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58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学的研究问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房地产市场的唯利性主要是指地产商往往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并重视眼前利益的实现。一般情况下,地产商都不愿意投资那些风险大、周期长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恰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利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解决,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保障性住房由于限制的互相,开发商并没有最终售价的决定权,最终是依据政府的回购价格或者是公开定价销售的,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普遍比较低,和普通商品房来讲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房地产市场所存在着的这种唯利性,使得地产市场不可能自发的去为社会开发保障性住房。
二、经济法视野下的政府对地产市场的调节方式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基于有限政府和契约自由的原则,市场本身能够自发解决的,政府不应当干预。这是目前现代经济法对经济领域谨慎干预的重要要求,也就是说政府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忘记市场在经济调节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政府在进行市场干预的时候仅仅只能是一种辅的角色,不能够跨越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当然在经济法的视野下,谨慎干预并不意味着不进行干预,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政府应当伸出有形的手。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住房的需求,也才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一般政府主要从以下领域进行市场经济的调节。
1.去除影响市场机制发挥的障碍
在实践中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地产商,因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所以在局部市场有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加热衷进行卖地,地产商则疯狂的进行囤地,尽管这些土地价格很高,但最终都要被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这是导致目前房价虚高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房屋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材料费、土地出让金和其他的一些杂费所构成,这其中土地出让金是房屋成本的主要方面。这种行为的不断出现,造成了较为那种的后果,国家在开展市场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排除各种市场的障碍,为市场的发展营造出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2.投资和经营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经营规模比较大,利润的回收周期也比较长,对于保障性住房,民间资本一般都不愿意进行投入。加上房地产市场本身所具有的逐利性,我们不能指望地产商放弃自己的利润来主动建设保障性住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要主动投资和建设保障性住房,这样才可以保障广大群众的住房需求。虽然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固然可以成为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主体,但是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经营方式上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比如政府可以对投资保障性住房的地产商给予土地出让金的优惠,可以采取回购的方式的获取保障性住房等等,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国家投资保障性住房有效保障住房制度的重要措施。
三、小结
关键词:大学生 经济危机 就业 素质
【中图分类号】G 42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2012年6月11日,麦可思公司了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一是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二是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三是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需求下降,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种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且不说今年公务员和研究生的报考录取比例,单今年从10月份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多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就足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
自2000年我国大学进行大规模的学生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现象不会再有了。一是近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是很大的;二是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导致当今大学生的滞后就业。三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此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希望。当前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化解就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社会方面。一是学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人才市场由人社部门管理,户籍由公安管理等,致使多头“部队”管理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导致就业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二是就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致使外地学生出现就业难。三是学生选择自主创业门槛高、手续繁琐、创业资金不能够贷款,赋税项目多。四是就目前来说就业渠道一般都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招聘会、就业网站等等,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的需求。
2、用人企业方面。近年来的经济危机造就企业发展的不景气,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是经济危机时期效益好的单位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在用人方面设置“门槛”过高,影响学生就业。二中小企业由于受经济危机的打击,为了追求实用和低成本裁减员工,不利于学生就业。三是一些私营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无法享受“五险一金”,加上起薪较低,同样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 3、学校方面。一是不能与时俱进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操作型人才。二是部分高校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结合学校没有师资的现实和市场需求人才情况,乱设专业来招生培训,致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三是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薄弱。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学校不能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 4、学生方面。一是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又或者整天谈情说爱,不能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需要。二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总想到大城市发展,而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基层的工作则又不屑一顾,自我封闭了就业之路。三是怕苦怕累怕丢脸,频繁跳槽以求更好的发展;四是对职业规划不足直接影响到能否就业。五是应聘经验不够,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导致用人单位的就业拒绝。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1、大学生要提高整体素质。一是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能否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为此学生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是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五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2、高校的改革要与时俱进。一是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办学。找好专业不求数量求质量。二是学校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三是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四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五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社会要承担起学生就业的责任。一是政府部门要继续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并且继续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二是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深化教育、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三是各地出台一些政策来激励大学生就业或创业,甚至可以发展一条特色产业,以此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意义 设计 原则 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小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的影响,教师普遍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试图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开发。在课堂的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显得及其无力。
