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7:33

序论:在您撰写现代农业发展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第1篇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出现以下特点:

认识有了新高度。新农村建设工作很多,工作从何抓起,力量往哪里使,工作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绝大多数都认识到,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缓慢,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认识的统一,使发展现代农业有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发展有了新思路。绝大多数省市区,特别是农业大省,开始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湖南省提出从六个层次发展现代农业,即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安全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沈阳市沈北新区以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工作有了新力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多数地方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都普遍加大。沈阳市沈北新区在运作建设资金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建立了三大体系:一是放开要素市场,建立民营资本投入体系。将供电、供水、供热等可经营类项目全部市场化,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集中使用财政资金,建立“支农、惠民”公共财政体系,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资金重点向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倾斜。三是拓展融资渠道,组建国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设开发公司三大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吸纳银团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

但在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成绩的同时,更要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发展现代农业与确保粮食安全的矛盾。有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显然这与确保粮食安全是相矛盾的。

发展现代农业与分散小农经济的矛盾。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与地方财政紧张的矛盾。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我国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农业县区既要保人员工资,又要解决一些必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力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明显,由此而导致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内在的积极性。

发展现代农业与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实践经验表明,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重点,通过确保“三个安全”、提高“五化水平”,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确保“三个安全”

确保粮食安全。要采取五个措施:一是由良种补贴改为良种免费供给,并由指定良种企业供种。二是提高粮食保护价。对河南的调研表明,小麦市场价格每提高1角钱,粮农只能得到3分钱,但提高粮食保护价,粮农可得到所有利益。三是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应落实于承包或转包土地的种粮农民。四是强化对粮食进出口的宏观调控。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建设,建立旱涝丰产田。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省一级,加强市一级,突破县一级。二是在达到无公害食品水平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例。

确保环境安全。有效控制投入品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污染;推广资源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提高“五化水平”

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当前,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条件比较成熟,要重点发展数量型的规模化养殖。对于种植业规模化,可主要推行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混合农场,既种粮又种菜,既搞种植业又搞养殖业,能够确保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种形式有可能伴随小康社会全过程。另一种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实现规模经营,可采取服务型、联合型、转让型和产业化经营型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当前提高农机化水平,要因业制宜,分类实施,大田作物的生产过程要实现机械化,畜禽养殖的主要环节要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温室生产要基本实现自动化。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东部地区要实现全过程的标准化,中西部地区要实现主要环节标准化。当前要重点抓住五个环节:(1)加快完善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实施。重点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逐步实施主要农产品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3)提高实施标准的层次。鼓励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采用国际标准。(4)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和产地认定,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5)加快全程监管力度,加强产地管理、农业生产资料监管、动植物疫病监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一村一品”,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户,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要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核算,使期货市场和电子拍卖市场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决策逐步做到市场化、科学化。

在中国推进现代农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它不仅是一场生产力的变革,也要求生产关系作相应的调整;它不仅要求将农村的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更要求农村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要突出抓住“五个结合”。

一是调整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相结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农业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如土地流转制度、畜牧业规模养殖用地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还很不适应,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二是实现长远目标与办好农民最关心的实事相结合。当前,农民普遍关心的有五件事:一是三育,即育土、育种、育人。育土就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增强抗灾减灾能力;育种就是繁育优良种子,实现良种更新换代,提高单产;育人就是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入户。三是发展农村沼气。四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五是提供小额贷款。

三是发展规模化养殖与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要与发展大型沼气项目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解决一家一户的能源需要,是新农村“村容整洁”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是直接补贴农民与发展农业生产力相结合。国家补贴对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农民普遍欢迎。但必须看到,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把增加投入的重点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五是发展现代农业要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相结合。据估算,有相当部分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60%以上,农业所占比重不到40%。实践表明,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几乎都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村二、三产业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转移渠道。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搞不成新农村建设。

