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7:35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第1篇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面广、破坏力大、性质严重,全球实体经济由此而普遍受到袭扰,纷纷陷入衰退的泥沼。在危机由外而内扩张和影响下,对××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显现。主要是对工业经济的冲击上,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并呈加剧趋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今年以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实施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增强了经济企稳回升动力,工业经济运行已经逐步走出低谷,企稳回暖,保持平稳运行。1—9月,全县工业总产值1035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6%;全县水电、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中,化工产业受冲击严重,产值4624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9.62%,其余产业产值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全县经济发展“危”中有“机”。虽然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明显,但冷静地分析县域实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所处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改变,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对于整个全县经济发展前景来讲,是“危”“机”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当前,××具有应对危机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外部宏观环境良好,如:国家加大投资、实施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政策向农村倾斜,沿海产业转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为我县经济增长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从自身来看,县委、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坚定“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发展思路不动摇,极大地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今年1—9月,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正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75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0.9%;完成财政总收入71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2.05%;完成农业总产值178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0%;投资、消费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515万元本文来源:文秘站 ,比上年同期增28.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54%。

客观分析当前形势,总体上有利条件多,机遇大于挑战。我对××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信心满满、信心百倍。如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呢?我们必须要坚定温总理说的:“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抓投入、优结构、促就业、保增长”主线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紧盯大项目、干好大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洞悉和挖掘危机本身的机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作好项目带动式基础设施建设文章。加强对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好大瑞铁路和跃龙公路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富塘公路、漾梅线改造、朝阳公路、瓦鸡公路、金星桥(雪山河三大桥)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苍山西镇初级中学整体搬迁、县医院医技大楼等教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瑞铁路××火车站、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雪山河公园等项目规划建设。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等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州更大支持,用足用活政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和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项目争取上注重生态和环保,注重基础和后劲,注重规模与效益,注重社会与民生,注重大气和超前。拓宽项目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重点跟踪、重点协调、重点服务、重点督查,确保项目实效,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28%以上。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好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文章。坚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不动摇,抓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以“六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保持××核桃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烟草产业。加大畜牧产业发展力度,全面推广“林草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加大河谷坝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良好的特色经济作物。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膏桐、芭蕉芋等生物质能源产业。抓实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扩大内需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开展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全面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 程。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处理,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做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文章。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抓好“漾江工业走廓”建设,推动水电、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工业产业齐头并进。抓好在建工业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依托风力资源优势,论证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站项目。发挥××水资源优势,推介发展饮用水产业。积极发展林下资源和产品加工业。抓住国内外企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积极引进新的企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夯实保增长的基础。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发展的理念,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来帮助企业应对危机。营造积极乐观的社会氛围,树立消费信心,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县处领导挂钩联系重点工作、重点企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责任制,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坚决制止涉企“三乱”行为,打击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违行为;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工作,苦练内功,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能保增长;稳定企业职工队伍,防止企业大幅裁员,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提高企业职工技能,帮助企业准确研判形势,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是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和协调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加强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跟踪监控,加大个私工商企业、建筑施工单位财税监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定期分析财税收入完成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督促落实,千方百计完成财税收入任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专项支出,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集中一切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加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第2篇

一、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阿城区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战略,牢固树立“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有重大项目才能跨越发展”的思想,立足现有,挖掘潜能,引进和扩建了一批投资额度较大、带动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新建、继建大项目,培育和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城区确定2009年为“项目会战年”,确定了11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7.2亿元。为快速推进大项目建设,阿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大项目包保“定责任人、定服务内容、定工作进度”三定措施,从项目前期到审批、开工、投产,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对投资额度大、经济效益好的,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区级领导、一个推进小组,集中力量推进,初步实现了“以大项目保增长,以好项目带增长,以新项目促增长”的目标,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截至9月末,11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1.9亿元,其中5个省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8个市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投资超10亿元的亚泰水泥熟料、英国ABF公司酵母及酵母浸膏项目,投资超亿元的阿钢二轧生产线技术改造、鑫北源电站三期、小岭水泥熟料、秋林里道斯肉灌制品等项目将于年底前达产见效,大唐发电、中康集团、天津裕川置业集团、建华管桩、哈尔滨传人食品、天和纺织等企业与阿城区签订了投资协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同时,阿城区本着“发展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原则,坚持不懈地狠抓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能取消的就取消,不能取消的简化手续,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所有行政收费实行阳光操作,上级政策允许的能不收则不收,能少收则少收,最大能力地减轻企业负担。阿城区将所有的行政许可、审批及相关的收费事项全部纳入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事项,全部实行联合办理,做到一套资料申报,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完成审批。阿城区规定,来阿城投资落户开发区的项目,所有手续全部由开发区全程代办;落户新华新区的由新华新区全程代办;落户乡镇、街道的由区招商局全程代办。为加大对破环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打击力度,阿城区制定实施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九不准”规定,对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厉问责,严肃处理,切实为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如今,“人人关心项目建设,人人服务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阿城全区上下的一种责任和共识。

