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报表的利润范文

时间:2023-08-17 17:35:03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报表的利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报表的利润

第1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内容;作用;利润操作;方法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仅能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大小,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财务状况,因此就需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是基于对这些报表和资料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在以及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财务报表分析是指通过比率、比较、趋势、结构、因素、项目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企业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从不同的方面反应了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分析、资产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包括企业资产构成分析、权益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三方面;第二,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如营运资金、流动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应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指标上,如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第三,资产运营能力分析主要分析企业资产周转能力的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第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分析反映企业盈利的能力的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销售额利润率等。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现金流量表分析的作用。企业现金流量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状况。现金流量的状况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此,应切实充分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种种状况,进而,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和通过外援筹资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总结来说,把握好了现金流量这一“血液”,才是企业维持、发展、壮大的根本。(2)利润表分析的作用。企业利润表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一定期间内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由于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均是围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为中心进行,因此,应切实做好企业利润表的有效分析。企业利润表不仅仅反映出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还充分记录了企业的各项收支费用等,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利润表中不同时期的比较数字,还有助于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获利能力,为企业经营者更好的做出未来经营计划提供了基础保障。 (3)资产负债表分析的作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分析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企业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企业投资是企业进一步强大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有效分析有助于帮助财务管理层准确的分析资产类项目,了解企业投资活动的结果。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投资和企业融资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导因素,而企业融资为企业投资提供了基础保障,为推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利润操作方法

1、通过应收和应付款的利润操作。应收与应付款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商品购销有关的应收?应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等;另一类是与商品购销无关的应收?应付款项,包括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利用应收账款调节营业收入的手段早已被广泛使用,其方法是:在本年底虚开发票,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到次年底又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将其冲回,使本年营业收入虚增?如果是为了隐藏部分收入,则可推迟开票,将营业收入藏于预收账款之中?除此之外,企业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有的企业却未按规定计提坏账,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2、利息费用资本化。利息资本化是为了满足收入与成本相配比原则的需要,但在实务中,不少企业将它作为一种操作利润的手段。企业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作利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利润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3、运用财务核算和财务估计方法变更的利润操作。(1)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减少当年利润,而以后年度冲回减值准备时则可以增加当年利润。某些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先前提取大额减值准备,以后再以各种名义说明那些已减值资产逐年恢复了原有价值,因此冲回已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至于资产的减值与增值本来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主观问题,提取减值准备为以后增加利润提供了来源。此外,有的企业对存贷计价在先进先出与后进先出法间变动等。(2)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各自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和标准,但有的企业却无视这些条件和标准,对长期投资随意在成本法与权益法间变动。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如果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相同,则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3)折旧年限和折旧计算方法的变更。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改变折旧计算方法,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低估资产价值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因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作利润的重要手段。

4、应用资产重组的利润操作。很多企业通过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战略转移的一种方法,但因资产重组需要将企业某些以历史成本记账的资产转化为现实价值,所以,为原资产升值留下了想象空间,导致资产重组被滥用。近年来。不少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将原以历史成本记账的资产转化为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巨额利润?这种方法在上市公司中被广泛用于利润操作。典型的做法是:凭借关联交易,用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闲置资产,以大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与其国有控股母公司的优质资产交换或向其国有控投母公司出售,从而获得巨额利润。

结束语

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企业利润操作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苏芳.浅谈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报表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4

第2篇

    关键词:会计报表;利润操纵

    一、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义和作用

    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是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信息来源。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我国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财务会计报表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改善经营管理,为国家经济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也为投资者和经营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有用信息。

    二、利润操纵重大事件及现状

    继银广厦事件后,科龙事件引起了公众较为广泛的关注。从科龙的财务报表可见,2000年亏损8.3亿,2001亏损14.76亿,而2002年净利润1亿。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科龙扭亏为盈是因为其在2002年大幅度转回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利润操纵,粉饰报表的行为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近年来,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漏洞,利润操纵等会计报表舞弊行为日益呈夸张化趋势,而且操作方式复杂,谋划周密,金额较大,甚至隐蔽化,以致审计风险增大,会计报表传递的信息失真,结果可能误导会计报表的使用者。

