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5:07
序论:在您撰写科研能力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科研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心理学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它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可分为不同种类,在心理学中,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有效地掌握知识和顺利完成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即使最简单的活动也少不了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而顺利完成科研活动所必需的科研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综上所述,技术机构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响技术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并确保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特殊能力。
二、科研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
技术机构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只会墨守陈规,固步不前,谈不上发展。创新可分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研活动本身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鼓励技术机构参与科研,就是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2.科技兴检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行政执法和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因此,技术机构推进科技兴检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纺织服装产品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产品可能存在损害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的有害物质或者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缺陷,作为检测部门应准确无误地发现产品中存在的不合格因素,这就要求技术机构紧紧围绕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切实增强科研技术水平,把科技兴检落到实处。
3.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一些国际知名检测机构纷纷进驻我国检测市场,并占据了大量的外贸出口检测业务,同时逐渐向内销的检测市场渗透。这些检测机构之所以受到国际上的认可,是因为他们拥有优质的服务、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作为国内技术机构,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4.职责履行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质量检测方面,政府和社会对技术机构的要求已不局限于做几个实验,出几份检验报告之类的简单工作,技术机构不仅需要解决已发现的质量问题,更要关注潜在的质量问题。履行内容也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针对新形势,技术机构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加强科研能力建设,提高自身服务本领,更好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
5.完善标准的需要
目前国内检验方法标准还存在许多空白,也有部分检验方法缺乏科学依据,不易操作,有些产品标准内容脱离实际,在工作中很难实施。这就需要技术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优化或修改方案从而促进标准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标准进行深入地研究,提出优化或修改方案的过程就是一种科研活动。
三、科研建设的现状
1.科研能力普遍偏低
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能力建设总体起步较晚。由于受人、才、物的限制,长期以来底子较薄,况且,前几年机构的发展重心主要在业务创收上,没有很好地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科研能力上普遍表现出来的是基础差、水平低等特征。
2.旧观念制约了科研能力建设的发展
受陈旧观念的影响,有不少技术机构特别是县一级技术机构到目前还停留在就检测而检测的层面。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一线人员以完成上级下达的监督抽查任务和经济指标为主,机械性地完成各项检测任务,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去搞科研。平时也不注重经验的积累,缺乏对检验方法的钻研精神以及对检测方法优化研究的动力。
3.科研建设停留在表面,缺少成果
尽管近几年部分技术机构从思想上开始重视科研能力的建设,但由于受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真正从行动上、措施上加以落实,有些单位争取到了科研项目,但研究工作停留在表面的居多,少有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因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寥寥无几。
4.科研经费不足
就目前,技术检测机构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自身创收中的一小部分,上级部门和同级财政也没有将此纳入他们的补助或预算之列。因而,科研经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有的科研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层次进行研究,开发不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四、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1.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激励机制
首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技术机构从事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每年对各类技术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评比、颁发证书或奖金、与职工年终考核挂钩等等,以此来激发更多的技术机构投身科研的热情。
2.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
作为技术机构要在每年的收入中加大比例留取经费以保障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以各种渠道争取上级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当然,地方政府也应该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技术机构的科研能力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3.及时将好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
标准化技术归口部门可设置接收科研技术成果的途径,将好的技术成果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评审,以便将优秀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成国家或行业标准,这样,既完善了标准体系,同时也鼓励了科研成果的开发者,又可使全国的技术机构都能够尽快分享到先进技术成果所带来工作上的便捷。
4.加强科研成果交流,互相学习心得与经验
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的科研成果交流会,将在科研上取得一定成果的单位或个人作为典型,在大会上各自介绍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供与会的其它技术机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促进技术机构整体科研能力水平的提升。
5.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
实现技术机构与高等院校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赢互利。可以在相应一些大学设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作站”、“学生实训基地”或“联合实验室”等。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技术机构讲学授课,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学习,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
关键词 技术机构 科研能力 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1 科研能力的内涵
科研能力是人们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能力是心理学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它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特征。严格意义的科研必须有未知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即研究结论;有客观的资料,即“论据”;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要“系统”。技术机构科研是研究人员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科研是技术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关键在于帮助研究人员确立科研意识,把握科研技能,提高科研能力。综上所述,技术机构的科研能力是直接影响技术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并确保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特殊能力。
