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范文

时间:2023-08-17 17:34:51

序论:在您撰写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健康教育的活动评价

第1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主体性的活动项目和方式,使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由于它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有是也叫做“心理训练课”。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呈实践性特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活动课程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一)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以现代活动课程理论为依据,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发展心理素质。

(二)系统性

活动理论认为人的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时,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应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以适应学生成长的多样性要求。

(三)主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式,通过课程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得到启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认识的来源,找回个性的位置。实施活动时,应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主动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优势所在。

(四)互动性

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相近,心理特点相仿,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容易理解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在平等协商对话中有效培养温暖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互相尊重、独立自主等人际关系和良好人格,发挥积极的双向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群体动力效应。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点,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起始评价

课程起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所具有的前提条件,包括对学生能力、个性特点、各种优点和缺点、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类型等了解。其目的是把握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学习准备状态,进而确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起始评价还包括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即评价老师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是否偏离总目标的方向。

(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实施过程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注重实施过程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正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进行监控和评定,对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找出哪些地方偏离了教学目标,哪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为课程的调整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实施结果评价

第2篇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与学水平为目的,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同样适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有效评价。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评价进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教学评价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从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华山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参与、深刻体验和感悟,心理素质是否有所增强。实施形成性多元评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但形成性多元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过于笼统模糊。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和一般学科课程不同,它应该有自己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目前,新课程中尚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评价标准,实践中也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务部门仍然沿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有效教学评价的内容

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行有效教学评价,必须突破以定性为主、固定单一的传统方式,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评价内容的侧重,注重并提倡过程的、发展的、多角度和多视野的评价手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分配各项权重,进行综合评估。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定的教学目标既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就是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否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宗旨,学生的所学所感是否能促进其心理认知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是否实现心理问题的矫治,而不是以达到对心理学系统知识的掌握为目标。一般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一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是否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不宜过多、过大,切忌泛泛地把“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作为一节课的目标,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课堂中可以训练、培养和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小而实,越具体明确越便于操作,要力避课堂目标没有可操作性,或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和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改善、学生心灵获得成长为标准。即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扩展了视野,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学生是否了解了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有用的生活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简洁、不复杂,一节课的教学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教学内容应体现出非预定性、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应该以“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学科”为逻辑。这里的“问题”不是指少数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全体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因此,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评价,一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问题为重点;二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三要紧扣活动课目标,循序渐进,按照年龄阶段设置内容。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较少采用静态知识传授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必须坚持活动为主,注重体验和感受,学生通过体验,从而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能亲历“感受―分享―感悟”这一心理成长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指标进行评价:

1.组织严密,注重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参与者有安全感、亲切感。

2.活动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学生对活动感兴趣,有自觉的活动感悟。

3.活动过程体现对培养学生阳光心态的有效引导。

4.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能充分满足活动的实施完成,激发学生兴趣。

5.活动过程体现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6.活动过程呈现心理感悟的环节,重视分享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

7.教师恰当运用心理引导的技巧,启发学生的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8.教师善于抓住活动进程中的发展心理感悟点,根据活动生成及时调整活动思路,展现教师灵活有效的指导艺术。

9.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0.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能关注和调动自卑、内向的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都是主角。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我们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提倡形成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张扬人性、促进发展的教育,对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指标,而应以学生的心理是否得到成长,心性是否提高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形成性多元评价体系指导下,一方面教学评价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外一方面,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方法通常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质性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相比之下,量化的评价方法更多地表现为数字,反映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质性评价方法颇多,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袋以及情境性测验,等等。具体来讲,质性评价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行:第一,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自我调控、自我疏导、自我消解的方法和技巧。也就是说,多数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当堂课的基本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学生能够利用课上的空白时间自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第三,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合理性、发散性较高,达成了当堂活动课的目标。第四,教师留有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并有随时对活动目标进行反馈调控和巩固强化的措施。只有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相结合,才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2.情境评价。情境评价是针对书面考核成绩对评价学生心理成长状况的不足而提出的。情境性评价是指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后效果的评价就是要“找到不仅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而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唤起这种行为的境情”,学习效果在情境中评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它是一种既便于操作且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第3篇

