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语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1-28 03:25:36

序论:在您撰写国语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语学习计划

第1篇

一、聆听专家讲座,从中受益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如:张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习作》,让我走出了总以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写之处的误区,明白了习作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作文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铸就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又如:沈大安专家在讲解《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提到“农村学校没有的资源可采用替代品”这个问题,教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没有书法家的字可供展览可以展览老师和同学的字;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搜集信息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没钱买贺卡可能自己用纸画还比买的有个性等。专家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几天的学习虽然辛苦劳累,但是让我获得了快乐。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

第2篇

一、聆听专家讲座,从中受益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如:张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习作》,让我走出了总以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写之处的误区,明白了习作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作文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铸就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又如:沈大安专家在讲解《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提到“农村学校没有的资源可采用替代品”这个问题,教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没有书法家的字可供展览可以展览老师和同学的字;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搜集信息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没钱买贺卡可能自己用纸画还比买的有个性等。专家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民族化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目前,大学发展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必须统一起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本文试从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以期为大学制订推行国际化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教育

1.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纵观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各所大学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从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及进修、课程的国际化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当前,我国借助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来说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弥补了智力资源的匮乏,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2.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在推进本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免遇到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本土文化扭曲和丧失的问题。第二,学术依附问题严重。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导致中国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依赖性。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学术和实践活动中,不考虑民族特性、简单移植和套用外国理论和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地区、院校和学科层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呈现逐级扩大之势。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表明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大学教育,特别是国际可比的学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第四,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经济主导因素已经压倒性地超过了政治、学术或者文化/社会因素。这样难免会使一些大学在推动本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太过看重知识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扮演的角色,忽视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

二、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分析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可以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两个维度,它们从横、纵两方面交织于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国际化要依赖民族化而存在,民族化又必须借助国际化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目前国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来看,我国学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缺乏从教育的个人价值观上研究国际化对于个体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即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和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国际性人才应起到何种巨大的作用。本文试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即培养高级人才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1.大学教育国际化中的依附现象探析

目前中国许多大学都把内向型国际化视作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部内容,即对吸收外国文化(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过于热心,而对宣传和发扬本国文化所做的努力却很不充分。尽管全球化教育能够保证选择的多样性,但是却是以牺牲地方要求,包括当地文化以及促进民族社会文化发展为代价的。在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人才的培养标准、学术标准等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大学教育的指示灯,极少考虑这些标准对本国学生自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

针对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依附问题,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实践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与本国的“既定条件”相互交融、对接、调适的民族化过程。民族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民族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大学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在寻求与实施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那种只重视国际化轻视民族化、不考虑民族特性、中国国情而盲目套用或简单移植外国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在它们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时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借鉴、吸收。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是最具特色的东西,没有民族化作为支撑点,没有特殊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真正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

2.大学教育民族化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

吃尽了闭关自守之苦的中国大学像久旱的禾苗需要雨水一样,伴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和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呼唤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同国际高等教育进行交流与合作,使大学教育国际化成了社会主义大学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民族化的东西很多是经过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碰撞并经过揉合而沉淀下来成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在我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外派留学生人数的同时,我国的高校也走出国门,在海外兴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和专业。如时至今日,中国在世界各国已建设有多所孔子学院,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各国教育系统的特性必须仰仗国际合作,各种教育活动方式和各种人员培训方式的进展以及教育设施与课程计划对不断复杂的现代生活条件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因此,在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的影响下,中国的大学教育要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际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科学知识,寻找异域高等教育经验在中国的“生长点”,使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营养和有机成分。

3.大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国际化和民族化紧密相连

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深知识的人才。面对与世界接轨的时代,大学教育一方面要为扩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秉持自身特色,锻造专门人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国家栋梁。前者需要大学积极推广国际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以期更好地为本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而后者需要大学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掌握本民族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大学必须把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大学的应有理念。我国大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思考问题时不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一个部门、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而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和广度去思考。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育普遍忽视了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大学教育发展来说,即必须结合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抓住民族特色,发展特色教育,培育特色人才。只有具备民族意识、富有民族知识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迈入国际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制订大学生的培养标准需要坚持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国际化人才标准的制订是为了真正锻造出一批能够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交流、沟通的人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或者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人才。培养世界公民这是我国大学迈入世界一流大学、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在制订培养标准时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大学生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唐诗宋词、儒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等。大学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创造基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力量,民族优良文化的继承及传播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大学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开设民族历史、地理等与民族发展有关的必修课,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宣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3)大学生的培养方式需要坚持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紧密结合。目前来看,大学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主要通过3个渠道:课程国际化、人员交流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化。在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美国的经验和日本的教训很值得深思。近代的美国大学沿袭了英国大学的传统但又有所改进;仿效了德国的大学模式但又有所改造,并未完全拘泥于英德,而是根据美国国情有选择地吸收与借鉴,终于形成了以大批社区学院为底座、以大批本科院校为中坚、以一批研究型大学为塔尖的独具优势和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进而顺畅地步入了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轨道。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大学放弃了民族化,民族化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只有将本民族的知识、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做到在对其他文化和教育体制开放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才能培养中国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4篇

