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8-17 17:34:52

序论:在您撰写德育教育的本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德育教育的本质

第1篇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第2篇

教育要进入“新常态”,就要用平常心看待教育的“新常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和终点,关注生命,培养有幸福感的人,培养良好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每一所学校,都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开全开足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每一个教师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积极投身课改,“真”教育,“真”课改,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最好的老师,办最好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直面问题,探寻教育真理

作为教育的行者,笔者感觉,今天的教育,是功利化达到极致的时期的教育。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忽视学生的德行、责任感等素养方面的培育;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老百姓又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师生关系比较紧张;学校为了应付各类评估检查督导,精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育教学上,有时夸大其词搞宣传,不切实际搞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玩文字噱头。这类现象的普遍存在,堵死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通道。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急功近利,惶恐不安,在涉及千家万户的教育问题上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每一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一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教育上,家长们拼命驱赶孩子们学习,要求过早学习,过多学习,过难学习,妄想藉此出人头地,竞争成功。

在这种近乎狂热的思维作用下,教育步入了误区,出现了“过度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幼儿小学化严重,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有偿家教屡禁不止,择校择班趋之若鹜……这样做的后果:过度关注考试分数,教育内容单一、干瘪,除了知识教育和技艺教育外,公民教育、劳动教育、思维教育少而低效,孩子们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运动场,变得不快乐,身心疲惫,厌恶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才华逐渐泯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缺失。正如成尚荣先生说:应试教育侵蚀着我们的教育理想,伤害了我们的志向追求,学校核心价值正在慢慢后退,甚至可能退场。

在笔者看来,学校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教育人,应该对教育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基础教育,本应该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应该摒弃世俗的尘嚣,擦亮睿智的双眸,唤起教育的良知,追寻教育最真的形态和生态。教育的“真”,就在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归教育的本义,是根根本本、实实在在回归自然状态的本色教育。真的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追求,是教育的至高品质。近年来,江苏省建湖县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孜孜以求,踏上了“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漫漫求索之路。

2008年至今,江苏省建湖县政府为了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对县城初中不断进行优化重组。经过原县实验初中到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再到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的三段裂变,如今,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校区组成。教师不断被分流、组合,构成比较多元。如何凝聚人心,追求文化认同,形成教育合力,是最棘手的问题。经过不断磨合,学校找到并秉持大家都认可的契合点,即践行“真教育”,具体表象为建构至真文化、开拓求真德育、打造本真课堂、培育笃真英才。

多措并举,建构至真文化

每每走进校园,鸟儿的啁啾私语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是那么的悦耳,一排排整洁的校舍和一道道典雅美观的校园环境文化设施更是让人赏心悦目。校园环境文化是美的依托,更是教育的载体。只有拥有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以也改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存在形式,也应鲜明地反映某种教育价值观。由于教育的本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校园楼宇、道路的命名赋予“真”的文化底蕴。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求真楼”“求善楼”“求美楼”。教育的最好状态是和谐,所以,学校的主楼命名为“和谐大厦”,会议厅命名为“致和礼堂”。整个校园的布局力求和谐、统一;各办公室、教室布置突出洁净、明亮;校园绿化做到自然、美观。尽量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扇窗、每一个楼梯……发挥潜在的育人功能。

校训、校风都彰显“真”的目标追求。基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学校提出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的理念和“厚德、博学、至真”的校训。希望全校教师都以“做真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做人要真诚,做事要诚恳。要求教师要有务实至真的工作作风,不急功近利,潜下心来,静静地做教育。

学校定期举行师德演讲,组织“师德标兵”“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群体评选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带动后进,鼓励教师做真人、长真知、育真才。扎实开展“三凭三自三满意”和党员的“评定升”活动,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清楚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地方,清楚自己的职责使命所在,清楚改进与努力的方向。开展感知职业认同、感动师德典型、感恩教育事业的“三感”教育;举行“精读一本经典、精品一部专著、精研一位名家”的“三精”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热点,思考教育问题,提升人格魅力。

