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50:24
序论:在您撰写交通工程专业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土木工程(交通方向)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桥梁工程和道路工程两个大方向,通常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开展毕业设计。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的选题又细分为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等多种不同的方面。
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一般是先确定选择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再在选好的方向中选择设计、施工组织或造价等方面中的一个独立进行毕业设计,这就势必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仅能得到单一方面技能训练的机会(如选择道路工程设计的学生,一般仅能掌握道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而对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施工可行性、工程造价等却不能得到较系统的锻炼;而对于选择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学生而言,对道路工程设计的内容了解甚少)。
就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而言,现有毕业设计选题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虽然通过毕业设计得到了锻炼,但没有系统有效地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各门课程串联起来形成解决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造价等一个完整工程项目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体系。虽然各门课程在经历课堂教学、试验及课程设计等训练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但各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属于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单个知识结构在没有形成有效联系时,系统的效能是极其低下的,专业课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也只有形成了这一知识体系的学生才符合毕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均有较全面的了解,且对其中某一方面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到实际工作中能马上着手工作并懂得如何与同一项目所涉及的其余方面的技术人员开展有效的协作。显然,当前的这种毕业设计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因而必须与时俱进,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发展和更新也越来越快,虽然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发生调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社会分工细化就要求人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深厚的知识根基,并且随时要学习接受并运用新的创新成果。每一项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视野以便与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合作或协调(如对从事桥梁设计的工程师而言,就必须在具备扎实的桥梁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甚至掌握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没有足够的专业视野就难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岗位之间协调与配合,最终就很难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因此,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
2毕业设计改革内容与思路
2.1毕业设计的选题改革
让学生以毕业设计小组的形式在桥梁工程与道路工程两大方向、桥梁或道路方向中的不同方面中均适当进行横向联系,使设计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道路或桥梁方向以及同一方向的不同方面均获得锻炼和协作的机会,同时每一个成员又都选择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侧重点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以期获得最佳的毕业设计锻炼效果,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选题方式:(1)对立志于从事道桥设计工作的同学,由几位同学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对整个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开展设计工作,全部的设计主体内容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中的细节部分则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设计均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每一位组员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工程设计过程。(2)将道路或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作为一个毕业选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首先根据设计资料完成道路或桥梁设计内容,再对所设计的道路或桥梁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一个学生侧重设计,另一个学生侧重施工组织设计)。
2.2指导老师配置的改革
每个选题配置两个以上分别在道路或桥梁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有较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通过相互配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2.3毕业设计考核 (下转第59页)(上接第48页)
由一个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系统的工程项目,参与毕业设计的小组成员成果考核变得相对较复杂。拟采用“成果权剩答辩权剩平时监控#权数-权数2)”的方式对小组内成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考核。对于小组毕业设计成果,可视整个项目完成质量给予一定的分数(项目分,百分制),同时对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专题内容进行分项考核(分项分,百分制),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成绩=项目分系剩分项分#系数1)。在答辩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方面设计成果进行阐述,回答答辩小组老师的问题,根据阐述质量和答题质量,形成该学生的答辩成绩(百分制)。同时,指导教师在日常指导及考勤过程中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形成各自的平时成绩(百分制)。
3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对2013届交通土建方向的40名毕业生进行对比性试验,其中20名学生(选做道路设计和桥梁设计各10人)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剩余的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组合进行改革试验。
通过对这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管理、观察与考核,情况大体如下:
(1)按常规方法进行道路或桥梁设计的20名学生,在自己的设计领域对设计的内容、思路、方法及涉及的规范了解较全面,对知识有较高的提升,达到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但他们对自己设计的内容之外的东西涉及很少(如路线与桥位的关系、施工的方法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都没有考虑)。这些学生基本在10周多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
关键词:工程实际;交通运输;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5-02
近年来一些先进国家逐渐认识到工程教育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性。例如,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实践的观点,呼吁加强技术与科学的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程教育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脱节,进行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加强本科课程教学中的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的需要。
