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48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38-02
身心健康指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况。就目前针对在校大学生所提到的“身心健康”教育问题,相对来说,我们更注重的是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因为身体状况很容易从表面了解到,若发现问题,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又有发达的医疗卫生作保障,就可以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相反,心理健康则是一个长期以来难以掌握和控制的重要课题,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1.1 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大学生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解放出来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改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老师,不得不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氛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会出现神经衰弱症。
1.2 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正面的鼓励和赞扬多,自视清高、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在大学这个高手如林、人才济济的新的环境中,以往的优越不复存在,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3 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1.4 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某些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偶然因素造成他们生活和学习产生挫折,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情绪的稳定,如家庭的变故、失恋、失去朋友、生活困难、一次补考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跨人大学校门的,很少遇到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束手无策,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躁、自卑、痛苦、嫉妒、失望和逆反等不良心理。
1.5 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心理上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
2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认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振兴,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
2.2 加强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帮助全体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来抓,向学生进行心理常识知识的宣传;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试技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要进行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提高学生抵抗挫折能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推进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
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是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补充,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那些心理有弱点和缺陷,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的学生,同时,也是为性格内向不愿敞开心扉而无处述说的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宣泄并获得指导的场所。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工作的实施,高校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场所和配备咨询人员,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与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同时,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学生工作队伍都应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或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
2.4 建立心理测评和心理问题学生预警机制
高校要坚持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档案,要建立心理问题的筛选、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要建立从学生干部、宿管员、辅导员到院(系)领导、学校有关部门、校医院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一、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全国性抽样调查中显示,当前大学生体质正在逐渐的降低。各项生理指标正在逐年下滑,如学生的视力水平、身体机能、体育测试的成绩等。这些情况应当引起的教育本门的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几种:(1)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运动上没有热情,缺少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锻炼(3)没有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4)部分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从而导致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甚至是对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细致分析,高校应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自己的身体素质。
同时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与家庭的多方压力,是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压力的控制能力低,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而在许多学校里缺少心理健康的疏导,在家庭中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很大程度的受到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环境、习惯、教育、营养、锻炼、文化环境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理机能与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心肌的生长、加大肺活量、通气量,使大学生的身体良好的发育生长,增强大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加快新陈代谢,打造健康的体魄,从而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
三、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多肽物质,他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在这样的心情下,工作与学习的效率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会感觉到快乐与喜悦,能够振奋精神与陶冶情操,然人产生来良好的情绪。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参与者的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让人的压力得到缓解,情绪得到释放。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产生提高作用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正确的体育教育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教育是一操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体现速度与力量的竞争,学生的心理活动会随着强烈的节奏变化而变化。高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向学生教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思想道德教育。