2 技术机构科研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科技兴检的需要。质检技术创新的策略主要包括领先技术、连锁技术、嫁接技术、组合技术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需要围绕全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目录,通过努力,基本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共享、公正高效”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深化技术机构的改革,利用技术机构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为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当前的质检行业面临着诸多竞争,一是行业内的竞争,主要包括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产品质量技术检验机构的竞争;二是来自外部的潜在竞争者,尤其是当前对于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要求的情况下,民营检验机构的出现,以及国外检验机构的不断进驻,促进了检验技术机构向正规化市场运作方向迈进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行业间或跨区域之间的竞争程度。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加强科研能力,提高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
(3)职责履行的需要。产品的检验是政府的职能工作之一,是政府依靠职权对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不法商家趁机谋取利益,或者由于产品提供者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导致了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污染,再加之政府监管部门的低效率、低质量、低技术等弊端,疏于对产品的质量检验,导致了市场上频频出现有关产品安全的报道。这对政府加强质量监督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加强科研能力,促进技术进步,是提高监督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技术机构科研建设的现状
(1)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近几年,随着上级对技术机构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极大部分技术机构将工作重心从埋头创收转移到了业务创收和能力建设并重。当然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多,科研能力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一个技术机构的整体技术能力的水平。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能力建设起步较太晚,在科研能力上表现为基础差、水平低等方面的特征,在发展的道路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我省技术机构的科研建设还是不容乐观,技术机构的科研能力还是比较薄弱。
(2)旧观念制约了科研能力建设的发展。省内很多技术机构还是停留在就检测而检测上,缺少对检验方法的钻研精神和鼓励对检测方法优化研究的动力。技术机构是检测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检测方法等科研项目的突破靠的是技术机构。尽管近几年省局提出了能力提升的要求,鼓励技术机构提升检验水平和科研开发,但由于受到旧观念和体制的影响,技术机构的主要任务基本上还停留在创收,以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
(3)科研建设停留在表面,缺少成果。尽管省内很多技术机构从思想上开始重视科研能力的建设,但是(下转第17页)(上接第11页)并没有从具体措施、行动上深层次地支持科研项目的建设。尽管有些单位争取到了科研项目,但是科研工作停留在表面的居多,少有深入细致地进行科研工作,省内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寥寥无几。
总体上讲,目前政策环境还没有形成支持科研建设的氛围,一种情况是技术机构没能力搞科研,另一种情况是有能力搞科研,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科研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层次进行研究,开发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 科研能力建设的可行性
随着近几年用人机制的改革,很多技术机构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充实壮大了技术机构人员队伍,使技术机构拥有一批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专家,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具备了科研开发的人才条件。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技术机构随着自身业务创收能力的明显增强和政府公共财政经费投入的较快增长,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些技术机构的环境和检测装备都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因此,技术机构内拥有的各种仪器和检测设备,为科研项目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再次,省局每年都有专项科研经费来支持省内技术机构积极申报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为科研项目建设提供了经费的保障。
5 科研能力建设的途径
(1)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激励机制。要调动技术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就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每年进行对各类技术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评比,颁发证书和奖金,与职工评优挂钩等,进一步激励更多的技术机构开展科研活动。
(2)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省局的科研经费仅仅是一种补助,是帮助减轻科研承担单位的经费负担,仅靠省局的经费补助还是不够的,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技术机构的科研能力建设。
关键词:科研单位 人才队伍结构 素质能力 能力提高途径 考核评估
1、引言
人才队伍是是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之本。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含量在科研单位的科研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对科研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单位管理水平,必须建设一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熟悉新时期科研管理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
2、科研单位管理队伍结构和能力
科研管理队伍担负着科研管理职责,是管理、保障和使用装备的主体,自上而下呈金字塔型,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者、组织计划者、专业技术人员。组织领导者处于金字塔型的顶端,负责搞好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主要为科研部门领导和专业所领导;组织计划者处于金字塔的中层,正确领会组织领导者科研管理思想、意图,负责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组织和督促专业技术人员落实计划;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和第一责任人,负责科研保障的具体实施。为保证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如下品质:
2.1 强烈的意识
要有自觉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督促各类科研人员明确在科研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牢固树立科研管理意识,切实履行职责,全面加强科研管理工作。
2.2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科研的管理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单机到系统,管理人员面对的是系统庞大的装备、复杂的多种信息处理。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会使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顺畅、更加高效。科研人要员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互相配合,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科研工作任务。
2.3 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科研管理者,不仅应熟悉科研工作,更应熟悉科研工作的特点、规律和科研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科研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知识越多,素质就越全面,工作能力和水平就越高,才能在工作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不断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
2.4 良好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体现科技人员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身体素质方面,科研管理者应当具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完成繁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强健体魄,旺盛的精力,持久的耐力。同时应当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有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顽强毅力和坚强信念,经得起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
