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3 16:34:27
序论:在您撰写实践调查遇到的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预防医学;PBL教学模式;实验教学
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由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创立的,随后在医学教育领域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PBL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围绕具体临床疾病诊疗等问题进行讨论,强调把学习置于场景现实、问题真实、目的明确的真实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验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预防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它还是护理、基础和临床等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鉴于《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PBL教学模式无疑成为了其最适合的教学模式之一。笔者在此结合PBL教学模式在我校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学生的教学实际运用,对其进行以下研究和总结。
1PBL教学的实施步骤
我校医学专科学生的教学相对于本科教学来说,更加侧重于实践,尤其是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培养更是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在课堂知识传授中紧密配合以与知识相关的医学实践能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识,也能使其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中达到教学目的。而PBL模式则完全符合这种教学目标,我们将实践教学中PBL在《预防医学》的具体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1.1实验准备阶段。
《预防医学》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接着要开始着手准备实验教学。包括实验项目的名称、目的、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过程、结果报告书等内容。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包括传授学生文献查阅的方法,以及提供相关的研究思路。
1.2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展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以项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例,首先,学生要对《预防医学》中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等做一基本了解。随后,学生利用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各种网络学术资源数据库自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根据资料分析结果来进行选题。定题后,开始设计调查设计方案。最后,老师对调查设计方案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其修订和完善调查方案。
1.3现场实施实验。
实验方案制定完毕后,学生根据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结合研究课题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导师对问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要给予指导。问卷设计完成后随即开展预调查以对调查表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之后,进行正式调查。
1.4实验总结。
现场调查完成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并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完成调查报告。最后,总结调查经验,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以为PBL教学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2PBL教学模式的效果
在“PBL教学效果”上,在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班的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中。88%的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84%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把多种学科的知识密切结合在一起,使得知识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和巩固,94%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9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对农村卫生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实践操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可见,PBL教学对农村社区定向培养的学生教育来说,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对他们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为医疗这门实践性教强的学科提供了高效、良好的教学模式选择。
3PBL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PBL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并解决,以完善PBL教学模式,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1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难以调动其积极性,这是PBL教学中遇到的普遍的问题。以往的小组分组学习和实验中,由于分组少,人数多,在进行课程学习和调查研究时,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学往往承担了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则乐于“坐享其果”,这样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
3.2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存在的误区。
PBL强调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农村社区定向培养的学生来说,由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往往在教学上更侧重于从理论中延伸出来的实践操作,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有很大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还停留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的以课本、以纯理论知识为中心学习上,往往很难接受或不能迅速适应PBL以实践为重心的学习方式上来,这就导致他们学习上的滞后,甚至造成其对PBL的逆反心理和对实践操作的排斥和惧怕。
4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值得在医学教育领域里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此外,教师还要在实践课堂上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趣化,积极培养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之能迅速适应PBL教学模式。参考文献
[1]邓树嵩,郭蕊. PBL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04) :96-98
一、 范例指路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崭新平台,学生小组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小学生天生模仿性极强,给他们提供一些成功的范例,对于他们开展实践活动会有借鉴意义,也是他们快速进入实践活动的捷径。
三年级学生开展《调查小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设计调查表是活动的首要任务。调查表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包括调查标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调查目的、调查内容等,这些对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特别是调查内容更需要他们精心设计。我们可以首先给他们展示一张《了解自己妈妈兴趣的调查表》,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调查表的基本格式,《小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调查表》就可以照葫芦画瓢了,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
二、 错误警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是正在实践活动中的小学生因看不清楚自己的不当之处而迷惑不解,处在活动之外的人却能够清晰洞察。而实践活动中别人的错误也能够给学生以警示,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少走弯路。
