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6:15
序论:在您撰写对公共管理的理解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网络媒体
一、公共危机管理和网络媒体的相关概念分析
要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网络媒体介入,首先要对其涉及的主要对象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只有分别对公共危机管理和网络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是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主体,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维护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在公共危机从潜伏到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这一管理活动是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它具有应急性、针对性、危险性、系统性等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长期任务,想要高效地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预警和信息系统、决策和指挥系统、执行和监督系统、动员和保障系统。
(二)网络媒体
对于网络媒体,学界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在综合多个学者对于网络媒体的定义后,可以总结出,网络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媒体,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简单来说,也可以将网络媒体理解为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是以手机、电脑等为连接终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媒体。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快捷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广泛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的影响分析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危机信息的传递者,又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关系的协调者,同时还是政府有效处理公共危机的监督者,甚至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在这样多重角色的背景下,网络媒体的介入势必会对公共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主体――政府产生多种影响,其影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合理有效地处理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一)对政府的正面影响
1.网络媒体为政府提供了信息民意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网络媒体巨大的资源网络,最大限度地搜集与公共危机相关的信息和最新动态。同时,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公众可以相对自由真实地在上面表达自己对所发生事件的感受和看法,这些舆论和民意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政府对危机的处理。网络媒体就这样充当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使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使政府与民众得以有效沟通,为政府提供了信息民意。
2.网络媒体为政府提供了宣传平台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网络媒体才是政府宣传平台的最理性选择。第一,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且往往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很有限,政府只有通过网络媒体才能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做出回应。第二,由于公共危机爆发后影响的是公众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大家对这些事件都保持着高度关注,都迫切需要及时掌握政府进行危机处理的最新动态,而且希望可以随时掌握最新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虑到便捷性等因素,只有网络媒体才最适合充当政府的宣传平台。第三,网络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大,普及率越来越高,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政府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处理好公共危机的决心,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公众,提升自己的威信和认同度。
3.网络媒体对政府进行了有效监督
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政府往往会承担很大的压力,处理过程也具有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难免会出现一些决策失误和处理不当,甚至会出现对事件的忽略和失职,这个时候网络媒体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更容易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进行监督。同时,舆论监督本身就是网络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公众通过网络媒体监督政府的公权行为,这种监督有利于政府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办法。
4.网络媒体提升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网络媒体对于提升政府办事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媒体凭借其巨大的信息量,可以为政府提供海量的第一手资料,政府可以从中充分吸收民众的意见,比通过其它手段获取信息和民意要有效率的多;其次,网络媒体有着极强的便捷性,易于操作,便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及时向公众最新消息;最后,网络媒体有着极高的普及率,受众范围极广,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政府将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官方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者。
(二)对政府的负面影响
1.不良言论容易误导公众,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影响政府形象
从网络媒体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公众得以比较随意地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言论,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许多针对政府的不负责任的不良言论有了发挥的舞台。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在网络媒体上,公众往往呈现出一种偏激的非理性状态,对于政府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一些非理性的网民就会将其放大,对政府进行舆论攻击,同时,网民还有着很强的盲从性,在接收到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时他们往往很少去探究其真实性和来源,只是盲目跟风,表现出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2.不切实际的宣传报道容易影响政府,降低政府的办事效率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公共危机发生后,网络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供政府参考,这其中不切实际的报道和评论信息也占到很大的部分,政府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参考价值和可以利用的信息,就需要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筛选和验证,这期间也会浪费政府的大量宝贵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大量不负责任和莫须有的信息会在网上散播,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决策,政府轻则处理不当,影响办事效率,重则决策失误,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网络媒体对政府产生的舆论压力会导致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网络媒体充分发挥自己的舆论监督职能,本有利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办法,以便更好地缓解和消除危机,但是如果网络媒体对于危机事件过分关注,甚至产生越位与侵权,就会对政府形成莫大的舆论压力,当这一压力超过了政府的负荷能力之后,政府就难免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网络媒体的路径探析
