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50:21
序论:在您撰写医学教育发展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应符合这种模式要求。为此,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学课程,成立相应的教学组织。我校自1986年起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后又相继在麻醉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专业开课,学时由20~50不等,2000年起临床医学本科开设医学心理学30学时。20年来,医学心理学在医学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20年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回顾,探讨解决对策,展望其发展未来。
1 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回顾
11 社会需求与医学心理学教学地位的确立 对健康和疾病,人类经历了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临床工作中一些非生物、物理、化学性因素所致的疾病,用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完全解释,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用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对健康和疾病的五个基本观点:完整整体、认知与自我评价、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主动适应调节,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决定了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笔者曾在2006年、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两届本、专科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部分学生分别深入我校临床医学院有关临床科室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外科组住院病人问卷调查中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占69%,心理困扰占81%,有关联观念的占51%,有后怕心理的占22%,性格改变的占15%,无主见的占18%,孤独感者占11%。内科组中有情绪郁闷的占31%,有忧患心理的占41%,对所患疾病产生情感淡漠的占22%,过分敏感的占15%,有疑病心理的占32%,患病后缺乏温情的占16%,奇异的信念和想法的占9%,有自卑感的占21%,依赖性强的占12%,有失望倾向的占13%,患病后生活习惯改变的占23%;住院病人中生物因素致病占71%,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疾病占21%,其它占8%。神经科组中有情绪极易冲动的占15%,有人格障碍的占4%,自控力减弱的占15%,有疑病质的占8%,有焦虑症占13%,早衰的占3%,有掩饰倾向的占4%。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体会到临床各科不仅纯生物性疾病病人中大部分病人多数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纯地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和方法治疗往往都比较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如果分别不同情况辅以某些心理治疗可能更加奏效。从而改变了学生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到在医学教育中设立医学心理课程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12 学习医学心理学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心身疾病防治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沟通技巧,表现在提高了待人接物的能力明显,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了对心理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了心理测验和常用的心理治疗的原则方法;明显改进思维方法和思路,改进了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提高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改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教学中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通过各种人格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同时心理教育在完整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去认同社会的秩序、规范和价值。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与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紧张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失衡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困扰,负性情绪(如逆反、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自卑等心理)在疾病生成过程中的病因性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一方面,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极其缺乏,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预防心理问题、系统培育心理素质依然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心理素质,钻研心理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卫生知识,正确对待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帮助学生改善个性,走出心理阴影,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健康。爱因斯坦有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发展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青年期是人格品质形成或“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积极品质,就会自我观念明确,追寻方向肯定;否则就会出现心理危机,人格分裂。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2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医学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目前各类教材除较大篇幅突出基本知识外,适当加重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与心理卫生以及临床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等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实践性较强部分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仍以旧的教学模式为主,只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按照目前的教学,医学生很难获得适当的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观,很难树立整体医学的目标,不能从内心里把医学心理学作为一种态度,以指导如何应对病人及其周围环境。
22 课程安排时段不合理 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的推进,我校1997~1998年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医学心理学,两个年级的课程内容、授课老师、考试题目及时间均相同,二年级考试成绩优于一年级(见表1)。表1 一年级与二年级医学心理学成绩的比较
由表1可知,二年级医学生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级学生。这是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涉及许多医学知识,二年级学生已学习相当大部分医学课程,并且开始了临床见习,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与病人接触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并懂得心理学知识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故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一年级不太合适。
23 教学课时数不足 据shepherd调查,内科门诊病人的38%根本无躯体疾患,仅有心理精神状态。gummings指出美国60%的病人是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但并无躯体疾病。我国传统的心理特点是:习惯以躯体不适表述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这也是临床许多病人久查“无病”,增加医师工作量和病人痛苦的原因。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快节奏及人际交往频繁化,将会使精神卫生问题更突出,与之有关的老年问题,青少年问题,酗酒、药瘾、事故、犯罪、吸毒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都需要临床医师有足够知识,需要通过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来解决。我国近期颁布的医师法要求执业医师必须具备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充分说明对医学心理学的进一步重视,但目前我们的医学心理学课约为20~36学时,无法满足新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职业医师考试大纲范围的教学要求。
