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8:06
序论:在您撰写核心素养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也必将成为改革的灵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基础教育的素质养成目标,必须通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而达成。具体到生物学科,就是如何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实现课堂的转型,是重要的课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浅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 基于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分学科进行的,如何才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统一?其实两者并没有冲突,只有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解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贯彻下去,才能使培养核心素养具有可操作性,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囊括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的优势。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生命观教育、科学通用概念教育、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从生物学视角出发,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崔允t教授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关注需要发生转向,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这都需要教师更多地思考。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发生转变,即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
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发现过程及其作用,认同科学探究的历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需要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 通过小组学习构建血糖调节的动态物理模型,探究血糖调节的过程,从而归纳总结运动中和饭后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M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并且能类比推理体内其他激素调节过程;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及好处。(3) 学会做小医生,网上搜索当前治疗糖尿病等激素失调疾病的方法并在课上分享,从而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基于素养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品格并培养其持久的能力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重点,该过程往往离不开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当前,课堂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落实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落实型课堂;落实个性化教学,放飞每位学生;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科特征。笔者正是以以上几点作为启发,寻找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教育的切入口。
2.1 了解学情,准确定位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做到“以学定教”。其中,“设计学前准备、制定教学任务”尤为关键。
高二的学生已在初中学过激素的概念和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求小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科学史、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以及激素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以及制定符合学情的学习任务也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小组分享课前收集的科学资料”“设置情境――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物理模型”“小组展示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小组分享当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期间设置的情景与生活息息相关,如“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是稳定的吗?”“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讨论与思考”,突破重难点。
2.2 科学规划教学环节
本节课为模型建构课,学生需动手操作,笔者参考“学讲方式”,即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通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自主先学资料分享小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学后反思课后拓展。
2.2.1 小组探究任务明确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设计的探究任务1为: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的过程,归纳总结出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时血糖调节模式图。笔者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交流讨论,确定发言人,如小组中谁来扮演甲乙丙,运动时及饭后指令由谁发出,由谁归纳总结等。
2.2.2 及时收集和解答问题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合作的过程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之外,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问题。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本子上,教师挑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上予以解答,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是否身体中所有激素的调节方式都类似于血糖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吗?在小组活动的环节中,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与倾听,在问题的反馈中提高合作的深度。
2.2.3 多样化的交流展示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笔者安排了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学生在本次教学中不仅能口头表达,还能借助黑板、多媒体、图片道具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例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血糖调节的模式图,并进行讲解。
2.2.4 学后反思及拓展
学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巩固学习的成果。本节课知识性目标主要是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因此,笔者留下的反思任务是:回顾血糖调节的过程;试举例说明生活中反馈调节的实例。
从课堂来看,学生能写出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对其他激素调节机制产生疑问;掌握了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认同激素的发现过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在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最好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笔者在本节课中也留给学生拓展题:查阅资料,说明血糖调节只有激素的参与吗?以甲状腺激素为例,你能写出其反馈调节的过程吗?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的延伸也是下一节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3 角色转换,组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由课堂知识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2.3.1 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对问题的适当点拨上,使教学环环相扣。笔者是这样引导教学的:以马拉松运动员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其中一个小组演示血糖调节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修改得出血糖调节模式图;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在归纳模式图时,笔者是这样点拨的:血糖调节的核心是实现机体的稳态即血糖浓度的稳定。血糖浓度过高需要什么激素降低?浓度过低需要什么激素升高?
2.3.2 协调者和参与者
课堂上,教师要做“站在现实后面的”参与者,走下讲台,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中,收集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5个教学时机: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要让一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慢一步;展示拓展的时候,教师要退一步;研讨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停一步;总结反思的时候,教师要缓一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总结血糖调节机制时,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小组间相互查漏补缺,教师略微点拨,最后再归纳总结。
2.3.3 激励者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激钛生。笔者通过“小组积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采用“奖品制”激励学生,使其在成功中树立自信。
3 基于素养的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评价中最有价值的理论,理论指出要注意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与学生学前起点进行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启发性、鼓励性、引导性语言与学生交流,并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此外,课后,小组内的成员要针对本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记录在本子上,供教师参考。教师要选择精当的习题检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巩固学习成果。
新一轮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准绳。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堂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模糊的认识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清晰,关键是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徐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6(20):115-115.
[2] 赖海元.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2010.
