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44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成像原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与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到自主探究式学习,将课堂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学生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物理成绩不理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学习物理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下面我从就这两个方面谈谈原因及对策。
一、学生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的原因及对策
(一)学生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的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少学生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而且要完成父母布置的课外作业。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失去了童心,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极差,不会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同时也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
2.教育机制原因。
这些年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不少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或“穿新鞋,走老路”,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死板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
针对上述两个原因,教师应采取有效对策,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1.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挖掘新教材的功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育方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搭建参与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设物理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地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体现这宗旨。如在讲“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前,播放生活与电的动画,既让学生知道电为人类打开了文明之门,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学习情境,制作课件,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断深入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的传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增强教学效果。新教材中有不少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的(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
二、学生学习物理思维方式错误的原因及对策
(一)造成学习物理思维方式方法错误的原因
首先,没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意义和物理现象的本质,不能准确区分相近的物理量,忽视或误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没有搞清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乱写乱套公式。其次,片面分析问题,只见局部不顾整体,凭自己的主观想象,缺乏从论证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会死记硬背物理公式和结论。
针对上述原因,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用好新教材,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从根源着手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1.从形象思维着手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弄清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物理现象进行思考,把文字叙述、数学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正确地分析推理判断,加深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机械效率时,让学生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可以举例用桶提水和打捞掉在水里的桶,弄清特定条件下对谁做的功是有用功,对谁做的功是额外功。
2.从因果条件着手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事物的因果关系总是受条件的制约,对条件的认识是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通过实际例子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物理知识,学会对条件进行选用和分析,从而在做题时得心应手。
3.从比较思维着手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禁止重复授权 是专利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1984 年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以下简称专利法)在其第9 条规定了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主要体现的是先申请原则;同时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 条补充规定了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日期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应当在收到专利局的通知后自行协商确定申请人,而对于同一申请人先后或同日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情形,第一部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没有明文规定。为了弥补上述不足,1992 年我国对专利法实施细则进行第一次修改时,增加了第12 条第1 款: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权[1],这是禁止重复授权原则首次被明确提出。1995 年的《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对上述第12 条第1款的具体适用做出了规定,首次明确了对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处理原则,即当两件申请均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其他条件时,应通知申请人在二者之间任择其一;如果申请人书面声明放弃其在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则可以对发明专利申请予以授权或者维持该发明专利权有效[2]。
在2001 年第二次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时,仅对禁止重复授权条款调整了编号,变更为第13 条第1 款。2008 年对专利法作了第三次修改,也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写入了专利法第9 条第1 款中,同时规定了禁止重复授权的例外情况:同一申请人同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且申请人声明放弃该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可以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法第9 条第2 款则保留了原专利法第9 条规定的先申请原则。这一修改提高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法律地位,使得法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对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情形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由上可看出,随着专利法律体系的历次发展,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表述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既提出了总体原则又规定了例外情形。上述变迁历史折射出我国专利制度施行以来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实践操作中的曲折进步,而曾引发广泛关注的舒学章案是这一实践进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通过对该案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实务中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观点冲突以及第三次专利法对专利法第9 条的修改意义。
