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的质量范文

时间:2023-08-18 17:26:32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的质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个人自由;环境

一、引言

关于国际贸易的成本与收益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并且持续引起政府、宏观营销者、环境主义者和那些越来越关心个人福利及其所在国家经济与环境健康的普通人的关注。自由贸易主义观点倡导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充分利用相对稀缺或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受益。反对者则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会损害环境。而且,产生的经济收益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精英,而不是普通公民(Cronin2003)。几十年以来,传统的宏观营销学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提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Kilbourne(2004)的扩展模型将政治和文化变量明确地包括在内:生活质量,实际自由和环境。最近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关于社会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生活质量时使用的是概念性描述,只有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国际年度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来对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衡量。极少的研究者在宏观营销体系中将物质生活质量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度量进行过实证的检验,也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实际的自由和环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一批的研究假设起源于Mullen(1993)以及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的研究。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营销学中的竞争理论,本研究设计并检验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展示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方式。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非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本研究找到了证明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证据。与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和从属关系理论,出口对物质生活质量有损害;相反,进口会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最后,经济增长与提升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关。假设1:出口增加经济增长假设2:进口减少经济增长假设3:出口减少物质生活质量假设4:进口增加物质生活质量假设5: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二)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对个人自由的影响个人自由的概念尊重居民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一些研究者建议GDP的增长和提高会提升实际的自由。如Torras和Boyce认为,政治权力方面的提升与收入相关。Edwards(1992)认为,出口和进口扮演者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通过出口和进口产生新的观点和选择。Mullen,Doney和Becker(1996)指出,国际贸易导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因此,本文认为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增加,导致更多的新观点,更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从而提升个人自由。假设6:出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7:进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8:经济增长提升个人自由(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相关(Hill和Dhanda2004)。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检验了一国GDP与该国环境的关系。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以及随之而产生的GDP的增长将导致环境的改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政府可用于环境改善的资金从而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增加的GDP将确保环境健康。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增加虽然能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出口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水平,从而增加污染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些试图出口的国家将会增加其农业投入和建立新的生产设施,这些会导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森林破坏。随着商品出口增加,一国需要增加其产出来满足需求。这样,该国会耗用更多的资源并且产生更多污染物。虽然如此,随着出口的扩张,一国经济变得更为富裕,国民收入开始增加,国民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问题并且开始从事改善环境的工作。而进口则不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时,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因此,在本国产生的污染物就更少。假设9:出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假设10:进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1:出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假设12:进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四)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着认为空气和水的质量因为经济发展而下降。环境污染的加剧往往是由于一国基础设施的改进导致更多由交通而引起的污染或者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导致更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引起的。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不断增长的GDP和出口既可以导致环境恶化也可以导致环境的改进。问题在于GDP和出口的增加是否会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投入资金的增加。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增长有必要与环境改善相联系。由于一国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假设13:经济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假设14: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五)物质生活质量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生活质量强调诸如人均寿命,蛋白质消费水平,文盲率,医疗水平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教育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是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往往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往往是到政府觉得有能力去推进环境政策的实施时才会生效。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政府已经能够解决如粮食和交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问题时,才会开支去改善环境。因此,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减少,环境的总体表现如人们期望地那样提高。假设15:物质生活质量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6:物质生活质量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六)个人自由对环境的影响自由覆盖了很多的变量,如资质,公正,文化整合等。自由在很多文献中被认为是提高人们帮助自我和帮助世界的能力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当人们拥有自由并且有能力影响政治进程的时候,他们会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来改善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假设17:个人自由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8:个人自由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包括104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六百万,人口总和大约占世界人口的95.5%(世界银行2012年数据)。样本广泛代表了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物质生活质量和环境表现。(二)测量营销者,国家,消费者和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在贸易发生一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McDonagh和Shultz2002)。例如,Mullen,Doney和Becker(1996)发现,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略微滞后一点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来。因此,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了2012年的进出口数据,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个人自由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使用了2015年的数据,这样可以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对环境政策和实施产生可测量的影响。(1)个人自由。对个人自由的衡量使用了2013年“自由之家”的‘世界自由’调查的数据。“自由之家”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的排名是受到公认的,并且在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一年度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世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评估,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政治权力是指人们能够自由参与政治进程,包括投票权、竞选公共职位、选举具有对于公共政策有决定性影响和对选民负责任的代表。该调查包括10个有关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到制度给予选民从候选人中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候选人被独立选举的程度。公民自由是指给予个人自由言论和信仰的权力,组织权力以及个人不受政府干预的自治权。该调查包括15个有关公民自由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和实际实践。调查的总得分决定了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排名。每一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的排名进行平均,从而得出总的排名。(2)二氧化碳排放。国际上通行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用每1000美元GPD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每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环保效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国家间的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国的排放总量很难有效比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国总人口除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结果。(3)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的衡量使用2012年环境保护指数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对150个国家的环境健康做了评估。环境保护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规和政策中心提出。环境保护指数主要强调两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一是建好环境对于人类健康的压力;二是保护生态系统活力和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通过6大类共16个具体指标来衡量。这6大类分别是: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产性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能源。(4)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宏观市场者,社会学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提倡使用线性方法来评价消除贫困的效果。用于衡量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标更为以人为导向,并且抓住大多数人经历过的生活标准。物质生活质量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采取的是指数的形式。本文通过三个独立的指标来衡量物质生活质量,他们分别是: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三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5)经济发展。本研究与以往学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使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2013年进出口的人均GPD,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于世界银行。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图1中描述的假设方程模型是运用LISREL8建立的。独立结构间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建模,直接的、间接的和总体影响需要进行估计。LISREL分析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估计和观测协方差矩阵的基础上的。(二)假设检验总体而言研究中假设模型的数据拟合度良好。X2的值是948,自由度为36。拟合指数也证明模型拟合度良好([NFI]=0.95,[NNFI]=0.90,[CFI]=0.96,[IFI]=0.96,[GFI]=0.91,[RMSR]=0.06)。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在个人自由(R2=49%)、物质生活质量(R2=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R2=96%)和环境表现(R2=82%)方面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这些结果显示,模型是建立在对研究假设检验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参数估计的统计显著性都在.05的水平。

