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低碳经济目标范文

时间:2023-08-17 17:34:53

序论:在您撰写低碳经济目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低碳经济目标

第1篇

(一)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在转化过程中,尽管微观经济主体的产权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国有企业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影响地位。仅从经营成果上看,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在直接反映其剩余价值的同时,还能反映出其自身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其社会贡献的大小,所以,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也就定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后来,国有企业又将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目标,依然未能摆脱发展受限的局面。

(二)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存在于国有企业行为目标中的局限性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哪种行为目标都是将价值作为主要判定方向,都将追求“最大化”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这样取向与现阶段所追求的低碳经济不相适应。“最大化”目标是极端化的表现,带有较为严重的单边治理色彩。如果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依然将“最大化”作为主要行为目标,将会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极大冲突,同样也会使微观主体目标受到影响。如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决策不能长远考虑,制约国有企业向前发展,还会对低碳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受到较大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的约束,使国有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受到重挫。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选择时应注意的要点

国有企业属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影响较大的一种微观经济主体,它的行为目标在与宏观经济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长期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将其行为目标在选择上既要体现出自利的一面,还应体现利他的一面。因此,应将我国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一)其目标应与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对应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尝试着从其著作《国富论》以及《道德情操论》中分别讨论其人类本性中的自利与利他,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创建一个可以诠释人类各种行为的统一型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后来的经济学家逐渐将《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内涵所丢弃,很多经济学家只是单纯的从自利动机中尝试构建该理论,这样研究也就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只是单纯的对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预测,未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理解,这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其解释受到很大局限。以往的经济主体行为目标也是新古典经济学自利假说的体现。行为经济学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基础是显示偏好假定,也就是说个体带有一定的单一自利动机,其中的显示偏好则是该动机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只要通过观察个体就能很好的显示出行为选择,不用考虑行为背后的内生动机和其中的心理过程。但真实情况则是,选择行为可能是由不同行为动机所形成的,个体的行为动机则可能又是多元的,所以,显示偏好难以完全体现出个体行为的实质。自利与利他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两方面,应将其看做是研究经济问题中的基本逻辑起点,由于行为个体的本性就是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整合体,不管是单纯的自利还是单纯的利他都是这种组合中较为极端的形式。行为经济学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了重设,使其具有自利和利他两种动机,它所预设的所有个体不仅有自利和利他动机的混合形式,还具有两种的矛盾形式,因此,可以将自利和利他设定为“实然”问题,而不是将其设定为“应然”问题。

(二)其目标应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赤道原则”相对应

早在2003年,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多家银行率先提出实行“赤道原则”。所谓的“赤道原则”就是根据国际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而制定的、一系列与管理与发展项目集资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体现的一套较为自愿性的原则。该原则指出,金融机构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应重点考虑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关注环境、社会应与企业发展相一致,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将治理目标逐渐从以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为“综合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要求”。对于“赤道原则”来说,尽管其主要目标在与重塑商业银行的主体行为目标,但其所展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精神却极大的影响着低碳经济中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并带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和传递作用,这样一来也充分展示了低碳经济模式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基本要求与方向。

(三)其目标应与可持续发展等形成呼应

在国有企业行为目标中添加可持续发展,其真正意图在于让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国有企业应为其他企业做表率,首先构建环保与节约资源思想,同时全面考虑各种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长远利益,以便形成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增长的长效发展价值。在自利与利他不断推动的作用下,真正实现良性循环目的,从而逐渐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最终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以往的行为目标只是将怎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只关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成本,这样的行为目标也就带来了一定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在追求价值可持续增长的行为目标中,国有企业对成本与效益所界定的范畴通常较为关注经济活动中的总成本与总效益。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应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形成相呼应关系。

(四)碳金融的提出与应用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型行为目标

现阶段,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重要。在碳金融还未被提出与应用以前,商品碳还没有出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也未开展,再加上对自然资源的定价较为困难,污染度的补偿量也很难确定,使得国有企业的外溢成本问题为未能得以真正解决,同时其选择价值的可持续增长问题中的内生动力还十分不足。在这方面的问题,市场失灵较为严重,通常只能让政府介入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在选择上意象还不够明确,这也是致使生态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现阶段,碳金融理论与实践逐渐丰富,国有企业的外溢成本就能够在碳金融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实现量化与内部化,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国有企业自发选择价值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第2篇