健康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干预过程。高校作为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最好、时机最佳的教育场所,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健康教育人才的责任。在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能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还能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意识环境提供健康氛围。1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教育对象的绝对主体,他们的体质形态、生理和心理状态、意志品质、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略显不成熟,特别是遇到挫败等心理冲突时,难以自我调适。因此,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现状

1.1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不全面

由于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在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上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科学体系。目前,以郑州市为例,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或读本中所设定的几个专题来实施。《体育与健康》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运动兴趣,通过体育活动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主要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些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限,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材内容上如何把握尺度与深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心理应急、情绪障碍、负面生活自我调适能力等问题上尚有待研究。

1.2 缺乏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经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现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不少高校都是由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或体育教师兼任。其中多数任课教师未经专门培训,他们对心理健康、营养和常见病防治等知识都相对了解甚少。虽然高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知识水平比较高,但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有所欠缺。因此,不专业的教育师资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健康教育的各项任务。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中,常见到一些教师只采用单一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这样既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使教学成为单向传递活动,使得多数学生的健康行为明显滞后于健康意识,知识和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1.4 健康教育的学科价值不受重视

目前,多数高校管理者及教育者们只把健康教育当作一门选修课或一堂讲座来对待,或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体育教育的扩展内容加以讨论和处理,并得不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种作法势必会导致健康教育大环境的营造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学科定位出现偏差,使健康教育学科边缘化。

1.5 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效果评价方案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检验课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优化教学过程,并对被评价对象和模式作出某种证明。[2]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来看,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理论课的兴趣并不高,再加上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目标,使得他们不认真对待,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构建系统的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2.1 注重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

优化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必须重视健康教育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联系,掌握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突出应用性的健康教育优化模式。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发展规律,掌握其心理特征、行为态度及健康问题的表现、种类、形成原因等,有效的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设计、执行和评价。在教学方法上要贯彻一系列教与学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健康研究、健康咨询与治疗多位一体的健康教育系统,使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能更好的相互协调配合,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显著地改善健康教育效果。

2.2 注重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对教育教学中获得的信息量不可小觑。大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已远远超出课本教授。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网络多媒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潜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加强网络多媒体参与,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专门网站,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和学习平台,并通过网络插入图片、视频,相关网站链接等,对课程教学内容做一补充和延伸,增加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知识的信息量。网络多媒体参与模式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反馈讲评的教学形式,逐步实现高校健康教育网络多媒体教学。

2.3 注重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目前,高校宣传途径多种多样,要想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有效的信息宣传渠道必不可少。除了在校园醒目部分张贴宣传画,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手机短信、讲座等宣传健康知识以外,还要真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真实走进大学生校园生活,盲目的宣传可能会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渠道的有效性。为此,下面优选了几种信息传播形式:(1)通过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对该课程重点推荐,并在学生会议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课程;(2)医疗、教学、心理、体育、学生管理等多部门合作,安排系列讲座,卫生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3)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环境的规章制度,如寝室熄灯时间、电脑房关闭时间等,转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4)广泛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辅导员参与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得到实际利益,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健康教育课程中来。

2.4 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只一味的停留在课堂教育掌握的健康知识上,还应该对其有实践要求,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来达成培养目标。如,行为指导:通过教育指导,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教学实践能来发展、解决健康问题;健康咨询:大学生与咨询人员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集中讨论某一健康促进活动的活动方针。注重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使大学生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健康效应以及控制危险行为对健康的益处。让大学生自觉的对健康教育计划加以设计与实施,提高大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2.5 注重建立大一新生的心理档案

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对新环境不适应,加上生活阅历较单纯,心身发育尚未成熟,在心理调节、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自我意识、学习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帮助指导。这就需要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查测试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再加上大一新生与成人及高年级学生相比,可塑性更强,健康教育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指导他们形成自学、自我保健、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的任何阶段、任何情况都能都有良好的健康意识,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3 构建高校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健康教育,提高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方法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模式为基础及美国Marion$Meriolean的护理结果分类为框架,制定针对腹部手术病人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对180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8.20%vs87.25%)。结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特别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估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促进病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病人康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的制定

1.1目的及意义

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处于初始阶段。要使健康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建立一套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探讨制定具有理论依据、适合中国护理的腹部手术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指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腹部手术病人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同时也为护理管理者评价临床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供参考。