五、结论

第2篇

今年,被称为中国版RoHS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一场绿色环保风暴席卷了电子配件企业和众多家电厂商,一方面生产RoHS配件的众多配件企业订单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家电厂商的利润一再减少。电子产品遇到了难题。

过去人们常常把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当做重要的指标,现在标准又在提高,例如现在的欧洲不仅把生态指标提高,而且对高科技电子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指标。所以我们的出口产品,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

从世界工业发展史来看,只注重企业生产不顾环境保护的例子也有不少,有名的英国伦敦雾都就是如此。当今的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所以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产品本身的污染程度,甚至电子产品的辐射程度都被提到重要的高度。这是21世纪以来的新动向。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如何应对?这是应该深刻思考的大问题。聪明的人,不仅善于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也要从别人的实践中吸取经验,不要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几个层次,生活环境、生产环境,而在生产环境中,又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等等,每个领域的生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环境。

目前我们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是:生产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协调,如何做到既发展生产,又重视环境保护,达到生态平衡?

我们注意到,一些小企业实际上只考虑企业本身的利益,甚至可能存在着侥幸心理,好像觉得,我这个企业很小,这条河很大,这条江很长,我排点污水没有关系。于是你觉得没有关系,我觉得没有关系,结果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严重的后果。因为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部分是要影响全局的。所以,这里有一个思维方式问题。

企业要发展,地方要发展经济,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进一步看,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GDP。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要使人民生活在一个清洁的环境中。即使从经济的角度看,如果陷入边污染、边治理的循环中,那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就是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第3篇

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是经济发展速度要服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

尽管注重质量和效益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但其最核心的要求是本着速度服从质量和效益的原则,追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追求以质量为基础的发展速度。追求以质量为基础的发展,关键是注重实实在在的GDP增长、提升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强化创新驱动的力度。

首先,经济发展要排除GDP增长中的水份,重视消除几方面的GDP增长假象:(1)物价上涨因素拉动的GDP增长;(2)劳动者报酬和工资收入的增长低于通货膨胀因素拉动的GDP增长;(3)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因素拉动的GDP增长;(4)无效投资因素拉动的GDP增长。

其次,经济发展要注重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低端和低质量的产品确实会有一定的市场,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若再继续大量制造低端和低质量产品,则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将大打折扣。因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特别注重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即使为此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也值得。要使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对高档次和高质量产品具有充足的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渐压缩对低端和低质量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应该打破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中的“低成本桎梏”,从单一追求“低成本”转向既注重“低成本”、又注重产品的高档次和高质量。

再次,经济发展要依赖创新驱动。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程序、商业模式创新等,使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要素与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切实将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

