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17
序论:在您撰写物流工程的认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F241.1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来自管理,而确保源头连续不断的机制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在服务行业普遍推行精细管理的今天,必须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作为物流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尚在不断完善中;另外一方面,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发展策略和人力资本管理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体内的,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财富的人的脑力和体力。人力资源是其他各种资源转化、管理、传递的组织资源,是具有能动性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组织各种资源的主体。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拥有的职工队伍的总称。人力资源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即必须具备能提供现在和未来服务并能带来效益的本领和才能;而要取得这种资源,还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因此,存在着人力资源所具备的能力与所投资的费用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的效益如何达到最大限度发挥的问题;亦即需要对人力资源测评,做出价值评价。本文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人的能力与成本进行测定和比较,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综合评估。
一、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
西方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人力可能或已经实现的经济贡献或服务潜力。经济学认为人力资源价值是在商品上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人力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含义更侧重于作为组织主要资源的个人或群体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未来服务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价值是指内在地蕴涵于人体内的劳动能力,外在地表现为一个人劳动中新创造出的价值。
企业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即盈利性是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最终生产出产品或提供劳务,也能够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对象是为企业服务人员的体力和脑力价值的总和。
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目的是为取得被评估人力资源在评估基准日的公允价值。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具体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投资入股,投资入股是指人力资源所有者以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使用权作为资本投入企业,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2)引进人才,在对具体人员提出任职要求的同时,也往往明确其工资、奖金等薪酬待遇,以利于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双向选择;(3)实施薪酬规划,薪酬规划是指企业为了建立和发展与员工的聘用关系而设计的一系列工资制度或计划;(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绩:工作的数量、质量、工作能力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员工与其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5)其他目的,如企业兼并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价值工程模型
价值工程的中的“价值”是指人的能力与成本的相对关系,作为一种评价人力资源的尺度,用价值指数(公式1)来定量化比较。
1. 能力系数的计算
人的能力,一般来讲可分为学识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处理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具体到不同的行业、部门来讲,其能力表现侧重不同。行政机关强调处理公务能力;技术密集单位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而在管理部门其组织能力则必不可少。因此,可分步进行分析。
(1)首先可根据本单位工作特点,分别设计出能力项目(能力构成要素),并依各个能力项目在整体中重要程度按比例确定能力重要系数,且系数总和等于1。
(2)对所设计的能力项目还可以分别进行层次分解。如“协调能力”一项,还可分为平级之间的“横向协调”与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协调”等方面。“横向协调”可分为:本部门内的协调、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关联的外单位之间的协调。
(3)对受测者的实际能力分项目分层次予以测评。先按标准对其各项能力打分;再将各项分值与相对应的各项能力重要系数相乘,计算出受测者的各项能力评价的得分值。
(4)被测评人员综合能力系数等于该人员的得分除以全部人员的总得分值。
2. 成本系数的计算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通过对其付出成本。这里的成本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历史成本系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耗费;重置成本系指目前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耗费。人力资源的成本按其要素与用途可分为以下五类:
(1)招募成本。为吸引可能未来人员而开展招募工作的人员的工资、广告费、差旅费、招待费、招募资料费等。
(2)选拔成本。在选拔时工资、咨询费及在洽谈、测试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
(3)安置成本。为入聘人员提供的调动费、差旅费、安置费等。
(4)开发成本。使人员达到某项职级以取得预期的业务水平所支付的费用,包括:定向成本(新吸收人员在熟悉工作期间的工资及教授人员的工资、资料费等)、脱产培训成本(学杂费、受训者的工资和差旅费等)和在职培训成本(函授或夜校的学费等)。
(5)应负成本。是指由于从见习人员那里得到的业绩少于从有经验的人员那里得到的预期业绩而导致的损益,属于机会成本损失。
在人力资源成本中,如工资等属直接成本;如广告费等属分摊的间接成本。上述五项成本,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三、人力资源价值评估实例
1.能力系数
以某部门测评业务员为例,能力测评得分的“打分值”一栏所定分数在0-10内取值打分,每项能力要素最高为10分(其所属层次分解分项的分数之和的最大值为10分)。按照这种方法得到每个成员的能力系数分别为0.120、0.106、0.195、0.186、0.214和0.179。
2. 成本系数
所有人员的投资费用明细如表1所示。在表1中,能分清记入对象的,如工资等可直接记入某个人员成本核算项目内;而广告费等间接费用按一定标准比例分配列入有关成本核算项目,从而可计算出每个被测评人员所耗费的成本。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得到每个成员的成本系数为0.102、0.138、0.242、0.194、0.146和0.177。
3. 价值指数
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所有人员的价值指数分别为1.176、0.768、0.806、0.959、1.466和1.011。由计算得到的价值指数,可以择优选用人员。例中的人员E和人员A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应优先考虑。运用价值分析,在人才资源的管理中可提供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方案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如决定人员是否聘用;为达到单位的预期目标,对人员采用何种培训方案;人员职级的安排与升降等;有利于使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也有利于将人事管理职能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为提高企业效益更有效地服务。
四、结束语
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出发, 对人的能力与成本进行测定和比较,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综合评估。基于价值工程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能更客观地将人事管理职能建立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和优化。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字:人工湿地;城市污水;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水污染控制领域,人工湿地是指一种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自然湿地相类似的地面,是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1]。
1.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类型
1.1 人工湿地的组成
人工湿地一般由防渗层、基质层、腐殖层和水生植物四部分组成。防渗层位于湿地底部,用来阻止污水向地下水体的渗漏。基质层由土壤、填料、植物根系组成。腐殖质层由植物落叶、枯枝、微生物及其小动物尸体构成。
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从工程设计角度,按照系统布水方式或在系统中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可分为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2]。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属于好氧湿地,废水从湿地表面漫流,水深较浅。对悬浮物、有机质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也较为稳定。但对营养盐N、P的去除率偏低[3]。这种类型的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但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较小,去污能力有限,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
1.2.2 潜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较表面流人工湿地大,对BOD、COD、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但潜流人工湿地受纳污水的功能是在厌氧环境下处理外加生物过滤。由于湿地植物的新陈代谢并不是很重要[4],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不高,所以因硝化反应的不足而限制了N的去除。
1.2.3 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