如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质极大丰富,诱惑无处不有。而现在,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教师能不能真的潜心于教书育人,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学校层面:加强人文关怀,优化工作环境,丰富校园生活,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自由、温馨、和谐的发展环境,让教师舒心、从容工作。举行教职工篮球赛、教职工运动会;教职工逢整生日,集团工会向教职工赠一份生日蛋糕并献上热情的祝语;举办教师节文艺演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做到公平公正。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师生和社会各界监督。

教师层面: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工作生活中,少一点文人相轻、私心杂念;多一些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一个集体就是一家人,不要刻意地去贴标签,你原来是哪个学校,他原来是哪个学校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要从心底里爱自己的职业、爱学校、感恩同事。“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努力让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成为一个风清气正、充满温情、和谐共生的大家庭。

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切实可行;各种宣传阵地,坚持以“真”文化引领。倡导教师要有务实至真的工作作风,不急功近利,潜下心来,静静地做教育。不搞一言堂,而是在充分调研、广开言路、博采众议的基础上,由下而上形成一套科学、人文、简约的管理评价体系。集团主要是引导、指导和督导。将各种管理考核简政放权到校区,将质量提升的目标责任细化到校区。下移管理的责任主体和管理的重心,把中心、精力都聚焦在教育教学上。权责共担,校区平时必须落实到位、监管到位、考核到位,工作才有成效。各个校区、各部门每周都要形成书面工作简报,简报和各种考核及时上传到集团内网接受大家的监督。

完善了学生常规管理制度,建立了校长值周、主任蹲点、班主任主导、老师参与、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分级分层,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力度,突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对质量滞后的老师进行跟踪调研,落实整改、帮教措施,以管理的“精细化”力促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化”。

彰显特色,开拓求真德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优秀的人的活动。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德育教育在它们 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积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德育工作系列化,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内心真实体验。建立健全德育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集团设教育督导部,团委,统领各校区的政教处、团队组织、班主任,各条块、各部门的活动衔接到位、协调安排,发挥整体效应,确保德育合力的形成。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不讲求实效,象征性地填上这样或那样的检查考核符号,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每月基本固定的德育主题,便于师生早准备、细落实,保证活动的质量。德育活动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知行统一,重点在“行”字上做文章;坚持以身立教,教师要做好文明礼仪的示范作用;坚持注重实效,活动千万不能搞形式、走过场。

从“养成教育”到“生命体验”,从“感恩教育”到“八礼四仪”,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的脉搏与时代的主旋律调成一个频率。七年级做好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八、九年级重视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静雅心理工作室”,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农村薄弱学校统筹安排“变形记”活动,分别在暑假和寒假安排学生互换生活环境。建立待进生档案,采用结对帮扶等方法,着力做好转化工作,坚决杜绝学生违法犯罪和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采用“家校e心桥”等方法,对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各校区还开展了以“拒绝网吧”“诚信作业”“文明行路”等为主题的强化教育活动,召开了主题班会,全体学生签订了“三项规范”承诺书,并发放了告家长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此外,为固化校区的德育特色,各校区致力放大集团省十二五资助课题“自主教育”的效应。城南校区打造更具可行性的“习惯教育” ;开发区校区丰富和发展“爱满校园”的特色内涵;近湖校区积极树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特色。

“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学校、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主管理。集团创新思路,形成了以“五自主、五学会”为内核的自主教育框架:自主管理、学会做人;自主探究、学会学习;自主实践、学会创新;自主锻炼、学会健体;自主评价、学会完善。自主教育的核心是自主管理,集团建立、完善了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做到了“召开班会、班级活动、自习课管理、学生常规考核、建立文明监督岗、开播校园声讯台”等学生管理的自主化。“五自主、五学会”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回归本质,打造本真课堂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就智育而言,是指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现在不少的课堂哗众取宠,贪图课堂的热闹和花样,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勇于反思,大胆实践,积极打造以“问题导向”为原则的本真课堂。