英语学习职业规划大学生处于农业大学院校英语教学一线的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学生对英语课的抵触情绪。根据这一情况,我作了初步的问卷测试,通过对我所在学院大学生的问卷测试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进入大学院校后,自我意识便产生茫然,自我效能有所降低,特别是专业类大学,对本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不够重视,重文凭清能力,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合理的规划,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对英语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众所周知,英语课堂教学经常采用“三P”模式,即presentation(呈现新知识),practice(实践),和production(输出)。但是专业类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英语课的课时有限,而学习又是一个实践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课堂的讲解对英语学习十分局限。学生总是希望能通过英语学习,对未来生活及就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我们了解到,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制定过《学校――就业法案》,目的是使得所有的高中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为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确定一个计划和部署,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它意味着从就业发展认知到毕业后的就业选择的完整个人就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使学生能主动自我选择和进行未来的人生规划。当学生毕业后,学校会组织学生进入社会的各个部门参观,以进一步了解自我,了解以后职业就业规划及发展。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那什么是职业规划,所谓“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份内容。通常所说的职业生涯设计实际上是指对职业通道的设计。职业规划是一件大事,它决定了人一生的事业走向,同时也关联相应的生活方式。职业规划发生在职业选择之前,也同时发生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规划,调整再规划是一条必经之路.职业规划并不是要把人们今后的每一步都做出计划,而是从观念上一开始就要对现实有所认识,并从行动上进行最有针对性的学习。学校里的学生社团活动对了解自己的兴趣也会有所帮助。

二、英语学习在就业发展中的作用

1.英语学习的实践性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随着我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重要会事,标志着中国更加开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英语不仅仅是大众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提高个人职场竞争力的手段。它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信息交流等各个多个领域。因此,学好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走向世界。

2.英语学习的个人体会

(1)背单词。英语是靠一个一个单词积累起来的,单词在英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兴趣是学习之本,背单词并不是买一本英语单词书从A背到Z,要克服枯燥和懒惰,掌握方法。首先,根据个人情况,时间及基层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对个人制定计划进行执行、控制、反思。其次,背单词时要掌握方法,借助科学的方法帮助记忆。如互联网、电子词典等,在互联网和电子词典中,都会有背单词的系统,在背单词的同时,会有科学的方法提醒你记忆,如通过看图识单词,根据动画片的一些动作或场景,将单词可理解性地输入到脑海中,形成条件反射,而不单单是枯燥地拓展一下语法、背诵一些句子进行记忆。此外,还可以借助发音、游戏、单词测试、社区和朋友一起背单词互动等帮助记忆。最后,背单词要学会举一反三。背单词时需要联想记忆,可举一反三单词的词根、近义词、反义词、常用语等。

(2)听说英语,就是提高个人英语听力及口语能力。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工具,主要用途还是在于应用。听说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项技能。听说英语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习得”而不是“学得”。“习得”是个人的心理内容、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或现象中"客体化的人类本质能力"的个人再生与变革。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过程类似于婴儿母语发声。“学得”,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要点,并辅上有可提高学习语法的方法及措施,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首先,要建立声音和图像的直接联系,就是要在听到发音时能条件反射其意思。可以通过看图识音、全身反射法来锻炼,就是可以通过游戏,在听到发音后能立刻反应出相对应的图片,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做出发音的相应动作来练习。这样就可以掌握一些可理解性的词或英语内容。然后,可以进行一些可理解性听力的训练,选择一些适合的电影或连续剧,通过看剧中各个对话场景,不刻意在脑海中翻译地理解对话内容,有必要的话利用互联网工具和资源进行反复观看,并模仿发音练习。等到自己听力水平基本跟得上原版电影或者英语新闻,便可以适当针对性地说英语,进行英语阅读,当然听力也不能松懈,可以继续找一些好的学习材料来练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外企一般职位面试,出国求学,国外生活和从事一般技术型工作等可以应付。

(3)利用英语学习设备及资源。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是认识自我、充实自我的平台,我们得学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英语角等)。在图书馆,我们可以有在线的英语学习课堂;能查到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和图书,可以拿来阅读,这样能提高英语和相关专业的知识水平;每个学校基本上都会有类似“英语角”的活动,可以当面和老外对话,这样对于自己的听力和口语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中学时代就坚持到西湖边当老外的“导游”,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

