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学养生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8-23 16:34:50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学养生基本原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学养生基本原则

第1篇

冯兴中,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北京优秀中青年中医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亚健康分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糖尿病康复》杂志副主编。

本刊将连续三期刊登作者关于养生与亚健康的研究心得,敬请关注。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亚健康状态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呈上升趋势与当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及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自然环境的污染,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自身营养的过剩,体力消耗性劳动减少等,使得与亚健康状态相关的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医学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它特有的养生观念恰恰与现代的亚健康调控、预防疾病的观点是一致的。中医养生学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环境养生、行为养生、药物养生等方法,对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及人们自身生活方式的改变下的亚健康状态调控很有成效。躯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取向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中医学“形”、“象”、“神”三个层面的异常,通过中医学的“养形”、“养象”和“养神”等养生方式,调控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 形

形,即人的形体,包括人体的五脏、六腑、筋骨、皮肉、精血、脉络等。养形就是保养人的形体健康。张景岳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谓非人生之首务哉。”养生必先养形,养形注重养精血,养精血是养形的关键。只有养精血,精血才能流畅、充盈,才能保证身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健全与正常。养形是人们最注重的养生方式,中医学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行为养生等属于养形的主要形式,也是调控亚健康状态最基础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即指饮食有节、饮食有常、饮食宜忌、五味调和等。《内经》关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就是强调饮食当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调和五味的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还要口味平衡,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利用五味偏性调和饮食,平衡阴阳,以适应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变化。另外,在饮食养生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在饮食方面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即所谓“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究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季“平补”、冬季“滋补”、四季“通补”,以旺精血,适应环境和人体气血阴阳的四时变化。至于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不同,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有所不同,如阳旺热盛之人,不能吃或少吃狗肉或羊肉;夏天正常人不宜服生姜煨红枣;冬天不宜进寒凉性食物;老年人以多食清淡食品为好。

运动养生

适度的运动是一种积极的养生办法。华佗等历代医家与武家创造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形式,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养生形式。但是要注意运动要适度,即所谓“体欲小劳,但莫大疲”;“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另外,中医学主张“神形统一”、“形与神俱”,即强调练形与练神须同时进行,我国古代的许多导引法、保健术和拳道等都讲究阴阳相济,刚柔结合,动静相合,形神相随,首尾连贯,既导引行气,又有拳路,具有健身、防病、治病、防身的功能,也具有养神、益气、固肾、健脾、通经脉、行气血、强筋骨、利关节的作用。

行为养生

是指日常的生活行为养生,即中医学所谓的“起居有常”。起居就是作息,而调节好作息,是关乎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为达到养生健康,需要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即所谓“起居有常”。管子说“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就是说作息不规律,就可能影响健康。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所谓“常制”就是顺应自然,随自然变化调节作息。中医学认为:春天万物复苏,人当夜卧早起,放松形体,舒畅神志;夏季草木繁茂,百花开放,人当夜卧早起,享受白日,疏泄夏气;秋天果实累累,人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精神内守;冬季天寒地冻,人当早卧晚起,与日同兴,保守阳气。

第2篇

张:马教授,感谢您接受采访。作为养生专家,您关注中医养生几十年,一定对养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表述,您认为什么是养生?

马:养生是博大精深的学问,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养护生机,保养生命,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张:听您的表述,养生的关键是养,怎么养才能够健康长寿,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存在造成的。我想,您已年近耄耋,自身的健康就能说明问题。那么,您是怎么养生的呢?是一开始就懂得保养吗?

马:我年少时,身体不好,不光患有肺结核、胃溃疡,还有高血压,很严重的失眠,头昏脑涨,身体每况愈下。进入高中三年级,因为血压控制不好,无法正常读书,被迫休学。母亲领着我,东奔西走,四处求医,看了好多医生,吃过好多药,都没能让我恢复健康。后来,找到一个老中医,原本没寄托多大希望,因为看过的医生很多了,当然也不乏名医,就没觉得草根树皮能解决问题。让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位中医专家十分和蔼,详细了解我的病情,并让我放心。最让我高兴的是,几副药下去,我的病居然发生了神奇的转机,身体逐渐康复,我又可以回到学校上学了。更巧的是,教我语文的张老师也精通中医。老中医给开的方子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叫做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验方。此后,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搞中医。1956年,我如愿考入成都中医学院,读《黄帝内经》,开头几篇大论,重点就是谈养生。又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序言中也是特别强调养生。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重视养生,从此也引起我对养生的兴趣,也就开始了我的养生之路。再后来,发现好多人只是重视病来了看病,对预防和保养不太关心,当然,原因有多方面,科普太少或者能够把高深学问变成深入浅出的文章不多,于是,我开始了科普文章的写作。这样,一方面给患病者治病,一方面教未患病者防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养生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入。

张:那么,现在算来,您已经从事中医养生几十年了,听说您前些年还写过这样一首诗:“人生喜在结良缘,嫁给中医五十年,养生治病贵感悟,乐在其中笑开颜。”您觉得这养生怎么养才效果好,具体点说,养生的内容是否分先后,究竟都要养什么,怎么养?