为了有效减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对政府的不良言论和不切实际的报道,以免给政府带来不必要的舆论压力,影响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形象、办事效率和决策,同时,保证网络媒体可以对政府发挥更多的正面影响,需要政府从思想、制度和措施三方面进行着手。
(一)在思想上,重视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做好相关思想的引导和灌输,进行必备的课程培训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工作人员提升自己重视网络媒体的意识,尤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更要对网络媒体保持思想上的重视和警惕。
(二)在制度上,以网络媒体为重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政府一方面需要对网络媒体加强管制,另一方面需要为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凭借其自身优势,通过相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使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处理与网络媒体的关系时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一方面要针对网络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要针对利用网络媒体信息的公众制定相关法规。
(三)在措施上,全面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网络媒体的应对能力
1.提升政府人员的新闻素养,规范他们的言行
具体说来,政府应当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充实工作人员在网络媒体应对策略和公共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他们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应急能力和新闻素养等。
2.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处理与网络媒体的关系
首先,在专门机构的设立方面,政府需要在应急管理部门内设置专门应对网络媒体的新闻中心,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事宜就由这个部门来负责组织运作。
其次,在专业人才的启用方面,应从录用和培养两方面进行准备。在人员的录用时,应按照应对网络媒体的需要,注重选拔具有网络媒体应对能力、应急能力和新闻素养等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养,逐步提升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处理与网络媒体关系所需要的各项能力。
3.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这需要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制定足够完善的法规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网络媒体进行监管。
第二,在监管过程中针对不同危机事件和网络媒体,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必要时要加强监管力度。
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自律宣传和倡导,想要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真正实现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不仅需要政府依法管理,还需要网络媒体加强自律管理,这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倡导。
4.注重与网络媒体的合作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权威网络媒体上权威信息,利用网络媒体的快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及时让公众知道危机事件的最新处理动态并与公众进行交流。
第二,主动接受网络媒体的监督,政府要放低姿态,定时通过网络媒体了解舆论民意,虚心接受网络媒体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自己的错误及时做出调整,在主动接受网络媒体监督的同时,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第三,及时与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交流,避免不负责任的不良信息的,以维护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第四,当网络媒体上有不符合实际且不利于政府形象的信息出来后,政府应立即与相关网络媒体进行交涉,促使其对相关报道进行删除或修正,以对政府形象进行补救。
四、结语
当代社会是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社会,无论是社会科学界还是政府都对公共危机有着高度的重视,而网络媒体作为发展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新兴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对政府的影响也是日益增强,这也必然会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公共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的介入对政府产生的正反双面影响,需要政府从思想、制度和措施三个方面来进行应对和引导,政府只有与网络媒体建立起良性的关系,才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平宇川.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分析[J].网络时代,2012(6).
[2] 邹甜甜.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7).
[3] 强恩芳.危机、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J].行政论坛, 2008(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借鉴意义
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是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结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行政管理情况,我国政府借鉴和参考了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构建更加高效的管理体制,本文论述了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保障我国行政管理管理改革效果,充分发挥出中国行政管理的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新公共管理要求由政府制定总体政策,同时要分开管理和操作,同时提高办事效率,将指导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新公共管理思想,可以降低政府的工作压力,减少政府的开支,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需要从整体角度看待一切问题,平衡资源竞争性需求。公务人员要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保障工作效果,执行上级的政策。政府要具备全局意识,利用科学策略保障治理效果。在新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不能是封闭的,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群众建立民主的关系,这样可以使政府和群众的了解程度得到增进,政府服务的导向为顾客需求,明确顾客的需要,这样才可以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政府服务于公民,政府需要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积极听取公民反映的意见,以此为基础调整相关政策,政府要履行自身的职责,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要看重集体利益。针对传统模式,政府的权力比较大,有权解决各类事情,但是也具有局限性,最终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利用授权和分权等方式,迅速地反映外界变化,保障问题解决的高效性。向社会基本单元下放管理权限,社会单元包括社区和家庭以及志愿者组织等,这些基本单元可以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保障最终效果。对于权力实施分散,可以使管理工作变得到更加轻松,政府也可以了解真实的事实。
二、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1.实践验证了新公共管理的效果
新公共管理思想体现了西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解决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管理问题,并且通过社会发展实践,验证了新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利用新公共管理思想,很多西方国家落实了公共管理改革工作,使国家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现如今新公共管理虽然还不够完善,例如新公共管理过于依赖经济学知识,这样会增加政府管理问题,但是新公共管理具有系统性和普适性以及明确性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不容忽略的。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也逐渐暴露出公共管理领域的很多问题,因此我国必须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我国需要参考和借鉴科学的发展理论,因此新公共管理非常适合。