一、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让科研走进课堂,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第三,探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方法管理与改革的具体任务及措施,为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最后,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交通运输专业课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知识面宽、体系繁杂零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掌握。为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要结合工程课程教学实际,探索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三个部分。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实践教学环节最能体现交通运输的专业特性,是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可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拟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分析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任务及具体措施,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毕业设计是一个设计思想、设计方案实施的过程,设计者的重要设计思想和控制技术都要从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毕业设计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设计课题要充分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工程实际,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之中,真题真做,深入工程实际,抓住设计指导重点,教授工程设计方法,确保设计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升华,使毕业设计水平有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
4.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保障机制研究。为了保障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应该努力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打下很好的基础。②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挖掘,如何使其发挥最佳效能,应认真研究与探讨。③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对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实施进行直接或间接引导以及予以协调。
5.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效果评估体系研究。在进行“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全面了解其运作情况,评估这个体系是否能适应未来发展,如何评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实施效果事关重要。随着改革和创新的逐步深入,通过征求和综合各方意见,结合学校发展前景规划分析评估结果。评价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教师及时地进行相关修正。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前景和展望
通过研究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特点的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模式,探讨保障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按照重要度进行排序,可以构建合理的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并系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找出当前面向工程实际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所在,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9-13.
[2]李宏伟,张志远,李伟,etal.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003):149-150.
[3]常治斌,桂定一.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002):61-63.
[4]胡大伟,魏朗,王生昌.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J].交通高教研究,2000,(1).
[5]骆勇.交通运输专业实习模式及探讨[J].经济师,2008,(10):148-149.
[6]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86-87.
[7]罗春雷.全程结合工程实际的工科专业教改实践与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002):15-17.
[8]谢飞鸿,关惠平.工科毕业设计应突出个性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15-119.
[9]罗才英.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001):92-96.
【关键词】电力系统 实践性教学 CDIO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78-02
一 引言
工科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一般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在这些教学环节中,“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应用,重说理、轻实效”是工科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这种现状,我院以体现当今工程教育中先进教育理念CDIO模式为指导思想,对整个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改革和探索。本文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将CDIO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性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力系统方向的实践环节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设计内容和实施过程做出总结,希望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 我院电力系统方向设置的背景与定位
1.电力系统方向设置的背景
我院从2005年开始实行“按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两年后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分专业”的“2+2+x”教学改革。即两年基础课学习,两年专业平台课学习,“x”就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到专业平台课学习完成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目前的社会需求选报专业方向,选修一组某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和该方向的选修课程,并进入该方向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过程,以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这项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电机设计”、“电机控制”、“建筑电气”和“电力系统”几个专业方向。进入专业方向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除了课程实验外,主要有:为期3周的方向课程设计,为期2周的毕业实习和为期1年的毕业设计。
2.电力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能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设计、试验、控制和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发电厂、供电企业、电力工程设计单位、电力设备及电力自动化设备开发单位及用电单位等较宽范围内就业。
三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1.CDIO工程教育模式概述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2.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板块式”课程实验设置
我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改革以往课程实验以课程为主题,以知识点为核心,专业内各课程间条块分割,没有整体优化和统一的培养目标的缺点,提出课程实验的“板块化”设置。板块化实验项目的设置以专业核心课程和相应的选修课程之间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为原则,强调基于项目的实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课程实验真正起到“亲身经历与感受”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则,我院把教学实验设计成若干个具体的实际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由3级项目组成:1级项目为工程要求,提出总的培养目标和要培养的工程实训能力;2级项目为进一步划分的工程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级项目
才是具体的实验内容和试验科目。如我院设置变电站设计与保护大板块的实验课程,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计算机仿真、电力系统规划、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融合成为一个大板块的实验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即以发电厂电气主接线方案为平台,依托短路计算和潮流计算来实现电力系统中设备选择与运行、保护的整定与实施、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系统的控制运行及其动态过程仿真分析等环节。学生通过这一个大板块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机制上就更加灵活,学生的实验课程安排就不再受到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数的局限和理论课程教学前后次序的束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细节之前,就能树立电力系统整体知识的要点和宏观概念。在教学时间上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如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运行,可以获得远远超过课内实验学时的工程操作的训练时间,通过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的设置,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基于CDIO模式的课程设计的设置
