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6:31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金融危机信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被这种选择性记忆忽视的,是危机反映出的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之间矛盾这一层面上的动向。比如奥巴马团队在研究下一代经济,被有选择地无视了;日本在比中国更高文明层面上实施下一代的战略,也被有选择地无视了。
历史经验证明,有一种文明竞争是在浪潮的不同层面之间发生的。落后一方不能识别先进一方的套路,有选择地无视先进文明信号,往往对结局起到不可逆转的决定作用。清朝是在GDP达到世界第一时被灭掉的,只因没有识别出当时的下一代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我们现在离GDP达到世界第一,还差至少十年以上。但对下一代文明――信息文明――本质的理解,真的比上一代差距有所缩小吗?
所以我建议在工业文明内部之争――市场与政府――外面,我们还要引入工业文明本身与信息文明本身的矛盾这个视角。从信息文明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看待东西方的所长所短。
第一个解读:国际金融危机是工业化基本矛盾的集中暴发,这一矛盾不可能在工业化内部解决,需要信息化帮助转化矛盾,经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而向信息文明方向质变来从根本上解决。
尽管《资本论》在德国卖得很火,但从《资本论》的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在工业化内部进行分析;而换个视角,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角度进行解读,反而有助于超越工业化视野。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词是“异化”。对应国际金融危机,在雷曼兄弟公司的案例中,是人对于委托人的异化;对美国华尔街而言,是美国的人阶层对于整个委托人阶层的异化。用马克思的术语,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相当于委托化)的资本人格化代表,对于人的存在(相当于委托人)本身的异化。从这个特殊角度看,中国生产、美国消费,在反映工业化基本矛盾方面,具有同构性,其性质是否相同,主要看尺度是什么。中国远没到乐观的时候,也需要深刻反思为什么没有以人为本进行生产而造成大量过剩生产这种工业病。
马克思当然没有谈到过信息化,但信息化的本质,恰恰在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称,达到人的本质向人的存在的复归。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对称就是广义的异化。因为一旦消除了不对称,如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有时反映在生产过剩,有时反映在消费过剩――之间的不对称,异化也就不存在了。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不是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完成的中国马上追求的主要目标。但十年的历史证明,无视这种理想状态是未来取向,一定会无视信息文明;而且还一定无视美国和日本这方面明显的时代信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工业化谈工业化,对于回应国际金融危机来说,既有务实的一面,也有误国的一面。
第二个解读,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存在两种虚拟经济。选择信息对称化、还是信息不对称化的治理,将对一国的文明定位产生深远影响。
一般说的两种虚拟经济,是指金融经济与信息经济。这也算两种虚拟经济,但不是我说的两种虚拟经济。我主要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特征区分:一种是扩大信息不对称的虚拟经济(工业文明的虚拟经济),一种是缩小信息不对称的虚拟经济(信息文明的虚拟经济)。在前一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让信息更不对称、更不透明,用信息化为工具理。在后一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让信息趋向更加对称。更加透明,以人为本。在透明化这个问题上,技术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的意愿,是推动还是阻碍这件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监管虽然十分必要,但仍是一种体制内治理,还是应该向信息文明上走,敢于尝试以人为本的体制创新。当前这方面最薄弱的一环,就是用信息化推进经济社会和企业的透明化过程,让社会本质的人格化代表对全社会更加负责任。这样中国才能在文明制高点上,而不是仅仅在操作层,建立体制优势。
信息文明对信息化的引导作用在于,用比现有传统人集团更低的成本、更透明的方式,把他们现在承担的工业化任务完成得更好。中国和美国现在都面临人坐大带来的工业病的挑战。如果屈从于利益集团,任他们为做的那一点工业化的工作而漫天要价,吃垮一个文明也是很容易的。谁不能着眼信息文明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利益对称方向调整结构,谁就会先被工业化拖垮。
第三个解释,在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中,应区分东方文明的普世价值与特殊经验。在工业化文明内部谈东方优势(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如在更高的信息化文明上认识这个问题。
现在有一种倾向,好象中国没有闹金融危机,所以西方要倒过来学中国。学什么呢?从媒体列举的来看,有些误导成学习中国的工业文明模式了。
东方国家在建设工业文明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模式。我认为这种总结主要是对自己有意义,可以坚持对自己适合的东西;而不是对西方人有意义,因为东方集中模式到西方未必行得通,它只是一种适合东方的特殊经验。
但东方文明还有值得让西方认同的普世价值,这就是从农业文明螺旋式上升到信息文明,经过再造的东方文明基本价值观。比如天人合一,可以再造、转化为绿色环保价值;人与人的和谐,可以再造、转化为有特定含义的以人为本――复归日常生活中的委托人,等等。
3月27日,在由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联合举办的2009年度电子信息产业损害预警信息通气会上,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做出上述判断。
本次通气会也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立以来的第一次行业通气会。目前我国已在汽车、钢铁、化肥、纺织、电子信息等10个产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截至2008年底,监测企业数已达8000多家。
据杨益介绍,2009年1~2月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为5844亿元,增速由去年同期增长16.3%转为负增长15%。2月实现进出口总额为455.76亿美元,同比降低23%。2月出口额为265.8亿美元,同比降低23.2%,环比降低1.48%,电子元件、计算机、通信设备等行业出口额同比降幅超过25%。
与此同时,家电下乡、3G等项目的逐步启动,也相应带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口需求增加。电子信息产业2月进口额降低22.2%,为190亿美元,环比增加26.5%,通信设备进口额增速由1月份负增长29.4%回升到增长9.7%。
而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司长周子学看来,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反应、中国金融目前的健康状态,以及国家从未有过的政策、投入力度等,“让我们可以比较自信地认为,中国的本土市场需求不会有大的萎缩,在有些方面还会有所增长”。
这种情况下,在电子信息领域,当前要研究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投资和贸易问题。“要让产业进出口保持一定的增量,才能实现工业提出来的12%增长率和国家‘保8’的目标。”周子学指出。
2008年进出口前高后低
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最低。
增速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即为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的大幅下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罗文指出,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月度同比增速在3月份达最高点,自7月份之后增速就一路快速下滑,9月份开始呈负增长,12月进出口增速分别下滑至-6.45%和-14.82%。
而根据统计,杨益表示,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8854亿美元。其中,出口5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5%,增幅回落12.65个百分点;进口3637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增幅回落14.6个百分点。
同时由于美国、欧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对这些市场的出口增速也急速下滑。2008年对美国出口额1004.83亿美元,同比增长6.16%,增幅下滑9.61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通信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子器件的出口额均呈负增长;对匈牙利、英国、法国等欧盟成员国出口增速降幅都在20%以上,对法国出口增速更是回落了57.51个百分点。
尽管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整体上处于下滑态势,但各个细分领域的情况却不尽相同。
“出口方面,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件、广播电视设备等行业增幅均低于全行业平均增幅。而电子材料在2008年仍实现了127.68%的高速增长。”罗文表示,“进口方面,电子器件、计算机、电子元件是进口额的前三位,但受国内生产疲软影响,电子器件仅微幅增长2.04%,计算机、电子元件分别增长6.02%和6.05%。家用电器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行业。”
2008年出现量增价跌的出口产品亦开始增多。存储器出口量同比增长44.67%,平均单价下跌26.66%;便携式电脑出口量同比增长38.46%,平均单价下跌10.77%;液晶显示板12月份出口单价相比1月份下降了34.41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显示器、手持(车载)无线电话及零件平均单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此外,外资投资的增速已逐渐趋缓。杨益表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响,外资企业发展受到相当冲击,外商投资增速正逐渐趋缓。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日前发表的《投资中国障碍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1100家企业中约有27%的厂商计划缩减在中国的投资规模。