为了实现这五个结合,需要我们采取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

第一,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调整农业投入核算口径。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应实行“一项改革、两个分开”。一项改革,就是明确《农业法》关于中央和县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中,“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内涵,同时将这一增量指标改为比例指标,即分别规定中央和县以上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两个分开,即将现行中央财政对农林水气的投入分开;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分开。同时,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资金来源。根据“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的精神,建议明确用于“三农”的比例要高于60%。可发行新农村建设特别国债,重点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农业受自然、市场风险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工程、非工程措施,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农业政策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第2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内涵 特点 动力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为了把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好,首先,我们必须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但是,由

于各国的国情条件、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状态的诸多差异,各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与理解也略有不同。我国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我国把现代农业定义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构成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点。与以往的农业发展形态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第一,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规模农业经济方向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而且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第二,产业目标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目标,追求数量增长。现代农业则在保障必要的数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第四,生产要素投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现代农业注重集约投入生产要素,比如,资金、技术、土地、装备、管理等,以此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粗放型农业主要是以增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其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第五,生产动力从人力、自然力向科技力方向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主要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用现代农业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而且部分实现了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动力

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就是一种高科技产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才是现代农业的真正动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才能使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据此,笔者认为 :

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应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采取综合措施,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努力提高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能力。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技研究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向基地农户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建设农业信息化工程。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实用技术。

3.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增大国家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

第3篇

>>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动力研究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几个特点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江苏省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的承包体制障碍及对策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广饶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田东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汉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E0103,2015-08-07.

[2]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10245.htm,2015-03-04.

[3]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zlm/tjgb/ndtjgb/hbs/108863.htm,2014-03-04.

[4] 刘守英. 中国的农业转型与政策选择[J]. 行政管理改革,2013(12):27-31.

[5] 张昌尔. 湖北: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强省的重要抓手[N]. 农民日报,2014-07-09(1).

[6] 胡琼瑶. 湖北经济30问: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领跑工业增长[EB/OL].http:///xw/jj/201508/t3337770.shtml,2015-08-03.

第4篇

关键词:现代生产;特点;农牧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62

现代机械化生产的农牧业,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畜商品率等,来实现农牧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为了使农牧业生产可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牧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着重强调其多样化、优质化、高效等等,使其符合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农牧业的机械化生产和发展,应该也要根据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便加快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

1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基础设施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建设起步晚,其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所以大型、高端、精准作业的农牧业的机械和工具都无法适应本地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应用[1]。

1.2 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补贴资金投入。还有部分是农牧民对农业机械工具的自我投入。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十分不足。大型、高端、精准作业机械保有量很少,并且土地也都比较分散,无法实现大规模化的作业。这都严重的影响其现代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制约了其整体经济的进步。对于农牧业机械使用的推广,以及整体的发展状况,还远远达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2]。

1.3 政策不够重视,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目前,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但是,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地方的惠农政策,还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不断的激发农村农牧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1.4 农机技术员技术水平不足,影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是很多都是基层的农机技术员技术能力不足。在农业机械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工作整体水平不足,这就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制约了新疆阜康市城关镇农机化的发展。

2 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2.1 提高机械化对农牧业综合生产力的支撑作用

为提高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牧业机械化生产力。需要重视机械化在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的开展机械化作业,加快机械化建设的步伐。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的推广。积极扶持和推广大型、高端、精准的机械化作业,以及其配套技术。对于机具的更新换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生产。通过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扶持的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和机械化技术。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尽快实现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2 坚持机械化农业发展道路

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业发展中,由于其受气候的作用影响,其重要的作物都是旱地作物。针对这点,就要注重去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要使用符合干旱缺水地区的蓄水办法,使用免耕种植等机械化技术。对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与机具进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机械在旱地作物生产上的作用,提高旱作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旱作节水农业机械装备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等一体化的机械化滴灌技术。

2.3 不断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

推广农牧业机械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好关键的机械化作业技术。把握好现代化技术的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科学合理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提高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研究和解决大棚温室智能化技术也是整体技术关键和重点,提高产品的商品率。

2.4 提高农区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

在新疆阜康市城关镇的农区畜牧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积极推广规模化的机械养殖和经营模式。政府采用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的机械化大生产。实现从饲草种植,到后期加工和运输的机械化模式。重点是大力发展一些优质饲料的生产,缓解牧区饲草不足的问题。