一、低碳经济兴起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低碳经济的一项关键手段,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我国尚无强制性减排目标,但极有可能在2012年后要承担一定量的碳减排任务,这必将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造成重要影响。实行低碳财务管理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实行低碳财务管理,才能够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构建一套低碳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保持和改善人类生态资源环境,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组织各种财务活动所希望实现的最终结果,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实现企业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目标既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建立在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这显然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将导致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企业财务管理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传统财务管理只注重经济再生产,而低碳财务管理注重的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协调统一。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要突出生态责任,企业不能仅仅以自身经济利益为中心,而是应把自身看作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企业所认同的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管理目标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不能适应低碳经济所强调的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的目标导向。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要考虑生态环境。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就必须要重新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二、低碳经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述评

(一)利润最大化 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利润越多表明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越合理,对社会GDP贡献越大。但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存在以下缺陷: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实现的利润额,这种观点未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种观点往往忽略了风险价值;没有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之间(或期间之间)的比较;未考虑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只注重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片面强调某个会计期间的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短期行为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二)每股收益最大化 每股收益最大化即将企业的收益和股东投入资本联系起来考虑,用每股收益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将绝对数的利润变成了相对数的每股收益,比第一种观点利润最大化要好,但仍然存在缺陷: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没有考虑风险价值;没有考虑现金流量。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经营,采取科学财务管理策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的基础上,为股东增加尽可能多的财富。人们习惯用股票市价代表股东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就演变成股票市价最大化这一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存在缺陷: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相对忽略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容易导致企业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对大量的非上市公司难以适用,因为非上市公司没有股价可参考;股票市价除了受企业内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用一个企业不能有效控制的指标作为最优目标,有些不太现实。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在合理协调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法经营,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现金流量、资本结构等因素,采取科学的财务策略,不断增加企业总报酬,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的是企业未来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风险大小,它是一个前瞻性概念,也是目前较流行的财务管理目标。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和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大小这两个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动态因素,很难准确预计。

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在不考虑环境资源的条件下,以上几种财务管理目标对引导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财务管理目标下,企业只是单纯地考虑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而未考虑尚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资源的影响,不能准确核算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低碳经济下要求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并重,注重环境保护和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正是基于此,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所变革,才能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新目标——绿色经济增加值最大化

第3篇

一、低碳经济概述

要想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首先需明白什么是低碳。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其中,经济正增长是实现以上三种情形的前提条件。那么,该如何来理解低碳经济呢?其实,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模式。根据字面的定义,可看出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范畴的,但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属于技术创新问题,然后才属于经济问题。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有效方式是循环利用,关键环节是清洁生产,基本保障是低碳能源。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选择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框架下,必须对国有企业行为目标进行重塑。一般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下,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应该满足两个原则:一是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二是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因此,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可界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下面来详细阐述这一行为目标选择的原因。

1.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契合。

“赤道原则”,简称EPs,是一套非强制的自愿性准则,用以决定、衡量以及管理社会及环境风险,以进行专案融资或信用紧缩的管理。该原则最早出现于2003年6月,是由十家国际领先银行按照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来制定并实行的。在2009年,已经有67家财务金融机构采用了这个原则,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实务上的准则,协助银行和投资者了解应该如何加入世界上主要的发展计划,并对它们进行融资。具体来讲,“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并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其实,这一原则在无形之中推动商业银行将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从这一层面来讲,国有企业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的行为目标与“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是相契合的。虽然“赤道原则”仅局限于商业银行领域主体行为目标的重塑,但它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对整个低碳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具有辐射和传递作用,并充分反映了低碳经济对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重塑的基本诉求和主导方向。

