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8:19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的发展阶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农业现代化具有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劳动者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等重要特征。
理论界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普遍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准备阶段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一些现代的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系统;起步阶段是农业现代化的进入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现代化应具有的特征已经开始显现;初步实现阶段,又称快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个阶段已经初步具备农业现代化特征;基本实现阶段,又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的农业现代化特征十分明显;发达阶段,又称全面农业现代化阶段,该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了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定位、评价,需要重点考察农业现代化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等。
二、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定位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制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将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阶段的主要指标设定为5项: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总数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依据这5项指标数据比较分析显示:200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准备阶段;2003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准备阶段与起步阶段的过渡期;2004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的过渡期;2010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5项指标值对比分析看:人均GDP指标完成度较好,2011年已达到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指标标准,这主要得益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内蒙古经济增长迅速,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值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基本符合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指标值的数值一直较高,处于起步阶段的平均水平,距离快速发展阶段标准值有较大差距,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劳动生产力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重过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道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值远远低于初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标准值,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业发展自身积累有限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价
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包括政策支撑体系、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市场支撑体系、物质装备支撑体系和资源环境支撑体系等七大分支系统在内的支撑体系。考察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要综合全面地考察农业生产的内部、外部因素。从投入水平、产出效益、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4个方面评价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一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素投入指标和产出效益指标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资源环境型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人均)优势,内蒙古的人均耕地面积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2年内蒙古土地产出率为每公顷20291元,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2%。这两项指标的对比反映了内蒙古农业发展中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弱、机械动力不足等因素是制约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2012年内蒙古农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为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反映了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滞后、县域的小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化建设滞后会直接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空间转移的障碍。
四、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保险需求;商业性供给
1引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使得农村保险保障制度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必须要根据现状提出全新的农业保险制度,以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在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需求的前提之下,对其提出商业性保险供给的策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获得良好的保险保障。
2坚持原则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业保险而言给予发展机遇,同时也需经营与培育,而在这一方面,我国可以从国外汲取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予以适当的调整,抢占市场先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长期经营原则。针对农村保险而言,具体表现为暂时的,还有局部性亏损,这对商业保险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精简某些业务,但是不能放弃这个市场。首先,完善的任务强化市场基础投入,比如宣传企业形象,强化其在农村市场的宣传;强化人才培养,构建营销渠道;必须与当地相关部门予以有效沟通与协作,这样能够引导客户潜在需求,让农户对其产品及服务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其次,差异化原则。针对农村保险市场而言,一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存在有效性需求不足的状况,而这其中的需求不足,将很有可能是由于经济不发达造成的,也或者是因为保险意识不强引起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消费习惯等特点,商业保险公司需要制定差异化推广战略,给予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最后,农村及农业保险协调发展。现阶段城乡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逐步加快,因而需要从市场一体化角度予以分析,从而全新审视农村保险市场,这其中需要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业作为基础,发展农业保险,必须要获得政府的扶持与认可,这样才能推动农村保险得以有效推广。
3实施产品创新而
商业保险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根据当前农村经济与政策的最新情况,获取农村经济热点,并且配套供给产品。依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发展要求,则需要不断细化农村市场研究,针对不同层次,还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为他们设计不同的产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和农业及农民的要求。例如针对基层干部而言,需要为其开发乡村干部综合保险,而针对流动人口来说,需要为其设定综合保险、农村流通企业、设定物流保险等。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则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开发不同的险种,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获得合理的保险保障。
4进行营销和服务创新
农村本身地域广阔,人们密度较小,直销成本极高,保险公司需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继而转变以往直销模式,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设置人出单,或是个人营销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渠道,构建合适营销网络。除此之外,要按照农村点多面广,以及区域差异化不断拉大的特点,保险公司必须要调整自身的服务策略,实现创新,并且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服务项目。例如针对专业大户,需要给予业务信息咨询,实施异地赔付;针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则需要给予天气预报、防灾技术咨询;针对投保养老的有健康保险,为他们提供免费体检,还有医疗信息咨询等。
5培养专业化人才
从发展角度来说,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及培养,是推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相较于城市保险市场而言,农村保险市场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根据特殊情况制定适合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全新策略,积极培养扎根农村并熟悉农村业务,而且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理赔人员,并且组织开展农业保险承保,还有理赔,再到技术培训,抑或是开展针对性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为农村保险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在人才储备完善的基础上,能够构建专职服务农村保险的队伍,这样能够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具有良好的商业保险保障作为依托,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性,所以从整体角度分析,于农村商业保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专业化的农村保险理赔人员是非常必要的,这能够为农村商业保险的推广与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农村经济保险的有效实施。
6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正在不断上升,而商业保险发展的不断完善,促使其在农村经济市场的运用中发挥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升商业保险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度。本文中从四个层面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保险需求,还有商业性供给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继军.生命周期视角下我国居民家庭保险规划探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2]陈广.城镇化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机制及干扰因子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5).