本真课堂就是朴实、真实、扎实的课堂。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去伪存真,回归教育的本质,让课堂简约务实,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构建“直入主题、少教多学、自主探究、即时训练、当堂反馈”的教学路子。提倡少用或慎用多媒体,硬性规定每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堂上,让每一个点,每一个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个孩子的学习都是真实的。每一节课务必做到“三真三实”:“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和“设计实、反馈实、练习实”。为此,做到“四个强化”:强化“问题导学”,落实学法指导,培养综合能力;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认真实行动态考核;强化校本练习的质量,提高实效性;强化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坚持校本化、集团化的统一。开设“名师送教”周,统筹安排好“名师课堂”教研活动,举办教学沙龙、专题报告等活动,彰显名师效应。

为了使“本真课堂”落到实处,各校区推行集体备课半日制,检查考核务必考核到位,力求做到“真实、充实、朴实”。集体备课,主要强化“三轮备课”,突出一个“研”字。首先主备人提前将课件、教案、校本练习发到备课组群共享里,相关组员认真研读;集体备课时,主备人主讲,大家共同讨论;各成员再根据学情、教学风格修订具有个性化的教案。关注课中,凸显一个“真”字,力求课堂惜时如金、洗尽铅华、高效低耗。追踪课后,强调一个“思”字,进行案例式、片段式等教学反思,诊断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形成科学对策。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集团重组,名师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为了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注重“真、实、小”的“草根”式的教科研,构建了集团集中培训、校区校本研训、个人自觉培训有机结合的教师研修运行机制。集团、各校区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计划。每位教师科学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教研督导部统筹,各校区教务处具体负责,做到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坚持“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思路,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带教育。

在校本研修中,立足于课堂教学,依托于课题研究,真正实现“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对现有立项的总课题里衍生的众多子课题,理论层面上深化,操作层面上细化。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制定《名师考核办法》,积极推进“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并加强督导考核。统筹安排好“名师课堂”教研活动平台,让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跳板。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和优质教育的共享与互补,以交流促提升,以合作促双赢。每学年春学期四月中旬,举行“求真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秋学期十月中旬举行“至真杯”中年教师课堂展评活动。组织“三新教师”(新分配、新交流、新任教九年级)达标过关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积极承办各类课堂教学活动,让老师在活动中磨砺,在磨砺中成长。

搭建平台,培育笃真英才

对于培养孩子,学校以培育笃真人才作为真教育的最高境界。“笃”就是忠实,坚定;“真”就是真诚、诚信、认真,有真才实学。也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丰厚的学识。教师传授真知,学生追求真知,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坚持教学中心,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上足课程。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实施“阳光体育工程”,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好“防近”和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宣教、防治工作。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重大节日、时事热点组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举办“拥抱青春,放飞梦想”的十四岁青春仪式和道德讲堂;教师节、“五四”青年节、元旦等各种节日的联谊活动,每年排演多台文艺晚会和团体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科技之春”宣传等活动;认真制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实施方案,开展校园电视、科普、时政、文艺等各类“超市型”的社团活动。各校区开展社团活动力求达到“二有三固定”的基本要求:有指导、有计划,固定人员、固定时间、固定阵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逐步形成以“五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节为主线的校园风景线。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是各班竞赛最为激烈的,同时也是学生最为期待的活动,美妙的歌声、动人的舞姿、激情的朗诵……带给孩子们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如今,漫步校园,综合实践丰富多彩,阳光体育律动飞扬,“五节”活动精彩纷呈。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运动场上映着簇簇火热,校园里弥漫着淡淡芬芳。徜徉在这片文化的沃土,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特长得到发展,脸上绽放着自信、灿烂的笑容;每一位学生学会了尊重,得到了发展,都能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培养;教育;策略

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是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能让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落脚于实践,在实际体验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之必要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能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从事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