预警电子信息产品
在分析200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预警信息时,罗文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等新形势下,产业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表现大“进”大“出”、遵循摩尔定律和反摩尔定律等特点将进一步凸显,并进而影响产业的安全形势。
具体到主要产品,罗文指出,尽管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市场依然保持了3%的增长,但随着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工程的深入实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明显增加,觊觎我国市场的国际厂商便想要将大量集成电路产品以低价卖给国内整机厂商。这必将对我国还相对弱小的集成电路产业造成极大冲击。
在液晶面板及液晶电视机方面,从2008年中开始,我国进口的液晶面板价格不断下滑,从7月份21.99美元/块下降到12月份的8.06美元/块,但7~10月份进口数量一直维持在高位。与之对应的液晶电视进口数量在2008年9~11月份也出现了大幅攀升,价格却从7月的1091美元/台,下降到12月的176美元/台。“实际上这段时间,外资品牌依靠产业链上下游打通形成的整体优势,在国内实行低价‘倾销’,利用面板业务的巨额盈利来弥补其在平板电视业务上的亏损,通过持续的倾销来打垮中国的彩电行业。”罗文表示,“尽管在2009年1月份,这种局面已有所改观,但面对国内家电下乡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国内企业须谨慎防范。”
而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我国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近年来年均增速高达150%以上,2008年产量已达1300MW,占全球产量的27%,居全球第一位。由于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尚未启动,产品95%以上出口。但目前各国政府纷纷削减对本国光伏发电的资金扶持,导致外需低迷。
此外,罗文表示,未来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计算机等领域,我国企业还可能面临更多的专利或标准纠纷。
预计2009年下半年出口回升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再度对其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周子学透露,目前国家正准备进一步提出力度更大的出口退税政策,来稳定出口。同时原来150亿元的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已增加至目前的200亿元,其中对电子信息企业的支持力度会更大。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挫折心理 引导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心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出现了心理压力比实际影响大,焦虑、攻击、退缩、冷漠、固执、逃避、幻想甚至自杀等现象,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是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严重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现行的几种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理性主义教育,重知识轻情感,重知识轻经验,精神生活贫乏;模式化教育,导致个性的泯灭;强制性教育,严重伤害学生的尊严;功利主义教育,使学生陷入实利当中,丧失超越性品格;机械主义教育,削弱学生的批判意识,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必须要有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实际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一直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人才需求,而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的招生、培养却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问题。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这一问题。
家庭教育观念的滞后和过高的期望值,是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的“枷锁”。有的家长还抱着“受教育就是为了升学和找到好的职业”的功利主义观念,而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目的单一化,从根本上缺少社会实践和挫折锻炼。加上封建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与这种相对应的家庭教育容易压抑个性,践踏人的独立和自由,使孩子的心理更脆弱,害怕失败挫折。
心理压力比实际影响大: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不明朗,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但究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程度如何?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怎样?企业的用人计划在缩水吗?政府在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思路该进行怎样的调整?受这一系列疑问的困扰,2009届高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不明朗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自我认识偏差是挫折心理的主观因素。高校毕业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也不能对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进行正确的判断,当取得一点成功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还有不少学生自我评价是消极被动的,一遇到困难、阻碍便觉得一切没有意思,结果就会变得畏缩不前,错过了成功的机会。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引导和克服
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异常性病态心理,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性,因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克服。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其挫折心理的调适和克服也需要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中国教育来说,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不会放缓。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途径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调整高校的教育理念,还原教育的本意以人为本,树立现代教育目标应除去浮躁、功利主义,加强包括德、智、体、美、劳、心、性7项教育。
政府制订相应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是缓解高校毕业生挫折心理的直接措施。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填饱肚子和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等威胁的需要是首要条件,当这两者都受到威胁时,人可能就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社会也处在不稳定环境中。政府应制订相应暂时的专项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政府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第二,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第三,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高校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存在问题;建议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1.有利于出口商采取灵活的更具竞争力的贸易结算方式
出口企业不必为保证货款收回只选择信用证、预付货款等对出口方有利的支付方式,从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企业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
企业可利用中国信保的买家资信评估服务对买家资质、所属国家政治经济背景等进行调查筛选,加强风险管理。
3.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
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的安全保障,弥补了货物运输保险所不能涵盖的买方商业信用风险和国家政治风险的空白。
4.有利于企业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和规避汇率风险
出口信保使企业收汇风险降低,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提前取得营运资金,从而也避免了因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汇率损失。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1%上升到2008年的3%,占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2%升至2008年的7.3%,信用保险对外贸的覆盖率呈上升趋势。据估计,2009年我国出口信保的覆盖率可能达到10%。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高达20%至30%的出口信保覆盖率仍然差距甚远。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企业自身原因