3. 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能力
在体育竞技中要求运动者想办法去克服心理的障碍,以坚定顽强的毅力与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在竞争培养中,体育运动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活动中能让参与者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体验审理与失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各种个人或团队的竞技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竞技者相互切磋,或是在团队竞技中互相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队竞技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为这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想要获胜就要彼此间相互合作,再团队中发挥各自的才干。在团体的体育运动中,能够加强人们的相互交流,减少学生的孤独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5.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适应,而人的心理病态大多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体育教育通常是一班级为集体进行教育,有着多样性的人际交往。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5]。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竞赛类或者是体育游戏,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缩影。在这样的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通过教师深层的指导,大学生就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认识社会,能够为他们步入社会做足准备,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已经不容乐观。作为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一门课程,体育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建议对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1)改变当今高校体育教育脱离社会的现状,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丰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学生体育课程需求。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重的比重,简化体育学习的难度,以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说学内容,并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2)多进行体育竞技活动,通过竞技培养出学生练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发展成优秀的社会道德。通过像篮球、足球这样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提高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体育老师在有着实际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其中,南师大选取了234名调查对象,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分别为136人和60人。总共430人中,文科类的学生占54.4%,理工科的占45.6%。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为19.3岁,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的23岁。
二、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现在大学生的身心现状,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一)生理健康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我们从大学生身体各项指数直接考察,也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卫生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间接考察。
1.体重偏轻。大学生的体重状况如何,按《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份报道,“中国是世界上肥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那我们大学生的肥胖率如何,我们采用的是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在被测的430同学中,423名同学对此进行了回答。有13.9%的大学生体重过轻(BMI值在18.0以下),82.3%的大学生是正常体重(BMI值在18.0~25.0之间),还有3.5%的大学生超重(BMI值在25.0~30.0之间),还有0.2%的大学生肥胖(BMI大于30.0)。其中男女的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0.000),女生体重过轻的比例大于男生,男生体重过轻的只有3.8%,而女生达到10.2%。在超重和肥胖的行列里,男生的比例比女生大,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0%,男生占3.7%,这缘于女生追求以瘦为美,乐于减肥。
2.近视情况严峻。在大学校园里,可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戴着近视眼镜,眼镜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对于大学生的视力情况,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被调查的430名学生中,有221名同学戴眼镜,所占百分比为51.4%,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情况的近视,其中轻度近视(屈光度小于300度)30.8%,中度近视(屈光度300~600度之间)为
55.7%,高度近视(屈光度在600度以上)为13.6%。综合类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近视情况相当严重,中度近视的比例最大,高度近视的情况也很严重。
3.作息不规律,贪睡和睡眠不足同时存在。在被测的430名大学生中,睡眠在6.5~7.5小时的占60%,有11.2%的学生睡眠为6~6.5小时,5.1%的学生睡眠不足6小时,还有17.0%的学生的睡眠时间在7.5~8小时,6.7%的学生睡眠在8小时以上。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的睡眠都有保证,但是有16.3%的学生睡眠不足,还有23.7%的大学生贪睡。
4.缺乏锻炼。对于一周内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这个问题,42.8%的学生是0次,41.4%的大学生参加1~2次,一周内参加3~4次的大学生占10.4%,4次以上的只5.4%。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严重缺乏体育锻炼。在对为什么不参加锻炼时,我们给出了十项选择,可以按照重要性依次选择三项,其中57%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是因为没有人陪自己一起锻炼,还有47.5%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学习太忙,没有时间来锻炼”,紧随的是“不喜欢锻炼”,选择这个选项的比例占34.1%。这是主要的三个原因,还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锻炼什么好”,20.1%的学生选择“没有地方锻炼”,还有14.5%的学生选择“想锻炼没人教”,还有10.6%的人选择了“其他”。
5.沉迷游戏。在问到玩游戏的情况时,66.8%的同学每天花在玩游戏的时间不足一小时,24.8%的学生表示每天会用1~2.5小时来玩游戏,还有8.4%的人表示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2.5小时。其中,玩游戏的时间是男女区别明显,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之内的,女生比例大于男生,而在一小时以上的,女生的比例明显少于男生,说明男生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比女生严重。