二、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阿城区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一是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年初至9月末,为13 958名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 084万元,为9 595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05.6万元。继2008年春节区财政出资112万元为1 999户无电视机的困难家庭购买21寸彩色电视机之后,2009年春节区财政又出资50万元为4 492户困难家庭发放“爱心饺子”4 500箱;各单位为特困户送米面油等慰问品价值100余万元;为城镇低收入和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61.5万元。出资280.75万元,为997户城镇特困户每户发放救助金1 000元,为322户农村特困户每户发放救助金800元,为3 173户城乡贫困户每户发放救助金500元。为城镇低保对象发放购药代金券35万元,为143名困难人员发放医疗救助金22.3万元,出资1.9万元为971名困难优抚对象办理了新农合,出资7.4万元为274名城镇困难优抚对象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是扎实开展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农村困难户建房救助工作。阿城区今年计划改造农村泥草房1 500户,实际完成1 552户,新建建筑面积12.71万平方米,拆除4.82万平方米。阿城区2008年筹资717万元为农村600户特困户、贫困户(含低保户、残疾户、优抚户)帮建住房,今年又筹资800万元对743户特困户、贫困户进行建房救助,每户补助1万~1.5万元,出资60万元为76名重点优抚对象修建了住房。三是加强就业再就业服务。阿城区以“政府促进、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为指导,不断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年初至9月末,阿城区城镇新增就业3 554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8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3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30人,为4 346人发放社保补贴581万元,为1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万元。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阿城区聘用了63名大学生为民生协管员,每月工资800元,设置了城市行政执法、街道城市管理、街道和社区民生、社区综治维稳和环境卫生等十大类22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岗位。四是加快敬老院整合和敬老服务中心建设。2008年,总投资1 500万元的阿城区第一敬老服务中心建成,设有床位500张。目前,位于阿城区小岭镇的第二敬老服务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设300张床位,整合了阿城区山区5所敬老院,孤寡老人的供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五是着力改善卫生环境。阿城区按照哈尔滨市“三优”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今年投入546万元维修城区主巷路6.74万平方米,投入697万元新增绿地4.57万平方米,投入88.9万元用于城区亮化建设,投入1.1亿元建设了城南116兆换热站,投入1.5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已开始运营,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极大改观。六是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阿城区今年投入1 500万元建设了4 578平方米的区直幼儿园;投入1 050万元建设了阿城一中宿舍、食堂;2008-2009年,投入 1 723万元建设了5所、11 754平方米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综合楼,解决了1 000余名偏远农村学生的食宿问题;投入240万元维修中小学学校28所、74 757平方米;区财政匹配70%为1 583名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158万元;区财政出资710万元对城区居民给予热费补贴。

