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34:29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准则解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今年我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坚持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积极发挥领导小组对普法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配备兼职法宣干部和通讯员,负责普法依法治理日常工作,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认真制定工作计划。主要是制定了全年审计项目计划、年度依法行政计划、审计业务学习计划、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等工作计划,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奖惩,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自查、年度有总结。二是认真开展审计项目。主要开展本级预算执行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基本建设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项目33个,为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反腐倡廉、节约财政资金等发挥了审计应有的作用,提高了审计公信力。三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四是健全内部规范,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五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主要措施
(一)全局人员学法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党组中心组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局领导非常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领导带头,学法先行,精心部署、严格要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办公室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明确领导及审计人员的学法用法内容,认真参加局每周五的学习会,解读《国家审计准则》、《市审计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认真参加《国家审计准则》知识测试,并多次在会上就依法审计工作提出要求。二是全局审计干部学法用法坚持不懈。局里为每个审计干部订阅了《中国审计》、《审计》、《中国审计报》和《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等各种法规资料;坚持周五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审计署视频培训和市审计局举办的专题讲座,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行政法规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知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审计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做到依法审计,实现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宗旨。
(二)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宣传方式,提高法制宣传效果
一是通过局域网及时法律、法规、规章等学习课件,提高局内信息传递效率;开展专题讲座、集中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专业法律知识测试、撰写体会心得等活动,增加宣传多样性,并在区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上解读《市审计条例》;积极参加全国宪法宣传日主题活动,撰写《推进审计法治建设,完善审计法制体系》等3篇审计法制论文。二是通过报刊、网站、电视等媒介,进行专题解读、公告、新闻采集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促使社会各界对国家审计的理解、认识、参与和支持;同时,为区纪委机关全体干部和街镇纪检干部讲解“国家审计基本情况及街镇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区编办组织的全区事业单位法人培训班讲解“国家审计基本情况及事业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依法审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与宣传区委区政府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发挥的作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审计专报、专题讲解、邀请调研等方式,提高宣传效果,争取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重视和支持。四是把全区各委办局财务审计部门、街镇内审机构作为审计法制宣传切入口,通过内审人员分组季度例会形式进行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宣传,聘用内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推动内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及对国家审计的认识,今年开展的区绿化市容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区30%的内审人员参与了项目。
(三)健全内部规范,强化内部管理
围绕依法审计,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多年来,我局持续抓紧内部规范建设,随着新《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市审计条例》的出台,我局开展多形式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方式,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制度与规范性格式文本相结合,建立健全内部规范。今年我局建立了《审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操作规程》、《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财务管理规定》、《保密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审计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制度,并针对现有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并逐步完善,同时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格式文本汇编、部门预算执行规范性格式文本汇编,着手制定专项审计(调查)规范性格式文本汇编和审计项目工作流程。二是项目质量检查与优秀项目评选相结合,加强内部监督。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通过对去年完成的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计划、过程等六方面内容的检查,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落实整改,有力促进了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反映了参评项目在依法审计、规范审计行为、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明显进步,在市局2012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中,我局报送的区科委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区水务局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项目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四)逐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五联合”机制
根据两办“规定”和我区《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暂行办法》要求,今年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就联合进点、联合公示、联合力量、联合过程和联合反馈“五联合”工作机制作了进一步深化,明确了联合反馈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细则,探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共享及整改检查等事项,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部门、联合反馈带队领导、联合反馈的时间、操作流程、通知方式及被审计单位参会人员范围等事项。(四)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一是审计公开常态化。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整改情况报告均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逐步深化审计公开。今年我局确定适时公开部分审计项目结果报告,2012年6月25日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关于本区2009-2010年度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同时根据公开效果来确定下一步审计公开力度。(五)加强职业道德检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结合市审计机关第26次职业道德检查月活动,由局纪检、监察和机关党支部共同组成检查组,通过发函、走访等形式检查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检查结果未发现一例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今年我局在开展廉政教育和落实检查工作的同时,由局长与科室长签订了《科室廉政责任书》,明确科长为科室的廉政第一责任人,再由科长和科员签订《廉政承诺书》,明确科员对科长负责,实现廉政责任层层落实。
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署8号令的执行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底稿还存在要素不齐全、填列内容不规范,审计组对委托审计的控制情况还不太理想等问题。二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的全面彻底完成尚待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对某些问题的整改由于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等原因,整改的难度及所需时间长,致使有些整改工作无法在审计规定的时间内彻底完成;由于审计整改的时间限制,有些问题只能是承诺性整改,真正看待是否整改尚需采取措施予以跟进,由于审计部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力量的不足矛盾日渐突出,审计跟踪整改存在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后续监督工作的跟进。
(一)坚持全局人员学法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党组中心组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局领导非常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领导带头,学法先行,精心部署、严格要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办公室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明确领导及审计人员的学法用法内容,认真参加局每周五的学习会,解读《国家审计准则》、《市审计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知识测试,并多次在会上就依法审计工作提出要求。二是全局审计干部学法用法坚持不懈。局里为每个审计干部订阅了《中国审计》、《审计》、《中国审计报》和《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等各种法规资料;坚持周五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审计署视频培训和市审计局举办的专题讲座,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行政法规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知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审计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切实做到依法审计,实现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宗旨。