首先,由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宣传力度也不够,致使外贸企业对其认知度不高,加之国内企业防范风险意识差,近几年投保率一直很低。再者,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出口商品属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担心投保出口信用险将增加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因而心怀侥幸放弃投保。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现状。
2.缺乏法律保障
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对外贸易法》和《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统一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基准、担保政策、投保事项等事宜,进而导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操作不规范,影响了其快速发展。
3.相应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不够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需要财政资金做后盾。而我国迄今仍未建立透明的预算机制,出口信用保险缺乏财政保障。这使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基金不足,影响其规模和承保能力。另一方面,政策性支持不够还导致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偏高的现象。
4.承保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承保原则是采用“统保”方式,这样做可将出口商的优劣业务均纳入保险范围之内,保险机构因此可以分散风险,扩大承保面。但此综合保单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对于优良业务企业不愿因投保增加成本,而单独投保有风险业务又无法运作,从而影响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关于出口信用保险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建议
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扩大宣传,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开发新险种一直是其仍需努力的方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风险等级明显趋升,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各出口企业规避风险的金融利器显得愈发重要,我国政府在此方面也做出了努力。面对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负增长,商务部提出要加强出口信用保险的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进一步降低保费费率,完善出口信用保险风险补偿机制。2009年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以2009年的潜在出口额匡算,2009年出口信保的覆盖率可能达到10%。在此基础上,要实现新形势下出口信用保险的稳步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外贸出口,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企业资信体系
短期内,金融动荡、经济萧条和能源粮食危机强化已有态势,将引发新的矛盾。此时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越发重要,要即时预测和追踪各国各企业风险状况,为出口企业提供最全面的资讯服务。
2.健全追偿体系
2008年中国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赔付率高达85.9%,2009年以来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实体行业,并向全球蔓延,出口信用保险的赔付率仍有上升趋势,因此需健全事后损失协调平台。企业和中国信保双方共同致力于对风险发生后的理赔追偿及核销协作,在未收汇的凋查和追讨方面全面合作。
3.体制改革须谨慎进行
2008年12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竞争,支持出口贸易。近期出口信用险赔付额的激增彰显了其政策性的重要性,而且金融危机后局势的不确定提高了对经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要求,体制改革须在谨慎中进行。
在国际金融不稳定的当下,国际企业信用降低,出口企业压力加大,使得出口信用保险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更具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息产业 发展对策
信息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几乎所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行业,信息产业也难以幸免。从目前情况看,危机与机遇并存, 如何正视危机影响,积极主动应对, 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金融危机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
(一)全行业增速放缓
自2007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增速始终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008上半年虽有小幅回升,但进入三季度增速又开始回落。到9月份,全行业增速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通讯行业低于全行业增速8.4个百分点,计算机低于全国增速5.2个百分点,增幅回落主要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低迷、国内电信业体制改革和国内电信运营商投资发展平缓因素所致,通信业国内外市场都出现明显下降。
(二)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内投资机构和基金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大,风险投资纷纷缩小资金规模、放缓投资步伐。这也意味着对风险投资有强烈偏好和依赖的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困难。
(三)出口增长乏力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外贸出口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对外依存度超过60%。全球电子信息市场需求萎缩,将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是占电子信息市场很大份额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缩减电子信息支出,国际市场增长空间快速收缩;其次是欧美国家居民消费能力降低,需求变弱,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萎缩;第三是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减弱。
(四)软件行业业务缩减
由于软件业具有国际化特征,我国软件服务业也会受到影响。一些欧美企业不得不取消原本要实施的外包项目或者缩减其规模,这对于以承接欧美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将面临订单减少、业务萎缩等影响。
(五)加工贸易企业困境加剧
受外部环境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电子加工贸易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生存压力不断加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受人民币升值、税收改革、新劳动法实施和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高企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例如新劳动法实施,电子制造企业人工成本需要增加10%;电子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增产不增收。例如手机平均售价比年初下降30%多。全行业三资企业2008年1-9月实现销售利润率仅有3.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比内资企业利润率还低1.9个百分点;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开拓国际市场异常困难,加工贸易订单明显下降,来料加工出口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
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矛盾也更加突出。一方面,像集成电路、关键器件等新兴行业技术较差,发展模式主要是两头在外,产品大量依赖进口,2007年仅集成电路这一项逆差就高达1042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上游核心技术领域竞争力缺乏,价格竞争局面日益恶化,内资企业市场份额大幅下降,手机内资品牌市场份额从高峰的68%下降到目前不足30%,手机行业收入和效率增幅出现负增长。
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机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我国企业还是要看到其中蕴藏着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
我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相对独立,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加上外汇储备充足,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仍然能在较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环境下稳步发展。同时,一些国外资金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选择进入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避险。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资本供给也面临一定的历史机遇。
