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55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前言
花开花落,春去春来。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刚刚踏入大学的时候,就觉得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我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是掌握一门对我们踏入社会中能够自我生存的一门技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规划一个未来蓝图。
中国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无论什么事情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再远大的理想也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比较重要了!作为一名动物医学类学生的我,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但是,有一点我深信不疑:如果没有兢兢业业的付出,就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就不会得到累累硕果。没有点滴的积累,就不会有大的成就。
二、认识自我
(1)特长有乒乓球、电吉他、音乐
(2)优势:专科生,更能适应基层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强。
(3)劣势:敲门砖不够硬,相对高学历毕业生竞争力不足。
(4)职业兴趣:偏向于企业型,比如从事企业某项目的经理,全权负责该项目的开发、落实等。
(5)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个人领导能力弱,落实能力强,手眼协调能力、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与心理承受能力强。
专业能力:通过大学的学习可以较快适应并胜任本专业工作。现阶段职业综合能力较弱。
(6)个人特质:性格稳重,待人真诚:兴趣广泛,头脑灵活,反映灵敏;责任心强,富有同情心,能较好的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动机,善于鼓励和赞扬他人,防范意识不强。
(7)职业价值观:自我实现型与经济型的有机结合,用业绩来取得与之对应的物质回报。通过职业这个平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8)教育经历: 现就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专业。
三、就业环境分析
1.专业分析
本人所学的专业为动物医学,我们学习动物解剖学、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理学等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对动物的研究学习,为我们以后做一名合格的兽医打下坚实的基础。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具备解剖、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动物的病理,掌握基本的兽医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动物病理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业中从事动物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动物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掌握其专业知识。
2.就业前景
中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奶制品需求量增加以及宠物饲养量大量增加,但中国动物医生仍然极度缺乏,在中国经济急剧发展的今天,畜牧业的发展、城市及农村中饲养宠物的增加,需要有大批的动物医生对动物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中国在未来十年里需要大批兽医来涌进畜牧业,更需要的兽医来支撑畜牧业的发展。
3.社会需求情况
在我国现阶段,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很多学校都设有动物医学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在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兽医师也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级兽医师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畜牧方面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从医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高级兽医师的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现状使其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四、职业定位
“择己所爱”这四个字,对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更重要。为什么?因为牧场一线的工作必定远离城市和喧嚣,必定寂寞艰苦,没有一份对这个职业的爱,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来的。
我的优势:
(1)真诚,坦然,善良,乐观,开朗。
(2)学习、动手、独立思考能力强,胆大,具有冒险精神,善于挑战自己。
(3)做事谨慎,认真,考虑问题较周到、全面,具有团队精神。
(4)善于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平衡,能较好地调整自己。
(5)好胜心强,不服输。
(6)喜欢自由,喜欢没有约束的生活。(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吧)
我的劣势:
(1)还是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经历挫折少,抗打击能力不是很足,还不是非常熟练的适应社会。
(2)交际能力较差,积极主动性不够,做事爱拖拉机,惰性较大。
五、理想职业发展策略
1.职业目标:将来从事生物技术企业的项目经理职业。
2.职业发展策略: 进入攻关类开拓类的组织,不受地区工作的限制。
3.职业发展路径: 走项目主管的路线。
六、总结
世所需的“世”,实际上应该是市场,要了解市场需求。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资本也纷纷涌入农业、畜牧业领域。畜牧领域大有可为。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有的人望“农”生畏,希望留在大城市、实验室、办公室,殊不知需要人才的,不是大城市而是基层一线。
职业生涯规划书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划年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
言
记得看过一本书,作者是一名职业规划师,这样的工作及职位在中国还很少。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能有幸福感的工作。看到书中很多因为做了不喜欢的工作或是对职业前景迷茫的人,我不尽也在思考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呢?我是一个的以兴趣为导向的人,对我来说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是件痛苦的事情。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对此有浓厚兴趣的工作呢?这一切的疑惑将我引到了职业规划的面前。与其在进入职场后叹息迷茫,不如现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探索。职业规划是要依据个人的特殊情况、特殊才能,考虑社会背景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结合职业发展的阶段,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和教育的一个综合体系。做一个适合自己的、合乎现实的职业规划,不仅能帮助我们学生在进入职场时省时省力,还能帮助我们能健康发展职业能力。在大学阶段,为自己规划一条职业之路是很有帮助的。
一、自我盘点
我是学习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水平可以,能流利沟通;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较流畅;在班级担任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很有热情为自己的将来奋斗.
