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6:57:58
序论:在您撰写土木工程学科导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计算机工程是涉及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操作的科学与技术,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机处理器、多处理器通讯设计、网络设计和存储器体系,着重研究硬件设计以及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能,如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与大规模存储系统。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是在一个系,除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课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基于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应用和集成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5]。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这4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情况。
1.1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大类:1)科学基础与数学课程(31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的10门课程。2)计算机工程核心课程(34学分),这些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共有10门课程。3)专业基础数学课程(6学分),包括离散数学和概率、工程应用两门数学课程。4)写作课程(4学分),1门写作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5)专业技术选修课(23学分),其中1门必须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之外的课程,其他必须均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18学分),这些课程被工学院认可并满足学校对学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要求。7)自由选修课程(12学分),这些几乎没有限制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深入学习课程,也可以学习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或语言等课程。
1.2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5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6大类:1)通识教育课程(24~25学分),包括6~7学分的两门交流技巧课程和18个学分的社会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2)数学课程(21~22学分),数学课程有两种套餐,各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3)科学基础课程(18~1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面向对象编程等5门课程。4)工程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及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外学科的工程学科选修课1门。5)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4分),包括32~33学分的13门计算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门共计1学分的研讨课程;2门3~4学分的高级设计课程;2门8学分的研究生课程;1~2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达到4分。6)任选课程(4~6学分),根据辅修要求或个人兴趣,任选课程可以从理学院或文理学院中适合工科学生的数学、科学课程中选择,目的是使总学分达到125学分。
1.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IIT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30~134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3大类:1)限选课程(10分),学分分配如下:计算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47学分,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类课程;数学限选课程24学分;物理限选课程11学分;化学限选课程3学分;工程科学限选课程3学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限选课程21学分。2)选修课程(15~1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9~12学分,其中含1门硬件设计选修课;科学选修课程3学分。3)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6学分),包括IPROI跨专业实践项目I和IPROII跨专业实践项目II两门课程。
1.4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48门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类:1)通用工程方法、数学、科学基础课程(15门),必修计算方法与线性代数GenEng205-1、线性代数与力学GenEng205-2、动态系统建模GenEng205-3和微分方程GenEng205-4等4门通用工程方法课程;必修微积分(I)MATH220,微积分(II)MATH224,微积分(III)MATH230及多元积分与矢量微积分MATH234四门数学课程;必修普通物理(I)Physics135-2和普通物理(II)Physics135-3两门科学基础课程;从McCormick工学院科学基础课程中任选其他2门课程;另外必修IDEA106-1工程设计与交流(I)、IIDEA106-2工程设计与交流(II)两门工程设计和交流课程。2)工程基础课程(5门),必修4门,包括EECS202电气工程导论、EECS203计算机工程导论、EECS211编程基础(C++)、EECS302概率系统与随机信号,并从McCormick工学院工程基础课程热电力学、系统工程与分析、材料科学和流体与固体中任选1门。3)交流与社科人文学科课程(8门),选修GenCmn102演讲或GenCmn103课程的其中1门,另外选修7门满足McCormick工学院要求的社科人文学科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5门),必修EECS205计算机系统软件基础、EECS303高级数字逻辑设计、EECS361计算机体系结构、EECS311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和EECS343电路基础这5门课程。5)技术选修课程(10门),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与软件系统4个方向,每个方向开设若干门技术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这4个方向中选修5门课;从专业基础课程EECS213计算机系统导论、EECS222信号与系统基础、EECS223固态工程基础、EECS224电磁场与光学基础、EECS225电子学基础5门课中根据学习方向选修2门;剩下3门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选修,如可以是生物学BIOL210-1,2,3和化学原理CHEM210-1,2,3课程,也可以经申请同意选修相关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6)自由选修课程(5门),共修5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若从未学习过任何计算机编程语言,建议其中1门选修编程入门(Python)EECS110课程。7)高级项目课程(1门),至少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1、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和VLSI设计项目EECS3923门课中选修1门。
2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特色
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通过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BET的EC2000指标体系认证,有如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贯彻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7-8],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是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的。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同的是,这4所美国大学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他们还特别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使所有工科学生在数学、物理、信息、物质、生命、技术和能源科学方面及人文社科方面打下广泛的基础。这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普度大学第一年的工程基础培养及UIUC第一年的计算机工程训练从一开始就围绕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科学和数学知识。
2)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处理问题的本领。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狭隘的技术知识背景所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6,8]。UIUC、普度大学、西北大学和IIT在课程设上均体现了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思想。UIUC规定学生在技术选修课中必须选1门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外的课程,例如宇航工程、农业与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理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也必须选修1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领域以外的课程,以满足工程拓宽要求,可以是航空力学、化学工程计算、噪音控制、核工程导论、材料结构与特性、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环境可持续工程以及运筹学-优化、运筹学-随机模型中的任何1门。西北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本身就是该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和融合的结果,学生除必须选修科学基础选修课中的普通物理-电磁学、普通物理-波现象和现代物理外,还必须在遗传和进化生物学、工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中任选1门。IIT规定科学选修课必须选1门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原理,工程选修课必须选1门机械学导论或热动力学。
3)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本身就意味着实践,意味着更加重视工程实际和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4所大学都十分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丰富的实验课程,而且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IIT有IPRO跨专业实践项目,西北大学要求学生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VLSI设计项目(EECS392)等项目课程中必须至少选修1门。普度大学要求学生选修电气工程设计导论(ECE402)、计算机设计与样机(ECE437)、操作系统工程(ECE469)、编译器与翻译器工程(ECE495S)和数字系统高级项目(ECE495C)等项目课程。UIUC则有计算机组成与设计(ECE411)、高级数字系统项目(ECE395)、微处理器项目(ECE412)、数字信号处理项目(ECE410)等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