从电力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1)课程设计是本方向主要实践环节,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按照各主干课分别设置的,鉴于上述我校的专业设置背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学时。(2)课程设计以发电厂、变电所设计和运行控制为主。基于此,我校在课程设计的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即在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为期3周的电力系统方向课程设计。我校选定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主系统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门课程作为方向必修课程,选定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规划和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作为方向选修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知识体系的要求和时间的限制,把课程设计内容定为以发电厂、变电所设计为主线,贯穿所有课程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
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把课程设计分解为一个具有三级项目的工程。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综合学习,开展学术研讨活动,推动学生学习系统构建、模型分析、算法比较、仿真开发、科学结论分析等技能。在课程设计项目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通过专题讲座、技术研讨、方案研究等形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CDIO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学生对于所选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模型分析计算,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逻辑方法准确描述电力系统拓扑结构、反映系统行为的参数体系、系统行为的能力。项目内容可以完全跳出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复杂程度且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案,按照要求完成各个环节设计任务,同样能起到能力锻炼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另外,优秀的选题和成果可以用于替代今后教案中陈旧老套的实例,为更新教学素材作充分的积累。
4.基于CDIO模式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过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思想是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技术。教学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专业技术行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之一。我院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实施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来组织和管理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包括毕业实习)的教学过程。
我院按照以下三个环节来管理毕业设计过程:首先,建立严格的设计课题审批制度。指导老师按要求填写毕业设计选题审批表,包括课题来源、设计内容、技术要求、学生人数等。审批表先后通过课程组和学院组织的专家组审核合格后方可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如果学生到生产单位或实践性教学基地去做毕业设计,须事先提出书面申请,还必须按教学要求选题和选派指导教师,将课题内容摘要、主要指标、文献资料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姓名、学历、职称等以及单位提供的软硬件条件以正规格式报送学院,经过审查后方准前往,并同时指定校内指导教师做教学指导。其次,进行定期的检查汇报。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要求学生定期向专业课程组汇报毕业设计情况,我院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设计了四个环节,即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课题验收、毕业设计答辩。这也是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四个观察点。其中开题要检查的重点是检查文献阅读与利用的情况、总体方案的设计内容;中期主要检查总体方案中采用到的核心技术的试验情况;课题验收主要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系统运行情况,数据分析与结果如何,是否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把好答辩与综合评分关。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应由综合评分来确定,包括工作表现、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平时考查成绩、毕业设计成果的验收成绩、论文成绩及答辩成绩。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学校答辩,都要求综合考虑上述几项成绩,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我院开始实施基于CDIO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根据社会和企业的急需技术,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与工程实践能力;坚持这个方针,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具有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生存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我院与企业联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也弥补了学校实验设备不足带来的不便。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学校乃至社会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毕睿华、刘海涛、李军.基于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5~68
[2]张慧平、戴波、刘娜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Z31):138~141
[3]霍俊仪、万东梅、靳会超.基于CEC-CDIO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与教育,2009(26):20~22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上述各个高校所处的院校及学校特点的不一样,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同类高校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下面分类分析。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此类院校
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二、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三、总结
根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全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有115所,其中江苏省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共计13所,四川省4所。该专业全国累计毕业人数达7000人。从性别比例统计上看,男生占80%,女生占20%。近3年全国就业率区间分别为2011年90%-95%,2012年85%-90%,2013年85%-90%。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不是很多,属于相对偏冷门的专业,招生和毕业人数也不多,但是总体就业率基本保持在85%以上,高于全国71%的平均就业率。
一、开设交通工程专业院校分类
由于各高校的学科背景及交通工程专业所划分在的院系不同,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就业也不尽相同。依照开设院校的特点,本文将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院校分为以下六类。
全国综合性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
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交通学院。
传统铁路类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汽车运输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淮阴工学院。
土木类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河南城建学院,长春建筑学院。
民航类院校: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南昌航空大学。
上述六类院校中只列举了部分代表性的学校,并未对所有开设学校进行分类。
二、各类院校培养特点分析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在上述各个高校所处的院校及学校特点的不一样,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同类高校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下面分类分析。
(一)全国综合性大学
此类院校以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代表,这两所学校既是最早开设全国交通工程专业的学校,也是该专业的标杆学校。
