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34:56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课堂礼仪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师礼仪 仪容 仪态 服饰 语言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古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教育人就要讲礼仪。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务活动、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
与其他礼仪相比,教师礼仪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师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只要是教师就必须遵守;二是教师礼仪具有强烈的形象性:职业形象、学校形象、个人形象,当教师违反教师礼仪,其功能会成倍的扩大化,会影响很多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笔者主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礼仪来阐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洁的仪容
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的仪容形象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仪容包括面部、头部、手部、颈部等。修饰得当的仪容,会使人看上去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修饰不得当的仪容,会使人看上去精神萎靡不振;所以每位教师都应当注意自己的仪容的修饰。
一般而言,教师课堂教学礼仪的仪容礼仪包含面部礼仪、发部礼仪和手部礼仪三部分。仪容礼仪最重要的是清洁,具体的要求一是定期理发,最好半个月理发一次,要经常洗发,保持头发的清洁;还要保持头发整整齐齐,不能使自己披头散发,蓬乱肮脏。二是要清除面部的粉尘,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养成多洗脸的习惯,要坚持用正确的洗脸方法来洗脸,及时清洗面部的粉笔灰,使自己看起来清爽,精神焕发。三是保持手部的干净,要及时和自觉的清洗手部的粉笔灰;同时不要刻意的留长指甲,更不要把指甲涂得大紫大红。
2 端庄的仪态
端庄的仪态给人予挺拔笔直、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印象,会给学生留下优雅、稳重、自然的美感。作为教师,上课时应该站在讲台的中央位置,即讲台和黑板之间,站立时要头正身平,两肩平行、放松,双臂自然下垂身体两侧或放在身体前,双腿直立,男教师双腿与肩宽,女教师脚尖呈“V”型。作为教师,在坐时,膝盖要并拢,头要端正,上身挺直,在与学生交谈时,要面向学生,将上身朝向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速度要适中,步履轻盈稳健,抬头挺胸收腹,脚步要行如和风,这样会给学生一种胸有成竹、沉稳自信的风度和气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①自己
板书,背对学生;②双手放在裤袋里或两手反在背后,没有一点亲切感;③双手交叉抱在胸前,会给学生一种傲慢的感觉;④走路时弯腰驼背、步履蹒跚或在课堂上走动过于频繁;⑤走路时吃东西、吸烟;⑥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黑板或其他过分的动作;⑦讲课时玩弄粉笔或高兴时拉袖子。
3 得体的服饰
伟大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教师遵守服饰礼仪是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一部分。得体的着装不仅使教师的形象得到一种修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教师在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服饰穿戴,如在公务场合要着制服、套装、工作服等等;在社交场合要着时装、礼服、民族服饰等等;在休闲场合要着家居服、牛仔裤、运动装等等。
服饰的美可以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场合,面对同事和学生就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穿得过分性感、过分艳丽、过分奢华,要保持服饰的整洁、利落。年轻教师要穿得鲜艳、活泼,可以体现青年人的朝气和蓬勃。中老年的教师要穿得庄重、雅致、整洁,体现成熟和稳重。
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的着装都要整洁,避免邋遢和肮脏,着装要干净和完好、卫生,不能皱皱巴巴,不能残破不堪,补丁遍布,不能脏臭不堪,也不能出现油迹、污渍等。教师课堂教学中着装方面要注意以下“六忌”:忌过分杂乱,乱穿;忌过分鲜艳;忌过分暴露;忌过分的透视;忌过分短小;忌过分紧身。
4 文明的语言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明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担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教师要具备良好语言表达技巧,要针对交谈对象,说合乎场合的语言,表达时要遵守语言的礼仪,文明交谈,能顺利的开展教学和交往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谈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要真诚叫响学生的名字,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会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相待,愿意亲近教师,喜欢向教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②不要叫学生的昵称或绰号,在公众场合,不能叫学生的绰号,这样会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形象;③忘记学生名字的补救办法,由于有时教师因为学生人数过多导致会忘记学生的名字,这时可以采用方位的称呼方式来弥补,比如说第几排第几位的这位同学等。
总而言之,教育无小事,教师无细节。作为教师,要正确领会礼仪和教师礼仪的概念和规范,无论在教学还是社交交往中,教师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园丁,也是传承文明点的导师,是教书育人和以身作则的楷模。教师应该言传身教,成为弘扬文明和讲究礼仪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万爱莲.浅议教师的仪表礼仪.高教研究,2011.9.
[2]李凡.浅谈教师礼仪.天中学刊,2001.8.
[3]万爱莲.浅议教师的仪容礼仪.科学教育,2011.9.
