。

二是,招标文件中应对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和阐述,这样能够促使投标单位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及投标报价。

三是,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应要求,进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详细描述相应的报价依据,价格组成以及相关的原则。在清单编制过程中,应与整个项目的采购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结合,另行采购的分包工程的材料以及设备可以作为暂定价格列入。

四、投标的评标标准和方法

为了能够确保中标单位的施工质量,需要制定合理的招投标的评标标准以及评标方法。工程中较为常用的评标方法有综合评标法和最低价法。最低价法顾名思义即为选择报价最低的中标企业。这种采购方式在材料采购以及设备采购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综合评标法,在实施过程中会根据相应投标文件,对企业的相关要素进行打分,选择得分较高的企业作为中标单位。这种评标方式在工程采购以及服务采购过程中有着较多应用。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采购项目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评标方法。例如:设计招标的评审形式以及内容上与传统的物资招标不同。在评标过程中应遵循的依据为:设计方案的工艺水平、投入产出进度以及信誉状况。在进行评标时,可以邀请一批专家进行评价和讨论,最终对方案进行表决。

在施工招标采购过程中,可以运用综合评估法。商务标与技术标分别占一定的分值,这样能够将技术方案与工程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有助于选择价格合理,技术水平良好的中标单位。而在货物采购过程中,可以采用最低价法。

五、项目管理中的几点采购管理经验

1 正确认识项目管理公司在采购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

项目管理公司在采购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的招标公司,在整个采购招标的过程中会承担很多工作,在进行公司定位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1) 项目管理公司应承担好相关的工作职责,充分尊重业主在重大问题中所具有的决定权。

(2) 形成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发挥在知识以及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充分赢得业主的信任。

(3) 做好业主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向业主宣传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2、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实现职责分工 。

一是要根据项目的特点以及业主的要求,建立起一个职责分工明确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以及工作制度,确保整个管理过程目标明确,分工合理。项目管理公司及其相关专业人员还要苦练内功,认真学习相关专业采购知识以及相关的建设法律法规,掌握合同法以及招投标法。

3、灵活应对不同的采购情况

项目管理单位应充分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要求,以及投资性质合理选择相应的采购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项目的具体采购工作所具有的采购内容以及采购计划。当有关政策或者业主要求发生变化时候,项目管理单位要相应地做出回应,灵活的应对各种采购情况。

参考资料

[1] 刘凤凤,金风.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15-17

第2篇

[关键词]采购管理;科研项目;成本控制;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098-02

1 采购管理的基本模式

1.1 采购项目的类别

采购项目按资金来源分为四类:一是能力建设(或称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从项目立项论证、过程实施到终结验收,国家相关部门对其政策和要求包括采购的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二是科研项目。主要由项目甲方(政府部门、军方或项目提出方)以科研费的形式按合同约定拨付,甲方按照项目进行专项监督和审查。三是创新基金项目。主要由相关创新基金和自筹配套资金组成,基金管理方仍然会按照相关的要求监督资金的使用,并对项目进行验收。四是自筹项目。主要由本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资金状况自行安排,并按照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管控。

按标的物的不同分为三类:一是货物类项目。主要包括科研所需的设备、设施和消耗材料的采购。二是基建工程类项目,主要包括能力建设和自筹项目的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的采购。三是服务类项目。主要包括技术协作、产品研制、加工和中介服务等采购。

1.2 采购管理的组织方式

按组织主体的不同分为三类:一是政府采购。主要是借助于政府的采购平台,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主导采购的项目。二是委托招标。主要是按照甲方要求或本单位不具备招标资质的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有形建筑市场平台采购。三是自行招标。主要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组织相关其余项目和自筹项目的采购。另外,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还可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进行。

1.3 采购管理的法规依据

从以上采购项目的来源和组织方式可以看出,该科研机构采购管理活动主要依据的法规包括《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合同法》和行业相关规章。《招标投标法》适用于所有招标采购行为,《政府采购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承担的能力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的采购,《合同法》则是所有采购行为达成的法律形式。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项目甲方对项目的实施和管控都有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和要求,这些都是开展采购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依据。

2 采购管理活动对项目经济性目标影响因素分析

2.1 新技术因素的影响

新产品的呈现形式除成熟技术的系统集成外,更多的、大量的是新技术的应用。这就带来至少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是新技术本身性能指标的成熟度以及集成后对新产品性能指标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不同的新技术应用集成后对各自性能指标和新产品性能指标的相互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项目管理者事先都会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试验鉴定的方法、步骤、资源需求、周期和经费等统筹考虑并编制项目计划。尽管如此,限于项目管理者对新技术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技术状态的不确定性仍然是造成项目周期拖延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项目周期一旦拖延,就必然引起项目成本的增加,以至于项目经费的超垫资。而且技术状态越是不稳定,采购保障的难度就越大,这也成为采购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2.2 科研项目进度因素的影响

