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区别范文

时间:2023-08-23 16:34:56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区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区别

第1篇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more restrictive management activity than other managements.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research and industry practice started late,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t pres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特点;对策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047-01

1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1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管理。这是项目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决定了项目管理也是一次性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很难有纠正机会。

1.2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项目的生命期是一个有机的成长过程。项目的各个阶段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相互衔接,不可间断。这就决定了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1.3 项目管理是一种约束力很强的管理。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特征其明显的目标和时间限制、既定的功能要求以及质量标准和预算额度,决定了项目管理约束条件的约束强度比其他管理更高。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项目管理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合理应用而又不超越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既定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2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我国对项目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标志性的工程是1984年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该工程利用世行贷款,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招标,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工期提前5个月,造价降低了40%,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工程相继实行项目管理体制,包括项目资本金制度、法人负责制、合同承包制、建设监理制等,应该说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目前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究其原因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这表明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3.1 致力于与国际惯例接轨。随着我国加入WTO,项目管理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主要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报价管理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对于项目管理,国际上有一套完备的法规,普遍对承包商进行严格要求的资质管理,对工程开工、竣工和投入使用都有严格的制度,对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注册实行严格的管理,通过各种详尽的技术法规规范施工方法,保证质量标准,通过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保证技术法规的实施和工程质量的合格。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市场,我们只有真正吃透国际惯例、法规、标准等,才有可能按国际惯例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

3.2 必须建立和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建筑市场比较混乱,项目管理极不规范,“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普遍。为此我们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各类建筑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培养和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制轨道。

3.3 必须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发达国家相当重视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行业。美国PMI学会主办的项目管理专业资质PMP考试和资质证书,得到社会的公认。获得PMP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被政府部门和大公司聘任和重用。而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系统研究和行业实践起步较晚,因此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为提高我国项目管理人才的素质,一些专家认为应该经常开展项目管理学科的国内外交流和研讨,加强学会工作,争取出版专业刊物,在高等学校建立学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同时,规范项目管理培训和资质认定工作。

3.4 必须开展精细化管理。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涉及工程的各种因素实施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严格遵守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优化各工序施工工艺,克服各个细节质量缺陷,形成整体工程高质量。由管理精细化到施工精细化再到产品精细化,实施精细化管理必然成为实现质量、安全、工期等建设管理目标的必由之路。

3.5 必须发展观念创新。观念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精神和素质。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由于人的观念不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同,商业行为也就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先进的观念总会带来先进的行为方式。观念支配行为,思维决定出路。只有当我们的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人员,把项目管理看成是一种常建常新的管理科学,而不是看成依行政手段推行的权宜之计,那么就会主动地去参与项目管理的创新。要扩大视野,树立市场化的理念。要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建立健全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来运作工程项目,用市场的手段来经营管理工程项目。

第2篇

由于我国的地形独特复杂,有许多的山川和河流,成为目前世界上建设最多桥梁的国家,众多的桥梁分布间接增加了我国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并且,桥梁工程项目一旦发生工程事故,其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尤其是在桥梁的运营阶段如果发生风险事故的话,轻则桥梁垮塌,交通中断,重则会有大量的人员伤亡。桥梁工程的风险有以下一些特点:不仅施工阶段存在风险,整个桥梁项目周期都大量存在风险;风险种类繁多,彼此有复杂关联;具有全局影响力;其规律可以预测,但难以把握;参与者均要面临不可避免的风险。及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然后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预防和化解,客观上有利于改进桥梁建筑工艺和桥收稿日期:2013-11-14作者简介:龙云飞(1981—),男,毕业于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公路与桥梁专业工程师,现在包头市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工作。梁的养护维修,也为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桥梁工程项目提供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近年来,国际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激烈,桥梁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交通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的发展,加强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降低和减少桥梁工程的风险成为建筑行业亟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2.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用