    三、利润操纵的动机

    企业冒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风险,出于各种目的,借助会计上的技术处理,进行利润操纵,人为地对利润进行虚增虚减。可能有以下几种目的:

    (一)争取IPO

    根据《公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业绩不良的企业,为了争取上市的机会,不得不粉饰报表,使报表传递经营优良的信息,骗取上市资格。

    (二)追求良好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用

    在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为了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商贸往来中的信用,企业有虚增利润的现象。

    (三)避免退市

    《证券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3年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如果退市,企业将失去在二级市场公开筹资的资格,其股票也将不能流通,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会在报表中“改善”经营业绩的体现,最为典型的例子有*ST星美,两年亏损,紧接着调整出下一年微利,逃避退市。

    (四)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

    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往往和企业业绩挂钩,在有些激励机制中,经营者往往持有公司的认股权证,出于追求行权时收益的考虑,经营者会在行权期前拉伸公司利润,使股价上涨。

    (五)偷逃税款

    利润操纵能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四、利润操纵的方法和途径

    (一)操纵收入

    1、虚增收入。比如通过应收账款调节,年末时虚增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来年再借销货退回冲回,再如集团内部交易并由子公司向第三方销售,集团再从第三方购回,避免了合并报表时集团内部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2、提前或延期确认收入。比如房地产企业通过完工百分比法不恰当应用实现提前确认收入,而有些企业则为隐藏收入,推迟开具发票,将收入归入预收账款科目。

    (二)操纵费用

    1、虚增利润。会计制度规定,为构建固定资产发生的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予以资本化,之后的借款利息支出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在不结转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的同时,将利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减少了当期财务费用,虚增了利润。

    2、待摊费用任意摊销。待摊费用是一项已经发生的费用,应根据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在规定期限内,计入当期损益。有些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减少摊销,甚至不摊,有些变相计入其他成本费用科目,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

    (三)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

    1、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基础。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当选择了其中一种方法后不得随意变更。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企业找寻理由将成本法核算变更为权益法核算,增加当期利润。

    2、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年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很多,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方法通过计提数影响利润。比如,加速折旧法前期计提较多折旧额,抵减了较多利润,后期计提较少的折旧额,使后期利润增长较快。

    3、存货的计价方法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影响销售成本,进而影响营业利润。企业可能选择不恰当的存货发出核算方法,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利润。

    4、资产减值准备的调整。会计制度规定,存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减值损失的提前与推迟给利润操纵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比如,企业可以在盈利年份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以备在预期亏损年度转回减值损失,扭亏为盈。

    (四)关联方交易

    当下,关联方交易越来越频繁。其类型主要有购买或销售商品和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租赁、等。比如,为降低税负,将利润从盈利一方转移到亏损一方,将利润从高税负一方转移到低税负或是免税一方。比如,关联方之间融资租赁和售后租回等业务在工程机械行业的灵活应用。

    五、识别和防范利润操纵的建议

    对于报表使用者,应该持谨慎的态度看待财务会计报表,尤其是在借以做出经济决策时,更应该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以识别和防范利润风险。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应用趋势分析法研究会计信息

    连续观察若干年的财务数据,关注异常变动。财务报表数据的变化通常在合理的范围,并能通过该年度的业务等解释该变化。如果变动异常,且无法合理解释,则可能是由于人为原因进行了操纵。

    (二)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关系,揭示报表中各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财务报表的总体构成。例如,现金流量结构分析就是在现金流量表有关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的构成,及现金净流量的形成方式。

    (三)财务比率分析

    会计报表中的数据有许多是存在着内在勾稽关系的,同时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数量对应与约束要求。比率分析就是依据报表中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率分析应用广泛,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获现能力进行评估。