(二)坚持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制宣传方式,提高法制宣传效果
一是通过局域网及时法律、法规、规章等学习课件,提高局内信息传递效率;开展专题讲座、集中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专业法律知识测试、撰写体会心得等活动,增加宣传多样性,并在区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上解读《市审计条例》。二是通过报刊、网站、电视等媒介,进行专题解读、公告、新闻采集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促使社会各界对国家审计的理解、认识、参与和支持;同时,为区纪委机关全体干部和街镇纪检干部讲解“国家审计基本情况及街镇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区编办组织的全区事业单位法人培训班讲解“国家审计基本情况及事业单位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依法审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与宣传区委区政府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发挥的作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审计专报、专题讲解、邀请调研等方式,提高宣传效果,争取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重视和支持。四是把全区各委办局财务审计部门、街镇内审机构作为审计法制宣传切入口,通过内审人员分组季度例会形式进行审计法律法规规章宣传,聘用内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推动内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及对国家审计的认识,今年开展的区绿化市容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区30%的内审人员参与了项目。
(三)健全内部规范,强化内部管理
围绕依法审计,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多年来,我局持续抓紧内部规范建设,随着新《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市审计条例》的出台,我局开展多形式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方式,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制度与规范性格式文本相结合,建立健全内部规范。今年我局建立了《审计文件材料立卷归档操作规程》、《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财务管理规定》、《保密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审计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制度,并针对现有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并逐步完善,同时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格式文本汇编、部门预算执行规范性格式文本汇编,着手制定专项审计(调查)规范性格式文本汇编和审计项目工作流程。二是项目质量检查与优秀项目评选相结合,加强内部监督。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通过对去年完成的每个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计划、过程等六方面内容的检查,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落实整改,有力促进了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反映了参评项目在依法审计、规范审计行为、创新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明显进步,在市局2012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中,我局报送的区科委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区水务局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项目分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四)逐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五联合”机制
根据两办“规定”和我区《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暂行办法》要求,今年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就联合进点、联合公示、联合力量、联合过程和联合反馈“五联合”工作机制作了进一步深化,明确了联合反馈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细则,探讨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共享及整改检查等事项,确定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部门、联合反馈带队领导、联合反馈的时间、操作流程、通知方式及被审计单位参会人员范围等事项。
(五)加大审计公开力度,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
一是审计公开常态化。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整改情况报告均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逐步深化审计公开。今年我局确定适时公开部分审计项目结果报告,2012年6月25日通过区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关于本区-年度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同时根据公开效果来确定下一步审计公开力度。
(六)加强职业道德检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结合市审计机关第26次职业道德检查月活动,由局纪检、监察和机关党支部共同组成检查组,通过发函、走访等形式检查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检查结果未发现一例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今年我局在开展廉政教育和落实检查工作的同时,由局长与科室长签订了《科室廉政责任书》,明确科长为科室的廉政第一责任人,再由科长和科员签订《廉政承诺书》,明确科员对科长负责,实现廉政责任层层落实。
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署8号令的执行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底稿还存在要素不齐全、填列内容不规范,审计组对委托审计的控制情况还不太理想等问题。二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的全面彻底完成尚待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对某些问题的整改由于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等原因,整改的难度及所需时间长,致使有些整改工作无法在审计规定的时间内彻底完成;由于审计整改的时间限制,有些问题只能是承诺性整改,真正看待是否整改尚需采取措施予以跟进,由于审计部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力量的不足矛盾日渐突出,审计跟踪整改存在困难,需要相关部门后续监督工作的跟进。
2014年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已施行近两年。学习和运用新准则对推进保险公司内审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新准则反映的内部审计发展最新理念的分析,提出了促进保险公司内审转型向纵深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内部审计新准则建议
一、内部审计准则新变化
1.进一步提升准则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比修订前后准则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由于新准则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ISA),其编码更加科学。在将具体准则分为作业、业务和管理类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后准则体系均使用四位数编码。其中第一层次为: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编码为1000。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第11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第1201号。具体准则作为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编码为2000。其中,内部审计作业类编号为2100,分别为第2101号至第2109号;内部审计业务类编号为2200,分别为第2201号至第2204号;内部审计管理类编号为2300,分别为第2301号至第2307号。以第2306号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为例,第一个数字2代表该准则为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准则,第二个数字3代表该准则为具体准则中的管理类准则,第四个数字6代表该条准则在管理类准则中的序号。实务指南作为准则体系的第三层次,编码是3000。第3201号至3205号分别为建设项目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种编码方式系统性强,避免了交叉、重复,也为准则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2.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审计定义。原准则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和目标的实现。”新准则将其修订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接轨。与原定义相比,主要变化体现在:
(1)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之前内部审计过于强调发现差错的作用,修订后内部审计更加强调价值增值功能。因此,借鉴IIA的定义,此次修订将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和评价”改为“确认和咨询”,拓展了原定义中的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
(2)关于内部审计的范围。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范围界定为“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由“经营活动”改为“业务活动”,旨在说明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还包含非盈利组织。修订后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体现了内部审计重点在发现风险。
(3)关于内部审计的方法。修订后的定义中增加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强调了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特征,展现出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助于内审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内审职业对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的要求。