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水流在填料床中基本上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水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处理系统。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当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时,氧可以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该湿地系统,这类湿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潜流人工湿地,因此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落干、掩水时间较长,控制相对复杂,投资较大。
1.2.4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由一个下行流池和一个上行流池组成,其中下行池比上行池略高。污水经布水管首先进入下行池形成下行流,通过池底进入上行池形成上行流,最后进入上行池集水管排出。
2.人工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1 悬浮物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悬浮物在人工湿地中去除的基本机理为絮凝、胶体颗粒的沉淀、基质的过滤、植物根茎的拦截、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污水中悬浮物进入湿地系统后与基质发生作用,包括悬浮物向基质表面的迁移和被土壤颗粒表面粘附两部分。
2.2 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湿地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不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不溶性有机物的去除机理同等粒径的悬浮物的分离机理类似。通过沉降、植物根系的拦截、基质的截留过滤得以去除,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和基质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降解被去除。
2.3 氮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氮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机氮和氨氮。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包括基质吸附、过滤、沉淀、氨的挥发、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其中主要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最主要的途径[5]。
2.4 磷的去除机理
磷的去除有很多途径:污水中的一部分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一部分磷被基质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而去除;一部分磷,如有机磷和溶解性较差的磷作为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要的物质被磷细菌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利于植物的吸收;还有一部分磷被聚磷菌过量聚磷作用去除,该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包括:受气温影响大、占地面积大和容易淤积堵塞。其中,前两者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限制该项技术发展和推广的最主要因素。
3.1 气温问题
气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时生物活性下降以及植物的死亡。另外,对于表面流和竖流湿地,低温情况下表面会结冰,阻碍了大气的复氧过程,使生化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处理效果,因此低温会导致处理效果的显著降低。
湿地中可采取措施降低温度带来的影响。首先,在工艺上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在该工艺中覆盖表面的表层土以及植物的落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其次可在进出水管道、进水泵房和人工湿地床加保温系统。最后,可以加强前处理单元,以减轻湿地的处理负荷[6]。
3.2占地面积问题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较大,大约是传统污水工艺的2-3倍。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占用有效的土地资源。首先,可通过适当的选址:选址时要考虑到环境、经济效益综合最优化和规模化的因素,尤其在空置土地比较少的大城市,或是将工程选址在市郊区域。另外,也可以采用组合工艺,提高效率可以适当减少占地面积。
3.3堵塞问题
人工湿地中部分营养物质会逐渐的积累,湿地中的微生物也相应的繁殖,再加上植物的腐败,如果维护不当,便很容易产生淤积、阻塞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水的流速,而且会影响水的复氧,从而影响到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到处理效果。
解决办法为选择适当的填料,最好是多孔质轻不易板结的便宜材质,采用合适的操作工艺,可以通过一定的间歇进水来恢复湿地的渗透速率,和选择适当的植物密度并及时维护。
参考文献:
[1]Tetmesse Ualley Authority. River Basin Operations Water Resourses [M].Destruction of Constucted Wetlands fo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ment, Monitory Report for the Period, March 1988 to October 1995,(5):1345-1446.
[2]刘汉湖, 白向玉, 夏宁. 城市废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178-179.
[3] Kadlec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ands[M].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1996.
[4]Brix H. Functions of macrophyt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 Wat. Sci. Tech,1994,29:71-78.
[5]徐丽花, 周琪.人工湿地控制暴雨径流的研究进展[J]. 上海环境科学, 2001, 20(8):401-402.
关键词:网格计算;工作流;资源有效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683-03
Workflow Scheduling Algorithm on Grid under Cost Limitation
WANG Ming-jun, YU Jiong, LIU Jun-xiang, DENG Ding-l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In the grid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the wide-area distribution, heterogeneous, dynamic of resources and there are multiple domains of management. Regarding that there are many grid resources with same performance,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workflow scheduling because of different reliability and service price.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workflow scheduling of DAG-based workflow, we proposed one kind of LC (Limitation Cost) algorithm to choose reliability resources for higher degrees in the certain cost limitation, improv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reducing the failure rate of the task scheduling. The simulation shows the 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
Key words: grid computing; workflow; resource reliability
1 概述
网格计算[1]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广域网络计算技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动态多制度的虚拟组织之间协调资源共享与操作,这里的共享是指直接访问计算机、软件、数据和其他资源,而不单指文件交换。有向无环图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是工作流的一种常用描述方式,广泛存在于E-science、E-business等网格应用领域[2]。工作流调度就是为任务选择并分配合适的资源,并满足不同的调度目标。然而,任务和资源的映射实质是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通常情况下多为NP-Hard问题[3]。现在关于网格工作流的调度算法有很多,也有很多的分类。本文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地解决网格资源管理和调度问题,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浮动反映资源供需状况的动态变化,通过供需均衡实现资源优化,这种动态协调的资源管理机制适合网格资源的特性。为此,本文在Buyya博士提出的网格经济资源管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成本和时间限制下的网格资源优化调度算法。
2 相关介绍
网格环境 中,可以将资源提供者视为生产者,将应用请求者(资源用户)视为消费者,两者构成经济网格模型的两个重要因素。计算经济模型将经济的概念引入网格资源管理中,它应用了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原则来对资源的所用者和使用者进行调节,以保证双方均获得最大利益。文献[4]在Nimrod-G模型中提出的基于时间和成本限制下的优化调度算法(DBC)。完成时间优先调度算法、成本优先调度算法、限定时间成本保守时间最优化算法。以上三种算法从不同角度满足了用户需求,但是都未考虑资源有效度问题。文献[2]中虽然考虑了资源的有效度,但是未涉及费用的优化问题。而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成本限制(Limitation Cost)的调度算法。
3 基本概念与问题定义
网格中许多大型应用通常由多个任务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及任务间的约束关系可模型化为一个工作流,有向无环图DAG是其常用的一种描述方式。令DAG图记作G={V,E},其中V={1,2…n}(|v|=n)表示应用中所有任务集合;是有向边集合,表示任务间的控制或数据依赖关系,即对?坌(i,j)∈E,i执行完后j才可执行(i,j是结点编号,规定i
基于经济的一般网格体系结构[3]为用户提供了一致的访问接口,因此对?坌i∈V,在其预测时间内都存在一个能够完成该任务的候选服务集成为 的服务池,记作R(i)。l(i)是R(i)的集合长度,表示能完成任务 的服务个数;Sik表示能完成任务 的第k个服务;(cik,pik)描述为在任务 的预测时间内Sik的执行成本和有效度[2],则R(i)={Sik ={( cik ,pik )},1≤k≤l(i)}。表1给出了图1中各个任务的服务池实例。
对于工作流有一个最低执行成本mcn,但是并不能保证完成工作流的有效度较高,这也是符合市场机制规律。用户为获得性能较好的资源,必须付出的较高的费用cn。其费用必须满足(mcn≤cn)才可成功执行。调度目标就是在用户给定的cn下,为工作流中各任务分配合适的资源,使工作流所需资源的有效度最高,得到性能较高的资源,形式化描述如下
max p(1)
st.
