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8:03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的育人观念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现在的生活内容的变得复杂了,学生接触到的不健康内容很多,给学生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上家长对这方面的忽视,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只要成绩不要健康的现实利益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而学生自身又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非常规的心理状态。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先要有一个正确健康的心态,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为了几个分数教书的,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了,然后再去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的长处,积极地跟进积极的教育,让学生克服不利因素,看到自身的积极因素,每天都能正确。积极地进行学习。对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才能赏识农村学生的积极心理,才能给农村学生自由发展的契机。这样,正在发展中的农村学生就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行事,自由地发挥自身的长处,体验自主发展的乐趣。
二、培养健康心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把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出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只有有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培养。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以至于学生大多存在心理方面的疾病,如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违反学校的纪律等。如果一个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教师不能够及时给予疏导和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积重难返,在我行我素的道路上一直错下去。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学生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务必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到突出的位置,务必要心理健康的课程开齐、开全,要对此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制度的层面形成一定的章程,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重视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师要获得学生的这些信息,必须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所想所感。可以说,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辅导学生的“金钥匙”,是帮助教师塑造学生心灵的有效利器。由于师生关系并不能绝对平等,教学活动的严谨性与学生的活跃性时时存在着冲突,常常导致师生沟通上存在陌生感和隔阂,所以,心理辅导教师应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导和主动的位置,积极创造心理辅导的条件,拓宽师生感情的沟通渠道,要关心每一位性格和兴趣不同的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体察学生成长的苦恼,知道他们的苦恼所在,对症下药,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教育他们要有积极的心理,开朗豁达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以健康向上的心灵来迎接困难的挑战,为自己开辟宽广的人生道路。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引言
近年来,在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原因而引发的出走、休学甚至凶杀、自杀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时展的新要求,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农村地区,大学生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者,也是人们所羡慕和夸赞的主要对象。然而,在其进入城市步入大学后,其之前所具备的种种光环都将一一失去,面对繁华缭乱的城市生活,农村大学生也会由之前的被夸赞对象转化为见识肤浅、形象土气、生活拮据的新角色。同时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由于未接受到优质的小学教育,不管是在生源素质,还是学习能力、就业机会等多方面,同城市学生相比都处在一种劣势地位,由此也引发了各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高校农村学生现状分析
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善言谈、性格孤僻等多项心理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环境的不适应
城市和农村,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环境下所接受到的知识层次以及所接触到的人们也有着很大的差别,由此也导致了农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
(2)学习的不适应
农村教育同大学教育而言,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村学生之前所接触到的农村教育基本上都是一种“死读书”的教育模式,而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也就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
(3)文化的不适应
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学生也养成了很多的习惯,具体包括了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但在城市这一新环境下,学生之前所具备的种种习惯也就显得有些不协调。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对于农学学生而言,其成长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由此在新的生活环境下也就出现了一定的交际面窄、不主动以及交际障碍多的问题。
(5)心理不适应
在当代高校的农村学生群体,有部分学生都持有一种抱怨不公的心理,对社会、对家庭都有一种埋怨心理,同时对于其他同学也有一种排斥心理。从表面上来看显得自强,甚至是自负,但从其内心来看,却很脆弱,存在一种较强的自卑心理,进而出现了一种挫败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地阻碍。
二、解决高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依据学生入学期间的体检结果以及后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反馈,做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明确原因并作出及时处理,同时建立相应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农村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因此也就要求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务必要做到真实详尽,其建立要以学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农村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对其进行科学深入的了解和观察。此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实现持续改进和更新。由此,不仅实现了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实时把握,促使心理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同时还能够结合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同学生心理变化的关系,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有效积累,为后期的相关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和借鉴。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对学生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能够达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良好格局,同时,借助多样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使其收获一良好的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心理发展。
(三)加强社会关注和支持力度
定期的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村学生对于社会进行更多的了解,从而有效地降低其心理落差感;同时,社会也要正确的了解大学,杜绝误解的出现,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为农村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其次,在强化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环境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达到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更好的保证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注重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引导农村学生自我教育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充分的借助教学课堂以及所具备的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项媒体资源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导学生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农村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促使其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进而促使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客观地接纳和认识自己,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农村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及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现阶段,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劣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心理问题也给予的高度的关注,由此,强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注意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相信,随着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学校采取的措施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周琬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28-31.
[2]陈雯,余陆维,王坚.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6,03:347-350.
[3]杨娣,江立成.“问题”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7:27-30.