马:我觉得,躯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健康不能单纯体现在肌体没病上。从事中医养生这么多年,我认为,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我们这些从医者,不仅要追求医术精湛,而且要医德佳良;不仅要尽力为病人治病,还要尽力指导民众养生防病。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需要智慧的,想养生,要有智慧,要学会智慧养生。

张:您为什么倡导智慧养生?什么是智慧养生?怎样才能做到智慧养生?

马:要想达到健康长寿快乐的境界,就要靠智慧养生。注重养生,是一个人生存智慧的体现。倡导养生,首先要倡导“道”的层面,由养生之道来引导养生之术。这样的养生,才是明智的体现。

怎样才能做到智慧养生?首先是要从内心上渴求养生,其次就是要学好养生知识,再则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长期坚持,务求实效,特别是要从中体验快乐。所以我主张两个养生,科学养生,快乐养生,这就是我送给《科学养生》众多读者的心里话!

张:看来您对养生是“一见钟情”啊。

马:说到这个词儿,我还要和你说一个人。

张:我能猜到。肯定是你的夫人徐亚华,你的成绩好多都离不开这位幕后英雄的。听说她帮你查资料,整理资料,出点子,甚至还帮你抄写了几百万字稿,就连你出门诊,她都当助手,称得上形影不离了。

马:确实,有这么一位贤内助管着,感觉真好。我们相识是在1955年的一次文娱表演,真是有缘,一见钟情。后来,我上中医学院,她读师范学校。她看出来我的人品好,才在1962年开始正式管理我的。此后,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我经常有一种感恩的心情,这就是“一见钟情结良缘,一片爱心度晚年。”怕自己忘了,书房里,我特意放了一张她的大照片。跑题了,继续咱们的养生话题。

张:没跑题,这也是您养生中很重要的一环,祝愿您二老快乐相伴,幸福健康到永远。说完了您的养生理念,再打探一点儿隐私,说说您的生活习惯,也就是吃喝玩乐吧。看看您对柴米油盐的态度,对衣食住行的追求,对喜怒哀乐的处置,是否隐藏着很多人期望得到的长寿密码。

马:我认为,养生之本应本于太极、本于正气、本于平衡,要做到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养生四有”是基本原则,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养生之道,适合自己最重要。就以饮食养生为例,我是回族人,我的饮食以素食为主,牛肉、鸡鸭鱼肉也吃,玉米、豌豆等粗粮也离不开。我还喜欢吃凉拌菜、水煮菜等。我的饮食习惯可以用这几句概括:“多醋少盐少吃糖,多吃蔬果少脂肪,烟熏烤炸少品尝,霉物切莫进胃肠。” 马有度和夫人在一起

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从不挑剔,很容易满足。不去刻意地用服装包装自己,住的环境相对好一些就行,没有更高追求。在行上,我主要是走路,能走的情况下,基本不坐车。走路,强调快慢结合。慢时,就是散步,多在饭后,风雨无阻的。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不仅要散身,而且要散心。所以,我主张逍遥散步。除了慢走以外,还要锻炼快走,我在出门诊的空闲时间,在单位的空地上锻炼快走。郊游,也是我的爱好。像重庆的沙坪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等,我们夫妇都去过上千次。有人问我,您总在这些地方转,不觉得单调乏味吗?我不这么认为,你可能觉得就这么一个地方,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其实不然,只要改变一下视角,你就会发现时间在变,季节在变,逛公园的人也在变。所以每次逛公园,都能发现让人愉悦的新变化。

说到玩乐,我爱好多多都有乐。读书乐、品茶乐、交友乐、钓鱼乐、唱歌乐、养花乐、下棋乐,还有麻将乐。我有一首快乐麻将歌:

闲暇时间要消磨,麻将桌上寻欢乐。

桌上切忌搞赌博,大输大赢难共乐。

小小刺激打五角,你赢我赢都快乐。

筒条万子巧配合,花样翻新笑呵呵。

亲友邻居聚一聚,畅谈趣闻好快乐。

张:难得有这样一种心境啊,毕竟已年近耄耋,您还坚持养生科普工作,是什么支撑着您?创作的动力来自哪里?准备写到什么时候?

马:这主要来自一种信念吧。一种对养生的尊崇,一种对苍生的热爱,一种对后生的表率,这是巨大的动力,让我不能偷懒,要把我的全部精力和能量都贡献出来。不仅我自己养生,还要把这养生的信念传播开去,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养生的魅力,尝到健康长寿的甜头,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更精彩。只要我拿得动笔,就要一直写下去。

张:您对生命的期望值是多少?

马:谁都希望长命百岁,我也期望高寿,但长寿只有以健康为基础,生活质量高,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这才是长寿之福!

张:这也是您的长寿之福!最后问点轻松的问题:对于您,江湖人称小马哥,这小马哥的称谓是怎么来的?还准备当多久小马哥?