    (四)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收益

    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不良资产为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调整后的每股净收益剔除了不良资产因素,使计算所得的数据更贴近实际情况。

    (五)关联交易分析

    关注财务报告关联交易的相关披露,了解关联方交易的业务,剔除与关联方交易产生的利润,得到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对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评估,以进行相关决策。

    (六)注意审计报告

    关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若出具的不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更应该关注审计报告中的说明段和意见段,因为在其中集中反映了重大重要的错报风险,能给予报表使用者提示。

    参考文献:

第3篇

三、利润变化分析营业利润2012 至2016 年度分别增长12669、18380、17930、42269千万元。分别增长了116.9%、78.2%、42.8%、70.67%。随着特许公司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经营管理没有跟上扩张的速度,使得营业利润的增速有下降。甲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下降,营业成本增长率上升,应该导致利润增长率下降,可是从报表中看出营业利润增长率不降反增,可见企业经营状况跟报表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存在不符之处。上季度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其营业利润和净利润下降5066、37578千万元。2012-2016年度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从23702降至18636降幅达到21.37%。而第三季度营业利润由25007下降至11840千万元,营业利润降幅达到52.65%。在2015年至2016年我们可以发现,甲公司的营业利润下降的比率在扩大,也反映出公司这一段时间经营状况开始下滑。甲公司在第一季度是宣布停运某部,并且一次性记入了3500万至4000万元的费用,此外由于新开的公司经营不善,计划关闭3家也导致700 万至800万元的费用入账。大量的费用入账导致2016年上季度甲公司的净利润为负24438千万元。四、资本结构及企业管理1.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甲公司的股东权益比例从2012年到2015年分别为45.5%、72.3%、73.5%、66.6%,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甲公司在融资决策中既有债券融资又有股权融资,但2012年刚上市股权比例比较适中,随后股东权益比例增大说明企业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不断增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在不断增强,同时,也说明了企业没有积极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来扩大经营规模。

2.资产负债比率

甲公司的股东权益比例从2012年到2015年分别为54.5%、27.7%、26.5%、33.4%,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公司的偿债能力还可以满足债权人的要求,债务资本较少的前提下企业不能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融资。另一方面,企业夸大资产导致资产负债率较低,甲公司将特许经营权的收购成本记为无形资产并且不给予摊销,不符合谨慎性要求,夸大了企业资产导致负债份额相对较小。

3.资本回报率2015年1月公司花费4千万元股权收购MM公司,在收购过程中产生的商誉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给予摊销,但是公司没有相应的处理,虚增了利润。并且在收购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公司也视而不见,公司最高执行官收购后离职,公司没有及时查明原因,以及其中的问题所在,并且做出了不可思议的举动,付给执行官500 万元,并且记在无形资产当中,这样的做法明显违背企业规范,却没有机会发现指出,可见企业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甲公司的投资回报率由两年前在收购之前的18%降低到了10%。

第4篇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 母公司 利润分配

一、正确理解“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涵义

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股改等阶段曾承诺公司未来几年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几。这里的“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是合并口径还是母公司口径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在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因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重大变革,使得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与母公司利润差距加大,其分配结果会有较大差别。不同的分配基础, 公司利润分配结果会大不一样, 对投资者中大股东及中、小股东、债权人等各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影响也就不同。笔者认为,“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应该指母公司的可供分配利润。

二、理论基础

《公司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公司是企业法人”, 即“公司”是一个法律主体。进行利润分配的主体是法律主体,母公司报表的主体是法律主体。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相比, 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对象通常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 是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不是法律主体。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当年实现可分配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 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3 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相协调, 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因为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并入体现为实质上的权益法, 在母公司的日常核算及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对该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以使信息反映更加全面、充分;二是可以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 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三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相协调。

