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2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思考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英语写作;培养策略
1前言
作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被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也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进而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完整,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显著方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写作任务,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相关技能的灵活运用。
2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Dewey是最早将批判性思维引入现代教育领域教育学家,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内省式思考,是主体基于证据和事实有意识地建立并不断反思自身观点的行为,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进行培养(Dewey,1933)。Flower(1981)阐明了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写作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写作脉络,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也就成为衡量作文质量的关键指标。文秋芳和刘润清(2006)也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产出高质量作文的关键因素,同时,有效的写作过程需要学生分析主题、理清思路、组织语言,这也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细节、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因此,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使教师更多地介入学生的写作及思维过程,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写作评估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3.1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内容反馈
作为重要的思维工具之一,语言在促进学生分析、评价、解释和重构思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采用结果教学法,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被动地“复制”教学材料中的写作“范本”,忽略了写作谋篇的意义和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把写作教学的中心由“结果教学法”转向“过程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在构思、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探索题目的深层内涵,形成高效的写作策略,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反馈是写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教师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写作内容上,如文章的组织是否合理,写作思路和结构是否恰当等。教师应转变打分者的角色为导向者,为学生提供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修改建议,促使学生去思考并多次修改文章。学生在对文章的意义、结构、连贯和其他抽象的方面进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3.2结合阅读教学,鼓励同伴互评
写作教学不是孤立的,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也和听力、口语及阅读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最为紧密,由读到写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间的矛盾,也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基于阅读的写作任务,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理解阅读材料并产出文本。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严密分析,梳理思路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促进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使思维更加准确、清晰和严谨,从而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向纵深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同伴互评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在同伴互评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体验他人的写作经历,同时,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的反馈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评价给予者,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在分析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3.3丰富写作任务,激发写作兴趣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设计符合大学生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的写作任务,让大学英语写作充分体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交融,以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在话题写作和读写结合型写作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丰富写作任务的多样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主题不断探索、反复改写,不断修正自己的写作内容和语言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对同一文章反复修改而产生的焦虑、厌烦等消极心理。在参与这类具有探索性的写作任务中,学生可以主动衡量自身语言表达与实际写作任务之间的差距,调整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写作模式,在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结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过程写作法和结果写作法有机结合,设计灵活多样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到作文互评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Dewey,J.ExperienceandEducation[M].NY:Macmillan,1933.
关键词 大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独立思考指的是一种洞察力思维,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大学生作为已成年的个体,应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由于我们教育制度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受到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从相对封闭的高中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载体,让缺乏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变得茫然。
1 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1 对外界的依赖性
现在的大学生,在娱乐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见,然而涉及到专业选择、就业、深造等对他们的将来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时,就变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甚至不知道都有哪些选择。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大学生对外界的依赖性太强。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习课程的安排都是学校、老师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很少思考学习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知识将来有什么用。绝大多数同学学习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即使考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选择哪个学校都有可能是家长代劳。这种培养方式形成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惯性。进入大学后,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己规划将来的学习目标,自己考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时,他们往往变得无从选择,无法做决定。但毕竟,当今的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面对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时,他们首先会选择从外界获取相关的信息,从网络上吸取别人的经验。这本是无可厚非,因为从外界获取信息,参考别人的经验也是独立思考的一个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别人的选择往往成了学生们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比较关心将来的就业,就问他们高一级的同学,高一级的某些同学告诉他们某个专业将来就只能干某个职业。然后问的学生就向老师倾诉,说他们专业没前途,将来只能干某个职业,他对这个职业不感兴趣,所以觉得学习没兴趣了。这类学生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咨询对象的选择就没考虑清楚,咨询就业问题却选择向没毕业的学生咨询,得到的反馈信息肯定不合理。其次,别人给出答案,都不加以考虑就信以为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独立思考,最终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见对外界过度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又往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
1.2 “自我中心”的个性
强烈的“自我中心”同样会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90后”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烈,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时也十分自我和功利。信息化时达的网络、电视、报纸等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任何事情。然而泛滥的网络、媒体并不都能准确地传递信息,甚至被故意掺杂诸多负面信息。当学生习惯了从这些渠道信息来判断事物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出现偏差。但是,他们唯我独尊,认为学校的规定,政府的宣传才是对他们的束缚。时代独有的叛逆使得他们愿意不假思索地相信他们认为“绝对自由”的网络宣传,而不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判别自己所见所闻。这种“自我”造就了个人主义,造成了责任感的缺失。混淆了固执己见与独立思考的内涵,违背了独立思考的真正含义。最终会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偏颇。
1.3 “随波逐流”的思想