[4]刘维俭,王传金主编.现代教师礼仪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汉语教材,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优化的能力结构、以及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但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优化的能力结构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师课堂礼仪。
关键词:课堂礼仪个人形象礼仪教学体态礼仪教学语言礼仪师生关系礼仪
1、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礼仪的主要方面
对外汉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而笔者的研究主要限于教师课堂礼仪的研究。教师课堂礼仪主要分为个人形象礼仪、教学体态礼仪、教学语言礼仪和师生关系礼仪四个方面。
1.1个人形象礼仪
教师的个人形象,也可以称为教师的仪容,不仅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包括合理的生活习惯。教师的个人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一、整洁性。保持全身的清洁和衣物的整洁是教师良好的个人形象的首要要求。整洁卫生的教师仪容既反映了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健康的形象。个人卫生中很容易忽略眼角分泌物、鼻孔分泌物和耳朵的分泌物等分泌物的去除。另外,体味、口气、过浓香水也是令人反感的。教师应该养成平日不吃刺激性气味的食物,随身携带口气清新类产品,以及使用清新淡雅的香水的习惯。教师的着装应在服饰礼仪的基本原则——TPO原则[1]的基础之上扬长避短、展示个人魅力。
二、个性化。教师个人形象首先展示的是自我状态,进一步观察更能发现不同教师各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日本学者大智浩把冷暖对比的作用以相对的语言表示为: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形、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朗[2]。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主要是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的个人形象应注重朴素典雅而不失个性。
1.2 教学体态礼仪
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体态的礼仪包括目光、表情、手势、站姿和走姿等。
教师授课时目光柔和,与学生交流时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对方,注视的部位是两眼和嘴的三角区域。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之一是较强的自主学习性。教师的鼓励目光有利于学生增强第二语言学习的信心,降低学习者操练的紧张程度,以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手势应该清楚,得体,随着课程内容进行。手势语主要有四种类型:形象手势(模拟状物)、象征手势(表示抽象意念)、情意手势(传递感情)和指示手势(指示具体对象)。身体和手势主要用于简单动词的讲授,例如:推、开、走等。除必要的板书外,教师在课堂站的位置应尽量在学生周围,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不能固定在一个点上不动,应适当地移动位置,但也不能频繁走动。走动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视觉疲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3 教学语言礼仪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礼仪总体的要求是:有幽默感,但避免语言低俗;语速正常,音量适中;按照学生的程度设定词汇难度;全中文的语言教学环境。幽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是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上缓解课堂气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堂还应该学会“自我解嘲”,在课堂操练中可以以老师的自身经历或者经验为例,甚至可以拿自身不足与相关知识点作对比。国内的对外汉语课堂一般是不同国籍的学生根据水平混编上课,但是学生的汉语水平接近,所以全中文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目的语的听力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在目的语的外部环境。
1.4师生关系礼仪
师生关系礼仪主要包括师生交流礼仪,批改作业礼仪和考试讲评礼仪。
师生的交流礼仪分为课堂和课外两部分。课堂交流是教师针对全班同学的,不能偏向某一同学或某一国家的同学,主要方式是目光交流和语言交流;课外交流是教师针对某一学生进行的私下交流,主要方式有电话交流、短信交流、电子邮件交流、聊天工具交流等等。师生的语言交流应该双目注视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说话,对于学生的语音和语序错误进行纠正。课外交流时,教师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
批改作业的礼仪分为两种,一种方法是教师批改时标注出正确答案,这主要适用于学生的初、中级阶段。初、中级阶段的学生拿到教师的批改作业后也应把错误部分至少重写一次,以加深正确的语用的印象。另一种是教师批改时只标注出错误的位置,不标注出正确答案,这主要适用于学生的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学生自我修正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日常的作业批改注重的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批改时教师应该注重字迹清楚,仔细认真,标注日期,以作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讲评是教学评估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存在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试卷的批阅应该做到卷面清晰,不宜涂改,如果出现加分或者减分的现象务必在修改处签上姓名。学生试卷的发放则应该以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前提,将试卷背面朝上放于学生课桌。试卷的讲评应该及时、有效。及时是指考试与讲评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一般以1-3内为宜;有效是指讲评的内容不止是针对试卷的某一题目,更应该为学生增加相关的语言点的扩展和强化练习。
2、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个人形象礼仪、教学体态礼仪、教学语言礼仪和师生关系礼仪四个方面不仅展示了教师的个人修养,还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方面,良好的教师形象展示了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师的行为举止、语言体态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良好的教师形象的前提,可以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更能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礼仪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把握礼仪的度,避免做出违背礼仪的事。
另一方面,良好的教师形象还传播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规范是中华特有的文明象征,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是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礼仪于行为之中。平时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坚持不懈,习惯成自然,逐渐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
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尊重和平等对外学生是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的前提条件。教师的课堂礼仪不仅体现了教师对自身的尊重,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和个人隐私。课堂句子操练时,学生会用所操练的句型表达个人观点,即使教师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也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不纠正学生的观点。除了尊重学生外,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对待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教师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的分数,更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