2.新公共管理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落实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现如今我国已经全方位的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并且获得良好的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为了保障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设置相匹配的政治体制,这也突出了我国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发展时间比较短暂,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影响比较大,在公共管理领域当中,行政法规不够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引入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以及成本核算等管理思想,可以使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也可以由此提高工作效率,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措施
1.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
我国政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相关部门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这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过分集中权力,管理范围不够明确,组织机构不够合理,工作内容存在重叠和遗漏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没有保障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新公共管理注重政府的工作效率,注重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意识,合理配置资源,可以明确划分职责权限,积极协调、配合各个部门的工作,落实企业化管理理念。
2.借鉴企业管理手段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利用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方式,新公共管理在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当中融入企业管理手段,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使中国行政管理质量不断提高。新公共管理对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具有积极影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和企业具有较大的不同,在行政事务管理过程中可能无法利用纯粹的企业管理手段,但是企业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企业管理比较重视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公共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借鉴这种理念。在政府公共管理当中可以学习企业绩效管理和成本核算等手法,这样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进一步联系公共管理人员和被管理者,保障管理质量和效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预算绩效管理方式,利用绩效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保障政府为人民提高良好的服务。
3.引入竞争机制
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通常是处于垄断地位,在新公共管理的影响下,可以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私人企业也可以参与到公共服务管理当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私营企业可以参与到电力、电信和交通运输等工程项目,这样可以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同时也可以极大地节省公共管理成本,高效配置资源,加快流通公共资源,使公共服务质量大幅度提升。在公共服务和竞争当中融入私营企业,可以改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在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压力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公共管理组织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丰富公共服务产品,有利于细化公共服务内容,保障公共服务的个性化,促使社会实现公平化的发展模式。
4.重视公众的力量
在政府行政管理当中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我国强调人民当家做主,各级政府要为人民服务和负责,因此各级政府要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听取群众提出的建议。为人民参加政府工作提供更多的途径,各级政府可以适当地公开工作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政府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监督力量,扩大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效果。
5.保障实际工作绩效
政府通常都会严格遵守制定的规章制度,这样就会导致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过于死板,不够灵活,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需要改革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属于一种手段,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公共管理目标,落实制度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政府行政管理要注重工作绩效,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及时治理出现的问题,避免问题不断恶化,促进法制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落实法律法规,有效杜绝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现象。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主体就是公务员队伍,在新公共管理影响下,会改变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管理模式,此外其薪资待遇和级别等都会因此发生变化,公务员薪酬会和绩效建立密切的联系。公务员群体要跟上时展脚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只有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才可以获得长久发展。因此利用新公共管理模式,也可以使公务员群体的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政府部门也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各级政府公务人员,根据一定标准公开进行考核工作,并且要公示考核结果,方便人民群众了解,严肃处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奖励表现突出的公务人员。
6.大力建立服务型政府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政府需要建立顾客意识,做到以人民为主,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社会需求,使政府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日常行政工作当中,政府可以做到政府工作公开,保障服务形式的多样性,完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引导人民群众评价政府工作,如果某些部门人员受到人民群众的投诉,政府需要全面考察部门人员,如果确定存在失职行为,就要严肃处理,坚决杜绝类似行为的发生。四、结束语近些年我国各个领域都在全方面的落实改革工作,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需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理念,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政府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忻.浅析西方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0):189-190.
[2]林民望.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中国行政改革?——一个海外中国研究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7,(6):73-82.