一、问题提出
1.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它们相互组合构成了学科基本结构的骨架。对生物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生物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过程是生物课堂文化建构的基础和重点,同时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会极大的促进学生形成核心概念。如何有效的进行核心概念教学建构生物课堂文化,是非常值得探讨和深入思考的。
2011版新课标中强调重要概念的学习,注重学生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标准》认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构建生物课堂文化。
2.关于课堂文化
生物课堂文化可以通俗理解为生物学科课堂教与学的习惯或特色,是形成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学科规范、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课堂行为等,课堂文化构建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是通过课堂学习有效性实现的。本文包含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课堂学习的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激发学的潜能和责任感;
第二: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学习过程的切入点是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强调课堂学习一开始不要急于学习具体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寻找某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切入点;
第四:生物课堂文化构建的核心是把课堂学习过程看成一个系统,生物学科概念、常识性知识、规律性原理等系统性差,采用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课堂思维活动形式,进行课堂结构化加工,整合课堂学习思维过程。
二、课堂文化构成的三要素
课堂文化是课堂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包括“唤醒、内化、应用”三个阶段,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行为特征(见下图):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没有结构化特征,很难形成课堂的功能和课堂文化,课堂文化的构建源于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交往的有效性、学科知识处理的有效性 、课堂学习的唤醒、内化和应用等多个方面。
隐藏在生物课堂文化背后的是生物学本身的学科内容魅力,即生物学文化,它是世界历代生物学家在认识、创建生物学理论过程中,发现、创造生物学研究方法、概念、定律、价值标准、科学精神等的总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生物学知识、概念与规律及其应用,更应该做生物学科文化的传播者,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是对话与交流、自主与合作、表现与质疑的课堂、争鸣与碰撞、生成与思辨、激励与评价的课堂。课堂学习需要在科学性、简约性、逻辑性、创新性中注入情感,才能发展学生学科能力。
三、课堂学习的结构化促进概念的构建
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学科系统知识的一个“约定”,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工具性语言, 为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概念的学习,不断尝试四步教学结构模式,即:
环节一:检测导入与整体感知
实施课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课堂检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 导入检测、重难点检测、课尾学习评价性检测, 最为有效的是导入检测,检测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课前时间一般在5分钟之内完成,检测不是孤立于新授课内容之外的,往往是对于前概念知识的梳理与铺垫,通过展示课堂学习知识树框架的形式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环节二:要点精析与合作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应从教知识为重点转化为教方法为重点,从而生成学生的学科能力。
环节三:探寻规律与练习回归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四个层级,分解下来就是:听懂―记住―学会―活用。课堂的核心环节就是学会。
环节四: 拓展提升与整体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知识和方法可以传授,能力是无法传授的,“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学习场”,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养成是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中产生的。课堂的结构化教学模式上始终以课堂知识体系和回归上位知识体系为指导,所以在课堂结尾三分钟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到了什么,把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再现给学生,运用学生小组合作画概念理解图作为小结,可使一节课的知识与学段或学科知识构成体系,帮助学生理顺各个学习单元(一节课)的关系,这种整体思考方法可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生物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能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课堂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保存生物课堂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 生物学通报,2011(10):33-36。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由此可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后能够在生物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
1 准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
1.1 透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对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绝对的导向性和调控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和合理把握,则会使课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生物课堂教学最基础、核心的目标,也是其他二维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托。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知识和能力,假如把生物科学素养比做一座由三维目标构成的大厦,知识与能力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地基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而过程与方法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落实。
在生物教学中,这三维目标不是各个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最终构成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三维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的核心目标,沿着这个核心主线,协调发展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教学目标具体化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内容标准部分,定义了一般科学素养:作为探究活动的结果,学生应该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能力。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不仅包括了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强调了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并特别强调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是基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达成方式。
例如“基因的结构”一节中,确定其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概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有关概念,并说出两者的区别;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内容。②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史资料探究基因的结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主要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分析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等的能力);通过构建基因知识网络,画出概念图。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基因研究的发展历程,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关注和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同三者存在辩证关系。
其中知识目标主要阐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后应获得的行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描述了学生的行为(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分析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等的能力,画出概念图,提升生物科学素养,认同三者存在辩证关系)和其行为的达成方式(利用科学史资料探究基因的结构,通过构建基因知识网络,体验基因研究的发展历程,关注和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样具体化后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1灵活运用教材
新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上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虽然如此,新教材的内容所呈现的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仍然不尽一致。例如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这属于学科的内在逻辑,学生也能够接受,但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从功能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增。