当公司本身有子公司从而形成企业集团时,母公司法定利润分配基础应该是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但从经济实质角度而言, 因为子公司实质上处于母公司的控制之下, 仅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为基础并没有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为充分反映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 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 母公司向其股东分配股利时还应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当年的税后利润。

企业集团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 但由于合并财务报表能够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母公司应当编制母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 同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综合上述,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母公司同时提供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由于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 而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是实质上的权益法, 以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对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处理等, 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的两个税后利润数字一般是不同的。在对母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进行分配时, 在不超过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总额的前提下, 应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三、实务操作

利润分配在实务操作中区别以下两种情况:当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大于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则应该适当少分配一点;当母公司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小于合并财务报表上当年的税后利润, 则可以适当多分配一些。这样的做法既遵循了法律的规定, 又充分反映了母公司的实际分配能力, 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要求。

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日常核算及母公司财务报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为了避免在子公司实际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之前, 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但同样需要政策规范予以避免的是, 实践中也有子公司有利润却没有合理理由将其长期留存在子公司而不分配或分配很少, 这样做往往是体现了母公司, 准确地说是母公司大股东的利益要求, 但对母公司的少数股东的权益影响很大, 特别是对控股型母公司而言问题更为严重。母公司的少数股东长期不能分享子公司经营成功的好处, 长此以往, 将严重挫伤母公司少数股东投资的积极性。为了维护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公司应权衡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统筹兼顾的进行利润分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盈余管理 合并财务报表 母公司报表

一、引言

由于盈余信息在现代契约中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截至2009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市上市公司(包含B股)有1826家。在2008年公布的175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1679家公司同时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占总数的95.62%。可见,合并财务报表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报的主要形式。而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过程中,因为需要对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与母公司报表进行合并抵消,因此存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之前实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的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否因此发生变化,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动因。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黄菊珊、陈小培(2008)认为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限制盈余管理方面加大了判别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难度,作用是消极的。朱桂芳等(2008)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下从合并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合并范围与合并日期的确认等方面探讨了合并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的手段。现有研究结果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分析,并没有做出明确结论;而仅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角度,无法准确得知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无法帮助准则制定机构了解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目标在于定量分析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判断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假设母公司与企业集团的盈余管理程度应该大致相同;而现实中,母公司、子公司与企业集团在不同的战略定位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盈余管理水平。从技术上来说,合并财务报表为不同战略定位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而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双重披露” 制度,即同时公布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可以对比研究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以此作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判断指标。本文首先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采用盈余分布检测法考察2004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利润率的异同;其次使用调整KS模型计量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以此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进一步考察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准则变迁前后的差异。

(二)研究假设 由于现有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满足了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的需求,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合并财务报表在提供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同时,也常常因为在其编制过程中会计信息被重新处理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减少。由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广泛使用,笔者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应比母公司财务报表有更明显的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各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更明显

前文研究已经证实,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现象更明显,但未能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度量。因此本文将首先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为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在盈余管理程度上的差异,将对第一步计算得到的指标进行对比检验,以考察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2007年至2008年间和2004年至2006年间)内,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以及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两类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差异。因此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会计准则变迁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3:会计准则变迁使得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4: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后,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假设5: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三)研究方法 为验证假设1,需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对比。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是对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分布的观测,可以通过观察报告盈余在某些临界点(如零点、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等)附近的分布频率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利用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可以对企业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进行有效观测。因为如果没有盈余管理发生,则所有公司的报告盈余应该呈正态连续分布;而如果进行了盈余管理,则会在临界值附近有明显的不连续分布。在我国已有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围绕ROE达到配股临界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随着证监会对配股政策由“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以上,但每年不得低于6%”调整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李远鹏等(2005)的研究发现,原有的“10%现象”已经不明显,而出现了“6%现象”。为验证假设1,首先本文将计算样本公司各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并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进行分布检验。如果假设1成立,使用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ROE应该比使用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有更明显的“6%现象”。