3 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意义 使学生明确每个课题的学习目的与意义,在讲授医学心理学课程之前,应向学生讲明课题的目的、要求及重要意义。这种意义既包括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也包括本课题知识的社会意义。例如:在讲“记忆”时,首先讲明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每次都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接触过的事物,人的认识活动只能停留在感知阶段,其它一切心理活动无法进行;同时要强调记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离开记忆,复杂的心理活动就不复存在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学习也会无法进行,人的个性品质与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展,甚至难于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只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否则,一个不明白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就很难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只能是教师“一言堂”,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施教的目的和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诸方面获得进步。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进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时,教师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也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的目的、任务。离开了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泡影。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谈出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讲到“心理应激”时,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心理应激”的各种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如:关于“心理应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持什么意见?应激事件与人的心身健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就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心理应激”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旦提出了问题,学生才会动脑思考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观念,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这样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样形式的课学得明白,记得扎实。
33 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新异的刺激会使人产生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特色。如果内容是枯燥无味的,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或举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什么是表象”时,事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在自己的记忆中的某种客观事物的形象,然后在讲解时就利用学生所画的事物的例子,讲明表象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进而说明表象的特征——形象性和概括性,同时让学生就所画的事物比较一下表象与感知觉有何区别和联系。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觉得新颖,而且学习起来特别认真,注意听讲,效果很好。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
34 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感觉的适应”时,如果直接介绍适应是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不妨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天刚穿上棉衣棉裤时觉得很沉而累,而时间久了怎么觉得轻了一些?为什么刚进入冷水中游泳时会觉得特别凉而过一会儿觉得暖和了一些?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情感要求,教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吸引力,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4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受到病人的欢迎,有着广阔的前景,得到病人和临床医生的认同,主要是有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解决了许多心理疾患的实际问题。21世纪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乐观。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研究方法的出现,将使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治疗手段更加精确和准确。eeg的出现使得心理学家对人的脑电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与分析。例如,通过夜晚帽可在人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的收集数据,meg、mri、pet等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脑外科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esm等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实际生活中与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相关的变量,从而为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和严格的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19-01
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本专业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医学课程多、学时高、学生负担重;由于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过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因为医学是生命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人才培养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 造成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偏于谨慎和保守,因此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所以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打破常规,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医学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以其成果示范来促进我校医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使广大师生增强了改革创新的意识,人才竞争的意识,转变教育模式的意识,认识到医学教育必须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过窄的专业教育为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工作,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2.培养实施过程
2.1 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教改试点班的领导小组,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围绕着 "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 医学生素质教育", " 医学课程体系优化"等专题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生学习生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案。