1.2内容及特征

本标准计划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及北美护理评价标准和分类系统,对腹部手术病人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3方面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手段为腹部手术病人健康知识的改善、健康信念的建立及健康行为的改变提供帮助。

1.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的内容

1.3.1健康知识1疾病知识:疾病名称、发病因素、症状、治疗方法。2手术前检查:心电图、胸部

1.3.2健康信念能表达自我感受;对手术及治疗信心;对家属的依赖;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接受各种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1.3.3健康行为参与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伤口自我监护;定时有效咳嗽;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洗漱与保持口腔卫生;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配合药物治疗计划;合理选择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康复与功能锻炼。

1.3.4其它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的特殊计划内容。

1.4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是以上述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为基础,设置效果等级评定,每一项目分4级。健康知识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少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评定,积极:全部能主动参与/执行;比较积极:大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够积极:少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积极:不主动参与/执行。

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临床应用的效果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3家省级、1家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期间,外科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腹部切开手术、手术后5-7天的住院病人共180例。其中实验组80例,对照组100例;男性82例,女性98例;年龄20岁-75岁;文化程度:大学17例、高中36例、初中56例、小学41例、文盲30例;职业:工人86例、农民41例、干部43例、教师7例、学生3例。

2.2研究工具

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包括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情况调查和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知晓情况调查两部分。该问卷采用1998年10月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健康世纪行”活动指定使用的调查表。分别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调查,旨在评价两组病人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表。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

2.3研究方法

调查表由病人或家属填写;效果评价由护士长和研究者采用访谈观察法进行评价。评价者前往病人房间,首先请病人填写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然后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信念,观察病人的行为,对照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对照组:护士按常规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护士按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4结果

2.4.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两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为:对照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87. 25%,实验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8. 20%。实验组病人比对照组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

2. 4. 2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均使用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其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显小有极显著差异,x2= 239. 637 P

2. 4. 3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年龄没有差异,F= 0. 032 , P>0. 05 。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职业没有差异,X=10. 87,P>0. 05。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文化程度没有差异,X=8. 983,P>0. 05。

3讨论

3.1病人教育程序与计划、评价指标内在联系病人

教育程序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它遵循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过程,通过这种系统的教育过程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行为和观念[1]。程序中的5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一环紧扣一环,缺少一个步骤都将使该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达不到健康教育效果。

3.2健康教育标准计划的使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标准计划的制定为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即内容、要求、结果提出了方向,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的自我监测提供工具,为护理管理者的健康教育质量、效率提供指导标准[2]。可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地进行,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7。本研究调查资料表明: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有极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评价体系 范围方法过程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7.075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DONG Shuhan

(Educ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a new topic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uppor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essential, accurate,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course evalua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lay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of the scope and content including evaluation of teachers, studen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thod includes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portfolio assessment and situational evalu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process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 and other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feedback.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ange method procedure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学校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着手开展了诸多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2002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依托课程获得进一步深入。就目前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不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课程运作由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环节组成,它不是一个单向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的质量保证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当的课程评价,只会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为简单的培养工具,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要保证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有效、持久、规范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外,就要把焦点集中在如何更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具体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实施的、有效的课程评价将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成效。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内容,需要我们通过相关可测量指标来体现,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测量具体的项目反映抽象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传统的文化课程,当然在课程评价具体指标的选择上也有所区别。对我国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评价,可以从主体取向的三个维度出发,即参与课程的教师、学生以及介于主客体之间教学过程。

对教师的评价:着眼于教师的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正确的目的观和价值观,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做到适度的自我开放;其次要看教师对整个课程活动的设计、监控和评价是否到位,所设计的课程是否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最后要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否真诚,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是否愿意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是否愿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

对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各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的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了学生。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学生展开的评价。具体而言,对学生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对学生个体评价和对学生集体评价。对学生个体评价包括: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与生存;学生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品德;是否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是否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对学生心理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与矫治。对学生集体评价包括:是否提高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责任感、荣誉感;是否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班集体的自主、自立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首先要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是否能够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心理发展的空间;其次要看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活动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创新性,能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形成浓厚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态度;最后要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否高效,能否营造出宽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方法