发达国家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资金链断裂资金短缺,成本上升,可能会使产业发展受到阻碍,我国的一些优势企业可以发挥成本低、资金充裕的优势,抢占海外市场,适时开展跨国并购、引进技术及人才,改变以往在产业竞争格局中的劣势地位。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企业面临巨大发展阻力,短期内难以恢复,更难顾及发达国家以外的市场。我国企业将获得在弱竞争环境中开拓新兴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对印度、东欧、拉美、非洲等地区的需求还有很大挖掘潜力。
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包括人才、人力资本和企业融资,银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对中小企业放宽融资政策,一些技术输出的障碍和壁垒在减少等,这些政策调整都十分有利于国内中小企业增强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国家针对启动内需,在扩大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方面都有明确政策出台,如“家电下乡”计划的深入实施等,信息产业作为启动内需的重点,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国际购买能力降低,提升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在未来几年内会明显下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低廉,将较好地迎合发达国家消费者对廉价商品逐步扩大的需求。
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企业层面
首先,企业自身要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在金融危机和市场低迷时期,企业要加强技术测试和新产品研发,在掌握关键技术上狠下功夫,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耐心等待市场机会的到来。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好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为危机过后的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同时,企业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抓紧生产设备与技术采购,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善企业生产条件,加大应收款清收力度,尽可能减少利润损失,保证企业资金安全。
其次,加强整合能力以储备下一轮发展的资源和能力。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下一轮发展储备资源和能力:一是梳理企业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为主业“挤出”部分资金。二是针对企业未来增长点,开展技术和业务收购,利用危机带来的“贬值效应”,重点收购对核心业务有支持作用的先进技术和业务模块,增强本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多位于国际产业链末端,购买技术成本很高。而现在,购买一个国外企业的成本,比以前购买这个企业的一项技术的成本还要低。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抓住机遇,收购、兼并国外同类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技术优势。同时,为了降低成本,国际市场软件外包力度加大,中国企业应主动承接国际市场的这一业务。三是实现“剩”者为王效应,开展企业之间的联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在危机和压力下生存下来。
再次,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符合产业政策、有实力条件的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继续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信用制度建设,引导和扶持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最后,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适合本国市场,特别是农村的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要重点挖掘印度、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潜力,为过剩生产能力和产品找新的销售渠道。
(二)产业层面
首先,针对三种不同的冲击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针对信息产业自身的周期性问题,要重点引导产业投资方向,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多方面共同研究制定重点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战略;鼓励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培育具有持续竞争能力和增长能力的产业主体;引导产业布局调整,鼓励企业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
针对我国经济波动问题,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打造大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由投资推动型向投资和消费共同驱动型转变。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要刺激国内需求,同时引导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利用我国相对安全的金融环境,吸引国际资金投资我国信息产业;研究制定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办法,降低危机对产业的危害程度。
其次,利用经济和产业调整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引智与人才储备力度,着力建设健康的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软件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原来欧美企业的外包业务集中在印度,由于金融危机带来印度成本过高,一些欧美订单将流向印度以外。根据金融危机后软件外包市场出现的萎缩,应抓住危机给大企业带来机遇,做好承接软件外包高端业务的人才储备工作。要抓好高端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的智力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外脑”,激活内力,更新观念,拓宽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视野。要建立全国信息产业人才库,逐步完善人才使用、拆借与交流合作平台。要重视基础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研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利于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快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建立植根于中国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重点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同时,要着力增强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建立创新型产业,重点建设低成本的研发环境。
再次,跟踪研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引导支持国内企业开展全球资源整合。跟踪发现因危机而陷入困难的优势企业,寻找因危机而大幅贬值的优质资产,及时引导国内企业对其进行并购、整合,形成我国信息产业新优势。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当前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特别要做好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子信息市场开发。同时要注重启动国内市场,抓住国家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契机,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的融合,鼓励企业发展适合于农业农村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努力占领农村市场,目前我国农村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很有潜力,在启动市场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结论
总之,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信息产业虽然面临许多压力和危机,但同时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要用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制定在危机下和危机后产业的发展思路;要在危机和压力下,保存和发展实力;要加快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形成更强的产业主体,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向电子信息强国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监管制度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表象成因
美国的次级贷款主要由次级贷款发放机构根据各自制定的“保险矩阵”决定借款人的贷款利率,此矩阵主要包含风险评级、信用得分、贷款价值比、申请文件的完整性和收入等主要指标,借款人在这些方面的差别会使得借款利率相差甚远。次级贷款、尤其是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的信用风险远高于优级贷款,由于“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都较高,借款人对利率和房屋价格就变得相当敏感。引起美国次贷风暴的直接原因是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