四年级学生开展《观察课桌》的实践活动,指导课上老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学生观察活动现场的视频:一个学生小组利用课间在其他班级观察课桌,有的大声喧哗,有的拖动课桌,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乱扔垃圾,整个观察现场混乱不堪。接着出示观察活动的“诊断书”,让学生填写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避免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会顺利进行。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三、 情境引导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可以预见的,而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活动之前,教师可以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正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四年级学生开展《我爱你,妈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的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整个活动采用递进式的活动方式,各个小组分别从妈妈的兴趣爱好、妈妈的童年、妈妈的一天、别人对妈妈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全面了解妈妈。可以说各个小组的活动成果是丰富而厚重的,但要把这些成果全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又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呢?指导课上老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作出选择。①一节课一共40分钟,除去开始和结束时班长用来回顾与总结的5分钟,剩下35分钟,四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多少时间呢?②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实践活动,谁不想参加成果展示呢?③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汇报吗?④所有的成果都要展示吗?⑤都是采访视频、播放图片、诗朗诵、手抄报吗?通过选择学生明白了成果汇报一定要控制时间、全员参与、合理分工、精选内容、形式多样。在成果展示课上,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利用难得的几分钟,整合各项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让人赏心悦目。孩子们独具匠心,让人刮目相看。
四、 现场点拨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各个小组遇到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问题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可以解决,有的问题羁绊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前进步伐,挫伤了学生实践活动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动态,在活动的现场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这个时候,老师的鼓励甚至一个微笑对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有老师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四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大伊山石佛寺》的实践活动,在采访的现场遇到了尴尬,有的学生甚至想“收兵回营”。那天是清明节,大伊山石佛寺香烟缭绕,香客如流。学生们利用假期前去采访香客们对大伊山石佛寺的历史、重建的现实意义和佛教文化的认识。香客们或怀揣一颗虔诚之心急切求愿,或根本不愿意分心,哪里还有心思和小学生在这里闲聊,学生们很委屈,但是老师远远地给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及时增添了他们采访的信心。接着指导他们如何选择采访时间和地点,如何寻找采访对象,如何礼貌采访,如何理解别人,如何获得别人的支持。学生们重整旗鼓,选择在石佛寺门口、大佛像底座前观察香客们的举止,待香客们拜佛许愿后说明采访动机,相机有礼貌地进行采访,从而得到了香客们的理解,很多香客都争相谈论对问题的看法。后来每当学生们谈起这件事,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不断的发展,教师指导越来科学和规范,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视角入手分析促进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教师指导;有效性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实施和价值的实现最终还是落脚在指导教师身上,指导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需掌握必要的指导技能与技巧,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要规范指导行为和指导过程,评价阶段还要对学生的活动及时合理的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准备阶段的指导策略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万事开头难,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不知去研究什么,不能提出问题。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问题生成能力。同样的学习内容,教师的直接讲授和学生主动提问两种学习方式效果大不相同,实践证明,学生主动提问的学习方式收到的效果更好。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转变原来的通过问答、多媒体等引入方式转为学生学、教师问的引入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课程导入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经验,教师摆正自己的角色,给学生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敢于和能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创设的情景要适合学生,教师要提前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从本地的一些现实情况入手,从学生身边事入手。在导入时可以把这些资源做出图片、短片和文字等等,学生看到与自己的息息相关的材料时,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是否可行,教师都不能简单阻止和否定,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需要从这些问题中挑选适合学生研究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生成活动主题。
2、制定合理的指导方案
教师根据活动主题制定合理的指导方案。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方法、指导方法和过程、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对活动的评价。指导方案的制定可以让自己明确指导任务,指导行为也更有计划性、目的性,避免在活动中指导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教师首先需要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包含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有熟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立活动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依据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适当方法指导。对于活动过程的指导教师主要是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比如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地点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如果外出实践活动还需要考虑安排好带队指导老师、学生安全和与外界联系的等,以保证活动顺利的开展。指导方案中还需做好评价方案的预案,并让学生了解评价活动的指标,促使学生的活动更加规范。
教师的指导方案中还需包括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课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使的活动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为了保证活动的进展顺利,教师要依据活动的过程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防止活动因此受阻。
教师虽然制定了指导方案,但这是预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以及综合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所制定的指导方案进行,需要根据活动的进展和实际需要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二、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策略
课程实施过程的教师主要对学生的主题生成、小组划分、活动使用的研究方法选择等进行指导。
1、主题生成的指导策略
