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11
序论:在您撰写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中涉及的内涵概念和所呈现的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再加之应试的压力,教学只得将重心放置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之上,把知识技能的掌握视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论”为主,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本课堂”。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将课本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三)教?W方法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甚至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总结性评价,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会在北师大举行,在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包涵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成果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新课改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我国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来面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查阅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分类后发现,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最贴近本文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4]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单独可以完成的,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每一门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5]。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有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6]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行者,承担着打牢基础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文献阅读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尝试从教材、教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出路。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课程与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基础。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多样化设计的关键因素,语文素养不单是在教学中体现,更是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个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及时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语言和文字的使用表达能力、文学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理解认知思维。想要使学生具备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且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保证学生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标准,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品质。教师在设计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力图能够实现语文学科的教学转型。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要依靠对文字和知识的理解来完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正是由于语文核心素养影响着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中职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中职学生学习、获得专业技能的关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的信息化转型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一些中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且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注重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与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不相适应,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充分考虑中职语文教学特殊性,并保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中职语文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语文教师可以以更直观的方式传授知识,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教师个人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了解、吸收时代前沿的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改进教学内容的手段,让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体会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增强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二,利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其教学效果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具备足够的耐心,因此,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才是真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育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初衷。为了使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中职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挑选合适的信息技术,这就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特点,要以刺激中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的,将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有选择的融合。除此之外,还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探究,重点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营造交流互动的氛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相长的氛围里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这有助于教师设计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提高,最终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实现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稳步上升。第三,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中职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课堂氛围不积极、课堂问题回答不踊跃的情况,教师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学生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感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在保证知识教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激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欲望。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意识地再思考,实现学思结合,而且能够显著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有效地结合信息技术是实现课堂情景交融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设计上多加思考琢磨,使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的课堂结合更加自然巧妙,推动中职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发展。第四,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中职语文教学的设计,将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强课堂的实践性,进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在设计信息化中职语文课堂时,教师可以以某一主题为设计核心,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序呈现语文知识,打造氛围轻松的自主学习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表演式课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表演效果,增强中职语文课堂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合作式语文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样既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又增强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2]。
参考文献
[1]熊瑶.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状况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1(7):72-73.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模式运用
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的教学,同时更加强调一些其他内容的教学,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意识的锻炼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以外,同时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现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一种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1.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熏陶,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在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帮助学生树立起真正科学的精神。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尝试和理解,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理论讲解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化,同时更加需要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让学生对自身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让学生自主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有勇气为个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学习成绩。只有让小学生勤于思考,愿意学习,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独立学习技能。其次,要引导学生用语文来影响个人生活,达到身心发展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与文章的互动,与作者的互动,更好地理解自我,个体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规划未来生活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健康人格,学会自我管理,帮助学生自主发展足够的权力。如在文章《珍珠鸟》的解读中,教师从文章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课堂介绍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在导入环节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鸟类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并且喜欢的鸟类,并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积极学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教学反思自己,并思考他们是否在生命中保护了小动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样爱鸟和保护鸟类。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观,有利于初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拥有更健康积极的生活。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对策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有“百科之母”之称。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对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而言都是深刻的变革。相比较过去只能依靠课本和教参的教学手段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其语文学习知识面。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手段。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信息技术辅助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之重要性。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任何一门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经之路。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是必要的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互联网资源优势等,都有助于积极转变过去刻板、单调的语文教学现状,让课堂教学因丰富而具有趣味性。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动画内容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进而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现代语文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唯有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课堂,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开展教学,方能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知识唯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更加多元的教学目标,扩充课堂容量,方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教学课件,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是扩充课堂容量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视频、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容量。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融入文化教育资源,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以上两点可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扩充课堂容量,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策
(一)整合多媒体技术,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以多媒体演示手段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首选。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体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多媒体的一些先进功能,如动画演示、超级链接等,让多媒体课件因丰富而多彩。其次,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诵是教师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可以巧妙地结合一些优秀的朗诵视频,通过图片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培养学生朗诵的语感,提高学生朗诵的效果。
《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对汉语更高层次的把握。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课教改创新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从内涵上高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1.1技艺和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能力的培养,而片面追求文化修养,必须从学习汉语基本技能入手,构建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单词和语法的技艺,另一个是组词造句、构思文章的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掌握了技能工具,下一步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汉语工具表达高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热情。这就要求在范文欣赏、课上讨论中,渗透出对高尚价值观的赞美,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在评判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在评分标准上对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高分的激励。例如对给予描述孝敬老人、帮助同学的论文给予高分,对反映负能量的论文给予批评。
1.3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归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的学习必定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成为传播高尚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讲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大量阅读汉语名著、提升写作水平,以自身为示范效应,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对“工具性”的把握
工具的属性是语文教学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技能,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这要求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情感,这样的训练要求表达准确、清晰。其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汉语的表达,不能完全“任性”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注意尊敬对方,并且根据对方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2.2对“人文性”的把握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把小学语文的核心“人文性”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在1956年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出:“(小学语文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工具。”;1980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1988、1992年大纲仍然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时期教改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定位的巨大突破。这无疑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从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思想,转而关注人性本身。对人文性的把握,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个性品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学习提升人文素养。
2.3两者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把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首先,人文教育必须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获得的。这要求避免片面强调人文性,避免过度去挖掘人文元素,把课堂大量时间去讨论人文内容的感悟,而忽略了语文技能和语文工具本身。脱离语文工具性,语文就会被人文性“掏空”。其次,语言工具技能训练必须反映人文的需求。脱离了人文的语言工具,必然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语文工具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3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提出,无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实践”的概念。和以前大纲中的“语文训练”、“课外活动”相比,语文实践对教学方法要求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当中。
3.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语文课定位,强调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去训练,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传播意识形态。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求学生达到某种外在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语文素养和人文性,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使小学语文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的。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老师转换为学生。首先,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比如加大写作的学习力度,组织学生评判作业。再比如,让同学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掌握语文技能。其次,在重视授课质量的同时,更重视学生掌握的程度。讲得好不好,往往是传统教学模式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判。最后,在重视对小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内化于心的掌握。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答题技巧,更主要地是要考察在小学生内心中,人文性的提升和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的目的。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多种手段塑造语文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智慧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扩充语文知识面。
4.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的人文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动态直观,对于人文性的表达提供了丰富和有力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大信息量能够“立体化”地承载“多维度”内容,能有效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展现,并利于学生综合把握和学习。
4.3多媒体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