[4]王俊奇,左占伟.提升河北省农村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73-176.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许多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相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承受的升学压力更大,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
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农村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长只懂得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缺乏关注,加之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隔代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家庭教育的滞后使农村学生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就落在学校和老师的肩上。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学校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提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学校应针对农村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常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要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和常规教育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
教师是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所具备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现阶段的农村学校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需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帮助者和教育者。
四、将课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在校的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理所当然是在课堂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日常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各学科教师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挖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另外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定期对学生作一些心理的辅导。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作为一名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又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自觉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班主任与学生有着最多的直接接触,因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在了解学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引入日常的教学和工作中广泛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预防性的心理指导。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
一、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挑战
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迷茫”现象,价值定位不清晰,对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模糊认识,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这说明当今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不少困惑与矛盾,值得关注。
学生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虚拟化、时尚化倾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主导学生道德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娱乐化倾向”等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网络在给学生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就像海洋,只要一打开网络,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水手,就想到处冒险。”这是一位中学生上网的感受。部分学生中开始出现网络沉溺现象,危害性日益显现出来。
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明显。虽然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
2.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成人社会不断施加给他们的高期望、高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与其它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三项不良心理反应列于前三位,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五项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最多,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9%;对自杀意念报告率进行统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39.0%。调查指出,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来的,同样,如果不加重视,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受到应试机制的严重干扰,常常无奈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也往往带给中小学生以无形的、巨大的压力。
有一学生其父无家庭观念长期滞留福州,不养家。其母一人辛苦抚养,并因此脾气暴躁,常把其当出气筒。其幼年物资条件极其缺乏且无家庭温暖。7岁时其母负气出走从此再未归,父也再未归至今。其后寄居伯父家,自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吃饭时其伯母常斜眼瞧他,倍感不自在。伯母在日常对其颇有微词,责备他是累赘。小学5年级开始出现逆反迹象,偶尔不归家,但教育后能及时改正。初中后,更加叛逆。具体表现为:常偷家里的钱,连伯母放在桌上的手机也偷去卖掉,与他感情甚笃的堂弟放在枕头下的私房钱也被其拿走,并常到其年近八旬的祖父母处骗钱,甚至将同学放在抽屉里的课本当垃圾卖……问其原因,或沉默或说不想回家吃饭。渐渐的开始与一帮同党混在一块。打群架、敲诈勒索、调戏女孩、聚众抽烟赌博、夜不归宿、泡网吧、上课睡觉要么旷课……骗来的钱很快挥霍一空,继而再骗。伯父无法,将其锁在家中但其很快逃脱,后数天不归又混迹天涯,变本加厉,家人寻找,故意躲避。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缺乏家庭监督、家庭温暖、情感交流,以致于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导致学生偷盗、勒索、抽烟、泡吧、打架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对策
1.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转变家教观念
(1)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孩子不应该被溺爱”等。
(2)教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学生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的伤害,都会使学生变得孤僻、自卑,甚至产生反抗、敌对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等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多交流、多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3)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轻德,子女私有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精心创设心理情境,发挥心育活动课教育功能
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心育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心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这两个最核心要素。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以达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注重学科教学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一个心理老师,需要每个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渗透,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学校可通过广播站、宣传窗、手抄报、学生刊物等宣传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可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灵感言等形式,让学生传递白己的心声,倾听同伴的声音。让学生学习传授心理小常识,学会训练调节自己心态的小技能,学会化解同学间心中的小疙瘩。
(4)加强留守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排忧解愁。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诊断和鉴别。疏导、调整和矫正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障碍。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条件好的学校,可建立心理热线和“心语”信箱,心理教师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通过咨询形式,实施心理辅导,为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架起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学校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怎样戒除网瘾”、“青春期性保健知识”、“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
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不但要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需不断强大自身心理抵御抗击能力,以助于农村大学生在混乱复杂、诱惑繁多竞争氛围中,始终保持不骄不傲、内心平稳的心理状态,从而让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对推动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方面,顺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引导农村大学生优化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随着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深化,高校培育高素质、强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愈发重大,其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人才培养行为时,已不只将教育重点放于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领域,而是在加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基础上,强调个体人格魅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情绪调节技能的培养,以此让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满足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帮助农村大学生调节、解决心理困惑。对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来说,注重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其有效强化人才培养效率的必需途径,且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现代社会对当代农村大学生所提出最新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大学生能快速适应全新成长环境必然需求。所以,对农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符合社会对农村大学生教育的客观要求,还可针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提供排忧解难作用,使其能在正确教育方向指引下茁壮、健康成长。
二、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虽在专业教育中得到一定培养与提升,但这远远未能达到最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仍存有待提高之处;二是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深受诸多因素影响。
(一)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范围有限,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大部分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仅限于校园内部,更甚者只针对班级、宿舍或是个体等领域,这样的教育范围虽能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精准地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心境得到一定程度沉淀,但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感,以至于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际,不仅不利于全面增加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还难以将家庭与社会所具教育资源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教育课程设置欠缺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一来,各高校更多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一门可供农村大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并未有将其真正融入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意识。二来,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是沿用传统教学教材与方式,不仅致使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毫无创新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需求,对培养、强化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造成极大阻碍。最后,尚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质,创新改革受阻。多数教育者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是片面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解析,并未真正看清其建设、发展本质,以至于产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与普通专业教学课程无异的思想,并且认为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教学手段就是对应专业教育模式,从而不会主动、积极地顺应新时展潮流和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创新,以致使自身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停滞不前。
(二)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的因素
因农村大学生自小所处教育环境相较于城镇来说,基础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均较为落后,且教育重点基本放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重视,但不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与方法,并未使农村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农村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相对较低。同时,社会与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对农村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也具有极为深远地影响。由此可见,人们研究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时,可从这几方面入手。
三、促进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优化路径
根据前述几个要点可看出,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须以现代农村大学生个性成长需求为标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脚步,以下述路径为参考方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让农村大学生得到更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第一,扩大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促进家庭、学校及社会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要任务是,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教学范围,从多方面、多层次视角延展专业教育辐射面,让农村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均可接触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实施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时,可积极接纳新式教育理念,将对应教育范围从学校扩展至学生家庭、社会领域,如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既可结合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升级,也可与学生家庭、相应社会教育组织建立良好沟通、交流体系,以便及时获取农村大学生最新教育反馈,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指明方向。第二,正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围绕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开展理论、实践教学。高校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与教育方案时,万不可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农村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的作用与意义;相反,各院校须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有清楚且正确地认知,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将“重心理咨询与辅导,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农村大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所开展理论结合实际的全新教育形式,让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获得有效提升同时,充分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优质高等人才中的不可或缺性,进而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充分重视。第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本质,强调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创建符合新时展要求与标准,满足现代农村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各院校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充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理论,以此为其实施下一教育步骤奠定坚实概念、理论基础;还应明确知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发展本质意义,全力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使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停留于表面形式,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在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1)与别人相似;(2)与年龄相符;(3)善于与人相处;(4)乐观进取;(5)适度的反应;(6)面对现实;(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