在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中,已普遍地把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数学知识还原成它的原始状态,再现它的发生过程,而还原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的去设计一种思考氛围,即“问题情境”。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意义
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就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寓于学生熟悉的情境当中,是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其中“具体情境”代表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情境设计的实质是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上升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氛围中,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从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考的出发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恰好提供了培养兴趣的氛围,不仅诱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且情境交融,当学生解决了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也能体验到美妙与和谐,享受到欢乐与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城乡的小学教师们也在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教师们都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这一环节上,花了很多心思,使得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丰富多彩,给原本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公开课极具观赏性。但在听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在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上有所偏差,为“情境”而“设计问题情境”,不顾及所设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仅仅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使问题情境形式化;许多教师喜欢把媒体制作得“绚丽多彩”,希望提高教学效果,但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画面上的动物栩栩如生,十分热闹,小学生们兴趣盎然,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针对性不强,过于宽泛,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则认为问题情境必须是生活化的,于是难免牵强附会地进行生活情境设计,结果常常弄巧成拙。使问题情境不仅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服务教学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利的干扰因素。
例如,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从经验引入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牛角、羊角、鹿角、衣角……
师:谁来说一说这些角是怎样的?
生:……(略)
师:数学中的角怪怪的,与我们生活中的角不同。
教师画角,师:想想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
出示长方形,师:你们看看这个长方形,它有几个角?
学生(一脸茫然):没有角。
借助生活经验导入,大部分学生想方设法去寻找动物的“角”,结果生活中的“角”给数学中的“角”带来困惑,这样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构建角的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数学课也就失去了“数学”的味道。
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依照这个原则他把问题情境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虚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中已有的三类。可见,数学问题情境并不只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数学等知识的。
三、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一)目地性原则。设计问题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注意小学生的兴趣,它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教师对为什么要设计问题情境,该问题情境是围绕什么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应做到心中有数。
(二)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运用于现实”。对小学生而言,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根据需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新颖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必须新颖、有趣、生动,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的关注和兴趣。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生动的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表演特别感兴趣,非常希望充当游戏中的角色,将数学问题融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容易激起小学生探究的欲望。
(四)数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要有足够的数学内涵,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要能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体现问题情境设计的价值。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渲染,只考虑到观赏性,“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让数学课失去应有的“数学味”。
(五)层次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六)开放性原则。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切实体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培养,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四、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讲故事设计问题情境。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或将教材上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数学问题创编或改编成简短的童话故事,在所创设的童话故事中解决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游戏、直观表演设计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趣化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或直观表演的形式来设计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或数学原理蕴含其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四)借助实践活动设计问题情境。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通过观察、演示、小实验、小操作等方式来设计问题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在实践中去探究数学规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突现主体作用。
[关键词]环境资源问题;经济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
说起环境经济学,大众认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的迅速发展,有关环境经济学的很多著作也大量出现,环境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环境经济学。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定义的环境经济学,而是通过介绍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解释环境经济学。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学发展要素。