[3]李迪.影响农业保险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4]尹成,远史拓.我国农村小额保险:需求、问题与监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2).
Abstract: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 er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lso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moder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theme of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is different, and it fully reflects the dynamic nature of agriculture. Moreov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lso inclusive. It involves not only technology, but also has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y and ecology. In addition, modern agriculture also contains regional agriculture and stage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areas, at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In other countries, they greatly improved labor production through the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 made the income of farmers gradually improved. It is true in many places. They use a lo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o increase production effect of land.
关键词: 农业发展;农业特征
Key word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321-02
1 农业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土地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所有的生产过程当中,土地是人们劳动的场所。土地更为了提供动植物的发育所必需的一些养分的主要来源,是这些生物发展生长发育的所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土地的数量都会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跟其他的机械生产什么的都是不一样的。在大自然中,土地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得土地的面积增大。不过,对于总面积来说,这种增加是很有限度的。而且这样的方式所需要的费用是极大,成果并一定很明显。这仅仅是在不考虑它有副作用的情况下。土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决定了地区的生物的生长发育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土地质量都是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取决于土壤演化过程以及人们劳动形成的人工肥力。适当的通过一些工程改善提高施肥技术,在一定上改变土地的质量。不过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想当的代价。
2 新阶段的特征
在农业上,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而且,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值已经达到了五亿吨了,而且用来供应也是年年有余的。在80年代我们国家的粮食自给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了。而在90年代更加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了,是质的飞跃。而其他一些,比如水果什么的,主要作物以及水产品等都是呈现了比较好的形势。而在农业上,我们有了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农作物的过盛了。在人们看来,农民的收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农民靠着农作物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看来,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已经能满足自家的温饱问题了。而农民的收入也是处于比较底下的。农民的收入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农作物的收入,还有一种是货币的收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人们在收购的比例下降了,使得农民注重了货币的收入。农业发展对技术的要求也是非常大的,劳动力和土地的使用的作用也由此下降。农民在农业发展的制度下创新,因此可以确立农户的独立经营的地位,使得其一体化经营。在改革以来,农业制度的创新是在中国农业组织的基础上的。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家庭的承包制度成为了我国一直坚持的基本安排。这是我国改革以来对农业发展重要的制度因素。
随着市场的全力发展,很多小规模的经营受到了许多的挑战。但是在一个方面,在家庭承包方面难以有重大的突进。而另一方面,这样也不是非常合理的。随着年代的变化,创新才是王道。如果去开发新的农业制度,如何使得他一体化经营。这些都是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价值的东西。而且农民也是可以享受到增值的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 对农业的影响
根据调查,不少农业技术人员都缺乏对农民的基本认识,缺乏对农民的动员、组织、培训和管理的基本训练,缺乏对工作的创造性热情。如果说农民的素质比较低,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农村中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太低。农业与工业生产使不同的。农业主要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同时,农业生产是生态的再生过程。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现有的生物生长发育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效果。他们的生命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副作用是忽略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个地区的气候问题。从而使得农作物的类型出现不同。如果我们去把环境问题分析进农业生产,建立合理的生产机制。通过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来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从而增加农作物的高效供应。相反,如果我们忽略这些问题,都不可以去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使得农业的发展速度得不到提升,影响到产业。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需要专业农户,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村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形成复杂联动的组织体系。有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是建立了现代农业制度。
4 新阶段的任务
在保持自给的基础上,提升农作物的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的生产体系和地区分布。进入了新的阶段发展,农业上的发展需求越来不受制约了,在受到了WTO国外优质农作物的供给来看。我们农业的提醒需要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追求农作物的数量,这样的调整农业生产体系突出质量是前提。我们需要发挥土地以及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发展品质更好果业以及水产品等,无论如何去调整农业的生产体系。我们的重点都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在我们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情况下,我们更加要保证农民的收入。这是我过目前主要的任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也是越来越低下了,因此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难道是非常大的。因此,提升收入增长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时下,构建这个农业体系,我们需要培养农民合作使得现在的农作物与网络交接,另外需要一个协会来管理这些农产品的进销存,建立全农业化的服务组织。使得农民的收入增收。这样农业化产品可以更好的渗透进各个不同的行业组织。这样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有了比较完善的经营体系就是我们需要的现代化农业制度。
5 小结
一定的农业化统揽了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全景。推进了现代化的流程。使得农业化是我们现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现代化就是使用一些高科技技术以及一些农业装备声场手段,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提高农民的文化以及科技技术素质。把传统的农业逐渐的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使得提高了环境质量还能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的改革,它不仅仅是农业局的事情。它反映着整个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是向农业进军的重要阶段。据了解,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农业是需要人们配合政府实行当地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指标慢慢的使得慢慢进化。在我国,农业具备了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离农业现代化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我们国家对现代的体系有了一定的改革。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使得农业现代化统揽农业以及新农村的发展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推进新农村的大力发展,从而使得整个农业以及新农村的体系更好的提高到一定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
关键词:农村科技园区;创业;阶段;创业环境