进行专门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区别于传统的项目管理最大的一点,作为现代工程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大型的工程项目有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工程项目的承担者先对不确定性进行规划和识别后,对其分析和评价,然后处理和监控,在发生风险前做好防备及监管,发生风险后采取应急方法积极应对,以期花最小的成本实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这整个过程就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目地是对成本适当控制和降低损失的可能性。

2.1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

桥梁工程项目风险有灵活、全面和系统等特征,其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也具有灵活性、全面性、系统性,而且项目风险是重复循环更替发生的,一个风险发生的同时,另一个风险也可能正在发;一个风险发生过一次后还有可能再次发生;一个风险处理好后,又会发生新的风险,所以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同样是个反复的过程,需要不停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监控风险、处理风险。桥梁工程项目风险分为负风险与正风险,识别正负风险,对其不同特性进行分析,对负风险要提早预见,严密监控,最大程度降低负风险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地增加正风险的发生,获取额外效益,使桥梁工程项目的目标能顺利达成。

2.2识别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的依据

识别风险是个精细繁复的经过,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想要把识别出全部工程项目的可能最大化,必须对工风险管理充分研究和掌握。识别桥梁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实践经验

识别桥梁工程项目的风险要求识别人员经验丰富,除去自身以前的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的实践经验也是很好的选择,识别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纳入往过往桥梁工程项目所识别出来的类似风险因素,这样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加大识别力度。

2.2.2桥梁的规划文件

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工程项目风险规划,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包括风险识别、人员组织等详细的规划,而工程项目规划是包括项目的投资、速度、目标等各方面的内容。两种规划资料为风险识别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风险识别能够全面、科学和系统地展开。

2.2.3归类桥梁工程项目风险

桥梁工程项目有大量的风险,彼此会相互影响,把桥梁工程项目风险各自归类能使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误判与漏查风险因素的状况也可以避免。且同类的工程项目风险往往很相似,组合结构也类似,归类桥梁工程项目风险能够使借鉴其他桥梁工程的经验更为方便。

3.桥梁工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分析

第3篇

航电枢纽工程科技含量高,涉及专业广,学科跨度大,而机电安装工程主要涵盖了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经过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的施工活动之后,最终得以满足航电枢纽工程使用功能的目标。贵州都柳江从江航电枢纽工程为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其机电安装工程规模也较大,因此对工程中的吊装、装配、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较为严格。航电枢纽工程中的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与普通建筑构筑物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不按照机电安装工程管理的要求进行,将会对整个航电枢纽工程造成极大隐患和不良影响。

2机电安装工程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1进度问题

航电枢纽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机电安装项目施工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但要配合土建主体施工,还要配合装饰装修施工,同时还要确保自身水力机械、电工、金属结构与采暖通风施工进度。但是往往由于工期跨度长,不可预见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实际完工时间拖后于计划时间。为解决上述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a.气候条件的影响。为了保证项目进度,维护正常的生产,合理调配作业时间,夏季采取避开高温施工作业的方法;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冬季施工措施并向班组进行交底,事先进行技术安全培训;雨期事先做好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确保特殊天气条件下的项目进度。b.各工程步骤的配合衔接影响。航电枢纽机电安装步骤严格按照“尾水管安装—桥机安装—门机安装—管型座安装—导水机构安装—水轮机主轴安装—水轮机转轮安装—发电机转子安装—发电机定子安装—发电机灯泡头安装”的步骤进行。务必保证每个节点工期的准时完成,如遇不可抗拒的因素延误工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加快速度,保证下一节点工期准时竣工。