关键词:施工质量;现场施工管理;
1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1.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水利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振兴,而且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是用高质量建筑产品为国家现代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
1. 2以人为核心,全员性的质量管理
企业中无人不与质量有关,质量管理,人人有责。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管理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提高人的素质,发动企业的全体职工,通过每个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1.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实行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要实现这一观点必须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对产品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使产品质量始终处于管理状态之中,从而发现问题,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1.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科学的管理,必须依据准确无误的数据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措施。
1.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公正,不持偏见,实事求是。
2施工质量控制的过程
任何工程项目都由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组成,而工程项目的施工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所以,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单元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在施工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自检、复检"和专检验收制度,每个单元、分部工程都严格按照国家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评定。使施工现场事事、处处、时时、人人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和规范、规程办事,确保质量体系覆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3影响施工质量因素的控制
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方面。
3. 1人的控制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合理的控制人的使用。
3. 2材料控制
材料控制主要是指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材料控制的要点是:加强材料进场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明确材料进场验收的职责、步骤及依据,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及构配件必须具备产品出厂合格证和其它质量证明材料,经现场监理,甲方代表检查抽样,送试验室复试,凡未经检验和已经验证为不合格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均不得投入使用;材料验收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及标准的规定,并做好材料验收的各项记录和标识。做好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各环节的技术管理,从而避免混料和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保证工程质量。
3. 3机械控制
机械控制包括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经济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和工具,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要求项目部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3. 4方法控制
方法控制包括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3. 5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质量、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4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质量最为关键的阶段,它将“蓝图”中的各种意图变为现实,为了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要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施工阶段质量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3个阶段。
4. 1事前质量控制
指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并且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
(1)施工准备工作的范围: ①全场性施工准备,是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 ②单位工程施工准备,是以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为对象而进行的施工准备; ③分部工程施工准备,是以单位工程中的一个分部工程或冬、雨期施工为对象而进行的施工准备; ④项目开工前的施工准备,是在拟建项目正式开工前所进行的一切施工准备; ⑤项目开工后的施工准备,是在拟建项目开工后,每个施工阶段正式开工前所进行的施工准备,如大坝工程,通常分为基础工程、防渗工程和填筑工程等施工阶段。
(2)施工准备的内容: ①技术准备包括: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施工图纸;水利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等;②物质准备包括重要原材料准备、半成品、构配件、施工机具准备等;③组织准备包括:建立项目组织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员、施工员、施工班组长组成的质量管理,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集结施工队伍;对施工队伍进行入场教育等;④施工现场准备,包括:控制网、水准点;“三通一平”,生产、生活临时设施等的准备;组织机具、材料进场;编制冬雨季施工措施;编制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等。
4. 2事中质量控制
指在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质量控制工作。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施工项目有方案、技术措施有交底,图纸会审有记录;配制材料有试验;隐蔽工程有验收;设计变更有手续;质量处理有复查;成品保护有措施;行使质控有否决(如发现质量异常、隐蔽未经验收、质量问题未处理、擅自变更设计图纸、擅自代换或使用不合格材料、无证上岗未经资质审查的操作人员等,均应对质量予以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凡是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水准、坐标位置,测量、放线记录,沉降,图纸会审记录,材料合格证明、试验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记录,调试、试压运行记录,竣工图等都要编目建档) 。
4. 3事后质量控制
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具体工作内容有:
(1)成立验收小组,组织调试运行。
(2)准备验收资料。
(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4)组织竣工验收。
5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或必要的试验等。
5. 1对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有: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
(3)审核有关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检查、检验报告。
(4)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控制图表。
(5)审核设计变更、图纸会审资料。
(6)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
(7)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技术鉴定书。