对假设2和假设3的验证,需要对比两类报表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2和假设3成立,则在两类报表的对比中,变迁之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将大于变迁之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假设4和假设5的验证,需要对比在两个时段里,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4和假设5成立,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内,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则可证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验证假设,首先本文将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再进一步考察不同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因此证明本假设需要首先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进行计量,再对变迁前后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均值差异检验,以验证假设。

(四)研究模型 本文研究采用夏立军(2003)中使用的调整KS模型对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计量。调整KS模型使用截面数据对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模型如下:NDAi =α1(1 / Ai)+α2(REVi/ Ai)+α3(COSTi / Ai)+α4(PPEi/ Ai) (1)

其中:NDAi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应计利润,REV 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收入,COST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成本,PPE 是公司i当期期末固定资产价值, Ai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α4 是行业特征参数。这些行业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不同行业分组的数据进行回归取得:ETAi/Ai=α1(1/Ai)+α2(REVi/Ai)+α3(COSTi/Ai)+α4(PPEi/Ai)+?着 (2)

其中,a1 ,a2 ,a3 ,a4是 α1,α2 ,α3 ,α4 的最小二乘估计值,ETAi是公司i的总应计利润,根据夏立军(2003)的研究,本文使用GAi代入,GAi等于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着i 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同上。最后,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Ai-NDAi (3)

其中,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包括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TAi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因此在对假设2至假设5的验证中,首先将使用KS模型分行业计算各年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

(五)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分析,对假设1的验证所选取的样本为非金融行业2004年至2008年度A股上市公司,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对只有单独财务报表的公司予以剔除。在将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分别进行计算处理后,剔除数据不全等客观因素。

由于基于假设2至假设5检验的调整KS模型需要分行业估计特征参数,因此本文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择样本数最大的六个行业进行研究,由于制造业样本数量占上市公司的60%以上,因此对制造业按照二级分类进行筛选。本文研究所选样本为: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药;服装、纺织、皮毛;批发和零售贸易等六个行业。由于计算过程中需要涉及上年资产、收入、成本、固定资产净值等数据,因此数据中将剔除数据不全和当年新上市公司。以上6个行业的有效样本数和样本分类统计见(表2)。本文研究所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省略)的年报数据,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xcel、SPSS。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ROE和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ROE的描述性统计。在2008年母公司报表的描述性统计中,均值异常偏高是由于受其序列的最大值影响。在剔除该最大值后计算样本均值,得到均值0.00599,较其他年份偏低。2007年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均值为0.2385,受最低值比其他年份较高的影响,均值较大。在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ROE极差有明显提高,极差是指序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绝对差,代表了该序列的分散程度。这表明在准则变迁之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差异变大。同时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合并报表的极差大于其母公司报表极差。为更直观观测ROE的分布特性,本文对其做频率统计以发现其是否在临界点有明显的高频分布现象。在对各年度样本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ROE进行计算后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行观察,结果见(图1)至(图5)。由于ROE分布较为分散,频率统计时在ROE高于50%和低于-50%时组距取0.5进行统计,对低于50%和高于-50%之间的ROE组距取0.02进行统计,以此获得在该区间内净资产回报率更为详细的分布。直方图中首尾翘起与组距增大有关。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各年的ROE在[0%,10%)区间范围有明显的集中,在准则变迁前后均如此。因此可以认为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均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同时对比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4%,6%)范围内连续多年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ROE有更明显的集中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同时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在负值区域比合并财务报表有明显增加,而2004年至2005年在该区域则相差无几。两类报表所有期间的ROE在[0%,10%)之间都有明显突起。由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ROE分布应该大致相当,即使个别公司可能因为企业集团的整体业务与母公司业务有一定差异而导致两类报表资产回报率有差异,但在总体上均应服从正态分布。但观察以上五年ROE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前的2004年至2005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0%,10%)内有明显凸起;在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负值区域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这三年的母公司财务报表ROE已经近似正态分布,但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该区域内却依然分布很少。由于2006年已经新会计准则,2006年处于过渡时间段,不能完全代表会计准则变迁前的ROE分布。因此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不存在明显的以“6%”为分界线的ROE分布,笔者认为这与近年来融资渠道拓宽,配股作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使得某一年的ROE尽管不能达到6%的配股及格线,也可以因为其他两年有较高的ROE而使得三年平均ROE达到6%。因此ROE的分布检测只能对盈余管理的存在有指示作用,并不能确切判断其程度如何。本文将通过调整KS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对此加以研究。