第3篇

一、抓产业、增后劲

一是打造特色化产业。坚持依托资源禀赋,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抓特色经济提质。我市是全省林业经济产值唯一超百亿元的县,特色经济、多种经营全面开花,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重点扶持食用菌和浆果产业发展。抓特色养殖增效。奶牛产业坚持大基地、大龙头、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快标准化现代牧场建设。全市已发展奶牛2.5万头,鲜奶产量7.7万吨。新建和改扩建养殖场(小区)11个,并对现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12个奶牛小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做大山特产品产业。我市是重要的北药生产基地,药材年生产面积达到4.5万亩,药材生产和采集量达1.2万吨。以扩大种植面积为重点,推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筹建药材批发大市场,以销售带动种植。在多种经营发展上,推进山野菜、仁核果等山特产品采集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红松果和大果榛子等坚果种植基地规模,加快山特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在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中,我市将国家政策调整期作为我市的发展机遇期,努力做到先行一步,提前启动思路转变,率先研究政策调整,通过开拓创新,快速实现了项目建设各环节全面提升。今年新上项目32个,续建项目46个,协议引资额达到69.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69亿元。8月28日,举行了招商引资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企业达33家。计划总投资44.6亿元,企业达产达效后预计创税2.8亿元。抓谋划,促项目生成。按照我省产业总体发展方向,我市确定了适合我市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三大主导产业: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食品资源和产业基础,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抓联评,促项目提质。建立了项目质量联审联评制度,即招商单位,专业招商部门以及开发区先期把关,市政府召开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从产能是否过剩,环保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是否符合我市产业发展以及其他经济指标方面进行集中把关,有效过滤差项目,集中推进好项目。2015年有24个不适合进入开发区建设或不适合在我市建设的项目没有通过联评。抓保障,促项目落地。抓前期规划保障。先后完成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尚志市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规划、寒地服饰创意产业园规划、尚志市对俄产业规划,为尚志产业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合理发展提供了保障。抓土地储备保障。调整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将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增加至30平方公里,并相应调整了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对于一些违约项目用地或不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的土地坚决依法收回,目前已经清收土地30多万平方米。抓基础设施保障。为有效缓解尚志经济开发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我市采取自身投入与bt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4年,投资1.95亿元,2015年投入资金1.57亿元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开发区的绿化、给排水、燃气、热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开发区道路建设总面积27850平方米。抓服务,促项目达效。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将全市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全部纳入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大项目市政府集中会办、市级领导包保,开发区和行政审批中心全程领办和代办制度,率先完成了“四证合一”工作。建立主动上门服务制度,新开工项目每周走访一次,反馈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生产经营企业两周回访一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积极提供有效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迅猛。我市地处我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对俄贸易陆海联运的重要节点,是哈尔滨市确定的唯一对俄经贸合作示范市。近年来,建成了义乌・尚志小商品城、苇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打造了现代国际物流园区,成为哈东地区商贸物流重要集散中心。义乌・尚志小商品城连续承办五届“哈洽会”分会场,成功承办了第一届中俄博览会尚志分会场。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依托独特的森林、冰雪资源,以及国家一类革命老区的优势,坚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步推进的战略,深入挖掘抗联精神、文化的底蕴,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了“四季五色旅游”格局,即以赵一曼纪念园和烈士纪念馆、中国第一村为代表的抗联文化游,以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碑林书法艺术游,以亚布力滑雪场、帽儿山滑雪场、乌吉密滑雪场为代表的森林冰雪运动游,以帽儿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乡村农家休闲游和以普照寺、文昌阁、万佛山景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今年,完成了《尚志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帽儿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和《一面坡俄罗斯风情小镇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完成了《一曼小镇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4篇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今后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5%,经济综合实力和民主法治、文化发展、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为实现上述目标,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全面振兴发展新动能。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主动顺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新趋势,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着重在工业扩量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牵动性产业项目和关键性改革措施,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力争用五年时间,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跨入千亿级产业行列,汽车、民用航空、燃气轮机、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及3D打印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抢抓哈长城市群发展机遇,适应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逆城市化新特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产业布局,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重在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用五年时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机场扩建、哈站改造、阳明滩北部联络线等重大区域联通工程竣工投用,主城区与新城区及周边卫星城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巴木通方依区域一体化发展更趋紧密。哈长城市群和哈尔滨都市圈实现产业优势互补、经济互动共赢,区县协同、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宜居哈尔滨。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在城乡垃圾污水处理和环境综合治理、冬季清洁取暖、绿色建筑推广、沿江景观带保护开发、发展循h经济、企业达标排放等方面实施一批基础性工程,强化生态损害责任追究,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力争用五年时间,主城区基本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0%以上,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阿什河水质达到或优于五类标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让哈尔滨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落实省“龙江丝路带”建设部署,重点畅通航空、铁路、公路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巩固提升哈尔滨新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中以和中白产业园等平台的产业集聚功能,引进建设一批支撑性强、外向度高的产业大项目,积极申建哈尔滨自贸区,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力争用五年时间,构建起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承接欧美地区更加便捷的跨境运输通道体系,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比重显著提升。将哈尔滨新区建设成为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和东北地区体制最新、效率最高、功能最优的新增长极,使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巩固、作用更加凸显。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力争用五年时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以上,城乡低保、最低工资、养老保险待遇等标准明显提高,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奥体中心等重大文体设施建成投用。二环以内及三环、四环周边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延寿、木兰、巴彦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5篇