mcn≤cn(2)
其中p为调度工作流时整个资源的有效度,式(1)表示最大化资源有效度;式(2)满足费用约束。
因此,目标函数(1)取最大值的关键在于将Δc(其中Δc=cnCmcn)合理的分配到任务所在的每一个任务当中选择费用较高的资源,从而获得有效度较高的资源,这种动态协调的资源管理机制适合网格资源的特性。
定义1 给定图G={V,E},对?坌i∈V,从其服务池中选择费用最低的服务,总费用下限
由定义1可知,mcn是工作流完成所有任务所需的最小费用,因此,用户给定的费用cn必须大于或等于mcn才能保证工作流完成。
定义2费用浮差Δc定义为用户给定费用cn和最小完工费用之差,即
将Δc平均分配到执行各个任务的资源中,从而选择有效度较高的资源。
定义3平均浮差Δc定义为费用浮差的平均值,即
其中虚任务除外,这样每个结点分配到相同的平均浮差Δc。
LC算法的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Begin
1为所有任务查找相应服务资源池R(i), i∈V;
2由公式(3)计算完成工作流的最小完工费用mcn;
3提示用户在有效的费用范围(mc≤c)内输入cn;
4当mc≥c时,返回步骤2;否则转步骤5;
5由公式(4),(5)计算费用浮差Δc和平均浮差ci并平均分配到各个结点;
6获取就绪任务队列RL;
7若RL不空,对就绪任务从其服务池中选择合适的资源。否则转步骤9;
8发送控制或数据信息到分配的服务资源并启动执行;
9等待任务完成事件;
10 若还有任务未被调度,转步骤6;否则转步骤11;
11 计算工作流的有效度;
12 输出结果;
End
该算法中步骤2,6的时间复杂度最差情况下为o(n2);而步骤7到步骤12的时间复杂度为o(n*len(Rl)*M)[6],其中n是工作流中任务总数,len(Rl)是就绪队列长度,M=max{l(i)}是所有任务的最大服务池长度。因此整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最大不超过o(n2*M)。资源有效度的计算文献[6]中有提及本文不在赘述。
4 实例说明
为说明LC的求解过程,下面用实例说明算法的求解过程。以图1给出的工作流应用为例,设用户给定的费用c=600。各个任务从表1给出的服务池中选择执行成本最低的服务,其下界完成成本mc=495,可计算出最低有效度为mp=72.1%,费用浮差Δc=105,平均费用浮差Δc=7.5,将其平均分配到每个结点中,其有效度为79.3%。有效度提高了7.2%。而文献[5]中提到的GBRR算法可计算出有效度为75.4%。比最低有效度提高了3.3%。LC算法比GBRR算法在有效度上提高了0.039个百分点。
5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为比较LC算法和GBRR算法,对大量不同DAG结构的工作流应用进行模拟测试。随机DAG图生成器需设置任务数V和任务最大初度out_degree等参数,通过组合不同参数的取值生成不同特征的DAG图,实验中结点数|V|={10,20,30,40,50,60,70,80,90,100},其中cn为用户给定相应任务数的执行成本,图的最大初度out_degree={1,3,5,V}。在网格环境中,能在相同时间内完成某个任务有若干候选资源,这些资源信息可从GIS (Grid Information Service)中的RIS(Resource Info Service)获得。从而可以得到每个任务在其预测执行时间内的资源有效度。每种参数组合产生10种不同实例。表2是两个算法在不同任务数量下工作流执行的资源有效度情况。
从表2列出的数据可看出,LC算法有效度比GBRR算法计算出的有效度平均高出4.81%。
从整体来说随着任务数的增加,各算法计算出的有效度有所下降,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为随着执行各任务的资源数增多,其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从而降低了整个资源的有效度。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也是本文以后研究的方向。
但是对于相同的任务数来说,对于用户给出不同的执行成本进行模拟测试比较两种算法的性能。随机DAG图生成器设置任务数|v|=200,图的最大初度out_degree=3。仿真结果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相对GBRR算法LC算法能通过合理地调度,将任务分配到有效度较高的资源上执行,使整个资源的有效度提高4.45%。随着执行成本的提高资源有效度不在提高,因为整个资源有效度有一个执行上限。当达到上限值时有效度不再增加。
6 结束语
本文结合网格系统分布、异构和动态的特点,充分考虑用户QoS要求和时限要求的条件下,针对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快速进行独立任务调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LC算法。该算法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QoS需求和平衡资源的负载情况。仿真实验证明LC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QoS需求,灵活有效的为用户动态分配网格资源,降低了调度任务的失效率,提高了网格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I. Foster,C. Kesselman,S. Tuecke.The Anatomy of the Grid: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2001,15(3):200-222.
[2] 田国忠,于炯.基于资源有效度的网格工作流调度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8,34(11):80-82.
[3] Buyya R,Abramson D,Giddy J.High Ningrod/G: architecture for a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System in a Global Computational Grid[C].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xhibiti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2000:283-289.
[4] Buyya R,Murshed M,Abramson.D.A Deadline and Budget Constrained Cost-T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for Scheduling Task Farming Applications on Global Grid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PDPTA),2002.