在学生提出问题是我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把所关心的问题生成活动的主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筛选问题,选择那些可行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形成活动的主题。活动主题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活动主题难度太低失去意义,太难则打击学生积极性。活动的主题有价值,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所帮助。其次教师还要考察活动主题所需要的场所、材料等学校或者社区能否提供。最后根据活动主题确立活动的实施方案。
2、活动小组划分的指导策略
许多活动都是以学生小组形式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首先要对分组划分进行指导,合作小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进行分组,在征求学生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小组成员的能力不能以其学科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而更应该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活动主题确立后还需分为若干小的活动主题,这就成为每个小组学习内容。合作小组可以自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的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活动方案。
3、研究方法选择的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中会使用到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分析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等方法。活动主题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教师需要把将活动中所涉及的方法在活动前教会学生,使学生明确这些方法如何以及适用范围,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在想知道调查对象的心理活动时,可以使用访谈法,直接询问对方;也可以使用问卷调查法;只是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举止,然后再加以分析,这就要使用观察法;如果想了解事物之间相互关系时,可以采用实验法。
三、展示与交流阶段的指导策略
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是对学生在活动中情感体验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历程的总结。展示和交流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继续探索,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指导学生选择成果交流形式、引导学生的反思和指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1、鼓励学生采用成果报告形式展示成果
成果报告通常有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这两种形式都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体现学生更多的能力,前提是教师需要提前指导学生学会这两种报告的写法。
指导学生把活动中的收集到的资料先进行筛选,然后加工,在对加工后的资料归纳,并分析原因,最后形成结论。整理资料能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促M学生在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也能够使学生掌握整理资料的方法。其中分析主要是指分析活动的过程,分析活动的结果。分析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感受自己在活动中的成长。结论的形成和展示能使学生体验研究的快乐。
2、引导学生反思
不仅在这个阶段而且自活动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在交流阶段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反思,对活动结果反思。反思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活动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和困难的事;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的。反思活动的收获是什么,从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长成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为了能推动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反思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在反思时学生可能会提出新问题,教师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深化研究,形成问题链,使之成为下个活动的主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动机 关注进程 组织交流
本文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谈谈认识。
一、激发探究动机,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主题
选择主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主题的产生,应基于学生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细心地观察、发现、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例如在开学初,我先让学生搜集并记录自己想研究的问题,选题课上,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1、恐龙是怎样灭绝的;2、环境与我们;3、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4、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我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讨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作为研究的主题,我不是直接去评判“这个行不通,那个不适合”,而是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典型的问题,把确定主题的原则渗透在具体题目之中。通过对这几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作为课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通过指导,教师把“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方法也巧妙地“教”给了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关注活动进程,对学生的困难及时点拨帮助
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整个过程,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点拨帮助。因为尽管活动之前学生已经制定好了研究方案,但活动过程并非是完全按照预先的计划进行的,学生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会发生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及时点拨和灵活处理,保证活动顺利地开展。
1 研究无从下手时,指导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开放性并不等于不讲方法的合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方法的合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后,教师必须根据课题内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例如要进行“我校同学的早餐情况调查”的研究,应选择调查研究法;“洗涤剂对水的污染”研究,实验法才是最合适的。当然,有时候常常是几种方法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调查方法。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了解调查研究法、实验法等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
2 信心不足时,给予鼓励和疏导
综合实践活动许多课题的研究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时间周期较长的话。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往往会丧失了信心,产生退堂鼓的情绪。在众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原因中,外出调查遇到挫折占了较大的比例。
记得我班一组学生在开展“瞿溪马达三轮车的调查”活动中,要对三轮车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回来跟我发了一顿牢骚:老师,那些三轮车夫真凶,我们问他们知不知道安装了马达会带来哪些危害,这些马达车是在哪里改装的……被他们大骂了一通。这是因为被访对象的不合作打击了学生的信心。于是我引导学生更多的从自身去寻找原因,选挥的时机、这样直接的方式是否恰当。经过分析和反思,学生重新设计了问题,以乘车和车夫闲聊的方式,采用“移情”的方法。从聊骑车的辛苦开始,聊着聊着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