1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学发展背景
1.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压力的呈现
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盼环保、要生态的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相对稀缺。自然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地理条件复杂,开采成本高。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自然资源开发强度大、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自然资源后续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渐严重,不断有新发现的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重特大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世界人均值。
当代中国正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问题等多重社会矛盾交织,主要是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高于环境自净能力(例如雾霾),农业水质土质污染加重(例如农产品有害物残存量超标),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问题日渐显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百姓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1.2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生态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的特点是“三期叠加”。在经济增速换档期,中国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原有的低效粗放式的生产不可持续了,绿色发展成为唯一选择;在转型阵痛期,中国需要克服由于生态破坏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公众不仅要有发展,还渴望蓝天白云;在改革改建期,中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三期叠加”之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生态上取得突破。
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正逐步形成。我国也有很多志愿者加入到环保事业中去,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环保网络体系网,不断为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公众已经开始自救,环境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也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源头,过绿色生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落实绿色理念,才能形成生态治理共治的局面;对于企业来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发展既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全新机遇。
2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推进资源环境保护的措施
2.1提升环境治理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升环境治理的意识,明确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要积极地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保证自然资源和环境旅游资源的安全,从而保证我国产业发展的平衡和稳定。经济新常态需要环境的支持,环境的安全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治理的意识,尤其是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治理意识,让他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时刻牢记环境保护问题,对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治理和管理,减少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同时提升对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的思想,维持新常态下经济的稳定发展。
2.2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1)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制,建立完善而且权威的环境保护税制体系。在构建环境保护税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和先进的环境保护税制度,形成一套能够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税制体系。可以适当地增加专门性环境保护税,并且要将大气污染,水污染,碳排放,噪音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纳入征税的范围,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原则。(2)优化环境保护相关税制,完善融入型环境保护税制体系。优化环境保护相关税制可以从加大税制转型改革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激励政策以及增加车船税环境保护功能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税收体制对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国家要出台政策来提倡企业进行环保事业的开发,鼓励企业购置治污设备,督促企业将之源进行有效利用,适当降低环保企业的税收标准,对于再生能源产业,可以考虑减免税收;而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则要制定相应的高标准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以此来形成一个完善的融入型环境保护税制体系。
2.3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以首先要制定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部署进行全局性的工作,并制定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步骤,这样我国的绿色循环经济才能有计划地推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采购能力,在政府采购中可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对于选择采购绿色产品的企业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而不断增长的绿色的产品需求又能促进更多企业研发绿色产品,形成良性循环,减少了社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政策。我国目前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法律仍存在空白之处,应在梳理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填补空白,制定新的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此外,针对存在冲突与矛盾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删改,提升法律的适用性,使之能够得到真正落实。另外,我国需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问责力度,督促地方政府和企业关注环保问题,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建设发展生态产业
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生态发展产业链,积极推进对环境有利的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经济;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鼓励并倡导绿色节约、低碳文明的生存模式,在生活细节中处融入绿色理念;培养整个社会的绿色生态发展观念,建立生态道德,使得社会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
2.5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
想要真正实现节能环保就要不断運通新技术、新方法改变对传统产业的管理方式,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开展大量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建设,实现技术升级,不断把节能与减排要点相互融合,实现工程整治与绿化工作操作模式;不断构建并完成产业链条清晰、多种方式共同参与的完整生态文明发展体制,促进快速形成可以与生态文明发展相求相一致的管理体制和格局,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2.6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
不断制定并完善符合大众要求的公共机构评价体系,不断引导和帮助广大群众实现节水、节能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在大型市政公益性建筑内部,应该完全遵按照绿色标准建设体系,不断推广和普遍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另外,还要不断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系统,实现不同交通体系之间达到无缝链接的目的,鼓励广大公民实现绿色出行;不断回收和利用建筑垃圾,使其用在可以加工并重复利用的工程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并引导施工单位投入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对于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居民社区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合作,保证垃圾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3结语