2.2质量问题

由于机电安装工程的最终质量是一次性的,不可更改的,如前期的工序质量、分项或部分工程的质量不合格,将直接导致机电安装工程最终质量不合格。作为大型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构建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各部门负责人各司其责,从施工层次、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材料进场和使用等方面着手,对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策划和控制,确保每一分项工程的质量。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划分及资格审查,原材料、起重运输等设备的进场管理,机具调控、检验和实验计划,质量控制点设置和施工质量记录要求,技术交底、施工图审核、施工测量控制;工序质量、隐蔽工程质量、设备监造、监测及实验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及施工变更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工程竣工资料验收、工程回访保修等。针对影响机电工程安装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质量预控。施工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测人员事先对安装工序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在安装过程中可能或者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准确的质量预控方案,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机电工程采用的设备、材料应按各专业质量验收规范进行验收,隐蔽工程质量检查也要记录在案。做到所有检验都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并定期有相关负责人签字确认。确保每一环节的工程质量达标。

2.3安全问题

在航电枢纽机电安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为避免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必须事先做好救灾技术方案、防灾措施。首先,构建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项目经理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总负责人,生产副经理和项目总工程师是直接负责人,横向包括对外联系组、现场调研组、物资供应组、信息传递组、善后处理组等职能部门,各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切实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其次,结合该工程施工特点,确定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有高处坠落危险的场所、有机械伤害的场所等为应急防范重点区域,对该类区域设定“监控点”。对于火灾事故、防汛、物体打击及高空坠落事故、触电事故等可能突发的的各种事故,应该制定应急预案。预案的内容包括工程概况、事故形式、事故的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救灾技术方案、防灾措施、救灾领导小组以及事故发生后的联络、救护、疏散和善后处理工作等。组织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参加应急演习,以熟悉应急状态后的行动方案,确保所有职工熟知应急预案内容。对应急预案定期检查,不断完善。

3结果与展望

第4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多项目管理;应用策略

1、多项目管理概念分析

多项目管理指一个项目经理对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管理,并且能在组织中协调所有项目的选择、评估、策划、控制以及资源分配等工作。广义的多项目管理还应延伸到一个组织对多个项目进行管理活动,在该组织范围内为多个项目开展管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等等。

单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区别主要表现在:

(1)组织结构变化。单一项目管理中,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为项目经理,管理路径较短;而在多项目管理中,组织的职能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多个项目,并且为项目成立单独的项目管理机构,管理路径较长。

(2)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单一项目管理中,组织所有可利用资源都会投入到一个项目中,但在多项目管理中,需要考虑资源优化问题,还需考虑资源冲突问题,项目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安排是组织在多项目管理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3)多项目管理难度增加。多项目管理中需要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和解决问题,需要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管理协调,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并能依据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做出决策。

(4)信息流通难度增加。单个项目中无需和其他项目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但在多项目管理中,项目之间的任何信息都需要交换和共享,要及时处理好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

2、建筑工程实施多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1)由于建筑企业一般都有着较为完善和系统化的项目管理与实施机制,因此多项目管理 的实施只需在原有但项目管理的基础之上对项目实施与管理过程进行合理添加,并积极构建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模式,这就能够充分发挥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实践价值。

(2)除了建筑行业之外,多项目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行业以及制造也均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而这一管理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这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复

杂性相吻合。

(3)在当前技术发展以及建筑市场竞争趋势的推动下,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变革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建筑企业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于建筑企业 自身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的实施应用

(1)项目选择与组合

建筑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和业务范围进行项目的选择,将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综合发展结合,对类型相似、时间相近、区域相临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项目选择与组合过程中需要综合企业的战略经济目标、宏观管理目标,充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项目组合与分配,以便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组建项目级综合管理部门

企业依据不同的项目组合建立项目级综合管理部门,并且负责多个项目的协调、实施,是多项目管理的直接责任部门,能更好的进行项目的日常施工管理工作,多项目的信息收集、利用与沟通,协调进行多项目资源分配,为多项目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支持,确保多项目管理满足企业的各项要求。