3 资料整理时,引导取舍与归纳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后,必然会获得许多的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处理资料。根据当初的研究目的来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归纳。在整个恬动过程中,某一事件对他们产生了银大的影响,可以就这一点对材料进行归纳,也可以围绕活动感受来整理材料。在运用资料时,要引导学生保留作用大的典型资料,去掉重复过时的资料。例如“瞿溪马达三轮车的调查”这一课题,组员搜集到的在三个月时间里发生5起因车速快或汽油燃烧导致伤人事件的资料就很能说明马达三轮车危机人身安全,这就是典型材料。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问题 资料调查 合作与交流 分析整理 评价与反思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所担任的学科是《研究性学习指导》。因为这门学科是这几年新试行的课程,也没有参考书,所以在教学上感到很困难,但我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从刚开始的迷茫和厌烦逐步走入明朗和喜爱的境地,在教学中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现在我只是从自己实施资料调查活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困惑和如何克服的过程来谈一谈,简单写成如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的理解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过程性和探究性。在教材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体验,做到在实践中学习,以学习、练习并逐步掌握研究方法为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这些研究方法,这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的。
教材中要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学科、人文学科、技术学科这三个领域中的研究方法。本教材围绕这三个领域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各步骤,给出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样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研究方法。在体系上以研究方法的学习为主线,以活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本书在体例上力图体现建构主义的思想特点,呈现出开放的、自主的、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在实施活动中综合是能力,实践是手段、活动是方法,研究是内容,学是是目的。这就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也是指导我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
2.活动前准备工作
2.1 先认真分析教材
理解每一节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每课当中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学生在每一环节中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六年级下册《家乡的调查》这一课中,需要搜集关于内蒙古的资料,那么,学生就应具备正确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这一课的“活动拓展”这一环节,我又设计了以调查“我的家乡——鄂伦春旗”为课题的调查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因为他们熟悉家乡,也更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正确分析教材是课前活动关键的一步。
2.2 师生确定研究主题和子课题,围绕问题布置活动任务,这一部分因没有太大难度,学生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2.3 分小组、设计研究子课题的方案
以《家乡的调查》中拓展活动的实施为例,本调查活动中设立的子课题较多,有“嘎仙洞”、“相思谷”、“达尔滨湖”“库图尔其广场”、“民族工艺”、“森林资源”等较多的子课题,如果要进行实地考察,有的很困难,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设计方案时,各小组选择了“资料调查”的研究方法,这是很可行的。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方案的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知道了方案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在搜集资料的形式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活动方式让各小组根据自己兴趣设定了图片组、绘画组、手抄报组、资料组、图表组、文字资料组等,这样提高了学生兴趣。我考虑到教材需要体现的内容远远大于课文中文字资料内容,如果要有视频影视资料和彩色图片的杂志、刊物来展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更有激发学生去调查的热情。所以我到当地旅行社要了两张光碟,到桦皮工艺坊要了《鄂伦春旗旅游指南》和别人那借了《民族服饰》、《桦皮工艺》等杂志,这为下面的活动开展打下了基础。
3.实施资料调查活动
分好小组和设计好活动方案后,学生是否能主动去做呢?家长是否能支持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的完成很难。首先科任教师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说话没力度。其次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如果仅靠我来强调,学生上交的资料没有多少。再者,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有条件能打印资料的家庭只有少数。只有少数家长很支持孩子的调查活动,帮助搜集刊物、图片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请班主任协助我督促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帮我收集学生的调查资料。在此期间,我反复到班级检查验收资料,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家长重视了这项活动,这也和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最后,学生们终于完成了调查资料的活动。他们经历了,体验到了资料调查活动的苦与乐,有了初步的经验。虽然有少数学生无法搜集到图片,也找不到相应资料,但他们在同学和老师帮助下也找到了一些资料。
4.资料的整理分析
学生们搜集到丰富的大量的资料,可是究竟怎样对这些大量资料进行加工提炼呢?这个问题又摆在师生面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仔细阅读分析了研究性学习教材,其中对材料的整理分析方法有图和表格法。分析方法有比较、归纳、综合等。所以在统计分析有数据调查时,我让研究“鄂伦春人口”、“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物数量调查”的小组采用表格和扇形图的方法来分析统计。学生有一定困难,但在经常训练后得到了提高。在三年级上册第五课的研究教材《近视离我有多远》这一课中,就采用表格填数,再用条形图来分析的方法。那么在分析综合文献资料时,开始,学生们不知如何提炼重点,不知怎样用简便语言来说出主要观点。我让学生用语文知识,利用阅读方法来提炼中心,画重点段方法,或用赏析图片和欣赏绘画说感受,并用简要语言来表达的方法提炼资料、加工资料。学生初次接触有困难,要想达到理想效果,是需要付出大量劳动和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这是学生在分析资料活动中的难点。
5.小组内小组间的交流
分析加工资料的方法大体解决后,又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究竟小组内成员怎样交流,小组间怎样交流的问题。起初学生在具体实施这一项活动中,不知怎样进行交流。我是这样设计的,让组长组织交流活动,记录员真实记录,每个组员将自己加工提炼好的资料简要汇报给小组。最后组长组织讨论:怎样再把各组员的资料较全面而突出主要思想客观地写成报告。当然这是高年级学生都有困难的问题。低年级要写简单的结论和认识就可以了。报告中或结论中让学生写出探究过程、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成功的或失误的原因。高年级的学生看接受能力而定。低年级学生只写简单的结论。学生在这一环节其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我所想象的效果,需要在平时的活动中不断的反复的训练。小组间的交流主要是汇报员汇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在短时间内共享共同的成果。如果小组内的交流活动做好了,那么小组间的交流活动就好做了。
6.评价活动的进行
在小组内和小组间进行汇报交流活动时,究竟如何评价,有的学生在此项活动中把握不好,教师需指导。那么怎样评价呢?评价的要求是:对提出问题的评价,制定方案的评价、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其次,评价学生态度、情感发展情况。在活动中评价主要方式有:活动作品鉴赏与分析、学生自我反思、小组评价、教师观察评价、评价表分析等。那么我在学生交流中先让学生学会怎样自我评价:①是否明确本次调查活动目的。②是否能上网或查书籍选择合适资料。③是否能筛选并分析提炼资料向伙伴汇报交流。④收集资料是否真实可信。⑤是否对资料能进行简单分析与概括。⑥是否能清晰向他人汇报探究过程与结果。⑦是否能对思考性或探究性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⑧是否能很好合作等方面来对自己做客观评价。学生在这一项的能力不够好,但如果经常这样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上就会正确客观地进行评价了。学生学会了从哪几方面评价自己,那么在评价他人时就会很容易了。例如:小组长向全班汇报本组森林资源调查情况,针对此汇报其他小组可根据问题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真实可靠,调查方法是否合理规范、汇报是否清晰,是否有创新独到见解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是互评能力的培养。教师评价学生:在调查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知识,活动中是否按方案正确规范实施,活动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与坐标观方面是否有发展。正确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清晰认识到自已在哪方面有进步,哪方面有欠缺,怎样改进完善自我,能正确规划自己、认识自己。所以,我重视了评价。这对活动的总结和对下一个活动的进行有促进作用。
