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18 17:26:22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方向

第1篇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方向一般会进入各种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等事业单位以及有关企业单位,负责党务、宣传、行政、组织、党团工作和管理工作。

2、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面还是比较宽的,主要从事思想宣传工作、高校学生工作等。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同时,广泛涉猎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学生要在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要在对中国现代化历史和现实的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人情;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人才;教育方法

近几年,我国在网络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步伐十分迅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信息时代的时代要求,使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信息人才的培养,80%来源于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否成人、成才,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信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信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1.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开发工具,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等基本知识。

当代信息类专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毕业论文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利用已懂的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知识,自己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多元化特点,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占全国大学生总数1/3的信息类大学生已成为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品德的端正与否,将对国家各行各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理想信念缺失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隐蔽形式出现;并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使他们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丧失、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

3.民主法制观念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强,但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信息类专业学生不断地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出现了不愿意在专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好高骛远,随意跳槽,部分学生做事不顾他人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等问题,相应地也出现了计算机人员、信息人员道德的失范、犯罪问题,比如,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窃取情报、传播病毒、黄色垃圾、进行诈骗、走私贩毒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起。

4.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其诚信表现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假设下,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标使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失信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一个个ID来代表自己,诚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完全不重要,因为他们不用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各级诚信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

二、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地位。硕士论文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同时又出现了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问题。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主要是建设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构筑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1.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建设

所谓实施主体,也就是指学生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行政和党务管理人员等。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言传更要身教,言传与身教是一个统一体。实施主体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传”。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教育者所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让学生终身受益。实施主体将应该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知识)是提高他们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方式。

2.注重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学生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他们常常来不及进行理性地思考、判断就匆忙进行选择、接受多元信息文化,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主要表现在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引导他们自主判断和选择,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他们在比较、判断、选择中走向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去伪存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专业教师与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专业教师更是大学生在大学关键阶段职业道德的领航员,肩负着成才、成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课堂教学合情合理地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疑释惑,这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信息网络道德的知识,介绍相关法规和基本信息网络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其学习和就业服务。

4.突出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针对信息类学生的教育特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学习,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医学论文 建成一个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技能完备、结构合理、科学管理、实用性强的网络群体,如建立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和网页,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政治、生活等相关的版块,开辟网上辅导员专栏,并能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等,使之深入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寝室到教室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通过这个虚拟服务载体,实现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

5.明确诚信意义,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诚信尤为重要,诚信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之基石,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品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健全合理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是当前要做的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审查、监管保护等引导学生做到真诚守信、履行责任、遵纪守法,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

6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防范和监管,完善信息网络法规。净化信息渠道和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类大学生接受信息最多的一个渠道,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职称论文重视技术的研发,完善技术防范措施,采取信息加密、身份识别、网上监控、安全审计等技术。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直接诱因等信息要及时排查清除和取缔,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要及时警告和制止,同时也要系统的、明晰的、集中的出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让网络成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本科院校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行政管理硕士点 研究方向设置 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5-02

选择、调整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申办硕士点及后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凝练各学科方向和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核心的问题在于:依据什么?如何凝练?本文认为,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及申请表的关键指标,分析本单位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即10号文件)。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做一体化设计。

6.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事实上,研究方向“应当”如何,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1)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2)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3)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4)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①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1)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2)据此分析,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有3个教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②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拆分之后的)方向归纳为13大类,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各高校要么雷同,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对稳定性,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从工具层面来看,“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注 释

第4篇

为扩大国内需求,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这一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性增值税的举措必将影响各行各业公司绩效,而在理论界对于纺织业这一特定行业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纺织业上市公司为特定研究对象,研究增值税转型对这一特定行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增值税转型这一举措意在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进步,因此必然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企业的规模会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起较大的作用。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能有效减轻企业税负,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有利于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提高。每股收益越高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同时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增值税转型的实施会促使企业绩效更好

H2:资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H3:固定资产占资产的比重较小的企业绩效较好

H4:每股收益越大企业绩效越好

H5:资产负债率越小即负债比率越小越有利于绩效提高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取自纺织业上市公司,利用聚源数据库用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ROE)摊薄>4‰且总资产收益率(ROA)>2‰的条件对纺织业上市公司进行筛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纺织业上市公司20家进行分析。

