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导入法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7:10

序论:在您撰写地理教学导入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理教学导入法

第1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就是要设置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的场境,引导学生置身于这个情境之中,寻找一个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中走出困境,追求那浩瀚的地理知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一导入方法呢?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可是你认识我们脚踏的地球吗?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地球有多大?人类是怎样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共同探究地球。”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扉,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神奇奥妙的地理世界中,这正是学生好奇心的表现,同学们迅速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考,翻书,查找资料,探讨这些有趣的问题。

创设情境方法有多种,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如教学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课,我播放《歌唱祖国》这支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认识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这样运用媒体播放歌曲,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倾听这首歌曲时,就对祖国,产生一种崇高敬意之情,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激情调动了起来,学生很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按老师设计的步骤,一步步的探究下去。

二、运用谜语导入新课

猜谜语,这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一种娱乐形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从古到今,谁不喜欢呢?它适合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易于学生接受。就学习“地图”而言,这原本是很平常的教学内容,如何将这平平常常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呢?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去学习呢?在教学“地图”这节内容时,我便设置一个谜语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去猜,如“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同学们听完谜语,学习热情可高涨啊,很快就猜出了谜底是地图,我便趁此机会,鼓励学生,认可学生,说:“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方面的有关知识。”这样同学们心潮涌动,都积极投入到学习地图知识之中去了。

三、开展活动导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我布置开展一个小活动,学生也会感到很新奇的。在指导学生认识地图比例尺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一项观察活动,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下列活动内容:1、观察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2、每小组讲自己观察结果;3、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在活动中,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反复比较,可是,还是看不出它们的不同,这时,我便启发一下: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前文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学生很快比较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不同点。

在此附加说明一点,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问题一出现,学生就能答对的,他需要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探讨,在活动中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开展好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活动开展得才成功。

四、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导入新课,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形式,这样的导入法,有很强的逻辑性,总结上节内容,开启下节内容,将两节不同的内容连接在一起,便于学生总结复习已学的内容,又能较好地把学生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在认识海洋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1、中国的位置2、中国的疆域中的国土面积。中国的四至,然后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这样很自然地转入了对我国海洋的认识。

第2篇

关键词:设疑导入法;地理教学;应用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27-03

课堂导入是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理课堂导入是指地理教师在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开始之时,针对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否贴切,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对于一节地理课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如何能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兴趣性所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牢牢地抓住课堂有效时间,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例,对设疑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做一浅析。

一、设疑导入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课堂导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心理特征的差异,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方法。目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法、图像导入法、经验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活动导入法和设疑导入法,等等。[1]

其中,设疑导入法因其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提出了学生以旧有知识无法解决或解释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碰撞,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设疑法导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一探讨。

二、设疑导入法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学习内容前,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导入新课。在问题中既能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提问可以说是设疑导入法的关键。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呢?问题的提出,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出发,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情境,由“境”发问,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设疑导入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两个: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景创设,能够水到渠成的将问题呈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样,好的问题提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问题的提出,与情境的创设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三、设疑导入法的操作步骤

1.疑从何处而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活动,学习过程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2]

