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44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学中医学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针对医学高职高专中医学基础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兴趣学习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比较学习法,以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2]。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从而使学生最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津,闫润红.浅谈中医基础类课程教案设计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0):81.
1 课程特点
《中医学基础》是以《黄帝内经》作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的真知灼见和创新观点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该学院康复治疗技术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学好该门课程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近几年从事《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发现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既难教又难学的特点。
2 学生特点
目前在该学院就读的高职层次生源都是经高考录取入学的学生,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年龄多在17~18岁之间,他们的心理基本趋于成熟;(2)从内心的愿望和就业需要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课程,因此,具有自主学习的基础;(3)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2.1 学习基础
在121名学生中,有96人明确表示对中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只有25人表示没有兴趣;而且其中44名学生在入学前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有102名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是对中医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若要使教学成功,最关键的要素莫过于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学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2.2 学习习惯
新生中明确表示会进行课前预习的仅有1人,而有40人表示从来不会进行预习,其余学生只会偶尔进行课前预习;同样会每次进行课后复习的学生也屈指而数。这点上和笔者的预期情况一致。主要由于高职学院生源一般都来源于高考中成绩较低的学生中,这些学生一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较差。
2.3 课程内容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8%的学生表示在课程学习中有全部或部分困难,笔者总结学生学习课程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维差异,难于理解;(2)概念较多,难于记忆;(3)知识晦涩,易于混淆。
2.4 教学模式
目前笔者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制和学生分组合作制,在调查中发现,有78%的学生更喜欢两者相结合,而并非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或学生自主分组学习。但是在激发学习兴趣时,有近70%的学生认为学生分组合作更能激发自己探究的兴趣。而且在教师布置任务后,95%的学生表示都会积极参与小组任务,并且认真完成。
2.5 技能实践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是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而实践技能性课程主要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点上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所以,在这项调查中,有多达93%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实践技能更加有兴趣,例如:针灸、拔罐、艾灸、刮痧等。同时有将近9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临床实践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相关知识。
3 任务驱动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为主要渠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相应研究和操作活动达到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1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应用实践发现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更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并且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任务驱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教学特点:(1)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中任务情境的设置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2)课堂的学习活动以设置的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知识点隐藏在一个或若干个设置的任务情境中;(3)任务要有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和完成来达到课堂学习目的。
3.2 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法”中通常所说的“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实质就是将教学内容的任务化。教师将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后,变成课堂各项任务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来看,任务可以是制作一个中医知识小报,可以是制作理论内容课件,也可以是完成临床病例分析等等。由于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任务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的程度。
笔者认为任务的设置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任务设计首先应该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要紧密联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学习主题;(2)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实际能力出发,使任务的难易水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相符,保证所有学生能顺利完成,并为学生留出创造性的发挥空间;(3)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量的大小要恰当,基本任务应保证在一次课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2]。
3.3 任务的实施过程
任务的实施就是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课堂任务一般分为封闭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两大类。封闭性任务是指每个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类任务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课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要设计原则。开放性任务一般是需要小组成员共同配合完成,通常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一个作业,以知识的深化学习和技能的应用为主要设计原则。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任务必须在老师的指导、提示下完成,有的任务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任务这几大要素是积极互动的,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互动的。教师课前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在紧密衔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推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各项任务;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更多问题就会被发现;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时,则求助于教师或者求助于他人。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成[3]。
任务的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任务作为师生间互动的必然产物,将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地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内容,提高了知识的应用水平。
3.4 任务完成评价
课堂评价是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除此以外,评价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教师能根据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及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通过教师的点评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既可以及时弥补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的时效性:当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师给予的反馈,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发现自身的不足;(2)评价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性,尽量运用鼓励性言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3)评价的全面性:课堂评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个人自评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或者是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相互结合。评价方式既可以口头评价,也可以制作评分标准进行书面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趋向公平化[4]。
3.5 课堂实际案例
笔者所在的学院近年来顺应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各种探索。笔者在几年的课堂授课中不断地探索,发现任务驱动法比较适合《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笔者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主要采取的任务以开放性任务为主,主要是分组合作学习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全班学生按照4~6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教师根据课程的要点安排不同的小组任务,任务由组员共同合作完成。