随波逐流思想也是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场所。学生要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生活,就要学会自我管理。然而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事、班级的事、学校的事都漠不关心。班长、辅导员一遍遍地催他们才勉强把事情处理掉。平时的学习生活随波逐流,看别人怎样做,自己也跟着照做,不管事情好坏。从而导致了现在大学校园里旷课以宿舍为单位,迟到以班级为单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怪现象。这些同学不会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会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让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变成了消磨时光的游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 理念 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参与竞争、抢先发展的重要法宝。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高校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大学生创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早在商朝时期,商汤王的脸盆上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个字。《礼记・大学》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意思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当代社会,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生创新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有深远意义。
首先,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其次,创新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通过主动“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走出一条前人未走的路,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智力和人才基础。
当代大学生创新应具备的理念
知识的理念。学识广博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的知识源泉,实现创新要建立于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知识本身蕴含丰富的创造力,没有渊博知识的积淀,创造力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强调:“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向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探求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也是走向成才之路的起点。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做学习型人才。学习应成为一种态度,变成一种能力。要踏踏实实学习,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刻苦地做学问、长本事。既要管住自己的心,不图虚名,也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触道德底线,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终身学习知识,内心尊重知识。
自信的理念。自信是实现创新的直接动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个创新的民族,更是个充满自信的民族。孔子所强调推崇的“信”,除了具有诚信的意义之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自信的理念。孔子曾说,人若没有自信,寸步难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果失去自信,不仅无法自立,更无法肩负社会责任和使命。自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创新的不竭源泉。大学生有了自信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实践、发明创造。它也能激发大学生思维,引起创新冲动和激情,战胜困难,战胜自己,体现自身价值。以自信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会在积极主动地观察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和满足,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再次实现创新,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状态。
消化的理念。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被吸收、转化为自身可用的营养元素。当代大学生首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创新就必须择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皆为自己所用,真正做到继承和消化,从而实现创新。要破除死记硬背、“生吞活剥”;要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符合实际,管事管用。要能够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纷繁复杂的知识整理成具有一定条理性和综合性,横向能比、纵向能用的“活”知识,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怀疑的理念。怀疑论作为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大约创立在公元前3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当代大学生要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不循规蹈矩,不束缚个性,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和做法。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只有时刻保持怀疑的思维,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并通过不断推导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打破常规套路,不拘泥一种格式,时常有惊人之举,用摸索的新方法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推进当代大学生创新的思考
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高校的教学教育必须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紧密结合。让科研融入课程内容,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一方面,要把大学生的科研工作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特长,确立一些重要课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注重发挥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热情和创造热情,在研究中获取知识,不断创新,增长才干,增强本领。虽然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打牢知识基础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基础知识是能力创新和思维创新的基础,但不能满足于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必须给大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诚如爱因斯坦曾经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劳厄也深刻指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也为高校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如何使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传授基础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重大问题切实得以实现。
发挥社会实践的延伸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直接途径。《礼记・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身体力行,有所实践,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因此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理论创新。学生要有的放矢,结合所学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进农村、进车间,深入一线,使自身知识储备有用武之地和实践之所;教师要注重引导,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推动他们在实践中的创新,并把创新实践上升为理论层次,达到新的升华,实现互促互动。
关键词:沟通演讲 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50
演讲主要是在一定的场合下,通过口语表达来传输某种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达到与听者产生共鸣,大部分情况下是在传播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大学中培养学生沟通演讲能力,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多思考,提炼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口语表达出来[1]。
1 沟通演讲的类型
当今,沟通演讲有很多类型,包括有即兴演讲、照稿读式演讲、脱稿演讲,提要式演讲以及辩论式演讲,从这些类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种演讲方式,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要求不高的照稿读式演讲,更需要学生要对稿件的熟练程度,和上下文的关系,同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也不能一味地盲目照稿件朗读,这样既没有让自己思考,也不会引起听者的兴趣。最考验学生能力的是即兴演讲,这种演讲方式不仅仅需要学生思考要说什么,还要明白前后所说的是否对应上,不能反复、重复地说,并且要表达有感情,语言要生动。只有做到将心融入到演讲的整个过程中,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2 提高大学生沟通演讲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提高,人际交流也趋向于频繁化、全球化以及多元化。提高大学生沟通演讲技能,能够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学校竞争某个学生会或团委会以及社团岗位时,需要学生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演讲,应聘就业时需要对自己的资历进行演讲,在将来升职时也需要竞聘演讲,在介绍企业产品和技术时同样需要演讲,这些演讲涉及的内容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要懂得怎么演讲,更要明白演讲什么,怎么样才能让演讲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都需要对大学生沟通演讲能力进行改善和培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能够多掌握一项技能,就能多一份机会,提高大学生沟通演讲的能力,可以让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更增添知识[2]。
3 提高大学生沟通演讲能力的策略
3.1 设计动作
动作态势语是以动作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秋瑾女士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登台演讲。她义愤填膺,说着说着,便激动地从靴筒中拔出倭刀,并且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言罢,便把刀插在讲台上。震撼人心的举动,显示出她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爱憎分明的炽烈感情。动作的变化也会引起空间的变化,进而影响听众的心理。这样做的好处有:可以给予观众适当的吸引;让观众清楚地知道你所讲的内容及次序;给他们以流畅的感觉,让他们更容易明白你的观点与角度;加强观众参与,使你的演讲更容易达到表达目的;改善气氛;支持结论等[3]。
