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6:06
序论:在您撰写特色农业发展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呈现,且小众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逐渐升级。而特色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特色农业发展,以特色铸造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功实践主要有日本“一村一品”、荷兰花卉和丹麦猪肉等等。
1.1日本“一村一品”20世纪70年代末,为振兴农村经济,日本在全国70%的区域广泛开展“一村一品”运动。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兴起,不仅在日本国内,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村一品”运动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最大限度搞活地方特色农业。
1.2荷兰花卉荷兰种植花卉历史悠久,素有“世界花卉王国”之称,是世界最大的花卉产品出口国,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荷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荷兰花卉产业之所以响誉于全球,很大程度归根于科技,花卉的科技含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花卉研究机构(包括政府、大学和企业3个层次)数量众多,专门从事花卉研究的科研人员超过6000人,非常重视对花卉资源的收集和新品种选育。同时,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荷兰政府为鼓励花卉产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直接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可以享受较低的增值税;对使用节能设备和培育新品种的花卉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向从事花卉种植的农场提供贷款担保和为花卉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贷;与外国政府签订多边、双边贸易协定,消除花卉的国际贸易壁垒等等。
1.3丹麦猪肉丹麦是世界上人均产猪肉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第3大猪肉出口国,出口到德国、英国、波兰、中国等140多个国家,猪肉贸易额约占全球的23%,养猪业已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丹麦养猪业采取合作社制度,合作社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猪肉产品实行严格的追溯制度,从养殖到餐桌全程控制,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2国内特色农业发展成功实践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特色区域农业进行探索与实践,农业产业化也随之开始兴起,且发展较快,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发展特色农业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地特色农业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各地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发展多种经营和“三高”农业的重要方向,不少特色农业迅速铺开,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林艺、园艺等特色农产品类型体系,特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综观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历程,成功实践主要有山东寿光蔬菜、云南花卉、内蒙古奶业等等。
2.1山东寿光蔬菜山东寿光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南、中部土质肥沃,盛产蔬菜、粮食和果品,北部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是全国3大重点原盐产区之一。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被誉为“中国一号菜园子”、“蔬菜生产联合国”。在政府的支持下,山东寿光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高度重视科技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做到不断延伸和完善蔬菜产业链条,力推蔬菜产业从粗放生产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2.2云南花卉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气温温和,四季无酷暑,很适宜花卉植物的生长,素有“花卉之乡”的美称。云南花卉产业已成为云南省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对农民增收举足轻重。云南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迅速发展,不仅借助云南省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优势,还在于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近过多年的发展,云南花卉产业在产业化、规模化、优质特色花卉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增强,创造了文明于全国的“云花”品牌,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2.3内蒙古奶业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国内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养牛挤奶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奶业是内蒙古畜牧业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目前,内蒙古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伊利和蒙牛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两业巨头。内蒙古奶业形成、发展和壮大,主要取决:良好的气候条件、饲草料条件和开阔的地理空间;畜牧业科技水平较高,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饲草饲料产业、商贸流通业、乳制品包装产业等相关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对奶业的大力支持。
3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启示
3.1农业首先要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是支撑,特色是生命。当前,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只有培育出有特色、质量优质的农产品,才能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目前,江西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占有量有限,直接影响农民的现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依托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特色农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出特色品牌,打开市场销售渠道,变区域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
3.2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特色农业发展亦响誉全球,这些主要归因于农业科技进步。影响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水平。实践证明,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不足。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特色农业发展科技贡献率较低,农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3.3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紧密相联,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业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较滞后,丰产时农产品滞销也较严重。所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特色农业要不断地向产前和产后延伸拓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健全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向集约化发展,产生连锁效应。
通讯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章丘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48-05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表述。陈东景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1]。刘志民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2]。谢莉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农业技术和经营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别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3]。李孝忠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凭借各自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4]。朱鹤健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在特定区域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并形成有很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5]。
以上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在论述上并不统一,但这些表述却基本上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地区利用区域特有资源、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地区专业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竞争优势来自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生产的地域专业化、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特质化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的一体化等。
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 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18万,耕地为76万公顷。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在该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评选中,位列第34位。多年来,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章丘市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鲍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21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211 自然环境优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区北麓,地貌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且区域内土壤类型多样。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黄河、绣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过,便于农业灌溉。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章丘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212 区位条件优越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济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和“济南一小时都市群”的重要节点。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章莱路、潘王路等交错纵横,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有半小时车程,3个小时即可达青岛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13 农业发展基础好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79万吨,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顷,新增高效农业13万公顷,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农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建设了鲍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对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出,2011年鲍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莲藕、赵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6];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 520台和2 197台,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比2009年增长09%;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686亿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300余项,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7%。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但其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水平并不太高,制约了章丘特色农业的发展。
221 龙头企业总量少,单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7] 章丘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时间较晚,整体数量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发展。章丘市现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而其中仅有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葱市场有限公司3家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和带动力上,都无法和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寿光市相比较。