2.2 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根据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强化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融合,增加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建立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1)基础与临床结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多次接触临床;在临床教学中渗透基础教育。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挑选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时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带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同情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加人文关爱、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3)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医学实践活动贯穿五年的始终,加强社会医学教育,树立早实践观念。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全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4 )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 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生科研素养。(5)加强选修制和建立辅修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6)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开展以病例为基础的课堂讨论;编写病案汇编。重点采取小班、小组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应用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
2.3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专业教育贯彻《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精神,主动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将主要的必修课分为六大课程群,即: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课程。
全学程5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5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在校内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公共卫生等课程。
第二阶段:2.5年,为临床学习阶段。此阶段在医院学习临床医学课程1.5年、毕业实习1年。
教改班遵循"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6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各门课程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人文精神培养。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自学能力、临床能力、外语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以往"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保留学科总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内容整合,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9个系统模块。
3.发展前景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涉及到理论问题, 更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工作,它贯穿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班"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能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无缝对接。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及加强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教改试点班工作日趋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许多方面前所未有的各种消极因素聚集。围绕“以培养技能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改革发展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大胆地进行内涵建设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重大转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内涵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和创作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困难大,把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农村后备力量的任务,当成是农业职业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才能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技能培养 服务社会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经过职业学校的培养使其具有了一定专业技能的中等技术人才,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也得以实现,价值得以体现。所以,初中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一环,关乎职业学校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图表反映初中毕业生流向,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功能在哪个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发展一般过程
初中学生毕业后,有三个流向,第一是进入普通高中学校学习,之后考进普通高等院校,或者考进高等职业学校,考进高职学校之后进入社会高技能群体为社会服务。第二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经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作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观念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进入社会为社会提供实用的技能服务。第三是进入社会,成为没有明显技能的“社会无技能群体”的一部分,这部分人数量不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优势,经过教育作用使其变成具有社会技能的群体是对社会贡献的显现,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应该得到强化。
2.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教育职能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中等职业教育重要任务。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的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走出学校实施“送教”功能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域扩大,承担社会功能得到加强,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在这方面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3.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体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人群进行培养方面上,当然,主要方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般教育功能。中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宽,是学校发展战略调整的要求。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办学经验、师资等许多方面有大量的积累,内涵储备丰富,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碰到了发展中的困难,需要有新的突破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处于金字塔底端的有一定技能要求的技术型人才,企业的自身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也造成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参与企业的发展,参与社会服务,并且提供服务水平,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职业学校发展战略浅议
1.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方面
从农业职业学校总体情况看,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优势方面,农业职业学校开设较早,办学经验丰富,师资队伍较强,专业开设和储备较多,办学自主性强,办学模式多元灵活,从以往的办学经历看,社会声誉较好,社会影响大。第二,劣势方面,随着普通高校扩招、高职扩招,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尤其是农业职业学校数量锐减,导致学校数量减少,由原来的每地(市)有一个甚至几个,缩减到目前仅存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性的农业专业类学校,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农业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淘汰选择的作用,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稳定,在校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类型日益复杂,管理体制不规范,运行机制不调配等。第三,方面外延条件。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政策落实的好;社会服务能力重新得到认可,社会贡献率有所提高;专业重复建设,办学经费少,保障性差等弊端。