(8)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单元、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
(9)审核并签署现场有关技术签证。
5. 2现场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的依据:
(1)国家和行业颁布的现行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有关技术操作规程等。
(2)已批准的设计文件及相应的设计变更、施工图纸会审、工地例会决定等。
施工质量检查内容:
(1)施工准备检查。目的是保证主体工程正常进行和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2)施工过程检查。必须对每道工序按“三检制”的程序进行,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对象始终处于质检人员的监控之下,确保工程质量。
(3)隐蔽工程检查。隐蔽工程经现场监理、甲方检查验收合格后填写施工质量联合检验合格(开仓)证,未经检查验收的隐蔽工程一律不得自行隐蔽。
(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原因停工后需复工时,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
(5)单元、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现场监理、甲方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能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
(6)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3种。
(1)目测法。即用观察、触摸等感观方式进行的检查,实践中人们把它们归纳为看、摸、敲、照的检查操作方法。
看,就是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如混凝土拆模后是否有蜂窝、麻面、露筋等现象,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工人操作是否正确等,均是通过目测检查、评价。
摸,就是手感检查,主要用于装饰工程的某些检查项目,如大白是否掉粉,地面有无起砂等,均可通过手摸加以鉴别。
敲,是运用工具进行音感检查。对地面工程、装饰工程中的水磨石、面砖、和大理石贴面等,均应进行敲击检查,通过声音的虚实确定有无空鼓,还可根据声音的清脆和沉闷,判定属于面层空鼓或底层空鼓。
照,对于难以看到或光线较暗的部位,则可采用镜子反射或灯光照射的方法进行检查。
(2)量测法。即使用测量器具进行具体的测量,获得质量特性数据,分析判断质量状况及其偏差情况的检查方式,实践中人们把它归纳为量、靠、吊、套的检查操作方法。
量,是用测量工具和计量仪表等检查断面尺寸、轴线、标高等的偏差。
靠,是用直尺、塞尺检查墙面、地面、屋面的平整度。
吊,是用托线板以线锤吊线检查垂直度。
套,是以方尺套方,辅以塞尺检查。如常用的对门窗口及构配件的对角线(窜角)检查,也是套方的特殊手段。
(3)试验检查。指必须通过试验手段,才能对质量进行判断的检查方法。桩基础承载力的静载和动载试验检测;基础及结构物的沉降检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控检测;对混凝土、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进行试验,确定其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钢筋焊接头进行拉力试验,检验焊接的质量等。
6结语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对策
前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其施工管理对水利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整体质量。
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保障施工有序进行
实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能够保证总体水利施工的各项工作都能有序地进行,推动各项施工环节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把握,这样也非常有助于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施工管理主要是指施工前的各项准备以及执行投标文件,包括具体的制定和签署施工合同,对于工程成本预算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的科学合理设置,并且对其具体的职责和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来满足不同施工项目的要求。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更是能够保障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确保各项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前提,从而对水利工程的总体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科学的管理。
1.2完善整个施工进度
施工进度伴随整个施工过程的始终,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促使整个施工过程进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的总体施工进度得以有序的进行,进行保障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总体的施工效果。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监督施工人员按照图纸施工,并且要对整个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提升施工人T的素质和施工技术,来尽可能地降低由于施工人员调整和管理不善造成的工期延误,确保水利施工进度的有序开展。
1.3提高工程施工安全
从某种程度来说,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就是为确保水利施工安全而设置的,这不单包括水利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整个水利工程的安全,同时更是包括了对工程享受人员,即未来业主的人身安全。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就一定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水利施工要对整个工程彻底负责,对自身和业主人员的安全负责,不断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防范监督,想方设法来消除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自身的人身安全,从而通过有效的实施监督以实现施工的安全运行,进而减少施工带来的各项环境污染。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尽管水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样问题。
首先,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多来自农村,普遍缺乏明显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也认识不够深刻,无论是在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安全意识、劳作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容易给整个施工项目造成某些安全隐患。施工管理人员也会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而导致管理上的疏忽,从而使得整个工程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使施工管理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建设单位的制度与机制不够完善。尽管我国的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形成时间比较早,施工管理与工作人员甚至是机械操作设备都已较为完善,但是相应的管理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和管理成本过高以及创新意识不强等诸多不足,严重制约了整个水利施工的安全性发展。
最后,建设单位的施工设备相对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水利事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工程设备也都是使用年限和使用程度较深,但是很多建设单位为了节约工程开销以降低施工成本,仍然使用老旧的一些施工设备,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施工质量。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机制的各项法律措施,运用法律的强制性与约束力来严格明确施工各方的权利和职责,避免由于分包过多而带来的管理上的疏漏。二是采用施工日记的方法,要求所有施工技术以及管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施工日记,及时记录好每日的施工情况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得整个施工过程能够实现有效的监督。三是会审施工图纸,要求对整个施工的图纸和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进行知会,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且施工单位可以根据问题反馈而探讨出更好的改进方法,避免施工过程受到影响。四是对施工技术进行多次复核,以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从而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五是施工结束后对工程进行有效的验收,在竣工后仍然要安排工作人员对施工工程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工程管理环节。