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于交通学院下,由于该院校知名度高,学生在交通行业口碑较好,学生就业较好。主干课程包括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客运交通系统、运输经济学等。根据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类型交通工程主要设置轨道交通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与交通设计规划三大方向。
(二)传统公路交通类院校
此类院校基本归属于原交通部,交通专业背景性强,学生毕业后也基本是在原交通部的下属交通单位工作,例如中交公路局等。课程设置包括城市规划原理、测量学、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规划、运输经济学、交通设施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公交运营、交通枢纽设计。
(三)传统铁路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是在交通运输(原铁道运输)专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专业背景性不强。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交通工程专业按交通工程和城市公共交通两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交通规划、运输布局、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交通运输智能技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目前公交公司对本科类人才的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车辆工程方面,对运输管理等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该类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四)汽车运输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基本依靠汽车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基本属于汽车运输工程方向,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汽车运输调度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运输场站设计、交通调查与分析等。由于目前国内汽车运输业发展缓慢,所以学生就业率普遍不高。
(五)土木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土木工程系,专业方向为道路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由于目前国内公路与铁路建设发展蓬勃,所以学生就业率较高。
(六)民航类院校
此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基本归属于民航系,专业方向为机场工程方向,建设基本依靠土木工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场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结构力学、土力学、地质工程、结构设计等。目前国内机场建设发展蓬勃,而且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学生就业率也较高。
三、西华交通工程专业
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于1999年申报,2000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截止2014年10月,共计招收14届学生,累计培养500余名学生。
西华交通工程专业设于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由上述汽车运输类专业转变而来,专业方向目前包括道路工程和交通规划与设计两个,但是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只开设了道路工程方向的教学班。
对比上述各类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开设课程特点,建议西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开设道路施工和轨道施工两个教学方向。
(一)道路施工方向
四川地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道路建设需求在未来还是很大,道路施工方向的交通工程专业在未来的需求量将很大。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南京工业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土质土力学、道路工程制图、道路建筑材料、道路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二)轨道施工方向
目前全国地铁与高铁建设方兴未艾,对轨道工程方向需求量巨大,但是在本科专业目录里没有轨道工程专业名称。根据上述分析,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可以开设轨道交通工程方向。开设课程建议参考同济大学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如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轨道工程、桥梁隧道工程。
四、总结
西华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专业建设应该贴合地方,专业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建议西华交通工程专业按道路工程与轨道工程两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交通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实践类知识的教授。因此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吃 苦等特点。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西华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就业中避开与重点高校和其他高校的竞争,做到特色办专业,特色树品牌。
[ 参 考 文 献 ]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学科分为12个学科门类。在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代码0818),下设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5个专业①。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校定位、师资力量、教科研水平、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和特色差异较大。第一类是“985”或“211”院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其交通运输专业隶属于汽车学院,以实力较强的汽车相关专业为依托而后建立,与学院内部车辆类专业联系紧密,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汽车运用和道路运输工程,主要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运输组织与规划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装备开发和检测等。第二类是有一定历史沿革的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如兰州大学,培养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于航空与地面协同交通,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培养水运、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业务与技术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大多专业直接与特定单位对接。另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前两类没有特别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特定的就业方向,这类专业一般设置在工程学院,但却是工程学科里面相对偏“软”的专业,这类院校多数属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社会资源、就业市场的认可度等相对于前两类院校都有一定差距,培养的毕业生学术和应用兼有,但能力都相对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类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呈现饱和过剩的状态,而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交通运输人才无论在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还是在需求层次上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为解决这目前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短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②。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方向为直接面向就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属于黑龙江省的地方型本科院校,该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下设于机械工程学院,本文以该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就业趋向