2.内涵建设的重点
第一,办学理念的转变。相对其他类型的职业学校,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更显弱势,传统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业劳动者,造成农业职业学校在招生、培养、就业方面都存在着困难;社会上不正确的认识和宣传,加剧了困难局面。改变这种状况,固然需要综合措施解决,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首先从自身出发转变理念,在正确的办学纲领制度下,摆脱困境。
第二,体制建设。农业职业学校从成立以来一直延续着带有行政色彩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层次多、针对性差、责权不明,效率低下等弊端,思想上“等靠要”,行动上“机关模式办职校”明显不适用社会要求,构建高效运行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在新的框架下,建立管理体制二级管理全面铺开,在教学上,形成了“学校—教研部”管理模式,转变职能,突出服务功能。
第三,课程改造。课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直接因素,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影响到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办学的优劣最终从社会的反映而映射到课程上来。农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脱胎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下的办学理念,不管南北区域、经济发展、人群素质等都使用同样的教材,使用同样的方法,另外,课程的技能性不突出,学生到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要求。对于一些侧重技能培训的课程,以服务社会为目标进行改造,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活动。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素质提升中起着引导、熏陶、持续的教育作用,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等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往往是决定学生选择职业的转折因素,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新时期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农业职业学校的学生从行为习惯、学习目标、择业动机等很多方面出现“反校园文化”现象,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任重道远。
一、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专门的艺术学院,在学校课程教学中,舞蹈教育是其他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所需要的重要补充,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使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受各种各样的条件制约,学校舞蹈教育是对学生的审美、道德、情感等融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它是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承担着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寓教予美的德育教育重任。舞蹈教育必须利用学校现有师资优势和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构建以艺启智,以美扬善,以乐怡情,丰富校园的文化体系。确立知识、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二、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为,其一,舞蹈艺术是美的结晶和升华,蕴含着深刻而感人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其二,舞蹈艺术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予美,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舞蹈对中学生高雅的气质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乐于进取,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美好的憧憬。所以,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显而易见的舞蹈对中学生高雅的气质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乐于进取,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美好的憧憬。所以,舞蹈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我指导我校高中部学生黄启楠,吕梓涵参加2014年教育部“公益中国”艺术新星展示活动,获得全国总决赛舞蹈专业高中组金奖。黄启楠,吕梓涵等同学在这次比赛中不仅仅收获奖杯,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培养了刻苦训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舞蹈艺术让每位舞者自信,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所以自信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杨希帆同学,在我校就读高中,他爱好舞蹈,得到陈嘉老师的精心指导,利用每天中午:在校练习。取得汕头高中舞蹈赛独舞一等奖。在校其间他学习,练舞两不误。虽然花很多时间在舞蹈队训练,但由于舞蹈艺术学习本身很严格。这种习惯带到文化课学习中去。反而使他的各文化科成绩节节高升。名列全级前四名。
实践表明,舞蹈艺术技能优秀的孩子,其自信及领导力也优于同龄人。通过舞蹈的运动形式,能够养成孩子的活泼性格,进而展示其自信及领导力风范。
榱巳酶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舞蹈训练,我建立学校舞蹈队,多次指导和组织舞蹈队和舞蹈特长生参加省市、国家、国际级别的艺术活动,取得优秀成绩。这样让爱好舞蹈的学生和有舞蹈特长的学生有更多的艺术平台和发展空间,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
三、舞蹈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
舞蹈的音乐多采用世界名曲及轻音乐等,它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舞蹈更添特色,令人身心愉悦、无限暇想。有些音乐缠绵、浪漫、柔媚、抒情,是表现爱情的舞蹈。也有音乐雄壮激昂、刚健有力、感人奋进,表现出男子汉的英武和豪迈昂扬的气概。更有音乐欢快热烈,有跃动感,舞蹈表现出牧人强健的体魄和自由奔放的情感等等。舞蹈的音乐既可成为选手吐露情思的主线,又可感染观众共同投入到舞蹈表现的情境之中.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这就是舞蹈美的所在。我所任教的汕头市天竺中学,从建校二十多年,一直开设舞蹈艺术教育课,以学校舞蹈队的形式开展教学。在辅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开设一些舞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讲座,艺术器乐学科的选修学习,例如我校舞蹈高考学生的古筝演奏都通过全国考级委员会的六级证书。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作为舞蹈队的学生,在中学舞蹈学习中,文化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规定着其整体艺术素质、专业水平的高低与发展。我们没有单纯追求技能熟练而忽视文化及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而是培养舞蹈的素质,是通过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人体各种动作来表现人的健康美、力量美、青春美和形体美,学生在舞蹈中体现的美感以及人们对它审美的需要,将舞蹈的地位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时尚、高雅而喜闻乐见的美的项目。通过舞蹈队来带动整个学校的舞蹈氛围。几年积累,但凡市区有大型演出活动,都有我校舞蹈队学生的身影。
2.要与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
中学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喜欢艺术,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能够乐观、积极的生活学习的态度。我在学校舞蹈队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感培养,充分挖掘舞蹈中的美育资源,不仅能满足学生对健美的体格、优美的舞姿、匀称的体形美的追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对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快乐学艺术舞蹈对绝大多数人特别对小孩来说,是不可能的,你一时来兴,可以去K、可以去合唱(业余歌咏队[坏笑])但不可能去跳艺术舞蹈吧?练习舞蹈,不仅要刻苦练习肢体上的基本技能,还要学会如何理解生活、热爱艺术。例如,天竺中学的36人群舞《破晓》,通过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天竺中学师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取得优异成绩的感人事迹。中国首届海湾龙舟赛,我校40人的大型男子舞蹈《激流勇进》,让参加比赛的龙舟赛队伍信心百倍。现代舞《奔》欢快热烈跳跃动感,舞蹈表现出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自由奔放的情感等等。因此舞蹈既可成为选手吐露情思的主线,又可感染观众共同投入到舞蹈表现的情境之中.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这就是舞蹈美的所在。