1.素质教育之本质。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视人的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个性、身心等方面发展的目标。应试教育往往强调“以书本为纲,以分数为纲”,重视将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以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在现实社会中“书呆子型”学生也很难适应、立足。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也正是看中了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体育教育在消除这些问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展示其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顽强、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发展之要求。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刺激着文化、理念、生存环境等内容的高速变化。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不仅仅需要的是“生存技术”,还需要社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素质。这里面包括: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挫折面前的“抗打压”能力,在成功面前的不断进取能力。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一种“身体力行”体验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彰显了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体育教育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身体锻炼为表现,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强调了育体与育人的一致性。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实施之策略

1.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的是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社会。这里的心理干预针对的是对那些不爱运动、害怕活动、性格孤僻、喜欢独处、远离集体、不与人交流的学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极少有人主动地面对现实社会。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传统的说教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走近他们、接触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魄的体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能够具有立足于社会的综合性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高超的体育技能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由衷的敬服。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舞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例如利用长跑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利用群体运动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队列练习训练学生的责任感。

3.有效实施拓展教育

实施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开展此项活动。起源于国外的拓展训练具有投入为先、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等特点。它很好的将趣味活动、情感教育、心理素质考验、团队协作、抗压力感、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内容融合到了一起。通过活动,让参训者在自我潜能挖掘、自信心增强、自我形象改变、团队意识提升、抗压能力增强等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拓展教育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式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说教,它能让受训者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引入诸如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空中断桥、孤岛求生等活动,在激起学生活动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五生.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第4篇

关键词:行为 习惯 教育 本质

学生的学习阶段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这段其间可以学会做人,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学生阶段教育工作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因为,习惯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人生的爱好坏。所以,在学生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教育的培养,告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生活的意义,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一、常见的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好坏是要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事情上,相同的习惯好坏评价不同。所以,根据我国制定的教育目标和良好是社会环境而言,著名的记者孙云霄曾提出十个学生良好习惯守则。(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2)文明礼貌,公共场合说话低声细语;(3)遵守规则,购物或乘车时自觉排队;(4)尊重他人隐私,不乱动别人东西;(5)利人利己,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6)诚实守信;(7)待人友善;(8)珍爱生命,远离赌博与;(9)用好媒介,文明上网;(10)保护环境。

二、抓住一切时机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班级学生活动中,做好诚实品质讲解,让学生了解诚实的本质内涵。并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检讨自己日常的活动是否存在不诚实的行为和表现。教师还有在教育中让学生理解诚实就是说实话,不骗人,不造谣,不吹牛。说实话是一个人良好行为品质的表现。都知道说一句假话就会有用100句假话来拟补那一句假话,被戳穿后,人格就会扫地,从而不会再有威望。就像社会上常出现一些假冒伪劣,欺诈的行为。虽然,他们一时得利,但是,最后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作为班主任,我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要让他们说实话,办实事,做一个诚实的人。在社会的发展中做一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妄言,不献媚,是非分明,不信口开河,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无端生事的人。所以,在班级开展行为习惯培养活动时,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且,还要在班级开展培养行为习惯方面的活动,每月评比一次诚实少年,并将他们的姓名、照片贴在教室的专栏上,从而给学生鼓励和好评。让他们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榜样,用这种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同学良好行为的发展。

例如:在工作中我接触到很多学生,他们上课不听讲,反而影响前后左右学生的学习。和这个说一句,和那个说一句,从而搞得四周的学生都不能安静的听讲。面对这样的学生,同学都会比较厌烦,老师也会很头疼。但是,孩子就是家庭的希望,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掉队。虽然,一个孩子是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是,他却是家庭的百分之百。所以,它承担着父母对他的希望,为此我对这一名比较顽皮的孩子进行家访,发现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五岁时父亲去世,妈妈带着他过日子。由于,经济来源很不好,所以,孩子在上学时费用都很难保证。因此,他母亲就再婚,但是,这件事情遭到孩子的反对,在心中是抵触的,同时,也觉得很伤自尊心,为此学习开始一落千丈,变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得知这样的事情后,我就经常与这名学生进行谈心,给他关爱和温暖,让这个学生了解我是重视他,了解他,相信他的。经过几次的谈心后,他对我敞开心扉,从而我对他进行了行为习惯的教育,从中告诉其利害关系,最终使这个孩子得到了改变,成绩也逐渐的提高。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作为班主任,我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并在他们的思想深处进行挖掘,然后对症下药,对其进行教育,从中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德育故事引入校园和班级,并作为校本的课程重点。在学校少先队的工作中,也要将德育故事作为大队工作的活动重点项目。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德育教育也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班风建设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在学校建立并组织专门的行为监督机构,负责德育故事在校园的开展。并且,还要有专门的领导来操持这项工作。在学校中,定期举办德育故事活动,从中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从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培养。在活动组织时,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德育故事评比,从而来增加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量,丰富学生对古典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提升学生对行为道德的认识,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且,在学校开展活动时,也要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程度建立激励表彰制度,从而来提升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对于德育故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对在生活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与表扬,班主任也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从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并将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衡量,从而评判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准则。