追求以效益为导向的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是指一个经济体通过经济发展能够在文化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方面获得的实际收益。高效益的经济发展就如优质的转化器,能够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充分地转化为实际收益。在党的十精神指引下,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有实际效益的发展速度。其基本的要求是:(1)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2)提升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护资源和环境;(3)积极推进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大居民在经济发展成果分配中的份额;(4)提升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降低对国际投资和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实现对外经济的高效益;(5)健全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服务体系,释放和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6)实实在在地增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各类居民服务的公共投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高水平地转化为提升社会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效益。

未来发展的多重制约要求江苏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

江苏作为有6个工业行业跻身“万亿级”台阶的制造业第一大省,从注重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到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应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转变。然而,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逻辑看,脱离质量和效益的轨道而期待高增长的念想、推动高增长的行为在江苏一直没有停止过。为此,面对资源小省的省情和环境承载的压力,江苏需要不断强化这样的认识:为了消除未来发展的多重制约,应该十分注重质量和效益。

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飞速发展,一直延续的是要素驱动发展路径,赖以支撑的是低人力成本、高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现今,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呼声日益高涨,以往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瓶颈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旧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只有将注重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才可能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低水平竞争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约束。从实践看,江苏区域创新能力之所以能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根本原因就是近几年特别注重了以质量为基础和以效益为导向。

低端传统产业调整与高端新型产业培育之间衔接难的困境要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国最前列,近年来年均保持30%左右的增速。但是,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低端传统产业调整与高端新兴产业培育之间不能衔接的困境,使得江苏一方面是新兴产业较快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依然在低端运行。面对困境,江苏必须主动以质量为基础、以效益为导向,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时空背景下积极地以高新技术改造低端传统产业,并进一步培育高端新兴产业的突出竞争优势,才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使低端传统产业调整与高端新型产业培育有效衔接。

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要求未来的发展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近年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创造了较突出的业绩,外贸进出口连跨3个“千亿美元级”台阶,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量超过5000亿美元。但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不断引发新的问题和矛盾,将给江苏的开放型经济带来挑战。这种挑战既与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大趋势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国家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背景,更来自于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向高层次演进的机制方面的压力。在宏观运行环境和微观运行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有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促进江苏开放型经济实现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更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化解一系列挑战。

江苏注重质量和效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真正转变发展观念,彻底摒弃过分追求增长速度的思想。要真正弄清楚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改变经济工作以“抢时间、争速度”为中心的做法,真正把提质量、增效益摆到重要位置上来。

调整利益格局,促进市场主体逐利行为相对合理化。针对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粗放式盲目扩张的倾向,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并完善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同时,积极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率,以促进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还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从利益机制上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生产力。

第4篇

关键词: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二元结构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止跌回升,“保八”目标实现。但是在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009年在“保八”实现的基础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的六大任务之一,即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含丰富的内容,从总体上说,它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的调整,既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要妥善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保增长关注的是短期目标,是一种战术性措施,而调结构关注的是长期目标,是一种战略性措施,既要实现保增长,又要在保增长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和调节。

二、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2009年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口下滑,我国实现“保八”基本都是靠投资拉动,从以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出口前景并不乐观,而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导致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树立健康的消费文化,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消费信贷记录,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上涨现象,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转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同时在产业内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具体来说,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注意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救助那些产品落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该破产就破产。同时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但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手段为原则,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系为纽带以生产能力的重组为主要手段。

四、区域结构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合理发挥,和而不同,各尽所能,促进效率的提升;各地区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应当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二是推进形成功能区:功能区包括主体功能区和特殊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特殊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生态保护区蓄洪地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区污染防治区旅游休闲区等。三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今后的重点看,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推进: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繁荣农村文化,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力度,认真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四是加强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巩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五是加强对进城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加强民工权益保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鼓励就近转移和创业,完善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走出“国家要控制就必须搞公有制,不搞公有制国家就不能控制”的误区。一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性调整,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构建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张军扩,侯永志.协调区域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M].新华出版社,2008.