3.2加强预算以及成本管理
施工单位应把握全局,重视细节。在掌控战略全局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可强化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在控制成本上,必须积极推进节约型单位建设,避免建材采购、工程结算、设备使用等方面无序管理;并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比如:通讯费、招待费等。在资金使用上,必须建立健全工程承包机制,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对资金必须集中、统一管控,积极盘活闲置资金,强化财务管控,严格按照“以收限支,以支促收,先收后支”原则开展成本控制和管理。在施工物流上,必须对物流成本严格管控,重视实物运输费用、信息费用、管理费用等控制。在施工生产上,积极引进新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新材料,减少消耗,提升利润。
3.3创新科学施工管理方法
要提高工程的管理效果,一定要对工程的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通过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来提升整个工程的管理水平。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可以从制度、合同等细节方面加以创新,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来更新施工设备,改善施工方法,通过不断的技术观摩和定期的相关专业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操作技能,从而将技术和施工经验紧密结合,以更好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况,保证施工质量。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和专业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施工关系,保证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重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一是建材质量管控,必须对水利工程相关建材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建材在进入现场后,必须严格依照有关规范进行严格检查检查及验收,合格后才可投用到施工中。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合理应用建材,做好台账。二是施工机械质量管控,对施工机械质量控制须自源头抓起,也就是强化购置、进场检查及验收等方面的质量管控,以保证施工质量。三是施工工艺及方法质量管控,在明确和制定施工工艺及方法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基于技术、经济、管理等层面综合考虑,以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3.5进行施工整体统筹规划
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应该有统筹规划和安排。要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规划安排各项工程预算,对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以及后备资金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进而提升资金的使用率,避免施工浪费。利用责任制,委派专员进行施工管理,从施工单位到承包商,甚至包括施工人员的管理,各项工作都要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和互相协调的模式。同时,在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方面要进行有效的重点管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业绩评估考核,从而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质量安全保障。
4、结语
总的来说,要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不断优化管理方法,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东伟.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性
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来看,多在湖泊、河道、沿海和其他水域,它不仅需要整合工程建设要求,还必须根据自然条件进行截流、导流和水下作业。由于受地质、气象、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严重,所以填筑围堰、导流施工、排水基坑一直作为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方面。因为水利水电施工一般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山区,和后方基地相距甚远,所以建筑所需的材料、机械设施、运输采购进出场所需的费用相对较高。
从水利水电工作性质来看,水利水电一直承担着泄水、蓄水、挡水的任务,所以对于水利水电建筑物的承压、抗冲、稳定、防渗、抗冻、耐磨、防裂都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要求进行外,还必须使用对应的施工措施与方法,从根本上保障项目质量。
另外,水利水电还具有技术多样、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干扰严重等特征,它不仅需要优化施工方式,还必须反复论证和比较,才能确保质量管理。在施工中,由于隧洞开挖、石方爆破以及高空、水下、水上工作较多,所以必须高度注重安全管理。从投产时间来看,它直接影响项目运行效益,在工期时间紧张的环境下,对质量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在管理方面缺乏质量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的水利水电工程企业缺乏对于工程质量保证的意识,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工程建设的成本和所能获得的效益。和普通的房屋建造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工程所组成的结构是大体积结构,但是目前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施工人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质量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些看起来不大的质量问题对于工程的结构安全以及耐久性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即使是很小的问题,对于水利水电这种由大体积结构组成的项目来讲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只有严格的控制质量,才会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现如今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的缺乏质量意识问题不仅存在在施工层面,在企业的管理上面也存在。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领导者更注重的是成本和收益,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成本以及追赶工期,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牺牲质量的方式,从而直接导致竣工后的维修工作远大于施工工作。
2、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虽然由于国家政府的重视,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企业在质量管理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还进行了质量认证工作,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在企业在具体项目上还是缺少质量保证意识,不能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施工。此外,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实际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质量管理和控制上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从而使得一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体系。
3、工程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偏低
