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8-20 14:47:0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劳动教育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第2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粤教版教材 阅读与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61

0 引言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育应当以多种方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效帮助人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养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品课的教学意义是指导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完善的人格,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既需要有理论指引,也需要情感熏陶。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共同欣赏“阅读与感悟”这一选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粤教版教材的特点

粤教版的初中教材一改过去陈旧、生硬的教学模式,以全新面貌吸引着广大师生。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新颖前卫,创设了案例与情境式的教材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及情感,引导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粤教版的教材中选择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感人肺腑的实例,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由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都设置了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等,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结合了心理、道德以及国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粤教版教材分为四个模块,引领着学生深刻地认识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肩负历史使命,强化社会责任感。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相关主题,包括“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以及“阅读与感悟”等四个模块,其中“探究园”能够带领学生从社会中的情境入手,探究、体验不同的主题,探寻学习兴趣,明辨是非。“国情导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力。“实践与评价”模块能够再度强调学生的觉悟与实践能力。“阅读与感悟”引领学生阅读文章、漫画以及材料,感悟榜样类的事迹,升华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2 思想品德教育中添加“阅读与感悟”模块的意义

2.1丰富思想情感,提升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马列主义的基本观念,以马列主义思想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教育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人们在当下社会中,应当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思想感悟模块的文字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思想情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也相应地提升了一个境界。学生是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感动,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学生的自我领悟中及时感受到阅读的魔力,知识学习的意义。

2.2促进未成年人的知行合一

人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个体应该是能够一直接受社会中的思想,其中包括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等,培养良好的习惯、坚定的信念以及高尚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得个体形成稳定的政治理想,以适应社会发展。在思想方面,可以不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观念,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未成年更应当做到知行合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2.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创造精神,推动人们全面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生年代就及时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中,知识点的灌输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如何贯彻落实,如何积极使用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故事的形式把要表达的思想讲述出来,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调动创造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2.4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力

在学生尚未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学习过语数外等科目,但是对于思想政治却全然不懂,学生的年纪较小,思想政治中的一些复杂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并不能立即掌握其中的内涵,只有以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思想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良好作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热爱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更好地教育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国家以及集体的关系,避免狭隘的个人主义。

3 如何利用“阅读与感悟”模块

3.1 仔细研读,感知教材

阅读是一种搜集知识、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够发展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情感。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感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世间的美好。在思品课中,细细研读品味“阅读与感悟”模块的素材,能够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阅读与感悟”模块紧密贴近生活,加强了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粤教版“阅读与感悟”模块选取的文章《为青春喝彩》,文章短小精悍,辞藻优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洋溢着激情、挥洒着青春汗水的青年时代。

3.2 陶冶情操,感悟真理

有效的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理想之所,是蕴养人性的最美之处,思品课的价值在于以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固然重要,但是引领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加重要。很多时候,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不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得到良好塑造,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阅读与感悟”模块中有一课《宽容化解仇恨》,这个故事讲述了在苏联与德国战争后,一位苏联老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身处逆境中的德国战俘,文字的感染力让每个阅读者都发自内心地感动着。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去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在课堂上集体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文章提几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文中的老妇人,你会如何对待曾经害得你们家破人亡的德国战俘?那么为什么这个老妇人能够宽容对待德国战俘呢?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悟是什么?在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后,学生得到了一些启示,表示了自己将来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会学会包容。生活中我们应当有原则地宽宥别人,这是思品教材中“阅读与感悟”模块给我们传递的道理。

3.3 课后延伸,巩固新课

思想品德课上除了会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之外,还非常重视知识的延展性。在上完一节课后,牢记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将理论化作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位。在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和当天授课内容有联系的实践型作业,根据实践型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结束语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阅读与感悟”模块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让思想品德老师一方面与时俱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方面让老师不断自我提升,调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以高质量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智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策略*以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7):89-90,91.

第3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3]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技能 导游业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HUANG Guo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uide vocational skills concept and constitute ,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guide serv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furth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f "business gui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及构成

1.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

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的导游业务教材中界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①姚雪莹认为,导游服务技能是导游在已有旅游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导游工作服务的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导游服务方式。②综合上述作者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导游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前提。(2)导游人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服务技能提升的基础。(3)根据导游工作的不同特点,提供专项是导游业务能力增强的关键。结合导游业界实践,笔者认为,导游服务职业技能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2 导游服务技能的构成

1.2.1 带团技能

带团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核心,是指导游在带团期间为了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旅游活动顺利完成,所熟练运用的各种带团方式、方法的能力。掌握不同团队的基本服务程序和操作技能,是带好旅游团的前提。

1.2.2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衡量一位导游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它具体包含口头讲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态势语言能力三方面的内容。要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沿途风光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平时应变沟通中能综合运用语言技巧,传播目的地文化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导游的立身之本。