二、社会环境规划
社会一般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l
优势
社会认可度高,对本专业有较高期望,知识范围广,生物学基础强,工科知识扎实,二者有机结合,基础扎实,应用广泛,可以很容易的转到生物科学方向或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理性思维强,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可以进行独立课题实验,并提交专业论文,保研考研比率很大,很多学生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
l
劣势
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各学校参差不齐,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所要求的科目较多,课业较重,想要学好学精必须投入大量精力,所以课余时间不是很充足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更高学历
l
机遇
培养高级科研和技术人才学科,出国比例大,各大有名高校都十分注重其发展,专业适用面广,易转专业,可以进一步学习上游的生命科学,也可以学习下游的实用工程学科。就业领域广泛,比如制药,食品,科研,或技术开发等,把先进高端的生命科学和应用联系起来,是非常火的专业,前景十分看好
l
挑战
相对口专业要求更高学历,本科毕业后工作相对难找,为此很多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就业的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或干脆放弃本专业而转行。
如果有志与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需要培养扎实的钻研探索精神,并注重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深造学习,定会成为该方面的高级科学人才。
三、具体行动规划
大一:为试探期和定向期:首先要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虽然感觉大一的学习任务不重,但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定向期,应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大二:为准备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确定自己是否要升本或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大三:为分化期(冲刺就业):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可大胆提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职业自我的分析和职业信息的搜索,我对自己、对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将职业自我和职业信息的匹配,我初步判断出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合适的工作方向。进一步规划,让我对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公司类型有了了解。思索自己的职业环境要求和职业目标计划,让我对职业有了一个细致的描绘。现在我比较清晰的理清了自己的职业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职业规划,拨开迷雾,次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职业之路。但是我也了解现实变化很多,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所以我有了心理准备,面对不同的情况适时调整职业规划的细节,长期目标是明晰的,职业自我系统是明确的。我会有原则的根据现实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
规划人:____________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就业期望;对策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阻力,既有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外在因素,也有学生的就业期望较高、就业能力不强等内在因素。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期望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他们就业观念中的思想问题,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最后实现顺利就业。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2012届、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00人。
(二)研究方法
设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三)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就业期望的调查,第三部分为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达到83.75%,远远高于男生的比例,而且有61.25%的学生来自农村,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或是其他资助形式完成学业。被调查的学生中81.25%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二)就业期望
1.对薪金水平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2000元~3000元,还有40%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3000元~4000元,18.75%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4000元以上,1.25%的学生对薪金的期望是1000元~2000元。但在现实中,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为1500元~2500元。这与大多数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2.对工作单位性质的期望
被调查者中,有88.75%的学生首先选择到政府机构或者教育、医疗、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而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学生不足5%。
3.对就业地区的期望
调查对象中95%以上是河南籍。在“所期望单位所在地”一题的调查中,学生选择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家乡、省会等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
4.对声望地位及工作稳定感的期望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声望地位和稳定感等各项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其次是工作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
5.对就业形式的选择
在直接就业、灵活就业、待业、创业、升学深造5项选择中,56.2%的学生选择了继续升学深造,选择创业的学生仅为2.5%。
(三)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1.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
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25%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悲观。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在这项调查中,81.25%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比较难。
3.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认识
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的调查中,有一半的学生认为生物科学专业发展比较正常,不会出现动荡;35%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发展比较迅速。
(四)影响就业期望的原因分析
1.家庭的影响
在调查中,4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择业决策影响最大的人是父母。同时,调查对象中61.25%的学生来自农村,而且近50%的学生需要通过国家的资助政策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很多学生将自己的薪酬期望定位在2000元~4000元,渴望能够快速改变自己家庭相对贫困的现状。
2.专业的影响
从就业方向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学校、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有关的教学、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除到中小学从事生物教学外,其中相关每一个职位,都基本上有对应的专业存在,会受到生物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挑战,也会受到园艺园林、植保、畜牧兽医、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冲击。所以,当毕业生去应聘同一岗位时,竞争优势不是很明显。
3.学校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是影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期望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范技能不扎实。二是动手能力不够强。这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关系很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而学校对学生的实验课重视也不够。三是实验设计思维狭隘和实验分析能力比较差。
4.个人的影响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一些专业方面的技术,但是综合素质方面尚有欠缺,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等。许多企业将招聘的重心转向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生物类人才甚至其他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改善就业期望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就业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摒弃一味追求大城市、高收入、稳定安逸的就业观念。通过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全面地认知自我,引导毕业生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提高学生能力,增大就业砝码
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没有工作经验、眼高手低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校期间就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是实现自己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懂得如何把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
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深化高等教育与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课程和服务基础教育平台,在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按照“师德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计划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德刚.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09.