关键词:社会公正;制度;政策;人力资本;

家庭

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片面的不协调性向全面的协调性进化的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人类社会活动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的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整体发展的基础。为了确保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的实现,为了消除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不公正的现象,为了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公正的理念,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公平行动。社会公正的缺失特别是由此引起的不公的分配结果势必挫伤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激起弱势群体对社会政策甚至是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抵触,这种具有传递性的不满情绪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潜在的社会不安定;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谅解以及合作是保障社会安全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社会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必然少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通力合作,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的人格尊严,提升社会的公正程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冲突、误解以及不信任,消除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社会公正是人类世代追求的“基本善”,是内在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

一、制度政策因素

浙江省国有经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先天不足,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反而成为了一种有利于集体、个体、私营以及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的优势,实际上就避免了许多国有经济和其它成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从而形成一种非“式”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模式,这种遍地开花式的经济发展可以称得上式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这一特点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不仅可以保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合理的收入渠道,而且可以拓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实现的多种收入渠道,这种基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并最终能够几乎支配社会公正所有领域的收入分配的多种渠道主要包括:按劳动或者要素的主要渠道,道义援的非主观努力的次级渠道,不可预期和风险性的三级渠道,权力支配性的隐蔽性收入渠道以及违法暴富性的少数人的收入渠道。由此看来,在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发生在经济成分方面的能够带来收入渠道多重化的变革,将会在经济体制转变的不同的阶段对于社会公正的不同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从单一化到多重化的转变的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将会由于多种渠道的影响而更加不公平,这是非常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展,这种影响会由于收入渠道的自身多元化而逐渐减弱,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实现。

浙江民营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成为冲击原本存在的总体经济结构的强劲有力的因素,浙江民营经济户数已经由1995年的71556户,增加到了2000、2002和2003的178771、247287和302136户,这种高幅度的增长伴随着民营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由1995年的1053253个,增加到2000、2002和2003年的3004728、4040209和4839964个,而且,浙江的知名民营企业数目更是在迅速增加,如果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据前不久的全国民营企业100强排名中浙江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浙江省这种民营经济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强大的发展势头不仅表现在城市,而且还体现在农村,本来上个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改革,农村价格改革和的推行,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于收入分配和社会公正应当有缓解的作用,但是,城镇和农村居民以基尼系数计算的收入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更加合理的解释是民营经济的突出发展从不同的社会成员阶层和不同的具体领域加剧了不平等,而且,由于传统体制的原有政策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别是对农产品的低价收购政策,对农业农民的一种“剥夺”式的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不仅没有补贴还要征收税收的农业政策,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政策以及把农民和城市市民分割开的户籍制度在近期还不可能完全消失,并被新的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各种制度取代,可以看出,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传统政策的双重影响下,浙江省的社会公正状况特别是收入分配领域,在现阶段,至少从作者计算的基尼系数的情况看来,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二、人力资本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是通过对经济增长剩余的解释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个人分配性质及收益增长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较好的理解经济报酬分配的工具,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个人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主要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开创者和代表人物之一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W.舒尔茨指出人们通过自我投资形成特定的人力资本,正是自由人得以增进福利的一条正途,在每个个体身上体现为个人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提高人口质量和提高劳动者时间价值的各项开支,并进一步细分为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和就业迁移等,对各项资本的形成,特别是教育资本的构成,计量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论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于物资资本收益率的差异问题以及人力资本的增长对于个人收入均等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加里•贝克尔则是这一领域后续研究得以开展的关键学者,他把不断涌现的经验观察系统地组织起来,围绕着比较各项活动的收益流量的贴现值计算投资的收益率,他认为,合理行为的追求将会使得投资达到边际收益率等于资金的机会成本,他对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收益率计量进行了理论和经验的分析,深入分析了教育培训的支出和收入,年龄-收入曲线,收益率计算方法以及企业、职工和学生等主体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行为,特别是,他对家庭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进行了经典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由于资本投资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人力资本并不是无偿获得的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他的收入公式为:,其中E代表收入,c为投资成本, 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平均收益率。