1.2.3 应变技能

应变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指在旅游途中,面对不可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导游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经验,灵活、理智地处理后续事宜,尽量减少游客利益的损失。导游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得体、机智与灵活,是游客满意度的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维护旅行社声誉的有效途径。

1.2.4 专项技能

专项技能是指服务于各种旅游形式所需的专门能力。随着游客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会议旅游、休学旅游、工业旅游、新婚蜜月旅游等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对导游服务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熟练掌握常规服务技能的同时,还要补充专项旅游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提升旅游服务的层次。

2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理论化偏重

高校导游业务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概念、程序、原则、方法的内容阐述多,而质量高、代表性强的经典案例和实训项目训练较少,对于行业的前沿信息、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介绍缺乏,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滞后行业的发展,实践指导性差,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 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单一,局限于导游讲解

导游业务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应该包括服务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核对游览项目、参观游览服务、送客服务等六个实训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导游讲解,将讲解服务作为导游业务教学中的重点,而忽略了导游带团是流程式操作。

2.3 “双证”师资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性教学是上好导游业务课程的基础和支撑,需要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的“双证”教师充实教学队伍。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高校从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尽管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素养,但是缺乏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只能就理论深挖知识点,照本宣科,不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亲身经历,情景再现式地与学生(下转第96页)(上接第92页)分享带团过程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欠佳。

2.4 教学评价单一

对于实践技能性操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课程考试这唯一的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应付考试,知识不能内化为技能,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这是在导游业务教学评价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3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视角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以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导游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程序,灵活运用专业职业技能处理旅游接待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培养专业导游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导游业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打破常规套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全书分为导游概述模块,导游必修技能模块和导游专项技能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导游概述部分重点讲述导游学基础知识,必修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注重实践技能的强化和训练,培养学生的上团操作、导游讲解、突发事件处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2 丰富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

按照上述构想,在实践技能两个模块的教学中,每一模块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设计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案例导入、正文、课堂小结、案例延伸讨论、课后思考题七个项目。在了解本章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进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讨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小结部分将新课内容和案例导入有机结合,再次强调学习的重难点。案例的延伸讨论可以结合业界经典案例,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则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反思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导游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形成。

3.3 完善教学师资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弥补教师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弊端,强化师资建设,兼顾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导游业务教学效果的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师资结构:(1)提高“双证”教师的持证比例。鼓励教师报考导游资格证,从事导游业界实践,积累带团操作经验,丰富一手教学素材。(2)聘请旅行社优秀的海外领队、星级导游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直接与业界进行接触。(3)鼓励一线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经营管理,增强教师的业务实战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3.4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技能性课程的考核应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导游业务而言,学生的考核应分为基础理论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课堂提问三部分,分别按照30%、50%、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实践教学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结语

本文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探讨导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导游服务水平、导游讲解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业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2JY036):《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研究的阶段成果

注释

第5篇

在我国经济形势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意识、既懂技术技能又懂管理理念的准职业人。面临新的形势,结合目前高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进行课改、助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使高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理念正确、职业精神高尚,这样的目标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逐步渗透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重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保证学习效果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源于现今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项目化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克服了传统上课的沉闷无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

1.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授课中讲授部分比重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且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中,纯讲理论知识无疑占用了交大份额的学时,把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量的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任务中完全实现有一定困难。这种授课方式难以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并且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了解理论,实践技能过于空洞,不能胜任社会的工作。学生代入感较差,很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都沦为学生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不能亲身体会。1.2.2实践部分缺乏足够重视虽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部分实践环节安排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高职的课表和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程比较抽象的理论无从实践,就显得更无用,也更难透彻理解。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侥幸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更不能达到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了。1.2.3案例选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旨在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日后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奠定基础;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课程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类似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学习了案例,也不无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如神话故事一般。而且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比如在管理学课程中高频被使用的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已经是10多年前的成功经验了,放到如今,恐怕依然是一份无法复制的成功。1.2.4课堂规模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尤其在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常常为合班大课,课堂学生人数为80人到16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学习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无法掌控全部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全局。由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大,知识点众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讲不透彻,学生自然理解起来也更困难。由于合班课程人数较多,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用好项目教学法

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大量知识点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授,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不同学习情境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个项目融会贯通。虽然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不像工科一样循序渐进的特征那么明确,但是重新整理项目的知识点,加以科学组合,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新的切入点更清晰的领会其含义。重新排列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法,虽然任务量巨大,但是意义非凡。这些知识点,即使没有必然的先知先学的顺序,却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掌握熟练;因为和别的知识点组合使用,而变得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而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寻找典型性项目,由简入难,从涉及少知识点到高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时,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获得阶段性成果无可疑是对学生强大的鼓励和肯定,也带来对下一项目攻克的跃跃欲试。

