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4:47:09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者简介:李国平,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通讯作者:郭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矿区生态补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编号:12&ZD072)。
摘要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支出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的补偿费偏少的问题。煤炭企业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约为11.12-12.9元,最多只能补偿因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1/3,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低于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水平要求。能源资源富集区地方财政的生态环境支出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难以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所占比重偏小,限制了生态环境治理经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地方财政增收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地方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不足,造成地方财政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要求。最后,从明确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改革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税费体系、增强地方财政的增收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补偿费来源渠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补偿费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04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07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往往都是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为了有效地矫正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现象,通常采取生态补偿的手段使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生态环境补偿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实践多属于“抑损”型的生态补偿,是获益的经济系统对受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补偿[1]。恢复治理因资源开采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作为保障。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来自来两个途径:一是资源开采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二是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补偿费远不能满足资源开采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破坏[2]。生态环境补偿费的不足,直接导致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本文以榆林市作为研究对象。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拥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随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榆林市煤炭采空区达499.41 km2,每年新增70-80 km2;已塌陷118.14 km2,每年新增30-40 km2。至2007年,榆林市因煤矿采空区塌陷造成2 805户、9 585人受灾,损毁房屋4 500多间、耕地2.4万多亩、林草地65 800多亩;湖泊由煤田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79个。目前,榆林市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未达到治理的要求,其中生态补偿费不足是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从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和政府财政两个角度探讨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偏少的问题及对策。
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分析1.1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我国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环境治理费,二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生态环境治理费属于事后行为,能源资源开采企业缴纳生态环境治理费后,政府将代替企业承担起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征收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属于事前行为,该行为一方面能够激励企业认真履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以获得保证金的全额返还;另一方面,约束企业规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责任的行为,使其为忽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付出代价。虽然,生态环境治理费体现了“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使得能源资源开采企业为自己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买单,但是,能源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往往治理难度大、周期长,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企业上缴的生态环境治理费可能不能满足整个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过程中的费用开支。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作为生态补偿费的有效补充,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行为。生态环境治理费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能够从事前、事后两个阶段,有效地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的完成。
根据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定,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主要涉及以下名目:水土流失补偿费、煤炭矿井废水处理费、煤矸石排污费、地表塌陷补偿费、煤炭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等。具体标准见表1。
综上,榆林市每开采1 t煤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11.12-12.9元。
李国平等: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能源资源开采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水平
李国平等[3]根据煤炭开采给当矿区大气、水、土壤、植被等造成污染破坏的统计资料,以2003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出陕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约为34.63元。茅于轼、盛洪和杨富强[4]以2005年为计算口径,估计全国开采1 t煤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约为69.47元。吴文洁和高黎红[5]从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两个方面对榆林能源资源开采的环境代价进行估算,得出,2008年榆林地区平均每开采1 t煤炭会带来约 78元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
本文以2009年为计算口径,分别对李国平等、茅于轼等、吴文洁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折算,得出他们三人的估算值分别为:41.40元/t、78.52元/t、77.45元/t。需要指出的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估计的复杂性、计量数据收集的难度和计量方法的差异,是引致以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
1.3能源资源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与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价值的比较从当前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标准来看,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远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价值。如果以李国平等估算的生态环境破坏
表1榆林市煤炭开采企业应缴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Tab.1Compensation paid by coal mining
enterprise in Yulin City
项目
Item征收标准
Collection
standards依据
Basis生态环境
治理费水土
流失
补偿费5元/t2009年实施的《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得知陕北地区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的标准:原煤5元/t、石油30元/t、天然气0.008元/m3。矿井
废水
摘要: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质量调控能力,其设计应注重2个方面:①把以
>> 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刍议 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资金“洼地”效应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豫中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评价与对策 石嘴山:努力打造生态城市,改善环境质量 健全耕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的扬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 基于AHP法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宁安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对策 渤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加强白云湖湿地建设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河北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测评 襄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对策探讨 基于AHP法的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 川西北某县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嘉兴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与对策建议 陕南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控能力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控能力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质量调控能力,其设计应注重2个方面:①把以植物为主体的、具有合理异质性并达到一定面积的自然组分作为控制性组分,并保证其持久存在;②要保证“物种流”在城市景观内的顺畅流动。关键词:生态城市;控制性组分;物种流;生物通道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N)02―0018―04
在2010年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会上,张志宽局长代表市局党组提出了“营造首都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新理念,这是市局党组适应首都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任务、新目标,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随后,海淀工商分局党组几经研究,在工作会上提出了“营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理念。
可能有人会问,生态、生态环境这些生物学、环境科学的概念怎么能、为什么要移植到工商行政管理领域来呢?市场生态环境是不是就是生态食品、用品组成的市场环境呢?