2.与行为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契合。

行为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显示偏好的假定基础之上,即个体具有单一的自利动机,而显示偏好是这种动机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只需观察个体显示出的选择行为,无需对行为背后的内生动机和心理过程做考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行为动机会产生不同的选择行为,而个体的行为动机又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显示偏好是难以完全反映个体行为的本质的。因此,自利与利他作为人类本性的两个基本方面,应当共同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因为行为个体的本性是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一种组合形式,无论是纯粹的自利还是纯粹的利他均是该组合形式中的极端特例。从这个方面来说,行为经济学重设了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自利与利他的双重行为动机,它预设每个个体都是兼具自利与利他动机的混合体或矛盾体,即认为自利与利他均属于“实然”问题,而不是像传统理论那样将利他视为“应然”问题。国有企业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的行为目标也反映了自利与利他的双重行为动机,与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相契合的。

3.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者相辅相成。

将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重塑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其实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其中了,是希望国有企业能够以承担社会责任人的身份出现,做好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带头人,并兼顾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远期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增值。在自利与利他的双重动机下,这一目标行为要真正做到自身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全社会价值最大化。其实,在传统的行为目标下,国有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难免会导致资源环境问题。但是在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下,国有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范畴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效益。因此,在低碳经济的框架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种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4.碳金融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可能。

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两大问题越来越凸显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碳金融逐渐兴起,它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在碳金融出现之前,由于没有商品化的碳、没有相应的碳交易市场、没有碳排放权的买卖等活动,再加上自然资源定价的困难性,导致污染程度补偿量度难以确定,也难以解决各行为主体的外溢成本问题,最终引发市场失灵现象以及生态危机,最后只能凭借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提倡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碳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和丰富,经济主体的外溢成本可以通过碳金融政策、手段的实施得以量化和内部化,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国有企业自发选择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这一新的科学的行为目标将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转变以往的多元化行为目标,实施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行为目标。因为这一目标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契合,与行为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契合,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者相辅相成,碳金融的实施也为该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第4篇

一、在传统经济的模式下,电力企业行为目标的多元性以及局限性

第一,电力企业传统的多元化的行为目标。

如果我们从计划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产权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国有企业可以说在微观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并且电力企业在国有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电力企业在微观经济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也都要围绕着国家的经济利益而展开。这是因为,电力企业并没有自主的权,而国家是通过企业的业绩来综合考量企业的业绩。这也就是说,电力企业的行为目标只能制定为产值的最大化。

然而,现在的社会正是处在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因此微观经济的主体产权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电力企业在影响力等方向还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从经营结果方面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力企业在经营之后的利润不仅可以直接的反映出国有企业在创造剩余产品的时候的多少,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对国家的经济贡献的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就会自然而然的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行为目标。在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的时候,电力企业就开始和其他一些的上市公司一样,将“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作为了新一轮的行为目标。然后,在事实上来说,这一行为目标的确定并不适合我国目前发展的国情,这一目标同时也很难被广泛的承认和实现。

第二,电力企业传统行为目标的局限性。

通过我们对于微观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行为目标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不管是“产值最大化”或者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些行为目标都是以价值作为最终的考量标准。而这一行为目标制定的方向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样的大背景下力求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有一定的相悖之处。

并且“最大化”的目标带有一定的极端性的色彩,如果是出于低碳经济的框架之下,微观经济的主体应该出于多边治理的情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将“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那么就会势必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以及微观主体目标的确定之间产生较大的冲突。这是因为,首先,将价值最大化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很容易就会让电力企业经济行为以及决策带有短期倾向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看,“最大化”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缺乏了一定的边界而显得目标制定不够清晰。这也从某种角度上表现为最大化实际上就是无边无际的,同时它对于企业行为目标的实现也是不现实的。同时,电力企业的经营者主体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约束,所以在企业当中也并没有过多的激励措施,所以这一行为目标是非常难以实现的。

二、将电力企业的行为目标进行重塑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第一,在传统行为目标制定下的企业行为并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在国有企业传统的行为目标下,多元目标化下支配竞争的情形下,市场竞争的结果下也必然会受到这个行为目标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会造成生产过剩或者是低效率低质量的这种情况。并且很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情况。

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行为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构成了中国转轨经济的一个微观的基础。这也就同时决定了在宏观的经济在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的特征。例如说有大量的重复投资,或者是产生一些供大于求的恶性竞争、甚至会出现价格大战或者是全行业亏损的情况出现。同时,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产生,我们就一定要从根源上,从电力企业行为目标的变革上面来考虑和解决在生产中容易产生的生产过剩或者是低效率的问题。