4、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主成分分析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3-0041-05

Abstract: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2003~2013.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has risen steadily, where welfare and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economic struc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whereas there still are problems in the cos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nd st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restrict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In light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ex system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安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至2013年连续11年保持GDP两位数增长。2014年,在全国GDP7.4%的增速背景下仍取得了9.2%的高速增长。然而,评价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更要看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安徽省作为一个后起省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于投资拉动,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因此,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经济良好运行,是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

一、相关研究回顾

后转型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起初人们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质量,托马斯提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是社会发展水平、人们收入水平和环境的综合发展[1]。库兹涅茨、钱纳里等人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关[2]。王君磊、杨晓明等指出,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应包括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3]。

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质量密切相关,但比经济增长质量涵义更广。巴罗认为经济发展质量应包括健康、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率、等多维度[4] 。徐辉,杨志辉运用密切值模型对我国1995~2003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指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动力源于科技的推动[5]。陈晓声从企业这个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指出企业运营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运行质量[6]。刘丽丽,于妮莎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山东省经济质量进行了测度和比较[7]。

经梳理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经济发展质量涵义的研究,二是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但研究焦点集中在全国或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对安徽等中部城市的研究缺乏。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增强区域经济协调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构建了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增长稳定性、经济结构、福利和民生改善、资源环境代价、科技进步为5个一级指标,下设30 个二级指标。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质量评价可采用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鉴于主观评价法受主观意识影响较大、综合评价法仍存在争议及所取得资料的特点,本文选用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经济运行发展质量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8-10]。

数据首先从2004~201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科技统计年鉴》中取得,个别数据补充自各地级市统计公报。评价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正指标不作处理,逆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加以正向化,然后利用spass20.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11]。经过6次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的分析结果。

表2表明,各方面第一主成分综合反映原始数据的能力是最强的,其中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超过85%,所以笔者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权重。先以第一主成分系数/计算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计算出一级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对安徽省2003~2013年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目的[12]。

表3表明,福利和民生改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三个因素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影响显著,累计达到94.64%,其他两个因素影响较小。其中福利和民生改善影响最大,为48.44%,接近50%;科技进步次之,为25.70%;经济结构第三,为20.50%;资源环境代价权重为负且绝对值最小,对安徽经济发展质量是负面影响且影响最小。

表4表明,安徽省2003~2013年整体经济发展质量呈现逐年改善态势,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福利和民生改善、科技进步三方面2003~2013年变化情况和整体一致,基本呈逐年增长态势;资源环境代价呈下降趋势,说明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稳定性波动较大,2003~2006年呈下降态势,2006~2008年转为上升,2009年又有所下降,2010~2012年小幅波动,2013年突然增长,说明安徽省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差。

四、结论和启示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2003~2013年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表现为稳步上升态势。其中福利和民生改善、经济结构、科技进步三因素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资源环境代价、经济增长稳定性则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着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在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注重可持续发展两方面下功夫,同时注意调整其他三因素内部存在的细节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以期为安徽省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一)缩小城乡差距,注重福利和民生改善

福利和民生改善所占比重为48.44%,安徽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利和民生的改善,但其内部依然存在问题。表3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两指标比重为负,说明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依然明显。未来需要进一步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分配机制上兼顾效率和公平,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GDP占比指标比重为负,但其绝对值和其他4个二级指标相当,说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小,而该指标和其他几个指标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三)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环境代价方面严重制约着安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过程中资源能耗较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近年来,安徽省在资源能耗方面实施了大量改革,有效降低了单位GDP能耗,但由于产业结构中六大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资源消耗总量依然较大。与此同时,4个污染物排放二级指标比重为负,说明该问题依然困扰着安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转型,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诺.托马斯.增长的质量[M].《增长的质量》翻译组,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2]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3] 王君磊,王兆凯,杨晓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6):49-50.

[4] BARRO R.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Working Papers of Central Bank of Chile,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

[5] 徐辉,杨志辉.密切值模型在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计算中的应用[J].统计与计策,2005(12):22-23.

[6] 陈晓声.上海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上海经济,2005(1):22-27.

[7] 刘丽丽,于妮莎.对山东省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7(6):30-32.

[8] 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1-107.

[9] 许永兵.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58-65.

[10] 陈丹丹.四川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2000~2011[J].财经科学,2012(8):100-109.