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范围与内容外,其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课程的评价方法是否正确、课程的评价方法运用是否得当,都直接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与质量。常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包括情境式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心理测量评价法。

2.1 心理测量评价法

心理测量评价法是指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量量表,在课程开展之前和之后分别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之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显著的变化,进而凭借前后数据变化,就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作出评定。心理测量评价法在实践中主要应用于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测量。这类方法依托专业的心理测验量表,通过测量学生的外显行为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定量化程度,其结果较之以往使用的观察法、访谈法,更加准确、客观、详细。

2.2 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能给充分反映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的作品或材料,例如日记、作业、试卷、绘画作品等,将其收集起来后作为档案袋内容,运用一定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据此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个性风格、价值观念、心理发展历程等多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该方法属于典型质性评价方法,它通过描述和记录的方式,能够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但由于资料收集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且所搜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一致性,标准化程度较低,所以运用档案评价法得出的结果往往更适合作为参考。

2.3 情境式评价法

情境式评价法是指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真实活动场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学生各项表现,进而对其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在这种评价方法之下,学生的表现是自然的、真实的,其结果也更加客观可信。运用情境式评价方法需要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者与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境相似,这种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或唤起需要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情境式评价法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

方法为课程评价搭建了桥梁,但关键还在于如何操作与实施。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其课程本身所产生的效果具有内隐性、长期性、个人化等特点,它很难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套硬性的、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这也就为该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简单来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是否充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的质量好坏,更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取得预期评价目的。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评价委员会或工作小组,并聘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提供指导,确定参与评价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人员确定之后,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步骤和评价结果的应用,确保评价方案细致周密、具有可行性。

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预评价和正式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进行正式评价之前,首先要根据提前制定好的评价方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试评,并在试评结果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在正式开展评价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全面地获取信息,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根据提前确定好的评价标准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反馈阶段: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的开展说到底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反馈。反馈阶段的工作首先是形成评价报告,报告以书面形式为主,要求能够准确、客观、详细地反映评价结果;其次是将评价结果予以公布,其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书面汇报、座谈会、个别交谈等等;最后是对课程评价的再评价,课程评价本身也是整个课程运作的环节之一,评价活动本身也应成为评价对象,我们应站在更高层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从而更好地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达到预期评价目的。

总而言之,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仍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根本上就区别于其他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自然也不同于其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采取的是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其课程评价方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过程,课程评价既要涉及到教学过程,也要涉及课程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力争多角度、多层面地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各种信息,形成最终的评价报告,并将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进一步推动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第6篇

一、健康教育成效分析

1.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已形成。围绕办园理念定位,坚持做到扎实开展一日保教常规活动,以此促进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2.提供幼儿足够活动空间,保障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不断改善健康教育条件,扩展和软化了户外活动场地, 安装了校园广播,进行了时间调控分年龄段坚持每天的早操和户外活动,积极创建了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发展的物质环境。

3.教师健康教育意识与时俱进,有效开展安全保健活动。各年龄班将安全保健纳入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每周坚持安排两次安全教育活动,幼儿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

4.培养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了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情感态度。一是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新颖有趣的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二是我们将社区实验挖掘的民间游戏融入课程供教师选择,并自制多种数量充足的体育小器械,满足幼儿活动需要。

二、当前我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儿在基本动作发展和技巧方面呈现发展不均衡和不稳定性增长趋势。造成该结果的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班额大,老师指导难度大,幼儿活动随意性较大。

二是专业器械投入不够。尽管有数量充足的小型器械,但供幼儿进行钻爬投掷的体育器械严重不足,幼儿体育活动中几乎没有开展这些方面的活动,导致幼儿的钻爬投掷技能差,动作发展较弱。

三是过于重视兴趣而忽略体育基本技能的教学。目前,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就是兴趣为重”,多以游戏形式开展,基本上看不到体育教学活动。

2.幼儿园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不全面性。在幼儿健康领域发展水平评价中,评价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体现出评价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三、努力方向及对策

(一)以一日活动为依托,加强精细化管理,促进我园健康教育基本性的发展

1.深化宣传教育。幼儿园对教师、家长、幼儿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教育,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儿科专家做讲座,利用宣传窗、家园联系栏、班级论坛等做好预防幼儿各种季节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2.强化日常管理。认真落实《重庆市幼儿一日活动行为细则》,注重学习与督促相结合,坚持行政领导每周进三次以上班级督察保教常规、每月一次保教常规大检查、每期一次饭堂评比。