在生物学的意义上,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圈是有上下游、层次之分的。但这个概念近几年来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市场营销的范畴,大有返朴归真的趋势。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常说的生态食品、生态用品是指自然的、未经污染和化学过程处理的、有机的、无公害的、安全的、富有营养的和利于身心健康的,不仅吃得饱,还要吃的好,吃的有营养。不仅穿的暖,还要穿的好,有利于身体发育的需要。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他不仅包括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生物体与其赖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如土壤、岩石、水、空气等)之间的关系。
市场生态环境是一个仿生学概念,把他移植到公共管理中来是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的进步。是指市场经济就“在”市场生态环境下运行和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就“在”市场生态环境下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经济秩序。市场生态环境既包括市场主体之间和主体个体内部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市场主体与外部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宏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包括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用体系、行业自律、企业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以生产型企业为例,既要与上家的材料供应厂商、客户,下家的经销商、目标客户发生关系,还要与竞争对手、金融机构、各级政府、相关媒体等发生关系,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道义责任、传承企业文化,建立起一系列类似生物链的市场链关系。工商行政管理要在市场链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市场链相适应的包括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市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保障市场生态秩序的动态平衡和有序竞争即是市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看出,市场生态环境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层生活、上下游链条的衔接、自我处置内部事务(自净功能)、开放系统,等等。正因如此,这种概念移植才有价值,才有文章可做。
故此,我们认为,营造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的中心意思有两个,一是可持续发展,一是和谐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和谐社会建设。包括三个环境建设,即安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和放心的消费环境。
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是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的战略目标的需要。作为世界城市,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0多万消费者,140多万市场主体,没有一个安全的投资环境,公平的交易环境,放心的消费环境,是万万不可能的。
同时,建设市场生态环境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思想。传统的提法是:工商局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综合经济监管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那么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提法有何异同呢?我们说一脉相承,继承创新。工商局早期的职责主要是监管集贸市场和个私经济,基本的方法是“六管一打”和驻场制。上世纪90年展到巡查制,本世纪初实行动静结合的网格责任制。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职能交给工商以后,意味着工商不仅监管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而且监管商品客体,并做到主客体监管相统一。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倡导监管与发展相统一、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可以说,市场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是“四个统一”、“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在首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上的实践和落实,丰富和发展,具有全新的实践和历史意义。
二、营造市场生态环境的新要求
(一)市场监管要遵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行政管理要按规律办事,自觉遵从规律,因势利导。老虎虽为百兽之王,称王称霸,但繁殖能力极弱,子孙后代极少,蟑螂虽弱,人见人捏,但繁殖能力极强,这是生物的规律。行政管理要认同并尊重这种规律,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行政的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来维护市场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发展,不要动辄以长宫意志、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资源,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
(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以行规、行约来约束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大雁南飞有领头雁,羊群食草有领头羊,市场生态链也得有挑头的,我们认为,这个挑头的,不是政府,而是行业协会、商会等企业自治组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政府部门不要总是迷信、迷恋、习惯于行政命令,要从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管不着的领域逐步淡出,请行业协会、商会用行规行约逐步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要相信圈中人管圈中事自有高招。当前情况下要积极扶持这些企业自治组织的发展,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开展一些活动,把一些事项交给他们来做,腾出手来做好公共管理。当前政府部门正在做的一些事情,如绿色消费通道的建立、超市下架食品公示栏的制作与张贴等等,都可以交给行业协会来做,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从市场准入到市场监管,要有意识地培育、发展核心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帮助产业做大做强
从电子一条街到试验区,从试验区到科技园区,从科技园区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产业在不断升级,蓄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商行政管理要顺应这种升级。从市场准入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符合示范区核心区产业规划和布局的市场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得
核心区产业的上下游紧密连接,保障供给和市场终端,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四)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管理”型政府,不断满足市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