6.青春期知识缺乏。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91.5%、94.8%、94.4%的学生认为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未采用保护措施发生性关系;还有23.2%和19.2%的学生认为是通过唾液传播和蚊虫叮咬传播的。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是通过使用坐便式马桶、肢体接触和一起洗澡传播的,分别所占的比例为7%、2.8%、2.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还是了解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类似的知识不了解,对于已经是大学生的我们,这些数据很恐怖,值得反思。关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一个多选题,分别有68.1%、59.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上网浏览网页”和“同性同学与好朋友之间的谈话”了解的,38.5%、29.8%的学生是通过生物老师的课堂上讲解和生殖及性方面的健康讲座了解的,还有20.1%、19.6%的学生是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和光碟录像了解的,只有8%的学生是通过与父母沟通获得的,还有6.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我们的同学,对与性知识的了解都是“自学成才”,这也是造成了部分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都不知道的结果。
(二)心理健康
1.缺乏自信。大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认可度不高,在被调查的430名大学生中,又24%的人觉得自己很笨,如果有可能希望变成另一个人;45.9%的大学生绝的自己没有长处,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还有20.5%的大学生在老师布置任务时,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胜任不了;还有45.9%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发言时,由于紧张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忘了。以上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自信。
2.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否有责任感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讨论,在问到当你最后一个走出教室,有19.1%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去关灯关窗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当自己参与的团体比赛输掉了,自己不会感到内疚,有8.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符合自己的,还有31.0%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对于成绩差的同学,21.9%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负责辅导,与自己没有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合作精神,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
3.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公共场合的适应能力,这些都体现着我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36.9%的大学生害怕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17.0%的大学生适应不了艰苦的生活环境;只有61.6%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不高。其中女生和男生对生活条件的要求方面存在差异(sig=0.000
4.婚恋观。现在大学对于学生的婚恋也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那么学生对于恋爱是什么态度呢?对于恋爱的年龄,男大学生的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1.6岁,女大学生认为最佳恋爱年龄是26.95岁,男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7.5岁,女生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26.98岁。只5.3%的大学生希望在24之前结婚,大部分的大学生预期结婚年龄都集中在25-28岁之间,其中28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占26.9%。认为最佳结婚年龄是30岁的男生有11.2%而女生只有4.6%。这个显著性差异和性别有直接关系,按照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她们的最佳结婚年龄要比男生小。关于恋爱到底意味这什么,我们提供了五个选项,有424人对此进行了回答,83.3%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意味着情感交换,7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牵挂对方,其中,选择“牵挂对方”的男生占31.1%,而女生却占4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女生的情感依赖要高于男生。63.9%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对对方奉献、还有32.1%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喜悦对方,另外还有8.7%的学生认为恋爱意味着可以发生性关系,选择此选项的男生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占7.3%,女生占1.4%,男生表现出对性更为冲动和主动。在访谈过程中对于恋爱和婚姻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婚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但是大学阶段的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考虑那么多,一切要顺其自然,因为现在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现在的恋爱,多数是情感的寄托,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的恋爱对象和以后的结婚对象,没有必然联系。在和异性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异性知己最亲密的动作有哪些,我们给出了七个备选答案,被调查者可以任选三个。其中80%的同学的认为,异性知己直接仅限于握手,73.4%的学生认为可以有象征性的拥抱,还有50.7%的学生表示,他们可以接受在异性知己面前开带荤的玩笑,分别还有15.5%和14.3.%的学生能够接受异性知己同居一室和亲吻;还有12.8%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异性知己的,另外,还有4.6%的学生能够接受和异性知己直接发生性关系,其中男性(3.9%)所占比例突出。由此可知,现在的大学生性观念都比较开放,多数学生能够做到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但是有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过于开放,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认识不足。
三、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在大学阶段造成,但更多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行程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虽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由于升学率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的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力度却不够,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这重要角色,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就倾注心血。在访谈的过程中,有83%的学生表示,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辅导补课班。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为孩子规划好了人生道路,现在的孩子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晚上和双休父母又为他们安排了课外辅导,现在的孩子除了功课还是功课,有做不完的作业,高强度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现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肥胖率和近视率都在飙升,家长最关心的永远是孩子的智育发展,完全忽视了孩子自身身心发展,最后等到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生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毛病。