第二,电力企业行为目标的制定应该和在低碳经济中所承担的社会使命与责任相匹配。

由于电力企业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占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不仅仅是能表现微观经济的一个主体,同时还是政府作为干预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领跑者,并走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在目前世界上资源紧缺,呼吁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政府、人才、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来引起整个社会对于低碳经济模式的关注。用这样的经济形势带动起一个新的风潮。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本身也要自觉的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成为环境保护的优秀公民。

三、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电力企业行为目标的选择

在低碳经济大背景的影响下,电力企业的行为目标应该和宏观的经济保持一致,同时也要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的导向,这也就是说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的电力企业的行为目标的制定既要做到利人,又要做到利己。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

第一电力企业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一定要与行为经济学的行为主体双重动机论做到相互契合。

从行为经济学上看,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显示偏好的假定的基础之上。这样就是说个体具有单一的自利的动机存在,而显示偏好就是这种动机的外在的表现形式。这也就要求我们只需要对观察个体所显示出的选择行为,而并不需要我们对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动机做出考虑。然后从实际的情况出发,选择行为的不同完全有可能是出于不同的选择动机而产生的。这也就说明选择偏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个体行为的本质。而自利与利他也同时应该作为在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个逻辑的起点。这是因为行为个体的本性是自利动机和利他动机的双重行为动机,它预设每一个行为个体都是自利和利他的矛盾的统一体。

第二,电力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目标与可持续的发展、价值的增长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三者应该做到相辅相成。

如果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电力企业的行为目标当中,那么实质就是要求电力企业要承担起一个社会责任人的身份。首先一定要带头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思想进行到底,并且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这样才能追求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总价值的不断增殖。同时,在自利和利他的双重的动机之下,才能做到自身的良性循环,进而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在传统的行为目标的主体之下,微观的经济主体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所考虑到的成本只是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同时也正是这种短期的效益观和经济观导致了资源方面的问题产生。

第5篇

世界金融危机催生了低碳经济的到来。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立的“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主题,必将引起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之路。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惨重的代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但消耗量却迅速增加,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单位GDP 的碳排放强度很高,生态承载力不断下降,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瓶颈与环境代价的双重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增长则成为破解这种困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后于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摆脱困境,要复苏,重振雄风,必须正视困难,认识到企业生存的严峻性。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超级制造大国”。然而,在高产销量的背后,我国绝大数企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目前企业实行的基本上是旧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导向,因而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入高成本经营时代。反之,在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背景下,“绿色消费”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企业比例大概在30%,而这一比例今后将越来越高。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紧抓低碳产业发展潮流,通过绿色经营,抢占了发展机会多、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在满足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其品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巩固了在世界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500强企业,多数是“三高一低”型的垄断企业,管理手段不高,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只追求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为此,作为直接反映理财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的变迁而随之变动,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确定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首要任务,为了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趋势,确保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强化管理,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其一,提高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深层次认识。企业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为防范风险,企业财务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即财务管理要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在低碳经济新环境下,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求获得企业效益增长的战略。从另一角度看财务管理战略是以企业战略来制定的,财务管理整体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标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就是由单一的财务资本运作和收益分配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核心管理,这即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也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财理念。实施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力求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企业未来持续的获利能力,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只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只对其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不能超越主体,不能以企业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寻找平衡点来研究外部环境,忽视环境的战略关联,因此企业需要将战略管理延伸到财务管理领域,将战略渗透到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上。财务管理与战略的结合是必然的。所谓财务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标的战略性思维和决策活动。即其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本流动,根本目的是维持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为了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那么,开展战略型财务管理活动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其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紧扣战略管理制定。作为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具体化,财务管理目标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战略管理视角下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全局性,涉及内容广泛,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而且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重要的非财务信息。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更加强调外向性,更加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目标不再只追求短期效益,而是从战略角度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综合价值达到最大。在量上体现为企业价值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不断增长,在对企业评价着重的不是企业已获得的利润水平,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在质上则体现为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目标思考