关键词 职业流动;能力形成;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 C9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1-0075-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1.0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进城就业的农村居民依旧呈现出城乡间候鸟式流动和进城后横向流动为主的特征,整体上有流动无迁移或迁移很少。这反映了现有制度环境对群体职业发展能力或机会的剥夺,而且这种剥夺甚至是先天和后天因素累积性影响的结果,即社会排斥本身不仅是能力剥夺的一部分,而且也是造成各种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但正确理解进城农民如何通过职业流动积累并逐步提高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实现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与心理逐渐适应并融入城市,不仅有利于针对性制定社会帮扶政策,促进进城农民真正实现市民化,提升城市化质量,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 职业流动中的能力形成:一个分析框架
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非常显著,不仅明显高于城市劳动者,也数倍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1]。在市场机制下,职业流动是实现个体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外出务工人员在职业流动过程中实现了农村居民适应城市、融入城市的能力形成,促进了群体的城市融合。
当然,这种能力形成与社会融合的层次还是比较低的,但理解这种能力形成又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一是在渐进式改革模式下,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就业环境、社会保障等国民待遇的目标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现有制度约束导致中国农村居民进城的择业期望是比较务实的。已有研究表明,群体的职业流动多发生在低声望职业之间,个体工商劳动者成为了低层职业和高层职业的连接点,中小企业主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是他们可能取得的较高阶层位置[2]。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期望上与老一代农民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3],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实现非农就业也是其职业发展的起点。因此,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是群体实现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合的现实基础。二是关于职业上升的标准确定。通常情况下,无论用反映社会地位变化的职业声望还是用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甚至把农民工从非正规部门转至公共部门视为一种向上的流动[4],这些方法用来测量农民工群体时都受到一定的制约[2,5]。
与职业流动的阶段相对应,外出务工人员的能力形成可划分为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增加收入或改善职业地位的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家庭禀赋是个体能力形成的基础,职业流动改变了各类要素发挥效用的外部环境,改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对能力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1)从人力资本要素来看,市场化改革引起人力资本的回报得到进一步体现,教育回报率在不同地区也存在显著性差异[6,7],这增加了农村居民外出的动力。同等受教育程度的个体,如果其进入城市就业,其收入将增加。但教育回报率不是一直上升的,第一阶段的职业流动增加了教育的机会成本,使得初中成为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教育投资的隐性门槛。从掌握的技能看,如果传统农村社会部分群体掌握的手工艺技能为城市所需要,那么这类人群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能力将增强。对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直接从学校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一般不掌握传统手工艺技能,只得通过各种培训或“干中学”获得城市所需的工作技能。已有研究发现,低技能的劳动力容易被迫回流[8],进一步说明技能对能力形成的重要性。此外,职业工作经验形成的特定人力资本与工资收入正相关,职业流动会中断特定人力资本积累,即同一职业中工作时间越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越高,越不倾向换工作[9],但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引入制度性因素后,特定单位工龄对工作稳定性及收入水而产生显著负影响[5],说明能力形成对职业流动也提出了要求。
(2)从社会资本要素来看,基于地缘与血缘为主的传统社会网络结构对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配给工作或就业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11],但只有非常微弱的证据表明拥有更多的社会网络可能通过影响农民工的工作类型而间接地影响工资水平,而并不能直接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12],而且,只有进城务工后新获得的异质性社会资本才对收入有正的影响[13]。也就是说,传统社会资本有利于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但对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影响微弱。
(3)家庭禀赋可简单理解为家庭拥有的各种资源及其运作模式。一般来说,家庭在村庄中的相对地位、家庭人口学特征、婚姻模式等都可能影响居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和进城后职业发展。家庭成员结构和合作模式对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支持也会对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发挥影响,如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就业信息等,直接决定了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能力形成。
2 模型与数据
为验证相关因素对进城农民职业流动过程中能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分别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和Logit模型来加以分析。
(1)Cox比例风险模型是事件史分析方法中常用的模型之一,基本形式为:
lnhi(t)h0(t)=∑mj=1βjXij,或hi(t)=h0(t)e∑mj=1βjXij
其中:h0(t)为基线风险函数,即各影响因素均不发生作用(βj=0)时的情形,X为影响因素向量。在本研究中,首次外出务工经历为农村居民追求城市导向职业发展的起点事件,被调研的有外出务工经历者在接受调研时的就业状态为终点事件,起点事件与终点事件间隔为外出务工年限。显然,这是典型的右截尾数据。在本研究中,Cox模型用来测度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非农职业转换能力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度大小,因变量用被调查者的终点事件状态来表示,被调查者如为继续外出务工用“1”来表示,否则就是职业转换失败、能力形成受阻(用“0”来表示)。
(2)Logit模型由McFadden于1973年首次提出,其基本形式为:
ln(pi1-pi)=α+βjXij
其中:pi为农村居民在城市实现职业上升的概率,X为影响因素向量。在本研究中,Logit模型用来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实现城市职业上升能力形成的概率变化,因变量用进城农民在若干次职业流动后的职业地位来
① 具体抽样方法是在考虑收入分布和乡镇中村组的规模后,按照概率比例抽样方法(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即分别从三个县市共抽取2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3个村,每个村选取1-2个组,对每个组的农户进行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3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145份,有效率为98.3%。本次调查共涉及3个县、24个乡镇、58个村、118个组、3 145户、13 000余人。选取分析样本以改革开放为始点,只分析1979年到2005年年底前有外出经历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的随迁家属、已经出嫁的女性、在校学生不予考虑,样本年龄界定在被调查时16岁至65岁之间的人群,其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也处于劳动力年龄段,并删除重要变量存在缺失值的样本。为分析简化,假定在2005年年底前的外出经历保持连续性。基于上述标准,得到之前有外出务工经历并在2006年选择继续外出或中断流动的劳动力样本2 407个,其中,在2006年继续外出的样本1 980个(在后续分析中,又删除重要变量存在缺失值的20个样本),中断流动样本427个。
衡量,如进城农民实现了正规就业、或掌握了满足城市需求的职业技能(如技术工人、会计、驾驶员、厨师等)、或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或在城市自主创业等,则认定实现了职业上升,用“1”来表示,其他未能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状况都用“0”来表示。本文没有选取收入指标作为衡量进城农民职业上升能力变化的依据。
分析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07年对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和河南省淅川县农村居民生产及外出状况的入户调查①。各变量含义及描述性特征如表1所示。
对比两类样本的变量均值可以看出,已婚、年龄偏大、家庭抚养比较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更容易中断流动,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受阻。对明确回答返乡原因的调查统计发现,照料家人和生育、外出就业困难和伤病、年龄大三类原因分别占比45.58%、16.67%和14.63%,主动返乡的比例不到4%。
3 实证分析与讨论
表2中的整体模型汇报了影响农村居民职业转换能力形成的Cox回归结果,模型的整体估计效果较好。回归结果显示,个体特征、家庭禀赋、流动特征对农村居民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影响显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支持等变量没有获得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