第一,金融虚拟创新的过度膨胀。由于次级贷款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获得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或避税等因素,这些机构把具有特定期限、利率等特征的次级贷款组成“资产池”,以此作为现金流支持,通过真实出售、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等技术,发行“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抵押担保债券”,继而又衍生出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次级贷款是上述信用衍生产品最初的基础资产,次级贷款的运行状况直接或间接决定着这些产品的市场运行。一旦次级贷款发生危机,上述产品的市场将很难幸免于难。由于资产支持证券的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实体经济的波动将使这些信用衍生品市场及相关的金融市场产生更为剧烈的波动,而这就是目前次级贷款危机的症结所在。
第二,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都是在严格假定之下,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参数定价,当假设不成立或者市场环境使参数设定有误时,根据模型结果进行交易将使投资者出现模型错误,从而可能造成重大损失。虚拟金融创新过度的同时,美国金融监管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极其宽松,使得大量不合格的高风险用户获得了贷款,美国多头的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标准不一、监管领域存在重叠和空白,联邦和各州都没有对次级贷款的法律规定。过于依赖详细的规则进行监管,没能采取持续的、原则导向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导致金融监管的反应滞后。
第三,美国社会消费文化的影响。过度消费使得美国近年储蓄率过低甚至为负,完全违背经济客观规律要求,导致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供求失衡,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调整,累积下去就产生问题。随还贷期到来和信贷紧缩,就出现消费和投资下降以及相对过剩并存。实体经济恶化,金融泡沫、金融风险及其他问题立刻显露,衰退和危机就成为必然。尽管短期中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持续的过度消费终究会产生问题,没有积累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无论如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全社会整体消费长期超过产出的基础之上。
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储蓄等于投资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要求。在储蓄率过低情况下,不足的投资就只能依靠国外资本弥补。实体经济状况(消费、储蓄、投资等)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必须大体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所以,过小储蓄率本身意味社会经济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果未能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加以解决,出现问题进而产生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乃至于全面的经济、社会危机,都是必然结局。
第四,美国政府的战争费用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采取持续、大幅的低利率政策,为全球的流动性创造提供了宽松条件,成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根源。正是由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供应泛滥,使得国际资本持续流入美国,东亚和石油美元持有者成为主要的资本输出者和美元资产的持有者。同时,由于美国近些年来先后对科索沃地区和阿富汗用兵,尤其是对伊拉克的战争导致了美国政府向华尔街的银行借贷了大笔美元,以弥补军费开支和财政赤字。
第五,华尔街大鳄们在金融创新借口下的金融垄断。次级贷款这种“有毒”的金融创新产品是由华尔街的投行、券商和银行合作推出的。现代的金融垄断阶级,不仅包括了拥有巨额金融资本、支配金融产业的金融资本家,也包括拥有和垄断专业金融知识,从事金融公司经营的专业经理人,金融垄断阶级在美国是居于华尔街而掌控着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一小撮集团。金融投机所需要的复杂知识,金融业的高度信息不对称,使金融市场管制需要更高深和复杂的知识,这种知识远超过人们的经验和常识,甚至超过政府管理者及其监管人员的能力。尤其是在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更是肆意掠夺垄断利润。例如,在2004年美国主要的五家大券商联合主导,迫使美国证交会取消了对券商买卖证券业务负债的限制,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合法实现过高的负债率,而这也是次贷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见金融垄断势力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甚而由于金融垄断者的贪婪而蓄意创造高风险的创新产品导致危机发生。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直接源于房地产业等实体经济的影响,在虚拟经济和金融市场被放大,又通过住房投资、居民消费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可能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大美国地产房屋价格的下跌压力。一方面,丧失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发放机构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这将增加房屋供给。另一方面,为控制信用风险,贷款人可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或者提高贷款标准从而压缩信贷规模,这将对住房需求起到抑制作用。供给增加和需求减少共同形成房价进一步下跌的压力,而这些都可能对住房投资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美国次级贷款可能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并非全是低收入群体,其中部分借款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人债务状况对消费的影响相对于低收入群体更加显著。真实的消费者预期指数则达到35年来最低水平,反映美国的消费的确面临严峻的挑战。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美国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的下滑无疑将直接影响全球的消费需求,进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美国消费的下降也打击了从其它国家的进口,对美出口高度依赖的经济体面临着剧烈的调整。
第三,由美国次贷问题导致的金融危机可能通过美元的大幅贬值来制造全球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中远期石油价格高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初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降低,整个金融市场上出现资金抽逃,而全球油价也一度发生恐慌性下跌。然而,美联储陆续推出的缓解危机的举措重新推动了油价上涨。目前,全球原油市场的炒作题材已经由供求缺口转变为美元贬值。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原油价格可能持续上涨,次贷危机或将成为超高油价时代到来的导火索。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已经扩散至其它领域,形成了信用危机,逐步由金融领域蔓延到经济领域。到2007年,非农业私人部门的就业水平已下降为负值,再创新低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乃至世界的房地产业、航运业、造船业、汽车制造、旅游业和民航的行业也都先后受到了不同的影响。
总体上,美国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消费品行业等受信用危机的影响较为突出,而装备制造业、石油开采及其服务业、信息技术业等则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由于全球油价暴涨和石油供应紧张的影响,出现了增长旺盛的局面。这也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后多元化的格局。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由于金融全球化加剧,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日趋明显,受次级贷款危机的冲击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可能会给中国带来相关的潜在成本和风险,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十分突出。尤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出现次级贷款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干预措施,其货币政策直接对中国的宏观调控的走势、政策选择和政策力度等产生影响。为避免金融机构因流动性危机造成金融市场的震荡,美联储不断采取的措施恰恰又是造成这一危机的根源,即持续注入流动性,并大幅降低利率。显然,这种措施不可能化解因信用风险造成的危机,但它可以将危机的冲击转移至其它的美元持有者身上,因为这些政策造成的美元弱势将使得美联储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债务缩水。而这无疑将增加全球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的不稳定性,加剧金融市场的震荡,削弱美元的国际信用,造成世界经济格局新的不平衡。
第二,国际资本通过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动。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情形大不相同的是,中国已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已十分困难。境外资本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各种形式的经常项目流入境内,这从近几年急剧上升的短期外债可见一斑,短期外债已经超过60%,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误差与遗漏”项下的资本也急剧增加。由于对外资开放了QFII,允许其投资A股市场。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银行在华开展投资活动,而借投资银行的QFII通道流入的对冲基金也不在少数。