项目进度的管控是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满足项目对资源的需求和保障是采购管理的首要目标。一方面如果项目采购计划不能与项目实施方案同步考虑、并优先安排,就必然影响项目的实施,进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性。另一方面,由于采购计划编排适配性的缺陷,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采购周期紧张、应急采购居多,又影响对项目成本的控制。

2.3 市场准入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讲,大型装备产品研制的市场准入门槛都比较高。相应的与其配套和技术支持的门槛也会随之提高,这就等于给采购对象设定了一个特定的市场范围,与之而来的是采购质量、价格和服务等要素选择性和竞争性的降低,这都会给科研项目的经济性造成影响。

2.4 定价机制因素的影响

大型装备产品的研制采用“成本加价法”,就是在实际发生成本的基础上加一定比例的盈利。这样的定价机制无论是新产品的研制方,还是对其性能指标进行试验鉴定的机构,尽管项目甲方有严格的研制成本审查审核程序,但在研制前期或者经费申请时都会尽可能地加大、加足成本。

2.5 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

该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按照采购项目的不同,分别设有能力建设、科研外协、通用设备、基建工程和综合保障五个采购管理部门,并有各自的计划、预算、标的编制、采购组织、项目实施等管理人员。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但其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管理资源浪费、管理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能共享、采购信息各自运作、项目经费分散管理、对内形不成集约管控,对外形不成主导优势,直接影响采购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采购行为的实时性可以弥补或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给项目进度带来的不确定影响;采购行为的适配性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和成本;采购市场的局限性影响采购活动本身的效益性;特殊的定价机制影响项目承担方自发控制项目成本的能动性;内部管理模式和机制影响采购管理的综合效益,进而都对科研项目的经济性目标产生明显的直接影响。

3 改进采购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理念上要确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价值取向

对采购的本质规定,其内涵就是用合理的价格购得适合的东西。什么是适合的东西?笔者的理解就是既不追求价格越低越好,也不追求东西的性能指标越高越好。在费用指标、研制进度和性能保证间实现各种参数的最佳组合,使费用和标的物的性能达到最佳平衡。这就是美国国防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研制项目采购中使用并逐步发展到目前成熟的科研项目管理“定费用设计”(Design To Cost)和“挣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理论的基本内涵(这里只是把研制产品的性能置换成了采购产品的性能),强调用使用费用或经济指标来衡量和判断科研项目的绩效水平。

3.2 计划上要采购活动分解到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

对于新产品的试验鉴定,我们应当在充分收集项目范围、费用、进度、性能和质量要求等需求的基础上,以控制项目总目标为导向,从顶层策划到项目执行团队借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推荐的“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原理制订项目计划、编排项目进度、调配项目人员、设备等资源、估算各类经费、拟定采购内容、识别项目风险和控制新产品技术状态等工作,确保项目技术性目标和经济性目标的全面实现。

采购管理贯穿于项目研制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者在编制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时首先要进一步增强采购管理的计划性,特别是与项目进度和技术需求适配的紧密度,恰当启动采购实施的时点,突出采购活动“粮草先行”的保障功能;其次是在多项目并行的状态下,要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和关键资源的保障能力,以项目的时间进度为坐标协调编排项目间的资源匹配谱,并辅之以信息化管理手段,准确反映各种资源的全息状态,使固态的技术和设备形成“流动”的资源,以“错时上下班”的机制缓解和弥补资源使用上的矛盾,实现采购管理的增值增效。

3.3 制度上要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项试验鉴定任务,一般都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的周期。在这期间无论项目计划安排多么周密都不可避免地出现项目内容调整、原材料涨价(包括汇率变动),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潜在“变量”的风险等,这些都必然引起采购行为的增加和项目经费的超预算。

项目承担机构首先要在“成本加价法”的体制下,与甲方建立起“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通过真诚的协商沟通建立起长期的、达成共识的价格议定规则和合作机制;其次,对于固定价格(一次包死)的项目,要全面权衡自身的技术能力、资源投入和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确保项目总费用不出现超垫资风险,并力求项目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最后,在科研机构内部要完善项目全成本核算体系,建立项目“成本+固定酬金+奖金”的考评机制,以此来倒逼项目总费用前提下内部项目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项目采购成本的精细化控制。

