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17 17:34:51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美学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生美学教育

第1篇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学情操;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5-121.

第3篇

 

为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加强学校德育和美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必要对中学生开设一门新的课程---美学课。从而有效地把美术、音乐等教育的作用更充分显示出来。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 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html/jianli/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如几何有立体对称美。在讲授中,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知识,诱导学生去发现图形或公式中进行证明推论所隐含的美。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态美学观 策略

引言

当代中学生是否具有生态美学观关系到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然而目前有些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美的意义,他们对生态美的理解比较片面,缺乏从美的角度欣赏生态环境的意识。有些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表现很淡漠,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很随意。所以我们应加强对中学生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生态美学观教育的途径,培养中学生的生态美学观念。学生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生态美学观培养更应从初中做起。本文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美学观教育的策略。

1.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随意注意。在对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很难一下子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笔者运用生动的动画,色彩绚丽的生物图片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生动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呈现具体直观的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在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时,有些学生的表现是欣赏、赞叹,也有的学生显得麻木和无动于衷,但是在紧接着呈现一幅具有强烈对比的画面时,几乎所有学生的反应都是惋惜甚至更为强烈的情绪。笔者在第五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呈现了美丽的太湖风光之后紧接着呈现蓝藻爆发的太湖图片,很多学生都大声叹息;在第四章第2节“食物网”中先呈现了善良的路能悠闲行走的画面,然后立刻呈现被狩猎者伤害的伤痕累累的路蛇,学生的反应更加强烈。播放视频展现自然界的神奇壮观之美,通过视听的结合,丰富学生对生态美的情感体验。

2.古典诗词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

生态美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相似的内涵,尤其是许多古代的诗词将生态美表现得淋滴尽致。例如笔者在讲到生物生存的环境时,以美丽的千岛湖为例,千岛湖之水源自浙江省的新安江,南宋学者沈约曾赋诗一首:“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千初写乔树,百丈见游麟。”形容其水之清澈。千岛湖盛产鲈鱼、鲢鱼、鳙鱼等多种鱼类,但由于鲈鱼身价高好赚钱,所以当地大量养殖鲈鱼,结果导致湖中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鱼大量减少,随即湖水爆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整个湖面都变成了碧绿色,而湖水也变得恶臭不堪。例如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朗读诗词:“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姆。稻花香里说丰田,听取蛙声一片”,然后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中所体现的生态元素,诗中不仅描写了“稻田”,还描写了动物"昔鸟”和“蛙”,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领会到动静兼有的美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也受到诗人舒畅、喜悦之情的感染。这首《西江月》是辛弃疾在江西生活时所作,它描写了诗人在夜晚的田间行路时所感受到的农村自然风光,当时的月亮刚刚出来,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天气很热,所以虽然已是夜晚,但是树上的知了还在鸣叫,可是诗人还是感受到了丝丝的清风。

3.生态情境的核拟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设计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现实生活问题相联系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例如在阳光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这一内容的学习中,许多学生表示从未见过这种情景。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在遮光的条件下培养了许多豆芽,豆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但是很少有学生观察过豆芽。先让学生观察在遮光条件下豆芽的颜色,然后将遮光物移开,仅两个小时左右,本来是白色的豆芽即变成了绿色,学生都惊讶于豆芽变绿的速度之快。生动的实验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光照可以促使叶绿素形成”这一内容,也让学生深深的感叹自然之神奇。实验设计应注重直观性。例如探究酸雨对吊兰生长的影响,实验地点就选择在教室后面的桌面上进行。笔者首先给学生讲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引起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和草拟实验计划。学生最后决定选取三盆长势大致相同的吊兰,分别编号①、②、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配制了两个浓度的模拟酸雨(PH=3,PH=5)。其中吊兰①潘自来水作为对照组,吊兰②绕PH=3的模拟酸雨,吊兰③绕PH=5的模拟酸雨。实验大概进行了两周,饶水频率平均三天一次,两周以后的结果令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吊兰②的叶子全部枯萎了,吊兰③也只剩下几颗一半绿色的叶子了,只有绕自来水的吊兰①长势很好,叶子繁茂碧绿。经过这一次的实验,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有的学生甚至主动搜集了酸雨对其他生物的影响,发现酸雨还会使人患上哮喘病和支气管疾病。笔者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宣传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