其次,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的必要条件。对外汉语教师是通过汉语传播使更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以汉语为媒介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政策,经济等方面的信息。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教师应该积极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扩大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中国社会的现存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政策问题,性教育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等等。教师在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话式交际模式[3]。它是是双方的异同都被承认并受到尊重的过程,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保存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的交际模式。师生双方保持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交往动力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再次,较好的思想心理素质包括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健康的心态,以及求真务实的态度。任何教学的成功都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配合与合作。如果教师没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就很难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汉语教授的主体,既承担着语言知识的教学任务又肩负着汉语传播的历史使命。教师需要不断检讨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无论学生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个人心态一定要健康,不能出现国籍歧视、种族歧视、个人歧视等现象。
美国的心理学家福德列克·琼斯,其基本的观点是:“纪律就是90%有效的肢体语言,课堂常规就是教师90%有效肢体语言运用的结果”。因此,他的纪律管理理论就是协助教师学习如何运用肢体语言来建立与实施教室规律。肢体语言的特点是在没有其他人参与的情况下,解决了用语言不便解决的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又不浪费课堂时间。
同时,肢体语或说是体态语,也是高职礼仪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礼仪教师的肢体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得体的展示自身的肢体语言,既配合了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需要,也是每时每刻为学生作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示范。
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有:
一、眼神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少有其他肢体行为比眼神更能传达出掌握全局的样子。教师在使用“眼神”时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例如在正常对大众上课时时,以正视为主,这样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对我们讲的”;教师视域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距离,让每排或每列不同角度的同学都感到“老师正看着我,并且一直注意我的所作所为”;教师视线应为短而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诚意,从而对所授课程感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只顾看着少数行为良好、反应主动的学生,而忘掉了其他并非十分认真的学生。
(二)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在重点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有个学生不配合,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发现这一情况后,教师可以立即用眼神盯他一眼。老师的眼神可以是赞许的,可以是鼓励的,可以是真诚的,也可以是威严的。如对于课堂上见面礼的运用环节,掌握得比较好,展示到位的同学,可以给予信赖的眼神,以示漂亮动作的肯定;对于技术不熟练的同学,教师给予热情的笑脸,投以鼓励期待的目光,传递老师相信你能做好的信息;而对于个别偷懒、不认真练习的的同学,则要用严厉的眼神,表情要严肃,但不点出名字,暗示老师对他的行为不予以认同。平时上课过程中及时通过目光接触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可以避免不良事态的扩大。
(三)眼神在礼仪课堂中具有独特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眼睛“读懂”学生。有些教师不能有效使用眼神这个技巧,可以通过练习,经常注视每个学生的脸,不要固定视线,也不要视线易于从学生头顶飞过,或由同学之间扫过,或只是很快地扫描一番而不能注视每一个学生。只有注视每个学生的脸,传达出教师指导并掌握整个教学情境的信息。因次,眼神能进一步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并借脸部表情对学生行为的赞同与反对。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情绪状态。能传达热情、认真、快乐和责任,都能鼓励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同时,面部表情也能现出厌烦、 烦恼与放弃,这会刺激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面部
表情的运用,更具有幽默感,让学生更喜欢。
三、身体示范
礼仪课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示范,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准确的动作表象,了解动作的结构和要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提高形象,激发兴趣。教师示范时应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即示范什么、怎样示范等。示范应与授课任务、步骤、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而定。当然,示范动作要正确,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过硬、动作规范,力求做到准确、熟练、得体、大方。同时,注重示范位置和方向,示范方向应根据动作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教师应尽量把示范方向、线路与学生跟做方向、路线一致。采用示范面有:正面、背面、侧向、镜面等形式。
四、手势
使用许多不同的手部信号来鼓励和制止行为,用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有:伸出手掌表示“停止”,把手指放在唇上表示“安静”,竖起拇指表示“赞同”等等。这些手势能有效沟通而不影响、干扰必要的教学秩序,而且比口语的谴责来的更有效果。
五、肢体语言的运用实例
1、当老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或需要安静时,小王与小张正在说笑,教师就用眼神注视他们,停一会儿,然后继续讲解。当教师注视他们时,小王与小张可能停止说话,如果他们继续讲话的话……
2、教师再度暂停,看着他们摇摇头,也可做一个短暂伸出手掌的手势。他们可能停止说话。但如果继续的话……
3、教师冷静的走过去站在他们旁边,并问全班同学说:“谁能把刚讲的动作要领一一地告诉我?”这是他们应该会停止刚才的动作。
4、教师注视着两位同学并冷静的说:“小王、小张,我要你们现在立即停止讲话”。如果他们藐视教师的命令,应停止上课,把两个同学分开,让他们处在不同的地方,或使出最后手段,通知他们放学后来办公室。你这样做了,需要与两位同学进一步谈话,如果继续不听话,需由班主任、政教主任或校长来处置。
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肢体语言即可,最好不要用到口语责问,尽量不影响上课。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教学时间不被浪费,学生上课不会分心。