因此,高校应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特点,以专业为核心,衔接专业与就业产业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为桥梁,打造“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课程体系全程化、动态化,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以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缓解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
一、南京晓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已成为十大难就业的专业之一 ,这主要与生物科学相关产业链不成熟有关,也与高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本文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通过对《南京晓庄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0―2014年)》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
1.毕业生就业率、满意度与专业相关性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率保持在92%~95%,就业单位与专业匹配度为62%~65%。笔者通过调查该专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发现,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人数在34%~48%,与初次就业质量不高有关;从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来看,生物科学专业保持在58%~65%;通过对专业职业期待吻合度进行调查发现,生物科学专业仅为36%~43%。由此可见,就业指导教育需要在职业前瞻教育及入学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未来职场。
2.毕业生就业方向、行业选择
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平均比例已经超过50%,而且还在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于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基本比例保持在62%左右。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是药品和医药制造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除外)。
3.专业竞争力、薪酬体现、地域特点
从本校不同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排名来看,生物科学专业排名靠后。如2013年该专业在17个专业中排第14位。通过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专业收入调查进行分析,收入较高的为地理科学专业(4621元),收入较低的是生物科学专业(2982元)。从就业地域来看,平均85%以上的人在江苏省就业,毕业生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在3572元,高于其他地区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工资水平,这主要与江苏省生物科学相关产业链成熟度有关。
4.知识满意度
2013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78%,与2013届本省非“211”本科院校(77%)基本持平。笔者对生物科学专业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及满意度调查发现:营销与沟通、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化学被认为是其职业方面的核心知识,而这三项知识的满意度分别为60%、56%、78%。通过分析影响就业的显著性因素可得出,就业指导服务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和质量。
二、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专业企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分析,只能作为就业水平和能力的“体检报告”,帮助高校管理者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终将落到专业教改措施上。应以专业为单位加以分析研究,实现以结果为依据的人才培养评价与改进目标。
1.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南京晓庄学院经过16年的专业发展和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如结合生物科学应用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专业教学特点和行业背景知识,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校、校地、校企等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凸显地方性、实践性、应用性。
2.生物科学专业企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技能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药制造业,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医药领域行业现状,且实地考察了多家医药企业,深入调查分析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整合企业管理组织架构及生产工艺中所需的相关技能,为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医药企业组织架构分析:医药企业基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构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根据职能划分,包括研发部、生产部、质管部、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注册审批部、临床医学部、采购部、行政后勤部。不同的职能部门对所招聘人才的要求不一样,毕业生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技能要求: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N售部、生产部、质管部,少部分学生进入研发部或注册审批部。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相关技能总结如下。
(1)药品销售岗位:负责产品的推介及销售工作;负责提供销售服务和对用户投诉的处理;负责药品需求信息搜集、客户信息反馈等。主要技能要求:营销与沟通、服务与意识、职业通用知识(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等)。
(2)药品生产岗位:药物常见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凝胶剂等)的生产;负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负责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等。主要技能要求:职业通用知识、职业专项知识(药物制剂制造技术、制药工程原理、药物分析等)、职业综合能力。
(3)药品质管岗位:按GMP体系要求,组织对生产全过程的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监管。主要技能要求:职业通用知识、职业专项知识(含药物分析与检测、仪器分析等)、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综合能力等。
(4)药品研发岗位:药品分析、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包括设计控制的管理、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注册标准的编制、备案及修订工作等)。主要技能要求:职业专项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
三、构建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基本策略
1.教育理念更新:树立就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招生、培养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课程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弥补当前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的严重缺陷,树立就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为基础,贴合学生实际,促使学生主动认知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横向与纵向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发展诉求,完善专业职业技能,积极主动地规划和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2.课程内容改革: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双向改革
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就业指导体系的目的是搭建由“就业”到“专业”、由“导向”到“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之间的桥梁。