伴随着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越来越多的人去专研,使得该学科越来越被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对环境的保护,提升环境对经济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强环境的治理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定经济的运行速度,优化经济的发展结构,使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焕发活力。
作者:张林娟
[参考文献]
[1]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我国的对外改革开放到今天,国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外资企业“短、平、快”优势,使得我过经济增长迅速,国力不断增加。数据显示我国的“蓝领”和“白领”劳动成本分别是欧美国家的1/40和1/12,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国际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新时期的使命,对外开放问题日显突起。过去引进外资企业,发展策略为“短、平、快”,使用的是我国廉价劳动力;新时期引进外资企业,国家作为从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发展策略:“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合理优化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技术产业升级”。目前技术产业升级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有8亿人需要就业,劳动力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矛盾。国家经济结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吸收率,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规模不大。解决方方案:政府将外资企业由简单的加工贸易产业引导至保护环境、科技含量较高、产业不断升级的领域。区域经济引导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将产业结构由国内外联动生产以及生产要素全球合理利用的新格局,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上严格要求,给高素质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更多机会。首先需要加大第一产业农业的投资,作为农业大国,国家需协调好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提高发展速度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高校提升就业目标市场培养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曾经做过建立就业选配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人能力和工作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一个位置的生产力是由个人综合能力和位置特征相互作用决定的。作为个人能力很明显,它可以发现,有些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在就业选配中,它也被认为某些类型的教育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比较优势;每个教育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一群工作领域的比较优势,只有一个教育匹配一个特定位置的特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可以获得比较优势。作为一个教育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某种职业,接受的人这种教育将会在这个行业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并因此得到更高的支付工作。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应该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找到自己的最高效率,在劳动力市场上,基于某种职业的特点来调整专业、培训目标、能力需求。
(一)细分和目标市场理论市场细分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购买者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市场即全部顾客和潜在顾客,划分为若干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顾客群,以便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市场,然后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与相关产品和服务通过营销策略。劳动力市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就业条件;通常使用的劳工团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相互融化。因此,高等学校可以建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基于劳动力市场目标的具体要求,以满足特定领域的劳动力市场。行为和习惯通过市场细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市场,然后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与相关产品和服务通过营销策略。因此,高等学校可以建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劳动力市场目标的具体要求,以满足特定领域的劳动力市场。
(二)营销理论1985年,美国学者杰克逊提出了营销理论。同时,芭芭拉坚持认为关系营销是与用户获取和建立密切关系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建立一个良好的长期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直接或间接的营销关系。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高等学校触及的建立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可以被视为学校的组织或者个人的关系由于研究生工作。可以识别这种关系,加强和改善关系营销理论的应用,以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没有困难。
(三)根据市场需求培养首先,它是必要的调查和研究劳动力市场,控制人才需求发展趋势,熟悉国家和地方发展计划。其次,有必要分析现有的教育条件和综合优势和做自我评价。第三,有必要确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科发展计划根据实际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第四,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分析,然后目标行业或专业团体目标对应学科和专业可以证实在劳动力市场。第五,通过分析典型的任务、工作流程和行为的职业或职位所需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职业或职位发现,然后就业能力模型可以建立学生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也可以称为特定学科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基于就业能力模型,课程体系(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开发和教学材料,老师也将被训练实施培养计划。
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和我们本地学校一比,差距就大了。我市的小学一所比一所建得漂亮,一所比一所建设得宏伟,而民工学校教育局基本是放手给了私人经营。而私人经营者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得民工学校的生源充盈,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部门也总是有“疏漏”,没有对他民土学校进行严格监督。由于场地,经费等原因,体育教学基本以“放羊”式为主,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忽视了他们体育能力的锻炼。我想,教育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大管理力度,派有丰富经验的公立学校教师参与管理民工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不要让管理流于形式。
(二)多方面引进体育专业人才,提高福利待遇
我市教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面临找不到工作,在校教师面临下岗,可民工子弟学校教师资源紧缺。像我镇民工小学,近1200名学生,而教师只有30位左右,使在校教师工作压力很大。但面对民工学校的岗位,很多正规学校毕业的教师总是不愿意去,这当然和民工学校的地位有一定关系,社会不认同,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就业。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民工学校的管理,使他们也和本地的小学一样,同样接受教育局的各种监督,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民工学校教师收入低的局面。让本地公立学校教师也喜欢去那教书,这样,不但可以很好的改善民工学校的师资,对提高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改善教师的就业压力,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三)充分调动公立学校的体育力量
民工学校师资的缺乏,我认为,市里可以以镇、街道为单位,对自己学区内的民工学校开展送教下乡的活动,发挥公立学校的教师资源优势,适当去兼任民校体育课,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也可以通过结对的形式,开展互帮互教。公立学校也可以轮流到民工学校任教,支持民工学校。
(四)加大对民工学校的扶助力度