总之,在礼仪教学中,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有利于礼仪课的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肢体语言在礼仪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与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对外汉语教师扮演着“语言教练”的身份,也是课堂上的“外交官”。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直接或间接得影响着教学效果。本文从课堂上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入手,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师应遵循的基本礼仪规范。
关键词:汉语; 职业素质; 教学礼仪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方式,教室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也通过举止言谈、一颦一笑展现了个人的魅力。
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就如同一个语言教练,解释并演示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上的语言操练,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仅应遵守一般的仪表仪容、举止行为等方面的礼仪规范,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对外汉语教师曾做过一项调查,总结出优秀的外语教师所引导的课堂教学具有的32条特征 。可以说,这32条特征也是对语言教师的行为规范,综合且具体地描述了外语教师语言表达、教学组织以及人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有12条涉及了教师在课堂中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列举如下:(1)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课堂语言都是正在学习的语言;(2)教师对所教的语言具有非常好的语言能力;(3)即使在初级的班级,教师也尽量减少使用学生的母语;(4)教师很少用习惯性的口头禅;(5)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说的话,占的比例较少;(6)教师进入课堂后,主动向学生问好;(7)教师尽量用手势或表情启发学生,而少用语言;(8)教师都极富于表情,活泼生动;(9)教师经常在课堂中走来走去; (10)教师经常微笑、赞赏,并有风趣;(11)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都比较久而又多样化,并且常常拌以手势的赞赏;(12)(必要时)教师很轻松地用目光提醒学生不要有不适当的行为。 从这12条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使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下文将分别从仪表、语言、肢体语言以及教学态度诸方面讨论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
一、端庄整洁的仪表
整洁是仪表美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身体各部位的洁净,无异味和污垢。女教师适当的美容化妆也是可以的,这能表现出对职业的尊重和热情。服饰方面,若教学机构没有制定统一的职业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较随意地选择得体合身的服装。但是,这种“随意”应以“别致而不奇特,明快而不妖艳,深沉而不老气”的原则为前提,切忌过分追求时髦,这与课堂庄重的教学氛围相冲突,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教师浓妆艳抹或不修边幅,服饰出格出奇或者裸、露、透,不仅仅有损于教师形象,也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同样应遵循以上的仪表礼仪规范。另外,对外汉语教师是否应该在着装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特色,让身上的服饰服务于教学呢?笔者认为,在适当的时机,并且在教师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可以穿着民族化的服装。例如,当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服装”相关内容时,女老师可以穿上旗袍,男老师也可以穿上唐装,但这都应以合身得体为前提。又比如,在学习“京剧”相关内容时,教师则没有必要去弄一身京剧的行头,这就过于喧宾夺主了,这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京剧服装。
二、正确得体的语言
任何类型的教师在课堂上均应使用普通话,并且做到吐字清楚、语音适度、语速适中。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效。
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用语和中国其他学科的课堂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组织、辅助教学的手段,对学生来说也是重要而直接的语言输入,是他们学习汉语的范本。另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的语言,在做到普通话标准的基础上,应做到发音部位到位,展现出字正腔圆的语言美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口头禅也是语言教师应杜绝的现象。一是因为部分口头禅并不礼貌,例如“我告诉你……”“你得了吧……”这样的傲语常常给人自以为是的感觉。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频繁使用类似的口头禅,学生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但外国学生往往并不能自觉出这类话语中的“不礼貌”,这就容易给他们的交际带来障碍。二是因为一些口头禅在语言表达中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让句子更加拖沓繁杂,这就让学生理解课堂语言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纠正讲口头禅的习惯,以免影响到学生。
三、文雅适度的肢体语言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采用合理的语言输入形式实现语言输入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和所用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所理解的。然而,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常常会造成语言理解的障碍,有时教师若用语言解释某些现象或知识点,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这时,有效的肢体语言就成了教师得力的辅助教学手段,能起到良好的解释沟通作用,使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正如上面提到的,一方面准确的肢体语言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阐释,其教学效果往往甚于千言万语。另一方面,恰当的肢体语言能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准确得体的手势、身姿和表情,也会留给学生端庄稳重、和蔼可亲的印象,这更是对外汉语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但是,肢体语言毕竟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不能过度地使用,过于频繁多变的肢体语言不但不利于语言教学,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下面,将以表情、手势、站姿三点为例具体谈谈课堂上使用肢体语言应遵循的规范。
1.表情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关注的核心,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表达出丰富的感情。教师友善热情的表情,有利于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地进行授课,可以迅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眼光,回答正确后投以赞赏的目光或徐徐点头;学生开小差时老师可投以提醒的目光。
学生从老师表情中不仅仅能读出赞扬、启迪、批评等感情,更能从中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
2.手势
手势是教师教学常用的辅助动作,是最频繁使用也最为好用的“教具”。教师使用手势要做到自然适度、准确有力。教师应尽可能减少和消除无效的手势,过多或无用的手势反而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并且,教师运用手势的幅度不宜过大,以免显得过于夸张或做作。