222 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 章丘市虽然成立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但是大多数层次较低,运作水平低,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少发展后劲和带动作用。目前,章丘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除牛奶协会、大葱协会等在带动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会员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外,其他协会还没真正起到有效组织农民、服务会员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够显著 章丘市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够好。2010年,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参加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郑州)展示会、山东名优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等大型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和成绩。
224 农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关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也尚未健全,无法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相应的投入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信贷和农户三个方面。但从章丘市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的投入都难以保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节水灌溉率低等问题的出现。章丘市水情复杂,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设,堤防工程标准偏低,造成农业抗灾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除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之外,其他农作物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226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章丘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与龙头企业合作,容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产业化经营中多为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合同不规范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没有合同,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经营不稳定。这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231 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济南市对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32 区域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随着京沪高铁的贯通及济青动车的开通,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将发挥积极作用。章丘市从2012年开始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提高村级公路的通达性,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33 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要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要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章丘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3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带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随着两大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推动力,也将对章丘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241 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会实施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传统农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8]。如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42 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章丘市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县市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一是品种、质量上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等,使得章丘市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以诸城市为例,诸城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9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可以就地深加工,农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发展优质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43 地区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章丘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增长较快,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必将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工业发展和城镇扩建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如何在发展工业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找准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健康发展,是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244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挑战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肥料、地膜等农资,无疑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杀虫剂占农药使用量的70%,有关部门在14个城市对9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广阔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45 农业兼业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出现兼业化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结合点[9]。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利益最优化原则,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力度,推广“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定点营销”等营销新方式。
33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
利用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确定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北部特色农业加速板块、中部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板块和南部特色生态农业保护板块的特色农业布局。
34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10]
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大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研究。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户,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5 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将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名优农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打造独具人文亲情的农产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鲍家芹菜等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储存、销售链条,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将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赢得效益。
36 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11]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搞好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省内外和海外的相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不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对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鲁晋化工、章丘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三废”的排放;整治生态破坏问题,加强山体、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不当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引导章丘市特色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参 考 文 献:
[1]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2]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3] 谢 莉 湘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区域布局初探[J] 经济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诚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 经济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鹤健,程 炯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6] 孙 桦,范继强,任庆菊 章丘市品牌农业发展思路与成效[J] 中国农技推广,2012,3:11-12
[7] 陈 顺,陈 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济南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研究课题组 济南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0:114-120
[9]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刘洪明,万述伟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11] 熊 宁,曾尊固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特色;高效;规模;区域;云南省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5结语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六)注重环保理念,生产绿色产品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2.4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县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逐步从传统高密度、低产值的产业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生产、加工产业模式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特色加工、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其次,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市场占有率、把握市场话语权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公司,提高特色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特色农业 现状 总体思路 问题 建议
一、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黑龙江省面积为4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全省地势平坦,绝大部分耕地为平地,低平地和漫岗地形,坡度在5以上,适合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经营。黑龙江省盛产大豆、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2006年草原改良建设14.7万公顷。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于发展畜牧业。
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二、黑龙江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不利条件分析