第3篇

养生起源于先秦道家,被称为“摄生”或“全生”,也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防病、防衰、祛病、延年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和方法。煤矿工人作业环境特殊,养生自然应与之结合。煤矿采煤一般分综采和水采,虽现今工人作业环境大为改善,仍须与“风”“寒”“湿”相伴 ,长期感受,若不慎养生,必遭其害。

煤矿工人的中医养生指导思想:中医养生观中,“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基本观点。祖国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是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把人与自然现象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整体,特别讲究人与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时也包括体内气化、升降,心理生理的协调一致。在防病保健方面,提倡预防为主,“治未病”,强调内因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积极促进机体不断的运动,保重元气,而且因人因地因时防病保健,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 整体观

这是在阴平阳秘的理论指导下的基本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或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阴阳的宗旨,所以人体的整体性就表现在保持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生化不息,这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祖国医学“人与天地相应”主要指人与气候变化、地理状态的关系。人生天地之间,处在自然之中,大到宇宙运动、季节更换,小到周围环境、居住条件的变化,昼夜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认识这个规律,对人体养生保健极为有益。煤矿工人因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宜加强身体保健以防“风”“寒”“湿”三邪侵害。祖国医学认为“风性开泄、善行数变,为百病之长”,就是说风能使肌表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且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发病迅速变换无常,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就是说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证,如恶寒、脘腹冷痛、腹泻、呕吐等,寒邪伤人还易出现疼痛肢体屈伸不利;“湿性重浊粘滞、阻遏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也就是说感受湿邪易出现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胸闷脘痞、二便不爽,且缠绵难愈多见于下部。更由于三气杂合而致,长时间侵袭人体,故矿工多患各种痹证及脾胃疾病。煤尘阻肺、肺失宣降、气机失宣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笔者根据上述特点在临床中让其服用一些由祛风、除湿、散寒药物配制的药酒,疗效颇佳,既巩固正气又驱除邪气,在特殊条件下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可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2 恒动观

祖国医学从宏观角度认为:人体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无论六还是七情致病,只要造成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人体就要患病,例如:肺主气,心主血,肺的功能障碍就会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可见气血瘀滞之证。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用运动指导防病,“生命在于运动”是人们防病保健的一句至理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其意阐明运动健身道理。煤矿工人下班后多已疲累,不愿活动,尤其退休后更是有该歇歇的想法,常有下井工作时尚能老比黄忠,一歇没几年驾鹤西游,这都源于其不善养生,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性活动,娱乐身心,百病不生,退休后尤不可少。一般说中年以后生理上开始老化,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不畅,煤矿工人突出表现在呼吸功能低下,饮食、消化、吸收、转输异常;血液循环调节异常,水液代谢异常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活动,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现代研究也证实运动能改善各系统功能,是推迟老化的重要手段,正如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医生蒂索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世界上的一切药物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实际上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锻炼都有很好的养身健体效果。

3 御病观

祖国医学养生非常重视正气在防病健身中的作用,所谓正气是由先天精气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互相结合而成的。人体正气有抵御外邪和促进机体疾病自愈,使身体恢复健康的能力。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两个矛盾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就是说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入,也能抵抗,使机体免于疾病,只有在正气亏虚情况下,邪气才能使人体发病,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根本原因就是机体正气的盛衰,所有方法目的都为保养固护正气,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贯彻保健预防思想,预防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一个高明的医生不能只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在未病之前采取一些预防保健措施,等到疾病已经形成才去治疗,这就好比渴了才去掘井,打仗时才造兵器一样不太晚了吗?煤矿工人若正气不足,在特定环境中更易发病。这就要求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状况,适时调整衣服,杜绝班中睡觉,因卫气昼行于外,夜行于内,睡时阳入于阴更易受邪气侵袭,如有不适,宜引起重视,勿等加重成病。只有平时在衣食住行诸多方面适宜,才会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 辩证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体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定相应的方法,由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例如:胃肠道患者的体育锻炼,以保健按摩、气功、医疗体操为主,亦可配合散步、打太极拳,这些活动可以增强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增加。又如:冠心病患者可以散步、打太极、乒乓球、爬山等,但必须根据年龄、性别、病情、爱好和条件,保证合适的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如果运动后感到劳累、胸闷等,就要适当调整。精神方面要怡情养性、乐观豁达、淡泊名利,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变化,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起居方面尽量做到“有节”,也就是有规律,煤矿工人时常需要倒班,这是不利于养生的,宜减少频度,使身体适应某种规律才有利于养生;饮食方面应做到“有常”,也就是定量,不暴饮暴食,并根据不同体质用不同食疗,煤矿多寒湿,宜适量多进姜、葱、蒜、桂元等温性食物。《内经・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皆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不同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只有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并结合当地特点,用辨证的观点指导生活,才会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 养生 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18-03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种打斗的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及独具特色的魅力,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不断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外国人们来华学习。中华武术被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现已发展成为既具有技击性,又富有健身性和娱乐欣赏性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而其中的健身性包括健身、养生、康复的内容。

中医疾病康复也常会通过让患者习练习练太极拳、健身气功・易筋经等传统武术功法来减缓患者的病痛。现代实验证明,中华武术和中医学文化、道家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融合,对临床治疗医学,特别是康复、恢复医学和预防医学将产生明显的影响,更加突显出了武术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主要功能,这不仅使外在的形态姿势得到了锻炼,内功的修炼使其独具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

1 武术养生之辨析

武术养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医学养生”、“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属于同一类别。通过导引、气功、武术等各种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即武术是达到养生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武术”与“养生”两个词语互相限定,一方面是“武术”修饰“养生”,将“养生”限定在武术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是“养生”规范“武术”,将武术限定为养生的这一价值功效,这就规定了武术和养生需相互取舍的基本原则。