例如,在请同学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整个手掌,掌心向上,手臂自然弯曲,动作舒展到位。切忌用手指指指点点或勾动手指来示意学生。
3.站姿
一般情况下,站立是教师授课的基本姿势。抬头、挺胸、收腹的站姿能展现教师在课堂上良好的精神面貌。男教师双腿可适当分开,但不宜超过肩宽,女教师应将双膝自然合拢,双脚可呈“丁”字或“V”字型站立。为了适度缓解疲劳,教师可以把双手放在讲台上支撑双臂。但不应将整个身体的重心依靠在讲台或黑板上。另外,站立时也切忌来回摆动身体。
除了上诉基本的站姿礼仪外,作为一名语言教师,为了活跃课堂和便于师生互动,对外汉语教师往往也要在教室中来回走动。但是,应注意脚步不宜过快,也不应走动得过于频繁。
四、平等包容的教学态度
对外汉语教师所从事的不仅是语言教育,也是在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也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充分的尊重。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第一身份是“语言老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教授语言。在教学过程的讨论环节中,学生与老师的意见不同时,老师应注意合理的处理分歧,避免因不同意见而影响教学进度。例如,当学生提出“台湾是否属于中国”这类敏感的政治问题时,老师切忌因爱国情感而粗脖子红脸地和学生发生争执。这时,可以用“中国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同意……”等句式表明自己的爱国态度和立场,并反问学生“为什么”。以此形成良性的讨论,借助分歧鼓励学生说汉语。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对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学生时,要做到平等对待。例如,英语是汉语教师最常借助的媒介语,而国内的汉语班级里往往混合着说不同母语的学生。此时,老师既不应该过于频繁地使用英语,也不能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表现出特别的喜爱。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课既是教学场所,也是一个微型的外交场所,教师是各国学生管窥中国的重要一环,教师的言谈举止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外国学生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同国家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遵守必要的课堂教学礼仪规范,做好中国教师形象的代言人。
参考文献:
[1]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关键词: 高校教师 礼仪素养 课堂教学 为人师表
一、引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及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被人们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1]。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儒家经典论断,意思是不学礼数、不懂礼仪,就无法立身社会。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渊博学识、创新能力及个人魅力等,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精神面貌、礼仪素养及价值取向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费40年时间,通过收集9万名学生的信件,概况总结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2],包括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个人、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良好的品性、关注个人、伸缩性、宽容、教授得法。不难看出,在这12种素质中,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个人、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行等都与礼仪素养密切相关。
二、高校教师礼仪素养解析
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特别是面对学生时)的礼貌、礼节及所持的仪容、仪表、仪态[3]。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礼仪素养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礼仪,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正如《礼记》所说:“礼由心生。”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言传身教;追求新知,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端庄的仪容仪表。
仪容仪表是个人形象的基本要素之一,包括仪容、发式、服饰等,它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品德情操、身份地位等。
1.仪容礼仪。保持面部整洁是仪容礼仪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男教师要保持头发清洁,及时修剪胡须,勤于清洁,避免身上有过多的烟味、酒味和汗臭味。女教师要轻妆淡抹、略施粉黛,喷洒香水以清新、淡雅为宜,同时注意眼部、鼻腔、口腔、指甲等细节,切忌在公共场合化妆、补妆。
2.发式礼仪。教师的发型要自然、大方、整洁、具有个性,但不能过于标新立异,盲目追逐新潮,更不能披头散发、蓬头垢面。除了干净整齐外,还应根据自己的脸型、体型、年龄、身高和气质,选择适合的发型,以增强整体的美感。另外,男教师的头发应长短适中,前不及眉,旁不遮耳,后不及领;女教师不留怪异的新潮发型,不染艳丽的彩发。
3.服饰礼仪。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教师的服饰会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莎士比亚曾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就是这个人的身份、地位与教养的真实写照。”高校教师必须了解和懂得着装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参加教育活动时,不论其服装质量、新旧程度,首先要整洁、大方,要根据年龄、体型、肤色、时间、地点、场合选择符合个人气质的服装。其次,男教师出入正式场合穿着西装时,要遵循“三色原则”,上衣、衬衫、领带、裤子、鞋袜、包等颜色不宜超过三种,切忌着短裤、超短裙、吊带、背心、拖鞋等出入教学或办公场合。
(三)优雅的言谈举止。
言谈举止是人与人之间思想表达、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言表达是高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语言修养应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表述清楚、音量适当、语气语调适宜、适度表现幽默。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有效的沟通=55%的肢体语言+38%的语气语调+7%的说话内容[4]。也就是说,肢体语言可以让我们触及对方潜藏的无声讯息,可以通过人们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仪态等得以展现。教师的仪态包括站姿、坐姿、行姿和手势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仪态,站立时抬头、挺胸、收腹,落座时动作轻盈、两膝并拢,授课时避免过多地来回走动,巡视课堂时步履从容,交谈时目光柔和、可亲,手势运用恰当、自如。
(四)礼貌的交际方式。
孟子曰:“恭敬之心,礼也。”礼仪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尊重”。高校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对方。与学生相处时,要亲疏适宜、远近有度。对待学生要如子、如亲、如友,要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学生,同时在学生面前要保持老师应有的尊严,做到庄重自尊。与同事相处时,贵在和谐,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校、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坦然面对领导的批评;同事之间交往重在礼貌谦让,宽容友善,相互尊重,真诚以待。
三、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礼仪素养的重要性