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套以专业为核心的“小众化”指导体系,并把全程职业指导加入分解,分配到大学各阶段。例如:大一开展专业认知、专业内涵教育,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引导学生认清专业,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了解本专业未来面对行业的特点、岗位设置、技能要求,引导学生主动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开展职业知识与职业伦理教育,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为提高个人竞争力做好全面准备。大三侧重自我评估与就业能力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特点,认清自己的喜好、性格、特点等,增强就业的选择性及满意度。通过专业课学习强化专业思想及能力素质,认清自己与就业需求的差距,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大四侧重职前培训,主要对专业方向涉及的就业政策、途径、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方法、心理等方面的指导等。
专业教学内容改革重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为就业服务。课程以满足及对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的操作性、实用性的能力培养进行设置,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如“生物制品制造技术”“药物制剂技术”“GMP质量体系”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到合适的企业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岗位实践活动。
3.教育者队伍优化: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就业教育指导涉及知识领域广,是一项融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工作,需配备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技能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循序渐进地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工作。
(1)“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由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内涵教育,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主动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发展前景,为未来制订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2)“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由专业辅导员、班主任全程分阶段推进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为学生提高个人认知、社会认知、就业形势J知、就业服务水平等提供帮助,提高就业率。
(3)“小众化”的就业教育,必须聘请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技能的教师,如企业HR、职业规划师等,来强化职业指导工作,从社会和市场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熟悉专业,以满足新时期市场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洁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45-04
生物学作为理科学科,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师范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中学生物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应的对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要求也提高。生物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包括实验教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2]。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是以生物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教育心理学为教学理论,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验有机结合,开展实验教学的能力,可以更直观、更浅显地呈现生物知识。影响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养成的因素可以分为学生、教师、环境三大因素[3]。学生实验能力的养成主要体现在个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结构上。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4]。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课逐渐增多,操作机会也逐步增多,因此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应逐步提高。但从近来的师范生追踪反馈情况来看,不少新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较强,但是实验教学、实验操作较为薄弱。为此,笔者针对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养成,对广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校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了一本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一些设想。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83份,包括专业中各个年级的师范生,占调查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的94%。由于师范生生源不同,生物学的基础不同,进入专业的原因不一,对修读专业的兴趣有差异,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由“考纲”决定实验开设内容和深度的现象。绝大多数中学对初中“课标”实验、实践建议内容的53项[5],一般开出4―11项,对高中“课标”必修实验、实践建议内容的34项[5],一般开设3―15项,有4.6%的学生完全没有进入过实验室,没做过实验。所以,部分师范生入学前完全没有实验基础。由于中学开设的实验数目较少,学生一般对做过的实验教学内容记忆犹新。因此,在中学按大纲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很有必要。
直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吸引眼球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的图片,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深究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学习。本次研究通过对四个年级的师范生进行关于实验课程兴趣的调查发现,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的比率,大学明显低于高中(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生物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有44.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感兴趣”,有32.4%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到了大学,虽然大部分师范生对生物实验课仍保持着兴趣,但相比高中,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有了一定的下降。其原因是:在中学,学生首次系统地学习生物学,完成生物学实验,加上开设的实验项目不多,学生的好奇心被极大地提升。到了大学,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有着更多的诱惑,此时的他们有了太多的选择。同时,每周课程都安排有生物实验课,学生对生物少了新鲜感与好奇心,兴趣相比高中自然会下降。
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出高中与大学各年级学生对于生物实验学习的差异,这其中有外界原因也有自身原因。首先,外界原因,如没有高考压力、实验内容增多、大学对学习约束宽松、课堂要求与中学完全不同、大学要求自学能力更高等;其次,自身原因,如大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而分心学习之外的诱惑,学业成绩与就业的直接关系显现不明显,自律性要求更高等。此时,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与能力养成的关系体现很明显,如果个人对于生物实验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不主动,态度不端正,那么影响会从第一学期开始,延伸至大学毕业。
高中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往往是盲从或跟风的,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对专业的了解仍不多。而师范生就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并非每一个选择修读该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完全清楚,而且随着师范生就业条件的改变,是否选择教师为职业,在其四年的学习过程也会发生改变(表2)。此外,由于专业调剂的原因,该专业每年有10%―20%的师范生是调剂生,这部分师范生本身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或者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为追求一本学校而填报服从调剂的意向。但入读后由于转专业的限制,使这部分师范生始终没有兴趣进行专业的学习。