(2)盈余管理程度描述性统计。对以上样本数据分行业代入以上公式可得到样本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由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正负代表了操控性应计利润调整的方向,其绝对值代表对利润的调整程度,绝对值越大代表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大,即对报告盈余的管理程度越大。对六行业各年均值作折线图见(图6)。通过对六行业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和对比可以看出,操控性应计利润总体在不断增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上升。在2007年度,即适用新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年度里,操控性应计利润有明显上升。表明会计准则的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机会,导致盈余管理程度大幅上升。从(图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在2004年并不明显,在2005年至2006年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合并财务报表,而在2007年该差异开始减小,在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远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由此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盈余管理重点在向合并财务报表转移;特别是新准则实施以来,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趋势逐渐显现,合并财务报表已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两独立样本t检验 由于计算得到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体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对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为检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笔者将研究样本分为四类,见(表4)。为验证假设2、3,分别对样本Ⅰ、Ⅱ和样本Ⅲ、Ⅳ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分别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盈余管理程度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会计准则的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为验证假设4、5,则分别对样本Ⅰ、Ⅲ和样本Ⅱ、Ⅳ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考察在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第一,对样本Ⅰ、Ⅱ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样本Ⅰ、Ⅱ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Ⅰ的均值高于样本Ⅱ的均值,即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364)。假设2得到验证。第二,对样本Ⅲ、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样本Ⅲ、Ⅳ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Ⅲ的均值高于样本Ⅳ的均值,即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2169)。假设3得到验证。横向对比(表5)与(表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提高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0.0364>0.02169),这与(图1)的结论一致,证明了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幅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第三,对样本Ⅰ、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样本Ⅰ、Ⅲ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但在10%的水平下显著(Sig. (2-tailed)=0.055),且样本Ⅰ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样本Ⅲ的盈余管理程度(均值差异=0.01312)。即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假设4得到验证。第四,对样本Ⅱ、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样本Ⅱ、Ⅳ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Sig. (2-tailed)=0.652),即可以认为旧准则制度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假设5验证没有通过。第五,对以上检验的结果总结见(表9)与(表10)。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假设2、3得到验证,即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假设4得到验证,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即在旧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印证了对(图6)的分析。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频率以及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研究,证明了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有显著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上升程度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且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在实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前,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存在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改进,以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例如可以增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内部交易抵消、合营及联营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等,特别是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及子公司盈利能力等相关信息披露程度,以利于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正确解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9XJA790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桂芳、宋希亮、杨远:《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研究》,《税务研究》2008年第11期。

[2]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第6篇

1.资产负债表

第一,我国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将企业的财务数据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分类,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式进行列示,左侧列报资产,右侧上下分别列报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这三大分类下根据各会计科目的流动性进行排列。这样形式的排列无法将三大财务报表进行横向比较,例如现金流量表中的某些现金流入的来源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找到对应项;利润表中的一些收入也无法得知是资产负债表的哪些资产或者负债创造或者融资。这给报表使用者在使用报表过程中,造成了不便。

第二,资产负债表内信息本身存在问题。我国传统的财务报表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这样的模式不利用实现报表的可理解性。其一,资产负债表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利于报表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盈利能力比较感兴趣,但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信息并不足以使他们有效规避风险,从而使投资决策收益最高;其二,对所有经济业务都不加以区分地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双重计量模式,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从报表中得出有用的信息,降低了报表的可理解性和使用效率。