而武术与养生是两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武术是中华古老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根植于华夏大地,养生健身是武术的价值功能之一。中华传统的养生思想是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人们习武练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为了健身强体、延年益寿。

武术在其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极大影响,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与武术相互融摄,形成了武术的炼养观。武术养生重视内炼精气,导引形体,讲究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使武术由技击之术的单一功能向养生之术、健身之术、修身之术演化,形成具有健身功能涵义的融技击与养生于一体的活动,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与中华传统养生学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

2 武术与传统养生学之同源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养生学有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太极阴阳和五行学说是其中两大源头,并与三才、四象、八卦思想互补,是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大厦的基本架的基础。传统中医学理论是武术与中华养生学连接交融的纽带。中国武术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理论精髓,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及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

古代许多武术名师,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伤科专家。中华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指导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哲学及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对中华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研究衰老问题及寿命问题时,就专门提出了养生的整体观及精、气、神学说。因此,武术与中华传统养生学在历史上的相同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使它们之间的交融体现双向的、互相的这一特点,而传统医学理论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对精、气、神的共同认知,决定了它们之间交融的必然相连。

3 武术价值功能的变迁

人类的一切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武术也不例外。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史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武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着多方面的功用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变革,武术的发展必然是与时代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和谐社会时期,武术的技击功能越来越少的发挥作用。而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各领域竞争非常激烈的现代社会,各种健身、娱乐项目的出现使人们的可选择性空间大大增加,跆拳道、瑜伽、空手道日渐流行,成为一种时尚体育的代表,拥有庞大的爱好群体。武术虽然在一些地区开展得很好,但在大多数国家练习武术的人还太少,导致这种原因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可避免的是武术自身很大部分的缘由。我们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在社会呈现以休闲娱乐为核心时代之特点,当代武术的功能发展应向健身、修性等文化方面转变。

4 健身养生思想与传统武术价值取向契合

随着现代文明而来的不单单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更有现代“文明症候”的涌现。舒适的住房、华丽的衣着、便利的交通和美味佳肴,极其完备地满足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理想欲望和追求。

然而,物极必反在这些理想欲望得以实现的同时,人们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已过于肥胖,人们某些功能正在退化,如出门有车的生活减弱人体腿部的功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来自工作、社会及不同方位的精神压力,造成人们人格和身心的双重异化。人们面临的健康危机滋生了人们对健身养生的内心渴望,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注重自身的体质健康,利用健身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体质的不断增强,以抵御各种疾病的袭击和减缓文明症状。因此,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健身养生方法和手段就成为现代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保健思想,它强调对人全面的锻炼,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促进身体健康,其对人心理上的效用体现在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内在的仁义观,转化成为一般大众的生活准则和评价标准,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方式,从而调节了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人的身心健康得到协调发展。

更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根植于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沃土中,与文、史、哲、理、医、兵等多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并蕴含着人生哲理和辩证法,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即养生又崇德,其历来有“养心养德”和“养身崇德”的优良传统即“德”与“养”相辅相成。在学习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使学习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的修炼,同时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讲究谦逊恭敬,重视和合。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所引领的武术发展走势看,练武逐渐由“健身”走向“养生”,通过练武对“身”、“心”的共同作用来养生,主要是使机体放松和调养心性,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不仅使身体上达到健康标准,而且促进心理的健康。

5 传统武术与养生结合之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

伴随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完善及社会治安条件的好转,传统武术技击价值逐渐衰微和变化,可以说是“无用武之地”的境地,传统武术习练强调的技击招法也已经向健身和养生的方向转变。而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在某种形式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对抗,但其根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防身保命,传统武术的最根本目的是保护生命。传统武术独特的健身养生功能已成为传统武术最为实用的社会价值,也是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继续存在的最重要依据。即传统武术的养生功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身健体,促进人体生理机能增强,再就是养生怡情,促进人体心理状态的优化。传统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促使人内在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实践过程中要求“神形一致”,“刚柔相济”,更是由此调整了人的情感。其次,传统武术要求“形神兼备”,强调“调心练意”,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意”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意识的作用,通过锻炼达到身心俱健。

6 结论与建议

中国传统武术及其养生文化以它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在健康危机中对健身养生的内心渴望,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也与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需求有机地统一。特别是其武德文化是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的一种新的途径。由此可见,在我国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需要,对以后武术发展提出几点建议性的看法:

(1)第一,根据现阶段人们的需要转变武术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武术的养生价值,以可持续的眼光看待武术价值,发展与人们实际需要一致的武术的养生价值。

第5篇

太极拳拳法与仙学修炼一样,以拳养生,以拳演道。太极拳既可用于养生,亦可用于技击,然终归于大道,其用不同,其体则一,这就是拳与道的关系。拳归于道,故有拳道合一之说。太极拳与仙学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古代仙学养生的特殊产物。养生是太极拳的宗旨,道德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学也,其理主要体现仙学“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等教理教义。故在拳架形体上,充分反映仙学理论思想。仙学养生中的修炼“三元”丹法、性命双修,其终极目的是为解决生命的自主与永生。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养生思想,实为“大人之学”,或也可称之为“身心体验之学”。因此,练太极拳就是一种最好的有益身心的养生之道,其理论是完美无缺的,是任何一种拳术理论都无法与其相比拟的。当代仙学养生家孔德先生日:“比如太极拳,其一招一式都是最合理地对人进行生理心理的调节,有疏经通络,活血养气,滋养五脏,陶冶身心之妙益。即使在技击中也不能违背养生的原则……所以说,凡是武当拳,凡是太极拳必须具有养生功用,不具有养生功用的就不是武当拳,就不是太极拳。”故习太极拳必先悟太极之道,穷仙学性命双修之理。在此,笔者结合太极修炼之理法所悟,与仙学养生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供同道商榷。