2.2实践教学环节立体化设计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3年的学习中,有很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到企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合并。比如大一的学生去企业中进行职业目标岗位认识性教育的时候,可以完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类型识别、企业文化认知等知识模块的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再比如,专业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生产运作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等内容合并完成。这样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现实任务的完整性,又能生动的将管理学知识使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将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比较适宜的实践部分整合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教学模块,让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根据此设想,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合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管理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生产车间及冲压设备认知、冲压设备运行环境及生产现场认知结合在一起。利用到企业中去完成实践环节的机会,从一进企业的标志标示、到进入车间的设备工位安排、生产区域划分、生产看板运用、5s宣传牌及执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一讲解,到了设备运行的区域又补充进去质量体系中关于流程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由《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师讲解关于设备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物料需求、领用,到工具摆放、使用,再到工艺流程衔接,由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模具设计教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在该情景下多视角,立体化感知,形成更为主动融合的学习体验。后又将分组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疑惑。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鲜,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单向的教,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发问、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转换。在此次尝试中发现,除了企业管理课老师和模具设计老师外,如果再加入一位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可以预期的是,企业人员将把企业种种做法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融合其中,可使学生同时感受真切的企业文化、职场氛围。

2.3优化案例教学法

尝试使用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结合的方法。使用陈旧案例,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性思维的功力。当时当日的决策,若放在当下,会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又会因哪些调整而变得事半功倍。这都需要通过教师对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延,无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挖掘管理学科的实用性,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有探求的愿望。时事案例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学生共鸣。选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看一章一节,也不能就课论课,应放在专业、行业、社会的发展中去看,应从学生所学所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自己的一门课上好,我们还应尽量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去考虑。助力职业成熟、助力个人成材、助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3]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第6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e sergeant pos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to deeper level, a new type project instruction mode that emphasizes ability training is presented. This mode with project-centered, student-dominat, teacher-guided characteristics could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effectively.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士官任职教育

Key words: project instruction mode;ability cultivation;sergeant post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64-02

0 引言

在部队中,士官教育属于典型的任职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形成预期岗位的任职能力,实现人与岗位的最佳结合[1]。因此,士官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近些年,随着部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涌出,以计算机课程为例,“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模式凭借其目标明确、操作性强、课堂教学效率高等特点应用日益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学员容易形成“知识点散碎、不成系统”的意识;第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弱,完成课堂任务后常出现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的现象;第三,学员不能参与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完全由教员垄断,一旦任务设计与学员兴趣相悖,影响教学效果;第四,学员形成思维定式“你讲我照搬”,久而久之学员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低层次的模仿过程,缺少了创新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部队教育实际,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进行更新、施训顺序进行重组,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新模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紧紧围绕项目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1 “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中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课程内容穿插其中,从而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该模式可以使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具体,通过对项目的分析与应用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化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向导”,这一点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的教学模式[3]。①以项目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点的讲解主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员依据教材提取要点、设置案例、灌输知识。项目教学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按照项目需求,筛选知识点,并跟随项目进度穿插讲解。②以学员为主体。学员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操作要领,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着实把“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方式。③以教员为向导。“项目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员的指导作用,教员需要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营造好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多维和谐互动氛围,及时对学员进行答惑解疑,扮演好导师、顾问的角色。

2 “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士官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士官人才属于典型的技能型人才,以部队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实用技术”课为例,在课程应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实践性:项目的选题与部队实际密切联系,学员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自主性:提供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使学员能够自主、自由的进行学习。综合性:具有前期所学知识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基于以上几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士官计算机课程中的实施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1 教学准备阶段 ①学员情况摸底调查。“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学员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士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兵源复杂、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前从事岗位各有不同,教员需要提前做好摸底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计算机能力等。②学员能力评估预分层。统计摸底情况,根据现有计算机水平将学员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并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涵盖三个层次的学员,并选取高层次学员担任小组长,同时还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性格特点,这样有利于学员互帮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③教员制定课程项目。项目选取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的讲授和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选题应结合学员实际,本着照顾大面的原则,尽量做到难度适当,制定前还应充分征求学员个人意见。教员根据选题情况修改教学设计,在不偏离内容主线的情况下,灵活地增减知识点,为后期教学实施打下基础。具体到“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通常以制作“部队综合网站”作为项目的选题。

