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4 16:50:12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 A
一、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及我国发展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为世人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此后,世界各国普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21世纪议程,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期特举行94环球论坛作为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题就确定为:城市与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严峻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我国建筑业正积极地探索如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环保建筑,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的青睐,并由学术观点发展成为政府和相关组织的行动目标。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发展可持续建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可持续性建筑业经济的必然性
我国的建筑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并且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以及维修更新的物质生产部门。建筑业围绕建筑活动的全过程来开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为物质生产领域各部门提供所需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设备的安装工作;为人民生活提供住宅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如各种生产与生活用房的建造、各种构筑物(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影剧院、运动场等的建造以及各种机器设备的安装;各种房屋、构筑物的维修更新和与建设对象有关的工程地质勘探及设计。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我国城乡建筑发展十分迅速,房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19亿元,增长14. 2%;办公楼投资1378亿元,增长18. 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72亿元,增长24. 4%。如此巨大面积的建筑规模、强大的社会需求,但我国能源短缺,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储量的1 /3,同时,我国目前还是耗能大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有些城市甚至高达50%。据统计, 2009年年能源消费总量31. 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 5%。其中煤炭消费量30. 2亿吨,增长9. 2%;原油消费量3. 8亿吨,增长7. 1%;天然气消费量887亿立方米,增长9. 1%;电力消费量36973亿kw /h,增长6. 2%。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高其平均值2倍。因此,发展可持续建筑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极其重要关键的环节。
三、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大、节能效果差、污染环境重的现状,从而更好地面对当前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因而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绿色建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和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必经之路。
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建筑经济政策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绿色经济,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最基本步骤。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深入有效的调查研究,确定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案,在全社会进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把“节能、节材、节地”的思想向全社会灌输,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引起组织和各界人士对于“绿色化”建筑经济的重视和关注,将绿色经济的重要程度和紧迫度向人们传递,同时也使绿色建筑经济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完成。
2.加快培训步伐
除了进行基本的宣传工作外,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加快培训步伐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能够深入发展的重要部分。绿色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绿色理念的良好氛围,除了宣传,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于绿色建筑经济进行培训。作为“人才输出工厂”的高校,则应该充当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大投资力度,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建筑人才。政府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不断完善高校中的基础设施及先进的设备。
3.大力健全政府补贴政策
政府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柱,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推动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政府既能在精神上给予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又能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想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而快地走下去,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经济工程浩大,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必不可少,因此政府对于享受补贴者的选择非常重要。绿色建筑产品的利益是长远而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通过政府对这些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进行资金补贴或者政策支持,将有利于其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从而发展壮大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生产规模。对于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的优惠也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步伐,对绿色建筑经济产业的区别对待,鼓励绿色经济产业开发,为绿色建筑经济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帮助其快速稳健发展。
(二)建筑经济在施工技术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找出绿色建筑外部效果发展的优势,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终遵循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即尽可能地将绿色建筑的能耗降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排放物的处理,切实做好保护环境是工作,以此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建筑质量和功能与节能减排的高度统一。二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意识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投资商提供更多税费补贴,想法设法降低投资商前期资会的投人,使其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而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效果。
2.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一是从提高土地质量人手,这是因为绿色建筑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较高,通常绿色建筑对土地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日照效果、较强的自然通风能力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只有在这样地段上的土地才适合绿色建筑的建筑,而这就会降低绿色建筑投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因此,从这方面来说,绿色建筑虽然对土地的质量要求高,但其所取得的成效也较大,因此通过提高土地质量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
二是稳操胜券,降低建设成本。绿色建筑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投资商的引导,对于确定的任何一项绿色建筑T程项目,必须采取正规的招投标方式进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在建设时,不仅要减少建设规模,还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最大化的减少建设成本。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与上升时期,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是建筑行业的首选。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五、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进行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环保意识会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也会得到广大投资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参考文献:
[1]黄英强,肖亚光.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解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5).
[2]陈慧娟. 浅谈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 经营管理者,2010,(7).