交通运输和其它工程类专业一样,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工程原理、能够将理论和原理灵活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并有所创新的人才。除此之外,交通运输领域所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广泛,就业面较宽,2007—2010年本专业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去向分布广泛,近49%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零配件制造销售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运输企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和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占8%,各地运输管理部门5%,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占5%,物流企业占5%,考取研究生占13%,另有15%跨行业择业。而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分散化,而且超跨专业就业比例越来越大。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行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余地更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车辆工程、机械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和应用“双强”型毕业生。近四年来,运输企业和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的就业比例在有所增加,这些以往主要招收管理类专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厚实的工程应用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意识。针对就业需求的新形势,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反馈进行分析,使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长期就业需求对接。这就要求大工程背景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要着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然科学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与培养目标紧紧相扣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输出人才就只是高校为响应教育部和迎合就业市场的空口号。
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在工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包括课内实验实践)、实践环节两大模块。理论课程的学习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阶段。新生入学只分班级,不分专业,前三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根据以往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正式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共计4分,占总学时比例为25%;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和专业认知导论五门课程,共计27学分,占总学时比例为18%;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5%、22%和10%;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44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专业在宏观体系结构和学时分布上,注重学科基础的形成,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各层次内部的课程设置和综合培养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之一:专业方向的划分时间。交通运输有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汽车运用方向、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这三个方向所对应的专业课的设置差异较大。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的第四———第六学期不分方向,三个学期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强化工程基础,开设课程包括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工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面向宽口径,包括:运筹学、汽车构造、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开设课程跨越三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专业方向的划分和选择是在第七学期,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夯实了学科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发掘和培养,避免专业分方向时的盲目,但单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了解发现,学生修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普遍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虽然交通的每个方向都有所了解,但留于表面,很多感兴趣的或者是未来欲从事的就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的不够深入。问题之二:课程选修体系缺乏弹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分方向后,学生选课时通常是:“7选5”,即从7门选修课中选取5门,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为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七学期专业学习方向确定后,只能在各自方向内选修课程,不能跨方向选修,这也是不合理的。就业市场和用人需求环境是动态变化着的,任何专业方向的划设都只能是和就业需求大范围的模糊匹配,实现不了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一对应,而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这种弹性选课体系,可以利用现有的工程教学资源,能在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成本的情况下,有助于为那些有明确就业岗位要求和兴趣的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适当提前专业方向分流的时间,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专业分流时间提前至第五学期期末,从第六学期期初即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当然,这种提前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提前,整个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动。第五学期开设三个方向的主干课程,让学生整体对交通运输每个方向形成基本认知,然后第六———七学期分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
2.建立学生兴趣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的弹性课程选修体系。提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能够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但也有时会禁锢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和体系来弥补。这里笔者提出,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但这种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有“边界”的。综合本专业教师、业内教育专家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目前及未来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选课指南,以此作为既有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这样就不会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又为那些有明确就业方向和特别兴趣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这种选课制度弥补了目前课程设置体系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化的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建设是拓宽教学空间,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网络课程是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网络课程建设不仅限于本校本专业教师,而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请到网络课堂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实现教材中的理论与岗位中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五、结束语