三、家庭因素

社会公正不仅仅是涉及到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牵涉到家庭的问题,正如个人会遇到不同的机会并根据一定的原则做出适合于自己的决定一样,家庭也会面临着众多的情形并且也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做出相应的合理的反应,但是,家庭的决策会更加复杂,主要原因是家庭决策是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的一个结果,影响家庭决策的因素主要包括:进入或者退出劳动力市场,子女的抚养以及接受多少教育。

假设一个经济系统中生活的人们的一生可以划分为童年、成年和老年三个时期,也就是时间T∈(0,∞),人们重要的决策在成年期内完成,那么,人们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ln(ct)+βln(dt+1)+γln(ntht+1),其中ct为成年时期的消费,dt+1为老年时期的消费,nt为子女的数量,ht+1为子女的人力资本,参数β>0代表人们的心理贴现率,参数γ>0表示人们的利他因素。同时,抚养一个子女将会占用成年时期的部分用ф∈(0,1)表示,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成年时期的约束条件为:①, 其中st表示每个子女的教育年限,wt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并且假定教师的平均人力资本等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人力资本,所以,每个子女的教育费用是,②考虑到利率因素Rt+1,那么,老年时期的预算约束条件为:dt+1=Rt+1st,③子女的人力资本ht+1取决于父母的人力资本ht,平均人力资本以及教育因素et,,其中参数τ∈[0,1]表示人力资本在家庭内部的遗传系数,k∈[0,1 - τ]代表教育的质量影响因素,同时Bt以下面的速率变化,Bt=B(1+ρ)(1-τ-k)t并且满足,B,θ>0以及η∈(0,1),④定义表示家庭相对于平均人力资本的比例,那么,一阶条件下,,以及,由于xt表示家庭人力资本的相对数,所以,富裕家庭的人力资本相对数xt∞和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相对数xt0的条件下,子女数量的比例为:。

可以看出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相比子女数量较少,同时子女接受的教育较多,同时在物资生活、精神生活以及遗传方面都有巨大的优越性,有关父母和子女经济地位关系问题,美国经济学家Blau和Duncan早在1967年就通过统计工具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子女成年后的经济地位与其父母的经济地位仅仅存在着非常弱的相关性,也就是认为市场机制是可以自动实现公平的,特别是1986年,Becker和Tomes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和子女在收入方面的相关系数的平均数只是0.15,紧接着1988年,Becker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职务时,发表演说,“低收入和高收入一样并不是简单地从父母到子女的传递问题。”同时也有经济学家,例如:Bowles,Atkinson,Maynard,Trinder,Solon和Zimmerman认为代际之间的收入相关系数被低估了,主要是由于计量的误差和在调查时被调查对象自我回忆有关父母对自己收入影响的有意识的缩小,他们研究结果是Becker和Tomes的研究结果的三倍,也就是0.45,这样的结果说明禀赋的分配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即使一开始分配比较公平,那么随着代际之间不公平的传递,最终将会是差距越来越大。

四、改善社会公正的建议

社会公正是人类文化中带有终极意义的一个基本命题,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根植于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基本的制度性的理想,成为人们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人们在现实中寻找更加合理的生活追求。要营造一个高效并且公正的社会,仅仅依靠个体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必须从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的角度出发,维护社会公正的理念和准则,保障社会公正体系中各领域内容的之间的协调和具体实施,并且积极创造一些有助于提升社会公正水平需要的条件,因此,政府有责任“平等地发展个人潜力,使每一个人一开始就有足够的权利(物质条件)以便得到相同的能力与所有其他人并驾齐驱。”政府不仅要制定有利于保护在市场化、现代化以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的基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社会政策,更需要通过具体社会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的补偿,主要是提高弱势群体的“造血”能力,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增强他们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领域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廖申白.《正义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修正》.《中国社会科学》,2003,5