(1)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使得劳动年龄成为大多数农村居民实际进城就业的“时间墙”,如果没有可预期的后续生存保障,进城就业的农村居民最终只能选择回到农村;婚姻意味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出于照顾家人等原因,已婚人群特别是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更容易返乡;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当地劳动力的流动方向。此外,性别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表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民营企业对女性员工的偏好、婚姻对年轻女性的影响等,将促进女性在非农职业转换中的能力形成。非农职业转换的动机以增加收入为主时,政治因素的作用将下降。
(2)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力资本可能存在受损或失灵的情况[14]。人力资本在农村居民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中失效,这可能反映了农民工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工整体人力资本积累较少、就业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要求较低的行业和岗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淡化不同人力资本样本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差异等现实。
(3)以家庭当年人情消费支出作为个体社会资本的工具变量时,这种基于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农民在城市的初次择业成本、获得更好的工作类型等,但对实现稳定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作用有限。受到数据限制,没有引入进城以后新型社会资本对进城农民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的影响。
(4)家庭劳动力规模是个积极的显著性因素,劳动力越多,家庭内部分工余地增加有利于外出务工者的就业稳定;当家庭整体进城后,多成员之间的相互帮扶也有利于获取就业信息、增加抗风险能力等。家庭抚养比和家庭拥有土地规模对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可视为阻碍
因素。家庭抚养比的估计系数符号符合通常的预期。农村人口外流诱致了以节约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农机技术进步,导致家庭拥有土地规模对进城就业的阻碍作用比较微弱。
(5)以家庭“是否有亲戚朋友在政府部门工作”作为社会支持的工具变量时,估计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符号与通常理解相悖,这可能反映政府在促进农村居民非农职业转换中比较明显的“缺位”现象,或者说政府帮扶主要是提供就业机会,对群体后续关注较少。
(6)以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的初职地点作为工具变量,回归发现,省内务工更有利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这可能源于在离家距离较近的地点工作,交通成本低,类似地域文化可能有利于进城后的心理适应,传统社会资本效应可能发挥的更好等。当然,省内务工在当年频繁流动也可能造成上述结果。
表3中的整体模型汇报了影响农村居民职业上升能力形成的Logit回归结果,模型的整体估计效果较好。估计结果发现,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禀赋、社会支持、流动特征中的主要变量均对农村居民实现进城后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产生显著性影响。当然,即使界定职业上升的标准很低,真正实现职业上升的样本占比也只有18.01%,现实不容乐观。
(1)随着年龄增加,工作经验积累、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增强都会提升职业上升的概率。引入年龄的平方项可以看出,年龄对职业上升的影响呈倒“U”形轨迹。性别在影响职业上升方面影响显著,典型的男性主导特征也很明显。政治信仰可能是个体视野态度的反映,具有政治信仰预示着个体积极进取的心态和行为,从而促进其努力实现职业上升。
(2)以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工具变量时,人力资本的作用开始显现。这正如农村居民经常所言“没学历可以打工,但打好工还得要学历”。
(3)社会资本对实现职业上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负作用,这可能源于传统社会资本层次较低,导致进城后简单的工作雷同或相似,陷入群体性无法上升状态。此外,人情消费支出过大,可能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对其成员的投资。
(4)家庭劳动力人数发挥正效应,意味着家庭积累财富、抵御风险、扩大对成员投资的能力提升,从而有助于家庭成员逐步实现职业上升。抚养比越高,成员承受的压力刺激其努力实现职业上升,增加收入;反过来,实现了职业上升,意味着收入增加,则可以承受更高的抚养比;系数没通过检验,则源于不同代际群体对家庭责任的差异。耕地越多,在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时,会阻碍中年人群实现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
(5)社会支持的正向作用十分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帮扶工作在社会上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6)现职在省内、特别是流动后返回本县市的人群更容易实现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这可能同样反映了交通成本、地域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
表2和表3分别汇报了影响不同代际进城农民实
现非农职业转换和职业上升中能力形成的估计结果。估计结果显示,不同代际农民工群体之间在职业流动过程中能力形成的机制和路径存在显著性差异。
(1)从实现职业转换的能力形成看,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外出务工以获取收入为主要目的,家庭责任感更强,家庭抚养比越高,其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的要求更加迫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相对较高,其流动可能更多是“为流动而流动”[15],呈现家庭责任感较弱特征,流动距离、进城后的心理适应能力对其影响不大。
由于同一因素对不同代际群体实现非农职业转换的能力形式在影响方向和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对老一代农民工估计效果较好的模型,同样用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时,虽然也满足统计意义上的要求,但解释力明显下降,具体体现为在自由度没有变化下卡方值快速下降。
(2)从实现职业上升的能力形成看,老一代农民工通过整合家庭资源、将掌握传统农村社会中的手工业技能成功运用于城市就业实现职业上升的路径对新生代群体而言是难以借鉴的,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重大变化等背景下,新生代群体更多是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掌握了满足城市就业实现职业上升所需要的现代技能,从而人力资本对新生代群体的影响程度越高,家庭禀赋对老一代群体的影响更强。
4 进一步讨论
当前,中国农民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但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却不甚乐观,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制度墙”导致半城市化状态的普遍存在。进城农民被冠以“农民工”称号,群体中相当比例人员的社会融合步伐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农民工作为转型时期比较特殊的群体而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他们虽然在城市就业,但苦于没有城市户口而享受不了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等国民待遇,或者是工作、生活环境还不尽人意,从收入角度看还谈不上体面就业和生活。进城农民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包括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逐步实现市民化的过程。从现实情况看,进城农民真正实现社会融合必将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
可以看出,进城农民在职业流动中的能力形成增强了群体在城市的就业能力,增加了职业上升的机会,从而为实现社会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础。这种能力形成的直接效应一般是增加了进城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经济上有可能逐渐收敛于城市居民,其中一部分人甚至超出城市居民平均水平。收入水平的提升,在城市生活时间的拉长,为群体提供了与城市交流的机会,部分人群可能在行为与心理上逐渐与城市现代文明靠拢,最终实现城市融合。短期来看,职业流动促进了能力形成,但针对农民工群体各种社会排斥制度的存在,导致群体从能力形成到实现深层次社会融合的过程仍十分脆弱。群体由于先天性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禀赋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及心理认同与城市社会的差异等,都是实现社会融合所必须克服的重重困难。尤为重要的是,在农村土地制度基本稳定、新农合新农保尚不能与城市相应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和平滑流转的现实状况下,绝大多数进城农民的长期生活保障仍然由农村社会所提供,群体的长期性社会融合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Abstract: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drainage system refers to separate transportation of rain water and sewage by different pipes for discharge or subsequent treatment,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aterlogging preven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on and cooperation willingnes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Xiangshan Town of Maanshan City on local 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 project, and points out that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not solved the practical problems because the system is not connect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was not incorporated into the policy. It is proposed that publicity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xpanded to increase public participation.