[3]李泽坤. 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与企业,2012,(6).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舟山;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1.1海洋
海洋指的是地表由陆地分隔成并且相互连通的广大水域,它占地球表面积的30%以上,约3.6亿km2。海洋中含水量占地球上总水量97%,其中可用于人类饮用占2%。地球主要有5个大洋,它们分别是北冰洋、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目前为止,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十分有限,已探索的海洋只有5%,还有95%的海洋是未知的。
1.2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级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即人们对海洋中各类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生产活动和与之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如海洋捕捞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
1.3可持续发展
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在對海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使海洋资源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可以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大量资源,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保护,人类文明正在以全新姿态向海洋发展,国际间以海洋为中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以尖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竞争。目前海洋领域的产业主要分为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的海洋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资源粗放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型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今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这个新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并制定了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力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表现出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其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海洋经济的区域性变得显著,区域布局逐渐形成。目前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为中心的海洋经济区迅速发展,同时,沿海各综合经济区发挥各自区域比较优势,已基本形成以辽宁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心构成的海洋产业经济带,海洋产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海洋经济现阶段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仍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层次不断拓展。废弃物排放过多、海洋资源消耗过多的粗放型海洋经济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对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并加剧海洋经济及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影响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妥善处理好海洋经济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3对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3.1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从渔业资源的特性看渔业资源属于可再生生物资源。鱼类通过自身不断的生长、繁殖,实现自我更新,使种群数量维持在在一定范围内。但要实现永续利用必须要实行适度的捕捞。如果捕捞不当,严重超过自我更新的速度,将会严重破坏渔业资源。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面临着海洋渔业环境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骤减、海洋水产品安全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最近几年,不少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赤潮,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黄渤海区由于缺少饵料性鱼类,使经济性海洋鱼类生长缓慢。对海洋鱼类生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鱼群数量减少,严重影响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来自海洋的污染、船舶油污的污染、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是所有污染物质的最终积聚地,而海洋本身强大的自净能力也使它成为污染物的天然处理场所,海水的流动和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通过稀释、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为无害物质,但是这种洁净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进入海洋的污染物质数量和速度超过了海洋自净的能力,海洋就会被污染,海水水质必然受到破坏。
4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4.1舟山的海洋区位优势
舟山市在舟山群岛上,具有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杭州湾外缘,面朝太平洋,海域辽阔,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离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大中城市较近,是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海上门户。舟山还具有非常丰富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港口资源为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舟山拥有全国最大的渔场,渔业年产量居浙江省第一位,约有120万t,种类也非常丰富,约有500多种。舟山还拥有2447.87km的港口岸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港口岸线水深在10m以上。
4.2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海洋经济在舟山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目前,舟山的海洋经济正在由“涉渔型小产业”向“临港型大产业”的转变,初步形成水产加工、船舶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海洋生物和海洋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但是,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舟山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制约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舟山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制约着舟山海洋经济的发展:一是海洋生物资源日趋枯竭。对鱼群的过度捕捞大大超出了鱼群的繁殖速度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很多鱼群的退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大规模的鱼汛,很多被破坏的海洋生物资源难以恢复,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海水污染严重。由于工业排放得不到有效处理、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油污无法得到及时清除等原因,海水污染影响着舟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舟山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一產业占有的比重过高,二、三产业的相对薄弱。舟山渔业较发达,但是第二产业主要是传统船舶工业,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开发、海水生物等高新产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不高。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港口物流和海洋旅游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5舟山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产业方面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以新兴产业为发展核心,这是促进海洋经济升级的关键。为了实现海洋经济和社会全面对接,一定要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发展高效率、低消耗的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舟山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开拓海洋相关设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等。比如,水下检修系统、海洋防污系统、海洋电子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和海洋产业开发有关的新兴产业,能够从新的角度来拓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为海洋地质、海洋信息、海洋药物等等领域的需求提供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建立系统化海洋结构,完成高效益技术的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5.2资源方面
渔业捕捞行业的管理需要从强度方面进行严格控制,渔业资源保护与修复要共同维护、同步推进。舟山渔业经济的发展核心要从“拼资源”转移到“拼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资源产业技术含量的提升,就意味着海洋产业发展的可升级空间扩大。对于非资源型海洋产业的发展,也要用可持续观点来维护产业发展。舟山海洋产业需要根据新的渔业技术升级来寻找现代“绿色渔业化”的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科技含量更高的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捕捞渔业更要向着保护近海资源方向发展,通过远洋渔业、外海渔业来提高产品的隐性附加价值,促进海洋渔业效益型的转变。
5.3环境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根据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来完成低污染、低消耗的产业链建设,在推广高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用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方式。在大力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来提高企业对污水、废气的处理能力,将污染物排放压缩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时,需要根据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安全、全面发展。舟山市组织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就是将河口、海湾为治理重点,以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目标,利用新技术对滩涂等等海洋环境进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着重开发无居民海岛的海岸沿线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能够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这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秦宏,孙浩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1(1):139-142.