4)发挥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工程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是这4所大学的共同特点。西北大学为计算机工程学生提供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及软件系统4个不同的学习路径。UIUC、IIT及普度大学则采用庞大的选修课程及明确的课程分类,使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以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5)坚持课程设置机构的开放性,改变只按学科知识、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做法。在课程设置机构方面,这4所大学均根据产业界对计算机工程师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等要求,学生求职的需求,毕业校友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反馈及ABET2000指标体系,成立由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产业界、教育认证机构、学生及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讨论、确认、不断改进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这与我国由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以学科为导向,追求知识完备性为基础,由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比,在满足学生求职和产业界需要等方面有明显优势[8]。
3改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2006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万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生近45万人,在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是我国计算机工程教育与计算机工业界脱节较严重,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趋同[8]。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比较美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色,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课程体系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计算机毕业生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普通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以下是我们对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评价体系、产学合作等方面综合考虑。
2)从培养目标上,工科计算机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导向转为求职导向,也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使学生能形成胜任今后工作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称职的产业人员,而不仅仅是只掌握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要符合大工程观的要求,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实验课程、项目课程和企业实习项目的建设,强调做中学、用中学,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4)评价体系涉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教学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要培养符合计算机产业界需要的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师,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就尤显片面。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一)“卓越计划”实施的意义工业经济时代,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代工程的复杂性以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创新拔尖工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提出来的。“卓越计划”实施目的在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工程师。“卓越计划”实施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精神,在规划实施的10年中,预计最终参与计划的工科类本科生与研究生分别占到全日制学生人数的10%与50%。“卓越计划”是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卓越计划”的实施方向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优化工程素质,将培养高素质工程师作为首要任务。我国目前虽然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但尚未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强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工程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技术创新以及工业化的推进都离不开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支撑,因此,未来国家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未来10年是我国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及时启动卓越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其实施有利于深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于培养高层次工程创新人才,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卓越计划”实施对课程的要求课程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有必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应体现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整合的特征。“卓越计划”在课程改革方面着力推行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规律的措施,以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为目标,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更加重视工业界的需求,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性是高等工程教育最为突出的特性,“卓越计划”特别强化对课程实践性的标准,要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规定本科阶段课程实行“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生产学习、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其次,“卓越计划”也特别强调课程的国际化,制定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与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相符合的课程体系,将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用于“卓越计划”课程设置与实施。最后,“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还能够掌握更多未来持续发展的技能。
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及其问题
(一)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2]体系是多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包括结构、内容与实施3大环节。因此,课程体系由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3个环节组成。课程结构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课程体系由多种不同课程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形成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当中所包含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传授给课程对象的内容。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内容以何种方式传授给对象,也就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体系从整体上考虑课程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它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合理地形成课程之间比例关系,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高效地执行课程实施过程。高等工程教育是专门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其发展动力直接来源于工业需求,根本任务是为工业界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使命的主要手段,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在长期的工程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工业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课程改革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热点和重点,要求以全方位工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遵循工程教育的本质规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复合型工程技能,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工程师的目标。
(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问题
“虽然,中国每年几百万人补充进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之中的工科毕业生,但无论是来自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较弱等问题,且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未能发挥应有功能,存在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和课程实施弱化等主要问题。