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具备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组装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出现与发展的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创业阶段,其创业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199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成立10大农业科技园区,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成立,以后全省陆续成立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拉开了全国各地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序幕。1994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
该阶段主要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为主。进行设施农业示范。在种植方面以推广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为主。该阶段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标志。
1.2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国家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项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布点。国家财政部1998年批准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1999年起专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为1万亩以上。另外。地方政府主办的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建设一批高效的农业科技园。据农业部科教司2000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到600多个,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000多个(蒋和平,2001)。
该阶段强调示范功能、培训功能,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但部分园区的政府色彩浓厚,多为“盆景”或“形象工程”,部分园区效益不显著。该阶段以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1.3 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规范发展阶段
通过几年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了多渠道的向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开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高新适用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植政策”。此后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部委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科技部连续启动两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阶段,园区进行规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服务体系。国家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该阶段以2001年8月科技部启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为标志。
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把全球创业观察(GEM)开发出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分列入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园区创业与创新的主体作用。
2.1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持关系。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园区需要一个好的硬环境如区位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等。硬环境又可分为不可变硬环境和可变硬环境。
2.1.1 不可变硬环境
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将使园区具备其自然属性,因为一旦园区选址确定,将使园区创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确定,如交通距离、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及其他生态资源不可改变,或者改变时需要大量成本,如建设配套水库等。
例如,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部于2002年5月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原有园区核心区――连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不足、土地费用过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培育大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更好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先导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连市决定将原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连丰园区)与登沙河镇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园区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登沙河)。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由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区和9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分区构成,形成“1+9”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因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的矛盾,还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可变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一旦确定,将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可变的硬环境。可变的硬环境体现着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和园区建设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能力。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一般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由政府投资兴建,资本运作良好的园区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运作,由人驻园区的企业投资或融资建设。可变的硬环境越完善、配套越齐全,越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从2006年起,沈北新区蒲河以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城建规划和城建计划,连续5年,市政府每年补贴1亿元,用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将“七通”(上下水、电、
暖、蒸汽、煤气、电讯)接至项目用地红线50米范围内,产业用地免征电力增容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
2.2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软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隐藏在硬环境背后的软环境对硬环境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区创业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可分为3个层次:介质环境、机构环境、调控环境。
2.2.1 介质环境
介质环境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直接影响人们的创业精神、互信合作的精神等。这种环境与园区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国民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园区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GEM,200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十分重视教育培训活动,强调示范、培训、孵化功能,一方面引导园区产业创业成功,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户进行示范、培训,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与科教机构合作,引入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下一步教育培训努力的方向,将使园区中具有更多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例如科技部很重视国家科技园区教育培训工作,将其列为园区重要的考核指标。
(2)文化和社会规范
文化与社会规范环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是园区社会群体中人们相互交流的产物。主要包括群体信守的价值观、信仰、思想、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园区社会规范是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规范不能相互独立存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创新文化是构建整个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由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共享,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无缝联合、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沈北园区蒲河新城良好的园区环境、便捷的工作条件和鲜明的形象标示与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城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新城共有3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禾丰集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成立了饲料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辉山乳业成立了乳制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激光成立了涡轮激光修复技术中心等。