2.5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装备操作能力
科技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具有良好的装备操作能力,在熟悉科研装备性能、原理、构造的基础上,着重掌握科研装备的操作规程、方法和技巧,以充分发挥科研装备所应有的作用。
3、科研管理人才能力考核评估
科研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管理、保障、传帮带及技术4大活动。管理活动能力体现在质量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器材管理等,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标准化技术,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及测试性设计技术,科研管理技术等。科研保障活动能力体现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服务保证活动的组织、协调。传帮带能力体现在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自身过硬的科研管理水平,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于人,帮助于人。技术活动能力体现在对科研装备的检测、故障诊断、拆装、调整和检验等,该活动是专业技术人员日常要进行的主要工作,涉及的主要技术有测试技术、计量技术、测试性设计技术、拆装技术、仪器仪表技术和故障诊断理论等。
看科研管理人才能力的高低不能仅看拥有多少博士、硕士和学士,还要看其有没有实际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不高,能不能适应科研管理岗位的需求,对装备管理人才能力进行考核评估,主要从法规制度落实、科研装备技术状态和经济性几方面进行。
3.1 法规制度落实
法规制度对加强和改善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考核各项科研管理法规落实情况的目的是使广大科研人员明确法规就是尺度,制度就是保证,树立法规意识,增强制度观念,自觉做到依法从事科研活动。
①岗位操作规程执行情况。岗位操作规程是装备管理人员正确操作装备的标准,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能有效延长保障科研装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事故发生的次数,使科研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②工作记录完整情况。工作记录是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装备的整体管理水平。详实地记录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出现的问题,必要的处理措施及验收情况分析等,这些记录都可以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其工作水平的判断提供参考。
③奖惩制度考核情况。奖惩制度考核既是管理制度的一个方面,又是维护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在科研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奖惩,既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又是强化管理氛围的有效途径。考察奖惩制度的考核情况,就是要求在科研管理活动中严格奖惩,从而在在科研管理活动中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增强依法科研的法制观念,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3.2 管理经济性
经济性指标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科研管理水平和经费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一方面用于考察科研管理使用保障维修费用的利用情况,另一方面在于促进控制科研保障维修费用,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经费的效益,用尽可能少的保障资源消耗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是众多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的一种,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主要参与者,也就成为了这三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科学研究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个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与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准确的找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全面提升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院校三大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实现。[1]
一、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
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且科学的发展战略,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强大的人才基础,进而才能够不断为社会输送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工作贯穿到院校教与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利用科研工作创办出具有独特特色的职业院校,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强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使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的高低可以利用科研工作的水平高低来衡量,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成为了其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与体现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教师从事并且能够完成科研活动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对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的提炼加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撰写成果的文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成果的推介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除了要体现在专著与撰写论文数量的多少上,更应该要能够体现出院校教育的特色,要做到对科研活动、教学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深刻了解。[2]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虽然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同时要注意到的是,现阶段内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并且其在各地区与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展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科研基础较差,这是因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院校或成人院校转变而成的,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都偏低,理论基础十分欠缺,进而就导致教师的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其次,教师的精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且院校中的专业越来越丰富,加上教师队伍的引进十分滞后,使得院校中很多教师的科研活动都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再次,科研方法教落后,只有以正确的方法来指导科研活动,科研活动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开展与成果,而我国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掌握到正确的科研方法,存在着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课题思路混乱等问题。[3]
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充分利用有效的内在因素
首先,教师要结合专业特长、专业建设以及院校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选择合适准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才能够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并提高研究深度;其次,教师要对科研活动保持高度的兴趣与积极性,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科研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来提高科研能力;最后要树立起学术规范意识,这是每一个学术研究者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学术道德,科研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效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保证自己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2、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motivations for university merger, studies proble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apacity construction after university merge,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Harmony and Love Principle.