(1)经济发展缓慢限制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近些年以来黑龙江省保持着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可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三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发展不平衡,始终以种植业为主。二是种植业结构单一,粮食作物比重过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种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导致农民种植业收入水平低;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是东部地带最高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虽已超过第一产业,但仍偏低,是东部地带最低的;第三产业比重虽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与这一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市场体系等还很不协调。
总体看,黑龙江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产值比重过大,畜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深加工产品比重小,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产生严重的限制。
(2)区域地理位置的劣势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由于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东北边陲,相对来说从区域地理位置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从整个黑龙江省省内的地理区位来看,在中心城区能够做到对全市的物流、人才与资金的吸引,因此有着绝对优势的区位条件;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黑龙江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与黑河地区,受到处理相对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都是出于该省的末端水平,有着比较差的自然条件,相对比较薄弱的工业基础,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这就导致发展特色农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制约作用,使得特色农业发展显得比较缓慢。
(3)缺乏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作为带头。在我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下,规模经营具有适应农业特定市场结构,增强生产者抗衡市场风险、提高农业企业获利能力的积极意义。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规模偏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研、市场地位及市场竞争能力。
三、黑龙江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黑龙江省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进程当中必须要对传统思维方式与模式冲破,要做到对市场经济规律与自然自然有效遵循,在发展特色农业的推动、组织与指导当中使用新措施、新思路、新观念与新方法。通过对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样就做到将特色农业的领域与视野扩大,全面树立服务意识、信息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市场意识、规模意识、质量意识。
(2)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牢固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从而对发展龙头企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重视产品的质量,建设相对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黑龙江全省人民的团结协作和艰辛努力才能完成。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构筑标准化生产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考虑标准的先进实用、系统配套和贸易发展需要。
(4)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调节用户的市场选择。政府部门要做到对财政金融手段与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这样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而且使得对农户的市场选择进行调节,使得农户所做的市场选择能够对计划的要求相符。由于财政手段金融等利益机制手段具备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让农户对市场进行选择。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的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来说,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其品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条件则是天然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在对特色农业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对发展特色农业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则就要将改善生态环境与永续利用动植物资源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
(6)建设品牌特色农业,促进品牌效应的建设。由于特色农业的核心内容则是特色产品,有鉴于此,那么在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将其着眼点放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轨道上来看,在开发特色产品的过程当中,其重点则是对品牌意识加强,将所拥有的优势品牌叫响,做大与做强优质品牌,使得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市场牵动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就做到独具特色的品牌经济战略形成。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做到对变化着的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相适应,做到进一步规范化设计与包装,实施国际标准化质量,不但要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做到有效体现,还应该逐步向品牌化、分级化、环保化与方便化方向发展,使得能够做到对特色农产品的外部包装与内在品质两者之间完美统一进行确保,这样就能够导致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云南 特色农业 灰色关联度GM(1,1)模型
云南省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耕地资源总量607.24万公顷,常用耕地面积416.69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1%,其中水田占31.87%,旱地占68.13%。森林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8.11%和0.7%,荒山荒地面积1290.4万公顷,另外还有草山、灌木、滩涂等。农业生产种类多,形成以烟、糖、茶、橡胶、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为骨干的生产格局,成为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然而,农业基础薄弱和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省的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益高、见效快、最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所以,就目前云南省的现状和其他省市的经验来分析,发展特色农业是帮助农民持续提高收入的可行性途径。
一、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主行为因子,分析农业产值与橡胶、蔬菜、茶叶、烟叶、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的相互关联程度,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各农业特色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橡胶>蔬菜>茶叶>烟叶>猪牛羊肉类>甘蔗>鲜切花>水果>牛奶。其中,橡胶对农业总产值影响最大,关联度为0.864,说明在近几年橡胶是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第一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云南胶区的气候独特,适宜橡胶生长。云南天然橡胶种植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普洱、红河、文山等6个州市28个县市。这一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处内地,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同时雨季高温高湿,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胶树生长旺盛,冬季低温与干旱结合,光照充足,有利于胶树抗寒越冬,加之云南山地年温差较小,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胶树干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晨间气候凉爽,也有利于排胶,干湿季节明显,使主要植胶带的自然环境条件优于海南、广东、广西和闽南植胶区。这些自然条件确定了橡胶在云南省特色农产业中的关键地位。水果和牛奶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在近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明显。
1998年以来,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际,云南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业的培育。2007年,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106.09千公顷,是1995年的1.6倍,全省烤烟总量76.7万吨,是1995年的1.01倍;甘蔗、蔬菜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1.87倍和2.74倍;茶叶、天然橡胶产量分别是1995年的2.67倍、2.16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二、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的灰色预测
建立GM(1,1)模型对云南特色农产业进行动态预测。
1、特色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云南省农业产值和特色产业产量的2001―2009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对各类序列指标进行未来的趋势预测,在回代检验中发现9种特色农产业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以及平均相对精度皆在90%以上,可以进行预测,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预测结果见表3。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表3的数据,对2010―2014年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分析所得关联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影响农业产值最大的是鲜切花,在区域分布上,初步形成了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片区;以西双版纳、普洱、红河为主的滇南热带花卉及配叶植物片区;以迪庆、丽江、昭通为主的滇西北、滇东北球根类种球繁育片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花卉片区发展的格局。“云花”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出口通达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份额逐年增加,在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的占有率得到巩固和提高,进一步拓宽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的出口市场。云南正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种苗、种球生产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
茶叶在特色农业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由于云南茶叶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较好和生态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所以云南茶叶发展潜力很大,经过GM(1,1)预测和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牛奶在这一阶段的关联度排序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有以下原因:畜牧业的制度改革;省政府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的号召;技术进步的应用,使得深加工全面实行。
烟叶的影响大幅下降,与国家对烤烟、卷烟实行“双控”的实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蔬菜、橡胶、水果、肉类、甘蔗等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不大。这些产业在云南发展已久,发展空间已经非常小。
三、结论和建议
1、云南省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007年,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水果、花卉等10种优势特色农产品面积达到3650万亩,产量大幅增加。
2、橡胶、蔬菜、茶叶、烟叶是目前影响特色农产业的主要因素
由于这些产品深加工不足,所以未来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深加工基地,对这些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包装和宣传,以稳固其地位。
3、鲜切花是未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云南依然要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内容,加强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环境条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使花卉产业长足、迅速的发展。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实现农户有能力接受科技进步的手段;其次,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农户接触到并且能够使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在此基础上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产品规模效益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云南省情编委会主编:云南省情[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