对于建筑业来讲,最需要的就是庞大的劳动力体系,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施工人员一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但是由于一些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不高,一些企业在农民工上岗之前也不会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这就使得工程建设存在质量风险。一些企业使用未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作为工程施工的一线人员也加大了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施工人员,对于这样的结构复杂的建设工程也对建设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但是很多农民工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4、责任落实不到位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工程的建设需要企业全员的参加。但是目前我国的一些水利水电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责任心不够,所以在施工时就不能切实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从而导致工程可能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三、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措施
1、施工前质量控制
首先要实行对对设计勘察单位的质量监督,把重点放在设计、勘察档的审查上面。如果发现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设计和勘察档现象,可采取经济处罚的手段。
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理要认真做好施工方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及其他施工方案审核工作,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处受控状态,监理方要认真做好施工方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及各项施工方案的审核、进场材料的报验及单位工程的施工质量监控工作,针对不用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对施工方展开技术交底工作。
2、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2.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所中用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钢筋、砖、水泥、砂、石子,这些材料要严格按照国家质量规定,比如说在钢筋材料进场后监理要核对的有生产厂家及钢筋的各项指标标准是否合格,同时要检查钢筋级别、直径及报审数量等关键地方,检查合格证出厂化验单力学指标是否在符合质量的范围之内,抽样的复验试验单是否合格,总而言之就是要确保其冷弯、抗拉强度合格才能使用。
在水泥进场后核对的关键是水泥生产厂家,核对要点是其出厂合格证及补强单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批号是否与合格证上批号相符及安定性是否合格。还要检查水泥出厂日期是否在3个月之内,仔细检查抽样试验合格后投入使用,待检验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
2.2隐蔽工程质量控制
在清理完地槽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组织地质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参加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地基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重点是要与检测报告相符。在确保地基土符合要求之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在检验通过后要去办理隐蔽验收签证手续。
隐蔽验收工作属于钢筋分项工程,关键是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要提供给施工单位的负责人充足的时间进行交底相关工作,务必注意的是不经验收合格,不可隐蔽比如柱子质量控制点设置,要设在每层柱支模前方,控制关键是检查柱子纵筋接头质量及位置是否正确。
3、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结束后,要认真审查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在后期同样要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水利工程的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4、提高企业整体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水利水电工程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企业应该注重对于全员的素质提高,全面培训重点培养,要不断的提高企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从人员上为质量提高做出保证。企业要不定期的对单位人员以及工程的施工人员做出培训,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工程的进度概况以及施工要求和目标,加强全员的质量意识。此外,在施工之前,要将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使他们有深入的了解,从而熟悉工程的作业和质量要求。对于一些特殊工程,施工人员在上岗之前,企业要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只有通过考核内容的人员才能上岗进行作业。
5、加强水利水电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采用合理科学的勘测方法进行勘测,勘探出合适的并且坚固的地基,这样水利水电施工过程就能保证周围环境不易出现坍塌和滑坡现象,保证环境的安全。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水力发电工程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环境不受到影响。
水力发电站的设计不能违反自然原则,要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土地盐碱化和沼泽化发生的概率。同时也要适当的储存水量,保持水平面在船舶的正常行驶范围与深度之内。这样有利于水力发电,同时也不影响船舶的正常航线。
采取专业与科学的防漏措施,减少混泥土在搅拌时粉尘的泄露,降低大气污染率。这是从水利水电工程实施的源头进行环境保护,提高环境保护的质量。
6、强化质量责任体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质量责任制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各个部门与人员必须承担对应的活动与义务,还必须规定员工权利和责任,把工作切实落到员工身上。在人人有责任、任务的条件下,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责任网络与管理体系。通过防检整合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发现项目问题,还能明确责任,方便使用对应的策略进行解决,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7、其他管理
计量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测量的技术基础,有标准、一致、法制、可行等特点,它是管理和技术的结合体。在建设性工作中,它是项目采购、规划、竣工、施工与使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在量值统一的基础上,必须使用相关技术,为其提供信息数据,在达到准确度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在信息质量管理中,质量信息作为相关工作的资源与依据,对工程质量策划、改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在信息报告的基础上,加大信息管理,正确对待施工、监理和业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障运行结果的考核,保障工程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工作者,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结合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法来解决遇到的质量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可忽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利工程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雄军.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14,15:107-108.
[2]周广辉.论水利水电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213.