近年来,教师的准入制度发生了变化,从教者不一定源自师范专业。从2016年起,教师资格证的获得政策又有了新的变化,使师范专业的优势削弱,这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择业目标。从表2可以看出,未确定从事教师职业的新生最少。到了大二、大三年级,不确定的学生数量占较高比例,着说明就业的严峻性,使不少师范生持观望态度。但不能忽视的是,经过专业的学习,师范生的职业选择是有作用的。经过四年的学习及教育实习,有不少大四学生开始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所以大四学生选择当教师的比例是最高的。这让我们得出一个启示:要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有预见性,在将来就业竞争中具有优势,在大学开展深入细致的职业规划很有必要。
师范专业要遵循“授人以渔”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针对师范专业特性开展相应的训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是有效提高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实验中获取数据,从数据得出结论,对成功的总结或对失败的分析,可以使师范生通过总结、分析、比较,在实践中能够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师范生提高实验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实验设计中,虽然留有一定的空间,但师范生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与师范生的知识掌握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见表3。
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师范生认为,生物实验课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帮助,通过实验课的实践能够提升实验能力,但是大部分师范生都没有实验课前预习,实验课后总结归纳的习惯,所以应该加强对师范生这方面的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基于生物学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发挥的空间”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师范生实验思维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学科知识会得到提高。然而,对高年级师范生进行的能力调查显示,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师范生,不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表4)。
从表4看出,有超过31%的师范生无法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这意味着以后如果走上教学岗位,这部分师范生实验能力整体上是欠缺的。由于相当一部分师范生是调剂进入专业的,而生物科学的就业前景在国内并不好,这就导致了师范生对专业实验技能的学习热情度不高,主动性不够。在访谈中,不少师范生表示,在实验课中,如果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时,会一直充当辅助角色,只有少部分学生始终是主力。这也是部分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较差的原因。
在访谈中,也有共通性的观点:通过实验课的实践以及野外实习,师范生由大一年级到大四年级的实验能力都有提升。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的实验能力的评价集中在“良好”、“中等”两个选项上。四年级的师范生对于生物实验能力的认知非常清楚,在教育实习中也亲身体会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此外,44%以上的受访师范生认为,对于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生物专业并非是首选,只有在找不到其他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他们才会考虑生物方向岗位。同时,他们认为实验能力只会对从事本专业有帮助,对从事其他工作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与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有关,同时这也是生物师范生对于本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此外,只有少部分师范生参加过学院举办的诸如生物科技节、生物实验竞赛、挑战杯等活动,但参加的同学普遍反映实验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二、提高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能力养成的策略
1.改进转专业机制,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规划。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只有对专业有兴趣,学生才可能有学习的意愿。部分高三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受地域、重点本科与普通本科区别、家庭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会填报本人不感兴趣的专业或选择服从调剂。但进入高校后,一些学生对学习该专业感到吃力或不感兴趣,加上高校自由度增加,自制力不足以控制自身意念等因素的影响,其由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导致将短暂的过渡阶段变成常态,从而产生对专业的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应该在加强专业介绍,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同时,改进转专业机制,实行大类招生,或一年级不分专业等措施,使学生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利用好大学,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尽管师范学校准入门槛放宽,但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师范生利用课上、课下提升自身的师范素质,将来在竞争中会占得先机。但是,师范技能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目标确立后,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形成。因此,关键是要尽早确立工作目标。所以开展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规划,使师范生尽早有目的、有步骤地针对目标职业,开展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实验能力提升成为可能。
2.营造氛围,培养师范生对专业的兴趣。影响实验能力养成的三大因素中就包括学生因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若是对生物实验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实验能力自然是得不到提高的。因此,学院可多举办一些专业活动,如:生物实验技能竞赛、“挑战杯”立项、生物科技节等,鼓励师范生参与,激发其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学院对一年级新生多开展一些讲座,在选题上侧重于专业发展尖端领域的介绍、富有趣味性的生物内容,向其展现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体验生物的趣味、神奇和前景,通过活动使师范生喜欢上生物,发现其自身特长,尽可能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相信其兴趣的增加,是实验能力的提高的前提和保证。
另外,有部分师范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才进入生物师范学习这个专业的,这也造成了他们对这个专业兴趣不高甚至有抵触的情绪。学院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相关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师范生加以重视,多进行心理辅导,开导他们,同时多鼓励他们参加学院举办的生物活动,培养他们对师范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作为动力,实验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基础。
3.加强实验课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科学专业课的课时在不断压缩,这也导致了实验课时的减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会减少部分验证性实验,这样导致师范生开展实验时,基本训练的内容减少,有时实验失败也完全没有时间重新再来,如此无疑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丧失了对实验的兴趣。加上地方高校很多师范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如此多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这也造成了师范生对实验的内容一知半解,做起实验来事倍功半,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实验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因此,优化实验课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置符合师范生的实验内容,在完成“课程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其实验能力。此外,由于生物类实验有不少实验材料为鲜活类,实验耗材成本的提高,使师范生不能一人一组开展实验,不少人因此操作技能无法训练,渐渐地成为了实验的观看者。所以,实验内容的整合要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实验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得以提高。而实验材料要优化,选择一些地方材料取代部分经典的材料,降低实验成本,使人人动手成为可能。