(3)搭建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就项目管理流程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控,因此这一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就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得以体现。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可就其中的指令发放以及信息反馈等问题即时处理,并通过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传播作用来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升项目 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搭建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职能:其一,多项目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从信息管理流程方面明确项目工程管理的目的,并切实从管理协作方面突出信息平台搭建的实际功能;其二,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到信息沟通在多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信息沟通机制来对其中的工程项目管理展开深人研究,提升实时项目管理数据的准确性;其三,多项目管理实施还应将获得的数据信息技术汇集到信息管理平台当中,在对具体工程项目管理情况进行整理的同时也实现对多项目管理的有效掌控;其四,在对多项目管理交付文件进行统一化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对各类文件信息的及时 整理归档,通过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来对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作出及时有效的补充,确保多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4)综合多项目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

项目目标与企业战略要协调一致。项目级综合管理部门是企业与项目的纽带、是项目战略管理的主体,积极执行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政策是多项目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的愿景长期使命,是指导企业发展方向的根本,多项目管理中,首先要明确其发展方向,然后进行项目的分配与结合,在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多项目管理。

(5)多项管理人才的建设

多项目管理对执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有能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具备在多个项目中协调管理的能力。企业的长期发展还需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并做好人才的准备工作、以及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

(6)建立多项目管理绩效评估体制

与传统单项目管理了模式不同的是,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还 应从管理体制完善方面提升多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功能,在必要的组织架构优化过程中促进多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各项运行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是对多项目管理实施的重要保 障,同时对于监控项目实施的进展也有积极影响。作为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多项目管理模式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还应该积极构建必要的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完善多项目管理的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对整体工程项目的绩效考核来促进多项目管理运行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针对信息反馈还应当及时对建筑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作出有效调整,从现有的多项目 管理模式中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时优化与调整,保障建筑企业工程项目与多项目管理模式的妥善融合。

(7)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更能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多项目管理中,员工不仅要对所在项目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更需要对企业有归属感,对企业的整体利益、整体战略目标有责任感。而就需要企业建立企业文化进行对员工思想进行教育,以提高企业凝聚力、核心竞争力、更为有效地应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4、结语

多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于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来说是一次有效的管理改革,并且能很好地提升建筑企业内部管理能力。同时,多项目管理模式的实施还应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效能,对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管理职能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凤.基于多项目管理的战略实施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06

第6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工程优化管理

Abstract: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as the base,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liminate safety concerns the maximum, which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 言

项目管理是指运用各种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为满足或超过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对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组织面临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性不断增强,对于任何领域的企业都是巨大的挑战。显然,作为现代工程项目组织中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与技术,对复杂的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以及控制,从而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现代工程项目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组织谋求生存、发展壮大的立足点。

1 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1)项目管理是一次性管理

这是项目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因为项目是一次性的,决定了项目管理也是一次性的。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很难有纠正机会。

(2)项目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

项目的生命期是一个有机的成长过程。项目的各个阶段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相互衔接,不可间断。这就决定了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3)项目管理是一种约束力很强的管理

项目管理的一次性特征其明显的目标和时间限制、既定的功能要求以及质量标准和预算额度,决定了项目管理约束条件的约束强度比其他管理更高。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项目管理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合理应用而又不超越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既定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施工项目管理的优化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施工企业想要适应时展需求,就必须要抓好工程项目管理,而质量管理始终是工程项目管理多方面中的关键环节,只有以质量为核心,不断追求创优工程,才能不断提高施工效率及提高施工质量,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持续稳定发展下去。

2.1健全安全生产机构及施工人员的优化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各级领导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也应切实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掌握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安全生产标准,更重要的是应健全严密的管理机构,并优选精通业务且管理能力的项目经理,使其在工程建设中协调好“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效益关系。此外,整个工程都由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完成,没有素质优秀的团队和技术扎实的施工人员,再有十分优秀的管理者,整个工程质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应重视工程中参与的各层次的人才素质管理及技能培训。整体上,管理优化应做到以下几点:

• 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主要途径有培训及优选;通过培训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并使其有着施工质量和安全是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