做公共管理得有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在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同时,也像一双无形的手对市场发挥引导、预警的作用,引导市场理性投资。目前来看,市场对我们最迫切的服务产品是工商信息。我们要把海量的死信息变成市场主体需要的活资源,强化工商信息的预警、警示和引导功能。譬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分析,总结出中关村企业成长的规律、存续时长、市场饱和度等等,还可以分析中关村大街沿线这一特定区域企业开业、变更、灭失、业态变动情况,这些都是市场需要的“商务信息”,以此引导投资和经营。此外,像下架食品的信息、消费警示信息等等,都可以广而告之,引导社会消费,营造放心的消费市场生态环境。
(五)行政执法与行政指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市场秩序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行政执法与行政指导犹如我们的一双手,两手都要硬,都要强。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以行政告诫、行政建议、行政提示等方式,防微杜渐,妥当处置。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传销或变相传销、危害公共食品安全、大要案件等,则坚守“严格执法即是最好服务”的理念,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就是对守法行为的保护。近年来,海淀分局每年立案查处的案件四五千件以上,有力维护了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除了对个案的查处,我们还要对市场中出现的苗头问题、疾顽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分析和监控,采取重点监管、科学监管的方法,标本兼治。
(六)更加强调与其他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擅打组合拳
核心区市场生态环境建设是海淀区所有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消费者共同的责任,不是工商部门单打独斗的事,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协作又越来越紧密,所以。我们要加强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协调、配合,共同打造核心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譬如说,质检部门已经在生产领域进行了QS质量认证,我们完全可以接过来,做到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对接,还要延伸到消费领域,防止不合格商品的二次回流。还有企业场外经营、占道经营问题,可以与城管部门一起配合解决。
(七)研究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指导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水质数据;监测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为实现天津生态城2020年水系统规划建设目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50%、地表水达到IV类水环境标准)积累成功经验,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了国家“十二五”水专项“中新生态城新型水系统实施保障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示范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为实现课题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目标,进行了“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施工作。
1.2 研究目标
天津生态城区域水环境系统智能化管理平台是国家“十二五”水环境专项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生态城新型水环境系统的信息基础,为完成课题任务,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平台层面的研究:
(1)水质数据采集研究。
(2)平台传输网络研究。
(3)水质信息动态管理与应用研究。
(4)水质安全自动报警研究。
(5)水质事件智能化处置与联合调配研究。
(6)水环境系统资源的整合c应用研究。
2 平台架构研究
水环境智能化管理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架构层面,包括实现水质信息采集与传输的感知层与网络层,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与应用的数据层,以及进行智能化应用与决策的业务层与应用层。
3 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在建设内容层面,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如图2所示)。
4 水质监测网络研究与实现
4.1 监测设备选型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包括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指标在线监测设备,综合考虑价格与性能,选用设备如表1。
4.2 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生态城暂时计划在清净湖与蓟运河故道布设监测点3个,在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交界处、蓟运河故道与清净湖交接处、慧风溪流入故道处分别进行在线监测站点布设。
监测站点分布状况如图3。
5 监测数据及传输研究
5.1 水质数据采集
综合性指标数据:水温、pH、电导、溶解氧(DO)、浊度、悬浮物(SS)、氧化还原电位等。
水污染指标数据:生化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总需氧量(TOD)、总有机碳(TOC)、紫外吸收(UV)等;金属及类金属污染物、三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磷、氰化物、氯化物、氟、酚类化合物、矿物油等。
生物指标数据:大肠杆菌群数、细菌总数等。
5.2 水质数据传输
水质数据由在线监测设备采集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分析模型根据预设算法与规则,将监测数据自动区分与归类,分别存入对应的监测数据表中。
通过特定代码运算与参数配置,系统可以访问不同监测数据表中的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应用与管理。
6 平台功能实现
系统包括首页、基础信息、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应急预案、视频监控和系统设置7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6.1 首页
首页以地图和实时数据表的形式对监测站点和监测数据实现时空结合的管理与应用展示。
6.2 基础信息
基础信息实现站点管理和指标设置,包括监测指标设置、报警指标设置、水质站点管理和水量站点管理等功能。
6.3 监测分析
监测数据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查询、管理与分析,包括水质数据分析、水量数据分析等功能。
6.4 报警信息
报警信息实现水质数据报警与报警信息管理,根据监测指标不同,分为COD报警、总磷报警、氨氮报警、硝酸盐氮报警与叶绿素a报警等。
6.5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实现不同级别水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根据预案级别不同,启动相对应的应急处置流程,流程中各相关单位和干系人按照预案规定的顺序与标准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协同配合,快速高效。
6.6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接入水体和泵站的视频信息,以可视化的信息支撑配合水环境管理,从而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
7 结束语
本平台的研究集成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建设方法,并结合天津生态城水体环境的实际状况,通过系统实现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我们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建设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通过系统应用表明系统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运先.水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汤国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6.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3.