4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并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也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综合运用,才能产生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一、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应用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时,传统方式是教师采取“口授+黑板+教材+课件”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采用讨论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谈论,发表见解,这样一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中医学基础也不例外。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学生只会记住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之配套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采取讨论教学法,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就可以以讨论专题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一些临床病例。学生在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还打下了临床运用的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专业中更应如此。通过讨论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锻炼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4.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
讨论教学法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化,教师用生动、热情的语言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丰富,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教育变得更有活力、更丰富。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贯彻素质教育,推动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与要求
1.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
(1)小组划分。在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讨论学习法的基本单位。
(2)在进行授课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确定本课要进行讨论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事先要充分备课,熟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挑选出适合的问题。学生需要课前进行预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讨论。
(3)在前两步基础上,教师用简短的时间讲授本课内容,并提出问题。随后,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组交流。这一过程要求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提问和解答,随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要及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补充,以便学生掌握知识。
(5)总结。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教师从旁指导补充,构建完整知识脉络。
2.讨论教学法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专题的选择要合理,涵盖面广。教师在确定讨论专题时,应该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确保讨论主题能够涵盖整个中医学基础。一般来说,专题的选择应该关注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性,并且注意将中医基础知识的点和面加以统筹。
(2)选择开放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多方面思考。如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选择“肝胆湿热证患者身目发黄过程、湿热蕴结肝胆和肝胆疏泄功能失调症状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知识点、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3)讨论环节的设置科学化。在讨论教学法中,讨论环节的设置应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熟悉教材内容的环节。一般而言,讨论环节需要设置在教学的重点处、知识的关键点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医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将中医发扬光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证明,讨论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使其充分掌握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雷俊杰.讨论法在儿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8(9).[2]潘忠勉,李力,姚德生.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运用探讨[J].高教论坛,2011(1).
[3]吕风华,何益群,上官海娟,王正晓,马四海.专题讨论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4]何其军,吕自力.病例讨论在病理实验课中的教学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模式 中医学基础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78-02
合作性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中,其核心理念是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充分展现个人的个性。合作性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也兴起了合作学习的热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因为课程讲授的大多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所以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康复专业中的100名学生,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段是16~19岁,平均(16.9±0.5)岁;观察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段是15.5~18岁,平均(16.4±0.6)岁,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学习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师先对中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分组进行练习,对照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在遇到问题时询问教师,而观察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共10组,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合作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并与其他学习模式进行区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计划,并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进行学习与创新。
第一,答题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心主血脉与脾统血、肝藏血有什么不同;肺主气与肾主纳气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心主神志;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分别有哪些症状等。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选择一道与其他组员不同的题目,组内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讲解给另一个组员听,另一个组员听后将其出现的问题和修正后的答案交给讲述的学生,以这种方法在组内进行循环。组内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第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小组内,可以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负责1~2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由教师来分配任务。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问题上,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宣发失常症状,另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肃降失常症状。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先选择,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后选择,然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阅读,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若是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可请教教师。
3.学习结果评价标准
第一,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每项分数在1~5分之间。该问卷分数越高则说明学生的自身能力越好。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第二,教师组织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满分为100分。
4.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8.2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 ±s)形式表示,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P
二 结果
1.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分组前,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分组观察后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中医学基础成绩(分) 84.10±3.28 92.40±4.37
2.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学习主动性 3.07±0.57 3.61±0.75
学习积极性 3.39±0.52 3.89±0.81
应变能力 3.31±0.51 3.83±0.81
合作能力 3.06±0.60 3.38±0.61
沟通能力 3.25±0.53 3.93±0.69
知识应用能力 3.08±0.57 3.32±0.89
三 讨论