关键词:交通工程 紧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5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各大城市交通问题矛盾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大,同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完善,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的设置上,仍处于探究之中。2011年,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被评为自治区重点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提高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实践能力,在充分分析和掌握区域和地方专业需求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经过10年的发展,本专业从一个全新的学科蜕变成为一个逐渐成熟的特色专业。截止到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走向了社会,经过统计分析,约有20%的学生考研,15%的学生进入到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施工单位或者其他非交通岗位工作,从就业情况来分析,之所以有很多毕业生进入到非交通部门,是因为新开专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小,很多用人单位并不了解本校交通工程专业;其次就是因为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完善。因此我们除了要扩大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确定适应于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因此,我校应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科特点,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使培养出的人才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按新疆重点行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要求,以及交通工程特色专业体系规划,本专业面向新疆以及全国其它地区,培养具有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工程和交通信息化与智能运输,以及交通机电等方面坚实基础,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相关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专业应用、开发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课程设置[3]。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特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了本专业长远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突出本专业的特色,今后交通专业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改进。
(1)交通工程学科的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目前,本专业课程多,涵盖面过于广泛,课程设置较为笼统,分类不明确,致使学生所学知识多而不精,针对性较弱。因此,应结合交通领域对不同层面的用人需求,建立重点明确、目标清晰的培养模式,设置更为明晰的专业方向。本专业现状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智能运输方向,城市交通方向,交通规划与管控方向,系统工程方向,对每个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2)改变学生选课模式。目前,我校交通工程课程设定后,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所有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没有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定制课程,这样很容易大而全,从而缺少了精而专,这样既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上每个专业方向能够设置一定量的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就业目标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
(3)课程设置上处理要求学生修完必须的学分,对每个专业方向都设定一类职业证书课程。比如,城市交通方向要求学生取得城市规划师的资格认证,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将学校教育与职业要求相结合,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规划。
(4)对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我系课程教材每年都有更换,采用更新更适合的教材。通过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交通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中,有些不同名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且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如果缺乏整合,讲课程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若对教材授课内容不加以整合,势必造成教师重复讲学生重复学的状况,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交通工程重点行业紧缺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
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了教学效果[4]。学生在常规讲授方式中所获取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只是停留在记忆和理解上,没有得到运用和实践引导,学生很难熟练掌握交通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技术,也就很难将知识改变成为能力[5]。例如在以往的交通规划教学实践中,往往侧重于对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讲授,重点教学内容为交通规划的过程、步骤、内容、方法、手段与模型,而难点又是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的模型和算法,课程实验也围绕着模型构建、模型参数标定、算法步骤、算例等展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地位,其结果是将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而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从以往毕业设计反馈的信息来看,许多学生在拿到实际课题后不知从何下手,如不知如何设计交通调查方案、不知如何进行交通小区划分、面对大型路网不会进行交通分配等等。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实动手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熟悉交通设备和专业软件使用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也在客观上要求改进本科实验教学。通过这10年的教学实践,本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方向考虑。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交通工程专业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面向交通行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可从五个层次来建立: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社会实践。
基础实验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之后对本专业的认知实验,可以包括交通运输综合认知实验,参观交通信息中心,客运站,公交调度中心,驾驶实训等;技能实验以理解和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为主要目的,通过实验课程并辅以实践环节,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信号灯配时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是利用交通专业软件对道路实际情况进行仿真设计分析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交通工程的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如交叉路口改善设计实验,停车场规划实验等;创新实验是结合交通现状与科技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实验;社会实践是依托实训基地带学生对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设计改善,解决地州城市的交通问题,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紧缺专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本专业根据课程实验的需要购入了部分实验器材,但是实验设备仍然不足。因此,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此外,加强师资队伍的建没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实验员的配备。由专门的实验员管理实验设备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将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现象及其成因也日趋复杂,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交通拥堵、交通方式的转变等交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出原因并能够给出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相关软件工具,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增加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分析技能,比如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仿真软件vissim,事故分析软件PC-crash等,可以利用软件对交通现象及改善方案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问题的实质。
4 结语
面向新疆急需探索交通工程紧缺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服务训练、创新科研等环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并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因为它是我校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专业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芳,傅忠宁.关于高校新办专业建设的探索:以兰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5):80-83.
[2] 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43.
[3] 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