直接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虽然逻辑严密,脉络清晰,但是往往学生学过之后,不知道如何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印象也不够深刻。情境的创设,主要功能是,要将课本上将要讲授的抽象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在讲课之前,就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所学的知识,将能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导入环节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将课本知识转换成学生所能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从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出发,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创设情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身边的、可感知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出发,就会使得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从学生看似熟悉的地理事物中,却引导他们发现了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中间蕴藏着地理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本来抽象,枯燥的原理规律知识,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笔者就选用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地理现象,来创设了问题情境。笔者实习的学校位于深圳,离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很近,许多同学都去游览过丹霞山。其中,丹霞山的日出日落景观雄伟壮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于是笔者在丹霞山景区的网站上,找到了指导游客观赏日出日落景观的“丹霞山日出日落时刻表(表1)”。引导学生观察时间表会发现,在一年当中,日出日落的时间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那么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性可言呢?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组织丰富的地理活动,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在导入环节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地理知识学习有关的地理活动,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能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中“34个省级行政区”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先安排了学生进行一个分享活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假期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城市、旅游胜地,等等。大家都很兴奋,交流得非常热烈,兴趣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老师趁势可以提出问题,你知道刚才提到的这些地方分别位于我国哪个省份吗?这个省份的简称是什么呢?接下来学生就会兴致盎然地自己动手开始在地图册上寻找答案。自然而然的就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3)设计地理实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到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时,老师提前一个月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家庭实验。让同学们买葡萄,挂在自己家里的阳台上。并且要记录下来在这一个月中葡萄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个月过去了,同学们发现葡萄虽然干枯萎缩了些,但并没有做出像超市卖的那样的新疆葡萄干。大部分同学的葡萄都发霉,潮湿,黏黏的。老师在课堂上又展示了新疆地区葡萄干晾房的视频,趁机提出问题,同样的方法,造成我们这里葡萄发霉潮湿的原因是什么呢?说明我们这里的气候跟新疆相比,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呢?通过这个实验的设计,自然而然的引出不同的干湿地区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讲到寒暖流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运用了网络上的卫星天气预报截图。根据同学们现有的知识基础,纬度位置较低的地区,温度应该比较高才对。截图显示, 11月14日,同一天,西欧和俄罗斯东部的气温的差异。位于俄罗斯东部的阿扬(AYANG)与位于西欧的贝尔根(BERGEN)相比,阿扬的纬度位置要比贝尔根低约5°,但阿扬的温度却要比贝尔根温度低。出现这种异常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而然的引出寒暖流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问到点子上——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不应以难为主,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问应当分步提问,从易到难。成就动机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之一。前苏联俄国作家高尔基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小小胜利,也能使人坚强很多。”[3]教师的提问有层次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回答一些问题,学生得到鼓励,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课堂导入的效果也能更好一些。

(2)问题的提出应当目标性非常明确。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只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在关节点处设置疑问,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说出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所以在导入环节,设置问题的时候,就主要设置在让学生观察丹霞山的白昼长短时间是如何变化的,有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最后让学生思考产生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已经将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上,接下来再展开教学,必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设疑法导入在应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所选情景不能一味求新求奇,要贴合教学实际。在导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只注重了课堂导入的形式,忽略课堂导入的本质,甚至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上,影响整个课堂的秩序或者课堂节奏。正确的做法是,所选情境不仅要与学习内容的中心问题联系紧密而且从形式上来说,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不能一味求新求奇。在学习必修三《中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为了能让课堂导入更加精彩,选用了歌曲视频《我的家在东北》,因为歌曲视频中有几个画面和歌词体现了东北的河流,主要的粮食作物风土人情等信息。没想到歌曲视频一放出来,同学都兴奋了,唱歌的唱歌,有的本来就比较活跃的同学,甚至开始用夸张的腔调模仿赵本山的小品,引得周围的同学哄笑不止。费了好长时间才整理好课堂秩序,已经耽误了课堂时间,急急忙忙开始讲授新课,导入的作用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2.结课环节要与导入部分遥相呼应。地理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也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完美的结课部分会成为“点睛之笔”,能有力地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使用设疑导入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导课时提出了问题,在结束课时没有头尾呼应,没有重提这个设疑命题,出现悬而不解的状况。正确的做法是,应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前后内容相互照应,结构浑然一体,以加深学生印象,强化讲授内容。比如,在本文开头引用昼夜长短的导入例子中,提出了学生在本节课的设疑问题——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不是有规律的?经过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它的变化规律。结课时候可重提这个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我们所处的地区,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昼夜长短将会如何变化。既呼应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又让学生应用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总之,做为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形式,设疑导入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白文新,袁书琪.地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导入方法

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扣准学生的心弦,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果由于教师采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提高了精神品格,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下面就如何做好课堂导入谈谈自己一些的做法。

一、游戏式与表演式导入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式导入方法,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又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如学习"大洲与大洋"一节内容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张改正纸,教师说明游戏规则:1.不能重复贴;2.记住贴在陆地部分而不是海洋部分;贴完后统计贴在大陆、海洋的人数,提问为什么贴在海洋上的人数多,而贴在陆地上的人数少,让学生带问题去思考阅读,得出答案:原来海洋面积大,而陆地面积小,这种导入可加深学生对大洲与大洋的认识。

如今的新教材都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动手,扮演不同的事物。如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还可使部分学生克服易害羞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又如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

二、提出问题与设疑导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新课开始,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等。比如,在教学《中国河流和湖泊概况》时,可让学生谈《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师问: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上面有长江、黄河、洞庭湖......";有的学生说:"我国河湖太多了。";此时我接着说:"中国有多少河湖?著名的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如何流向?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进入新课学习,学生们很明确了当堂课要探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后,再用设疑法来达到复习与开启新知识的目标。设疑法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就学过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如讲《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可这样导入:请同学们先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等等。