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感到生涩难懂,阴阳、五行、脏象等概念,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经典知识点理解得不够深透,问题得不到解决,久之就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疲劳感。所以,在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就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一般是由正式性的小组、非正式性的小组和基层的小组构成,正式性的合作小组一般指的是固定小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小组内的成员是不能变动的,这样的小组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挥作用。正式性小组内的成员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1)在组内的讨论中学到知识;(2)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自己的论述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成一组,合作小组内成员既是学习上的帮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进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非正式的小组可以是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临时性小组,基层小组指的是以寝室为单位构成的学习小组。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学习好中医学这个专业的基础和工具,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医学,进行中医学思想的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术语,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学生。对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实现。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实现合作性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效加以评价,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不同感官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然后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框架。
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合作课堂教学,因此,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经常为这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摸不着头脑,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从而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7)
[2]杨晓玮、岳树锦、李艳琳.合作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1)
[关键词] 中医学基础;愉快教学法
一直以来,多数教师大都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之前的教育是让少数人出人头地,让绝大多数人做出牺牲,使大部分人的内心受到伤害,这种“精英式”教育到现在已经不值得提倡。21世纪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个人的发展,而是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科学知识,都能健康地成长。实践证明,盲目蛮灌、不注重效果的坚持、不讲究方法的苦战与求知都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所采取的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也是极端错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加汗水”等摧残学生身心的教学方法应该抛弃。苛刻的要求、枯燥的学习、盲目的蛮灌、机械的重复只能使学生越学越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就是缺乏前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没有以学生为本,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愉快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早就被运用于小学、中学的教学当中。对于中医药专业的中专学生,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愉快教学法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愉快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意识的、是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情绪心理学是“愉快教学”的心理基础。当心情愉快、心情舒畅的时候则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愉快教学正是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接受,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愉快教学具有以下3个特征:①愉悦性。愉快教学是通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关系。②主体性。愉快教学体现的是寓教于乐。“乐”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从自我活动、自我实践中得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不再是一言堂,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说,把课堂变成自己舞台。③成功性。成功是和愉悦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愉快教学正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1]。
中医学基础是中专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程以理论为主,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总提不起兴趣,认为太枯燥无味了。另外,学生年龄比起大学生来说相对要小,且好动活跃,自律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呢?笔者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引起学生思维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经络和腧穴时,学生们都会看过武侠小说,听说过什么一些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故事,所以在授课时让他们讨论一下自己所认识的经络和穴位,它们是不是真的如小说中那么的神奇。这样一来,大家的学习兴趣就高了。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下联是:“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这一副既形象生动、又带有中药材名称的对联由于其巧妙之处,被某电视剧引入到剧情当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类带有中医药知识的典故、谜语对联等,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境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设置“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这种与问题有关情景中的过程。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如;讲到阴阳五行时,提出所有事物都可分阴阳吗?阴阳能否分开,单独存在?阴阳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把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到更广阔、更高级的思维境界。
(3)巧妙创设“临床”情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成功感.一个人如果成功完成了一件事情,有了成功感,那么让他再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很愿意去做,而且会有信心去做,因为成功感会带来乐趣。传统的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而其中通过表面现象去分析病情病因的方法是传统且有效的。这一经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而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形式,以模拟诊通过设计“病情”,让学生在模拟中加深对用药、问诊技巧、判断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习八纲辨证时,举出一个病人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讨论属于哪个证型。诊断对了就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做医生成功诊断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成功感,使其主动、愉快地学习。
3 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容易掌握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其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 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建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更直接、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如学习诊断中的舌诊,通过观看不同舌象,学生们就很快就掌握了舌象的诊断方法。
总之,愉快教学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愉快教学模式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长期的医疗实践己经反复地证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增强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尚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研宄和发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何种模式将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是迫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思路。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将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开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考虑将实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别进行。实验理论知识可以用笔答或从己经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抽题考试形式进行;实验技能性考试必须在实验室实地进行。并且根据各类型实验的所占比重来确定成绩的百分比。因为综合性实验是获得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学生着力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内容,此部分评价方法应该专门设立既体现基本理论又能够体现动手能力考核指标和项目,同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具体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上,而且更能够透视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