[2] 杨美丽,吴常文.浅析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产业经济学角度[J].中国渔业经济,2009(3):12-15.
一、2011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一季度,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继续呈现出平稳回升的势头。从统计数据看,一季度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为3200.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规上工业2560.2亿元,增长27.6%。销售产值完成2491.9亿元,增长27.3%,产销率为97.3%,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了较好的衔接。在全部销售中,国内销售为1901.5亿元,增长31.7%,出货值为590.4亿元,增长15.1%,内销增速高于外销16.6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用电为85.4亿度(占全社会用电75.0%),增长12.1%,仍呈平稳增长态势;规上工业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为140.4万人,增长6.1%。从运行质量上观察,前二月独立核算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01.3亿元、利税合计为19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5%和47.8%;亏损企业为1610家,亏损面为25.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占同期存货的比例为33.1%,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综合以上,经初步测算,一季度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7%
二、当前宁波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宁波工业经济实质性增长的特征逐步显现今年以来宁波工业经济出现的平稳增长,是建立在去年工业经济运行水平逐步恢复的基础上的实质性增长。以规上工业实物量增长为例,在全市生产并列入统计的282种工业产品中,有209种产品产量累计同比有不同程度增长,占统计品种的74.1%,有104种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占统计品种的36.9%。在重点产品中,原油加工量增长13.3%;水泥增长12.9%;化学纤维增长19.5%;金属紧固件增长35.2%;民用钢质船舶增长33.2%。在基于目前PPI指数前提下,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支撑工业生产增长,实物量增长与价值量增速基本匹配。这种态势表明:当前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弱化,而实质性增长特征正在逐步显现,这是对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十二五”开局之季最宏观的判断。
(二)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实现高位增长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9个行业同比增速在20%以上,而且这些行业大都属于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见下表1)。鉴于宁波市工业的既有行业格局,在基础原材料工业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行业,今年一季度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6.6亿元,产出总量列34个行业之首,同比增长48.8%,其增速也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二倍。基础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相对高位增长对全市一季度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就整体工业而言,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新一轮增长周期端倪初显。
(三)工业经济的最终消费品市场全面启动还有待时日尽管积极的内需政策,正在对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真正意义上内需拉动,必定最终落实到终端消费品上;当前,支撑这些产品的工业行业所表现出增长相对滞缓,对整体工业是否可以顺利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一季度数据显示,在全市规上工业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三分之二行业同比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这些行业中,其产品大都属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终端消费品。有些行业尽管有10%左右的增长,但从二年数据的连续观察来看,这些行业恢复性增长特征非常显著。总体判断:积极内需政策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一方面落实在市场经济主体可能对未来较好的市场预期所作出的生产能力外延扩张和内涵提高行动上,但更多地落实到一些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大工程的需求上。至少到目前为止,内需政策所渴望达到的真正意义上终端消费品市场的全面启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而从现阶段性来看,在外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工业经济要真正达到持久地依靠内需来维持其稳定较快发展尚需时日。
(四)宁波工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工业经济回升平稳,但由于要素制约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预后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复杂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支撑增长所必须的部分要素准备充分性估计不足,以“电”为代表的要素制约前所未有的加剧,同时,实体要素的卖方市场特征逐渐显露,一定程度抬升工业经济运行成本。目前宁波的用电缺口为50到70万千瓦,到今年夏天供电需求将更加“吃紧”,预计达到80-100万千瓦。在对余慈和鄞东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走访中,经营者谈得最多的自然是维系工业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电”的供给问题,由于电源性缺电,走访区域几乎都已经出现了时段性停业局面。从根源上来说,电煤价格上涨压力比较大,火电企业生产意愿不是很强烈,用电短缺问题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除。另一方面在工业经济处在预期的回升期,由于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央行连续加息和调高准备金率,从而使来自资金面压力更加凸显出来。同时由于通胀压力加大,相当部分的工业企业的原材料、动力等准备力度逐步加大,企业生产运行成本提高,加上劳动力成本呈不断上升、企业高负债运行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等问题都有可能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此外在工业经济回升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过分重工化所带来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压力等,可能会对今年工业经济运行中增加诸多复杂和不确定因素。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经济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60-01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途是漫长的,在这条道路上,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审时度势,以现代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在保障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产业调整和市场融合性调整。
1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带来全中国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农村的现代化耕种技术已经全面推广,并获得了较好的产业成效,但是现代化发展的链条化结构还是不稳定,除了应用现代化耕种技术以外,其余的类似于营销、技术推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广还远远不够,其不均衡发展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大约束瓶颈,其薄弱地位亟需改变。如何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现状根本改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建构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实现[1]。
2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资源的局限
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基础产业,当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却很少,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局限十分明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很多农业现代化整合计划就只能搁浅。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对于农户来说其种植、养殖的各项产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90%以上的农户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决定种植项目和养殖时间,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蔬菜市场和肉制品市场出现价格浮动,相应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也变得不稳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降低,低投入的农户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2]。
2.3 劳动力不足
受现代化农业耕种技术的影响,农业生产变得较为轻松,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使得农村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降低,新的技术缺少了人力技术传播的支持,很多新型技术不能引入,得不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实验的机会。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业乡镇企业处于困境之中,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产业化程度过低,农业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设模式,独立的产业结构使得多种问题凸显,短期利益不能长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也不能长期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3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加速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例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借助互联网特性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营销手段。具有跨越时空、覆盖面广、高效率等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农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有政府的调节,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营销平台,开设专门的网络营销绿色通道,保证农民的产品有更广阔地营销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通过地区网络来加强对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列举和短期产品价格的预测,通过信息网络来保护农户的利益。总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