所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是长期形成的。另外,在中国一直是一个谈性色变传统,家长对孩子的青春教育更是缺乏,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8%的学生表示,和父母谈论过关于青春期健康的知识,但也是点到即止,学生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十分有限,这也是部分大学生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不知道的原因。还有现在的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由于过份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遇到各种问题,甚至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造成部分大学生婚恋观的扭曲,部分高校中,出现学生被包养,做小三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存在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或者学的好不如娶的好的思想,把婚姻做为改变自己生活的筹码。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从孔孟的“学而优则仕”仕途化的教育目的观,到隋唐科举制度,再到今天发展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阶段和初等教育阶段,学校仍然将“应试”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其教育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学生、学校、老师都成了最求升学率的工具。教育的目的规定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一切以“应试”为最终的教育目的的情况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被忽视了,现在很多高中,完全就取消了体育和声乐等课程,即使开设这些课程,也是经常改上文化课,那就更不用说,思想道德,社会适应能力,青春期健康辅导了,所以,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进入高校以后,高校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院系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在基础教育和初等教育过程中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的教育倾向。该倾向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使大学职能与责任趋于简单化、商品化和功利化。现代大学的责任是多元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更应关注人的社会生存意义。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大学课程中,缺乏以学生自身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缺乏引导,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缺乏训练。
(三)社会因素诱导
首先,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诱导了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渗透进人们的心灵,腐蚀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陷入了适应上的困境。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熏陶,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都出现了扭曲,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追求物质、追求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多大学生把物质看的太重,17%的大学生表示受不了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交友过程中,有部分同学的思想也不是很纯粹,甚至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就业的压力的影响。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的学生涌人大学校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社会岗位需求并没有同比增加,相反某些热门行业出现岗位饱和的现象,残酷的社会就业竞争,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丰厚,发展前景可观的工作。但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随之显现出来。出现了对自我的否定,缺乏自信心。行为主义桑代克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提到,“当人产生了某种需要的欲望时,个体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不能使自己的需要达到满足,就产生了‘阻挠’,这种阻挠可能来自于客观的环境、个人能力的欠缺或个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面对这种阻挠,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严重的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了解决这种紧张和焦虑,大学生就必须寻找就业途径。所以大三大四的学生现在主要忙于两方面的事情,一个是忙着备考公务员,另一个就是忙于考研。在这情况下,他们又陷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模式,为了考试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饮食无规律,很少做运动,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等等,所以,就业压力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教育理念,主宰着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强调智育的同时要兼顾德育,注重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中和能力的培养,把孩子从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充分发展。其次,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一定的度,在具体来说需要把握的度有以下五个方面:目标上大而不急;环境上宽而不随;生活上爱而不溺;要求上严而不厉;配合上勤而不讳。孩子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到,孩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教育中,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各方位的优缺点。看孩子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强加灌输。
(二)完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切实的做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高校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通很过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鉴于,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推动健康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很多高校都有青少年心理课程和健康讲座,我们现在就是完善这些课程。其次,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与指导工作,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不断地增强和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原理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就是为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环节青年人的生活压力。但是要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的等多方面努力,在这只做简要论述。
参 考 文 献
[1]周金浪.教育学[M].上海出版社,2006:65~72
[2]张青兰,王欣.湖北省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1):64~66
[3]戚兴宇.对大学教育“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冷思考——论科学发展观下的大学职能与责任[J].现代教育管理.2010(2):19~21