二、典型案例回顾
申请人舒学章于1991 年先申请了一种高效节能双层炉排反烧锅炉的实用新型专利,随后又于1992 年提交了同名的发明专利申请。在先的实用新型专利于1999 年2 月届满终止,在后的发明专利申请于1999 年10 月被授予专利权。2000 年,某锅炉企业针对上述发明专利提出无效请求,认为该发明与在先的实用新型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依据当时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 条第1 款规定已构成重复授权。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认为:发明专利在授权时,实用新型专利权已经终止,不存在两项专利权共同存在的情况,由此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决定。
在后续的一系列行政诉讼中,一审法院维持了复审委的无效审查决定,认为禁止重复授权应理解为同样的发明创造不能同时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处于有效状态的授权专利存在。二审法院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在实用新型专利过期后,将在后申请的发明专利再次授权,相当于把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又重复授予专利权,属于重复授权。故撤销了一审判决,否定了专利复审委的审查决定。最高院于2008 年对上述案件做出终审判决,撤销了二审判决,转而支持一审法院和专利复审委的观点。
该案的审判过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禁止重复授权的设立目的、判断方法到实务困境都进行了热烈讨论[3] - [6]。其中对于实务争论最为激烈之处在于:如果按照最高院及复审委观点,申请人可以通过先提交实用新型申请、后提交发明申请的方式,通过实用新型和发明的交替转变实现接力保护,变相延长了专利的保护期,有失公平[4]。而对于理论的争论最为激烈之处在于:只授予一项专利权是否等同于只授予一次专利权,即着眼于专利权的状态还是授予专利权的行为[5]。2008年适逢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在争论激烈的背景下,最终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规定于专利法第9 条第1 款,并同时规定了极为严格的例外情形,即满足同一申请人、同日、同样的发明创造、一份实用新型一份发明申请且都提交声明、实用新型权利有效的条件下,方允许申请人放弃实用新型以获得发明授权,从而避免了接力保护的投机可能,同时又满足了部分申请人尽快要求专利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通过对抵触申请的立法修改,厘清了对于同一人不同日提交多份申请时的法律适用问题,部分程度上解决了如何判断重复授权的问题。可以说,以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为依据重新审视舒学章案则很多争议与困惑都有了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案。
三、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实务处理中仍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言,现行专利法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实践中曾遇到的主要问题已给出了解决方案,但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理论界对现有禁止重复授权的处理方式仍有不同声音[3]。另一方面,在现有规定下,实务操作中仍可能遇到难以判断是否为重复授权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同样的发明创造的判断
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专利法第9 条所述的同样的发明创造是指两件或两件以上申请( 或专利) 中存在保护范围相同的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仅部分重叠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例如,权利要求中存在以连续的数值范围限定的技术特征的,其连续的数值范围与在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数值范围不完全相同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7]。然而在审查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特定情况,导致难以对两项专利申请是否相同做出判断,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议。
(1)技术方案是否相同的判断
以化学领域常见的马库什权利要求为例。同日提交的两件专利申请均请求保护某通式化合物,该通式的主体结构相同,取代基数目、位置相同,且其中取代基R2-R5 的定义也相同,如果一件专利申请中取代基R1 定义为C1-6 烷基和C2-6 烯基,而另一件专利申请中R1 的定义为C1-6 烷基,这种情况下两件专利申请是否存在重复授权?一种观点认为,当R1 为C1-6 烷基时,两件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是相同的,存在重复授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马库什权利要求如同数值范围一样不可拆分,应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技术方案看待,在此情况下,两项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是不一样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
(2)用途或制备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
用途或制备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也是医药、化学领域常见的权利要求撰写形式。在其他技术特征相同,仅存在用途或制备方法限定上的区别时,如何判断两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否相同?在审查实践中,对于用途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首先要判断该用途限定是否能够对产品的结构产生影响,再基于上述判断确定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8]。例如:装牛奶的容器和装钢水的容器,用途的不同必然隐含了两者在材料上的区别;微距望远镜和长焦望远镜,用途的不同必然隐含了透镜组结构的不同,因此上述两组权利要求均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当仅依据权利要求的内容难以判断两件以上申请(或专利)的保护范围是否实质相同时,应结合说明书和现有技术来进行判断。对于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同样须判断方法限定是否会导致产品的结构和(或)组成发生改变,从而确定两者是否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9]。
(3)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时对同样的发明创造判断的影响
由于申请人撰写时的疏忽,申请文件中可能会存在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无需进行实质审查,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可能会保留在授权文本中,而发明专利申请经过实质审查,一般会通过修改克服不清楚的缺陷。
例如,申请人在同日提交了撰写方式完全相同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两者的从属权利要求3 均存在因引用其自身而导致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即权利要求3 的撰写方式为:如权利要求3 所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以原始文本授权,而发明专利申请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将原权利要求1-3 合并为新的权利要求1 克服了上述缺陷。又如,同样是同日提交的撰写方式完全相同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以原始文本授权,而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后,发现存在不清楚的问题,申请人通过补入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克服了上述缺陷。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均存在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是否还与发明专利申请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此时,如果基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无法准确的确定,进而无法将其与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做比较,认为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似乎有悖防止重复授权的初衷;能否基于可以预期的、较为合理的保护范围判断两者保护范围实质上的异同也有待商榷。