舞蹈队的团队精神特别重要。大家在起训练,表演时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默契是靠平时的感情积累。长此往,我们师生一条心的团结,默契感养成了。这种团结互爱的精神将倍伴孩子们终身。例如舞蹈w梁祝》双人舞,非专业学生为了练习托举,双翻转等技术动作。付出的队了技术训练之外,还有信任,心灵相通。整个团队在舞蹈游移过程更需要大局观念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队员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中,认真表演,用心中最美的情,通过肢体动作让观众感功。让自己灵魂升华。这就是最好的人格培养审美提高。非舞蹈莫属。
3.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
随着各种演出的增加,学校舞蹈队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影响越来越大。更是带动了整个学校的艺术芬围,会跳舞,爱跳舞在我校是很正常的事情。男生跳舞更不稀奇。许多男生很喜欢麦克杰逊的舞蹈和街舞,我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并给以肯定,吸收到艺术队中。让他们与大家起交流,一起演出,一起学习。例如黄启楠同学,原先只喜欢杰克逊的舞,他艺术灵性很好,是舞蹈好苗子,就带领一群跟他一样爱好的高中男生排练一个简单模仿杰克逊的舞蹈,我在挑选学校艺术节的节目时,对他们的节目提出改进意见建议。这群男生起初不服气,还跑去找校长说我不懂舞蹈。校长把事情反馈给我,我找他们谈心,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舞蹈艺术多元性,通过思想交流,这群男学生对我的态度转变了。他们的节目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改进,使节目更加精彩,后来我还带领他们参加区比赛,获得一等奖。这群男孩成为舞蹈队的骨干,在后期基本功训练别认真,对我也很尊敬。黄启楠同学在参加《红头船》《激流勇进》及汕头市春晚等多场演出之后,感受到舞蹈的博大精深,认识到自己原先对老师的误解,主动找我道歉并谈及对舞蹈的新认识。从此练功他最努力,有一次为了练好后空翻,单独去舞蹈室练功摔伤了牙和唇,去医院缝合伤口时,没有打麻药,他忍着疼痛坚持了下来。不到一星期就重新训练。舞蹈训练磨练他坚强的意志,后来他考取西南民族大学舞蹈系,成为专业舞蹈人士。
四、开展舞蹈教育的条件
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为舞蹈教肓提供了场地,资源。各位教师和所有处室提供支持和支援。从音像资料,体育器材。灯光。音响等。各部门通力合作,让舞蹈教育有好的土壤。
关键词: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特殊幼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在幼儿园中开展残障幼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继续办好特教幼儿园和特教学前班的基础上,开展普通幼儿园招收残障幼儿随班就读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相继确立了三批共37所学前特殊教育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发展状况代表了整个北京市的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经过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本文将着重分析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水平差异显著。对于学前融合教育,北京市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的态度整体上都偏向中立,并没有预想中的积极。同时,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作用、效果及方法认识极为不足,一些幼教工作者对自身的学前融合教育知识及技能评价偏低,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这些特殊幼儿。
2.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低。幼教工作者是学前融合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然而,目前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容乐观,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他们强烈希望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与学习,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均一致认为应当针对幼教工作者组织更多的专业培训。
3.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集中体现为城乡差异。对不同性质(公立与私立)、不同地域(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不同批次(确立为示范基地的次序)的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差异明显。中心城区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学前融合教育态度明显比周边区县积极,而且学前融合教育开展情况显著好于周边区县。中心城区相对于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接触过的残疾幼儿种类多、残疾程度重,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高。虽说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但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还是存在着巨大差距的。中心城区的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更高,他们之所以也感到缺乏专业技能,是因为急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是因为所接触特殊幼儿残疾程度重,教育难度大,对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而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则是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所导致。除此以外,中心城区的幼儿园资金充足,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业化水平及专业设备相对齐全,而周边区县幼儿园虽然有北京市政府专门配备的一些设备,但仍存在专业设备相对缺乏、使用率低等问题。
二、促进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提升学前融合教育实施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合教育试点中,普通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消极,说明了普通幼儿家长对特殊幼儿不够了解,对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够认同。对此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并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增加普通人群对特殊幼儿的了解,提升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对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家长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强烈,而幼教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专业的培训及学习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当增加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并在幼儿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幼儿园还可以考虑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中涵盖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为幼教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
3.完善监督评价体系,采取灵活政策鼓励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调查发现,在随机抽取的8所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中,5所周边区县的幼儿园中没有一个特殊需要幼儿,22名特殊需要幼儿均集中在中心城区幼儿园。除了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条件好、教育受重视等因素外,学校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应建立并完善示范基地的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构,加强示范基地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采取有区别的扶持政策。
总之,通过对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状况的了解,抓住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才能迅速而有效的开展下去,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3(3):12-13.
[2]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5):17-21.