• 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

当今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管理领导者及技术人员应要具备较强的质量目标规划管理、组织施工及技术指导的能力,生产人员应督促其注重本身的技能提高,并培养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理念。总之,无论是哪个层次的人,企业都应加强其质量和安全意识,施工中以质量为核心,重视管理机构的优化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培训,认真执行承包合同,以保证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按合同如期进行,最终圆满竣工。

2.2建筑设计运行及过程的优化管理

设计是施工进行的前提,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合同纠纷,甚至提高施工成本,这无疑将影响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所以对其进行优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管理:

(1)施工图设计前,应根据实际工程明确建筑体的控制要点,即管理点,这样便于在设计中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对管理点进行优化处理;

(2)其次,进行施工图过程中的优化管理,这过程不仅仅涉及到工程是否满足相关质量规范标准的要求,同时更是一个集“技术、信息、情报”的一个收集与筛选的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工体的外表及用途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如何使整个工程安全、稳定、成本少运作起来,且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所以在建筑项目设计过程中,应重视从现代化发展需求来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控制,并根据施工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从而使复杂的设计过程简单化,出色完成项目的设计环节。

2.3项目施工环境的优化管理

由于施工工程的特点,使其质量受多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制约,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为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地形,地质条件等:其二为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工程相关规定规范、质量保证体系;其三为劳动环境,如作业场所、施工队伍等。而环境因素是这三方面中最复杂多变的一个因素,因此应重点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即在施工前应充分掌握工程所处环境各种相关数据信息,并分析出管理控制要点和拟定管理措施,这样当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出现因环境方面引发的问题时,就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此外,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结合以上所述的工程特点,建议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提前拟定对应于影响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特别是施工现场,监管领导应严格督促施工部门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工作场所中材料工件堆放有序,场所清洁整齐,总之要为保证质量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工程各个安全防护设施真正落实到位,使工程有条不紊的运作。

2.4工程技术和机械控制的优化管理

这就要求施工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施工图纸和相关工程施工工艺,不断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并根据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同时也应主动和相关单位及主管部门搞好关系,从而集思广益出谋献策,促进和加强外部关系的人际关系管理。其次,技术信息管理工作制度要完善,由于其记述和反映本企业的技术、施工等活动,所以要建立工程技术档案管理.使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日常化。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工程隐蔽性的特点,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分项工程正式施工前要按质量标准规定进行检查复核关键部位,无质量问题时方可进入下一工序的施工。施工工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管理环节,即机械控制管理,由于施工机械设备、工具多种多样,优缺点各异,所以应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来选取合适的机械设备,为了更好地控制设备成本,应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管理,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岗位责任、人机固定、操作证、交接班、技术保养、机械设备检查等”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对施工工艺全过程的改造和监督,努力实现建筑安装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信息资源项目管理

1IRP管理概况

在众多的项目工程管理中,IRP管理应该是属于在工程项目中应用较少,还在积极地尝试和探索阶段的一种管理技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是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的开发与应用。就定义而言,信息资源规划(英文缩写IRP),在项目管理中就是是一种以信息工程方法论与信息资源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理论和技术,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数据集成”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系统集成问题;同时,基于其核心理念的集成信息系统开发,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主体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促进和巩固作用。IRP在电力、矿业、港口、化工、机械等很多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相应成功经验积累;这里通过介绍IRP理论及其核心理念,结合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研究理念,提出了IRP在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中应用的基本模型框架——基于工程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以新型业务合作为基础、以投资者(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为实施主体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思想,并指出了IRP在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2工程IRP的定义及理论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IRP)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信息,从产生、获取到处理、存储、传输及利用进行全程地规划。其集成化信息系统开发思路为:第一步,根据企业战略要求进行信息的总体数据规划,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第二步,根据总体数据规划,建立起面向业务流程的主题数据库;第三步,由稳定的和共享性的数据环境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网;最后,基于企业信息资源网,以及计算机网和通讯网“三网合一”的基础上开发各种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而这些应用系统基于同一信息资源平台,因而是集成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建立信息面向数据的总体数据规划、主题数据以及企业信息管理基础标准。