第6篇

关键词:空气质量;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经济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26-06

一、引言

2014年2月,中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因高浓度PM2.5引发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大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其中有人提出,环境恶化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一味追求GDP增长造成的。那么经济发展真的会影响空气质量吗?Grossman和Krueger(1991)[1]在对贸易、经济与环境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时针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基于库兹涅茨曲线首次提出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假说。EKC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一些环境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是呈倒“U”形曲线的关系,即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

对EKC曲线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国外主要是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国别研究,对某种污染物排放浓度或人均排放量与人均收入(人均GDP)数据来做统计分析,其中以二氧化硫研究最多。Grossman和Krueger(1995)[2]运用模型y=a+bx+cx2对42个国家1977―1988年的历史和截面数据进行研究,Panayotou(1997)[3]采用30个发达国1982―1994的历史数据分析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这两个研究表明,主要的大污染物指标与收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Dinda(2004)[4]将环境指标扩展为空气中污染物、水中污染物、重金属含量,采用模型y=a+bx+cx2+zit(zit为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质量和环境的关系符合倒U形曲线关系。

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的外国学者还有List和Gallet(1999)[5]等。但是他们的结论大多相似,都得出倒U形曲线关系确实存在的结论。但是仍有部分学者的实证分析并不支持EKC假说。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6]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指标与人均GDP关系进行研究却发现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并不全都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Martinez-Zarzoso和Bengochea-Morancho(2004)[7]根据22个OECD国家1975―199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发现lny=a+blnx+c(lnx)2+d(lnx)3,对数三次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更好,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N形曲线关系。Galeotti和Lanza(2005)[8]在对100个国家仅25年二氧化硫浓度和人均GDP关系进行研究时,采用了y=a+bx+cx2+dx3和对数三次lny=a+blnx+c(lnx)2+d(lnx)3,虽然结论也并不均为倒U形关系,但是模型却做了一定的改进。

通过分析上述学者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往往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并不符合,它们大多呈递增型或者N型。

因此,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国内单个省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

吴玉萍等(2002)[9]以北京市1985―1999年经济与环境为研究对象建立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各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比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且到达转折点的时间跨度小于发达国家。这表明,北京市已经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后期阶段。陈华文和刘康兵(2004)[10]以上海市1990―2001年的经济与环境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指标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并且不同的环境质量指标对应于不同的转折点。因此他们认为,从总体上讲,经济增长最终将会改善环境质量,但是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来协助实现。张军(2013)[11]以河南省2000―2010年各种时间序列的环境质量、经济数据进行试算,实证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经济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不符合库茨涅兹曲线,曲线呈现N型。

第二类是以多个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

张成等(2011)[12]对中国31个省份1991―2008年的SO2排放量和人均GDP进行整体和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全国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关系,拐点为6 639元。当时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人均GDP超过了拐点,实现了“双赢”,而剩余的28个省份的人均GDP则尚未达到这一理论拐点。高静和黄繁华(2011)[13]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9年的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实际GDP的面板数据检验EKC曲线,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存在倒U型的EKC,西部地区存在正U的EKC,中部地区不存在EKC。王西琴等(2013)[14]在东中西部分别选择两个典型城市共6个城市,用这些城市1994―2009年的三种污染物(工业COD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标准化均值表征综合环境污染水平,人均GDP标准化值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城市的EKC曲线验证并且分析当前所处的阶段。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两个城市已进入倒“U”型EKC曲线下降阶段;中部地区两个城市处于倒“U”型EKC曲线上升阶段的后期;西部地区两个城市处于倒“U”型EKC曲线的上升阶段。

目前,评价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由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基于EKC曲线分析法,采用我国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经济发展是否对环境质量(主要是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进行验证。

本文贡献在于:第一,试图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EKC模型来量化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对象是全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003―2012年的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对象涉及我国各个省,地域面积广,克服了研究单一城市的局限性。第二,采用最近十年的数据,可以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信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十年的数据可以克服单一年限的偶然性。第三,本文在建立EKC模型量化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关系时,并非只是单纯的做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而是首先研究空气质量与工业排放物等直接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个体固定效应,排除了不随时间变动的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直接因素和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测因素都确定的情况下,做空气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

(一)基本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由Grossman和Krueger[1]在1991年参照经济学中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时首次提出的。List和Gallet[5]于1999年在其研究中提出理论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将经济发展等因素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以期发现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力。

其理论公式如式(1)所示:

Pjit=■xi=?茁jkiXjkit+?兹jiT+?着jit

其中,Pjit代表国家i在时间t内污染物j(j=SO2,NO2)的人均排放量;Xjkit代表国家i在时间t内外生参数K的矢量,当K=3时,方程为二次方,当K=4时,方程为三次方(Xjkit=1代表常数项);T代表时间;?着是误差项。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EKC模型来量化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建立引入经济发展变量后的EKC模型为:

dayit=Xit?茁+?酌ln(gdp)it+?着it(2)