其一,低碳经济和财务管理目标理念的结合。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财务管理目标则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功经营企业的关键。低碳经济“经济”是核心,低碳是一个修饰词,关键是如何借助低碳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以低碳思维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提升和变革财务管理目标的内涵,才能有效进行理财,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资金所好准备,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二,明确低碳战略的财务管理目标。我国企业应该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历史性机遇,我国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握商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能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脉搏,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与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与资产管理、资本运作与融资模式等。企业要谋求长期的稳定发展,必须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确立战略性目标。通过战略性地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决策之中,确立低碳战略,企业就能够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影响,降低由此带来的相关的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在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并最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目标可划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财务管理总目标应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避免财务管理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同时企业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现不同时期的具体的财务目标,取得阶段性利益,积聚发展实力,在确保长远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短期利益.以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一旦制定就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总目标,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规划。通过财务管理的理财,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融资战略、开拓创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产品服务、资金保障等准备,围绕财务管理总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积极发展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6篇

节能减排审计是以环境审计为基础、专门负责节能减排工作审计的一门专项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中节能和污染物进行科学管理、对预计投资项目的耗能以及环境影响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为企业提供能源和环境咨询服务,从而监督企业采取尽可能采取节能减排相关措施,促进企业减少能源消耗。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效益。节能减排审计主旨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节能和污染物科学管理、预计投资项目耗能等相关信息进行鉴证和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价,监督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评估项目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提高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效益。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审计理论内容。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以及受托环保责任出现,环境审计随之产生。其主要是对公共环境项目进行审计,具体内容包括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节能减排审计可以作为环境审计中一个组成部分,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可以丰富审计理论的内容,促进审计理论不断向前发展。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可以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指标有目的开展工作,尽可能搜集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资料,对企业作出客观、全面、系统的鉴证和评价。从实践中,促进企业不断实施开展节能减排项目。

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研究综述

(一)国外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1)加拿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列举包括资源、公用事业、零售业等7种行业一共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内容涵盖土地资源利用和破坏、可再生资源使用、危险物品的管理、能源保护、空气和水源监控方案等,(2)日本。2000年日本环境厅颁布《环境会计系统的导入指南》,专门提出企业环境保护对策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保护效果评价指标,即主要反映的指标是对企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量和增减变化情况进行确认与计量时所采用的物量单位指标。具体包括:第一,经营场地内效果,如环境污染物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量、能源使用量、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等;第二,上下游效果,包括绿色原材料耗用量、有毒化学物质使用量等;第三,其他环境保护效果。二是环境保护对策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主要是反映企业环境保护对策采用的收益,以及费用减少进行确认和计量所采用的货币单位指标。(3)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系列标准中,提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包括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其具体涵盖的指标内容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附近水域、排气等空气质量影响;企业厂房设施设计、运营和维护;向企业厂房场地设施的提供材料、能源和劳务等;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级别的人员,开展计划活动和程序等。 (4)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

CSD)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了以“生态经济效率”来反映可持续经营目标,对生态经济效率指标体系划分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三类,具体涵盖能源消耗、材料耗费、自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的指标。

(二)国内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相关内容综述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但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了绩效审计工作,国家公开了权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信息:

财政部2004年颁发《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益指标、财务效益指标、建设工期指标等10个绩效指标,覆盖了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建设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2006年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经济增长指标(包括净现值、经济净现值、社会纯收入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2006年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包括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两部分。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也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如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对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性三方面指标;张士则(2009)认为增加新的耗能评价指标,完善企业能耗评价体系,包括增加可比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宋马林(2008)基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结合视角,对国内各个地区开展节能减排成效进行评价,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探讨社会协同地区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龙成凤,李淑清(2006)采取平衡积分卡方法建立公司四套绩效测评指标;乔引华(2006)等从企业、行业、政府三个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三者职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差异;袁广达(2006)提出环境保护效益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效益指标、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指标和社会效益综合评议指标等。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我国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主体 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是政府为主导,部分大型企业参与环境审计工作。从节能减排审计实际工作掌握程度分析,政府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够保证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运行合理有效,评价工作也不能够可靠和客观。

笔者建议,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主体包括三方面:政府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客观、综合地评价节能减排审计工作。

(二)评价客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主要包括具体审计过程和节能减排实施效果的评定,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使用合规性、节能减排制度的有效执行程度和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