【关键词】社会实践;发展;研究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
如今的公共管理是将现今的经济学以及社会中的企业管理方法结合后作为管理思想的基础,同时行政管理改革推动了现今的公共管理的发展,通过行政管理的改革让政府的职权行使范围发生了改变,政府对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的管理一直在改进,政府通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多。公共管理课程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中都占用一定的地位,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共管理的实际作用了。但是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也一直在改进,公共管理所具备的作用以及运行的手段也在变化着,所以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得尽早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的、完美的、效果明显的管理方案,注重挖掘优秀的、有潜力的公共管理人才。也因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政府现在所能够行使的职权一直在改变,许多管理工作逐渐由非营利组织负责处理,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开始组织更多的招生工作,让公共管理的学习以及实践方法变得更加的科学有效,同时也使得公共管理的未来更加明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结合的结晶,公共管理的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模式都非常明确。对于公共管理事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公共管理事业不只需要管理国家、政府的相关事务,还需要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包括很多,例如慈善个人以及机构、私人单位等等。公共性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被赋予的公共权力,通过借助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获取公共的利益,与此同时还无条件的允许公共进行监督,这也可以说是公共管理相较于其他管理的不同之处。
二、两种管理的相同处与不同之处
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关注。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对象、目标、管理方式都有相同之处。想要分清此两种的关系就必须要根据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其所具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方可。我国的行政管理通过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化最终形成如今的管理体系。而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以及社会的发展才形成的,所以说公共管理体制可以是社会的折射,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公共管理从最初的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转向研究公共行政方向,再转至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管理方向。这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研究目标不同。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通过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来实行行政管理理论。而公共管理是对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公共管理更注重公益性。公共管理的研究内容是政府管理用的方法,行政管理研究的是公共部门用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侧重的是为政府服务,但是行政管理侧重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
(三)权利的限制性不同。公共管理是政府对公共部的管理,政府所具有的公共权利很大,甚至需要对社会的一切生活负责,限制性较小。行政管理因侧重的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以权利的限制性较大。但是无论权利大小都应该将人民放于首位,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借鉴意义
(一)管理方式的借鉴。我国的很多组织都一直偏向采用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方式,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的员工的自主性较小,领导与群众难以进行真正的交流,底层的实际情况难以被真正知晓,这也不利于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不利于促进国家以及经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的。对于现今的这种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应该要进行更正,将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结构管理形式换成水平式的结构管理形式能够帮助公共管理的管理范畴扩大,同时还能让信息更加开放化,组织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频繁也能帮助行政管理的实行。
(二)服务方向的借鉴。现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更新阶段,怎样让政府的职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转换,同时又能够成功的改革政府体制是现今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国家的调节市场及经济政策的政策首先要进行完善,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市场资源,借助法律的威力促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另外就是要确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权的重点,准确的区分政府组织和以及非营利组织的具体权力以及工作范畴。
(三)加大业绩与效果的借鉴。加大对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对于体制改革来说也是其中所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业绩与效果管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将其与法律联系起来,所以落实起来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人大立法,以加强业绩与效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职员的评估与专业素质考察,要将服务于人民的理念灌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并且它们也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分辨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市场经济所具备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政府体制出现改革才会有政府职权的真正改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成效。
参考文献
[1] 周荣.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商,2013 (19).
[2] 陈继伟.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在工程结束之前,是没有任何成品的,都是制品,如果任何一道工序产生了质量的问题,可能会被后面的工序掩盖,最终将发生重大的事故,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有成本、进度、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承、互相制约的。成本投入的多少能够制约进度和质量控制的效果,同时进度和质量控制的好坏也能制约成本的投入,从而体现效益的增加。现在就施工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原则
1.1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施工项目成本不断降低,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1.2 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1.3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成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1.4 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1.5 责、权、利相结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2.1 制定进度计划
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制定进度计划时要考虑其它种种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自然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变化、业主违约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及时地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保证建设项目在合同工期内竣工。
2.2 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
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施工单位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各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合理的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并确保到位。
2.3 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下面几方面:1)施工组织不当:例如,施工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劳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均会引起工期延误。2)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困难,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没有把握确保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冒然采用;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会导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3)不利的施工条件:自然条件变化和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正常施工。采用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1)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2)技术措施: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3)经济措施: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4)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3.施工质量管理
3.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施工企业依据质量保证模式,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系统,编写质量手册,制定质量方针、技师目标,使之更具有指令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可检查性。
3.2 人、材、机的控制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应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主体。显然在施工项目中,对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举足轻重的。施工机械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施工项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选好、用好机械设备至关重要。
3.3 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项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一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一是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二是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主要活动条件有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只有将它们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状态,才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三是及时检查工序活动效果。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四是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