(4)关于内部审计的目标。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目标更高的定位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修订后定义中着重指出了内审的价值增值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治理、价值增值中的意义,明确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宗旨,并且强调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与国际、国内先进审计理念的接轨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
3.扩大了准则的适用范围。随着经济发展与新《劳动法》的实施,许多企业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而外包的业务在旧准则中未纳入监控,新准则将审计业务范围作了重新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根据其中“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本组织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的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的规定,对于非本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包括外包的审计业务在内,均应适用本准则。
4.增强了准则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准则对原准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对内部审计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绩效审计准则是将原准则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合并完善的结果;修改和补充原准则中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风险管理审计三个具体准则,形成完善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同时,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辅相成,对准则的适用性有大幅提升。此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有关诚信正直、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义务等具体规定也进行了细化,删除舞弊的预防、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工作等操作性不强的相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体系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0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等内容,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二、内部审计准则变化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内部审计理念、目标存在滞后性。新定义突出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内部审计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查错防弊的功能将进一步淡化。保险公司目前内部审计审仍将财务审计作为重点工作,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如2014年,审计重点集中在虚列收入、三重一大、劳务派遣违规、小金库等方面,当年查出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2015年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仍集中于这几方面。而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都没有列示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里。
2.现有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科学。保险公司目前组织机构与新准则不适应。新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多层级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实行集中管理或者分级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并保持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及时、高效的沟通。”并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上都是在业务上受本级机构和上级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双重管辖,这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本级领导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让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大打折扣,对内部审计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3.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此次修订后第2201号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包含修订前第12号、第16号、第21号和第5号具体准则。从审计范围角度看,修订后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全面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并且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其中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规范,同时借鉴、吸收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有关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规定,力求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衔接。近几年来,邮政系统加大力度建设邮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初见成效,但目前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集中于控制活动方面,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控监督方面,存在很大缺失。要想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经营、管理行为和管理制度的关注上,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审查保险公司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4.内部审计的绩效审计工作缺失。此次修订将第25号、第26号、第27号具体准则合并修订为第2202号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新准则再次强调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对审查评价的内容、方法、报告的书写做了详尽的规定。这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从设立至今,审计工作主要集中于事后财务审计,从未将管理业绩评价,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充分利用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提高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纳入其工作范围。从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查出的重大问题概要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审计部门主要集中查处“小金库”、虚列收入、违规操作等问题,很少对公司绩效问题提出异议。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
5.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薄弱。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工作最注重的是审计质量,修订后内审准则从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关内容,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内审质量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包括的措施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质量评估的主体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保险公司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面较薄弱,没有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流程。
6.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后续教育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内审人员工作从“监督和评价”上升到“确认和咨询”,也对内审人员在关注层面、专业强度、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人员为财会人员,管理、工程技术、法律、IT业专业背景方面的人员不多,不能完全满足管理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既熟悉传统审计,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保险公司内审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江波.内部审计对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控制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7
[2]刘永勤.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与执行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1(6)
[3]杨炜杰.内部审计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3(2)
[4]尤广辉.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审计报,2013.9.18
[5]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
[6]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青海金融,2014(9)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新准则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58-02
一、内部审计准则新变化