(一)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一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学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教师定位。教师整洁的仪容、大方的仪态、恰当的言谈和得体的服饰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面的教师形象,从而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当学生认可了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不凡的内在素养后,他们会更喜欢该教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校教师所展现出的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会吸引学生模仿,从而形成自身的形象定位。
(三)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然大方、庄重得体的着装和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有效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穿着朴素、举止端庄、谈吐儒雅的教师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威信,这样的课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反之,不注意个人仪容仪表、形象欠佳的教师,不容易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甚至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议论的对象,严重的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四)构建文明校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表现,而且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更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的体现。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礼仪表达对彼此的尊重与友好,可以弱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促进社会和谐。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校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其良好的礼仪修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可以带动大学生自觉习礼,促进文明礼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的形成,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提升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途径
教师的礼仪素养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积极行动,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
(一)管理层面: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把高校教师质量关、强化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将教师礼仪列入其中,并使其制度化,引导高校教师规范自己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
其次,强化个人礼仪修养的学习和训练。将礼仪学习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通过学习基本知识、配以具体训练,使其具备基本的礼仪素养。
再次,全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在实际生活中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容易形成积极情感、抵制消极情绪。这就需要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通过相关政策维护、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使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幸福感,将加深教师形象塑造与礼仪修养内化为自身的动力。
(二)学校层面:加强高校教师礼仪培训。
首先,将教师礼仪纳入高校招聘的考察范围。这就要求学校既重视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又重视其礼仪素养,以此保证高校招聘到专业知识扎实、礼仪素养良好的双优教师。
其次,将教师礼仪纳入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领导应将教师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定期、不定期开展礼仪培训、礼仪实践和礼仪辅导等。同时,对教师职业道德和礼仪行为进行评估,将其列入教师年终考核的指标范围,使之制度化与终身化。
再次,创造良好的全员礼仪环境。高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举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比如说,可分类的垃圾箱等),在教室、楼梯、走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张贴文明礼貌用语、宣传标语等,在一些重要入口处安放镜子,让师生随时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
(三)教师层面:将提升礼仪素养内化于心。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发扬主人翁精神,自尊自律自强,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5]
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意识,高校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修养不仅会直接影响自身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道德风尚。要把学习教师礼仪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为,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自然流露。其次,加强对道德理论的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道德理论水平,是指导其礼仪素养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教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层面:及时反馈教师礼仪问题。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既要注重职业素养,又要注重职业形象。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是有一些背离教师职业道德、损坏教师职业形象的现象发生,例如:个人形象过于随意;课堂上信口开河,牢骚不断;随意对学生说脏话、粗话,甚至辱骂学生;等等。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之一,是教师礼仪的直观评判者。高校应注意将教师的德育评价与教师礼仪相结合,在学生评教环节中,设置“教师礼仪形象”的相关评价指标,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礼仪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考量教师是否尊重每一位学生,言行举止是否做到“身正为范”。通过学生层面的反馈,学校可以全面总结教师礼仪问题,分析该问题的诱发原因,并提出有效整改措施。
五、结语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在谈及大学教育时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6]教育系统中再小的事也是大事,教师身上再小的细节都必须重视。教师形象是学校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礼仪素养是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深入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学校层面的规范要求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反思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的礼仪素养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君.对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礼仪内涵的解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4):3-4.
[2]李欣,杨德利.浅论高校教师礼仪素养[J].学理论,2014(5):264-265.
[3]张晔.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50-53.