一、关于时间界限,考虑到《城市规划条例》是国务院1987年新颁发的,各地制定审批城市规划也有先有后,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合情合理地确定处理违章建筑的时间界限,各地在处理违章建筑时,对时限以前的可适当放宽,时限以后的应从严处理。
二、关于地域界限。凡影响近期规划建设或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段,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其它规划发展地区可适当放宽。
三、凡直接影响交通、消防、市政设施、房屋修缮施工、绿地、环保、防灾和邻里居住条件的违章建筑应从严处理,反之可适当放宽。
四、参照以上原则确定从宽处理的范围,只要房屋建筑正规,结构合理,经过一定的申报审批程序,给予批评教育或适当罚款之后,可以补办手续,确认其所有权,发给产权证件。罚款额度由各地制定标准,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所得罚款按有关规定处理。
关键词:实验;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物理是一门严谨性很强的学科,所有的物理规律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得来的,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物理知识发展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物理是不能离开实验而存在的。而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由于受中考模式的影响,过度追求学生的物理成绩,却忽略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对于物理的了解也仅仅限于几个物理定律、公式,这对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很显著的,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将其用于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发挥功效。
1.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1实验现象能引发学生思维共鸣
初中学生往往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一定的社会经验会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刻的认识和记忆。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如果教学实验中所演示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致,学生就不会是空着脑袋来学习物理知识,这些现象会唤起学生脑海里已存的经验和认知,产生思维的共鸣,从而加深印象,使物理规律变得易懂,学生也会增加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授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时候,就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照镜子这一行为进行探究。因为镜子是普通的日用品,学生对于照镜子的行为非常熟悉。因此,可以让学生对照镜子的行为进行回顾,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然后带着猜想、疑问,让学生自主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探究。如果发现实验方案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的结果和之前的猜想一样的话,学生能够加深印象,经过教师的进一步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变得更形象具体,易于理解,便于牢记。
1.2实验现象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生活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并不是与正确的物理原理、规律相吻合的,许多恰恰是完全相悖的。这些物理概念、原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通过物理实验现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旦与之前的认知产生了激烈矛盾,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从而能够深化记忆,不会再轻易盲从生活经验说明的道理。比如,在学气压强的时候,将装满水的玻璃杯上面放一张白纸,这个时候提问学生,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生活经验中,纸遇水往往会变湿,而水因为受重力的影响也会流出。但是实际的实验演示效果恰恰与学生们按照生活经验进行的猜测相反,学生自然会调动起兴趣探个究竟,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用是微妙的。
1.3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为主体的情况,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也由之前注重知识的教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学生情感的培养。其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重点。实际的实验教学中,包括方案设计、操作、数据处理、讨论、归纳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操作都调动了学生的不同器官,从知识运用到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教师不再操手整个过程,而是将足够的时间留个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并对比像与物两者间的大小情况,看看不同的间距和不同物体的大小在光屏上能否成像,所形成的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通过不断地去对比,来总结成像的规律特点。以事实为依据总结的观点和结论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也能提出一些认真思考的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对于这些提问,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自行操作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激发和提升。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作用
2.1在基本概念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基础物理概念大多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通过实验,就能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便于学生进行感知,理解。只要能用实验进行讲解、演示的,教师都应尽一切可能发挥实验的功效,而不是单纯的用多媒体或者单纯地进行理论灌输。实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2在生活经验中应用实验教学。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冒白气的现象,很多学生容易误解为汽化现象,认为这是水蒸气导致的。如果对这个问题只是进行正面的灌输,学生可能只是短暂的记忆,很快就会忘掉。这个时候可以在课堂设计一个演示实验,拿一个热水瓶,将盖子打开可以看到冒白气的现象,但是这时候如果拿强光照射白气,白气就会消失。这就说明水蒸气是看不到的,冒白气只是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的过程导致的。这个疑惑自然就解开了。
2.3在习题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比如在电路图故障分析中,可以通过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的串联和并联来排查故障,学生通过自主体验,积累感性认识,分析方法也就自然沉淀。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是物理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学中要摒弃空洞教学的方法,运用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广玲.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2] 代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6(08)