[4]代荣荣.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5):117
[5]赵晟.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6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20~321
[7]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6):6~9
[8]弓松涛.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考[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7:43~44
[9]曹士云.大学生身心健康需求与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14~116
摘 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然后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发育,还能有助于改善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就业形势越严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全面发展,不仅要保证强健的体魄,还有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
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
据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加之入学后一直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不擅与人交往,欠缺人际关际的处理能力,由此诱发的很多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也为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来考虑,学校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大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另外,针对大学生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的问题来说,学校要积极引进和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塑身美体的运动项目和课程。例如,健美操和游泳等课程。健美操是一项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运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起到塑身美体的效果,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形象和气质。而游泳则一项特别有利于减肥的有氧运动。人在游泳时,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身体在水中运动消耗的能量比陆地上多,因此经常进行游泳运动,可以逐渐去掉体内过多的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能够促进身体发育,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的弹性,让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对于男生来说,可能经常进行的运动就是打篮球,在打篮球的过程中,首先打篮球需要充沛的体力,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平常多多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力水平。其次,打篮球还可以训练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训练脑部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以及对场上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等;而对于女生来说,可能喜欢的大多是健美操或是羽毛球等运动。对于健美操来说,经常进行健美操训练可以培养女生的审美观,塑身美体,培养良好的形象气质等。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和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提高消化系统功能,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控制体重和改变体型等。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受着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弥补先天上的不足,并影响着发育的进程及生长所能达到的程度。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发展的机制是符合生物学中“刺激――反应――适应”原理的。因为体育锻炼必然对机体产生运动刺激,机体在承受这一刺激时,最初必然引起各器官的不适应反应,由不适应反应到适应,机体正是在这种不断刺激下,人体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功能不断得到提高。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要积极、全面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向健康方向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其中,暂时忘掉学习和生活中的不愉快,放松身心,还可以让学生适度的宣泄情绪,从而使学生从消极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另外,经常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比赛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比赛就会有输赢,学生在进行比赛时,为了赢得比赛就需要发挥出个人的最优水平,团队比赛还需要队员之间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赢得比赛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成就感,输掉比赛也会让学生积极寻找失利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已期待赢取下次比赛的胜利。让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不断的输赢中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交际圈子,尤其是针对团队项目来说。共同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走到了一起,共同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体育教育,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教学与训练的场地、设施和器材,加大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力度和管理措施,吸引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江民.浅议大学生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4).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的挑战,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对这一系列新的情况,摸索着不断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大军中的一员,也在做着一些探索和努力尝试。我院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主题套餐
教育部特别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院是财经类特色学院,文科生为主,大一新生全覆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设置为十六周,一共三十二个课时。从2007年9月至今八年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差异点: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期待能主动思考,参与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建构的过程。而对于心理学理论探讨方面缺乏积极性、深度和专注度。一方面他们渴望通过课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获得认可、肯定和欣赏,建立自信。而且他们从前几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到现在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名心理专业教师如何以更广的视角、更接纳的观点,关注于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深入调研,综合考量是八年来我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一、充分结合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精心设计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