[关键词]智能制造;生态环境;生态链;装备制造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63
[中图分类号]F276.3;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2
企业生态环境的重塑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与智能化的融合。如今,这种表现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今后也必将成为产业发展的焦点。面对这样的产业环境,谁能抓住机遇便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先机,从而保证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1 智能制造重塑企业生态环境的特点
1.1 生产方式模块化
智能制造模式,即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生产模块化。所谓生产模块化,即将原本复杂的系统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系统,而智能制造模式的优势便在于能将若干分散的子系统集成到一起,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优化集成子模块,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产品模块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逐步成为产品制造业未来应用的主要生产方式。
1.2 组织管理标准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渐流行,分解内部工作模式与服务外包模式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将促使企业传统组织边界的瓦解,各企业之间也不再是独立的封闭状态,而是形成一种基于网络的生产模块,每个企业都是其中的某一节点,甚至连企业内部的每个部门都能成为智能生产网络中的小节点。而作为生产网络中专门从事大型装备制造的企业或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分工与合作,才能形成具有一定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
1.3 产品升级服务化
现代社会已逐渐步入智能制造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只有积极革新传统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才能良好的满足现代社会需求。随着生产过程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劳动效率的提升率将会逐步下降,传统以提升劳动效率增加产品价值的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而是需要为产品添加更多的附加价值,才能争取高额的利润。经实践证明,能获得丰厚回报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产品的研发过程及市场终端。而随着智能制造生产系统的逐渐普及,产品服务化的发展将成为制造业创造未来价值的重要途径。
1.4 商业模式平台化
消费者能全程参与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产品生产智能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也对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促使其改变线性思维模式,并打开与消费者沟通的大门。此外,还要加强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打通企业与外部之间的联系,进而为企业构建在线交流平台提供便利,使企业能可从通过外部渠道获取企业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现代社会中,以平台化模式运作的最成功案例当属电商企业,阿里巴巴正是通过平台化运作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全球互联网的巨头。由此可见,平台化的运作模式对企业重塑商业模式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1.5 市场营销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步伐的逐步加快以及智能化产品的快速发展,各种渠道均被得到了有效整合并进行了互联网化的营销系统。电子商务以绑定用户银行卡、水电缴费卡等方式,将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变得更加快捷。同时,整合后的产品渠道,其内容丰富的产品也是传统终端销售所无法达成的,这些都对传统销售模式、渠道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网络化的营销理念必将成为今后社会的主流营销方式。
2 智能制造生态链,助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2.1 强化协同创新
一个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整合社会及全球资源的能力,而非单一的创新自身资源。传统封闭的创新模式已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必须向联盟式的协同创新方向发展,积极开放创新式平台,唯有如此才符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来说,必须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市场,积极寻找创新机会,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在现代先进科技的帮助下,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
2.2 提高标准化水平
在智能制造重塑的生态环境中,对各行各业均有其行业标准,若无法达到标准要求便无法成为该生态环境中的一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其中,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工厂到物流,都需严格按照智能制造的标准来进行,如采用最新的数控智能设备,实现设备智能化的互联与互通、协同不同组织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质量与决策支持系统等。作为企业,应设置专门组织机构负责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及时更新行业标准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企业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标准的实用性。
2.3 进行智能化改造
智能制造重塑的企业生态环境中的智能化改造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的智能化改造不仅是引进最新的智能设备,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过程是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管理运营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最终形成完善的智能制造系统。当然,企业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渐进式的方式完成智能化改造的转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试点示范的方式,以提升各企业向智能化改造方向转变的积极性。
2.4 推进服务化转型
服务化转型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任何企业只有向服务化的方向转变,才能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进而最大化提升企业效益。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业务流程重塑的过程,其重点在于结合用户需求拓展展品功能,并在此过程中,添加售后服务、企业管理、平拍管理等环节,以提升服务在企业产值总的总价值。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在进行服务化转型后均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IBM、海尔等传统加工型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都在是进行服务化转型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5 注重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组织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及企业内部之间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而企业组织唯有根据这些变化适当地作出调整,才能保证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自身商业模式,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应有的商业价值。对处于智能制造生态链中的大型装备制造类企业来讲,唯有不断地进行技术、组织以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才能更好第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3 结 语
在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应该不断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从而为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升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便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英.云制造模式下大型装备成套服务运作协同与优化[D].镇江:江苏大学,2013.