2.2.2 机构环境
机构环境包括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内创新和创业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主要是指园区各种社会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中介参与,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园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也将科技中介建设列入重要的地位。
(1)研究开发转移
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是农业科技园区重要的任务之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园区研究开发转移的环境构建。通常园区与科技机构密切合作。选择几个技术依托机构,成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园区以此构成良好的研究开发转移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商品化。
例如,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分重视专家大院建设,适应了农民群众盼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领先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园区各农业专家大院与重庆以及西南甚至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聘请专家,针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良种牛繁育、薯类脱毒、柑橘脱毒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2)金融支持
为了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伊始就重视园区的融资问题,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6个单位之一就有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除了有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造血和输血机制。园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也是一个很好的筹资渠道。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引导基金如孵化基金、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也是必要的。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优势企业、种子期科技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增值服务,解决资金瓶颈:区内蒲河新城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全国“三化”解决“三农”的示范区,将积极选择、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它大型产业化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优惠贷款。
(3)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园区的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属于园区促进创业的机构环境的一部分,各种中介机构的建设如:法律服务机构、会计服务机构、各种咨询、评估机构等;各种服务体系的配套如:通讯设施、邮电网点、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等机构、设施的健全。这些机构、设施是否健全,提供的服务水平如何。提供的服务能否使人园企业用得起等方面是机构环境建设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成立的各种科技园区绝大多数都设有科技服务区或管理服务区,为园区的软硬环境提供服务。
2.2.3 调控环境
调控环境是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园区多个创业和创新主体发生协同效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政府指导,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支持和引导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政府政策
政府在促进园区创业和创新中的角色是制定政策。通过政策来影响创业者或创新主体的决策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在推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些促进创业和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并对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税收、科研经费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2)政府项目
我国比较有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都是通过政府项目建设的,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如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由财政部批准立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
(3)进入壁垒(入园项目选择)
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提出的进入壁垒主要涉及国内开放程度。体现在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是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环境中,进入壁垒涉及对创业企业入园时所作的限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缩影,体现科技、效益、生态三位一体。因此,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在招商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对一些入园企业进行限制,主要从生态、节水、节能、园区功能分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带动等方面考虑。
关键词:节水农业;水权制度;发展趋势
1 节水农业灌溉面临的问题
1.1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尚未建立,生产上对各类农作物灌水次数、灌水时期、灌水定额等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科学指标。目前由于经济水平及农业技术人员的限制,一般的农民对灌溉知识不了解,只知道要让作物有充足的水分,就尽量多灌水,但是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超量灌水不仅造成浪费,无效消耗高,而且经济效益低下。
1.2 节水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现有灌溉工程主要是土渠输水,田间的灌水方法大多为传统的大水漫灌,且由于田间灌溉工程设施不完善,沟渠规划不合理,入地流量不适宜,灌溉措施粗放等原因导致水资源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加上许多设施年久失修,效率低下,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另外,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成熟的先进节水技术如膜下滴灌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了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1.3 管理薄弱、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不完善
灌溉管理问题尽管年年强调,但少有改善。基层灌溉管理机构实行自负盈亏以后,不少地方把多种经营赚钱作为管理单位的主要工作,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加上社会治安不力,灌溉设备常被破坏,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经费短缺无力更新修复,灌溉效益日渐降低。
2 我国节水农业灌溉发展趋势
2.1 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选育与节水农作制度的建设将加速发展
抗旱节水农作物品种不仅具有节水抗旱的突出特点,又具备稳定的产量性状和优良的品质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重要的节水增效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作物抗旱基因的发掘和分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抗旱节水作物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对改善农作物本身的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农田水利利用率产生重要的作用,是未来农业节水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2.2 水权水价制度将逐步完善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工程、技术等综合措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源运行机制,将强制性节水和效益引导型节水合理结合,运用水权制度规范和调节农业各类用水户的行为,增强价格杠杆在水资源供求关系中的调控作用。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权流转、水票流通”的管水方案,通过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定《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以核定的土地面积为基准,将水权分解到用水户头上,为用水户发放水权证,用水户根据各自的分配水量购买水票。配套完善量水设施,准确计量灌溉用水。通过发挥协会在灌水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田间渠系工程的有效管护,转变农民群众的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效益,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适时适量,有计划地科学用水,优化灌溉制度。实行定额灌溉,加强水价和收费管理。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多部门间的配合下,保护水资源,合理调配水源,实施灌区优化配水技术,地面地下水联合优化运用,做到充分拦降水,优化配置地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保持利用土壤水,搞好四水转化。
2.3 农业种植结构将逐步优化