新教材中还安排了众多的选学和选做的实验、活动等,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认真了解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深刻分析新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新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但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作为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以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指导,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对教材充分利用,重新整合成为最适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化学键、氨基、羧基等概念中学生尚未接触,对于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较为难以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初中学习的简单有机物“甲烷”的结构,这样教学便容易多了。此外,教材中丰富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插图中包含着文字知识的全部信息,但比文字形象、明了,易于理解和识记,教师应学会处理这些图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2联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但教材内容不是全部教学内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是唯一资源。教学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资源。教学资源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从学校、社区、家庭、媒体、网络及生活中开发对生物课堂有用的教学资源,同时调动学生和家长积极发掘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武汉市学校就可以选择武汉天河机场的相关材料作为教学资源,由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这样学生感到内容亲切、感受深刻,对于这些内容就能深入理解,而不需死记硬背,同时也增强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有效知识,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改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和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有力保障。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能力得不到锻炼,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展现。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新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生物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充分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新一轮课改序幕的拉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和实施的难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科目,尤其被新课改所重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和精髓,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是生物教学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倡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促使生物课堂教学回归本源,进而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概述
素养是每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和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素养不是单纯地指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指知识与技能与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融于一体的生存本能,是适应个人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核心素养是素养的高端表现形式,是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对每个人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就高中生物学科来看,核心素养以生命为起点和基础,是从生物的总体特征和众多的概念中总结和筛选出来的,不但包括了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理性方面的素养,而且还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人际交往能等感性方面的素养。
二、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学习生物基础知识,获得学习能力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需要高中生认真理解和学习高中的生物知识和理论,因此生物课堂教学是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平台和有效途径,那么对生物核心素养包含的内涵进行总结和提炼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导方向,充分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必须与现行的教学体系和实践相互影响和促进,进而促使生物传统教学方式得到转变,使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理解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学习知识的能力,再学习其他科目或以后的学习中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就会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表现。因此,在高中的生物课堂中,强化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加强学生对生物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及所得出的结论的探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必须体现出来的。
2.关注生命起源,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理念
人是有生命的,人的延续是生命的持续表现,如果没了生命人的延续也就结束了。因此,要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生命的起源及发展的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之后永无找回。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要使教学计划和方案与培养核心素养有直接的联系关系,要能让学生明白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和理念,进而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教材中的生物知识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例如,教授“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明白细胞中生命的延续中所起的实质作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获得理性思维,认识到生命的重要与珍贵。
3.让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因此,生物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按照学生的水平和所掌握生物知识的程度,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根据教材中对实验的描述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实验的开展可以是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也可以是小组内的成员独立完成。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使学生有了独立探索知识和思考知识的空间和时间,无论学生能否成功操作实验,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成功了就会增强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就会使他们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也会认真分析和思考失败的原因,并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做的更好,进而培养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与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生物教学体系。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关注高中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要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与得出结论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及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培养学生学会交际的能力等。要实现这些能力,就必须开展生物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就应与实验教学、知识传授、德育教育等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获得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思考和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在整个的生物学习体系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素养。例如,让学生做RNA和D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认真观察实验的过程,从而发现RNA和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进而使学生观察到RNA主要在细胞质中分布着,而DNA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分布较少,但在细胞核中分布较多。整个实验的过程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否能够得到培养和提升,首要的条件是生物老师是否具有过硬的生物素养和业务素质。生物老师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生物核心素养,顺利有效完成生物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者。生物老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一心扑在教学上,才能以教学为己任,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开展。生物老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生物教学素质,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相反如果生物老师没有坚实的生物知识,教学过程中就会漏洞百出,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那么教学就无法正常开展下去,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生物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可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可促使老师深入地挖掘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老师对生物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理念的认识能力,拓展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和谐 生物课堂 师生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产生美。和谐的生物课堂表现为教师、学生、生物课程三个基本要素的彼此和谐,即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生物课程的和谐。和谐课堂是充满民主的课堂,是活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这是我们生物教师一直为之努力并追求的。和谐的生物课堂能产生无穷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的生物课堂,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多年来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是创建和谐生物课堂的前提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必须面对高考,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
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从命题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
因此,就现实的高中教学,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生物课堂教学才可能建立和谐的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素养,还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创造和谐生物课堂的根本条件