太极拳与仙学养生思想有着直接关系,太极拳是仙学文化的一种形象体现。仙学由追求长生而更讲究养生,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其修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宋代的邵雍主张“心为太极”、“道为太极”。拳名太极,就是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合一。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其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天地人是相应的,人类能主动适应自然,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与健康水平,延长寿命。太极拳主旨在于养生,在练拳之前要求彻底放松,与天地混为一体。人处于自然之中应遵循自然的规律,“顺乎自然求自然”。太极拳的自然其实就是“道”,道法自然,而道即无极,即“虚无”,所以顺其自然的最终还是要回归“虚无”。人与自然相应,顺之则“百骸理,万化安”。太极拳动作自然、神气内敛、体松劲柔,能使气血流通,身心舒畅,此其养生言;其运气沉而不浮,敛而不露,凝而不滞,连续不断,此其养性也;养生是延长生命的途径,修炼太极拳是养生的一种手段。知道太极拳是修身养命之术,光明正大之学,谓之“生生不已”,谓之“天地精神”也!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经络气脉的顺畅和流通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经络发源于脏腑,布于肢体。气血不通,脉络不畅,往往是导致人体虚弱的重要原因。而太极拳的运动方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要不断追求最轻,修炼到最轻就是肌肉已不用力了。这可以不使一丝拙力停滞于经络之中,使经络通畅,气血流注,全身气血循着经络运行,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使血液流畅,静脉回流增加。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调节过程的改善,人体内脏器官会起自动按摩的作用,能促进全身血液的循环,并带动全身的新陈代谢。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大都是弧形和圆形,有利于使练习者身上的肌肉纤维都参与活动,有助于提高弹性的柔韧度,并增强收缩的功能,同时能促进骨质坚固,增进关节的灵活,稳固。因此,修炼太极拳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是十分有效的。由此可知,太极拳的祛病延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要使太极拳与天地相合,采天地之气,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阴阳互动,以无生有,体现太极绵绵不绝、无穷无尽之衍变法则。在养生的方式方法上,我们要注重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心息相依,归根穴,乃至内养与外练统一升华。仙学认为,人体有三要素:精、气、神,三者在人体中循环流转。“或精化气而气化神,或神化气而气化精”。神受之于天,精受之于地,气受之于中和,相互共为,不用分离。《金丹大要》渭:“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神炼静,积静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太极拳以拳养生,注重身体内部精气神的培养修炼,拳要练,更要养。养是养气、养神。故盘拳时务求做到“神宜内敛”,由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人静。而不是聚神于目,甚至怒目而视的神态,这样做实质上是耗气伤神,于养生不利。《黄帝内经》云:“形成神俱,神去则亡”,只有养“神”才能尽享天年。孔德先生指导学生修炼时曾说:“我们平时睁着眼有意向外观看事物,这是神的外用外耗。而我们闭上眼睛不去观看外部事物,或者睁着眼但并没观看外物的意念,神则内聚内存。神的内聚内存就是‘返观内照’。眼目的根窍在心,心动则神动。眼目一闭,神归于心。心不动则神凝。神凝,息定,气和。如此心息相依,自然会归根穴。一般而言,心息相依的最后归根处就是穴,先天一气萌发处就是丹田。丹田气的旺盛形成的鼓荡,其‘根据地’就是穴。要做到‘凝神’而能‘入穴’,关键在于心息相依。心息能够相依,就能息息往根上归。开始归根只是顺其自然。”至此可看出,太极拳修炼理论要求实与仙学养生思想同出一辙。仙学修炼首以静功为主,静功又叫性功。然静中寓动,即修性也兼修命。太极拳注重修炼腰肾以修命,培养动静以修性,合性命双修而为一。心与性本为一体,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仙学修炼的动功要求动中静,静中守,注重火候的文武动静的调节。意思是先松先柔筋骨皮,后养后蓄精气神,每以守“中”为要务,偏阴偏阳皆不合道体。而太极拳修炼更要强调“中”用之要旨,以阴阳哲理,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的养生之术以达到舒筋活络,调节脏腑,百脉流畅,养神补脑而健康长寿。这与修仙学道的要求以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致。太极拳有动静之分,其动若水,也含有相对静止的内涵。“其静若镜”,静者“万物静观皆自得”,静是虚空的。修炼太极拳者心胸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古代仙家广成子告诫黄帝时曰:“至道至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勿劳尔形,勿摇尔精,乃可以长生。”其将修道