[2]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

[3]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3

[4]O.Attanasio,G.Berloffa,R.Blundell,I.Preston,From Earnings Inequality to Consumption Inequality,the Economic Journal.2002.march

[5]Pertra E.Todd and Kenneth I.Wolpin,On the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Cognitive Achievement,the Economic Journal,February.2003

第6篇

关键词 萍乡市;杂交水稻;粮食安全;科技创新;良种推广

作者简介 王朝新(1961-),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湖北武汉 43007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萍乡市是中国水稻主产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稻米生产区和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区,地处赣西湘东,现辖芦溪、上栗、莲花县和安源、湘东区及萍乡经济开发区,拥有农业人口124.47万,耕地面积69.57万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适应南方籼稻生产。本地区人多地少,水稻种植技术和单产水平高,优质高产稻种业初具规模,水稻技术创新体系相对完善,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万亩。因此,回顾总结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确定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战略不仅对于萍乡市在新的形势下处理好粮食主产区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做大做强萍乡市杂交水稻产业链,增强萍乡市杂交水稻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成就

水稻是萍乡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众多,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但是萍乡市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和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和杂交水稻育种与耕种技术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以萍乡市农科所为依托。以颜龙安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形成

在萍乡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萍乡农科所是最重要的研究单位。萍乡市农科所创建于1971年,主要从事

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属国内最早开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

颜龙安院士是萍乡市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主要创始人,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1970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1987年,他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2005年至今,以颜龙安领衔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

(二)杂交水稻繁育技术不断创新,社会贡献巨大

萍乡市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种植在我国起步最早,可以说是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策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颜龙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常规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该科技创新团队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国家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20世纪80年代,萍乡市水稻研究人员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得于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

在萍乡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中,颜龙安院士是最重要的研究者,以他为核心的萍乡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团队选育的“珍汕97”不育系,自中国应用杂交水稻以来,应用面积每年都占全部应用面积的50%以上,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累计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加上该团队研究的其它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成果大面积应用,可以说,萍乡市农科所对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三)萍乡杂交水稻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稳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繁制种”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内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进步和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各省制种基地纷纷内迁。萍乡市“南繁制种”人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承担着全国水稻“南繁制种”的重任。目前,萍乡常年在海南制种的育种队有100多个,“南繁制种”人员5000余人,制种面积在5-10万亩,拥有各种农机具500多台套,仓库晒场等固定资产过1500万元。30多年来,萍乡海南“南繁制种”基地制种面积累计达118.69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1亿公斤,约占全国“南繁制种”任务的85%,常年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全国籼稻产区提供优质种源,种植面积累计达1.58亿亩,粮食产量累计达600亿公斤以上,加快了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平抑了水稻种子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发展。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的管理,促进南繁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南繁办,

江西省成立了南繁工作站,萍乡市成立了萍乡市南繁管理站和萍乡市南繁制种协会,并组建了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天涯公司为龙头,制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大户为基础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业,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产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00万元,总资产达1.1亿元,年产值1.6亿元,年实现利润2500年万元,现有职员162人,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20人。现任董事长张少虎,农学本科毕业,在海南从事制种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制种经验和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业团队正在开创萍乡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局面。

二、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的地位及经验

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到举世公认。萍乡市虽然由于耕地面积比较少,水稻总产量所占全国稻谷份额很小,但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种植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杂交水稻所占比例,为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基地提供了水稻产业基础和试验平台,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推广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示范作用