以增强农业节水抗旱能力,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重点,坚持关井压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推广配套节水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农业内部节水工作,挖掘现有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调整与水资源相适应的节水高效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内部节水增效的首要任务,依据当地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以水定作物类型,以水定种植规模,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和模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及模式。调整优化种植作物和品种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使作物生长需水期与雨季同步,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
2.4 节水农田水利设施将加快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加强田间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的节水农业新格局。与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和旱作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组织实施相结合,加强田间节水微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
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我国许多县市是农业大县。农业大县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产业面积大,大农业面积一般在几十万亩以上;二是农民多,一般占总人口的70以上人口为农民;三是从事大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四是农业产品数量多,粮多、猪多、棉多、菜多、林多、茶叶多。农业大县的优势是农业,要不要大力发展工业呢?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呢?发展什么工业呢?怎样发展工业呢?工业有许多优势,一是比较效益高。旺旺食品所用大米加工后可以增值44倍;二是税收高。据对历史资源分析,我国每百元工业净产值提供的财政收入达45元左右,而农业只有2元左右。全国90年代以来,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为40%左右,而农业只有4%,商业只有24%;三是有利于农民增收。浙江省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15%,增加部分的85%来自二、三产业,来自第一产业的只有15%,在第一产业占的15%中,养殖业又占40%。四是可带动农业的发展,因为工业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农业,并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工业有利于解决县域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因为农业劳动力已经饱和,且还有约几亿农业富裕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不在农业,而主要在工业和服务业。六是县域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费大群体。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各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GDP总量,而且可根本上提高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原来多数也是农业大县,它们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从产业层面看主要也是工业作的贡献。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是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占的比例只有11.8,三产占比例为32.9,二产占的比例最高达55.3,最高的县(市)达77.7。湖南县市之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别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高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醴陵市、耒阳市,就是因为大力发展工业,第二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高;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产值较低的桂东县、古丈县,就是因为工业产值占的比重很低。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和该县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呈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发展的水平和高度决定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高度。由此可见,农业大县完全有必要大力发展工业。
问题首先在于农业大县能不能大力发展工业,回答是十分肯定的。
首先,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原材料资源,各种农、林、牧、副、渔产品非常丰富。大米、油料、棉花、大豆、蔬菜、木材、水产品、猪、牛、羊、马、鸡、鸭、鹅、蛋等,都是大力发展工业的宝贵的原材料。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的电力、煤炭、淡水等资源现在多数县市也都有一定基础。
其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县一般有二三十万、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可以转为工业的劳动力达50左右。且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一般一个从事工业的农业劳动力月工资才500-800元,每小时工资3.3元左右。
再次,农业大县有大力发展工业的必要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总的说不算宽裕,但农村与城市比,农村发展工业用地还是有的,农业大县可以充分利用山地、丘陵、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
第四,农业大县有一定大力发展工业的技术资源。这些县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比较发达。一个县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在沿海的务工人员,他们中有一部份有一技之长,回乡后可以充当企业骨干力量。同时,加强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引进,大力发展工业所需管理与技术人材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第五,农业大县中有小部分人员己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了原始积累,各个县市均有一定的民间资本,每个县市大约有上亿元的工业存量资产,有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同时,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本。国家也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农村贷款额度,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所需资金问题。
但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工业关健在选准发展工业的路子。农业大县的优势必竞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完全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去发展工业,农业大县经济发展也会走向歧途。一方面是农业大县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工业,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创新经济发展思路:找到二者客观存在的结合部,这一结合部就是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浅加工、二次加工、三次加工、多次加工,如玉米深加工、大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等;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资、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农业大县在把发展工业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第 三产业。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协作之路,在各个县市按产品进行分工协作,同一产品有许多县市同时生产又规模都不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品种在县市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
农业大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工业有几个着力点:
一是增强“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意识,以工业的理念和方式发展工业型农业,实施“工业强县”或“加工强县”的发展战略。消除一切不利于工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地方保护,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支持、保护与农相关工业的创业活动。
二是从各县市的优势与特色出发,确定几个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立“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不同的县市有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化的基本点就在发挥各个县市的优势,放大各个县市的特色,这样的专业化就是有根基、有活力、有市场、有前途的专业化。切不可不管有没有优势,有没有特色,盲目搞专业化,这样的专业化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专业化,是万万不可搞的。
三是举全县之力培育特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这样的企业大量收购和消化农民的农产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销售给国内外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价值。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组建农、工、商,产、供、销联合公司。
四是为与农相关工业发展开创空间。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农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链,培育规模经济。
五是增强农村工业化的后续力。工业化必须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