[3] 王永胜.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 贵州教育. 2006(16)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出问题;活学活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多年来广大物理教师都坚持在一线的教学岗位上,他们都在为如何提高初中生的物理成绩做着不懈的努力。当然,每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教师都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为他们量身制定适宜的学习策略。众所周知,初中生最大的心理特点便是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注意力分散、自主学习能力差等,教师只有从根源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下面首先提出现阶段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初中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物理缺乏学习的兴趣
兴趣教学一直是中学教育中的热点话题,它被提出了千万遍,却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兴趣教学成了中学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别人家的兴趣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表现不积极、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心理较强等等,这些不良的学习心理直接阻碍了物理学习的顺利开展,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错误的心态下逐渐的走向了物理学习的下坡路,在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都是在疲倦的应付着物理的学习,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2、学生不会质疑
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和教材永远都是神的化身,教师是不会出错的,教材更是无可挑剔的,所以学生学会了盲目而又机械的服从于教师和教材的讲解。哪怕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学生也会以教师错误的讲解为标准,从而误导了物理的学习。学生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对教师毫无理由的信任。学生信任教师无疑是教学的一大推动力,但是一旦这种信任失去了自我的判断力,很容易就会成为学习的阻碍石。二是学生缺乏观察的习惯。每天学生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是他们似乎对这一切都熟视无睹,不会去细致的观察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长此以往,便逐渐丧失了观察的能力。三是学生没有提问的意识。学生在看到一个现象时,不会去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而是习惯性的去翻阅课本,一切以课本为依据,即使课本上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也不会去查阅其它的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使得物理的学习一种处于“陈述句”的状态。
3、学生学到的是“死”的知识
“死学”是现阶段物理学习中最大的弊端,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在他们的眼中,只要能够满足考试的需要,一切的学习都是值得的,殊不知,考试只是暂时的,而知识才是永久的。学生所学习的“死”知识最多能够应用到试卷的考题上,却很难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
二、解决中学生学习物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尽管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从全方位出发,攻破学生的学习障碍。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师要紧抓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与理论知识大不相同,它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于好动的中学生而言,动手操作往往是最吸引他们的一个环节。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一节时,如果教师仅仅通过口述让学生去理解“焦点”、“实像”和“虚像”等概念,势必会让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但是一旦通过实验教学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学生必然能够快速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凸透镜、蜡烛等实验材料,然后结合教材内容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利用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其次从情感角度出发,教师尽可能的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让师生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教师,从而爱上物理。
2、学会观察、学会提问
物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只有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才会发现物理无处不在,才会产生想去观察物理、了解物理的好奇心。比如学生在菜市场经常会看到卖肉的师傅时不时的会将刀磨一磨,学生在看到这一现象后就要思考:卖肉师傅磨刀是为了让刀更锋利,锋利的刀能提高剁肉的效率,那么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物理知识呢?在提出了问题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分析:用磨刀前和磨刀后两种状态去剁肉,师傅的力没有变,但是刀与肉的接触面积发生了变化。由此,学生很自然就会把思维转向“压强”上来,这种由观察到提问的学习策略大大提高了物理学习的效率。
3、活学活用
“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学生要彻底的改变“死学”的学习方法,在物理学习中,要以领悟和理解为主。我相信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旦理解了某一知识点,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练习中也会如鱼得水,越学越容易,但是如果学生一直抱着似是而非的态度,那么物理的学习只会越来越难。而“用”则是理解的最高境界,只要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真生的生活中,就可以认为学生是真正的掌握了物理。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之后,能够想到把易燃物品放到凸透镜的焦点处,使其发生“自燃”现象,我们就可以说学生是真的把这部分知识学到了心里。这比让学生死记硬背“凸透镜成像原理”要有效的多。
总之,物理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正确的教学方法为保证,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202-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抛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人们的广大关注,同时,我国大力提倡初中教学的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就是在目前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的,该教学方法主要以问题为向导,通过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以教材内容为线索,日常生活环境为参照对象,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意识。在实际初中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课程的完成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各种探究活动。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围绕教材加强探究式教学
紧密联系教材,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开展课堂科学探究。依据教材编排的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不仅与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还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关。在日常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防止学生堆积问题,进而加大探究知识的难度。因此,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指导深度。同时,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要素进行必要的取舍,并做适量的训练,否则,会扰乱课堂节奏打乱教学计划。对于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还没掌握自主探究能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在讲解压力问题时,老师可以先通过“胸口碎大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表演者受力变化的分析,学生凭借以往的知识往往不能解答这个问题,这样就提升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入压强的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