关键词:基础设施;雨污分流;认知;配合
Key words: infrastructure;rain and sewage diversion;cognition;cooperate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015-03
0 引言
2016年6月下旬,世界银行马鞍山慈湖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检查与督导团访问马鞍山市,要求在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的准备工作中引入公众参与活动,并在会议期间进行了培训。世行专家要求,在项目的准备过程中,要向居民相关信息,征求意见和建议,在参考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改进和完善项目准备工作。
公众参与活动围绕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展开,预期达到的目标有:①在项目准备和设计阶段,向项目涉及的各利益相关群体项目建设信息;以灵活而多样的方式,征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向山镇居民对社区目前的环境状况(特别是洪涝和生活污水问题)的感受,对雨污水管网的建设提出初步意见和建议。②对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提供给项目业主单位和设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优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并将各种优化措施向社会公众公开反馈,通过持续的公众参与和信息交流沟通实现项目准备和设计的最优化。③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之中,通过参与式的公众参与,动态收集项目实施阶段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抱怨、意见和建议,发现潜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地解决问题的途径,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以往的调研多由政府部门协助发放调查问卷,统一回收,不仅结果不够真实可能覆盖面也不具有代表性。本次调研更多的是以闲聊的方式,对居住户进行采访,以期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到居居民生活环境上的困扰从而得出更多真实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想法。
1 工程简介
慈湖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区最长的长江支流,由南向北穿越整个城区东部。慈湖河上游区域是马鞍山市重要的矿区,长期以来,上游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近几年,慈湖河沿河两岸不断建设开发,局部水系空间被居民建筑侵占(特别是支流水系),部分水系断面过窄,影响水系排水能力。干流下游部分堤防达不到防洪要求,两岸的排涝泵站与自排涵闸修建年代较久远,设施老化,抽排能力过小,不满足两岸的排涝要求;河岸部分为直立挡墙,房屋建于挡墙上,两岸垃圾挂岸,整体视觉效果较差。
为此,马鞍山市政府适时提出慈湖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印发了《慈湖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案》(马政[2008]48号文)。方案提出“化工企业整治工程、采选矿企业整治工程、酸性渗出水治理工程、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设施改造工程、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工程、绿化工程”等工程建设。其中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是马鞍山市慈湖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利用世行贷款完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认知与意愿调研
2.1 调研目的及问卷设计
2.1.1 调研目的
为准确把握当地城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情况和对向山镇雨污分流工程的了解程度,完善雨污水管网建设方案,本次调研对向山镇四大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等手段把当地居民对工程项目的了解度、配合意愿及其他情况做了统计分析。
2.1.2 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全面收集了被调查家庭户成员的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家庭人口状况、对生活现状的评价及对安置工作的期望、项目影响与期望等七个方面。前六个方面主要反映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最后一部分主要反映居民对项目的看法及参与意愿。
2.2 调研过程描述及样本分析
2.2.1 调研过程描述
三峡大学非自愿移民研究中心受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了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公众参与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本次调查进行于2016年7月底到8月上旬,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向山镇的四大社区展开。主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和随机式问答相结合的方式,所有调查均为被调查者纯主观作答,力求获得被调查者真实的意愿、反映出最真实的情况。在四大社区走访中,一方面借助社区居委会场地,随机召集10名左右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众参加座谈会;另一方面对路上行人和店铺商户进行采访,让当地群众表达所居住地区存在的各类生活环境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做好录音和记录的同时填写完成调查问卷。
2.2.2 样本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以访谈为主,花了较多时间在与群众交流上,所以只回收了38份完整的有效样本,其他信息都是通过采访时的记录来进行补充。其中西山社区、北山社区、平山社区、石山社区各有样本10份、5份、4份、19份,各占样本总比例的26%,13%,10%,和51%。问卷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31-59岁(占50%),文化程度主要为初高中的居民群体,60岁以上人口达到21.25%,将问卷信息录入电脑后用SPSS19.0分析相关数据,得出部分结论如下。
2.3 调研结论
2.3.1 群众环保意识强烈却缺乏深层理解
调查中发现,当地居民在选择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时,见表1,绝大多数群众都认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包括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点首先反映出环保问题在当地群众心中是有地位的,对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进一步采访发现,当地居民认为内涝现象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垃圾桶太少,因为乱扔垃圾堵死河流下水道使排水不畅;环卫工人素质低,投机取巧扫垃圾,堵塞下水道等表面现象,他们反映出来的解决措施也基本上是针对这些方面的,极少群众知道或者想到管网的建设问题。
2.3.2 对工程项目的了解途径少、认知度小
调查发现,如表2和表3所示,52.6%的居民表示并不知道当地准备开展地下雨污管道和河道治理工程,在知道的居民中也基本都是通过各级政府或者干部通知的渠道了解。而了解状况较好的西山社区也是因为在发放问卷调查之前临时召开过会议进行了宣传,然而询问起对雨污分流具体作用、实施意义、工程内容、实际效果等问题时也表示并不清楚。对雨污分流工程的认知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这表明相关部门宣传普及不够,没有宣传或者采用的方式不合理,同时也说明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
2.3.3 盲目相信政府、缺乏自我表达和认知
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很多群众并不知道当地的雨污管网建设项目,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勾选出了该工程有很多诸如水质改善、空气净化、居住条件改善等好处见图1,并且高达89.5%的人表示愿意配合政府实施工程。询问其原因时,答案则纷纷表示:“政府做的肯定是好的,不会害我们。”或者“不配合也没办法啊,必须配合啊”这样的结果反映出群众一方面对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并没有过多的了解盲目选择相信政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少或者表达了也没有受到重视而感到不起作用。
雨污分流不仅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问题之一,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应该受到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关注,并且也应该采纳民众建议来完善工程项目,然而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发现,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实际施工方面,真正受到群众影响的地方少之又少。
3 主要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是为了不断提高或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既然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就需要以平衡好各种具体的社会需求、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这次雨污分流工程的准备过程中,通过一些采访和调查结果发现了诸多问题。对此,为了将重大建设工程更加深入群众,应在充分反映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综合性的基础上,考虑其诉求之后再做改进和完善。