1.进一步提升准则体系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比修订前后准则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由于新准则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ISA),其编码更加科学。在将具体准则分为作业、业务和管理类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后准则体系均使用四位数编码。其中第一层次为: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编码为1000。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第11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第1201号。具体准则作为准则体系的第二层次,编码为2000。其中,内部审计作业类编号为2100,分别为第2101号至第2109 号;内部审计业务类编号为2200,分别为第2201号至第2204号;内部审计管理类编号为2300,分别为第2301号至第2307号。以第2306号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为例,第一个数字2代表该准则为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准则,第二个数字3代表该准则为具体准则中的管理准则,第四个数字6代表该条准则在管理类准则中的序号。实务指南作为准则体系的第三层次,编码是3000。第3201号至3205号分别为建设项目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这种编码方式系统性强,避免了交叉、重复,也为准则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2.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审计定义。原准则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和目标的实现。”新准则将其修订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接轨。
与原定义相比,主要变化体现在:(1)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之前内部审计过于强调发现差错的作用,修订后内部审计更加强调价值增值功能。因此,借鉴IIA的定义,此次修订将内部审计的职能从“监督和评价”改为“确认和咨询”,拓展了原定义中的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2)关于内部审计的范围。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范围界定为“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由“经营活动”改为“业务活动”,旨在说明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还包含非盈利组织。修订后增加了对“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和评价,体现了内部审计重点在发现风险。(3)关于内部审计的方法。修订后的定义中增加了“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强调了内部审计的专业技术特征,展现出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助于内审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内审职业对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的要求。(4)关于内部审计的目标。修订后的定义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界定为“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促进价值增值以及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目标更高的定位将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内部审计的层次。
修订后定义中着重指出了内审的价值增值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组织治理、价值增值中的意义,明确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宗旨,并且强调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与国际、国内先进审计理念的接轨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变化。
3.扩大了准则的适用范围。随着经济发展与新《劳动法》的实施,许多企业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而外包的业务在旧准则中未纳入监控,新准则将审计业务范围作了重新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根据其中“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本组织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的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的规定,对于非本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包括外包的审计业务在内,均应适用本准则。
4.增强了准则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准则对原准则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对内部审计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绩效审计准则是将原准则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合并完善的结果;修改和补充原准则中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风险管理审计三个具体准则,形成完善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同时,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辅相成,对准则的适用性有大幅提升。此外,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有关诚信正直、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和保密义务等具体规定也进行了细化,删除舞弊的预防、协助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工作等操作性不强的相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体系包括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20个具体准则和5个实务指南等内容,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二、内部审计准则变化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内部审计理念、目标存在滞后性。新定义突出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内部审计新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位于一种“确认和咨询”活动,查错防弊的功能将进一步淡化。保险公司目前内部审计审仍将财务审计作为重点工作,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如2014年,审计重点集中在虚列收入、三重一大、劳务派遣违规、小金库等方面,当年查出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2015年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仍集中于这几方面。而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都没有列示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里。
2.现有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科学。保险公司目前组织机构与新准则不适应。新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多层级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实行集中管理或者分级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并保持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及时、高效的沟通。”并强调“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保险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基本上都是在业务上受本级机构和上级机构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双重管辖,这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本级领导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让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大打折扣,对内部审计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3.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此次修订后第2201号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包含修订前第12号、第16号、第21号和第5号具体准则。从审计范围角度看,修订后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全面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并且从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详细阐述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其中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规范,同时借鉴、吸收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有关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规定,力求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衔接。近几年来,邮政系统加大力度建设邮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初见成效,但目前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集中于控制活动方面,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内控监督方面,存在很大缺失。要想将审计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经营、管理行为和管理制度的关注上,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审查保险公司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4.炔可蠹频募ㄐ审计工作缺失。此次修订将第25号、第26号、第27号具体准则合并修订为第2202号具体准则――绩效审计。新准则再次强调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对审查评价的内容、方法、报告的书写做了详尽的规定。这对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从设立至今,审计工作主要集中于事后财务审计,从未将管理业绩评价,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效率,降低经营风险,充分利用资源,增进经济效益,提高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纳入其工作范围。从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查出的重大问题概要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审计部门主要集中查处“小金库”、虚列收入、违规操作等问题,很少对公司绩效问题提出异议。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
5.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薄弱。众所周知,内部审计工作最注重的是审计质量,修订后内审准则从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关内容,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内审质量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包括的措施进行了细化,明确了质量评估的主体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审计项目负责人。保险公司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方面较薄弱,没有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流程。