1.在课程结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遵循以学科导向设置相关课程,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处于弱势地位,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中难以体现;另外,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不够,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基础课与专业课等必修课占据了课程计划的大部分;跨学科课程、综合类课程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工程视野的拓展以及未来的持续发展。
2.在课程内容方面,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封闭和陈旧,课程内容没有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对课程的更新程度重视不够,使用的教材难以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内容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工程伦理、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人文社科类方面的知识欠缺;同时,课程内容当中还缺乏对国际工程科技知识的介绍,导致培养的人才国际化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形成。
3.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的实施要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当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实施中,方式比较传统,主要采用以教师传授为主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形式,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国的校企合作实施课程还没有建立起合理运行机制,作为“卓越计划”实施主体之一的企业没有能够真正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来。另外,在课程实施国际化过程中,国际交流合作的力度仍然不够大,工程教育课程实施国际化的速度太慢。对比先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有的课程体系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利用“卓越计划”实施的契机,建立以“卓越计划”为导向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高质量工程师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技能与国际化素质,努力培养未来所需的复合型高等工程人才。
三、面向“卓越计划”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就是从课程目标出发,协调与整合课程体系各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优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保证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体现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首先是对社会需求的开放。高等工程教育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环节,使得课程体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其次,是对前沿科技知识的开放。课程体系设计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科技知识体系中,必须将课程体系及时更新,瞄准交叉学科等前沿知识,及时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最后,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保持空间上的开放性。“卓越计划”要求未来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成为独自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以,课程体系设计需要参考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校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信息交流,以学生工程知识、能力与素质提高为主线,使得课程体系能够顺应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
2.协调性原则
“卓越计划”强调课程设置合理有序,多要素互相交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协调性原则包含3层涵义:一是课程结构的协调性,课程体系的协调性并不是将若干课程机械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用综合化方式将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在学时分配与学分安排上的科学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关系合理;二是课程内容的协调性,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划分,将课程内容中科学知识、工程知识与人文知识等各方面知识协调整合,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统一;三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协调性,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程实施过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如何将不同的力量整合到一起,需要掌握好协调性原则,正确处理好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与企业等多因素的关系,提高整体效益。
3.动态性原则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它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持续地改进和演化,以保持和外界环境动态平衡。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动态性原则是指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改革与调整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更新和充实,在结构、内容和实施上都要更加灵活,调整各类课程学时与学分的比例,及时增加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实施手段,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建立符合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本质要求的动态型课程体系。
(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途径
1.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优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当前主要任务是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卓越计划”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特征反映到课程结构当中,就是需要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设计,改变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理论课课时过多的局面,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与学分。持续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制定完善的实践环节和实践模式,把实践环节贯穿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整合方面,可以借鉴“欧洲工程教育E4(EnhancingEngi-neeringEducationinEurope)计划”,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紧密型课程体系的框架与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是优化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侧重于提高选修课比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适应性的工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具备国际竞争力,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满足工业界发展需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应掌握多种知识,获得多种能力,具备多种素质,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接触不同学科的学术前沿,开阔视野,从不同侧面了解工程发展趋势,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复合型素质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跨学科、综合性学科课程,建立多学科的选修课程,把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与学术前沿等课程列入选修课表。
2.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素,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与素质的优化,使得学生获得未来持续发展的后劲。“卓越计划”提出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强调复合型现代工程师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理解工程伦理,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是工程师在工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社会责任感是指工程师个体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总体意识,或工程师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工程活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应履行或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包括保护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重视环境保护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所以,高等工程教育要注意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增减相关的知识点,加入环境、人文、经管、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完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均衡发展体现在课程内容中,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此来全面完善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另外,为了应对未来国际化的挑战,必须树立课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国际化的知识点,加强原版教材的引进,引进国外成熟的工程教育教学软件。应重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对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借鉴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最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对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