[4]许海丽.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礼仪[J].职业,2007,6:05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礼仪;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而且难讲,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需要教师从内容、方法、手段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怎样给教学加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礼仪修养对教学加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作为必修课“概论”课和公选课“公关礼仪”的兼职教师,有一些经验体会,希望和同行专家分享探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礼仪误区
正人先正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自身的修养礼仪是支撑其专业的人格基础,也是学生效仿学习的榜样,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其服饰语言、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阻隔和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沟通,必须加以重视。常见的误区有:
(一)服饰语言随意
俗话:“人靠衣衫马靠鞍”,服饰语言投射的是主体对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认知阐释。比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去见自己看重的朋友和恋人,往往会特别注重穿着打扮,反之,则衣着随便。因此,教师的服饰语言实际上是他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认知反映。对自己的职业有强烈使命感和自豪感的教师,会把其对职业的理解反映在自己的服饰语言上,不仅仅是教师个人品味的流露,更是其职业态度和境界的表达。笔者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曾目睹或亲历服饰不当所带来的教学折损,比如,女教师夏日着装衣服不当所带来的尴尬,男教师的腰间佩戴钥匙手机,在课堂内走动时发出声响,这些细节都会损毁思想课教师的个人形象,继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为教师往往需要通过个人魅力去吸引学生探究他的专业学科领域。
(二)体态语言失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沦为课件和视频的操作员,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锐减,其结果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在教学中,如何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如何适时停顿和及时提问,如何用有趣的内容和有效的肢体语言引领学生在学术的殿堂里自由翱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研讨的新课题。在人际交流中,语言表达仅占表达效果的7%,而非语言表达,语调声音占38%,表情、体态和手势则高达55%。有的教师讲课不太注重和学生之间的非语言交流,比如,眼神交流,微笑鼓励和手势运用,如果学生长时间感觉被冷落和忽视,他是不会对课程内容本身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有的教师正好相反,讲到兴奋激动的章节手舞足蹈,体态语言过于频繁、稠密同样会影响教师形象和教学效果,因此,体态语言使用适度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去揣摩拿捏的,做的好,事倍功半。
(三)口头语言随性
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双重属性,思想政治理论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能力,更是学生素质和品德,因此对其严谨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学术无,宣传有纪律。”对于一些敏感、有争议、还在发展尚无定论的国内、国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需要特别慎重,因为课堂讲授就不再代表教师个人观点,而是职业角色的观点,学生甚至会直接理解为政府官方的观点。如果教师以点带面、以偏概全,都会误导学生,使教师的个人困扰转化为集体困扰和社会困扰。对于有争议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开放性讨论,但不要轻易做出结论,更不要传播谬论,那样有悖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旨核心要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礼仪要点
我们常常讲,功夫在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固然是其教学效果的基础,同时,其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则是实施其教学影响的保障,因此,有效运用服饰语言、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一)服饰语言典雅庄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理论和实践、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教师的服饰语言同样需要传递给学生如是信息。于丹老师在做“谈昆曲”的电视节目时,穿着的是真丝旗袍,纪连海老师在讲貂蝉时穿着唐装,百家讲坛中李蕾老师主讲《红旗渠的故事》时,身着红色套装,他们的服饰语言和所阐释的内容是契合的,体现出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深刻的理解和对讲授内容的烘托映衬。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有其理论性和严谨性,同时也不失其灵动性和愉悦性。因此,教师在着装基调可以选择正装,同时用一些色彩形状搭调的胸针、领带夹及丝巾、饰品加以点缀,庄重中透着时尚,学生大多欣赏与时俱进、赏心悦目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让他们有认同感,更容易有亲和力。
(二)体态语言收放有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岗之前都进行过相关培训,和学生的如何交流互动是重点,也是难点。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有一些独家交流秘诀。比如,在课堂自由发言时,有学生表达发言意愿,教师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示意,表达得好,能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表达不好,容易招致学生反感和厌弃。我们在请学生发言的时候,不能用“指语”,单指指人,而是要用“掌语”,手掌请人。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无论其内容、逻辑和表达方式存在何种缺憾,教师要眼神注视,微笑点头加以鼓励,发言结束,要引领同学对其发言表示感谢。这些细节貌似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无关,实际它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尊重、关心和认同,它是桥梁,引领教师和学生彼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其意义远远超过礼仪的单纯形式,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主体实质。
(三)口头语言准确无误
俗话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无心之举常常会产生自己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给学生留下一辈子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阶段。其口头语言表达既是对专业内容的内在理解,同时也是自身内涵修养的外在体现。看过网上热议的《非你莫属》中“张绍刚老师和刘俐俐冲突”视频,因为文化差异、年龄差异和角色差异,双方对于祖国、对学历和对职业角色的理解都有差异,给我最(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1页)大的启发是要理解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差异和行为差异,并且尊重和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这是师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对别人的愤怒,往往源于自己的无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抱怨课程难讲、学生难教,不如修身养性、苦练内功。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性格开朗,学术开放,思想开窍,就一定会有实力驾驭课堂,传授知识,播撒思想。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达成社会共识、形成精神纽带、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将其进书本、进课堂、进思想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运用礼仪知识,有效驾驭课堂,是新时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赖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形象设计[J].中国中外教育,2011(8).