(三)评价标准 (1)系统全面性。系统性即要求构建的节能减排审计体系时应当注重系统整体角度,不遗漏任何一项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可以相互配合,全面、系统地体现被审计主体节能减排项目开展执行情况。(2)科学逻辑性。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复杂,企业对经济活动多样,决定在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注 意各个组成部分具有逻辑性,可以多个不同层面对企业节能减排进行考核,如何财务层面、社会公众层面和内部机构运营层面,各个层面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相互联系,每个层面考核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特点自行设置。(3)简明实效性。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时应当从实际出发,考虑设定考核指标合理、可靠。可以依据企业具体项目设定指标,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以体现为货币单位核实,如果确实不能通过货币进行核算,可以考虑采用分级设置“优”、“良”、“中”、“差”等多阶段标准。(4)成本效益原则。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仅可能使企业构建评价体系发生的成本支出小于其所带来的收益,考核标准尽量简化,保证高质量的评价指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相关便于考核指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5)量化可比性。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在构建时应当注意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中不同考核指标相互独立,不能交叉重叠。考核内容在总体目标相同时,比较具体评价项目的不同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评价考核标准可以用量化反映出来,运用相对数、平均数和比例数等数学计量方法进行考核比较。

(四)评价指标 (1)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根据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所提到的内容,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有三个取得来源:一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企业文化政策进行指标设定,包括财务收支、节能减排投入、企业文化、政策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二是企业研发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对企业进行设计和研发,不断注入节能减排理念,从产品开发设计环节关注节能减排;三是节约思想的贯彻,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应当考虑能源的节约,鼓励和考核新能源的使用。

第一、宏观规划指标:包括绿色产品比例、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等。

绿色产品比例=■×100%

节能环保设备使用率=■×100%

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100%

能源有效利用率指标反映企业消耗能源水平和利用的最终效果。

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投入率=■×100%

第二、运营效益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所获收益进行评判,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节能收益净额,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等。节能减排项目收益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其成本支出当期发生,有时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企业应当从长远观点考虑,设定相应指标进行考核。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该设施带来的收益-该设施投入支出总额

节能收益净额=节能金额-投入金额

节能减排成本节约净额=节能减排节约额一节能减排投入金额(节能减排节约额包括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罚金减少额、能源节约金额、资源回收再利用节约额)

第三、投资效率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过程中收益相对总收益比例进行考核,包括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以及节能投入收益率等相对指标。和之前的运营效益指标相比,其侧重相对数评价。

节能减排设施投资收益率=■×100%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率=■×100%

节能投入收益率=■×100%

第四、实施效果指标。主要针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过程中污染减少效果进行测定,具体包括: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三废”产品利用率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

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100%

将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指标拓展到能源消耗指标,主要选取电能、燃料和原煤等产值系统,其他相关能源可以参考此指标设定。

电能消耗产值系数=■

燃料消耗产值系数=■

原煤消耗产值系数=■

“三废”产品利用率=■×100%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100%

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单位产值排放废弃物、污染物的数量

=■×100%

排放的废水的产值系数=■×100%

排放的废气的产值系数=■×100%

排放的废水是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到外部的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对外排放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生产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等;排放的废气是指企业燃烧燃料和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空气排放的含有污染物质的气体。

(2)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的设置。评议指标是指在定量指标设定的基础上,主要涉及企业节能减排审计定量指标中没有考虑的范畴和预计会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潜在因素,设定相应的定性指标,更完善地考核企业节能减排审计效果。

通过评议指标从广泛范围评价企业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制度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评议指标的设置可以从定性指标角度考虑,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考察企业节能减排审计业绩。

节能减排审计评议指标可以考虑设定:企业管理层节能减排重视程度、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和规定情况、企业节能减排人员综合素质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情况、企业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效果、企业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情况六项指标。

(五)评价方法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方法可以划分为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和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本文此处主要将方法主要过程予以说明,具体详细的操作过程可以进一步在以后研究中详细阐述。(1)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传统常规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审阅法,审计人员根据书面资料,审查和阅读,查明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涉及节能减排的合理、合法和有效程度;第二、访谈法,通过询问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和了解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情况;第三、观察法,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生活经营活动进行实地勘察;第四、分析性复核,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节能减排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异常变动的项目。(2)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特有的审计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方法包括:第一、目标导向法,针对被审计单位涉及节能减排审计的项目分解多个目标,依照一定审计标准,采用相应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第二、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益分析 法,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直接市场价值评价法、替代市场法和意愿调查法;第三、节能减排审计费用效果分析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费用与其实施的效果进行方案比较的经济评价方法,具体包括最佳效果法和最小费用法。