首先,教师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当教师带着悲观情绪走向课堂,既缺乏热情又没有激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会盼着早点下课。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用很长时间说与教学无关的话,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因个别学生违犯课堂纪律就怒不可遏,向全班学生发火、停课,等等。这些都造成课堂教学的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创建和谐生物课堂的根本条件。教师的人格力量包括乐观、开朗、热情、信任和鼓励等,当教师充满自信面带微笑走上讲台时,互致问候就显得是那样真诚、实在,形成热烈、渴望与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热爱教育事业,情系学生的教师会把讲坛视作圣坛,不容任何灰尘去玷污。当教师处于和谐的课堂之中时,常会激情不断,才华横溢,灵感突现。和谐课堂为教师展示才能和学术水平、创造辉煌人生提供了坚强的阵地,许多好的思想和见解是在课堂上发源的。人们常说的借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听讲,在激情处师生开怀大笑,都为教师热爱讲坛创造了难以忘怀的人生轨迹。当偶有个别学生迟到、看课外书、小声说话等违纪现象,教师一个示意性的眼神,一句幽默的一语双关的话都会在和谐的气氛下悄然进行。
三、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生物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心中有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讲述应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民主、平等是和谐生物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
教师要做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研究自己怎样把问题讲清楚,而且注意听取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把教与学密切联系起来。高中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课,要求学它的人有敏捷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表达能力。在生物课上,要耐心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其不明白的地方要耐心指导、讲解。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说的时间和空间,宁可教师少说些,都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只有师生处于互相平等的地位,学生才能放开的想,大胆地说。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错误见解,只有让学生把错误见解表达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学习的脉搏。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真诚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非权势,不以个人职业地位去压制学生,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允许学生犯错、认错、改错,并给予更多的正面帮助。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不体罚、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经常和学生谈心,不仅谈学习,还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困惑,帮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教育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师生关系是受师生双方影响的。因此必须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知识、能力和高尚的人格去努力建立这种和谐关系。
转贴于
四、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创建和谐的生生关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生物教学方式的“教”和“学”被划分的很一清二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培养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件相互独立的事情,二者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古板僵化、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
生物新课程要求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同时增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交流性,即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探究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要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向对方学习,向优秀学生学习。这种合作关系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成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从而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益。目前在以班级教学为主的前提下要采用其他有利的教学组织形式为补充。小组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它就与班级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补充。高中生物课知识面广,知识零碎,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充分的交流互动,实现互补。
五、教师要吃透并驾驭教材,创建和谐的师生和教材关系
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的“诺亚方舟”,教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才能披荆斩棘。教师备课要深入,真正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学时要浅出,用浅显易懂并适时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教材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思考,有的放矢。
六、注重学科教师间的沟通,关注各科学习,减少课业负担,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保持各科间的和谐良性发展
和谐生物课堂的建立要靠各方面的协调,其中学科教师之间的和谐至关重要,没有学科教师之间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和谐课堂的存在。教师的工作既体现教师的个体劳动,又更具团结协作的整体性质。由于目前过分强调教师的个体成绩,容易造成一些教师只关注自身所任课程的考试分数,而忽略其他学科及学生的均衡发展,造成部分学生的严重偏科。
在实际工作中,要以班主任为核心,协调好各科教师,互通班风和学风情况,互通学生学情,协调好各科教师的时间分配,做到相互礼让,不挤占学生的自主时间,协调好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难易程度上要与学生的整体实际相和谐,要让学生学的懂,因为只有在学会中才能会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这样学生就会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始终有一种饥饿感,而不是吃的多,难消化,出现厌学等不和谐的情况。
总之,和谐生物课堂是笑声琅琅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享受。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创建和谐轻松的生物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学生学会学习为追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创建了和谐的生物课堂,就为学生保持了一个充满着赞赏和尊重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乐观、开朗、活泼、友善的发展。让我们引领学生跨出传统教学的“三味书屋”扑入民主、平等、和谐的“百草园”吧!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切实履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认真分析与研究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以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为目标,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主攻方向,以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探索生物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我区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区中学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服务全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二、工作重点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重视课程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认真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的关系,基于生物课程实施的规范化,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各校生物教研组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重点围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课程方案。
(2)创设条件,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点评、联校合作等多元化的研训活动,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中学生物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专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
(3)立足课堂,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深对生物课程价值取向的专业理解,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4)抓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做好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构建思维教学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和有关省教研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有关学校其他生物研究课题的服务和指导,加强课题组间的交流与研讨,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工作。
(5)关注生物课程基地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学校积极打造自身特色,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其提升示范与辐射能力。
(6)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教师发展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发挥区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名教师和校长学科基地等的作用,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7)总结课程改革经验,扩大经验或成果的影响力。教师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向生物专业期刊投稿或参加各项评比,将课堂教学研究、考试评价研究和课题研究等成果显性化,扩大我区中学生物教学的影响力。
2、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
(1)构建区域性教研、校本教研和网络教研等形式的教研互动平台,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协商、平等对话,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2)积极参与联校教研活动,开展“同题异构”和“主题研讨”等方式的教研活动。