[2]李书省.如何塑造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项晨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6(3).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堂礼仪;路径
一、高校教师课堂礼仪的重要性
教师课堂礼仪是教师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场所表现出来的融洽师生关系的所有行为、语言、形象的总和,它是内在涵养的释放形式,是外在美的阐释。一切在课堂上的表现都是礼仪的一部分。
(一)是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标志。教师的课堂礼仪是教师自我修养的一部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礼仪是”外化于行”的示范,教师修养的外化将传递给课堂上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礼仪行为。高校教师需要良好的自身修养和课堂礼仪,在言语、行为、衣着、目光以及表情等方面都要得体,从而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间的感情。
(二)是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教师之于学生而言,榜样性十分明显。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都是学生模仿的标准。教师的课堂礼仪已经不单是个人自我修养的体现,而是作为一种模板而用来模仿与超越。优秀的教师是学生尊敬和崇拜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举止,良好的教师礼仪就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一面旗帜,引导着学生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
(三)是高校形象的典型缩影。高校教师的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课堂表现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乃至该大学的直观印象和看法,教师的自我修养和课堂礼仪修养密切相关,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因此,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在言语、衣着、行为举止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从爱课堂开始,进而爱专业,并进一步爱学校。
二、高校教师课堂礼仪存在的问题
(一)仪表不端庄。第一眼印象很重要。一个教师从他走入课室的瞬间,他的整体形象就已经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今天老师的着装怎样,发型如何,给人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部分教师不注重仪表,把不修边幅误认为是个性张扬的标志,把着装随意当做简朴大方来理解,由此,在大学课堂可以见到穿凉鞋,露脚趾的教师,可以见到胡子拉渣的教师,可以见到浓妆艳抹的教师,不一而足。
(二)举止不优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高等学校,应从其他方面培养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起来,这一切对教师来说都是很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他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1]足以说明教师的举止仪态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高校课堂上,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拨打、接听手机。
(三)语言不科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一个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语言不规范、不准确,那么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不精准,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同样无法保证科学性,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过多的口头禅和语气词,使得表达不流畅,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一些教师过多使用负面信息,在评价学生或事物时易用绝对化的语言,或者不尊重学生。
(四)表情不到位。现代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把人的感情表达效果总结了一个公式:一个信息的传递(100%)=语言(7%)+ 声音(38%)+表情(55%)。[2]这个公式说明,一个人在表达感情、传达信息的时候,表情的影响最大。而在人的表情符号里,目光和微笑是最好的窗口。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要求,教师的眼神,要给人一种深邃、敏锐、聪慧之感,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庄重诚恳,既严肃又亲切,微笑中见热情,严肃中显慈祥。笑是美好情感的体现,要始终以热情的目光微笑注视着自己授课的学生,因为老师的目光里不仅有感情、有启迪、有赞扬、有批评,更重要的是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目光中看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从中受到鼓励。
三、高校教师课堂礼仪欠佳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足。高校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部分老师认为课堂是既然是知识传播的主阵地,那么自己的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而其他则是次要的甚至不足挂齿的。显然这种想法和认识是片面的。
(二) 审美意识偏差。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片面追求时髦已经是现代人的通病。社会上的潮流也许在教师身上根本就是一个错误。比如体现在女教师的着装方面:露脐装就很不合规矩,波浪大卷“披头散发”更是有失教态。
(三) 校园文化的异化。校园文化既包括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的精神文化,又包括学校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等物质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对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商业气息,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已经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别,浮躁的心理充斥着大学校园。高校教师也受到了异化校园文化的冲击,加之部分教师盲目学习他国文化的行为举止,错误的将课堂礼仪看成影响教师个性的羁绊,他们为了张扬个性而盲目丢掉了课堂礼仪的本分。
(四)规范守则失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失范,就是传统的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规范还有形成或者尚未成熟,以至于人们无所适从。现在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或者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惩罚机制都没有明确的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课堂礼仪或者课堂礼仪欠佳的教师也没有损失什么,从而使得失范加剧,加剧的失范会导致课堂礼仪进一步弱化。
四、规范高校教师课堂礼仪的具体路径
(一)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因此,高校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堂礼仪的重要性,把提高礼仪修养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礼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形象和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发展和培训中心也应为教师课堂礼仪提供培训资源,在制度上和行动上推动高校教师搞好课堂礼仪建设。把课堂礼仪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设定适当的比例和权重。用考核促进高校教师重视课堂礼仪的修养。
(二)培育美学修养。就目前高校教师礼仪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些教师自身也认识到了严重性,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美化”自己,就是指美学美育修养还有所欠缺。应该说大多数的教师都想做到在课堂上穿着得体大方,端庄典雅。可是真正体现出来的却是对自己的修饰过度或者毫无修饰。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让教师沐浴在高雅的文化氛围里,对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高校通过美化校容校貌,将专心育人的教风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高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将正能量体现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力求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评判和美学修养。
(四)建立规范守则。大学是倡导自由的,但从来就没有绝对自由,过度自由则是有危害的。在适度的规则范围内,保持适度的自由才会保持和谐的状态。避免规则真空,将个人的行为约束在有序范围内,是自我约束的必要补充。在规范守则同时,开通网上评师平台,鼓励学生监督老师的言行,规范教师的课堂礼仪,从而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促使教师的言行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精神。(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海洋大学师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立项课题(GH2014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