三、事例分析、吸引学生注意力

事例分析法是提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质疑法同样是教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所不同的是,事例法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现实事例,得出结论,获得新的知识。而事例往往由我们的生活中而来,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师生、学生间质疑反驳,能有效地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商业"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把下列地点的商业活动排序:一般交易场所--东门批发市场--南山广场,并说明理由。几个地点是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通过生活经验,彼此补充可以得出正确结果,并初步了解影响商业中心的可能因素。随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一般交易场所与南山广场购物中心哪个规模大,顾客多,生意兴隆,并说明原因。答案很明确,南山广场购物中心较大。但原因是什么,各人有不同观点,在相互争论中,老师穿插点拨,最后形成共识,从而很好地掌握了"大型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这一本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运用事例分析法,一方面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热烈讨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既不能代替学生说出答案,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讨论不着边际,而是要引导他们朝设定目标前进。

四、地图导入

第4篇

图表式导语就是在引入新课时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图表、画片、仪器、模型等,结合老师适当的讲解或提示,使学生视、听、思维联合起来,以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的一种导语。

图表式导语的最佳作用是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对一些较疑难的或模糊不清的内容作较直观的了解,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降低教学难度。如导入“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展示一组风景优美的图片或照片,学生既欣赏到美丽的风光,又形象而直观地了解到地形知识。教师不用多费唇舌,学生就能领悟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就是地形。进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音像式

音像式导语是图表式导语的延伸和强化,在把握学生心理的方法上两者属同一范畴,有着十分相似的功能。既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样起着直观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当然,音像式导语有着更完整、更丰富的音像内容,因此它还具备感染或唤起学生情感的功能,类似激情式导语的某些特点。我们把利用光电的现代化手段,诸如录音、幻灯、电视、电影等设计的导语称为音像式导语。

音像式导语中的“像”一般是指幻灯、电视录像和电影等电教手段,它比图表更形象,内容更丰富,表现更加多角度。所以,它除了具备图表式导语的各种功能外,还因其具备画面形体、明暗、远近、色彩的变化,并以其特有的动态画面逼真地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或者更全面地了解说明的事物,使语言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如在上“长江”一课时,播放学生熟悉的《长江之歌》的录音,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动脉”――长江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提高学生了解长江的兴趣,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打好基础。

音像式导语的使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的心神快速入境的捷径,也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活动式

活动式导语就是采用解题、答问、实验、实习甚至游戏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言行上直接参与和投入,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或得到启发,或引起思考,或产生疑问,利用动手、动口,促进动脑,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降水与干湿地区”中“降水的空间分布”时,鉴于学生对降水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教师可通过生活游戏的活动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活动式导语有别于其他形式导语的标志,就是学生不是被动地被导入、被激发、被感染,而是学生以第一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解答。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多向的。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新课 教学方法

一、活动导入,形象直观

实践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方法。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严重,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是最爱动手行动的年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实际和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地理教学中,很多东西都是和我们生活有关系的,一些自然现象,一些原理等等。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 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形象地掌握所学的知 识。

二、事例分析,吸引注意

事例分析法是提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质疑法同样是教师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思考。所不同的是,事例法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用已学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现实事例,得出结论,获得新的知识。事例由生活而来,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容易激发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师生、学生间质疑反驳,能有效地提高其思维与表达能力。如在学习“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这一内容时,在上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许多学生都非常熟悉这首歌曲,他们都跟着哼唱起来,一首歌曲播放完毕,学生深受歌曲的感染,处于亢奋状态中,此时我让学生思考:歌曲中所唱的老人是谁?他在哪里画的圈?包括哪些城市?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首歌曲与地理知识有什么关系,这首歌究竟包含了哪些地理信息,这样学生在优美的歌声的感染下顺利地进入了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中。

三、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是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设置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春节期间,北国的哈尔滨的人们冒着-28℃的严寒,观赏“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广州正举办“迎春花展”。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美丽的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晨辉、渔歌阵阵、波光闪闪,人们已开始一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悬,人们还在沉睡之中。悬念一出学生交头接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的缘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疆域》。如此简单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使学生在问题与已有的知识间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的导入实现了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转变,使得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与积极的学习行为参与到主动探究活动中来。

四、图像投影,丰富经验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以多媒体来呈现地理知识,既可以以图文声像来呈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以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所创设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多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地图,但多媒体与地图二者各有优势,多媒体不能取代地图,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和地图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温带和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 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导入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导入的方法有许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我们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巧、奇、新的简短而有力的导入,使导入成为课堂教学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考试周刊,2008(15).