3.4 管理上要形成科学有序的决策机制

科研机构首先应当对现有采购管理部门进行系统的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采购管理机构,搭建起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内部采购管理平台;其次要对管理职能、需求评估和定标决策等环节做相应的分割,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建立内部专家评审决策队伍,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最后,在采购的方式方法上,除去必须到政府或中介机构的项目外,自主组织的项目凡是基建工程类、货架产品等市场竞争充分的项目都应当采用招标方式采购,凡是研制类项目都应当采用“竞争性谈判”,从而有效地提高采购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采购管理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它除了对项目总体经济性目标产生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对项目研制的进度保障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甚至是政治影响,我们应当把采购管理作为提升科研机构基础管理水平、改善科研项目经济性目标的长久课题持续研究和提高。

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招标采购 合约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招标采购是项目工作的重点,将招标采购工作做好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整体发展。但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这就要求项目管理部门采取科学的措施,合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进项目管理中的招标采购及合同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一、招标采购的优势

招标采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其面向社会,极大地扩大了物资的采购来源,使挖掘市场潜力的概率达到最大。招标采购,是要把采购的信息、宗旨、要求公布于众,使所有的人和单位都有机会参加这一活动,从而达到拓宽采购渠道的目的。招标采购也是避免企业采购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使物资采购的各个程序走向公开化,监督和管理有的放矢,而且招标采购把以往的事后审计、检查变成事前预防,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招标采购可以使供应成本大幅度降低,降低项目成本,不断提升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招标采购计划及方式的制定

(一)招标采购计划的制定

招标采购计划,采取三级计划管理系。首先、根据项目的总控计划节点要求,结合公司采购流程的时间,排出满足总控计划节点的招标采购整体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招标采购计划目标,在每项采购启动时,再编制详的专项采购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计划的检视与跟踪,专人跟进落实,来保证项目计划的达成。这过程同时需考虑市场情况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特性,如大型动臂式塔吊M1280就需在总包进场前,提前采购,因为市场上没有这种现成的大型塔吊,塔吊的订货、生产又需要一定周期。只有提前策划好,才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二)招标采购方式的制定

针对招标采购项目的性质、标的额度、潜在供应商情况、市场环境等因素,招标采购方式主要分为邀请招标、议标、单一来源、询价等方式,不同的采购方式对采购结果会有不同的影响。

(三)供应商的筛选

(1)来说,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在保证货物质量的前提下,以货物的最低价格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本项目建筑高度超过600m,市场上有类似项目经验的供应商并不多,一方面,我们要广泛收集信息及资料,严格预审及通过深入考察,确保入围供应商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宁缺毋滥,另一方面,我们要使入围的供应商能形成有效竞争,只有通过市场充分和有效的竞争,业主才可能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

(2)招投标过程组织与中标单位的确定。严格按照公司的采购制度及流程,对发标、答疑、回标、开标、商务技术澄清、项目团队答辩、标书分析报告等环节进行认真组织,按批准的评标办法或评定分离的评标办法,组织专家评委评标,确定中标首选单位与备选单位。

三、完善和改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物资招标采购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充分发挥物资专业队伍作用

一是建立专业招标采购机构集中招标,并选派具有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的物资人员从事项目物资招标采购工作,要做到思想品德高、业务技术过硬、遵章守纪、严于律己。严禁非物资专业人员、不合格人员从事物资管理的关键岗位工作;二是对于专业招标采购人员要不断锻炼,增加其行业经验、现场经验,对于现场物资采购管理人员要组织培训,增加其招标工作理论知识及经验,不断提高招标采购工作人员业务技术和采购工作的基础水平,正确理解和运用操作要领,全面;隹确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系统地掌握招标采购工作重点和方法:三是参与物资招标采购人员要发扬科学严谨、求实求是的工作作风,把大事做好、小事做细、细节做精。自觉加强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实施精细化管理,履行好工作职责。

(二)加强组织监督和风险防控,确保物资业务健康发展

推进物资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组织监督,在物资招标采购上全程监控,对招标各环节进行监督,确保合法合规。监察部门要c职能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对采购招标管理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等事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对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工作不达标的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不断强化项目现场物资管理,提升项目物资精细化管理水平。坚决杜绝未按规定程序采购、加工制作的物资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项目规避招标、明招暗定行为,坚决杜绝人情采购、关系采购。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把每一项采购行为都置于制度的笼子里,确保采购过程依法合规。