关键词: 高校合并重组;科研能力建设;和爱原理
Key words: university merger;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apacity construction;Harmony and Lov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99-02
1 高校合并重组的动因
1.1 政府决策动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扭转了“条块分割”的办学局面,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教学体制,高校的合并可以促使这种条块分割的合并,中国的高校曾经按照苏联的大模式实施大规模的分裂。国家急需培养各专业后备人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多元化导致学科分出文、理类各类目学科来,之后又细分为各种单科性的高校。为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必须合理地配备教学资源,稳步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并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站在审视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高校的合并,政府的动机是明智的,学校的大规模分裂导致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同时部分高校的资源浪费又造成办学效益低下,归根结底是高校普遍规模过小导致的。政府提出的高等教育必须走提高规模效益的道路是主导高校合并的重大动力因素。所以,高校的合并推动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也是各单一学科高校合并为综合性大学的根本前提。
1.2 高校意向动因 虽然高校合并为综合性大学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但是高校自身也同时是合并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强大也在不同程度上有着强烈的合并意向。
高校单一的学科类目设置使得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单一的专业领域,不能培养出高级的创新性复合人才。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主力军,建立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促进学科综合化,是我国这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就大学本身来说,同样会出于一系列的考虑来和其他高校进行合并,有可能是求生存,也有可能是谋发展。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当下,能够建立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是提高我们国家总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新的市场体制使得高校在发展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规模小、办学条件低下等使各高校在激烈竞争的当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些学校会主动选择退出竞争市场而选择被合并为强大的高级院校,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而同时这也是新大学扩张的新过程。而另外实力稍强的院校在竞争中为了增强自己的发展水平选择并列合并成为具有强大的资源能力的综合性大学。高校也会自发的产生出合并的意向,希望合并后成为实力雄厚的名校。
2 高校合并后科研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合并后人员的运用问题是一个极具敏感的问题。科研能力成为社会的第一资源,而科研能力已高于物质资本,对于高校合并后而言,科研能力的合理运用在提高高校建设发展上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合并后在管理方面,高校科研能力的管理是最难驾驭的而其潜力又最大,同时也存在无法避免的敏感性问题,在调整人员、机制等方面会出现矛盾,因此解决员工心态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困难。
而合并后的高校相对在之前规模扩大了,综合实力稳定了,但是却在部分师资中滋养了“铁饭碗”的思想。高校最为重要的是师资力量的发展,它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好坏。合并后高校实力大增,师资力量重组,混杂的师资呈现为“象牙塔”似的状况,高校所处的环境比以前大大改善,且更加稳定,而师资结构相对稳定,行为也更加正规化、教学程序化、内容固定化,这样就缺乏了互通性,而不能立即对外界的变化作出较快的反应,因而丧失了竞争的能力。合并后各校各员工都有自己的期望值,各方之间的心理摩擦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合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长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科研管理的制度不规范 高校长期表现为求贤若渴,热衷于引进人才,但是在人才引进后任其自由发展,培养意识欠缺,很有可能使人才丧失信心,导致流失。在人员培训、工资管理和长期规划方面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建立激励机制、科研培养、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还有的存在科研能力使用过度,大量的投入时间、金钱。对于长年战斗在科教一线的人员忽视对其的进修培养。合并后科研能力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要在品德、质量相提并论的情况下,应严格规范人力资源录用、考核、培训、晋升等项目。
2.2 教学科研的行政化趋向 在合并后的高校中,权力的竞争往往高于学术,在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情况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着不同的职权等级之分,管理者有着必然的权威性。而行政化的指令管理往往只侧重于合法性,忽视了个人或其他因素,所以在实际上效率是不高的,行政化的趋向很明显。行政人员认为自己是管理者,而管理者人数多于教师,理论上,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主力军,而教师在这样的氛围里是没有地位的,官僚作风导致教师成为被管理者,原本应该服务于教师的行政人员反而变为管理人员。还有不少安排领导职务的做法,让教师的价值取向变为官位终于学术,遏止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打破了重知识、重科研的好局面。
3 基于和爱原理下的高校合并后科研能力建设策略
3.1 和爱原理对科研能力建设启示 在和合学中,和爱原理讲究各人、事物需要心存大爱,增加顾全大局和目标长远的意识,和谐理性,共同让大环境生长发展。用和合思想里面的和爱原理贯穿整个科研能力建设的大方向,建立合适的合并后高校科研能力建设管理制度、考核系统、教研人员的能力发展项目整合模式。
3.2 科研制度、组织管理 在合并高校科研能力管理中,“泛爱众,而亲仁”,高校要认真研究基于道义上的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并且加强对科研能力制度和组织管理的完善,使其真正被所有人认同,以更好的发挥科研能力的作用,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3.3 教研人员管理 和爱原理讲究德育治学,《中庸》中写道“唯天下之城,为能尽其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合并后的大学中教研人员的内部会产生矛盾,但是和爱原理能将矛盾化解,坚持至诚尽性,使教研人员充分发挥善性,感化教育,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理想。
3.4 科研能力考核系统管理 合并后的高校的科研能力的考核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最主要的是建立考核评价系统,对教研和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价。加强能力建设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合并后大量的杂乱人力资源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考核教研和管理人员任用、调配、升降职、培训、薪酬等该考核系统都是激励员工的强力手段,有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推进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其发展趋势[J].南都学坛,2010,30(01):129-135.