4.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伯林特认为在环境当中,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我们不再与之分离而是融入。这种参与的审美方式不是只有看或听,而是一种全身心式的体验。例如在为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考察了校园生态系统,活动中学生要辨认校园的植物,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分析校园的生态结构。有的学生还给植物系上了简洁明了的标签,这即丰富了同学的知识,又为师生提供了欣赏的便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了解校园的生态结构,总结了校园绿化的特点,并为校园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还从情感上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

5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美学观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美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家园意识。美的事物能够使人感到身心愉悦,对美的欣赏和理解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美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美在每日每时大量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来,美离我们很近。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值美好年华,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富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爱美、追求美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积极的生理需要。那么中学生怎样才算美呢?中学生应做到仪表美、性格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

1.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形体、姿态、风度和穿着打扮。人的美还不仅仅是一个外形的问题,真正的仪表美是由生理的美、风度、气质与修饰美所共同组成的。生理美是受人体解剖生理所决定的,它指的是人的相貌、身材、肌肤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体自然美。健康、匀称的体魄是自然美的首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体育课,要求学生站立时要挺胸收腹,走路时步态要均匀、稳重,活动时要轻捷、灵巧,从而给人一种健康、舒适的感觉和美感。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服装,要求一个人的修饰必须与自己的年龄、形体、身份、气质等特点相协调,以整洁、协调、大方为美。当一个少女穿着色彩淡雅、款式活泼的连衣裙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会给人以清新、秀美、朴实的感觉,令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句来。

其实,中学生的发型也应符合中学生的身份。男生不留长发,黄发,女生不要烫发。要求女同学不要盲目模仿成年女子活港台明星,戴首饰项链,抹口红,描眉毛,穿新潮服装。最后是风度美,它是一个人的相貌、举止言谈、姿态、作风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美,是一个人长期所受的教养而形成的气质的自然外露。一个健康、活泼、开朗、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彬彬有礼的中学生,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风度,它既表现人的静态美,又表现人的动态美;既可见自然美,又可见社会美、艺术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因此,只有加强道德、文化、艺术修养,陶冶美好的性情,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愿望。

2. 与仪表美紧密相连的是人的性格美。性格指一个人特有的鲜明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性格是构成一个人内在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反映这个人的胸襟、度量、意志、脾气和性情,影响这个人的精神状况,并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特征。这样要求中学生加强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塑造自己的个性品质。同学之间以诚相待、热情忠厚、豪爽、大方、温柔;遇事要冷静、果断、坚毅;对待前途理想要乐观、进取,以饱满的热诚去学习工作。

3. 行为美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这样就要求学生努力学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关心集体,热爱班级,保护集体荣誉,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平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尊重师长,互帮互学,爱护公务,遵守公共秩序都是美的行为。

4. 语言美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口头语言在内容、表达方式、语气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美。这样就要求学生使用和推广礼貌语言,做到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要求学生记住十个字: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把它们融进我们的语言中。除了礼貌用语之外,语言的准确,优美、孤帆也很重要。词汇要丰富,比喻更恰当,语言要合乎逻辑。我们在说话时,除了要注意使用美的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场合,掌握分寸。对长辈说话一定要有礼貌,与同学说话要诚恳有缓,童弥生让你说话要落落大方,吐字清楚。

第6篇

审美心理学是美术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对我们熟悉并掌握人的审美心理过程,从而准确把握受教育对象在对美学欣赏中,心理的变化过程,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积极意义。审美,简言之,是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审美心理则是在这个感知过程中情感意识上的活动表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育者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懂得美与丑,学会对善与恶的判断,并懂得如何去美化这个世界和美化自己。其功能效果就是要达到“感人、娱人、化人、育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并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变化过程,利用美育功能引导中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一、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的关系本文由收集整理

美术教育中审美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对美的欣赏和批评来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美”带动内心的触动和感悟,对人的情感、意识、心灵都会产生正面的引导,“增强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和谐的心理结构, 并间接地促进智力和品德的发展”其最终效果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健康的心理。中学美术教育本质上就是对美学的直面剖析,审美则是美术教育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有了审美,就有了对美和善的价值判断,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对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人格完善的直接体现。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是紧密统一的关系,是辩证也承接的统一关系。这表现在:审美心理是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点。人格的完善也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健康形成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人格完善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最终目标。人格是态度、性格、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的完善则表现为态度的端正、性格稳定、习惯良好等综合因素下整体体现出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性格、习惯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往往又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特征

