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8:09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须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交际能力,学会自我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学会正确对待成败与得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性的具体教育内容:初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其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调节和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主动去帮助老师、同学,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变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的同时,更应注重了解每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区别于其它学科课程的特殊的教学原则。
1.典型性原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在上课前,应该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中常见的、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从积极的角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自己身心的发展规律,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基本的教育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积极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二是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学生的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遵循发展性原则,使每一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都能自觉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杜绝或减少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摘要】心理档案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高职院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学生了解自我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应遵循保密性与整体性原则、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应包含静态信息、动态信息、预警信息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档案;建设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步入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心理档案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性资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着手。
1高职院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意义
1.1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
心理档案作为能反映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合体。高职院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心理档案具有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功能,能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心理咨询、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有助于学校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与控制,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自我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这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是否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调节个性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正确认识自己的劣势和长处,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3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且90后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合作精神淡薄、团队意识较弱、功利主义浓厚等问题。建立心理档案可以让学校更好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2.1保密性与整体性原则心理档案是为学生个人建立的档案,是学生个人心理历程的原始记录,具有隐私性,首先需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在收集学生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不仅要为全校每位学生建立档案,还需关注心理活动各要素的之间的联系,考虑其他因素,如生活、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2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
建立心理档案要确保心理档案材料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要基于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尽可能克服各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地记录档案建设过程中所采集的所有信息,不主观臆断、不妄下结论。同时,慎重使用心理量表,测量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解释。
2.3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时刻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要系统、真实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就必须动态地来看待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收集相关信息,补充、修改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中的不同心理历程,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应包含的内容
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一样,高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也要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
3.1静态信息
由学生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学习生活情况、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以及心理测验信息等几部分组成,也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主体。基本情况是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所学专业、政治面貌、参加学生社团情况、、兴趣爱好等;生活环境主要指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即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在家庭各种的行为表现等;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想表现、行为习惯以及与师生的关系、社会实践情况、获奖情况等;重大社会生活事件主要是指为学生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亡故、家庭突遭天灾人祸、人际关系紧张、遭受重大挫折等;心理测验信息主要是学生参加诸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测验等一些测验量表的日期、结果及分析等。
3.2动态信息
主要是一些阶段性的信息,是反映学生心理变化的材料,包括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及咨询记录等,用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进行补充、修改。
3.3预警信息