从2007至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摸索,根据教学原则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每年深化学习体会教学大纲,精心组织教学,从而总结发现采用以学生需求为主体的精心设计的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聚焦教学主题套餐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适时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项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在进行整个教学设计以前及同时,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通过和各系部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等进行沟通,同时利用每年新生访谈的机会等,时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存在哪些困惑,哪些方面困惑较多,哪些方面困惑指数较高等以及对于课程有什么期待建议等等。充分听取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部分和整体的意见和建议,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研讨,最后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主题进行排序,即包括心理健康和大学生活、自我、人格、爱情、人际交往、情绪、压力、挫折和生命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再细化成不同组分的套餐。例如:在“情绪管理”教学主题套餐包括认识情绪、情绪的功效和情绪的处理。在“爱情”教学主题套餐包括恋爱三步法(过去、现在、未来)、依恋、恋爱中的成长和恋爱故事。鉴于当今社会信息多元,变化莫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块化制成套餐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模块切割,简洁明快,效率提高。
二、聚焦于模块化教学主题套餐,设计和筛选相对应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和方法,围绕深化教学主题服务
(一)采用校园心理剧中的角色扮演的方法,课堂体验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倍增例如,讲述“沟通与人际交往”主题中设计了几个角色扮演的环节,可设计一名女生和另一名同学矛盾冲突的现场,找五位学生扮演角色上台现场沟通解决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引发深入思考,哪些是有效的沟通,哪些是无效的。又如,第一次见面如何介绍自己,找几位男女学生上台现场角色扮演,没有上台的学生也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自己能从中发现和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和体验,如何把学到的这些方法和体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教学设计的这些环节,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回应和反响热烈,对于教学主题的实践和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在课堂教学,结合冥想和音乐放松训练,现场体验在讲述“情绪管理与减压”的章节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比如现场教授学生减压和能量扫描体操,实施演练,让学生聚焦自己的身体,体会当下身体放松的真实感受。同时觉察自己的身体直觉,有无疼痛、麻木等感觉,对全身身体能量状态进行扫描。有的时候结合现场给予冥想训练也是通过人的右脑结合腹式呼吸训练聚焦在当下的意念,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体验。如冥想———爱的宣言(学生版),让学生先体会学习如何关注当下的呼吸,放松身体,之后在身体中营造出积极情绪环境,接纳此时此刻的身体感受,最后不断觉察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让一切改变成为可能。让学生们牢记这一点:我们只有和我们的身体连接时,真我才能被发现。在几年的课堂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进入放松和体验的状态,少数同学即使进入不了,选择安静就座,课下如有需要选择单独辅导。
(三)在很多种教学物品的选择中不断尝试,根据不同的教学物品引发学生自我认识的效果,确定最佳选择在讲述“大学生认识自我”的环节中,以前的教学物品用过核桃、瓜子和黑豆,最后选定“葡萄干”,之后设计“挑葡萄干”的体验活动,准备一袋葡萄干,首先每一组同学中的每个人分别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葡萄干,之后想象这粒葡萄干代表了自己,为什么选择它,自己和它有哪些相似之处?接着认真观察自己的葡萄干,利用一切感觉通道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先用眼睛观察,然后闭着眼睛感受它的一切特征,最后将全班学生的葡萄干混合并增加干扰项,然后每位学生找一找,能否找到自己的那一颗?引发学生们思考分享“:你能否找到你的葡萄干,你有哪些独特之处?”通过此活动大多数学生会以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由于每位学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不同,从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一些模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模式在早期的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随着自我的成长,一些模式也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羁绊,引发一些心理冲突,通过这些教学物品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觉察,一方面增加他们的安全和信任感,通过非语言形式的呈现。一方面更加丰富地呈现了内心世界的动力和资源,同时也提供正向积极的能量的转化。
(四)把典型案例编入教学主题套餐,以事喻理,引发思考根据近几年的实际访谈和咨询工作情况,把学生访谈中的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家庭冲突等真实案例进行整合和改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案。例如,在讲“爱情”的主题内容中,媛媛是个漂亮、聪明的大一女生,在班上是班长,各方面都很自信,经过近半年在众多追求者中选定一位男生做男朋友,这个男生父母都是老板,媛媛和男友关系越来越近,并在一次亲密关系中放弃了少女身份。就在媛媛满怀希望恋爱的时候,却得知男友的父母根本不同意自己儿子和媛媛交往,并为儿子物色了另一女孩,媛媛的男友一方面慑于母亲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被那位女孩吸引,终于放弃了媛媛,结束了这场持续半年的恋爱。媛媛发现自己的爱情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于是痛苦不已,但她又不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不能在以前的追求者面前表现出痛苦和失败。她再也无心学习,也没有了参加活动的兴趣,生活状态的低落更加剧了她失败的感觉,她的自信开始丧失,聪明与才思枯竭。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媛媛的故事对于你来说有什么感想?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赢得真正的爱情?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面对爱情中的得失?”让学生自己表达真实想法,同时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术进行聚焦、汇总,深入挖掘,多角度、多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好坏利弊得失都是相对的,主要核心在于学生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是否具备爱的能力,爱情的得失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使学生在爱情方面有一些领悟和成长。
三、小组学习为主,结合分数考评,提升团体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第一次课根据规则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大概8-10人,大家协商取一特色名字,以后每次心理课上课由组长负责各小组课堂组织。每个组根据本学期心理课教学主题内容做八分钟心理情景剧,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各小组抽签表演,要求每个组员都参加,表演完毕给每个组员打分,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几年的小组情景剧的实践,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参加,为小组争光的集体合作精神大大增强,同时教学目标也在互动中很好地得到夯实,很多学生表示通过此环节自己变得更加主动、热情、自信、而这正是大学生心理课的教学目标,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教学经验、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跟学生一同成长。