在调查反馈中发现,地方高校师范生的独立实验能力比较差,这说明了师范生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比较重。但师范生工作后是没有人指导的,所以这块短板必须克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师范生实验基础过于薄弱,没有独立实验意识。所以,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要尽早了解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能力较为薄弱的部分师范生,侧重实验基础技能的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实验基础。对于无法独立进行实验的师范生,要让他们多做实验,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训练。同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辅导,或让师兄、师姐帮助。此外,还可以让他们提交实验预习报告。长期坚持下来,这种局面势必会有所改变。
总之,只有切实把握师范专业的优势,认清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师范生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性,才能全面推进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苏玲丽.准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9):105-108.
[2]刘良科.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验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5,(8):2.
[3]姚蕾,吴星,徐道宏.影响学生物科学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4,(9):21-24.
[4]郭玉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国外的研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7):11-12.
[5]陈继贞.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8-230.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bility of Biological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CHEN Jian-hui,ZHU Chuang-ji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00,China)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调查研究表明,高中生对职业、大学及相关专业的了解途径,只有近17%是从学校获得的,说明教师很少在课堂中渗透职业教育[1]。生物教师多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却忽视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教育,反映出高中生物教育在这方面相当薄弱。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学校基础教育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即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除了学习课程,更应了解社会,了解自我,职业规划提前到高中。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顺应改革,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我国每年仍然有近30%、总数达数百万的高中毕业生因不能升学而踏上职业生涯之路,这就需要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另外,近80%的学生对将来想从事工作的具体内容不了解,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感到茫然[1]。因此,很多高中生单凭自己喜爱的电影或偶像或盲从父母安排就决定其高考专业选择,走入大学校门才发现寒窗十年考上的大学或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避免这类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以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是他们的主阵地,因此日常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对他们的教育作用甚为深远。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涉及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等,是学生了解育种工作者、林业工程师、生物技术研发、医药研发、医学工作者、考古学家、标本制作等各种不同的职业的良好材料,不但能为他们日后选择职业或者专业提供帮助,而且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准备。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
(一)角色扮演,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职业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例如,在“人类遗传病”教学中,由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咨询者和医生。在“生物育种”一课中,一组学生扮演植物育种专家,利用纯合的本地西瓜(果实小、甜度高)和纯合的西瓜(果实大、甜度低)品种,培育又大又甜的西瓜。一组学生扮演动物育种专家,利用长毛立耳猫和短毛折耳猫,培育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猫。通过制造思维冲突,提醒学生作为育种专家,选择育种方式设计育种方案时,首先要切合实际,勿生搬硬套、全盘“依葫芦画瓢”。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流中,不但内化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相关职业,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动手实践,切身体验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格、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促使积极愉快地从事职业。例如“,生物进化”一节后,采集本校被子植物制作标本,比较亲缘关系。在生物实验园中,以紫茉莉等为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教学中开展腐乳、果酒的制作;利用本地区特色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标本制作师、育种专家、食品工程师、环保工作者等职业的必备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找到兴趣点,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为将来的职业理想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明白不但要有极其缜密的理论指导、还需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三)高校参观,情感升华
由于高中教学资源有限,可以走出校园,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克隆羊实验基地,深刻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并实践人工授粉、扦插、嫁接等农业技术;分子肿瘤实验室比较病态细胞和正常细胞、林业局、污水处理厂等,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对生物研发、医学检验师、林业工程师等职业的敬仰和热爱。
(四)专业指导,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往往要结合生物教学内容,且时间有限,所以缺乏系统性。生物教师可以和职业规划研究机构联合编写适合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教材、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建立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进行了解,认识到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甚至性格相匹配的一些职业,这对选课、将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和人生职业规划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是开启学生的人生梦想、点燃成长激情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有效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利娜.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93-94.