式(2)中,表示对数形式;day表示一年中达到二级质量天数;向量X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直接因素,包含3个变量,即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含量;GDP是各城市人均实际GDP;?着为随机扰动项,下标i和t表示第i个城市第t年的数据。

(二)变量选择

本文选择1999―2012年每年“空气质量级别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各城市每年的空气质量状况。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人均实际GDP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北京市城区的统计数据不全,严重残缺,因此普遍采用整个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包括郊区)。基于上述模型,本文设定因变量为一年中达到二级质量天数(day),自变量的选取与设定如下:

1. 人均实际GDP。人均GDP较地区生产总值更能体现该地区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往往体现着不同的能源消费强度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程度。空气质量可能会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而恶化,也可能会因生产技术的提高、环保投入的加大而改善。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主要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因此人均GDP也可以反映各城市第二产业的比重,从而反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人均实际GDP是在人均GDP的基础上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使不同年份下的人均GDP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的是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作为基期。

2. 空气污染指标。在研究影响空气质量因素时,李玉敏等(2011)[15]认为主要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整体增长、机动车保有量、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绿色植被覆盖率、能源结构和人口总量。本文认为,二氧化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均是机动车保有量、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绿色植被覆盖率和能源结构的直接结果,因此直接由二氧化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作为影响空气质量的自变量更加直接和便利。虽然我国目前采取的是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AQI来描述空气质量,然而由于PM2.5指标是近两年才开始统计,因此缺乏相关数据。我们采取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的三项指标来反映空气的质量。这三项指标分别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粒径小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含量。

三、计量模型和分析

(一)模型

根据上面的理论模型,我们把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dayit=Xit?茁+?酌ln(gdp)it+?着it(3)

其中,day为一年中达到二级质量天数,它是反映空气质量的变量。向量X包含3个变量,即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含量(PM10)。向量X的各变量反映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工业排污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空气质量的直接原因。除了这些因素外,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空气质量。我们重点考察影响空气质量的经济因素,这个因素我们用ln(gdp)来反映,它是各城市人均实际GDP的自然对数。人均实际GDP反映了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把X所含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我们要重点考察的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用ln(gdp)表示)会导致较低的还是较高的空气质量(用day表示)。

(二)数据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研究区间选取2003―2012年。以人均实际GDP(单位:元)表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2003年不变价格,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单位:天)表示空气质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空气中二氧化氮的含量(单位:ug/m3)、二氧化硫的含量(单位:ug/m3)、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单位:ug/m3)为三个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另外,关于缺值数据处理的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数据个别年份数值是缺失的,因此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填补。一是采用插值法对缺失值处于前后年份数值已知中间的情况进行了填补。二是采用平均速率法对缺失值处于已经年份数值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填补。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已知中间几年的数值计算出该地区的平均增长率,然后预测出后几年数值和推出前几年的数值。我们在表1和表2中分别列出各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和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2可以看出,ln(gdp)和day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三)计量分析

我们在表3列出计量模型的回归和检验结果。

在表3的第(1)列和第(2)列中,我们对影响二级天数的控制变量进行回归,考察各种工业排放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列(1)使用OLS方法,而在列(2)中,我们加入了反映各个城市个体固定效应的30个虚拟变量。可以看出,在列(1)和列(2)中,二样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统计显著,且符号为负。这两列的结果没有实质差别,但列(2)调整后的R2比列(1)高0.13,说明固定效应模型比OLS模型的解释力高大约13%。这说明各种工业排放物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我们注意到列(1)调整后的R2达到了0.768,说明各种工业排放物的变动对各城市二级良天数的变动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个解释力达到了76.8%,而不随时间变动的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则可以解释各城市环境质量变动的13%。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主要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的是除了这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误差项中。

在考察主要控制变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后,我们重点考察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在列(3)和列(4)中加入变量人均GDP的对数(ln(gdp)),列(3)为普通OLS,列(4)考虑了个体固定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OLS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ln(gdp)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统计显著,并且符号均为正。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意味着较好的空气质量。另外,注意到列(3)和列(4)调整的R2分别为0.775和0.904。列(3)调整的R2只比列(1)高0.007,而列(4)调整的R2只比列(2)高0.009。这种提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空气质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它对空气质量变动的解释力还不到1%。