[3]彭霞光.盲校/盲聋哑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2):25-2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
目前城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建筑群体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建筑群体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需要随之提高。人们审美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对设计方面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对其层次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这样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时展对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全方位系统的改革,主要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等方面来进行,从实际出发,培养综合素质,建立以设计、施工、管理为主,与此同时不断拓展外延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中体现出专业素养,在上岗后的动手能力强,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必能成为室内设计、施工设计、环境设施设计等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
1针对性进行课程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虽然比起其他专业来说晚一些,但是发展非常快。按照社会实际、专业技能的需要,这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做出调整,应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所做工作中所用到的主要课程以及必须用到的课程依次如下:CAD、室内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常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建筑学科对这个专业的影响。社会上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主要需要三类人才:一为设计型人才,即我们说的设计师。这类人才需要有很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跟要有丰富的艺术修养以及足够的业务沟通能力。这里所说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室内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甚至展示设计等各方面,属于综合型人才;二为表现型人才,即我们所说的绘图员,或者插图师。这类人才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设计软件,还要有比较好的艺术修养,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构想然后表现出来;三为施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便要求对材料的掌握程度要透彻,精通施工。在目前社会,施工管理人才大都不会画图。
根据以上三类不同型人才需求,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1)设计部分要加强理论教学,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精通一两门计算机软件,以适应社会上的需求;(2)施工技术部分要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以操作为主,加强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管理部分调整相应内容,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加强项目施工管理,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毕业出路增加筹码。
2重新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速写等基础课可以减去一些,可有可无,然而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速写、手绘草图这样的基础课对他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更有部分认为影响很大,这些基础课十分重要。对于这些基础课以及制图等专业基础课,毕业生认为,这些专业可能在工作中并不直接用到,因而感觉没用,实际上这些基础课在设计中有着潜在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些课程是对设计思维、理念的培养。有毕业生认为,花在这些课程上面的时间可以再多一些,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计算机操作上,因为提高并丰富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而简单地操作能力可以在实习期间就能够很快学会,甚至在工作初期就能够在课外完成。
在校期间的学生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对概念的理解也很模糊,至于怎样去实现更不清楚,老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多进行灌输。而在专业课方面更应加强,决不能只表现在表面上,会几个简单的软件和几个简单地操作,而必须注重对学生专业设计思维的培养。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效果可能比较慢,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却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不断变化。
3重视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绝对不是一门死学科,不是课堂上教学了学生就会应用,如果只是改变课堂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实际中的需要。因此,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是大趋势。这就要求专业课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这是一个重要举措。为严格保证实践的落实,学校可以与当地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建立合作基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课题,以实际成果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当程度上突出了实践教学,促进了能力的提高,相信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后再走向社会便会如鱼得水般顺利,轻松应对社会实际工作。
这种实践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懂得专业知识,更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成为新一代应用型人才,初步形成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拓展环艺专业的外延
在当今社会,有一种工作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室内室外效果图制作工作。这为该专业的发展又指明了一条出路。既然市场上有这个需求,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便可以适当进行考虑。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了园林设计等新兴方向,这也应该我们的注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开展,各种各样新颖的环境小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不断延伸,其实拓展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风水学、美学等,像这些方面都应该都可以得到拓展外延,来谋求专业自身的发展。
5总结
总之,各高等院校应做出尝试,对学生多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设计思维的培养。应该提供相应方面的新材料供学生们去了解、学习,教学生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努力拓展专业外延,挖掘新的发展点,比如展示设计等等,这样可以让这个专业有自身发展的新出路。相信环艺专业在将来一定会有质的突破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解勇,聂松,范云鹏.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美术之友,2009,6(27):2325.
[2] 袁方.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魅力中国,2010,3(27):4448.
[3] 宣炜.关于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1,5(15):3940.
[4] 朱磊.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10,8(30):1416.
一、领导要明确艺术教育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通过学情调查,我们发现课程太多,作业太重,书包太沉是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为此,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生活枯燥,情绪烦闷。学生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生活本是七彩阳光,年轻哪能不放声歌唱”。可见,开展艺术教育,对青少年来说,已是久旱甘霖。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说:“形象思维能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顺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把艺术教育搞上去,我们才能把歌声、笑声重新带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开创学校工作生气蓬勃的新局面。
二、注重学校课程的教学
一方面我们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并排好
课时课。把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三种类型:(1)必修课。比如音乐、美术、信息、写字、劳技等课。(2)选修课。通过课外艺术兴趣班的形式,按照学生的兴趣,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和学校选拔的方式,将学生分到12个不同专业不同形式的15个艺术兴趣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掌握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技能。(3)艺术教育课。各班主任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加特长,为激发学生兴趣专门进行地方特色艺术鉴赏等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发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共同创设体现班级特色的艺术展览。另一方面,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使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的管理与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确保学校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大了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器材配备,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既能基本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五、结合学科特点整合艺术教育
这个整合就是把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在学科教育之中,实现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实现学科成绩与艺术修养的双丰收。通过“整合”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把学科教育艺术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育思想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办多种艺术节、科技节、纪念日、主题班会、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得学生在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中,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增强。
七、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