关键词: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14-03
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规模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已日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本科教学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培养一批较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当今高校师范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具有严谨治学作风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专家型”教育工作者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增设教育研究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交叉培养等方式是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模式过程中所采用的通行做法。而我国对此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中。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采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目的;该模式总体上来说,在大学阶段前2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2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则会导致教师职业教育的缺失。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应该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目前实施的培养方案由于忽视教育专业性,致使学生普遍缺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意识、技能和创新精神,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数年磨炼,才能逐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的教育研究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了教育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较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民族地区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一般来说,在思想品质上,教育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而在知识能力方面,教育研究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职业特色鲜明的未来教师,我们以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以下环节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探索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
新的教师队伍由本专业10位专职教师以及5名外聘兼职教师(2位校内聘请教育研究专家以及3位校外中学聘请的优秀中学生物教师)组成。通过师资队伍中的教育专家和优秀中学教师不定期地开展新课程理念的讨论和讲座,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的能力;每年两次的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比、教学竞赛等活动,极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育研究水平提高。
二、完善新型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1.课程体系:包括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课的设置在保持生物科学体系完整性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生物素养形成的知识和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知识学习。根据中学不同阶段生物课程的知识侧重点,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使师范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教师教育课程在保留原有通识课程基础上,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生物教学法等课程,以系统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通过开设涵盖专业学术知识、教学技能培养、人文社会知识等领域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实践创新技能和社会知识。
2.构建“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组成环节。因此本方案通过一年级教育调查、二年级教育见习、三年级教育服务、四年级教育实习构建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一年级通过开展教育调查,了解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亲身参与到基础教育课堂中;三年级组织学生以教学助理形式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做教师的初步感觉;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基地进行顶岗,逐步掌握现代基础教育技能。通过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较好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及基本教学技能。
3.通过导师制建立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为了避免考研和求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采取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毕业论文。在第2学期末,由学生和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导师,由导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生活、职业规划等提供全方位指导;在3-7学期,学生与导师商定毕业论文时间,确保充足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相关调查、研究,第8学期5月份集中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阿。
三、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现行高校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完备性,极少关注与中学生物课程的关系。因此,在本次改革中,我们要求主要学科专业课程均需反映与中学生物课程的联系,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地位来拓展教学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载体。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依托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进行实验平台建设以全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以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方案及课程计划,实验内容既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又重视前沿性和综合性;通过“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和探究意识。二是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成绩考核不再以实验报告为准,而是依据实验基本知识、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学生态度综合评分,其中操作水平和基本知识占到总成绩的50%。培养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传授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他们参与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定期邀请实践基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中学教学技能,选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课题研究等多种互动活动,吸收学生共同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较好达成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中学生物教学需求的研究型师范专业学生的目的,这种培养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立足“地方性”,充分考虑地方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贯穿全程的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加深了对中学基础教育需求的理解,逐步具备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2.强调“综合性”,改变原来单一化的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由生物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富有不断学习精神和热衷探索教育理论与规律的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撑,不同背景的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协作也提升了各自业务能力。
3.突出“应用型”,真正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起以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精神和教育研究意识为目标的全程渗透的各项实践环节,特别是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择业、考研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培养模式在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运行,有力推动了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的发展。近3年期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各级优秀论文5篇,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7%,主要分布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占总数的85%,多数学生签约就业行业与就业地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受到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韦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任丽.基于反思的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陈健辉.强化生物科学师范教育特色的探讨[J].科学教育,2009,(02):82-84.
[4]鲍方印,刘琳,王松,玉军,刘爱荣,马玉涵.新课程改革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途径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2):25-26.
[5]盛晓庆.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