2.2 教学实施阶段 ①讲解项目综述分解项目。该步骤正式进入施教阶段,首堂课教员需要对项目进行讲解,以此来代替以往绪论部分的课程综述,使学生对整门课程要完成的项目、达到的目的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之后对项目进行分解,要完成“部队综合网站”的设计,需要收集哪些素材,会用到哪些软件即:图像处理对应PhotoShop、视频处理对应会声会影、动画制作对应Flash、网站设计对应Dreamweaver等等,这些也是“计算机实用技术”这门课程要介绍的主要知识点。将整门课程概述贯穿于项目的分解,可以让学员更加明确课程的目的。②知识点讲授与学习。“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员的基础知识、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员要本着“突出重点、富有代表性知识点,避开理论性强、应用较少、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原则介绍各种实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这部分可继续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施教过程中选取紧贴部队、适合项目的案例,留给学员充足的练习时间来消化领悟所学知识,而学员也有明确的计划与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这样学员课堂练习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也是项目素材收集处理的过程。教员要认真观察学员的练习情况,做好课堂掌控,及时解答问题,要防止部分学员以“不懂”为借口,消极学习。③项目综合集成与完善。介绍完各部分模块软件后,学员的项目素材基本收集完毕,最后各小组利用网站设计软件Dreamweaver,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自主分工、相互研讨完成项目综合集成。这个阶段,教员应该实施必要的干预,防止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保证所有组员人人参与。在项目集成过程中,教员可穿插介绍一些网站设计思想、美学相关知识、色彩运用以及部队常用网站框架,使学员最终的项目作品更具专业性。

2.3 教学评估阶段 学员成绩综合评估 “项目化教学”模式不再采用常规的答题考核方式,而是采取“作品展示,学员互评”的形式,由教员组织全体学员对比项目需求和项目完善的程度对各小组的项目作品进行综合打分,算出各小组项目得分。最后项目得分和日常表现成绩加权得到学员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3 “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员的“工作统筹”思想,接到任务不毛躁,通过分析知道“怎么干”,即先要有顶层设计思想,之后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分步实施,最后进行修正完善。将这样的思维方式贯彻到今后的工作中,体现了任职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项目化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学员的学习环境既宽松又忙碌,学员的学习惰性得到了很大的抑制,其好胜心和求知欲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同时,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员的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员的集体荣誉感。最后,教员在施教答疑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4 结语

推进部队特色任职教育建设实现办学转型向深层次拓展是我们一直研究的内容,“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实施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次有效探索,也是今后任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学员、教员、院校均是新问题、新挑战,其建设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一些具有“教员”潜质的学员,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这些学员势必会成长为部队所需能打仗、打胜仗、有能力的骨干力量,有利于促进部队人才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正泉.士官教育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7篇

关健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46-01

1.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1.1责任感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合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责任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

1.2责任感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涉及到了关于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的文明习惯,遵纪守法……。"在德育内容要求上,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中学德育大纲》都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1.3责任感培养是造就人才的必然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二十一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的精神,有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责任心。某大学团委调研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普遍关注"责任感",对责任感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超过了80%。同样一项调查也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将它列在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和自信心之前。某企业一位人事主管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自觉地努力工作,为他本身,也为本单位而工作。没有责任感,怎么会把工作做好呢?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早日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人才竞争和接受国际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中学生应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通过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以我为中心,责任心不强的现实情况,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社会责任感与教材及热点的结合点、切入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等都是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必须熟悉相关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尽力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运用激励、示范、讨论、现代技术的整合等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独立作出选择,并对其所做的选择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起责任来,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2.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而且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得以强化。教育性活动与交往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基础,而社会责任感又推动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校政教处可通过结合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义务劳动,比如:为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宣传环保知识,法律知识,扶助老弱病残等。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成果的认识,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从而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这些经常性的教学和实践,学生的思想品质才会慢慢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才会慢慢增强,社会责任感才会慢慢形成。然后,就能逐渐自发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会逐步地关注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新课程背景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的培养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之相配合。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责任感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前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才。

2.3重视家庭教育,增强学生关注他人的意识。

2.3.1对孩子给予尊重和信任。不要简单化地对待孩子,要把孩子当成有理解力的独立个体,给予尊重和信任。我们发现,往往在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孩子较容易培养起责任意识。所以,即使是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家庭也不要让孩子养尊处优,要有意识地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要学会尊重并且懂得珍惜。

2.3.2让孩子懂得客服困难。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自己做的,任何人不能代替,任何问题都不是放弃的理由,只有去克服。如果孩子因为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必须让孩子自己面对,必要时父母才给予帮助。在孩子实践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地给他们输送力量,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和肯定。

2.3.3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人。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人,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的感情。学会传递出对别人的情感,也是培养责任感的方式之一。

2.3.4注重教育的融会贯通。教育是系统的,它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脱钩,两者应该同步前进,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才会有教育的一贯性和持久性,才能更有利于孩子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合作 、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责任感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前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

[2]《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