随着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人的研究有了创新,重新解释了人的行为特征,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发展,把人的行为特征总结为三点。
1.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也追求精神利益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的,这也是“经济人”最基本的特点,认为是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才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发展,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实际上,人对利益的追求远比传统经济学认为的要复杂的多。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复杂性,他们不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也追求精神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双重动机,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的分析更加全面。
2.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是无限的,绝对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这一理论了传统经济学中人的理性无限的理论。针对人的理性是有限还是无限,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也进行过分析,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有限性观点。赫伯特•西蒙明确提出了人理性的有限性观点,他认为人是想要无限理性的,但是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有一定的限制,人只能在有限的理性中追求最满意的经济目标,而不是最大的经济目标,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现象实际中并不存在。西蒙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有限理性是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导致人理性的有限性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人认识能力的有限、环境的有限、信息的有限等等。
3.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
由于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在信息堵塞或者不对称的情况下,人就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机会主义是指狡诈的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人总是愿意为自己追求最大的利益,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使用一些隐蔽的手段,甚至是狡黠的手段来达到实现自己利益的目的。人之所以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是由于人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因此机会主义倾向是人的本性。由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市场交易的复杂性提高了,交易的成本不宜估计。机会主义倾向研究是对“经济人”研究的补充。
二、管理学中的人性研究
管理学中人性研究主要应用于人性化管理中,通过对人的正确认识、实际、人性特点等研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人性提出了四种假设。
1.“经济人”理论
泰勒基于对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学中“经济人”的观点。在当时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管理方法落后的背景下,泰勒“经济人”观点的提出为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泰勒并不赞同传统“经济人”观点,只是把传统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拟定管理方法,“经济人”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以悲观的观点来看待人,认为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主张对人的严格管理。
2.“社会人”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代表梅奥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行为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管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人”假设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社会需要一个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理论,“社会人”理论应运而生,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加入。“社会人”理论的进步之处在于不仅认识到人具有追求物质的需求,还有追求尊重的社会心理需求。管理者只有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美国管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性支配的,“社会人”理论有利于对人本性的正确认识,促使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以人为中心。
3.“自我实现人”理论
“自我实现人”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重要发展,起源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的理论,与麦格雷戈的“Y”理论相对应。“社会人”理论提出了人不仅具有物质需要,也有社会需求。“自我实现人”理论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都想通过自身能力与技术的发展实现独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该理论认识到人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促使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4.“复杂人”理论
埃德加•薛恩在研究“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理论,他认为人具有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事情,处理方法与管理手段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人的管理手段不能局限于一种,而是应该因人而异。“复杂人”理论是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理论的总结,认识到了人性实现的多元化,促进了权变管理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理论更加丰富。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研究的比较
(一)研究内容存在差异
传统经济学一直把“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虽然“经济人”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内涵也不断扩大,但它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对“经济人”理论的修正是为了对人的实际行动与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因此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理论具有统一性特点。新制度经济学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增强了“经济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性,解释力也更强,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对制度问题的分析、修正对人性的假设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管理学本身就是研究对人的管理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决定了它要从人的实际问题出发,重视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并根据人的差异性来确定管理方式,因此管理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多维性。
(二)研究范式存在差异
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经济人”理论的提出是为让经济学家对经济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所以“经济人”理论的研究越简单越好,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概括了所有对人性的研究,这就是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种研究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脱离了现实。新制度经济学是从人的实际出发来对人进行研究,认识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希望通过对人的研究来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解释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资产的专用性,涉及到人的就有两个因素。因此,要想研究交易费用就要研究人,具有一定的被迫性,但也是为了纠正传统经济学的弊端。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具有主动性。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本来就包括对人的研究,管理的目的本身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学的核心始终是人,管理学理论中的线索之一就是对人性的探索,从基本的人性角度出发,来创新和发展对人性的研究。
(三)与现实的贴近程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