2.利润表

传统利润表对收益、成本以及费用的划分界定不明显。在编制利润表时,企业的筹资活动、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均计入利润表的损益内,这影响了报表之间的可比性,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都无法在利润表中对应,不便于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分析。而且,对于企业而言,经营活动更能体现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由筹资和投资活动而产生的收益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报表使用者根据利润表做出的决策可能出现失误。

3.现金流量表

第一,传统现金流量表与传统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没有太大的关联,它是根据企业三大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记录编制而成,传统的现金流量表按照功能划分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均是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划分,这严重影响了报表之间的可比性,现金流量表上的流入流出在其余两张报表上找不到对应的项目,这样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

第二,现金流量表对现金流量的划分不够明显,划分时具有主观性。很多现金流量的发生不确定是哪个活动中所产生的,比如所得税的发生,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中均存在所得税的发生,但其现金流量的划分很困难。因此现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并不科学准确。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列报的调整

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

1.管理用资产负债表

以传统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金融性资产,负债分为经营性负债和金融性负债。恒等式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为“净经营资产=净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净资产=经营资产-金融资产”。

2.管理用利润表

以传统利润表为基础,将企业损益划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同时按照平均所得税率分摊所得税或者严格按照比率计算应负担的所得税。基本公式为:“净利润=税后经营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3.管理用现金流量表

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与前两张报表不同,其依据不是传统现金流量表,而是直接根据管理资产负债表和管理用利润表的信息填制而成,具有较高的可比性。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左列为实体现金流,体现经营活动的成果,又称自由现金流。

三、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优势

1.管理用财务报表将企业活动划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有利于提高报表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所有项目都按照功能进行划分,使这三张财务报表都具有相同的划分依据和列示顺序,增强报表之间的可比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加高效的提取报表的有用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更准确的分析。

2.管理用财务报表更加重视现金流量的产生,相比于传统财务报表对利润的重视,更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规避风险。葛家澍,陈少华指出,重视利润而轻视现金流量是传统财务报表的不足。管理用财务报表有效地规避了这样的缺陷,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分析和决策,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管理用财务报表改进了杜邦分析体系。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具有资产利润不匹配,财务杠杆计算不准确等缺陷,而管理用财务报表中对企业的活动进行了进一步划分,金融活动和经营活动的划分使杜邦分析法更加完善和准确。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公式由“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变为“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杠杆贡献率=净经营资产利润率-净利息率+净财务杠杆”,“净经营资产利润率=销售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四、管理用财务报表在企业中的作用

1.使用管理用财务报表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现金流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监控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管理用财务报表中对现金流量更细致的划分,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掌握企业现金流量的流向,并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产生和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再加之管理用财务报表之间更强的可比性,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2.管理用财务报表便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企业使用管理用财务报表后,采用改进的杜邦分析体系,便于计算一些信息含量更高的指标,所得出的财务指标更加准确,利用这些更加科学的比率,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做出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

五、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不足

1.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可操作性较低。其一,管理用财务报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会计人员还没有能够全部接受这种新的财务报表体系,适用范围比较窄;其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准确编制需要会计人员对企业业务的深入了解,而企业业务具有多元性,对于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划分不够准确,因此造成管理用财务报表中数据的不准确性。

2.管理用现金流量表的填制不够准确。传统现金流量表中,企业活动划分为筹资活动,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三大类,相比于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其实三大类企业活动的划分更为准确,由于部分现金流量的缺失,管理用财务分析的结果会产生重大漏洞。

第7篇

关键词:公司 财务报表 粉饰 治理

引言

公司财务报表经常会增添一些粉饰,这些粉饰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倘若我们在公司会计报表中增添粉饰的话,就会导致公司的财务信息不符合公司财务实际情况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会给公司财务报表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带来一些麻烦,他们按照公司财务报表去判断公司财务状况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决策和判断,同时它也会导致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和防范。