3.1 扩大宣传,增加项目认知度
城镇居民尽管对生活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知之甚少,很多百姓并不知道其中具体的含义和内容,政府建设工程着重关注理论意义,停留在制度层面,与百姓生活脱节,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第一步,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强宣传,把工程建设的相关内容做普及,采取诸如政府/干部发放通知、报纸/电视宣传、安放工程公示牌等多种方法,首先要让群众了解项目才有可能给出意见和建议。
3.2 重视民意,扩大群众发言渠道
一些有想法有问题的群众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表达的愿望,有的可能提出了建议却没有受到重视也失去了表达的热情。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增加群众的发言渠道可以通过设立信箱、增设项目接待室等方式,将有价值的内容做合理采纳。
3.3 开展教育,鼓励群众勇于表达
很多群众不敢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不知道有民意表达的权力,认为政府权力很大,存在偏见。既然本身知识不足,就更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教育和引导,让群众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权力。同时群众自身也应该多多关注相关内容,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勇于表达。
4 结语
通过对向山镇四大社区各居民的实地走访调查,获得了社区居民的真实表达和意愿。根据调研结果,对工程项目的群众参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政策层面的加强宣传教育、政府方面的扩大发言渠道到居民层面的增加主人翁意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群众的方法。一方面为向山镇雨污水管网综合整治工程的完善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群众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城市重大工程建设中,公众参与应该贯穿始终,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公众科学、合理、有效、自主地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是让城市建设工程更全面的反映民声、更加联系群众的关键。
文章的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分析,调查内容涉及面广泛,设计问题经过充分论证,资料真实,其结果基本能反映向山镇居民社区参与的实情,分析的结果基本能符合社区居民参与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调查时成功回收的问卷数量较少,样本量过小可能导致分析不够全面,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孙海兵.耕地外部效应的认知与意愿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2010(2):24-26.
[2]刘雪桐,于涛.城市重大建设工程的决策与实施机制―以南京雨污分流工程为例[J].规划师2016(4):50-54.
[3]陈晓键.公众诉求与城市规划决策:基于城市设施使用情况调研的分析和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21-25.
方法:选取我中心妇科门诊无痛人流术孕妇200例,依照登记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对照组予以单纯无痛人流术,对比两组孕妇手术效果。
结果:观察组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孕妇平均手术时间(3.4±0.7)min、术中出血量(9.3±2.4)ml、负压值(988.3±12.7)mmHg,无痛率100%,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负压值小于对照组(P
结论: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可很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提升负压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综合手术质量优于单纯无痛人流术。
关键词:超导可视无痛人流 单纯无痛人流 手术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18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32-01
随着性文化的发展和孕早期药物因素、放射线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国内需要终止妊娠的孕妇越来越多,人工流产术为妇产科常用计划生育方式。无痛人流术是近年来人工流产发展的主要趋势,此种流产手术方式可同时减轻孕妇流产过程生理痛苦与心理负担,但由于孕妇体质和生殖系统健康状况不同,难度较大的人流术会让术者和孕妇都有很大压力[1]。本次研究在认识到单纯无痛人流手术及预后缺陷的基础上,采用全程可视超导无痛人流术与单纯无痛人流术对比,前者手术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妇科门诊无痛人流术孕妇200例,依照登记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孕妇100例,初产妇69例,经产妇31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8.9±2.7)岁;孕周4~10周,平均孕周(6.8±0.7)周;药流史3例;2次及以上人流史3例,瘢痕子宫9例,子宫肌瘤4例。对照组孕妇100例,初产妇68例,经产妇32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8.3±2.4)岁;孕周4~10周,平均孕周(6.4±0.6)周;药流史3例;2次及以上人流史2例,瘢痕子宫8例,子宫肌瘤4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产次、流产史及合并症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术前准备:详细询问孕妇以往流产情况、妇科疾病情况,行系统妇科检查,以白带、专科B超、尿常规、血常规、HCG、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为主,所有孕妇均未见人流禁忌症和丙泊酚禁忌症。术前6h开始禁食,术前2h开始禁水,护士为患者佩戴手术标识牌,保证膀胱排空[2]。
手术操作:取膀胱截石位,予以全面心律、脉搏、呼吸及血压监控,鼻导管供氧;两组均静注1~2μg/kg芬太尼,之后静注2mg/kg丙泊酚麻醉处理;均使用同种型号、同等质量的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辅助手术操作[3]。①对照组为单纯无痛人流术,均予以传统负压吸引术,吸引管缓慢进入宫腔,吸取胚胎组织,负压400~500mmHg;刮匙在子宫底部、双侧宫角搔刮,分析孕妇子宫壁的粗糙程度,评估是否可能有组织残留及估测残留组织大体部位,部分孕妇有需要可再次使用习惯吸除内部残留组织,手术结束。②观察组孕妇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辅助下予以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连接超导专用窥器和B超探头,缓慢置入阴道,以清晰观察宫颈为准,实时监控下通过屏幕观察孕妇子宫及孕囊的大小和位置,使用5号扩宫器常规扩张宫颈口,超导辅助下降孕囊、蜕膜组织吸出,屏幕上可见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宫腔线恢复清晰;术中负压可降低15~30mmHg,保持在450mmHg范围内,不必反复行宫腔吸刮[4]。
1.3 评价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负压值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5]。
1.4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观察组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孕妇平均手术时间(3.4±0.7)min、术中出血量(9.3±2.4)ml、负压值(988.3±12.7)mmHg,无痛率100%,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负压值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传统的人工流产方式为主要由医生凭借临床经验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子宫内膜受损、宫腔粘连、血管受损、刮宫不全等症状,不仅增加患者的术后不适感,还可能对临床治疗造成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导可视超声逐渐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来,该手术方式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清楚观囊的位置,能够准确的取出孕囊。此外,该手术对患者膀胱充盈度特别要求,通过调节超导探头,将孕囊洗出干净。手术过程中,能够清楚的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临床研究表明,超导可视人工流产,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的特点,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在掌握单纯无痛人流术缺陷之后,结合我中心妇科无痛人流实践经验与近年来国内外无痛人流研究报道资料,采用全程可视超导无痛人流术与单纯无痛人流术对比,两种无痛人流术予以同等术前禁食水准备、术前检查、麻醉处理及全面心律、脉搏、呼吸及血压监控和鼻导管供氧,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在上述基础准备、监测、麻醉基础上采用B超监视妇科手术仪和超导专用窥器进行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6],结果显示,观察组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流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及负压值小于对照组(P