6.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准则》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后续教育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内审人员工作从“监督和评价”上升到“确认和咨询”,也对内审人员在关注层面、专业强度、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人员为财会人员,管理、工程技术、法律、IT业专业背景方面的人员不多,不能完全满足管理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既熟悉传统审计,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风险控制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保险公司内审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江波.内部审计对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7年度全国“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治理、风险控制中的作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C].2007
[2] 刘永勤.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与执行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1(6)
[3] 杨炜杰.内部审计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新财经(理论版),2013(2)
[4] 尤广辉.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审计报,2013.9.18
[5] 吕文慧.新旧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
[6] 姚小燕.内部审计新准则对央行内审工作的启示.青海金融,2014(9)
[7] 李浩.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内审规范发展――对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解读.思想战线,2013(1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河北石家庄 050081)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形成原因;防范措施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含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失真,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各个国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定义不完全相同。首先从国际上来讲,对国际审计准则的第二十五条解读,可认为,当一个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就可能出现审计风险,如果工作人员不能辨认出虚假信息的时候或者无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意见,那么就会造成审计风险的产生。其次从美国的相关审计准则上分析,美国的四十七号审计准则中提到,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发掘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信息所造成的风险。最后从我国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对这些准则进行了完善,其中最新的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指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在陈述财务报表意见的时候,可能出现虚假陈述的现象,这样就导致审计报告的失真。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分类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跟国家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是由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的,并且随着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事务所在日常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它主要表现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就是体制风险;其二就是规模风险。1、体制风险。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财产所有制制度,审计正是随着这一状况的产生而出现的。但是各个国家的所有制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和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对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我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在当时,很多事务所都是国有企业,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在众多事务所中不存在相互的竞争力。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制度的转变,事务所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陆续有合伙形式的事务所出现,这时候事务所的所有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相互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强,那么审计风险也随着发生重大的改变,审计风险不断增加。2、规模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事务所,这些事务所大小不一,服务种类和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数量非常多规模很小的事务所,这就导致在竞争中非常的激烈。(二)经营风险会计事务所在经营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一些经营风险,这是由他们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具体的经营风险如下:1、客户维护风险。公司为了要保持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称为客户维修风险。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形成不同的客户群体。有些取得胜利是赢在了服务很好,赢得了客户的很深的信任;而另一些人则依靠客户的不合理要求,维护。2、市场开拓风险。一个公司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前提就在于要不停的去开拓市场。目前在我国出现了很多知名的会计公司,他们的工作重心就是不断的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在审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不同形式的审计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局限就极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比较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避免所有的错弊内容主要侧重于企业相关的制度。这种审计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已经不能适。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目前广泛使用的是计算机抽样审计方法,但是在这种审计方法对样本的要求较高,一旦样本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审计风险必然产生。2、经济活动的复杂审计的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也密切相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很大,经济活动非常复杂,那么将会给整个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不可控因素。导致审计人员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难度增加,风险也难以避免。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为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审计制度还不是太健全,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无法处理,有时,审计师不得不仅仅依靠经验进行审计,这不仅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也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4、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较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在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注册会计师的主观判断会影响整个审计的最后结果。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较少,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工作的时候有很大的任意性。一方面,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继续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一些注册会计师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尺度较大,使得审计风险增加。5、对客户交易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了解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一般都涉及很多方面,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会对审计工作更加有利。企业是个十分复杂的机构,特别是大企业,管理的时候也十分麻烦,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很有可能会在账本上做手脚,如果审计人员没有了解这些情况,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除此之外,如果管理层之间出现矛盾,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最终结果。这些都是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只有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审计人员得出的结果才是最接近真实的。6、审计评价不准确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层工作的评价。然而,由于一系列的操作标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评价会导致失真。例如,对审计事项的超范围评价,评价内容过空,评价表述太过分散,评价的依据不统一。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防范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审计研究,发展审计技术审计人员工作的过程就是搜集证据的过程,因为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要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要不然就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只会增加审计风险。在收集审计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使用相应的办法。提高技术水平与降低审计风险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加强对审计的研究,发展审计的相关技术是从审计理论上,对降低审计风险有效。2、加强审计规范和职业道德建设为了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我们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严格要求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这一点要从人事部门抓起,规定他们在招聘的时候要注意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保证审计人员坚持职业道德。第二,制定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我们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操作说明书,并不需要特别仔细,只要有大致的提纲就可以,这样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只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人为出错率,降低了审计风险。3、制定同业互查制度同业互查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同行业的互相检查,这样更加有利于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同行业都是相互竞争的,消弱他人就是壮大自己,所以同行业之间互相检查就会非常严格,专挑别人的毛病,但是反过来,促使会计事务所工作更加规范、认真仔细,这样良性循环下去对整个审计环境是十分有利的。如果这个制度能够顺利执行,我国的审计工作就会更加规范。