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特定的年龄范围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个群体年龄多是在12-16岁范围内,从生理上讲正是身体发育旺盛阶段,从心理发育角度讲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的萌动阶段。他们对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审美心理表现出特别的群属特征。第一,可塑性强。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美术教育在扩展的学生想象力、带动学生抽象思维、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上有着独到的作用和功能。中学生本身在这一阶段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美术教育中这个群体在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也是欠缺和不足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需要有效利用学生在美术教育发展空间性,针对性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塑造,以逐渐形成完善的、稳定的审美心理为目标。第二,社会性强。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与信息量的丰富多元化拓展了中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了解,但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感性的,和不成熟的。社会的影响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单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他们在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会参杂他们对这个社会认识和了解。他们会对作品的观察和评价带有社会意识形态色彩,在做作品创造中突出自我对社会的体悟等等。

三、美术教育中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促进人格完善的几条建议

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历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借助审美心理的功能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首先,明确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是前提。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心理活动产生关注和重视。其次,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把握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认同感和对美的心理倾向性,以实现美术教育塑人的目的。把握学生社会性特征就是要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作品和事件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力。第三,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规律。理顺学生审美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英国心理学家c.w.瓦伦丁曾提出“美的实验心理学”

在他看来应该用实验的方法对美学进行研究,以此来取得审美经验,实验美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兴趣就在被试本身。瓦伦丁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要注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活动的实践感知,缺少具体的审美实践是难以将理论的知识升华为熟练的技巧及熟知的规律。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美术教育;美术思维

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美术教育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美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美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启迪学生心智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同时对一个人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美术教育现状及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1.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新课改之前,我国的各中小学都专门开设了美术课,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课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成为了“摆设”,仅仅是排在课表上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有些学校也会开设美术课,但只是停留在教师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静物,学生进行模仿的层面。

新课改后,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被重视起来,但也只是停留在兴趣培养和简单的欣赏层面,没有从美术思维方式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启迪。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所以即使美术课的重要性得到认识,也因资源缺乏导致中学美术教育面临很大的阻碍。

2.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

美术思维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用美术的方式进行思维。培养美术思维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入手,提高其生活和学习能力。感官视觉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通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人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发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放眼古今各个艺术流派以及各种艺术思潮的兴起,几乎无一不是以美术的观念和思维作为先导的。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性,从它在人类的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可见一斑。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的措施

美学意义上的美术思维,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好奇心与观察力;第二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第三是条理性与表现力。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美术教育中美术思维的培养进行阐述。

1.好奇心与观察力的培养

无论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源于人们的好奇心。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供绘画的事物很丰富,但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却能够迸发出灵感,创作出美妙的图画,这就是观察力的差别。这里所讲的观察力是指全面、细致、正确认知事物特点的能力,是对事物有效的观察。学生首先需要具备一些关于所观察事物的知识,然后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在美术教育中,观察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掌握,另一方面则是要从微观的层面去把握绘画形象的典型特点和细节。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多留意生活中适合绘画的事物,以一名画家的心态对事物的形象积极做出艺术反应。其次,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在美术造型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详细讲解点、线、面以及光对事物造成的视觉效果。

2.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

通常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物体不是一件实际存在物,而是建立在物体的存在之上却又高于现实的情境。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形象地表现事物,更多的是要创造性地表现生活。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画面背后深入画家心灵的东西。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赏析某一个画家的画作时,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经历、创作背景开始说起,并在这个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画作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同时,作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应该鼓励其进行再创造。

3.条理性与表现力的培养

条理性和表现力是在对事物进行理解之后的构思和组织,并按照美学规律展现出来。条理性着重对事物的理解,表现力着重对事物的组织。这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对画作物体进行拆分,学会把一堆凌乱的绘画素材按照各自的属性组合成系统。

美术思维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对美术学习者提出的要求。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从思维的高度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议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J].学术论坛,201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