[2]陈柳钦.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动态分析(下)[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1(04):1-6.
[3]乐菲菲.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东岳论丛,2011,32(07):189-192.
[4]毋丹丹.人力资本理论对继续教育投资倾向的影响[J]. 继续教育研究,2010,(01):17-21.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定位 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教师是履行这三大职能的主体。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并且与其他两个职能的实现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为此,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履行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
一、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明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持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科研工作始终贯穿于高职院校“教”与“学”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例如,瑞士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依靠的就是科学研究。由此可见,科研能够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科研过程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科研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效果;科研能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就是说,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的“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职业教育与科技、科研的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学校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
但应当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科研工作的定位上应该是不同的。只有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的发展定位和职能要求需要其科研侧重理论研究,并以基础性研究为主。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从事一些理论研究,但和普通高校教师相比,理论研究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主攻方向。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应用型研究,注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应主要以科技开发、成果推广为主,而非“高、精、尖”的创造性研究,也不是进行基础性研究,而是将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又促进和带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到“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师的科研应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研究定位应体现在:一是科研课题要来源于实践,即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出现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入手寻找课题,找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二是研究过程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着重参与式的行动性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而且是为了行动而进行研究”;三是研究结果要运用于社会服务和教学实践。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结果一方面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要把研究成果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体现
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从事并完成科研活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应包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协调组织和团队合作能力、成果的文字撰写和成果推介能力等。
2.教师科研能力的体现。教师不同于专职的研究人员,因此不能用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其科研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撰写论文和专著数量的多少。结合高职院校承担的三大职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既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和优秀教师,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服务的行家里手,是“懂科研、善教学、能服务”的“三位一体”专家。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同志在一次高校工作会上说:“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合格的高校教师,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学校质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大学,都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任何情况,都不应放松对大学教师科研的要求”。这对于高职院校也同样重要。
三、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仍不尽人意,且存在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
1.科研基础差。目前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是从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的,其大部分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教师们以前接触科研活动较少,有些教师甚至不知道科研项目应该怎样做。
2.教师的精力有限。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较多,且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再加上教师的引进相对滞后以及师生比的限制,致使任课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课程门数与课时数过多,他们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导致教学和科研之间产生了冲突。
3.缺乏正确的科研方法。做科研是要讲究方法的,有的教师虽然课讲得很好,但却不知如何做科研,对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不了解;在申报课题的时候,存在着课题设计思路不清、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调研方法的阐述不到位等问题。
4.引进人才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些年,高职院校为了加快自身的发展,从其他高校和生产一线引进了一些人才,他们虽然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由于在求学阶段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对生产实践的了解,更缺乏开发与应用推广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人员,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理论功底较差,在课题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较为薄弱。
四、高职院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1.挖掘内在因素。一是促进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以及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要求,选准研究方向。只有选准研究方向,才能逐渐积累研究成果、增加研究深度。以项目申报为例,在申报项目时,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是项目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前期成果越多,审批立项的可能性就越大。项目主管部门出资立项的目的是申报者要在一定时间内产出成果、解决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找准自己的科研定位,促进其科研能力的增强。
二是苦练内功。科研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状况,这在客观上包括人的智商和情商,这是从事科研的基础;在主观上包括教师对科研的兴趣和付出,只有教师把科研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才会自觉地投入精力,也才会产生科研成果,这是从事科研的关键。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是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不断地付出,科研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将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是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学术规范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才能有助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及考核评价等压力,当前在学术界也存在学术不端的不良风气。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对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内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和查处规定,高职院校应强化制度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查处,引导教师通过正当途径和手段创造科研成果,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