第三,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中国作为其重要的贸易国家,在进出口和经济增长方面必然会受其巨大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汇率的影响。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2007年的运行情况大致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走低;外汇即期交易日趋活跃、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量同比增长强劲、外币市场交易量同比增长显著。在次贷危机冲击下,2008年第一季度外汇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包括: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外汇市场交易持续活跃、衍生品交易增长较快等。而次贷危机也将对中国外汇市场产生如下深层次影响:一是升值压力和对热钱涌入的担忧可能带来更为严格的外汇控制措施;二是境内市场上外汇流动性收紧;三是外汇衍生产品价格波动性增强。
第五,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投资者的心理也产生影响,影响其市场预期。而且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也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可能对全球经济增长以及企业盈利的前景日益重视。因此,中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相应对全球市场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传递的、多途径的,也是目前中国管制资本的条件下形成联动的主要形式。一旦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各国经济将无一幸免。通过美元贬值制造全球通胀,已经成为美国主动选择的应对危机的手段。中国政府应对外生性通货膨胀压力保持高度警惕,将防止通胀作为第一要务。
四、政策建议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和相关经济领域的发展至少提供以下警示:
第一,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首先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其次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第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需要反思,并认清房地产贷款市场存在的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贷款也存在着很多隐患,例如贷款首付比例较低及虚假信用,存在大量投机性借贷。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虚假操作的情况,超过支付能力的贷款不断增加,贷款利率增长快,导致部分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房价在飞涨后存在下跌趋势等。可以考虑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离低收入阶层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由于低收入阶层的信用风险一般较高,且对利率和房价较为敏感,严重依赖商业银行获得房屋抵押贷款,无疑将增加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为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急需发展和健全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予以配合。这一目标须与其它制度如个人及家庭财产的申报及登记制度与相应的税收监管制度配合,才可真正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为防范银行系统的风险,则需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屋贷款的发放标准及比例,限制预售期房的抵押贷款及开发贷款。
第三,随着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涌动,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也更加复杂。中国加入WTO后国内银行业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在越来越广的业务范围与外资银行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才能摆脱在传统存贷业务上风险进一步积累的趋势,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提升自身的战略竞争优势。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复杂化,我国也迫切的需要既能保持金融稳定又能保障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在重视外部金融监管和政府规制的同时,更要严格银行等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对于衍生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一定要谨慎,监管机构和规制部门要不断学习、灵活监管、审慎对待。
金融创新行为的动机从本质上看源于金融机构的逐利动机。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盈利空间缩小,因而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将不断的寻求金融创新。从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的博弈来理解金融创新,各个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是为了寻求逃避监管法规后的丰厚利润和市场占有。因此,为开拓市场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并且和监管活动之间存在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博弈过程,即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动。同时,还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杆效应过度,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向其它市场传染。在金融监管中也要注意金融垄断行为,采取措施,制定金融行业的反垄断法律法规,防止少数金融垄断者以金融创新为借口行贪婪掠夺财富之实。
第四,加强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对冲基金、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银行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危机向全球蔓延的特点,再次将监管的全球性协调提到重要位置。美国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已经明显地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也许避免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对此存有侥幸心理,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
参考文献
[1]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2007、2008年研究报告.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2008年研究报告.
[3]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7年、2008年货币政策报告.
[4] [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社科基金项目(06DS098)。
作者简介:欧阳越秀(1973~),女,吉林长春人,经济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030-04 收稿日期:2008-11-11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能够抓住世界经济秩序调整的大好时机,加快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迅速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既涉及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又涉及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个维度。因此,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行多维度的系统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构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个案解剖和对比分析。其中,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弗里曼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Freeman,1987)主要研究来自日本的个案,其结论是“日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和制度创新的模式使其迅速成长为工业大国”。而世界银行请经济学家尼尔森等所做的《国家创新:比较研究》(Neion et al,1982)则侧重于来自15个国家的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创新模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系统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本国的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研究者们的主要研究焦点汇聚在国家组成部分的创新行为和国家政府对这些创新行为的支持等方面。
1 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研究者对这一名词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而是通过解释创新(Innovation)、体系(Sys―tem)和国家(National)的概念来阐述国家创新体系。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也有把“National Innovationsystem"译为国家创新系统的,但现在的翻译已趋于一致,定为国家创新体系(刘海波,2005)。