杂交水稻技术问世,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迅速发展,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较缓慢,杂交水稻平均普及率一直徘徊在60%~65%左右,很难超过70%。而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策源地,大力开展杂交水稻良种推广进村入户工作,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切实提高杂交稻良种良法的入户率、到位率。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普及率快速上升,到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总面积98.9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97.9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8.9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萍乡市的芦溪、莲花两县建立了200个杂交良种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湘东区、上栗县、安源区建立了10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上栗县、湘东区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安源区示范面积2千亩以上;开发区培育5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要求良种科技示范户良种覆盖率达100%。根据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要求,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主推品种播种面积。2008年早稻主推淦鑫203、金优463、先农3号、金优213等品种组合;中稻主推扬两优6号、博优141、准两优527、博优752、两优036等品种组合;二晚主推金优207、天优998、博优752、丰源优299、岳优9113等品种组合。2007年萍乡市各县区杂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见表2)。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实现杂交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萍乡市杂交水稻繁育和种植科技不断创新,使萍乡市成为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面积97.7万亩,总产47.81万吨,亩均产量达到了489公斤,水稻平均单产再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萍乡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繁育了系列水稻新品种,改善了水稻稻米品质,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萍乡市大力实施优质稻生产工程、良种繁育工程、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引进和推广早、中、晚稻优质新品种(组合)83个,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40万亩,使粮食优质率达94%以上。在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萍乡市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使最新的杂交水稻技术直接为农民所用。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0户左右示范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将最新、最适应的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在田头推广给农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深入到户、落实到人,使科技兴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使萍乡市水稻单产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经过专家对萍乡市2008年早稻高产示范片测产,最高单产达到680.9公斤。

三、萍乡市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萍乡市杂交水稻单产和普及率虽然在稳定增长,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增长,水稻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呈下降趋势,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混乱,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市场上杂交水稻品种多乱杂,技术服务不到位。早稻品种很多是农户自留种,如栽种历史悠久的老品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种子经销商经营的组合有很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同组合不同名,也有少数用老组合换新包装、新组合的名,影响了水稻良种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萍乡市水稻种子市场经销商销售的种子数量达到50余种。许多种子经销商对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不了解,特别是有不少盲目引种的组合,不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导致高产品种不高产。不少农民只重视新组合而不重视新的栽培技术,不能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组合的增产作用。种子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售后技术服务不到位,绝大部分不具有种子的基本常识,售后服务严重滞后,而种子使用者也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种子种后怎样管理,能否适应自己的田块,种子的丰产性难于体现,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影响了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实际生产效率。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改革开放近30年,中央与地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有一定投入,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多数地方是“望天收”。

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8年,萍乡市农资价格和全国一样明显上涨。肥料平均上涨40%,其中钾肥上涨126%,磷肥上涨66.6%;农药平均上涨30%;种子价格略有上涨;农膜上涨15%。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抵消了国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收益和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所带来的收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农资价格上涨还可能会诱发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种粮不赚钱已是粮农的普遍心态。在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农产品价格低迷,种粮比较效益低,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种粮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粮。粮食生产下滑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已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妇孺老幼,农村就出现了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杂交水稻的推广。

四、稳定杂交稻种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气候变暖,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稀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除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农业科技进步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稳定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有力的战略性措施来确保杂交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

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是提高水稻单产、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以推广良种良法、加强配套服务为途径,各水稻粮食主产农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优质中晚稻新品种,加快优质早稻稻基地、优质中晚稻基地、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结合农业科技示范万户工程的实施,在督促县区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水稻免耕栽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抓好水稻高产示范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的水稻高产示体系。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杂交水稻稳定发展

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正在启动,补贴范围在不断扩大,补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种粮补贴发放到种粮者手中,而不是按面积均分,要把良种补贴真正补在良种推广上,要把直补全额补到农户手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系统完成现代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孱弱,功能差是各地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普遍存在排灌渠道不通、堰塘淤积、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系统方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经过若干年,完成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利网络建设,形成粮食高产区、专业区,大幅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自然风险,为粮食安全提供现代物质基础设施条件。

(四)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进一步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路,建设以国家基层推广体系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推广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要重视引导和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建设以种子引进繁育推广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要抓住撤乡并镇的机遇,按照当地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性的要求,重新整合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突出重点,强化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调整推广力量,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综合农技推广中心服务站,成立一批围绕产业服务的专业服务队,集中推广力量,服务优势产业。特别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病预防和控制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农接推广体系来完成,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提升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服务功能。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吸纳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推广队伍。整合现有几个农林场站的科技人才,新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社会管理功能移交给当地乡镇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示范。二是成立乡镇农科站。将站所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解决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将他们从农资经营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三是配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村至少一人,可将此纳入村干部编制,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其待遇。