四、我院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作为教学延伸和第二课堂的补充,学生积极参与,反馈热烈
近几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主题套餐之外又开设几门心理选修课,包括《大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女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亲密关系的心理分析》等,心理选修课的教师有几位也是心理必修课的教师,学生比较熟悉,同时感觉必修课课时有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跟教师进一步深入交流和学习,所以积极选修,而教师也会借此机会把一些必修课的教学主题更加深入仔细地讲解,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延伸学习,满足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要求,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一举多得。
五、几点思考关于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化研究
关键词: 音乐教育 身心健康 大学生
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们对就业、人际、考试、恋爱、经济情况等一些人生问题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虽然焦虑的情绪在某种情况下对青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焦虑过度的话就会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把焦虑看做是一种情绪,就是把焦虑看做一个人对所经历的因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主观感受,如紧张、担心和忧虑,那么焦虑就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关联。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压力反应机制。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一、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
1.焦虑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是有物理表现的,它常表现为体温变化的急剧、口干、尿急、食欲不振、发汗及瞳孔放大等一些反应。有专家对焦虑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就是:首先,外部和内部的刺激产生了自我过度膨胀的情况发生;其次,自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受到外部或者内部的过度刺激;最后,当受到以上所说的这些刺激的时候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解和克服。有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有百分之十的人患有焦虑障碍。张鸿懿认为,焦虑的状态可以是突发的,也可能会缓慢地发作。一个人如果患有焦虑症,常常会感到恐惧、有一种很难忍受的不适感或者说不出的紧张感。所以,患者会整天地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觉得灾难就要发生,自己就要大祸临头,或是担心自己会患一些不治之症,会死,或是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有问题,又担心自己会失控、精神错乱。有时也会因为内心的过度恐惧而发作,会有惊叫、拉着别人不放或呼救等一些表现方式。
因为情绪极度地紧张,患者常常出现满脸的哀愁和忧伤。他们注意力极度地不集中,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能正常进行日常的工作,记忆力也减退,同时还会有胃肠和心血管系统及生殖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症状,会有失眠等症状产生。但是,焦虑不会让人有智力的方面障碍。
2.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因为身心的压力和生活变化,大学生在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心理方面的困惑。专家们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理疾患、情感的挫折和家庭的变故,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造成大学生情绪反常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的原因。
学习和就业上的激烈竞争是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都会有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时候,如果他们能够很好地释放,那么精神就会好些。但如果他们不会对这种压力进行释放,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下,就很有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另外,大学生会因为恋爱而造成一些情感上的刺激而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恋爱上的情感波动会成为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由于父母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不当,造成他们自私任性、缺乏合作精神,又不善于交际,这些特点不但容易引起大学生不良情绪,更易导致暴力倾向的产生。
二、音乐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自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和医学及教育学中就已经有了用音乐来影响人类的情绪的研究。实际上,音乐对人身心健康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可。在古埃及的传说中,疾病是由于人类的某种违反规则的行为或者某种罪孽使神给人类降下的刑罚。所以,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要摆设供品外还要演奏音乐,以平神怒。
1.音乐影响人的内在的感情
音乐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可以治疗人的情绪疾病的工具,是由它的某种特性来决定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就好像夏天的雷声会引起人的恐惧,而母亲的歌声和轻柔的话语会让婴儿安静下来。所以,音乐可以影响人的内在的感情。
2.音乐有强健人的心理和身体的功能和作用
这是音乐对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可以起到某种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通过物理作用与心理作用实现。首先,在物理作用上,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功能,是通过音响来作用的。声音的形成是由于声波的振动,它是物理能量。音乐是声波按一定频率的振动,当它作用于人体时可以和体内的生理系统产生共振,从而协调各器官的节奏。这种协调对身心的健康都是有利的。同时,音乐的声波又作用于大脑,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的状态,大脑神经会影响体液的调节,可以让人体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激素,调节血液的流量,促进血液的循环及肠胃的蠕动,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其次,在心理上,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音乐的节拍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奏,可以与之达到和谐,所以,音乐对人的生理节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三、结语
优美的音乐可以升华和净化大学生的精神,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选择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开展音乐活动,来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成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姚海燕,孙文钟.战国楚竹书简《性情论》的乐教思想与现代音乐疗法[J].中医药文化,2006-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剧;大学生