[2]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3]施进发,姚延伟,杨晓英,等.大型装备企业服务型制造协同平台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4(6).
[4]范卫锋,杨晓英,吕锋,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工装信息系统的研究[J].矿山机械,2012(1).
【关键词】研究生;协同创新;环境
1 环境类研究生协同创新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的土地、环境和劳动力的使用率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经逐渐弱化,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需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转型,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作为国民教育顶端的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我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人们长期从事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成果,是科学认知的突破,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认知、了解、积累和突破的结果。目前我国研究生突出表现为课本知识丰富,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不足。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导师个人为主体,没有形成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环境。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创新能力偏弱的地方高校,由于导师个体的培养能力、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环境,导致高校创新能力建设水平较低。2011年,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协同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突破创新主体间的束缚,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而实现深度合作,达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这胆大主体任务之间如何互相协调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是协同创新的重中之重。
在创新要素聚集过程中,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都是凝聚创新人才的主体,而行业产业又是环境类创新人才的需求主体。环境类学科作为具有重要产业依托的学科,需要通过与产业协同,构建“学科―平台―团队―产业”相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提高环境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学科―平台―团队―产业”协同,开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更好地实现环境类研究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3 环境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特点
3.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深度聚集学科、平台、团队等创新要素
以重庆工商大学环境类硕士生培养为例,现有的环境类5个硕士点分散于多个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进行培养,通过聚集创新要素,可以实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互促。
3.2 环境行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创新能力要求
环境相关行业和产业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要求环境类研究生具有与时代相符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为环境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学科―平台―团队―产业协同的机制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重庆工商大学已经建设了“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协同创新中心的三大任务之一。这需要从协同创新体的建设入手,建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创新团队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协同机制。
4 学科―平台―团队―产业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4.1 学科素养培育
依托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所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由学科点对本学科内的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学科素养培育进行整合,制定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大类学科基础培养方案,协同培养环境类研究生宽口径的环境学科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研究生对自己的方向有更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从事本行业研究的基本职业素养,善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2 平台交叉实验
整合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两个省部级创新平台,以协同创新体统一消除不同创新平台之间的界限,统一分配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研究生在不同的平台进行分组实验,组织创新平台的环境类研究生进行交叉实验培养,有计划的在科研平台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科学问题再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传统的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解决科学研究的问题已经不太现实,这就需要培养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能力,锻炼研究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4.3 团队融合创新
多学科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的培养模式必然会产生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能够将多学科的背景、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及科研能力相结合,以发挥其最大优势,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融合环境与能源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结合创新团队融合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实施,鼓励5个环境类硕士点的围绕跨团队的重大科研任务开展创新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重大科研创新能力。
4.4 行业协同对接
根据协同创新体中重庆化医集团、重庆远达环保等行业产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凝练创新方向以实现与环境类行业产业的需求对接互动。有计划地组织环境类研究生在行业产业的企业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培养符合行业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向行业产业的转化。
5 结束语
多学科、多平台的协同创新方法培养研究生是一个系统而且复杂的过程,高等院校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高等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培养新环境下需要的综合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玉龙,曾庆军,薛文涛,等.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9):16-17.
[2]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3(3):8-10.
[3]季晶.推进高校协同创新提升科研服务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2: 024.