(二)改善审计界的环境
提高审计环境。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切断政府部门和会计公司的利益,确保人员,会计公司的财务,业务和实名与政府脱钩。如果出现政府官员勾结会计事务所的事情,一定要从严处理,因为如果这样的风气不加制止,会计行业的环境永远都不会改善。除此之外,会计事务所也要加强自我控制,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之前,一定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的工作,这样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了解客户的组织机构,业务范围,经营管理现状,并对客户内控制度及行业管理,政府调控情况取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自身的质量控制
社会审计组织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即一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拥有一定数量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和必要的财产、资金,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大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这也是减少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很大的因素。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只要找到这些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建勋.防范审计风险之我见[J].财税与会计,2001(7)
[2]俞卫国.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及防范对策[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1(6)
[3]王军波.略论审计风险控制[J].事业财会,2002(9)
关键词: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城市公立医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内部审计随着医院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抽取国内50家2014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有40家综合性医院,9家专科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3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28家,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13家。问卷填写人员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要调查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1.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
调查显示: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2014年收入在10亿~25亿元的有35家,25亿元以上的有14家;47%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0%~15%,16%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5%~20%,8%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31家医院年末资产总额在10亿~30亿元,11家医院在30亿元以上;57%的医院近三年资产平均增速超过10%。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医保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了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2.城市公立医院风险持续走高且风险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8%的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40%;47%的医院2014年资产负债率超过40%,有的医院甚至超过60%;25家医院2012-2014年医疗业务平均收现率①在95%以下,6家医院在70%以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医院仅占47%,而且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主要针对基建、物资采购等部门,且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查找风险点。可见,在政策多变、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医院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作用下,城市公立医院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持续走高。
3.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44家医院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占90%;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23家,占46.94%;部分执行的有25家,占51%。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评估不足,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1];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作用;四是医院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使医院内部控制缺乏及时预警功能和有效监督机制[2]。
(二)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多种内部审计模式交叉运用
调查显示:69.39%的医院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多种模式交叉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城市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交叉使用阶段发展。
2.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
调查显示:仅有6.12%的医院单选事后审计,49%的医院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51%的医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可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介入已成为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基建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调查发现,经济合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占医院总审计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外部约束和医院自身的管理需求下,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三)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尚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调查显示:36家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11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家与财务合并办公,还有1家选择了其他方式。可见,尚有部分医院未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职能的发挥受限。
(2)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32.65%的医院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结果,63.27%的医院比较重视,较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各占2.04%;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进行审计时,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比例只有50%。
2.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足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53%的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为3~4人,25%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足3人。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日益繁杂,内部审计监督范围要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从业人数和业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必然趋势。
(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在样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占57.04%,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占30.37%,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占3.70%和0.74%,其中拥有审计专业职称的仅占28.15%;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7.47%,所学专业大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继续教育方面,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财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可见,医院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转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了解财务或审计的相关知识,欠缺工程技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知医院经济活动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3.内部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医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多种模式交叉使用的医院超过半数,但大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4.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虽然63%的医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只是部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工作大多仍通过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结果易出现偏差,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不高。同时,审计成果的整理、、跟踪和反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且存在滞后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的采集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受到限制,审计范围较窄,内部审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缺乏技术支撑。