例如:我们班的一个学生,她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回来的次数甚少,平时都是住在托管班或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大部分的时间她都是无拘无束的,并且这个学生非常的懂事,在生活中不仅照顾自己,还会给爷爷奶奶做饭,洗衣服。她的自理能力非常强,因此,我将她作为班级的德育典型。在同学中表扬她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们都因为她这样的品德而尊敬她,喜欢她。因此,她也因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觉得自豪和高兴。通过她的事迹,班级的风气正了,学生在学习时情绪高了,班级的卫生也变好了,上课的秩序也好了。因此,学生能够感觉到行为习惯对自己的约束力和规范力。

四、结语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时,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选择的途径。并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培养时,也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善于总结和发现,从中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肖映铭.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初探[J].中小学电教,2015(11).

第5篇

一、参与校园布置,让德育浸润其中

的确,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无时不见、无处不在的隐性教育。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教育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这种滋养最终将融入学生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然而,这种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是些什么内容?由谁来布置?却是一门学问。实践证明,假如能让学生参与校园这个环境文化的布置,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感染性会更强,渲染氛围会更浓。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是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是鲁迅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鲁迅对下一代的希望,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怎样让学生置身于学校“立人”教育的校园环境文化中?我们把鲁迅的这句名言展示在校园广场的围廊上,把“立人”两字镌刻在校园广场的文化石上,让每一个学生每天进入校门,抬头就见“立人”这一目标。特别是我们还从“立人”教育思想中提炼出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这“四独”校训,让学生按“四独”的要素,亲自动手,把自己的实践活动照片一一展览在校园的走廊等环境中,时时处处感受德育,从而使教育浸润其中。

这是校园文化的“硬环境”,还有校园文化的 “软环境”,如学校努力为孩子们组织一系列自主参与的社团,这是一个阳光流溢的教育世界,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阳光文化。“早字”讲解班,“夕拾”摄影团,“三味”墨趣团,百灵鸟合唱团等,二十多个特色社团活动,打破班级界限,符合学生意愿,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主、自强的意识与能力,融道德教育于新颖多姿的社团活动之中。

二、体验课堂活动,让德育生动起来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学校德育同样离不开课堂。如何发挥课堂德育的有效性,本人以为: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激发道德情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内化,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体验活动的基本流程可以设想为:体验动情交流明理自省内化。

体验动情: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或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然后在情境中充分体验,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如根据小学生好奇、爱表演的天性,可以开展不同角色的游戏活动。如“布娃娃诊所”“过家家”“抓坏人”等等,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了解自己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交流明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辨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产生积极的道德选择与判断,从而对道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自省内化:深化道德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性思考,自我反省,自我领悟,逐步促使道德内化。如在学习“人”字的结构时,为了落实“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需要”这一目标,教学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鲁滨孙漂流记》的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鲁滨孙是否会跟‘星期五’交往”进行了一场辩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让学生看下一段视频,继而又让他们讨论“为什么要交往”;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理解交往的意义。