鉴于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轨迹可以用倒U型的EKC曲线表示,初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到达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将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即EKC曲线上存在一个拐点,拐点之前人均实际GDP上升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到达拐点时,环境质量最差,之后随着人均实际GDP的上升而有所改善,其实质是经济增长短期内能带来环境的恶化,长期带来的是环境的改善。

我们在列(5)和列(6)中引入人均GDP对数的平方([ln(gdp)]2)。同样,列(5)使用OLS模型,而列(6)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ln(gdp)]2的系数同样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另外,与列(3)和列(4)相比,列(5)和列(6)调整的R2没有任何变动。这表明,要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人均实际GDP对数的线性形式和平方形式没有本质差别。

考虑到ln(gdp)有可能存在的内生性,我们在列(7)和列(8)中分别使用OLS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工具变量法进行估计,作为列(3)到列(6)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ln(gdp)仍然显著为正,调整的R2也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我们上面的分析是稳健的。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上面分析中ln(gdp)对day的影响,我们用散点图进行说明。我们首先对以下模型进行估计:

dayit=Xit?茁+?着it(4)

我们可以得到上述模型day的拟合值,我们把它定义为“正常二级质量天数”,它反映了受各种工业排放物的影响应该达到的二级质量天数,记为norm_day。那么,实际的二级质量天数(day)与正常二级质量天数(norm_day)的偏离,反映了工业排放物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我们把这种偏离定义为异常的二级质量天数,用extra_day来表示,显然它可以用上述模型的残差来表示:

Extra_dayit=dayit-normdayit(5)

显然,extra_day反映了二级质量天数不能由工业排放物解释的部分。在图1中,我们画出了各城市人均实际GDP的对数与异常的二级质量天数(extra_day)之间的散点图,并用二次曲线进行拟合。可以看出,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中,大多数城市的异常二级质量天数为正,这说明以我国各城市排放的工业污染来看,大多数城市的环境水平并不算差。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意味着二级质量天数越多。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这从较为平缓的拟合线可以看出。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以中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2003―2012年的空气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例,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氮的含量、二氧化硫的含量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空气质量变动的解释力超过了75%,不随时间变动的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可以解释各城市空气质量变动的13%,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空气质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它对空气质量变动的解释力还不到1%。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空气质量变动的主要原因,但它们依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往往意味着二级质量天数的增多,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

由人均实际GDP对数和异常二级质量天数的拟合曲线可以看出:我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拟合曲线是正U型曲线最低点的右边,但是斜率较小,即2003―2012年,我国省会城市、直辖市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有限。根据前人经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条倒U形的曲线,即初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到达一定程度后经济增长将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我国省会城市、直辖市的曲线拟合只存在拐点后面的部分,即经济增长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并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环境的恶化部分。分析其原因:(1)本文的样本点取自2003―2012年,与前人研究相比,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此时间段内,政府和群众都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而不是整个经济体,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些城市是我国较发达的城市,政府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保护环境。然而在我国很多中小城市,政府和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不强。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各个省会城市相互的影响程度并不明显。(3)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实际行为上的反应仍然较弱,各个地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作用不明显。

空气质量恶化是全民性问题,关乎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上面的结论可以看出,在我国注意环境保护后,环境污染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仍然不明显,所以,我们若想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还需要做得更多。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 and 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1991.

[2]Grossman G M and 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353-377.

[3]Panayotou T. 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65-484.

[4]Dinda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431-455.

[5]List J A and Craig A 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dose one size fit all?[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409-423.

[6]Shafik N and Bandyopadhya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 Series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M]. 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2.

[7]Martínez-Zarzoso I and Bengochea-Morancho A. 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J]. Economics Letters,2004,(82):121-126.

[8]Galeotti M and Alessandro L. Desperat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5,(20):1379-1388.

[9]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239-246.

[10]陈华文,刘康兵.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7-94.

[11]张军.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2):91-94.

[12]张成,朱乾龙,于同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研究,2011,28(1):59-67.

[13]高静,黄繁华.贸易视角下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内在机理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面板数据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3(5):66-74.

[14]王西琴,杜倩倩,张远.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城市EKC曲线的阶段判断[J].生态经济,2013,(5):56-60.

[15]李玉敏,李明丽,焦智康.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5):260-261.