(三)强力推进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应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手段。电子商务采购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和物流成本,是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一场革命。电子商务平台的推广和应用是企业经营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是对传统采购及供应流程进行重新再造的过程,不仅涉及采购部门内部机构和人员的岗位设置,而且还涉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调整,也会触及到各层级、各部门的采购权限和既得利益。平台推广应用将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巨大推动,激发更大活力,产生诸多积极作用。应用电子商务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促进采购管理定量化、科学化,为决策提供更多、更;隹确、更及时的信息,使决策依据更充分,以消除在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低效率。

(四)加快采购资金结算,保障物资招标采购健康运行

资金及时结算与支付是提升物资集中招标采购质量的根本保障,确保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拖欠采购资金并不能解决项目资金问题且会产生更多副作用,得不偿失。

(五)制定科学的招标采购管理方案

强化对招标采购过程的控制,合理协调招标采购项目的时间性与功能性,重视招标采购工作的总结、跟踪和评价工作。在项目物资招标采购过程中,有些项目不重视招标采购后的跟踪和后评价工作,导致整个项目在管理过程中有头无尾,无法实现闭环管理的要求。

四、运用合同管理手段

工程项目建设中,合同是保证招标人和投标人各自利益的法律保障,因此,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合同管理有利于规范工程项目各方的市场行为,维护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合同管理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流程管理原则、预防为主原则、分类管理原则、综合管理原则。要采取相关措施把这几个原则应用到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去。

(一)建立健全合同实施保证体系

为了确保合同实施中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更好的控制工程项目的合同事件,就要求建立健全合同实施保证体系。

(二)建立合同管理的具体程序

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涉及的事物多且杂,既要根据不同时间和要求安排协调制度,又要权衡各种相关因素,订立具体工作程序,使工程管理人员有章可依,从而保证工程项目合同的正常实施。

(三)建立健全合同文档系y

建立健全合同文档系统是保证合同有序履行的基础。合同文档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因一方失约造成损失的赔偿依据,是保护正当利益的武器;有利于工程项目进度的监控,对工作进行总结和报告。

(四)合同交底,实施目标管理,明确合同责任

在正式签订合同后,一般由项目部人员具体的执行,这就提高了项目部人员的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合同条款,全面了解合同规定的相关内容,同时,合同管理人员应该与项目部门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从而更好的了解合同责任,及相关法律责任。在当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工程项目要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用合同确保双方利益,做好合同交底工作,完善合同管理系统能够促进工程项目的发展。

(五)强化合同实施过程控制

强化合同实施过程控制有利于保障合同规定内容的切实实施,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合同双方间的沟通、交流,要把各种安排落实到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信息管理,确保合同顺利实施。

(六)合同争议及纠纷管理

在履行合同要求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争议和纠纷事件,如:招标中计价争议,黑白合同,以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实际情况与合同规定不符等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就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和有效的法律手段,预防和避免纠纷的出现,对纠纷做好管理,积极面对索赔。索赔的主体是双向的,造成索赔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部分风险难以避免,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规避,将风险降到最低,预防、控制损失,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总之,工程招标采购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务必要做好工程招标采购的策划管理工作,编制合理的招标方案策划文件,优选供应商,加强招标采购中合同管理,同时还要做好招标采购的事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提高招标采购管理水平,确保采购质量和进度,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亦不例外,财务管理目标就是财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关于资源配置的活动,科学发展观赋予了资源配置以新的内涵,因此财务管理目标需要融入新的元素,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传统财务管理目标已不能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从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老路上解放出来,必须体现经济、政治、文化、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时,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方式,但不能用单项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量资本结构主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企业资本结构,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投资利润率-负债利率×(1-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入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为充分运用正的财务杠杆利益限制或消除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因为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正方向变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正财务杠杆利益的提高。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和结构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并将企业各类负债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投资利润率的最低控制线以防止发生负的财务杠杆利益。因此,企业在追求高投资报酬率时应注意投资报酬与经营风险的协调平衡。

(二)降低企业负债利率

企业负债利率与财务杠杆利益呈反方向变动关系,降低负债利率能增加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应通过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如预计今后利率有上升趋势时企业应选用固定利率计息的借款,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反之选用浮动利率计息的借款。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实际利率;根据企业资产配置的要求,优化借款结构,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贷款。优化资本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衡量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当企业资本结构最优时财务杠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差额为正,负债比例越高,则正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差额为负,负债比例不宜过高,以防普通股股东遭受更大的损失。企业负债比例应以多大为宜这固然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入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零负债”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2.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由于这类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3.预计的投资效益情况。