之理和盘托出。炼精化讲“静”,炼气化神讲“静”。拳经云:“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自然之道从至静之道而来,能静则万化自然而生。仙学认为,人不能妙合仙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人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仙道合真。就太极拳修炼到神明阶段而言,此“静”是“神舒体静”,是有为到无为,是指精神意识的内在功夫,不是肉体的功夫。心不静,神根本达不到舒,心是识神,识神妄动,元神根本无静可言。所以,“静”是太极拳所追求的目的,如果修炼太极拳者不明白“静”的根本,也就不可能达到心静矣!只有思想意识的松静自如,才是真自如。人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自心而修,费功而无益。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此才是“真静”。太极者为人道之基,人道以安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所谓“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彻始彻终,不离心性修养与心性锻炼。故凡言修命,必日修性,两者须臾不离。只有虚而静,才能修身心以养生。“静中常养灵虚气,动时绕有盘空意”,使心静神和亦为养生健身之要道。王重阳祖师曰:“此言大道之原,而功先于虚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修炼太极拳者,应以虚静为本,使内气虚静返真,进而达到元神归真的境界。这便是太极拳与仙学的“守中”、“处一”之道相通之处,亦即太极拳养心修的来源。因此,老子《道德经》中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法。

太极拳发展至今,它的健身养生价值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技艺,也可以说是辅助仙学修炼成功的一种方式,原因就在于其动作的背后蕴藏着上下古今、天地万物之至理,蕴藏着深厚的仙学思想精髓。拳虽小而道大,人虽如蝼蚁之小,但可以体大。张三丰祖师云:“太极拳实乃为入道之基”。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修身养性,与仙道相通。修道习拳二者兼行,是修仙学之妙方。太极拳练到至高境界,必以丹道修为作为圭旨,即最终要融入仙学之中,归于仙学。拳道乃通仙道,必达至虚至无之境界。非拳无以护道,非道无以明拳。健康为人生之宝,精神乃立身之本。

第6篇

中医养生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协调脏腑(以脏腑的生理为基础,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畅通经络(包括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和开通任督二脉)、调息养气(从保养元气和调畅气机入手)、综合调养(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持之以恒。

对于留学生来说,留学海外,身处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由于语言、气候、生活、饮食习惯、风俗、思维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不少涉及生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通过前几期的有关中医学养生保健基本知识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健康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期针对某些具体健康问题,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供留学生朋友们参考。

胃肠病

1.胃火偏盛: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腹胀、便秘等。往往是由于高蛋白饮食、高脂肪饮食、大量喝咖啡、饮食不规律,以及压力过大等所致。

饮食调理:饮食一定要有规律;适当控制饮食并调整饮食结构,中式饮食结构是较为合理的膳食结构,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酗酒;多摄入食物纤维,多吃蔬菜水果、燕麦片、加粗粮面包。

药物调理:适当辅以消导、泻火、通腑的中成药,如健胃消食片、麻仁润肠丸、三等。

穴位按摩:用手指按揉腹部上脘、中脘、天枢等穴位。

2.胃肠偏寒:表现为胃痛、腹痛、腹泻等。通常由于过量饮冷、食冷,饮食不规律导致。

饮食调理:生活规律,饮食调理,吃一些比较好消化的食物,比如热粥、热面汤等,忌饮冰水、直接食用冰箱里的食物,少喝汽水及酸度过大的果汁,尤其不要再喝冰啤酒,选用具有温里散寒的调料。

药物调理:香砂养胃丸、藿香正气丸(水)、附子理中丸等。

穴位按摩:用手指按揉腹部穴位、艾灸、拔罐;足三里、内关穴位的按摩及艾灸等。

注意:预防腹泻主要应注意饮食卫生,餐前仔细洗手。当出现上吐下泻不止或有发烧时应和医生联系。

睡眠障碍

1.时差:往往由于长途飞机旅行倒时差而出现的睡眠问题,患者会出现诸如乏力、困倦、头晕等表现。

对策:最好自行调节,比如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条件,放松心情,洗个热水澡,食用苹果、香蕉、橘、橙、梨等芳香味水果镇静安神;并适当辅以一些药物(褪黑素等)。

2.失眠:由于环境变化、精神紧张、压力较大,或者生活不规律、大量饮用咖啡、茶叶等因所致。

生活调理:保持情绪稳定,性格豁达开朗,克服睡眠心理障碍;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中午后不饮用咖啡、茶叶;睡前2小时减少紧张的学习工作,保持心情愉快,用热水泡脚,喝杯热牛奶;聆听舒缓而有节律的音乐或声响,例如大提琴奏出来的音乐、蟋蟀叫、滴水声等,这些声音可以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建立诱导睡眠的条件反射;改正睡前饱食、喝酒、看刺激书刊等影响睡眠的习惯,让自己的生物钟有规律地进行。

穴位按摩:用手指捏按安眠、百会、神门、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药物调理:适当服用中药、褪黑素等。

注意:睡前10分放松心情异常重要,应尽量做到:温水洗脚,足底按摩,每夜临睡前盘腿而坐,左手对右脚,右手对左脚,来回摩擦脚底,由轻到重,2分钟左右;舒展身体;尤其针对夜间伏案工作者,需要轻揉轻拍双肩及颈两侧。可采取俯卧位,轻揉两侧腰背部,手掌来回擦热为止。

感冒

一般是冬天或气候突然变冷、变热时,易发感冒。症状较轻的会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鼻燥热感等,症状严重的会有发烧、喉咙痛、咳嗽、肌肉酸痛、头痛等现象。