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综合起来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及偏离常态学生的个体预警信息等,这部分信息是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尤其要关注的部分,偏离常态的学生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总之,为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等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能够动态监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不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春芳.论高校心理档案的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优生是保障民族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大事。婚前保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的第一级预防措施,是优生的基础。为此,从事婚前保健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交流的技巧,根据婚前保健工作的特点,结合婚检者需要咨询掌握的保健知识及在婚检过程中检出的疾病,为受检者作出合理的解答和提供必要的帮助,达到保障婚检服务对象满意的效果。
婚前保健是健康教育者必备条件
宣教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要把具备健康教育工作素质的人员安排到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必须受过专业培训,具备丰富的临床医疗知识,努力做到“专人专用”,保证婚前保健健教工作内涵,起到宣教服务以服务对象理解及满意为目的。
宣教者必须富有健康教育技巧:宣教者要面带微笑,把亲情化服务纳入工作之中,用充满仁爱的亲情来对待婚检者,尤其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应针对服务对象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交换意见,提供信息,帮助其作出合适的决定。宣教者在提出暂缓结婚和不宜生育的医学指导意见时应当耐心、细致地对服务对象阐明科学道理,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给予重点指导。
婚检健康教育服务遵循的原则:在婚前保健健康教育服务中,宣教者应遵循“严肃、亲切、认真、守密”的工作原则,尤其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婚检健康教育工作交流技巧
宣教形式与方法要新颖和多样化,可根据婚检者的不同状况选择不同的交流技巧。
群体健康教育:利用好婚前保健健康教育的阵地,开展视听教育,采取录像、幻灯、挂图、图片、模型等多种方式辅助讲解,为婚检者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对相关知识和技巧掌握的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教育。
面对面健康教育:受检者的健康咨询。健教者做到表情和蔼友善,交谈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受检者提出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然后总结要点,利用所学的临床知识解疑释惑。对于宣教者不能解释或不懂的问题,要表明歉意说明,切忌敷衍塞责。
检出疾病和异常结果的健康教育:对检出疾病和异常结果要耐心解释,注意对未明确诊断的异常结果不要轻易下结论,对疾病不要表达严重程度,但要提出合理化的预防或进一步检查的医学指导意见。尤其对传染性肝炎或遗传性疾病,谈话做到中庸柔和,不隐瞒对方,不偏倚一方,让受检双方知情选择。
涉及隐私问题的健康教育:要尊重受检者的隐私,切实保护受检者权益。对女性处女膜不做描述;对女性早孕的情况,要单独与女流确定胎儿是否是现任男友的,如果不是,则说明情况让其妥善处理;对检出的性传播疾病,做到不探究,不歧视,避免刺激性的话语,尽量减轻受检者的压力,并建议积极进行正规治疗。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4月随机抽取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3]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另外296例研究对象中无严重并发症和精神障碍、言语障碍和智能下降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188例,女108例,年龄64~77岁,平均60.00±3.00岁;文化程度分类,初中及以下者197例,高中者75例,大专及以上者24例。
观察方法:对所抽取的296例高血压病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且设计《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调查问卷表》,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进行调查与填写,其中表中主要内容包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高血压病分级、健康情况、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血压控制与监测等;然后将所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宣传手册;②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态进行问题疏导;③健康教育指导内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讲解、教育、开展各种形式讲座和活动,指导正确饮食,如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量5~6g)、低脂饮食,血糖过高者控制总热量和糖分摄入、肥胖者控制体重,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钾、钙食物和粗纤维食物;合理运动,遵循循序渐进、能够耐受的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取合理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有氧活动,1次/日,30分/次,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和睡眠。用药指导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药物剂量从最小有效剂量逐渐增直至最佳药物浓度,另外药物选取应遵循尽量减少血压波动的原则,因此以长效、缓释制剂为主;一旦血压控制不理想可采取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的方法给药。血压监测,指导患者养成定期、定位测定血压的良好行为。④健康教育形式:利用板报、多媒体、举办沙龙等多种形式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指导,系统安排14次课程、2次/周、共计7周,第8周教育安排则以提问、交流、解答为主互动,共2次。
生存质量评估标准[4]:共计144分,主要含有患者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其中正常人群评分为121.5~127.5分。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其中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前后遵医行为统计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明显改观,说明本次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结果见表1。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研究对象血压得以明显控制。结果见表2。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总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健康教育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结果见表3。
讨论
所谓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组织社区内高血压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环境、规范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改善其生存质量[5]。高血压病虽然是一种高发病率、并发症多的疾病,但其疾病知晓率、控制率较低,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成为提高高血压病知晓率、规范患者行为、树立健康观念的主要方法。
鉴于此种情况,从本社区将近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96例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本研究结时显示,通过此次教育指导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较好改观,提示健康教育对规范患者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社区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通过健康教育,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因此有效的促使了患者更好地遵从医嘱,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够明显规范患者行为、有效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 段秀芳,吴锡桂,顾东风.中国人群血压分类与高血压患病率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10(3):271-273.