(六)评价报告 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披露信息应当注重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监督检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绩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具体包括:(1)节能减排法规执行情况信息,如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结果,污染情况和排污收费缴纳情况,国家地方法规行业标准要求其他事项;(2)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情况,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三废排放数量、环境有害物品保管和使用情况;(3)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利用情况,如回收利用环境污染情况,污染治理培训职工参与情况,企业环保法规规范制定情况。

节能减排政府审计报告格式应当与审计目标相关,节能减排审计报告目标是披露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会计报告的审计状况,注重审计会计报告的合法、真实性,可以采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审计人员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类型的审计报告,格式也可以类比参照。如果节能减排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节能减排项目的效果,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工作搜集的相关审计证据,科学分析,出具节能减排审计建议书。

四、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建议

(一)充分认识设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在国家能源消耗大企业和重要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节能减排审计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在高耗能、污染大的煤炭、化工、建筑等行业中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体系,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二)颁布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法律规范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法律规范,也没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法律法规。但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2011年5月,审计署所公布的《20个省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已有6个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颁布并制定针对节能减排审计的规章制度,8个省取消企业违规占用国家资源的政策。同时,我国政府应当尽快颁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开发水能、风能等清洁资源利用,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评价低碳审计指标体系,不断健全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法律法规。

(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业务能力 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扩宽知识领域,学习和节能减排相关的环境法学、发展经济学、工程学等相关知识,提供自身综合知识能力,以便具备足够能力适应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要求。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班和研修课程,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环境会计审计知识,从而满足企业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实施的要求。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定期讨论、网络视频学习等方式,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审计文化传授,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工作责任感,激发其爱岗敬业的热情。

(四)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审计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国际问题。环境问题的顺利解决,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共同合作。确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消耗相互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节能减排审计组织沟通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组织的节能减排成果与经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开展,保证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施。

在低碳经济日益凸显环境下,企业应当注重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设定及相关工作的发展变化,积极在企业内部开展节能减排审计评价工作,注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收益性、运营效益性、实施效果性,并针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报告,尽可能解决企业生产经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龙:《能源审计理论与方法》,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第7篇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流通消费

 

到2025年,沧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累计提高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河北日报讯(记者王雅楠)日前,《沧州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沧州市将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沧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累计提高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重点行业和园区实施工业节能低碳改造、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推行产品绿色设计,争创省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河间创建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进度。以绿色产品为导向,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大认证开发力度,2025年“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100个以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2025年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探索构建“一张网、两本账”机制,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加强肃宁县、吴桥县地膜回收试点建设,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开展轻中度盐碱耕地治理试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2021年至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加快发展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家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平台,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废物综合利用。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公转水”项目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路有序转移。加快铁水、公铁、公水等联运发展,加快布局建设“无水港”,2025年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比例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电驱动货物装卸。加快5个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引导企业使用单元化、厢式化物流载具,鼓励采用“挂车池”“托盘池”等共享模式。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以汽车产品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建立信息平台,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智能回收终端,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行业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强化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引导企业对接多双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倡导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企业和居民选购绿色产品,提倡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端品质认证,探索创建质量认证示范区,强化认证机构信用监管。严格执行机关食堂制止餐饮浪费管理规范,大力倡导“光盘行动”,提高收储运等各环节节粮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2025年沧州市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继续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组织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执法行动、计量监督检查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计量器具不准等违法行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二次包装。

 

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快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发利用光伏发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化石能源。推动黄骅市南排河镇140兆瓦渔光互补、泊头市齐桥镇120兆瓦农光互补复合发电等光伏项目建设,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广“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95%以上。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对城区内5条河流开展全面排查“回头看”,杜绝水质反弹。确保建成的7座垃圾发电项目稳定运行,肃宁县垃圾发电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实现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集约利用土地、海域、岸线等资源,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与交通线网规划协调,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