第6篇

一、问题导入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冬季,北国的哈尔滨的人们冒着 -28℃的严寒,观赏“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广州正举办“迎春花展”。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美丽的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晨辉、渔歌阵阵、波光闪闪,人们己开始一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悬,人们还在沉睡之中。悬念一出学生交头结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讲日界线的作用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小朋友在一年中他能过两次生日吗?如果能,该小朋友应在何处?这样使学生觉得好奇,并迫切希望知道小朋友应在何处,接着讲述日界线的作用和意义时,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时事导入

国际和国内的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用新闻导入新课能密切联系形势,不仅对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有利,而且可以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在讲天气和气候时,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引入学习。在讲中国人口时,用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项资料引入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能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三、趣味导入

运用图像投影趣引入新课,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习动机。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在地理课本中也有一些漫画,这些漫画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很好素材。讲世界的人口问题时,可展示“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讲含义,引出世界的人口问题。讲森林资源时,以漫画“大难临头”和“小鸟的悲哀”来导入。用漫画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学习,使课堂要表达的问题更加深刻。

根据新课的内容,转述一些简短的生活中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世界陆地和海洋”一课的引言,用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仑布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正是这些欧洲、非洲和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帮助他们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并命名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的这块陆地。这样引入,使学生明白本节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唤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谚语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引入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学习。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谚语来引入高山气候的学习。这些谚语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

四、情境导入

第7篇

    1、复习引入、承上启下

    以简洁的语言回顾总结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然后直接切入新课课题。如讲“地理坐标”1节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在数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用平面坐标系来表示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确定地球上某1点的位置的方法 ----地理坐标。在讲“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新课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这样构成了生态系统,以往同学们学过的‘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又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当这种交换达到动态平衡时,就构成了生态平衡,我们今天就学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这种引入方法温故而知新,自然承启,既引起学生注意,又使新旧知识密切联系,保持地理知识的连续性和联系性。

    2、设疑引入,诱发思考

    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 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区,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又如在上“洋流”1课时,也可用设疑法引入新课:第2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1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屡屡通过该通道袭击英国军舰,致使英军蒙受巨大的损失,这是为什么?经过设疑,学生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吸引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调动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3、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冬季,北国的哈尔滨的人们冒着 -28℃的严寒,观赏“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广州正举办“迎春花展”。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美丽的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晨辉、渔歌阵阵、波光闪闪,人们己开始1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悬,人们还在沉睡之中。悬念1出学生交头结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的缘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节中国的疆域。又如在讲授“黄土高原”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由于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原和山脉,但是也有“风吹来的高原”,你们知道是哪个高原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国的黄土高原。巧妙设置悬念,可以1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1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4、诗词引入、创设意境

    “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形对物候的影响的地理规律,把它作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节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1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时,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又如在讲我国4大高原之1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4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1段诗词,创造1种情境,1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

    5、故事引入,唤起兴趣

    根据新课的内容,转述1些简短的生活中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世界陆地和海洋”1课的引言,用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仑布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正是这些欧洲、非洲和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帮助他们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并命名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的这块陆地。这样引入,使学生明白本节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唤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 2下1页

    6、数字引入、警示忧思

    利用统计数据资料,作为新课的引言。如在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教师列举: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因其不可再生的特点,储量日渐减少。据估算,全球的石油 40年即告罄;煤也仅能维持100多年,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了,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进行“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教学时,可以引用以下资料作为引言:“1987年7月11日,随着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1名新生婴儿的第1声啼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通过复杂的计算,确定这名婴儿是地球上第510亿个居民,他的来到标志着世界人口突破510亿大关”。“现在每撕下1页日历,世界便有11万个婴儿争先恐后地来到这个已10分拥挤的地球上”,这便是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利用数字资料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同时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和人口观,使他们带着较强的责任感去完成新知识的 学习。

    7、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激发学习动机

    运用图像投影趣引入新课,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习动机。在“地形的变化”1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

    在“5带的划分”1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 ?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1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新编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多幅发人深省、寓意深刻的漫画,在新课导入中运用,最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森林资源”1节中,展示漫画投影图片“小鸟的悲哀”,学生立刻被漫画中的人物和小鸟吸引,教师及时提问:“小鸟为什么要飞走呢 ?学生回答:因为森林被砍光了”,教师及时提出:“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