(3)积极推进学科教研组建设。一是适时开展学科教学调研,推进教研组建设。二是据“xx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章程”和“xx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专题(课题)研究为教研组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创建有个性和特色的市、区先进教研组。
(4)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进行分析与反思,关注教师间差异,充分发挥这种差异的资源作用,了解教师发展中的需求,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改进工作的信息,增强自主发展的意识。
3、改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在认真分析和总结17届生物学科高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方向,深度解读生物学科考试说明,并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高三复习教学研讨,重点是进一步明确考试说明之要求,探讨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认真做好高三调研测试的阅卷和分析工作,并参与做好对学校高三教学工作的调研。
(2)积极参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重视对初高中生物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引导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体现生物学科的特色和教育价值。
(3)各高中积极做好2018年省生物奥赛的备战工作,争取在获奖学生的质与量方面有所突破,为高校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三、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做好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轮专题调研工作。研究并探索高三一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高中生物课题组研讨活动。
3、组织参加市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初高中)。
十月份:
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观摩活动。(无锡)
3、组织参加市课程基地专题研讨活动。
十一月份:
1、高中生物主题研究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组织参加xx地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第一次研讨活动。
3、组织开展区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4、推荐我区教师论文参加xx市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评比活动。
5、组织参加市青年教师论坛活动。
十二月份和一月份:
1、组织参加沿江七市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观摩交流活动。
2、学科教学调研。
3、组织参加xx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4、高中生物课题组主题沙龙活动。
关键词:生物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
当前新课改正在各个教学机构开展和推行,新课程改革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针对以往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新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教学的体系,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1.分析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要实现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很多方面的要求: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和行为表现程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因为教学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行为动词主要是指学生该做什么;行为条件是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比如对任务完成的时间要求,器材要求等;行为表现程度指的是对任务能达到什么标准。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是有明确的、通过有效途径能够切实达到的教学目标,不能目标空泛,形式主义。
2.研究课堂教学的对象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主体学生的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目的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的实现,就要看学生的发展。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生物教学传统教育体系对知识的垄断和对知识认知的标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的资源变得丰富,这就要求相关教育部门重新认识教学的主体,了解教学对象的切实需求和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成功地设计教学方案,就必须对学生深入了解,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研究教学对象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经验,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3.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生物教材,要在生物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选择,要强调教材的基础作用和主体作用。老师必须要对教材全面准确的理解,理解教材的核心内容,尊重和承认教材价值取向。要构建生物知识框架,把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知识分组教学。这样就能形成生物课堂教学的完整体系,教学内容就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生物教学中修辞法的运用
生物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不同于传统的修辞手法,但修辞手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在讲解“血糖调节”时,可以利用比喻的手法,把肝糖原比作是银行,可以随意的实现血糖的存储与提取;而把肌糖元则比作吝啬的地主,当人在血糖含量低的时候,血糖不可以直接由肌糖元来补充。这种描述不仅生动,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灵活运用术语,改善课堂气氛
高中课程的高密度安排往往使学生出现犯困的状况,遇到这种状况时,老师可以跟同学开玩笑说:“同学们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缺少甲状腺激素?”学生听到这样的笑话就会活跃起来,老师就可以接着说:“同学们把酶加多了吧,反应太激烈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困意全无,精神状态会立即有所好转。
3.开展探究式学习法
新的教育体制要求对学生开展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要增加时间课程,同时课堂上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增强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探究,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对实践活动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生物知识结构的巩固。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就能有效的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如在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生物教学目标要突出素质教育意识
高中生物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放在首位,使学生学会生物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因此,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合理的优化。把传统的简单传授知识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量发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启迪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时,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近年来的空气污染和湖水水质研究等问题,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际考察及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后,同学们制作了一些自己的软件,教师选取其中适合的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播放后立即组织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作的教学设计和协作过程中的引导,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四、高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思路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的教学核心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生物科学素养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高中生物课堂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能力作为核心,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同时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态度,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五、生物课堂优化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社会对高中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包括提高全民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当代社会在迅速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问题中相当一部分是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如环境、资源、人口、生态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全体公民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能依据生物学的原则正确地决策和采取个人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全体公民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优化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真才实学的综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优化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生物知识和基本学科技能,为一进步学习更深层次的生物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敏.以铜为镜,反思高中生物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2]刘红霞.如何提高高二生物小高考复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3]李树华,王贵雄.新课标下高三生物复习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 .
[4]艾小永.例谈初中生物新课导入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
[5]钱世梅.找出病根,开出药方——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索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
[6]高云霞.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7]张克英,马海花.高考答题技巧(理综生物部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