2.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大家展示形象生动的图画、视频等,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物理变化”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神奇的雪山、冬季房屋上的冰凌、原野里的浓雾、茶杯口的水珠等展示给大家。引导学生对雪、霜、冰、雾以及水蒸气如何变成小水珠等自然现象的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知能力。在讲解“摩擦力”时,老师事先准备一个瓶盖沾有油的瓶子,上课时让学生帮忙打开,学生在徒手未能打开的情况下开始积极想办法,通过增大压力、裹抹布等方法打开时,老师很容易的切入教学主题: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新颖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3.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科学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旨在提倡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问题的提出、探究以及通过实验最终得到的结论,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分析试验的能力,从而完成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及时纠正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做法。
在日常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及时纠正错误。如:在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验器材,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总结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加强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有一部分同学在实验初期,不知道怎么做实验,甚至不知道怎么观察物理成像,因此实验进度很慢,影响其他活动的进行。造成本来很简单的探究活动,因没有老师的及时指导而变得复杂,不仅浪费时间更降低了探究式教学的效率,若老师能及时的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更好地获取知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意义。
三、总结
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应当合理恰当的设置探究性教学活动,通过一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学生实验,加强学生对未知知识的自我探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验为载体,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经历,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的自主探知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结合教材内容增设科学探究活动,同时,老师也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谭波.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12(7):84-86.
[2]王超庆.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2012,15(5):44-46.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本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物理课中要增强学生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科学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设计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容易被内容新颖、方式独特、活动形式多样的事物吸引,一个有趣、充满创意的情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不仅能在上课之初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期待,而且能为后续教学开展铺设良好的开端。如我在上第一节物理课“去物理之海冲浪”时,做了“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实验,学生多认为小试管会下落或被吸住不动,实验结果发现小试管自动上升了,与学生原先的设想出现了较大差异,在惊讶的同时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如上光的折射课时,设计这样的实验: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一个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上粘贴一条塑料纸鱼,让学生用钢丝刺“鱼”。提起泡沫片时,发现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样的结果让学生觉得很奇怪,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么回事。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学习的内驱力,无疑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下一步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2.重视养成读题习惯,寻找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教师了解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从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习题。一般教师在讲解物理题时,出示题目后,就抑扬顿挫地朗读,虽然教师的语音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但是也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容易使学生养成审题依赖老师的习惯。而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看,难点不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而是情境。而经常有学生遇到较长的题目或者较复杂的说明时,在心理上就或多或少产生畏惧感,学生就很难独自读通读懂题目。在上习题课时,在呈现题目后,就组织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分析,让学生明白,根据“分号和句号”的位置,把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问题。准确找出物理习题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定律、原理解题,比如平衡、光滑、静止、匀速、恰好、最大(最小、最高)、水平等。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依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体会其中的有关精神。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节课,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显然要求不但知道结论还要进行探究,掌握方法。同时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达到知道的程度。这样我们可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强烈求知欲,②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③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本节的教学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难点为: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定,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物理素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意: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目标的实现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既全面又兼顾重点,要把握好目标设计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