3 结 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从现代生产特点看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对于农牧区的合理化机械作业,进行了一些讨论。在农牧区域的划分上,不同的地区可以使用与其相符合的机械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农牧业生产机械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机械化作业系统。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海东是我省河湟地区农畜产品的主要产区,也是农耕开发最早、气候条件最好的地区。发展纯天然、绿色生态农畜产品的条件得天独厚,生态农业市场潜力巨大。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按照区域化的特征,遵循供求关系、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为此,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布局和发展措施。一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要求,进行生产条件的区域细分,重点是发展壮大8个产业链,打造4个优势产业带。二是把设施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今年设施温棚达到6万栋,比去年新增8400栋,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生产设施建设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向不同特色产区聚集。加大投入,引导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由过去的分散无序布局向集中规模布局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四是设立农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对集中,共享基础设施和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快速形成强势辐射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和农户的力量。五是建立科技支撑。今年与青海大学和省外院所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的长期平台。建立县乡科技人员与农户利益联结体,引导科技人员参与领办创办承包租赁农业实体。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大规模送出培训农村能人、实用人才和乡村干部,今年可达1千人。由于综合施策,今年生猪、牛羊育肥、蔬菜、马铃薯、果品等主要产区的产品产量预计可增长10%以上。上半年,农业投资增长38%,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5%。

二、顺势推动土地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现行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期不会改变。问题是如何引导农户逐步走向联合经营的道路。我们算过一笔大账,海东现有农业劳动力7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作4.5亩土地,若按每个劳动生产力标准耕作20亩土地计算,海东的318万亩耕地有16万人就够了,也就是说还可以有54万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如果再把农业机械化跟上去,分离得人还会更多。基于这一分析,这些年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劳务输出,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50万人,今年实施的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又可以帮助1.2万人实现就业。这些人转移出去后,他们的土地或转包出租或长期闲置,多数人“恋地不恋农”,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土地所有权,一部分农户退出土地经营以后取得所有权或实物收益,安心在外创业就业,留下的农民搞好规模经营,兼顾离农和务农两个方面的利益。这就为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顺势推进“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意见,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提供政策法律服务。去年以来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较高,已实现土地流转30.8万亩,约占总耕地的10%,其中有12.6万亩是今年上半年流转的。流转的单体规模一般都在百亩左右,最高的化隆县生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700亩。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大,既稳定了承包权,又搞活了经营权,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协调推动组织机制转变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培育经营主体,使其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引擎。我们按照“政府培育主体,主体联结农户”的思路,重点是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园区、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和以能人为基础的经纪人队伍等四种形式,这几种形式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弱点,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以相互嫁接融合产生出新的杂交优势,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去年以来,海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园区建设已经起步,大户经营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经纪人发展到4千多人。特别是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我们认为它与家庭承包制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把农民组织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利益环节中,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目前海东已有321家专业合作社,带动11.4万农户,年经营额达到10亿元,人均收入一般都高出当地农民平均收入很多。在扶贫开发方面我们重点是推进互助合作,今年扶贫资金的合作率可以达到60%。

第6篇

目前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学术界对此深入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框架。除了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很少有国家专门研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问题,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国际上被称为农业区建设或者农业区域化布局。王景莹[1]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从国际比较来看,各国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在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环境,都打破以州或是省的行政界限,以县或是区为行政单位进行分区,紧密结合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过程,促进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互动发展。从加强各个区域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切入点,发现各个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建设,林业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等内容[2-3]。Roberto[4]针对开垦荒地、选育良种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以及鼓励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等具体环节进行研究,明确规定了农业科技投资导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集中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等区域的发展概念,从国内研究看,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中国近几十年通过实践研究提出的新概念,针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研究较少,主要从宏观和定性两个层面进行简单分析,而针对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研究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等方面研究较多,现将粮食生产核心区研究综述如下。

1.1粮食生产核心区相关问题的研究

谈琰[5]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2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杨春等[7]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2现代农业研究

2.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2.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2.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洪艳等[47]在对现代农业集群发展综述的基础上,参照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战略分析,提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应实施构架和延伸产业链的专业化战略;杨卫民[48]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力为切入点,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竞争力,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竞争综合评价,为提升现代化农业竞争力提供了针对的对策建议;闫超德等[49]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变量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度计算和分析,确定了不同变量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总结影响河南省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因素;董艳等[50]利用比较优势研究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这对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3结语