2.1面向数据的信息工程方法实现信息系统集成的稳定性与共享性

信息工程方法认为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的中心,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以稳定的数据实体建构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处理事物变化时,信息系统才不会发生结构性的破坏,易于系统维护以及机关报系统的引进与开发;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特别是中高层业务人员要参加信息系统的高层构思和总体规划工作,只有用户最终了解业力过程和管理上的信息需求,是需求驱动性和互动的系统开发及维护形式。

总体规划的核心与基础是总体数据规划,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相关应用业务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协调,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的共享,而使数据冗余最低;其实质是运用信息组织技术将面向业务主题稳定共享性的“数据库”以及与成熟应用软件对接进行规范化的组织工作,取消或极大地减少数据接口,实现基于高档次数据环境的系统集成,建立起全企业范围的稳定的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长远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

2.2主题数据库特征

主题数据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见图1):

1)面向业务主题。主题数据库与企业中的各种业务主题相关,而不是与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相关;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组织存储,是对有关单证、报表数据项进行分析整理设计的,不是按照单证、报表原样建立的;主题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是由多个达到“基本表”规范的数据实体构成。

2)信息共享。主题数据库是对各个应用系统“自建自用”的数据库多次重复定义的彻底否定,强调各个应用系统“共建共用”的共享数据库,不同的应用系统可以调用一个或多个主题数据库;同一数据由数据源一次、一处进入系统,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经由网络—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可以多次、多处使用。

3)先紧后松。主题数据库建立需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功能和数据模型,但其后的维护费用很低;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主题数据库的建成,最终会使应用开发加快。当一个新的应用项目被提出时,许多数据已经存在,借助于高级数据库语言、报表生成软件和应用生成软件,可使新的应用系统迅速的开发完成,并能使用户直接与这些数据库交互使用数据。

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即数据管理标准化,是对数据结构设计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在实体分析和主题数据库建立的总体规划中建立和实施数据管理标准,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及其合作伙伴信息交换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的共享性;同时,数据管理标准的建立以总体数据规划为保障,确保数据规范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

3IRP管理模式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基本模型框架

工程项目的一次性使得其管理区别于企业管理,没有现存的管理实体和模型,是通过项目的发展和实施建立起来的。IRP在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中的应用必须依托投资主体(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依赖于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经验,在项目构思阶段确定管理模型框架,开始实施项目的信息资源规划,把项目各阶段工作流、物流、资金流转化为可集成性的信息流,并改进和细化管理模型,最终对建立共享集成性的高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管理。

3.1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思想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将工程项目划分成立项决策、工程采购、终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

3.3以投资者为管理中心的思想

以项目投资者为管理中心,从战略角度出发,在项目的构思阶段进行项目的信息资源规划,通过整合信息流,识别项目各个阶段衔接的工作活动,并使这些活动成为以实现项目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整体。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发现界面壁垒,打破障碍,建立统一、共享的数据库,让项目各个参与方得到所需的所有数据,使其行动向项目的总目标最大限度地靠拢。

4结语

IRP理论和技术引进工程项目管理,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问题,而且能巩固和改进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发展。项目的投资者,从战略角度出发,在项目的构思阶段,启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项目信息规划的过程中发现项目管理模式的纰漏,进而重新设计;而重新设计的项目管理模式经过转化后,落实到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上来,充分采用项目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从而为项目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集成提供可靠的保证,最终成功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实现项目价值最大化。以IRP信息技术为基础,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实现从刚性到柔性,最终形成固化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改进管理方式,寻求工程建设领域核心的一般性的东西,总结和完善信息规划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减少信息系统开发周期和费用,巩固成功经验并推广,可使得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