生活调理:根据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冬天里边不要穿太厚,准备厚外套;夏天进地铁或空调屋外边穿薄外套(如薄线衣、薄夹克等);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经常用凉水洗脸,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按揉穴位预防感冒;注意通风,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1个小时;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等,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

饮食调理:感冒初期多喝液体如果汁等;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多喝白开水,多吃水果,多服用维生素C。

药物调理: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自备一些感冒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银翘片)。

穴位按摩:迎香、风池、太阳等穴位的反复按压,有助于缓解感冒初期症状。

注意:感冒若是持续几天不见好转或有发烧现象,则应和医生联络,以免转成其他疾病或引起并发症。

颈肩、腰背酸痛及颈椎病

长时间一个姿势,如在电脑前长时间工作,或局部受凉,容易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问题。

生活调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看书、写字、使用计算机、开汽车、烹调、打扫卫生等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工作50~60分钟后应起来活动活动;坐有靠背的椅子,颈背部挺直,臂部与膝部成90度;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经常活动颈、肩、腰部,如习练颈肩部的保健操、八段锦等;消除紧张情绪。

穴位按摩:指压、按摩、拍打穴位。可以经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着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时间做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畅通。

注意:对于因长期使用电脑而导致的颈肩痛,还要选择可调整高度的桌椅,注意坐姿,打字时手腕应与前臂维持直线或稍微向上,且不要留长指甲。避免长期连续打键盘,经常活动手臂、指关节并培养运动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注视屏幕,使用防幅射线板,并经常做眼部运动及看远处。若已发生问题,应及早向医师求诊,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头痛

由于睡眠不足等原因或者本身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生活调理: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压力过大,防治亚健康状态等。

穴位按摩:用手指捏按头部及手部穴位;全头部的梳理或轻叩。

临界高血压病或轻度高血压病

生活调理:注意休息充足,避免情绪紧张激动;适度运动。

饮食调理:饮食应注意少吃盐,高盐饮食会令血压升高;尽量限制饮酒量,健康人每日饮酒量以女性不超过1杯、男性不超过2杯为宜;黄豆、番茄酱、菠菜、比目鱼和小扁豆等富含钾的食物,核桃、豆腐、大豆、菜子油等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的食物,麦片、糙米、杏仁、榛子、菠菜和牛奶等富含镁、钙的食物及菠菜、豆类、芦笋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利于控制血压,降低血压。

穴位按摩:用手指揉按头部穴位,用手指捏按内关、合谷、三阴交等穴及足底按摩等。

注意:检测并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

情绪异常(抑郁、焦虑等)

由于环境改变,或者精神压力较大的缘故导致的情绪失常。

生活调理: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进行创造性适应,不能消极被动地去顺应环境;对挫折要有一定的抵抗力;调整心态,改变认知,梳理情绪,消除心理压力;适度运动、放松;与人沟通、倾诉;参加群体活动。

穴位按摩: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等;背部穴位按摩。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情绪的适当控制、合理疏泄、有效制约、适时转移等方法,尽量避免情绪异常的发生。但是当遇到无法处理的情绪问题时,要及时向医生求助。

疲劳

过度紧张或劳累往往会导致疲劳的出现。

生活调理:分清疲劳类型与疲劳的时间特征;根据不同的疲劳类型进行保健、治疗。可以尝试一下消除疲劳的方法:保持良好心态,稳定情绪,尽量减少心理压力;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合理用脑,充足睡眠,良好生活习惯,静养健身、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

穴位按摩:用手指捏按太阳、风池、天柱、足三里、涌泉等穴。

注意:疲劳作为机体发出的信号,说明此时需要休息。而且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疲劳(体力疲劳、脑力疲劳、心理疲劳)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痛经

由于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受寒冷或衣着过少而受凉等原因导致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严重的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昏厥。

生活调理:保持身体暖和,避免涉水、淋雨、受凉,多喝热的药草茶或热柠檬汁,也可在腹部放置热敷垫或热水袋等,一次数分钟;月经来临前夕,可走路或从事其他适度的运动;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不要因为学习或工作而过度劳累。

饮食调理:饮食均衡,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可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荠菜、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可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鱼类、豆类等,避免过甜或过咸的垃圾食物及生冷辛辣食物;在月经期间每晚临睡前喝1杯加蜂蜜的热牛奶,可减轻或消除经期的种种不适;无论在经前或经后,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尽可能多吃些香蕉、芹菜、白薯等;月经期间应避免咖啡因与酒;当经痛开始时,可和些许牛奶或食物一起服用1片阿司匹林,以免伤胃,并持续服用到经痛消失。

穴位按摩:用手指捏按下肢的血海、三阴交、太冲等穴;用手指揉按腹部疼痛的肌肉和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外陵、大巨等穴;用拳头轻捶背腰部压痛处。

痤疮

俗称又叫青春痘、粉刺。往往因为生活不规律、饮食过于辛辣、睡眠不足、压力大等因素导致。

生活调理:精神、心理因素很重要,不要患了痤疮就悲观,要乐观自信,坚持积极、合理的治疗;活动性、炎症性痤疮(如丘疹、脓疮)患者要少晒太阳,避免风沙,太冷、太热、太潮湿的场所也对痤疮不利。