又如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总是感悟不到教师给予的爱意,以至于因为不能理解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相互伤害。记得那次教师节前夕,我在一节班队活动课上,要求学生为曾经教过他们的老师罗列一张爱心清单。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20分钟后孩子们写下了数百条“爱心清单”,连平时最淘气的那位学生也写了3条。读着他们用十分幼稚的文字记录下的一件件小事,听着他们一个个真切生动的交流,我想,他们已经沉浸在教师对他们的关爱里,他们已经能感受到教师的“爱”了。这种对爱的理解,才是解救一切生灵的灵丹妙药。

三、跟进课外实践,让德育变得真实

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征设计并组织开展具有梯度的、针对性的训练活动,逐步将道德知识外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民族传统节日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可以把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春节开展“过中国年”活动,要求学生在春节期间说两句话――“您辛苦了”“春节快乐!”做四件事――鞠躬、让食、洗脚、抄春联。提醒学生去体验浓浓的“中国情”,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净化自己的心灵。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重阳节是学校的“孝敬日”,开展“当一日家”敬老爱幼教育活动。端午节讲解节日的来由,纪念爱国先人。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读千古经典,与圣贤为友。”如此等等,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教育活动,让民族传统美德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扬光大。如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结合雏鹰争章活动开展的“孝敬”活动中,队员们通过“学当一天家长”“我为爸妈洗脚”“我帮妈妈做家务”等行动,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去孝敬父母,变原先的“好孩子要尊敬长辈”的空洞说教为孩子们内心真真切切的孝敬情感。

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学校的雏鹰假日小队一直是队员们利用节假日活跃在社区的队伍。小队活动采取“小型、经常、灵活、多样”的形式,并动员家长参与到活动之中,面向社会,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假日小队实践活动进入学生们的生活,一个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够让他们在念书之外拥有更多的经历。儿童迫切需要一种他们“自主的特别活动”,从而超越书本,具有实践与创新的价值。假日小队活动,让儿童在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中得到道德实践的机会,展现自己的亮色,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因有家长共同参与,也丰富了双休日的生活内容,避免5+2=0(五天的校园教养被两天双休日的放纵对消)的现象发生。

四、践行成长规划,让德育走向深入

鲁迅先生主张儿童教育应“强调发展”“顺应天性”“独立自主”,落实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让学生得以充分、自主地发展。鲁迅小学以校训“四独”为核心要素,分低中高三个学段构建了系统的《“四独娃”儿童成长规划》,为每一阶段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标尺和可衡量目标,并努力为学生搭建平台,将理论化为实践,将理想化为现实。这是我校一项重要的“实践育德”系统工程,如1~2年级成长规划的要素及要求(见后页表)。

这些要求,既是明确的成长要素,又是具可操作性的行为习惯要求;目标明确,实践性强,既让学生明确了小学阶段德育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小学生年段特征,从“应知”“应会”“实践展示”三个维度,使儿童成长规划伴随儿童成长的每一天。

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规划”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因素,提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测、自评、自励、自律的强大功能,提倡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自评和互评的结合,阶段评测与学期总评的结合,分项(“四独”)评测与综合评测的结合。报告单中的“品德等级”和“评语”以学生的“立人”成长规划的具体要求落实程度为基准;而学生的“落实程度”则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家校联动的反馈意见,使“考核评价”活动能充分为儿童的“立人”成长导向加油。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

高职院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中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这个理念的提出既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本价值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明确“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不处在核心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传播“人是根本”的理念使命,使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以人性的方式对待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育活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学生的最大利益就是成才成人,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2.明确“以人为本”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教育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事。前者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后者主要是生存及劳动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以“传道”见长,注重“做人”方面的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看不起“做事”方面的教育,于是产生那些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近代以来的教育,有感于传统教育的弊端,积极倡导做事方面的教育,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做人”方面的教育明显被削弱。因此,许多走出校门的受教育者,作为劳动者、技术人员是合格的,但是做人却不合格,会做事不会做人、高智商低情商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人为本”教育的提出,正是为了纠正现行教育的弊端,强调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思想观念“以人为本”。老师是教育的主体,一个学校的灵魂就在于老师。关心老师,关心老师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况,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和创造精神,为老师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是以老师为本的具体体现。学生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的爱好习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使他们得到身心、个性、才能的全面发展,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和独立,要给他们发展自己的空间,完善他们的人格;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启发、点拨,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自主性、思维创造性;要破除在学生评价标准上的保守思想,抛弃一些所谓传统的评价标准。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需要真正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激发出高职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使其个性得到完全的发展。