一、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目的

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目的有很多,具体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为了公司的绩效考核而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企业在对经营业绩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经常会以公司的财务指标为基础,企业高层经常会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去思考企业的扭亏或利润的完成情况、关于企业的其他一些利润率或投资回报率等都是经营业绩考核的指标,公司高层在对所有的财务指标进行计算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为依据,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地位或者获得更多的奖金福利就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的包装或者粉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为了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是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动机之一。

其次:为了逃避或减少税收而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企业经营获利后要向国家税收部门缴纳一定的税费,税费的高低和公司的获利情况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国家税收,或者为了做到偷税、漏税、推迟甚至减少纳税而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有些国企或者上市公司,为了某些证明自己盈利能力的目的,也对公司的报表进行粉饰,他们是故意夸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多交些税收,这样就对公司的利润进行了虚构,从而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资金筹措和股价操纵的目的。

再次:为了发行股票而故意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有首发股和配发股,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后企业要实现三年的连续盈利,同时公司的业绩要表现良好,这样才能够顺利通过证监会的审批。这样为了更多地去募集资金提高自身股票发行的价格,企业就会不自觉地对自身的财务报表进行一定的粉饰,这样就能够塑造企业业绩良好的形象,如果企业想要进行配股,也有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情况,因为配股要求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保持在百分之十以上,好多上市公司就死抱百分之十的目标对股票进行配送。

最后:为了获得银行的商业信用或者获取银行的信贷而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往往需要获得银行的贷款,要想获得银行的贷款,企业就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否则就不能再次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所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银行自身处于风险因素考虑,往往会对自身进行自我保护,他们喜欢把资金贷给一些实力雄厚,并且经营获利状况较好的企业,这样企业为了证实自身实力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就对自身的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二、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和识别方法

公司财务报表的常见粉饰方法有三种:

第一:利用资产重组对利润进行调节。好多企业为了扭亏为盈,往往对自身的资产进行重组,资产重组本身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完成企业的战略转移目的,但是在目前市场比较混乱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滥用资产重组,资产重组已经不是过去人们心中的资产重组的概念了,一提到资产重组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词汇“做假账”,因此好多企业利用资产重组的借口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第二:利用虚拟的资产挂账对利润进行调节。虚拟的资产就是并非企业真实的资产,但是这些资产却被企业利用财务报表粉饰了进去。

第三:通过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在我国好多的产权交易市场还欠发达,在股权投资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会计规范,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企业或公司利用股权对利润进行调节的情况。甚至有些企业利用成本法或者权益法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有三种,分别是:

第一:现金流量分析法。对于一些没有现金流量的利润是一些不可靠的利润,我们可以通过对企业现金净流量和企业的净利润做些对比,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确认企业是否存在财务报表粉饰现象,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其财务报表存在粉饰现象。

第二:关联交易剔除法。企业的利润和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与企业相关的一些其他企业,因此在公司财务报表中肯定会存在有与其相关的一些交易的定价政策,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交易是否等价来对其报表进行是否存在粉饰的分析,通过把一些上市公司和其母公司合并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总额低于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许多,那么我们就能判定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存在有粉饰现象。

第三:异常利润剔除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企业利润总额中的其他业务利润进行剔除,这些剔除的利润包括企业的投资收益、营业收入和企业的补贴收入等,通过剔除以后来关切企业的利润将能够发现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有一些粉饰现象。

三、治理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一些方法

第一: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经理层收益和企业的长期业绩挂钩,让企业精力层把精力转向关注企业经营方面来代替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粉饰的动机。

第二:对企业经理层开展诚实守信教育。诚信守则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的基础。制度的制定往往落后于实践,只有靠加强道德建设,才能规范制度。

第三:加强外部监管,提高造假成本。有效的监管制度对制止财务报表粉饰是有效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唐宁.会计报表和分析事物[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