在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没有某个最优的、固定的、普适的模式,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来设计;对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我们在这里尝试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延伸到更广阔的范围。给出如下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应该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构成。是层次结构合理、机制鲜明的有机网络系统,是互相紧密联系又分工合作的有机整体;国家创新体系应当为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专有技术研究共同组成的创新活动提供充分保障,且各主体分别发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等各有侧重的功能;其中,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全球化信息网络和科技投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资源基础。
2 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开创了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互动关系论”。
“技术决定论”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而制度则是技术的衍生物,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无关。“制度决定论”学派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而“互动关系论”学派认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适度的技术创新能够引发制度创新和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科学的制度创新则会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李政,2008)。这三种理论学派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针对不同的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空间,但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创新的本质属性。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涉及到三个维度的问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目标,由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创新体系的终极目标;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管理创新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创新总体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持续创新,持续破坏,持续优化,持续发展,这就是创新的经济发展逻辑。因此,协调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是要在保证破坏性关系的基本前提下,积极促进破坏性关系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面对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同的维度全面思考,建立协同的创新发展策略。
二、技术创新策略: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票被纽约证交所终止交易,后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收购濒临倒闭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由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其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花旗、汇丰、皇家苏格兰等昔日的金融之神一一轰然倒塌。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呈现出GDP的负增长,这场金融危机大有发展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
在如此恶劣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世界各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救市计划。据估算,各国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注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我国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在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局面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更多地向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倾斜,促使其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国际借鉴
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国家创新能力数据显示,印度在创新能力、对私人部门R&D税收政策等指标上均高于中国;在其他许多方面,印度的排名也都相对靠前。印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其以点带面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以计算机软件业作为技术创新突破口的长远战
略,并在印度著名科技中心――班加罗尔建立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近20年来,印度把班加罗尔的发展模式由南向北渐次推进,形成遍布全国的软件产业集群,其软件产业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印度有近7500家软件企业,雇佣人员超过85万人,软件业产值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占380亿美元,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黄德春等,2007)。从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得到启示。印度政府正全力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继软件产业之后带动印度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高技术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据印度生物技术产业者联合会的统计,近年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达39%,出口占该产业总收入的56%(高云华等,2008)。
2 我国重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技术创新策略
在关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中,经济进化论者提出的技术制度理论(Nelson et al,1982)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制度理论框架下,不同行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区别为熊彼特I型(sehumpeterMarkI)和熊彼特Ⅱ型(Sehumpeter MarkⅡ)。其中。熊彼特I型行业具有高机会、低专有、低积累的性质,而熊彼特Ⅱ型行业则具有高机会、高专有的特性,对非创新者和潜在的进入者形成明显的壁垒。同时,该类型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巨大的提高。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借鉴印度在重点行业的发展策略。选择重点行业制定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重点扶持行业的选择,要将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兼顾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综合上述多种因素,新能源汽车行业和航空航天行业应当成为主要的备选对象。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汽车消费已经占据世界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而且,通过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合资企业,我国在汽车行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多个国内知名汽车集团已经开始重视自主品牌的开发和生产。另一方面,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我国石化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因此,新能源汽车行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国际上看,2008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6%,市场占有率达到3.2%,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我国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专门的配套扶持政策,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航空航天行业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要求,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体现。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成功发射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这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我国的航空航天行业具有强大的技术积累,也是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的重要体现。