3.各年龄班有目的、有计划、较为系统地安排或渗透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幼儿有关健康的常识、健康的情绪体验。

4.提升保教人员素质。幼儿园积极开展各岗人员的学习研讨活动。

(二)在现有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多角度健康教育评价新机制

1.对环境的评价。(1)符合健康卫生要求的幼儿生活活动的物质环境。(2)提供、创设丰富的健康领域教学的机会、情景、环境。(3)提供丰富的器材、宽阔的场地。

2.对幼儿的评价。以现有评价标准为主,修改完善评价内容。

3.对教师的评价。以自评为主,园评以自评为依据,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及日常保育岗位检查、幼儿健康状况及家长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评价。

(三)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突破,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在优化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凸显本园健康教育的特色

1.统筹安排健康教育活动,均衡体育活动形式,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根据各年龄班的课程容量,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内容,均衡体育活动形式,坚持按规定严格保障体育课的活动次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活动,保证幼儿各种基本动作和技能的发展及健康快乐的情绪体验。

2.挖掘本土资源,优化幼儿户外活动环境,保障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创设能满足幼儿全部需要的、进一步体现现代复合型的活动场地,添置固定的大型器械作为整体环境中的一个要素,构建一个具有农村特色的复合型幼儿活动环境。如,将活动区域可划分为:平衡区、钻爬区、跳跃区、玩沙区……并充分挖掘本土资源,鼓励教师从木头类、竹子类、稻草类、民间类等,自制多种数量充足的体育小器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四)加强本园健康教育活动的统筹安排和内容的整合性,增强健康教育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模式;构建

1 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

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较少,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杨忠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包括 3 个一级指标:第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包括领导组织和物质保障,这是工作的基础;第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主要指内容和方法,这是工作的核心;第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即实效性,这是工作的关键。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确定若干个二级指标。”。方双虎和姚本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工作标准、基本设施工作标准、队伍建设工作标准、课程教学工作标准、心理咨询工作标准、心理测评工作标准、科学研究工作标准、评估督导工作标准等。

总的来说,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不仅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也没有实证研究,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在针对作者所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所存在在问题提出的,不具备普遍性。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促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在事实上更多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绩效进行评价,多以工作量以及奖金来衡量。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的理论方法

2.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构成了。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

运用CIPP评价模式来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避免目前研究中基于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的弊端,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有机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对CIPP模式进行改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具体运用中以CIPP评价模式中的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要素为一级指标。根据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以及目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遵循评价目标的合理性原则、评价视角的全面性原则、评价效果的客观性原则来制定二级指标。

2.2 第三方评价模式

内部评价方式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方式。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上,很多学校通过将学生评教、院系两级督导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听课等形式制度化,从制度上保障教学评价的有序进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套用一般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所以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模式是指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的评价,也称外部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有专门第三方评价机构来执行。“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意见既非行政命令,也非学校自我感觉,而是事实求是、客观公正的状态和富有建设性的意义。”

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评价指标的设想的说明:首先以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要素为基本框架,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一级指标。其次以第三方评价模式为指导思想,由专门第三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构来执行,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最后根据具体指标的权重给予分数,可通过分数来判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具体指标及分数如下:

3.1 背景评价

(1)评价计划的制定:

计划内容具体详实

计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2)组织架构: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

有分管的校级领导

组织定期的教育技能培训

成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小组

(3)规章制度:

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有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的计算的执行标准

3.2 输入评价

(1)人员编制: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相应的资质

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比例

(2)场地设施

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场所

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备齐全

(3)经费预算

学校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经费使用情况符合预算

3.3 过程评价

(1)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室有固定工作时间及专职人员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并有保密管理措施

定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课程

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开设课程

能普及到全体学生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全面渗透

学校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学能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中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建立与家庭的联系

3.4 结果评价

(1)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有心理健康的知识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求助并得以解决

近三年来,学校无学生自杀、暴力事件

(2)教师专业水平成长

全校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参与新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6)

[2]梁次红.论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4)

[3]杨忠健.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