5.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调查显示:76%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手册;47%的医院未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医院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议
(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国家审计署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向本单位权力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如不直接向医院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那么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能力
审计项目的广度、深度、风险管控与质量水平都与投入的人力、财物和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人力资源少、信息技术水平低是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且短期获得更多人力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现实。所以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立足现状,着重提升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首先,通过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内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将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相互融合,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穿插在专项审计中进行。第三,注重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审计信息资源库包括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流程、医院各类招投标文件和经济合同、以往的审计项目资料,等等。
(三)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业准则第十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因此,城市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城市公立医院政策环境变化和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也迫使医院内部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3]。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作用、确保组织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解决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开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医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且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的拓展。城市公立医院在现有管理环境下,一次性购置内部审计软件不太现实,一是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适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成熟软件较少,因此建议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与信息中心协作研发适合本医院的审计软件。研发内容包括审计部门自用的审计管理系统,以及可以嵌入医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系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重要且风险较高的经济事项,研发实时在线的审计监督系统,如基建工程、设备采购、耗材管理和收费管理等。
(五)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以职责为立足点,制度和标准为依托,流程为抓手,以考核促应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4]。首先,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制定规范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确保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延长现场审计时间,浪费审计资源。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独立有效的二级或三级复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审计结论应严谨,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第四,在审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解读[J].卫生经济研究,2011,(3):12-14.
[2]赵中华.医院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42-44.
[3]李曼,刘继明,陆贵龙.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6):157-160.
通过调查49家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剖析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确保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提高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能力、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城市公立医院开始陆续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至今已有20余年,期间,城市公立医院得到了飞速发展。内部审计随着医院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速度。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我国2014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抽取国内50家2014年收入10亿元以上的城市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份,回收49份,有效问卷49份。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有40家综合性医院,9家专科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3家,省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28家,市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13家。问卷填写人员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主要调查医院基本情况、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情况、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情况
1.城市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
调查显示:49家城市公立医院中,2014年收入在10亿~25亿元的有35家,25亿元以上的有14家;47%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0%~15%,16%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15%~20%,8%的医院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31家医院年末资产总额在10亿~30亿元,11家医院在30亿元以上;57%的医院近三年资产平均增速超过10%。由此可见,在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和医保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了收入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2.城市公立医院风险持续走高且风险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78%的医院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40%;47%的医院2014年资产负债率超过40%,有的医院甚至超过60%;25家医院2012-2014年医疗业务平均收现率①在95%以下,6家医院在70%以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医院仅占47%,而且有的医院虽然制定了风险管理制度,但主要针对基建、物资采购等部门,且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风险管理的真正层面,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开始查找风险点。可见,在政策多变、医疗市场竞争激烈和医院规模扩张等内外环境作用下,城市公立医院的决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持续走高。
3.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44家医院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占90%;全面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23家,占46.94%;部分执行的有25家,占51%。城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执行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健全的内控环境,包括权责划分、组织机构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二是风险评估不足,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而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1];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的作用;四是医院业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使医院内部控制缺乏及时预警功能和有效监督机制[2]。
(二)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1.多种内部审计模式交叉运用
调查显示:69.39%的医院将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多种模式交叉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城市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交叉使用阶段发展。