我国应当继续增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投入,为航空航天行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专门的扶持政策,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制度创新策略:建立综合性的创新成果交易制度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的住房刺激贷款引发,经过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迅速扩展到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最终波及到传统商业银行,导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和摩根大通的变故标志着华尔街投资银行模式的幻灭。华尔街面临的变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单纯通过健全资本市场实现对创新技术和企业投资的退出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多层次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1 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创新机制的建设单纯依靠市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创新体系中的其他要素。特别是政府和金融中介机构要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资金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则可以借助资本的强力作用。加速中介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等)的建设,为创新机制建设带来巨大的增值服务。同时,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构建必须满足创新机制要求的三个特征:要素之间的双向联系、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能够实现保值增值。创新活动各参与主体应当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研发资本或风险投资的投人从单个项目上可能产生失败的结果,但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应当有利于保障其总体上具有达到或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率,不能把“风险投资”变成“奉献投资”。
根据上述要求,适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应当由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孵化器转移和创业板交易等三个层次的交易制度共同组成。
2 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体系结构
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规定政府或其他各投资主体在其投入资本而生产出的创新成果中拥有产权比例的计算方式,并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把技术市场确立为法定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技术入股等方面的法定认定和交易服务。
孵化器转移制度的主体包括政府、项目承担单位、孵化器和企业。政府在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资金的同时签订合约,当项目承担单位进入完成重大创新成果的研发阶段,可把成果转至孵化器;新的在孵企业根据孵化器的评估结果向项目承担单位和政府转让一部分股权;在孵企业在孵化器内,享受孵化器的智能服务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服务,实现成果的真正产业化。
创业板交易制度是指主板市场之外的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制度。它是对主板市场交易的有效补充,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创业板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以利于有技术创新优势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并为风险投资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创新产权合约交易、孵化器转移和创业板交易制度适合于处在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和创新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初级阶段时,创新产权合约交易起到主要作用。保障不同投资主体的创新产权具有便捷的交易渠道;当技术创新成果处于研发向应用阶段转化时,孵化器转移制度承担主要功能,特别是孵化器适合新生创新企业的各项专业化服务,将为企业的顺利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发展壮大阶段时,创业板交易制度将为创新企业的融资和
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综合性的多层次创新成果交易制度,才能保障技术创新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全部参与主体的权利,为国家创新体系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管理创新策略: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例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的组合引入现有的管理体系内,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国家创新体系应当既起到推动创新活动发展的作用,又是各种创新方法和手段的最积极参与者。因此,管理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建立起适应创新发展规律的评价、交易和监管机制,未能针对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创新的特点,充分协调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落后,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使得科研工作急功近利,创新思想容易受到限制;重视所谓科研成果评奖而轻视其向技术创新的转化,不能充分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建立更加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1 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的借鉴意义
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是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后,对其内涵与表征深入研究的产物。最新的WKCI指标体系共包含了人力资源要素、金融资本要素、知识资本要素、经济产出要素和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5大类共19个指标(刘东,2007)。WKCI指标体系由4类投入指标和1类产出指标构成,其指标的设计独具特色。WKC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主要框架对我国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与经济价值和居民财富的内在联系。技术创新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体现为国民收入和国民福利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目标。其次,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才强国”的基本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衡量创新竞争优势的核心。现代国际经济竞争已经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对于国家,人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根本和关键。最后,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行为创造出的财富,应当部分转化为研发资本的再投入,部分转化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保证创新行为的不断发展。
2 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借鉴国际先进的WKCI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主要框架,解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如下关键问题,对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兼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的评价,忽略制度创新将使技术创新缺乏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资本市场成熟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在创新绩效评价中更加强调综合性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评价,通过其导向作用促使创新成果交易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营造健康、顺畅的交易渠道,为风险投资基金创造高效的退出机制。
其次,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在对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评价上,不能简单的以SCI、EI等重要索引收录的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为评估标准。对于原创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应当注重评价其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潜在经济价值和实际经济价值并重;对专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