我国高校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工作较少,常常在实际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简单的将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思想政治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效果不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概念就是将这个环境专业学生所熟知的“分子自发运动”的特性引申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学生创造大环境,促使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逐渐向学生中扩散,引导学生自发、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赋予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教育机制。
一、研究方法
将刚踏入大学的新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导自演一出情景心理剧。在每个小组中,学生分工合作,如编写剧本、导演、表演等,让每位同学都投身到心理剧的准备中。经过指导教师的审核、修改,最终举行汇报交流演出。本研究,通过让大学生自己寻找关于心理健康的素材,了解如今大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焦点;通过学生在心理剧中的扮演、导演等,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明白如何应对或者避免心理剧中的情景。
二、研究结果
1.大学新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在此次研究中,通过每个小组剧本的选择和改编,间接了解到新生关注的焦点。(1)学能“致用”?———对学习目标迷茫,沉迷网络。关键词:迷茫、网络。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常常带着对未知大学生活的幻想,将大学生活理想化。对大学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模式乃至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都显得无所适从。“大学怎么可能会累?到了大学,终于不用再像高中那么苦了。”“我一退出游戏,就觉得巨大的空虚感向我袭来,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上述所引用的均是学生自己改编的剧本,其中也有部分学生的亲身体会。在大学,学生们要面对形形的同学,克服地域差异,更要适应大学自主选课参与的开放模式。这会使新生失去归属感,从而变得迷茫。另一方面,曾经以“我要考上某大学”为目标的一大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瞬间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作为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2)重“色”轻“友”———有了爱情,忽略了友情。关键词:甜蜜、疏远。新生入学后与室友、同学建立了友情之后,试图向更广的人际圈扩展,而此时,恋爱也可能悄然而至。当一些新生拥有了他们的爱情,尤其是对于那些经历初恋的懵懂少年,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爱情,而忽略朋友。因此如何平衡好爱情和友情的权重,就成为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自从小A和小B谈了恋爱,再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出去玩过了。”“到了期末考试,小A开始担心,想修复过去的友谊,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从上述的节选来看,“被爱情一时冲昏头脑,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而忽略了过去支持他们的朋友”成了大部分人的写照。同时,他们也忽略了学习等方面,当需要帮助时,他们又第一时间想起了被他们“抛弃”的朋友,也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矛盾。(3)顾“此”失“彼”———投身学习工作,忽略情感生活。关键词:冷落、争执。充满新鲜感和上进心的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向往着能在社团、团学联、学生会等占得一席之地,当进入感兴趣的组织全身心投入时,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直接减少了与朋友和同学交流的机会。这种现象对于刚刚建立友谊的新生来说,影响很大。“今天很忙,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去做,你自己去吧。”“你也去找点事情做啊,别整天想着玩啊。”上述均源自一名学生的亲身经历。事实上,这种现象导致最后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缺乏足够的换位思考。工作繁忙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的每次盛情邀请都是为了维系、夯实他们之间的友谊,虽然不一定要接受,至少不会埋怨朋友无所事事;相对应的,较为清闲的同学如果考虑到朋友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应该会理解朋友的疏忽。只有相互换位,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才能更好地维持珍贵的友谊。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参与心理剧的同学对此次活动的感想调查,我们整理出如下结果。(1)结识新的朋友,培养团队精神:“同学们都十分团结,让我很感动,气氛十分欢乐,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同级的同学。”“心理剧的活动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剧让所有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2)反射自身,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表演心理剧的方式,让我们对同龄人之间存在的心理困扰有了更深的了。”“心理剧的演出让我们大一新生认真考虑大学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告诉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心理剧的表演给了我们一次提前体会大学生活的机会,也让我们对于大学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从学生们的感想可以看出,此次借助心理剧的形式进行的“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得学生们通过参与心理剧的编排演出,认清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收获了自我成长。
三、结论
1.足够的自我警觉性。从大学新生的剧本选择和改编可以看出其对于如今大学生主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所意识的。这种意识可以传递,虽然不同的学生带有不同的意识范围,但是通过合作沟通,将每个人自己的范围叠加扩大,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意识范围。
2.正确的引导性。在剧本的编写和导演过程中,如何编写或者修改剧本的决定权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剧本,指导教师通过预审的过程,严格控制把关,经过多次修改后,保证剧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地处理解决和规避他们所选择的心理问题题材。通过汇演,相互交流,全方面地引导学生。
3.主观能动性的效果。比起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挖掘,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在过去不被重视,使得不少人存在多多少少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对生活社交影响不大,但却潜移默化地在家庭中一辈一辈的被“富集”。如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一般采取由上而下的“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较为基础、普遍的方式。但是由于是单向的教育,授课教师得不到反馈,不知道教育成效如何。而相应的,每个学生在收听讲座时,并不与他人交流沟通,面对教师的介绍,有些负面地自我投射一些心理问题在自己身上,使得自己越发孤僻,有些则是过于乐观,忽略了应有的警觉性。可以看出,传统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局限性,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而“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灌输,由外而内的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通过诱导的方式,相互反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挖掘,并且挖深,从而彻底、有效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2]王文鹏,李艳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