(三)变量定义 本文将企业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选取净资产收益率这一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而将能表示增值税转型政策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当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总额×增值税税率/总资产作为衡量增值税转型政策的指标。其中,当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总额×增值税税率相当于由于增值税转型而减轻的税负。该指标即为因增值税转型而减少的税负占总资产的比重。同时设计控制变量控制一些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别为公司规模、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这四个变量。变量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四)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先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统计分析再做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相应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Y表示净资产收益率,X1表示增值税转型政策,X2表示资产规模,X3表示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X4表示每股收益,X5表示资产负债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四年的均值分别为-0.078,0.022,0.088,0.008,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我们估计这可能是2009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增值税转型政策四年的均值分别为-3.68E-3,-1.38E-3,1.48E-4,9.73E-3,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说明净资产收益率和增值税转型政策相关性很高。资产规模四年的均值分别为20.89,20.99,21.14,21.36,也是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说明增值税转型对公司资产规模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固定资产占资产比重四年的均值分别为0.377,0.354,0.270,0.299,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说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资产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每股收益四年的均值分别为0.010,0.0783,0.187,0.078,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增值税转型政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资产负债率四年的均值分别为0.84,0.55,0.47,0.45,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说明企业偿债能力持续增强。

(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代表增值税转型政策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217,0.160,-0.404,0.353,除在2008年宏观环境影响下出现负相关外,其他三年皆出现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资产规模也基本上呈现正相关,表示资产规模越大,企业经营绩效越好。每股收益四年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且均为正。

(三)回归分析 为了测试净资产收益率与自变量及各控制变量的关系,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选择2009年的理由是:2009年作为增值税转型的第一年,这一年的数据比其他年份更具有研究价值。

根据表4得出回归方程:

Y=-0.345+1.856X1+0.016X2-0.086X3+0.321X4-0.036X5

由表4可以看出,该方程总体通过了F检验,方程拟合程度较高,说明该方程具有统计意义。

针对假设1:代表增值税转型政策的指标显著性水平为0.050,相关系数为2.145,说明增值税转型政策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此项政策的实施会使企业绩效变好。假设1成立。

针对假设2:资产规模的显著性水平为0.326,相关系数为1.01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针对假设3:固定资产占资产比重的显著性水平为0.287,相关系数为-1.107,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针对假设4:每股收益的显著性水平为0.018,相关系数为2.681,说明每股收益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4成立。

针对假设5:资产负债率的显著性水平为0.638,相关系数为-0.482,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通过对纺织业上市公司有关指标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增值税转型可以提高企业绩效。由于增值税转型使得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得以抵扣,从而影响了固定资产成本,即引起了资产的变化,并且通过累计折旧引起费用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第二,资产规模这一控制变量在2006~2009年连续四年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无法得出资产规模与企业绩效水平的关系的结论。即企业绩效水平与资产规模无直接联系。

第三,固定资产占资产比重这一控制变量在2006年~2009年四年中有一年为正相关,有一年为负相关,另两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无法下定论。

第五,每股收益与企业绩效2006年~2009年四年皆成显著正相关。即每股收益越大,企业绩效越好。

第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即在一定的限度内,资产负债率越小,企业绩效越好。即面临较小的偿债压力。

因此通过整体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增值税转型确实可以提高纺织业上市公司绩效。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他们打造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心理特征

(一)重技能轻文化

艺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途径有所不同,他们在高考前需要加试,然后参加文化课考试才能够进入高校接受专业化艺术教育。相比较之下,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分数偏低,且高校招生仅关注其技能,对艺术专业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其更加关注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课学习。因此进入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功底较弱,且思想政治素养较为匮乏。

(二)缺乏理想信念

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高校作为新思想、新观念发源地,艺术专业学生经过艺术熏陶,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度更高。因此艺术学生多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艺术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较为模糊,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造成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非常薄弱。

(三)纪律性不强

在校艺术专业学生多为90后,他们成长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时期,物质与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丰富。一些术专业学生过于自信,活在自己营造的艺术世界,目中无人[1]。常常只顾及自身利益,过于表现自己,缺乏纪律性。可见,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

(一)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思政教育中,课堂是重要阵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特点,应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双重需求。如在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德沃夏克写作背景,将捷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怀。而美术系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自由引导人民》,教师可以对作品内涵进行介绍,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使其能够认识到作为人民艺术家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性,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渗透传统文化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民族自信心。中华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艺术建立在历史、文学等基础之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也应坚持该项原则,应适当延伸其深度和广度,改变单一学习模式,深化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鉴赏力[2]。除此之外,高校艺术专业还应将戏剧、戏曲及京剧等融合到一起,丰富艺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重视隐性教育