饮食调理:要注意“四少一多”,即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蒜等),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植物油等),少吃甜食(如糖、巧克力等),少吃“发物”(如狗肉、羊肉等),适当吃凉性蔬菜、水果,也防过量后引起胃病;最好不吸烟,不喝酒及浓茶等。

穴位按摩:用手指按揉肾俞、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等穴。

注意:保持生活规律,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睡眠习惯,这些对于痤疮防治都非常重要。但治疗时也不宜急于求成,以防发生变证,对机体造成伤害。如有的人大量服用寒性偏大且易于伤及脾胃的食物或药品,出现剧烈腹泻的情况,甚则出现脱水,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第7篇

由此可知,夏天的饮食进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进补又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顺应夏季六节气特点,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在高温下,人体组织蛋白分解增加,尿中肌酐和汗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失衡。

因此,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在平常的基础上增加15%左右,每天的供给量须达100克左右。蛋白质以鱼、肉、蛋、奶、豆类中的为好。

在炎热环境下,人体维生素代谢增加,此外,汗液排出水溶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增多。据测定,每毫升汗液中维生素C可达10毫克,如排汗5升,则损失50毫克。此外汗液中还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乃至维生素A等,对提高耐热能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

在新鲜蔬菜及夏熟水果中,以西红柿、杨梅、甜瓜、桃、李等含维生素C较为丰富,维生素B族在粮谷类、豆类、动物肝脏、瘦肉、蛋类中含量较多。夏季六节气人们可适当补充这些食物,亦可适当口服些酵母片。

二、 补充水和无机盐

当人体大量出汗或体温过高时,不但人体内水分不足,而且还会流失大量的钠、钾。缺钠可引起严重缺水,所以在夏季六节气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水分的补充最好是少量、多次。这样可使机体排汗减慢,减少人体水分蒸发量。钠的补充,要视出汗多少而定。如果一个人工作8小时,出汗量不超过4升,则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8克食盐就可以了;出汗量若超过6升,则需另从饮料中补充,但饮料中氯化钠浓度不宜超过0.2‰。钾盐的补充方法是每日2片钾片,每片钾片含钾25毫克当量。另外,可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类或豆制品、海带、蛋类等。

汗液中除含钠、钾外,还含有钙、镁、铁、铜、锌,还有硫、磷、锰、铬等,若不及时补充,同样能引起机体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影响耐热能力,极易诱发中暑。所以,夏季六节气饮食一定不要忘了补充水和无机盐。

三、 饮食宜清淡

夏季六节气,人体的胃酸分泌减少,加上饮水较多、冲淡胃酸等原因,导致人体消化功能较弱,故饮食应清淡一

些,多吃营养丰富、清淡的食物,少吃油腻厚味及热性的食物,尤其是煎炸食品或糕团等油腻之物要少吃或不吃。

但是,清淡不等于素食,即完全吃素,不吃荤食。有些人到了夏季六节气便成了“素食主义者”,三餐均素,以为这就是清淡,就能健康长寿,其实这是养生的一大误区。

人体健康需要有多种营养素来保证,食物是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各种营养素必须齐全,多的营养素并不能代替那些微量的营养素。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营养素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某些物质缺乏,就必须及时补充。夏季六节气高温高湿,人体消耗大,夜晚睡眠少,尤其需要增加营养,故不能过分强调素食。素食中虽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但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等却含量甚少。若夏季六节气长期吃素就容易导致营养失衡,身体在“秋收冬藏”时也失去协调,从而埋伏下疾病的危机,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夏天“受亏”了。夏季要适当吃些瘦肉、蛋、奶、鱼等荤食及豆制品,烹调时可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不使其过于油腻。此外,配菜时应注意搭配,例如荤少素多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并多变幻花样,以调口味、增食欲。夏季蔬菜品种多,选择余地大,可充分利用“搭配技术”,“色彩”被称为是健康的“第二营养素”。家中有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时,不妨在餐桌上添加些红色的蔬菜,以刺激中枢神经,振奋精神;若工作劳累,心身疲惫、心情不悦时,餐桌上可多加点绿色和白色的菜肴,以舒缓情绪、愉悦心情、促进消化。

四、 吃冷饮要适度

夏季六节气由于高温的影响,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导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这时,若能在膳食上合理安排,适当吃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可帮助消化,使人体的营养保持平衡,有益于健康。中医学养生家们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胃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低下,故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所以民间谚语说:“大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此外,大汗之后不要过量饮用冷饮,因为冷饮喝得太多,不仅不能尽快地补充和调节体内盐类和水分的丢失,反而冲淡了胃液,降低胃液的杀菌力,使致病微生物通过胃肠道,引起胃炎、肠炎、痢疾等疾病。

尤其是对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和节制,例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不宜多吃冰冻的食品,以免加重病情或诱使旧病复发。对于胃溃疡、胃酸过多的疾病,不宜多用含酸味的冷饮;糖尿病患者,在自制冷饮中,应少加或不加糖,否则饮后会感到口中甜腻或胃部不适。还需说明的是,喝饮料不能替代饮水,因为饮料大多含有一定的糖分。饮料中的糖分越高,渗透压也越高,越不易为细胞所吸收,反而会带走细胞内水分,容易引起体内失水。另外,以冷饮解渴常难以达到目的,导致频繁暴食,对消化道是一个很强的冷刺激,会引起消化道异常蠕动和功能紊乱,导致腹痛或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