3.2 使用目光
演讲者在进行演讲的过程中,目光的作用是不可言表的。它能够让演讲显得更加生活,把握得好,能够让听众听得非常舒服。要注重大学生演讲过程中目光语。目光语应用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演讲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如果面对台下众目睽睽的注视,不能淡定的话,很容易打乱自己演讲的节奏,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组织好演说也具有效果。运用目光语的八种方法:前视法:就是演讲者的视线平直向前且弧形流转,立足听众席的中心线,以此为中心并照顾两边的听众,直到视线落到最后的听众头上。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中间的过渡,由于视线的跨度大难免有为视线而视线之嫌。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感情浓烈、场面较大的演讲。
3.3 态势语的运用
态势语的运用是有一定原则的,运用不好会弄巧成拙,甚至会画蛇添足。态势语的运用要准确、适当、协调、自然。姿态与举动十忌:①将双手绕在胸前,或将双手收在身后;②摩擦双手,玩弄饰物;③姿态僵硬,全无活动;④倚靠讲台或其他地方;⑤手放在衣兜里玩硬币,发出声响;⑥抓弄头发或其他物件;⑦紧张地来回踱步;⑧不断看表或手机;⑨手握笔乱挥动;⑩说话时只看图板或幻灯片,忽略观众。
4 结论
总之,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除了要学习自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大学生能够表述出自己的情感和内容,这就需要提高大学生沟通演讲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论大学生演讲与口才提升训练的必要性[J].科技视界,2013,(28):177-178.
[2]陈静宇.提高大学生演讲能力的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69-72.
[3]王绪强.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即兴演讲能力[J].现代教育,2012,(Z2):103.
经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尤为明显。调查采用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区分性别、专业及生源地。受调查者共1000人,有效问卷976份。男生612人,占调查人数62.75%,女生364人,占总调查人数37.25%。其中文科类10.08%、理科类61%、医学类18.09%、艺术类1.175、经管类9%、农学类0.25%。城市学生占25.83%,农村学生占74.17%。
(一)对创新意识的调查
通过16道题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1.5%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问到:对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方面这个问题时,回答很不确定。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占18.92%、学校活动占18.67%、课堂教学占14.17%、个人因素占28.33%、就业影响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确定何种因素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占据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高校学生可能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识到创新对于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上,无所适从。
(二)对创新能力的调查
通过18道题对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参加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占被调查人数36.75%)。虽然他们知道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最大的益处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被调查人数52.25%),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生活过于安逸,而使他们缺乏创新激情(占被调查人数34.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实际体现。当代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实际行动、缺乏贯彻和实施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呢?
(一)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1.拥有创新意识,却不付诸行动。当被问到如果你的创新灵感不被大家认可,您还会继续吗?36.59%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再付诸行动。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擅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把创新意识的消失归咎于外部氛围,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认为氛围的影响占34.92%。30%的学生认为培养创新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57.17%的学生支持偶尔从多方面多途径探讨解决问题,50.17%的学生坦言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够重视和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2.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可是,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维的影响和知识面的限制而导致他们缺乏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学生认为长期的学校应试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定势思维。
3.创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新颖的创造意识。但是缺乏创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动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谈到过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校园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4.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或者学术科技成果展,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40.67%的学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满意。这个数据说明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从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树立创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终身培养的过程,进入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要从过去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教师也应当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寻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契机,使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转变为创新理念下的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过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魅力,使他们今后持续地创新和实践。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并能带动其他的同学开发和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习惯形成以后的实践向导。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的调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及时从书本上获得,行动也相应滞后,教学内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引进新知识,增设新课程,优化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专业课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可供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路、使学生在广泛学习基础、扎实基础的同时,能够在创新意识引领下扩大专业领域,并且扩展到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知识的学习。50.17%的学生支持多途径探讨和解决问题,支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材,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化
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先驱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先进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跟进和学习。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新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要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入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69-02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高校应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对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18(6).
[2]李晓宁,罗正祥,蒋宁,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创新教育[J].2006,25(10).
[3]蔡苇,余波,兰伟,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13-01
1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
2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2.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2.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3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2.4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目标,专业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1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
3.2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重点,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3.3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
3.4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5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树立创新教育意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安帮,高等教育学,2009
[2]高等教育心理学,伍新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