(五)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合理利用好耕地资源

萍乡市人多地少,农工与粮经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要坚持杜绝乱占滥用耕地和损害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要严格执行《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依法保护好耕地。要用更加科学的耕作方式利用好耕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和各种中微量元素肥;实行水、旱轮作,扩大油菜、豆类作物种植面积。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禁工业废水、废渣侵入耕地。继续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修整机械通道,以满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第7篇

一、农耕文化朴实性思想的历史变迁

朴实性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指它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都比较简单朴实,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的简单描述,并不具备现代社会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试验方法,是当时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识。而一旦一种思想意识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它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指导性。正因如此,这种朴实的农耕文化成了当时成都平原人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广泛运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尚处农业社会时期的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农耕文化的朴实性思想是成功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思想保证。战国末期,秦国蜀守李冰及其儿子治理岷江水患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在于他们吸取了前人的治水经验;另一方面则在于他们在治水过程中巧妙地结合了当时成都平原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耕文化朴实性的重要代表。它是成都平原人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巧妙地运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解释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先进的,而相对于当前的科学理论而言它却是一种非常朴实的农耕文化。这种朴实的农耕文化是当时成都平原上的主要制度安排,它指导和规制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李冰父子将阴阳和五行巧妙的运用到对江水的治理中,按照学说中的“土胜水”、“水土相克”、北斗星“齐七政”和“杓星”“主西南(1)”等朴实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水理论,从而建筑起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将上游来势凶猛的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全国著名的“天府之国”。

第二.农耕文化的朴实性思想是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指导。宋王朝时期,成都平原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就主要得益于朴实的农耕文化对人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从需求理论的角度思考,需求的多寡以及需求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人们的需求心理偏好的影响,而需求偏好正是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需求方面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需求偏好决定了不同的需求。同样,对于教育的需求偏好就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不同方向。宋王朝时期,成都平原上的“士大夫虽好学,但多以静退相高,淡薄荣利,读书的目的为修身固道而已(2)”,这与成都平原流行的道教思想是统一的,也正是这种朴实的农耕文化形成的教育偏好使当时成都平原人对功利性质的科举并无明显的需求,“不事科举反而成为时尚(3)”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相反,在当时宋王朝的其他地方,“望子成龙”、“福荫子孙”、“光宗耀祖”等功利性的教育需求偏好就决定了其对科举考试的乐此不彼。但是,成都平原朴实的教育需求偏好并没有妨碍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当时,文人贤士大都乐于兴办书院,而他们兴办书院的主要目的不再局限于应付政府的科举考试,而是传授文理学说或修身养性。这样一来,教育的内容比以前就更加广泛和丰富,同时受教育的人群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致使在宋王朝时期成都平原的书院得到了最为迅速的发展,数量和规模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成都的沧江书院、眉州的东馆书院以及涪州的北岩书院等。诸如苏轼、苏辙这样的著名学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二、农耕文化自私性思想的历史变迁

自私性是小农的典型特征,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小农出于自身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从自私的角度保护和扩大自身的财产是人性的必然驱使。这种情况在秦汉时期的成都平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耕文化的自私性为秦汉时期成都平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从当时的环境分析,成都平原人的自私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私有观念上。

第一.农耕文化的自私性思想是促使土地私有制最早在成都平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国移民以前,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人人都可以开垦到足够的土地,土地私有观念并不是非常的突出。但是,随着秦人的南下,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外来人口占据。第一生产资料的减少直接威胁着生存安全,于是,成都平原的原著居民就不得不考虑土地的安全性问题。由此,自利思想开始得到加强,土地私有观念在成都平原产生并确立了起来。一方面土地原始产权的确立,既保护了土地的私有性又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正如舒尔茨指出:“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润而创新(4)”;另一方面通过搭便车侵占他人土地的行为得到了遏制,促进了人们对荒芜田地的垦殖,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进而出现了“溉田畴之渠以亿计,然莫足数也(5)”的恢宏场面,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土地私有制被上升到国家法律的地位,并在全国推广开来。从而,成都平原上一次重要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吻合取得了成功。发展至西汉,成都平原的土地私有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土地买卖也日趋成熟,土地集中现象逐渐明显,大土地私有制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