Does the Cities' Economic Growth Affect Air Qua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31Cities in China

Chi Jianyu1, Zhang Yang2, Yan Siyu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2.Schoo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第7篇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 地方经济 影响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做到四个结合:坚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和未来长远问题结合起来;把转变思想观念与创新机制结合起来;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与增强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质监事业与当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1、质量技术监督的重要地位

对产品质量技术实行监督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中国产品质量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以正确的质量观为和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以引进、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基础,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为重点,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有效性。

国家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杠杆,应该发挥其经济管理的基本职能,为市场的产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确保恢复市场一个健康和谐的竞争发展环境。尤其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也逐渐的融入了世界市场当中去,所以,未来的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和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无论是何种形式和范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商品质量和技术竞争

2、对现有质监事业现状的总结

(1)质监的实际效果

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效果: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的目的是规范市场,防止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是规范不成熟市场的一种补充。行政许可本身的缺点是如果生产许可获权较难,而生产企业又很少时,获得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就会获得垄断地位,而造成损失;政府运行成本的增加,政府要制定准则,事前控制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诱发腐败现象和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掩盖了行政许可制度本身的优点。

质监的检查效果:国家监督抽查是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各种抽查中最重要的一种,但所占比例却最小。抽查效果能否达到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看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是否有效果,而在现实工作中,后处理工作力度随着国家、省级、地市级抽查的级别降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企业整改率偏低,造成产品合格率处于偏低的地位。

行政执法的效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每一项打假工作基本上都是运动式的,农资、建材、食品、棉花各种专项打假工作每年都要安排数十个,其效果都是短期行为,这也是每当一起恶性事件发生时,在某位领导批示以后,打假效果只能够短时显现的原因之一。

(2)质量技术检测水平有限

正规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应该具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检测机构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许多地方上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检测水平更是不足与之相比,根本没有能力对所有需要检测的项目实施检测,因而只能对部分项目检验,更恶劣的是,有些机构直接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严重影响了质量技术监督的实效性和市场规范性。

(3)认识上的不足

人们对质量技术监督及其实效性管理的目的认识不足,认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出具的检测数据是评价部门业绩的惟一标准,相关部门为了保护地方业绩,不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以实现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的实效性,所得数据也不能真实反映出产品的真实质量。其实监督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意义是通过监督,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从整个社会和消费者的立场上考虑,而不是某些地方部门谋取业绩的手段。

3、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的有效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

监管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责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目标量化到岗位、确定到人头,为各项质量监督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质量监督队伍,可以采取外送、内部、岗位练兵和集中等多种培训形式,分级负责、分层实施,让每名质监员都能参加一次以上的业务学习,并定期召开质量监督讨论会和分析会,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全面提升专、兼职质量监督员业务素质。

(2)坚持贴紧中心,认真履行职能

通过强化培育帮扶,使名牌战略得到新进展。实施名牌战略是质监部门履行职能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一项突出的战略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牢牢定位在培育名牌、创建名牌和宣传名牌上,对列入培育计划中的企业在政策及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免费为其开展质量培训,帮助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帮助企业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实行质量奖惩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对质量提高的认识和积极配合程度,国家应该对于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企业或者企业管理者进行相应的资金、优惠政策上的奖励,鼓励他们保持正确质量观的良好风气;同时对于严重违反质量要求的企业要勒令其限期整改,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可以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根据违法程度给予不同的惩罚,让其对自己的不法行为负责,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4)倡导正确的质量观

质量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国民素质的体现,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形象和效益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政治大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首要职责是在全社会进行大力宣传、倡导、推进先进的质量文化,消费者也应该形成正确的质量意识,不要贪图经济上的优惠而选择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滋生不良的市场消费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应结合质量技术工作实际,研究和探讨质量技术监督运行机制,不断探索、创新质量技术监督新方法。

(5)加高市场准入门槛

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对高风险的产品,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质监制度,严格资格审查。要建立生产许可后续监管制度,实现与发证审查制度的对接和互动,形成完整的生产许可监管链条。要加大对关系健康安全、公共安全、国计民生、农民利益产品的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建立质监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联席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执法合力。

(6)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宣传是一种低成本、效果好、成效快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方法,是有效的抵制不正规企业的有效手段,只有加大对监督检查不合格企业的曝光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制度对那些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由于假冒伪劣产品制售过程具有隐蔽性及对抗性等特点,不宜被发觉,因而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大家共同努力,从而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实效性管理。

4、结语

对产品质量技术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市场规范运行的有效举措,也是保证地方经济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做到科学、公正,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责。

参考文献

[1] 艾艳红.浅谈如何提高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实效性[J].科技资讯,2008,(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