从农业技术角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进而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安稳民意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之初应该首先分析当地的农业优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农业现代化指标,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各级权重,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展。使得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当然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技术传授下开展的,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所以村组织应该鼓励家庭中留有1名年轻劳动力,保证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3.3 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为了更好地稳定农业发展,以工带农的策略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达的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建设的扩大,实现农业结构的区域化布局,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能够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具有紧密度,将农业的多种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环境。这种经济发展途径其本质就是农业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体现,将农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进而推进农民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和农村的现代化升级,进一步升级“农业”,为“农业”迈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之,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白城市行政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针对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促进国家合理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途径,这也是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理论所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对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体研究
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环境、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获得社会广大的学者认可的定义来自于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其中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满足当代人们需求”即指满足贫困人们的需求,“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即指限制不必要的需求,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和平与自然环境都要达到全面统一、协调的效果。
2 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世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二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第三大问题是劳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住房、交通等相应福利问题十分凸显。
2.2 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 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二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匮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 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目前已经在我国经济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二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 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经济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经济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二,其他必要的经济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经济思想的联立方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经济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于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小,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二方面,经济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 结论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经济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2]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虽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立足国内需求,但世界经济的变化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累积,潜在风险逐渐增大。下面将从利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能源供给、价格传导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威胁产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但我国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1~2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7.09亿美元,增长13.04%。外资的不断进入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外资并购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影响。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对象已重点转向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如装备制造业企业等。而且众多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如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外资企业并购的对象。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开始谋求对我国工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全面控制。二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不计成本。在我国目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投资采取过于积极的态度,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企业改制、扩大就业、体现政绩的重要途径,甚至通过行政手段,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强行推动。三是跨国公司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跨国公司不断将橡胶、塑料、制革、造纸、电池以及五金矿产等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治理这些外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加大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本。四是吸引外资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如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可能会分流部分跨国资本,成为导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的因素之一。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等
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5%左右。2007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1687.1亿美元,增长41.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进口总值1291.0亿美元,增长20.6%,同比减缓6.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1亿美元,增长2.3倍。强大的出口需求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也蕴含诸多风险:一是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我国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发达国家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使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而导致巨额损失。二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较快增长但蕴含不良因素。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决定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只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生产多集中在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国内出口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而竞相压价,从而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进行出口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三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额坏账风险。目前我国众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外贸经验,面临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状况。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高达5%~30%,而发达国家平均仅为0.25%~0.5%;我国海外应收账款总额约达1000亿美元,而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四是对外依存度过高诱发产业安全风险。一方面,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另一方面,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重产业安全风险。
(三)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截至2007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1573.72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910.2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但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适度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加重金融调控难度。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持续累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使货币政策难以保持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加重了金融调控难度。二是引发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在央行账目上的对应项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政府会采取“对冲”政策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但囿于金融工具短缺的限制,难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如果对冲量不足,基础货币的投放速度加快,将进一步构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同时,基础货币投放所导致的大量流动性,给银行信贷扩张提供了资金条件,可能会引发信贷规模的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三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和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等一系列问题。人民币升值反过来会助长外汇储备增加,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四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面临贬值风险。据估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60%为美元资产。这种过于单一的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但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
2006年,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约1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2%,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但油气和矿产资源类投资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约占投资总额的73.6%。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也存在缺乏世界性品牌与自主核心技术、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劣势。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缺乏经营全球业务的管理技巧;对市场前景缺乏应有的调查和评估,缺乏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所在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法律风险;由于政府补贴和金融配套措施的缺乏,部分“走出去”企业处于资金不足的窘境。同时部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囿于经营规模的限制,难以承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导致收益水平难尽人意。