随着人流术越来越成为国内妇女主要避孕失败和妊娠异常的补救和处理措施,手术操作直接影响孕妇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家庭和谐有决定性作用,在推广无痛人流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手术综合质量的提升,本次研究采用超导可视无痛人流术,有效避免了单纯无痛人流术因盲视操作、对手术经验要求高而容易引发并发症的缺陷[7]。
参考文献
[1] 金燕,陈彩蓉,覃碧芳等.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与单纯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手术质量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6):1014-1016
[2] 沈隽.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与单纯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手术质量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55-156
[3] 俞丽君,崔李宁,徐科君等.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3600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0,22(7):803-804
[4] 潘春红,张云燕,农桂玉等.全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4):480-481
[5] 石少平.126例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1925-1926
【关键词】流程再造;管理机构;目标分析;流程步骤;控制点分析
在油田开发后期,随着开采、开发难度日益加大,投入产出矛盾日益突出,成本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日益增多的问题和矛盾为油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油田企业必须全方位地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作为占油气生产总成本20%左右的人工成本越来越成为制约油田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油田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对人工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经济效益增长的前提下,寻求人工成本投入最佳的途径,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为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将人工成本管好、用好,发挥人工成本在生产经营中的激励、约束和保障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行的人工成本业务流程实施再造,以扭转人工成本管理无序的局面。
一、建立人工成本管理机构
为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人工成本控制,更好地与集团公司对接,保证人工成本指标在预算内运行,油田企业成立了人工成本管理项目组。人工成本管理项目组主要负责人工成本管理办法的制定,人工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核定下达人工成本计划,定期进行人工成本分析,监督、检查各单位人工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等工作,同时,为避免对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还需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职责和工作流程。
二、进行业务目标分析
业务目标分析,主要包括经营目标分析,财务目标分析,合规目标分析。经营目标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制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和提高人工成本使用效率的措施,企业的员工结构、数量是否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企业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因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人工成本使用效率低下,影响员工积极性和队伍稳定等风险;财务目标分析主要是分析财务部门对人工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对人工成本概念、范围理解是否有误,以及未按规定核算导致信息失真,可能造成人工成本失控等风险;合规目标分析主要分析工资、福利、保险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中石化、油田的规章制度,劳动报酬的支付是否建立在劳动合同的基本之上,劳动合同是否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以及违反工资、保险、福利等法律、法规受到处罚和违反合同约定,引起劳动争议及法律诉讼导致赔偿、遭受处罚等增大企业人工成本、影响企业声誉等风险。
三、进行业务流程步骤与控制点分析
在对业务目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要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还必须对本单位人工成本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理清控制点和责任部门,并对人工成本业务流程的步骤和控制节点进行分析,明白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以做到有的放矢。人工成本业务流程步骤包括:
1、用工计划制定与下达。用工计划是实施人工成本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根据法律、法规和油田发展战略,油田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工计划。各单位根据油田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工计划,制定本单位的用工管理办法及用工指标具体分解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用工计划制定与下达业务流程中主要包括用工计划编制、用工计划分解、用工控制三个环节。
2、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薪酬福利政策的优劣是吸纳员工、留住员工、减少劳资纠纷、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好的薪酬福利政策能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制定和落实好薪酬福利制度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业务流程中主要包括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制定薪酬支付办法、制定社会保险、住房等福利制度四个环节。
3、实施人工成本管理。人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劳动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界定、核算、支付、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对油田来说,人工成本管理基本原则是:细化人工成本统计范围和口径,规范相关费用支出标准,完善统计分析制度,增强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按照分级管理、分类调控的原则,明确人工成本管理部门和职责,建立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健全年度预算、统计分析、监控预警、年度考核的管理制度,增强各单位人工成本调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施人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中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考勤管理、编制人工成本预算、工资发放与核算、进度控制、统计上报六个环节。
4、人工成本分析与考核。人工成本分析是按照企业规定的人工成本统计范围和口径,准确、完整地统计、填报人工成本统计报表,并采用特定的指标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运行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反馈监管信息,为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各单位年度人工成本总额及其工资总额、劳务费总额等构成项目应分别控制在油田下达的控制数以内。人工成本分析的基本原则是时效性、针对性、真实性;人工成本考核,是对各单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一个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人工成本水平指标、人工成本水平指数等,人工成本考核不是为奖励而考核,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各单位人工管理水平,提高人均人工成本水平,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在这个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要件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分析报告、人工成本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