7.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但我想尽办法去克服困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实践,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课题。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用14个"如何"列举了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并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具体到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要想求改革、谋发展,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实事,就必须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不断地化解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其中,关键是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认识问题,善于集中领导力量和群众智慧解决问题,善于把正确的决策富有成效地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题制"无疑最富针对性,最有实践意义。
"课题制",顾名思义,它不是一般的关注表面现象,就事论事。因为改革发展过程中任何问题都不是单摆浮搁的,尤其是一些事关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现象背后往往有复杂的、深层次的矛盾和相关因素。有了"课题制"这个载体,可以集中力量、集中时间搞调查研究,可以吸纳专家学者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多地倾听群众呼声,找准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符合群众意愿,更为科学、管用。
【关键词】调查讨论方法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61-01
我国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1]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不再仅仅是学习记忆知识,而是运用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的最重要目的是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应用,能够对具体的实践过程进行指导,提高对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2~3]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对我国的产业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相关讨论,是对素质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
一、具体的探索实践方式
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自己自行根据自己想了解的产业来组合成一个小组,并对选定的产业进行调查分析,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框架对调查结果进行结构分析,并写成报告,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该组的调查分析报告,其他同学对调查报告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最后的评价,并根据相关结果,给调查报告一个分数,并计入该门课程最终的成绩里。此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二、探索实践的结果
第一,这种让学生对我国产业进行调查讨论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经济学学科,与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非常紧密,有把理论教学与实际的经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样就使理论知识变得直观而又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现在的产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有何不足,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仅在课堂学,在课后也能自觉进行学习,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教学过程和最后的考试结果来看,使用这种方法后,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并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
第二,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学习理论知识的最重要目的是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应用,能够对具体的实践过程进行指导,提高对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对我国的产业进行调查研究,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就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的具体体现。他们在此过程中发现许多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学生普遍反应自己对理论的应用有了一定的理解,从其调查报告来看,比较符合科研的基本规范。而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是分组进行,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对小组进行管理的能力及成员间和小组间进行沟通的能力。
第三,这种调查讨论的教学方法,大大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他们在课堂上是带着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来的,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不能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学习中,学生听课非常积极,并热烈发言,有时针锋相对。这种课堂效果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不积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很少有学习交流的状况,教学效果由此也大大提高。
第四,这种调查讨论的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来的,要求教师来指导和分析这些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有时是连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分析。教师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中可能会有自己不会的问题,在业余时间里催促自己多学习,以尽可能多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探索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是初次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没有相关的经验来指导设计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还不很完善,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
第一,选题范围太大,影响了相互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调查分析的,这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兴趣,但也导致了选题的范围太宽泛。由此导致了小组间的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有深度的观点之间碰撞比较少。
对此,我们应该对兴趣和选题的范围之间进行一下平衡,既要最大保证学生的兴趣,以提高积极性,又要使选题的范围尽量缩小,提高由于学生的学习认识差别而形成的观点冲突,提高学习的效果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学生自身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课程的最终成绩有30%左右来自调查分析报告,而这部分成绩首先由学生来评,教师只是进行综合平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进行的评价比较高,缺乏层次性,那些做的非常好的和相对较差的,所得分数没有太多的区别。我们不赞成通过取消“由学生来评价”这一方式来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来恰当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但如何来完善“由学生评价”这一方式需要更进一步的实践。
第三,这种方法比较耗时,现有的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在课后完成,但分析报告必须是在课堂上进行,而且报告之后也要有学生进行提问和争论,这需要的课时量较大,但现有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够,我们只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这需要老师和学生都做出一些牺牲。
参考文献
1 周永华.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