(五)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GDP大约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能源消耗却占到了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2006年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比发达国家水平高出4~8倍。由于庞大的能源消耗,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过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7.0%。这种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会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量加上第一批国家储备基地的储油量,也仅够全国30天的消费。由于我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海湾地区,因此,如果伊朗战争发生且超过一个月,我国将可能减少近50%的石油供应,这会使正在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如果石油供给大幅减少,将会导致从上游的石化产业到下游的化纤、纺织、服装以及塑料、家电乃至汽车等与石油相联较密切的产业都受到影响而可能会放慢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全面下滑。
(六)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得以实现,即通过影响进口价格水平,最终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例,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缓0.8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油价猛涨可能会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将深入影响我国油品以及化工、电力、钢铁、造船等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增加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成本,带动服务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波动我国整个价格体系,最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目前市场格局的变化,这种传导影响的最终程度可能有限,但仍值得给予重视。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内外需均衡的发展战略
如果能成功地将过多的外部盈余转化为国内需求,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持续性,因此要力争把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建立在国内经济自身和企业内部,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使消费升级;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为,保持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
调整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促使外贸出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既要保持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增值比例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名牌产品的扶持措施,加大对名牌企业提高研发能力、产品自有科技含量和培育国际营销队伍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妥善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强化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进一步扩大有关节能环保等方面资本设备的进口比重。
(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与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注重其可操作性。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拓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范围以及使其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和重组不良资产的途径与管理办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实现外资政策和国家的区域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跨国公司大型并购投资的审查和监督,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严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四)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
通过多元化来增强其安全性,增加除美元外其他国家货币比重,鉴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黄金储备占比过低的状况,应选择适当时机,适度增加黄金储备,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选择适当时机对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分散投资,提高其他资产如长期国债、公司债券或优质证券的投资组合比例,通过有效的管理获取合理的预期回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资源开发给予相应鼓励。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用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境外投资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指导。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询与审查意见。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积累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引东道国当地的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可持续性发展
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已经不再仅仅重视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多地将经济管理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上,这也是企业经营中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经济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长远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促进长远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经济管理实际,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有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企业经济管理系统作用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内部运营效率提升、组织机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为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企业运营信息,保证内部决策在制定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提升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了管理层不关注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出现盲目决策的现象。
二、企业经济管理内容
企业经济管理可以包括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文件三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所谓内部控制,就是指根据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定,在限定的范围之内,结合具体职能分配,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保障企业的有效运行。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企业实现资产安全和财务健康的有效措施。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的管控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促进部门体系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也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后续经营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的审核和把控,要及时督促经营责任目标的完善和完成,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企业内部的运营情况以及客户给予的评价等,从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在经营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二)企业资源管理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可以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必备要素和关键环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入拥有先进技术或优势客户资源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内部职工的培养,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物力资源又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和财务资金两个方面。基础设施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有效保证。企业的成长发展需要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也是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物质基础。财务资金是企业生存的血液,对财务资金的管理也有助于企业有充分的能力来招揽人才、扩充产能、改善内部经营管理等,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
(三)企业经济管理文件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来进行保证。一方面,企业应当制定健全的经济管理手册,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范围、管理流程、各部门的职责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实现流程的科学化合理化,为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制定有益的参考。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完善经济管理章程,对于经济管理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对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制定相应的标准,保障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相关文件的控制。对于企业内部文件的批准、更改、修订、用印等行为进行规范,对企业内部的通知等文件更新、更改状态及时进行修订,保障企业内部信息的通畅、让员工能够清晰、明了地掌握到经济管理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管理记录,将各项活动和相关数据运用图标、纪要、日志等形式记录下来,供管理者进行决策参考。
三、企业经济管理完善策略
(一)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制如上所述,健全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企业生存发展中,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也不能始终维持在原有状态,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内部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在以往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为实现平稳发展,更多注重内部组织机制的稳定性。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对权责关系进行有效划分,保障企业的经营稳定,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各自为政、沟通协调不健全的现象。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只有内部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团结协作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创新精神,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改进原有的落后的经济管理体系,实现内部组织机制的柔性化、扁平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