如果预计投资效益好,且该行业或产品处于上升时期,应适当提高负债比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反之,如果预计生产经营及效益将要下滑,应适当减少负债,缩减生产经营规模,防止财务杠杆风险。此外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也是影响企业负债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对经济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并富于进取精神,喜欢冒风险的企业往往会安排比较高的负债比率;而那些对宏观经济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或者一惧以稳健著称的企业,则会只使用较少的债务资金。

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选择

1.综述

1.1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外部治理机制, 第二层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我们主要讨论内部治理结构,也就是狭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主体;二是治理客体或治理对象;三是治理手段。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合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使他们进行长期合作,以形成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1.2公司治理的内容及方式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公司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剩余索取权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合作收益或剩余的求偿权,它构成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剩余控制权即利益相关者为确保自身利益的取得,所拥有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约束即奖惩权,该权力表现为以资源配置的控制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权力。

公司治理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部治理机制,所有者通过市场定价以“用脚投票”方式,以及产品和经理人的市场竞争等方式约束经营者行为。二是内部治理机制,主要通过进入企业的多元的利益相关者集团代表组成剩余索取权联盟(如股东大会、债权人会议、经理会、职代会等)制约企业的剩余控制权,通过多元的董事会代表制约公司的决策权,通过多元的监事会代表制约公司的监督权,甚至还可以通过董事会下设多种委员会(如财务委员会、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红利分配委员会等)制约总经理的执行权。

2.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的因素分析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财务管理是企业资金运作与财务关系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想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分析究竟哪些利益关系人会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很多,但不一定都对企业理财产生重要影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所有者因素

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2.2企业债权人因素

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着借款合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当然,债权人权利的大小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在日本,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对企业财务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

2.3企业职工因素

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分享收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当企业失败时,他们要承担重大风险,有时甚至比股东承担的风险还大。因此,在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

2.4政府因素

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方面的服务,因此要分享企业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对企业财务决策也会产生影响。政府经常通过诱导的方式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共同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3.1“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 公司治理的最大问题是内部人控制, 即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 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 国有股权虚置。我国应选择能有效解问题的治理模式。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采用的是“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 使改革的着眼点单纯地落在改进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激励上, 即政府拥有企业经理人的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 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并非惟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因此, 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 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 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 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 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 公司研究决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 应当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等,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采用共同治理模式, 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共同治理”模式也是全球公司治理发展的趋势。

3.2“共同治理”结构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希望达到的根本结果,它是财务活动的主体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客体的有意识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内容和方法, 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大环境下, 企业不只是股东的企业, 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并不能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企业的理财行为也决不能企图通过损害一方或者其他几方的利益, 来满足某一方的利益, 财务活动的效率只能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财务管理目标应随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企业的理财活动围绕着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展开,既要考虑出资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也就是要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胡凤斌.资本结构及治理优化[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目标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手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又存在和运行于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公司的治理结构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公司治理结构形式决定财务管理目标形式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几经变迁,经历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3级负责制。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目标也依次定位为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尽管以上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但作为特定时期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的产物,在某一时期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美国为法人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与该模式相适应,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日本则是以主银行、相互持股、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重视除股东以外其他相关者,诸如:员工、债权人、政府等的利益。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理财主体为相关者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理财主体从事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公司治理结构制约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依据公司法构建的。参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关系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投资者即股东和债权人;二是管理公司日常事务的经营者;三是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其它利益相关者。各种关系人从市场进入公司,其目标函数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冲突,为了很好地解决这种冲突,公司治理成为必然。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设置一个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财务管理目标不管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它的实现,依赖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不仅不能实现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且会导致公司破产。从国际到国内,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有公司治理结构失当的因素。比如美国的“安然事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事件”,国内的“郑百文事件”,这些企业的破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三、财务管理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

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普遍存在“人缺位”问题;所有者缺乏对经理行为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象现象严重;管理层缺乏股东价值观念;董事会决策机制不合理,“三拍”现象严重。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做相应调整或改变,只有与公司治理结构保持良好适应状态的财务管理目标,才是最合理的理财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将随之改变。

1.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确定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股东至上”的逻辑认为,股东对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产,而且承担了企业的最大经营风险,因而也应享有企业的全部剩余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因此,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目标就是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财富上的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