2.创造外在条件。一是搭建科研平台。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掌握着丰富的科研信息,承担着为教师提供科研服务的职能。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立项,或邀请专家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等。其次要积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科研部门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院外横向课题的合作研究。通过参与院外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课题,使教师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向高水平的专家学习科研精神、方法和技巧。最后要建立“科研导师制”,鼓励学校的科研骨干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向其传授科研方法和经验,以此来提升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定位 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教师是履行这三大职能的主体。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并且与其他两个职能的实现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为此,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履行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
一、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明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持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科研工作始终贯穿于高职院校“教”与“学”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例如,瑞士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依靠的就是科学研究。由此可见,科研能够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科研过程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科研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效果;科研能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就是说,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的“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职业教育与科技、科研的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学校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
但应当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科研工作的定位上应该是不同的。只有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的发展定位和职能要求需要其科研侧重理论研究,并以基础性研究为主。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从事一些理论研究,但和普通高校教师相比,理论研究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主攻方向。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应用型研究,注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应主要以科技开发、成果推广为主,而非“高、精、尖”的创造性研究,也不是进行基础性研究,而是将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又促进和带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到“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师的科研应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研究定位应体现在:一是科研课题要来源于实践,即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出现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入手寻找课题,找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二是研究过程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着重参与式的行动性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而且是为了行动而进行研究”;三是研究结果要运用于社会服务和教学实践。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结果一方面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要把研究成果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体现
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从事并完成科研活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应包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协调组织和团队合作能力、成果的文字撰写和成果推介能力等。
2.教师科研能力的体现。教师不同于专职的研究人员,因此不能用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其科研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撰写论文和专著数量的多少。结合高职院校承担的三大职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既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和优秀教师,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服务的行家里手,是“懂科研、善教学、能服务”的“三位一体”专家。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同志在一次高校工作会上说:“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合格的高校教师,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学校质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大学,都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任何情况,都不应放松对大学教师科研的要求”。这对于高职院校也同样重要。
三、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仍不尽人意,且存在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
1.科研基础差。目前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是从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的,其大部分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教师们以前接触科研活动较少,有些教师甚至不知道科研项目应该怎样做。
2.教师的精力有限。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较多,且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再加上教师的引进相对滞后以及师生比的限制,致使任课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课程门数与课时数过多,他们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导致教学和科研之间产生了冲突。
3.缺乏正确的科研方法。做科研是要讲究方法的,有的教师虽然课讲得很好,但却不知如何做科研,对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不了解;在申报课题的时候,存在着课题设计思路不清、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调研方法的阐述不到位等问题。
4.引进人才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些年,高职院校为了加快自身的发展,从其他高校和生产一线引进了一些人才,他们虽然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由于在求学阶段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对生产实践的了解,更缺乏开发与应用推广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人员,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理论功底较差,在课题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较为薄弱。
四、高职院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1.挖掘内在因素。一是促进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以及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要求,选准研究方向。只有选准研究方向,才能逐渐积累研究成果、增加研究深度。以项目申报为例,在申报项目时,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是项目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前期成果越多,审批立项的可能性就越大。项目主管部门出资立项的目的是申报者要在一定时间内产出成果、解决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找准自己的科研定位,促进其科研能力的增强。
二是苦练内功。科研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状况,这在客观上包括人的智商和情商,这是从事科研的基础;在主观上包括教师对科研的兴趣和付出,只有教师把科研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才会自觉地投入精力,也才会产生科研成果,这是从事科研的关键。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是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不断地付出,科研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将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是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学术规范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才能有助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及考核评价等压力,当前在学术界也存在学术不端的不良风气。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对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内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和查处规定,高职院校应强化制度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查处,引导教师通过正当途径和手段创造科研成果,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
2.创造外在条件。一是搭建科研平台。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掌握着丰富的科研信息,承担着为教师提供科研服务的职能。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立项,或邀请专家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等。其次要积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科研部门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院外横向课题的合作研究。通过参与院外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课题,使教师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向高水平的专家学习科研精神、方法和技巧。最后要建立“科研导师制”,鼓励学校的科研骨干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向其传授科研方法和经验,以此来提升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