2 谭小梅.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0,34(12):263-264.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新世纪、新时期,是中国经济腾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需要大批有协调性、进取性、创造性等优良品格和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们肩负着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危机感日益增强,心理负荷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所以,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指他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表现。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各种冲突与矛盾。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合理地处理和引导,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和特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的困难与挫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比,原来的优势不见了,加上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方式等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许多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喜欢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师教学信息量的巨大和繁重的自学任务,使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下课不知道怎么学,有茫然失措的感觉。学生从刚进大学的兴奋和新鲜转为消沉和自卑,最后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二)复杂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高中阶段相比,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高职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为自私自利,疑心严重,孤独、自卑。加上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又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想交往又害怕交往,久而久之便产生恐惧心理、烦恼心情的不良症状。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村学生,因为家庭贫寒,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处处要花钱,天天要与人相处的校园,总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来往,感觉大学生活空虚无味,整天无所事事,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恋爱的受挫和苦闷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高职学生所向往和体验,而高职学生的恋爱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引发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与挫折也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着。
1、恋爱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遵守正常的人际交往道德和行为规范,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有时难以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易冲动,好走极端。
2、性心理主要是指与性生理、有关的心理状况,也包括与异性有关的恋爱、婚姻等心理问题。随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变化,他们对性从心理和行为上会发生变化,但是,中学和大学都没有更多机会和时间了解性知识,使一些学生产生恐惧的性心理,常常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
(四)生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千变万化的,高职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这种变化是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能不能完成角色转换是高职学生能不能继续适应生活的关键。来到大学后,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高职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五)由于就业和择业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个问题是高年级学生常见的问题。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一方面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就业、择业的难度。有些学生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主要表现为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发展方向等的不确定,找工作“碰壁”带来的挫折感,就业压力等。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都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高职学生健康的心理。
【摘要】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承担健康教育责任时,要明确并遵守一定的道德要求、其中包括健康道德的要求、健康教育者的道德要求、健康教育接受者的道德要求。所以做为护理教育者,有必要在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将相关的道德内容传授给未来的护理健康教育者,为此,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出一点认识和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整个卫生工作的重点相应地进行了转移,护理工作的范畴也由医院扩大到社会,护士并成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为此我校从1995年开始组织编写了近20万字的护士专用健康教育学教材,并开设了30学时的健康教育学课程,然而当今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愈来愈高,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所以护士在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不应再盲从,而应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即做为健康教育者起码要了解健康道德的要求和健康教育者及健康教育接受者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明确各自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者,这也是在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中,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具体认识体会如下。
一、要使学生明确健康道德要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健康道德当然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依靠舆论、信念、习惯、传统、教育的力量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健康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规定了在健康准则下人们相互之间和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和态度等,也是以健康为准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善恶、荣辱评价的标准。其要求主要概括为:
①重视自身保健
②注意维护益于健康的环境。我们在传授有关健康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要把健康当做人的最基本的权力的需求,是人的最大财富,要把健康看成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是物质文明的保证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壮志未酬就英年早逝的革命者和科学家的典型事例,说明健康对个人、家庭、事业、社会的重要性,并使同学们认清在这众多遗憾的背后恰恰是与人们自身缺乏健康意识和观念、整体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道德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明确健康才是人必备的最超越的素质,健康行为不再取决于个人的好恶,而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要教学生掌握健康教育者的道德要求
护理健康教育者除了自身要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外,还要对全体民众都树立起健康意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有很强的责任感,这就是对每个护士总的道德要求。具体的内容可概括为:
①恪尽护士职责。
②自觉在各种场所开展健康教育。
③敢于制止并善于纠正人们的不健康行为。
④创造有益健康的环境。
⑤主动培养人们的健康习惯。只有遵循了这些要求的人,才会真正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了阐明以上的观点和内容,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讲清护理道德与健康道德的关系:
护理道德是护理人员(包括护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对这点学生在学习护士素质学课程后,对此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及人们的习惯认识和传统观念,往往还是把目光主要放在病人身上,护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框在如何对待病人方面。如“要忠于病人的利益、对病人高度负责”等。而健康道德要求护理健康教育者要把整个社会人群都看成自己的护理对象,护理道德规范中要求护士对病人做到的,同样适用于健康人。
2.讲清护士职责与健康教育者职责的关系:
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而健康教育者的职责则是通过健康教育达到如下目的:
(1)增进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为实现健康目标而奋斗。
(2)提高和维护健康。
(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
(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由此看出两种职责不仅总方向一致,而且还有许多具体的共同点,也就是说护理工作者要担负起护理职责,也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健康教育者,或者说履行健康教育职责绝不是护士份外的事。在向学生分析这一点时,我们还例证了许多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的结论,如早在1860年南丁格尔在其开办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校的教学基本原则中就指出:“教育是护理的一部分”。她号召“护士应当同时也是卫生导师和宣传鼓动家”。英国在最近发表的国民健康白皮书中指出:“所有护士都应使自己成为一名健康教育者”。世界银行组织甚至在1993年世界发展状况报告中已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大部分工作,希冀落在护士的身上。这都是一些了不起的认识和理解,由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健康教育确实是护士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起今后工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