第7篇

谈琰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出台背景、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执行层面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杨邦杰等[6]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提出了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构想,以黑龙江为例,分析目前黑龙江粮食核心产区的建设情况,发现土地整理标准低、种粮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等因素制约了黑龙江省成为中国粮食核心区的进程;王景莹[1]以河南省为例,在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粮食核心产区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建设,构建划分指标体系,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指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划分与河南省农业厅划分不合理处,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杨春等总结了河北省创新粮食生产技术,从而达到粮食产量提高的实践经验,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丰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平作炎[8]通过分析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试图建立保障利益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赵春雨[9]从中国省区、三大地带以及区粮食生产区域3个方面,选择生产集中度、重心演变轨迹的研究方法,总结了生产区域的特点及规律,展开研究了影响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罗万纯等[10]利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计量经济检验,分析了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非农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粮食生产综合指数,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区域变化特征进行描述,实证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资源与非农产业就业接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蔡文著[12]分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外典型的不同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模式;崔凯[13]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和评价,比较分析粮食主产区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正确掌握粮食主产区现代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蒋和平等[14]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东、中、西部四个层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蒋和平等[15]、崔凯等[16]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和区域发展水平。

1现代农业内涵、特征与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根据‘1号文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现代农业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现代农业内涵,提出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将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刘燕华[20]、戴小枫等[21]学者的观点综述如下:大多学者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内涵区别,发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变革,注入现代农业新的要素,不为实现发展目标、产业功能、实现价值取向、经营方式等的转变,逐步走向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农业面临一些问题,张建华[22]从微观、宏观层面总结了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不同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农业需要选择具有中国与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马晓河[23]认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进程;王碧峰[24]认为农业的资源性约束、产业化水平低、农民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导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低、科技推广缓慢等现象依然存在。刘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国内外众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基础体系,认为由农业经济、农业发展和农业生态三方面理论构成,其中农业经济理论代表性理论的有农业区位、农业比较优势理念等;农业发展理论包括城乡统筹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农业生态理论主要包括生态位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祝华军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认为一国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模式是由自然、生产要素资源直接决定的,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资源的因素影响;杨兰根[27]认为人均土地资源是发展的“短板”,决定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用科学技术手段装备现代农业,明确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尹成杰[29],蒋和平[30]着重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不同国情,选择建设重点,完善长效机制,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总结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以期为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稳定发展。(1)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总结出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模式有3种。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李滋睿等[31]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荷兰3个发达国家的3种现代农业模式;对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情况,孙浩然[32]、项仁学[33]、孟蕾[34]综合考虑发展路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因素,总结出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二是规模型、机械化、高技术模式;三是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蒋和平等[35-36]根据两国的基础条件,介绍了巴西、日本两国建设农业的内容、特点及存在问题,为建设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借鉴。(2)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结合中国国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利用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设案例,找出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许开录[37]根据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化、区域化、特色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才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互动并举的发展道路。崔凯等[13]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方案,从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4种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4种现代农业模式;李洪山[39]、宋再钦[40]分别从中部应采取产业集聚和东北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的2个方面来发展各个地区的现代农业;詹慧龙[41]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各省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中国划分为都市型的现代农业、高效外向型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和特色型的现代农业5个现代农业发展类型区;朱明[42]将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归纳为发达类型、较发达类型、发展中类型、欠发达类型和不发达类型5种。其中,发达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多于6000元,乡镇企业数量较多,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发展中类型指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4000元,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乡镇企业有所发展但还未充分发育;而不发达类型则指许多农村还处于贫困和刚刚解决温饱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

3现代农业发展的评价

现代农业评价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特征也不同。农业部农研中心、杜华章[43]、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制定阶段性指标,构建现代农业的指标体系理论体系,反应出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且存在区域差异性,为加快区域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辛岭等[45]利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评价模型组测算模型,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得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东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据此情况提出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罗其友[46]通过建立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对中国农业发展区域的划分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中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

4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