校园艺术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生活,且能够达到隐性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要从顶层入手,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采用多样形式,以此来适应新时代艺术学生心理特点,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节日等机会,举行与节日主题相一致的活动。如清明节时,可以举行祭奠民族英雄的朗诵会等;中秋节举行古典舞大赛等,将思政教育无形渗透至校园艺术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现阶段,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出具雏形的校园文化已经在各所高校开展[3]。如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等,既能够在活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能够体现大学精神。其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活动。如创作与校园生活、景观等相关的艺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学生爱国等情结,且能够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艺术专业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思想、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祖国未来发展。艺术专业学生与一般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个性鲜明、理想思想欠缺。因此高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将爱国主义作为重点,重视隐性教育,并积极渗透传统文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在学习艺术内涵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艺术品质,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树立好榜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立志.全方位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体系及其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

第6篇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第7篇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特别是在改革步伐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然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却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相适应,使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矛盾更为加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前进动力,更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了阻力。然而,对于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往往偏向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就业指导,忽视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由此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走向社会中,难以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去求职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受挫心理。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科学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给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提出的时代课题,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当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程。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改善他们的就业心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素质和就业质量。

2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在契合性

2.1思想政治教育确保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性质和方向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内容,由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也作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不论是就业形势的讲解、就业政策的宣传还是就业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的引导力量,这是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秉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有力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此外,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的形成,以及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实现都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以说,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才会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性质,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2.2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形成鉴定的信念和不轻易后退的坚韧不拔的心态,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即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战胜困难的精神。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环境的净化,并为之提供理论指导和有力保障。具体而言,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自身意识层面的能量,通过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理论的知识和方法来将内心深处对于真理的追求激发出来,并使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由朦胧转变为清晰、由片面转变为全面、由感性转变为理性的过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有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保障。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化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范围广、教育途径宽的特点,它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将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思想传输到大学生中去,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大学生的前进动力,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进步。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影响力,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引导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进而调整自身心态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融入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容易从思想的高度和政策的高度来对大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并从全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分工的层面,来引导大学生了解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借助政策优势和自身特点来进行就业和创业,从长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出的是一种隐形的、长期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3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3.1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空间相对封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书本和手机等。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有关就业方面形势政策专题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了解有关就业的形势和优惠政策,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地去面对实际,保持自信的心态去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而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和求职方向。此外,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最为重要的作用即是帮助学生养成坚韧不拔和勤奋努力的精神,鉴定他们的信念,这样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他们才能紧跟大的形势,实现满意和高质量的就业。

3.2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明确就业方向

如今,高等教育已越来越普及,逐渐成为了“大众化教育”,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加。但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课程而言,大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是有限的,并且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来说,许多课本的知识也显露出一定的落后性。由此,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声音,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荒废学业,最终毕业即失业,自毁前程。由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工作的本质、认识不同职业的特点、认识社会环境等,这将有效地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和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求职就业中愈挫愈勇,永不言败。

3.3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理性求职和就业

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报纸、网络和手机移动媒体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学生、研究生等毕业之后摆地摊、卖红薯等新闻报道,形成了较大的社会舆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则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来引导学生形成辩证思维,从而使他们理性地看待就业形势,并冷静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既要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也要看到就业的诸多机遇;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所在,也要找到自己的短板进行弥补。

4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并使之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巩固和加强执政地位和贯穿执政理念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大学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希望,因此,必须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全方面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认为应当从以下途径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4.1在专业课教育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依据国家发展情况设立了多个专业,而专业课教育是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特点、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偏向于专业理论和知识框架的讲解,缺乏对社会的岗位需求、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所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致使了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方向缺乏把握,更难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在毕业后出现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能力不够等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专业教育应当承担起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要在做好专业知识讲解的通知,也应当将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向学生加以介绍,将专业发展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们求知报国的心态,使学生们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兴盛相统一,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做出长远的规划。

4.2在就业指导课堂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接受就业知识的主要场所,而再以往的就业指导课中,教师对于就业观、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往往用较多的课时去向学生讲解,对于社会近期发生的热点问题和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时事政策等方面却常常忽略,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于宏观就业环境缺乏了解,也更谈不上根据就业环境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努力方向。因此,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的过程中,应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进而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外部的环境和形势。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热点问题讨论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3在就业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