[4]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关键词:动态环境;可持续成长能力;提升机制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在当今的动态环境下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什么有的企业寿命短暂,成为“流星企业”,而有的企业能基业长青,成为“百年老店”?怎样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因此,尤其在当今的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及提升机制的探讨显得很有必要。
一、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成长不是成长过程中某个相对独立时期的状态,而是对企业总体发展趋势的反映。尽管目前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概念提法不尽一致,但其内涵都包含基本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在存活下来的前提下,力求整体成长壮大,在质和量两方面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整体呈现稳定成长状态,成为行业内的“常青树”。事实上,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共同构成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基本分析框架。文章将首先分析动态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演化路径,在其基础上再探讨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及提升机制,旨在提升企业动态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成长。
二、动态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演化路径
迄今很多学者探讨了企业成长,但大都是在静态环境下研究的,这对动态环境中的企业来说,说服力不是很强。动态环境作为当今企业的主要生存背景,具有高度的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此成为讨论的假设前提。
企业的成长状态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是相对于同行业的企业发展状态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企业的成长建立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之上,能不断的创造其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当今企业想在动态环境中长时间的维持某个竞争优势非常困难了,整体的竞争优势都是建立在持续、短暂的相对优势上。只有不断的积累新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保持动态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可持续成长。
动态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是激烈的,竞争优势也快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竞争优势可能消失,新的优势产生并起到主导作用。要保持整体上的持续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在代际成长中持续的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以更新旧的竞争优势,依靠动态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其动态竞争优势的源泉,动态环境下,企业先前拥有的能力所发挥的优势可能会接近极限水平,此时,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即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因此,在一个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性成长必须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建构动态能力,形成“动态能力持续竞争优势可持续成长”的路径。
三、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及其提升机制分析
1.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形成
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拥有即要企业获得动态能力,动态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创新,推动企业的能力不断更新,保持动态创新的势态。此处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和产品方面的,还包括组织结构、营销策略和管理等方面的。如何使企业保持动态创新的势态?本文认为是在有能力的企业家的领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对未来的发展领域进行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源,应用组织能力,不断进行学习,进而进行动态创新。这其中包含企业家、资源,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四个要素。
创新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通过研究已有的知识,改进或发现来进行创新。动态环境下,前沿的知识快速更新,要想通过学习实现创新,容不得企业进行漫长期限和低效的学习,且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有限,不能进行太宽泛领域的学习,所以需要企业进行精准和高效的学习。
精准和高效的学习需要企业家有效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制定合适且明确的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领域。只有有了明确的战略定位,确定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实施计划,企业的学习才是有方向性和争对性的。当然,这也要企业家具有战略思考能力,进行战略定位;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创新实践并承担经营风险,才能实现战略创新,引导企业不断学习和创新。同时,企业现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也是其学习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里所指的企业资源是广义上的,包括一切能为其控制或利用的内外部资源集合。它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承担着基础角色。
此处组织能力包括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刚性方面的能力是外在的,可以物化的,能迅速被模仿和获得。柔性方面的能力是根植于组织中的,不能被轻易模仿和获得,如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认同等。组织能力在企业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在不断学习进行动态创新的过程中,以上四个要素所起的综合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家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成长的进程。资源和组织能力作为两大基石,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离开它们就失去了企业成长的基础。学习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维持的必备能力,贯穿着学习创新的整个过程。
2.提升机制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企业要在动态环境下培养和提升动态创新的能力,可以着重从提升企业家能力、储备战略性资源、重视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加强创新五个方面进行。
(1)提升企业家能力
提升企业家能力主要是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人格化”的集中体现,它是整个组织所体现出来的核心精神,非某个自然人的精神情感。培育企业家精神一方面要企业家不断“修身”,提升自我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勇于进行创新实践;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的制度安排,这不仅是企业,社会和政治法律也要建立支持鼓励和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和机制,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储备战略性资源
在动态环境下,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总是能抓住机会,渡过危机,实现代际推进。虽然有时看似带有某些偶然性,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其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是必然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Penrose的“内生成长论”,企业拥有的资源是决定其能力的基础。把未利用资源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它的继续可利用性是企业成长的原因。战略性资源是资源中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部分,适度的储备战略性资源,既能防止企业行为的短视性,又能为未来抓住市场机会做好准备。
(3)重视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组织,智力资本占据核心地位。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战场。所以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使员工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学习和创新,加强能力提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为企业可持续性成长建立好人才库。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相应企业组织也会不断增大,良好的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建设一套完备有效的制度,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制度应具可实施性,灵活有效。要使制度落到实处,切实起作用,注重制度的推行、检查、评估和反馈。用完善的企业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提供保障。
(4)建立学习型组织
组织学习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必备能力。为了深入学习,实践创新,学习型组织的培育是企业持续要做的必修课。如何建立学习性组织?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和激励制度,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保驾护航;二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树立学习榜样,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将主动学习根植于组织文化中,营造人人学习的氛围,促使全员参与学习。
(5)加强创新
创新作为企业持续获得能力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加强创新是必须且必要的。一是要增强全员的创新意识,不能安逸现状,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创新;二是培育创新能力,从寻找创新方向目标,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到创新成果的孵化及应用整个过程的知识和能力都要不断积累和提升;三是对创新过程控制的把握,有效适时的控制创新风险,创新都具有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带来的损失要控制好,才能保持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成长状态。
参考文献:
[1]郭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关键纬度及分析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2]李允尧.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