2.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
调查显示:仅有6.12%的医院单选事后审计,49%的医院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51%的医院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同时进行。可见,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介入已成为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流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基建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调查发现,经济合同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占医院总审计业务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外部约束和医院自身的管理需求下,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范围有所拓宽。
(三)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不足
(1)尚有医院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调查显示:36家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11家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家与财务合并办公,还有1家选择了其他方式。可见,尚有部分医院未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是选择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审计职能的发挥受限。(2)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重视和利用程度不足。调查显示:32.65%的医院非常重视内部审计结果,63.27%的医院比较重视,较不重视和很不重视的各占2.04%;政府审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对医院进行审计时,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比例只有50%。
2.内部审计资源配置不足
(1)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53%的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为3~4人,25%的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足3人。随着城市公立医院的经济活动日益繁杂,内部审计监督范围要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内部审计从业人数和业务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必然趋势。(2)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不高。调查显示:在样本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含中级)占57.04%,高级以上职称(含高级)占30.37%,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分别占3.70%和0.74%,其中拥有审计专业职称的仅占28.15%;学历方面,拥有硕士学位的占17.47%,所学专业大多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继续教育方面,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财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可见,医院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转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只了解财务或审计的相关知识,欠缺工程技术、物资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医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知医院经济活动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内部审计人才短缺。
3.内部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调查显示,仅有2.04%的医院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多种模式交叉使用的医院超过半数,但大多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模式相对滞后。
4.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调查显示,虽然63%的医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只是部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工作大多仍通过手工完成,费时费力且结果易出现偏差,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不高。同时,审计成果的整理、、跟踪和反馈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且存在滞后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审计数据的采集能力、转换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受到限制,审计范围较窄,内部审计向较高层次业务拓展缺乏技术支撑。
5.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
调查显示:76%的医院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手册;47%的医院未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制定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医院进行了电话访谈,发现制度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三、建议
(一)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国家审计署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向本单位权力机构或主要负责人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机构如不直接向医院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那么很难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能力
审计项目的广度、深度、风险管控与质量水平都与投入的人力、财物和信息技术等审计资源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人力资源少、信息技术水平低是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且短期获得更多人力与信息技术的投入不够现实。所以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立足现状,着重提升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首先,通过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内外部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将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相互融合,比如内部控制审计可以穿插在专项审计中进行。第三,注重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工作。审计信息资源库包括国家及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单位内部的制度和流程、医院各类招投标文件和经济合同、以往的审计项目资料,等等。
(三)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准则》作业准则第十条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因此,城市公立医院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也是城市公立医院政策环境变化和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也迫使医院内部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识别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3]。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作用、确保组织增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解决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同时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现阶段城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和风险评估技术的开发方面还比较欠缺,建议医院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不仅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而且制约着内部审计部门业务范围的拓展。城市公立医院在现有管理环境下,一次性购置内部审计软件不太现实,一是得不到资金支持,二是适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成熟软件较少,因此建议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与信息中心协作研发适合本医院的审计软件。研发内容包括审计部门自用的审计管理系统,以及可以嵌入医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审计监督系统。医院可以根据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重要且风险较高的经济事项,研发实时在线的审计监督系统,如基建工程、设备采购、耗材管理和收费管理等。
(五)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以职责为立足点,制度和标准为依托,流程为抓手,以考核促应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4]。首先,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制定规范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确保审计工作有据可依。其次,审计实施前应做好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编写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延长现场审计时间,浪费审计资源。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切实做到独立有效的二级或三级复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透彻,审计结论应严谨,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第四,在审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评价和考核,促使审计人员不断改进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优化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解读[J].卫生经济研究,2011,(3):12-14.
[2]赵中华.医院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实施路径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4,(11):42-44.
[3]李曼,刘继明,陆贵龙.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价值实现[J].财会通讯,2010,(6):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