2.目标内容“以人为本”。很大程度上,目标是行为实践的内容、方式、过程的决定者。我们教育目标的表述,最常见的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期盼教育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也无可厚非。然而,随着我们对教育本质中生命性的体察,对外界环境“以人为本”的关注,应认识到,在原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应将人的价值、尊严、潜能等人性因素及其发展也作为教育应达成的目标,使社会要求与个人富有活力的生长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了这样“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才可能有“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使学校成为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在这里充满着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和尊崇。总之,教育目标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体现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而不是仅以灌输多少知识为本。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体现教育的目的性,又规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是高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7篇

关键词:绘本教学;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23-02

小学数学绘本教学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顺应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化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绘本教学立足于儿童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使得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发生密切联系,帮助儿童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

数学绘本教学的表现形式是绘本,但其本质仍然是数学。故事只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借助绘本故事,教师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引领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绘本教学吸引儿童、贴近儿童,容易引发儿童积极的学习状态和情感共鸣。绘本教学既让课堂散发知识和思想的魅力,又让认知和情感融合,让严谨的数学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爱”的温情和智慧碰撞的火花。

小小的绘本,大大的世界。一节普通的低年级图形认识的复习课,借助于生动的绘本,让师生演绎得丰富而深刻,散发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绘本既是图画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它既讲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还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温暖、相互关爱的人文思想。教师借助巨人分别帮助村民的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辨析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通过让学生闭上眼睛摸出正方形、三角形等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辨析平面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还巧妙渗透了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区别。教师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适时点拨,抓准图形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正如荷兰数学家范・希尔提出的几何思维水平:直观、分析、推理、演绎、严谨,这样的教学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符合儿童学习几何知识的认知规律。[1]小学数学绘本教学的价值还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故事情节的发展

绘本故事生动形象、情节曲折,容易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作为教师,既要在教学起点关注儿童的视角,也要在学习中提升儿童的数学认知,处理好故事情节与数学知识本质的关系,避免一味迁就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降低了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绘本故事中蕴含的核心知识,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组织故事情节,让孩子带着数学问题和要求阅读绘本。教师让孩子主动参与,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积极鼓励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操作,将知识融入绘本故事。教师还要对绘本故事进行积极的创编,围绕教学目标,将合适的教学内容巧妙融入故事发展之中,增加数学教学的开放和互动,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2.空间观念的提升融入在数学活动中

绘本教学的方式要处理好绘本感知与动手操作的关系,在故事讲述和插图阅读中增加操作与扮演,增加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感受,全身心沉浸在绘本数学学习之中,深入理解数学内容,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强化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和数学情感体验。这是绘本教学对“做数学”相关思想的体现。

教师以数学思想引领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操作和交流。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依据本课的题材,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而操作活动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而是需要结合故事情节,关注操作和故事的统一,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将操作置于故事情节之外。学生在思考和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情节展开中组织操作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升华儿童的情感,让数学知识在有趣的绘本教学中自然生长。

3.空间观念的提升融入在数学活动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目标。[3]数学绘本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浸染。教师不仅给孩子们呈现故事,同时也在提升孩子的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教师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对爱的感受力,提升孩子们细心观察、乐于动手、真诚合作、勇于探究的学习情感。

教师在数学绘本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团结的力量和爱的奉献,潜移默化,达到了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将数学知识完美地蕴藏在了美妙的绘本故事里,让孩子们在感动于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拥有一个有爱、有美、有智慧的学习时空。绘本教学让数学课堂如此生动、美丽,用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丛林.小学数学绘本教学价值研究与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7-8).

[2]郑毓信.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