2.由“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确定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共同治理”的逻辑与“股东至上”的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是仅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大量的理论和事实证明,企业并不是所有者的企业,而是所有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的企业。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也才能增加。应该指出,企业价值同股东财富在性质上和数额上都是有差异的,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包括股票价值和债权价值,还应包括人力资源所创造和积累的价值。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时,重点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推动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是目标理论本身缺陷,这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内在矛盾;二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及其发展,这是推动其发展的外在矛盾。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问题,使得股东价值与企业价值一致性的条件遭到破坏,同时各产权主体要求利益平等的原则不能否认,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恰恰迎合了这种要求,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2005年10月第1版,7~10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0

[2]刘淑莲:《公司理财》,2005年1月第1版,8~13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闫淑荣:《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研究》,会计:省略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资本结构 企业决策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或者价值的最大化,在允许适度风险存在的前提下,使企业的综合成本最小的一种资本构成。可以说企业财务为了达到不同的价值追求,就会采取相应的资本结构,因此,要分析企业的资本结构就要根据不同的财务目标进行相对区别的分析。

一、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时资本结构的选择

这种类型的企业资本结构是以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总体目标。这种目标追求要求企业的资金筹措方案要在企业投资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以综合成本最低,总体利润最高为目标,下面以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企业追加投资的标准来谈谈“成本比较法”的使用问题。

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原资产总额500万元,其中长期借款50万元、优先股和普通股分别为100万元、200万元,另为长期债权。方案1:追加长期借款5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7%,优先股2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13%,普通股为30万元,资本成本率16%;方案2:追加长期借款6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7.5%,优先股20万元,资本成本率为13%,普通股为20万元,资本成本率16%。 通过计算比较来分析两种方案如下:第一步,测算 “筹资方案1”的成本率和“筹资方案2”的成本率,两者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0.9%和10.3%;第二步对两种追加方案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方案2的成本率要低于方案1的成本率。在同样的资本风险情况下,方案2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符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二、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时资本结构的选择

股东利益最大化要求企业的资本筹措方案要以企业股东的利益为目标,通过提升企业股票的价格来实现目标最大化,这种财务目标仅适用于股份公司的资本决策,它要求企业在一定的企业资本风险的范围内,通过调整资本构成来尽量的减少综合成本,相应的增加企业的利润,达到每股价格的提升。分析这种资本结构的最大化通常针对企业“单股利润”进行分析,以下依然以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假设企业原资本结构为长期债务1000万,普通股1000万股,每股价格7.5元。公司为了达到相应的财务目标需要追加投资1500万元,且企业税前利润达到1300万时,所得税率为0.25,下面通过计算企业在三种不同的追加模式下所带来的不同利润,增加普通股后,普通股价格为0.7元,增发长期债券为0.79元,增发优先股为每股0.75元,本文将通过进一步的计算来找出息税前的企业每股利润平衡点。1.选着增发普通股平衡点是750万元,这与增加长期债券相同;2.增发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平衡点是867万元,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当利润小于750万元时发行普通股为最佳方案,当高于750万元是选择长期债券则成为最佳方案。

三、以“企业价值最大”为财务目标时资本结构的选择

这种财务目标是以企业的总资产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决策方案。企业的价值包含企业的债权和企业的股权资本两类,它们共同构成企业的总价值。分析企业的价值一般采用的是企业的价值分析法,它的出发点是以实现企业总体价值的最大为目标的,它在企业资本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通过资本成本率为折现率,通过测算不同的长期筹资方案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并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仍以南宁中天化工有限公司为例,此时的中天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公司的长期资本结构只有普通股,不存在其他的资本结构形式,企业股份的账面价值为2亿元,公司的决策层认为企业单一的资本结构不够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准备通过长期借款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该公司计划通过回购普通股来增加企业投入。假设企业的息前利润为0.5亿元,所得税率为0.33,通过计算得出企业的成本率。结合上文计算数据可以得出,当公司将部分普通股转化为长期债权后企业的总价值则得到提升,企业的成本率则下降。具体的,当公司的长期债权达到0.6亿元的平衡点时,公司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为:2.438亿元,如企业的长期债权继续提升,则会相应的使公司的总价值下降。由此可以得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平衡点为长期债权0.6亿元。这种计算方式对于企业资本的最大化是相对科学的一种,一般适于用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构成结构相对简单,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比较来找出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资本最佳结构;当企业为资本规模不大、结构相对简单的股份制企业,则可以通过个股价值最大化的方法来计算企业资本的最佳资本组成方案;如果企业为资本结构复杂、总资本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则可以运用企业价值比较的方法来计算出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