3.大学生职业规划应该考虑到的基本证书获得

(1)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求职亮点之一,大学英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效度研究的大量统计数据和实验材料证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不但信度高,而且效度高,符合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质量要求,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反映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有力地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各级人事部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之一,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2)英语专业八级。全称为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自1991年起由中国教育部实行,考察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但很多职位(如翻译或者外籍主管的助理等)要求。

(3)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从1999年11月起已在部分城市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申请参加口语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经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在校生。真正的口语能力及面试是非常重要的。

(4)英语中高级口译。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手推出的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分英语口译和笔译两种,含金量比较高,求职时很多企业会看重这个。

(5)托业考试(TOEIC)。素有“商业托福”之誉的TOEIC(托业)考试,于2002年被引入中国,是目前全球职业英语测评的首选标准。其成绩分析理论通行60多个国家。测试母语非英语的人士在国际商业、贸易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实用性强,认可范围广,权威性强。在华南地区,宝洁、美的、南方航空和TCL等众多跨国公司和本土知名企业,都已开始采用托业考试作为选拔员工的重要标准。

(6)剑桥商务英语(BEC)。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于1993年起举办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该系列考试是一项水平考试,根据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考生在商务和一般生活环境下使用英语的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对成绩及格者提供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标准统一的成绩证书。能说明你的英语能力,在求职时能添加一份竞争力。BEC证书素来被美誉为“外企绿卡”,BEC证书也被许多公司承认,其中不少是500强企业。

(7)雅思(IELTS),是一种较全面地针对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为打算到英语国家学习、工作或定居的人们设置的英语水平考试。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外语考试部、英国文化协会及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IDP)教育集团共同举办。少数英联邦国家企业会注意到你考过雅思,这对于申请学校和机构的考生来说,雅思值得信赖。

参考文献:

[1]侯德勤.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凯里学院学报,2008,(2):118-120.

[2]吴洪波.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9-101.

[3]马德林.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与体系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2):100-104.

第5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民族化

作者简介:庞蕊(1986-),女,新疆石河子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金华?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03-02

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度教育。那时跨国的“游教”和“游学”之风相当盛行。所谓大学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各国大学教育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目前,大学发展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是推进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要摒弃民族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必须统一起来。大学教育发展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本文试从教育的本质,即育人角度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以期为大学制订推行国际化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教育

1.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成功加入WTO后,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纵观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各所大学都在不断努力提高国际化水平,从留学生教育、教师访学及进修、课程的国际化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当前,我国借助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来说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弥补了智力资源的匮乏,传播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2.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下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在推进本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免遇到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本土文化扭曲和丧失的问题。第二,学术依附问题严重。由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学术交流上的不平等,导致中国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依赖性。在中国的大学教育学术和实践活动中,不考虑民族特性、简单移植和套用外国理论和方法的现象时有发生。[1]第三,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在地区、院校和学科层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呈现逐级扩大之势。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表明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大学教育,特别是国际可比的学科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2]第四,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商品化和市场化,经济主导因素已经压倒性地超过了政治、学术或者文化/社会因素。[3]这样难免会使一些大学在推动本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太过看重知识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扮演的角色,忽视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

二、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分析

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可以说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两个维度,它们从横、纵两方面交织于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国际化要依赖民族化而存在,民族化又必须借助国际化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目前国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趋势来看,我国学者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缺乏从教育的个人价值观上研究国际化对于个体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即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和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国际性人才应起到何种巨大的作用。[4]本文试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即培养高级人才来探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1.大学教育国际化中的依附现象探析

目前中国许多大学都把内向型国际化视作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全部内容,即对吸收外国文化(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过于热心,而对宣传和发扬本国文化所做的努力却很不充分。[5]尽管全球化教育能够保证选择的多样性,但是却是以牺牲地方要求,包括当地文化以及促进民族社会文化发展为代价的。[6]在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人才的培养标准、学术标准等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大学教育的指示灯,极少考虑这些标准对本国学生自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适用性。

针对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依附问题,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实践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与本国的“既定条件”相互交融、对接、调适的民族化过程。民族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特性。民族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大学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在寻求与实施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那种只重视国际化轻视民族化、不考虑民族特性、中国国情而盲目套用或简单移植外国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7]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在它们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只有当它与国家、民族的实际相结合时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会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借鉴、吸收。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是最具特色的东西,没有民族化作为支撑点,没有特殊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真正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

第6篇

[关键词]预处理 机械过滤器 反洗

[中图分类号] Q938.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40-1

通辽热电水处理采用的是地下深井水,其中水中含盐量持中,约300―500mg/L,主要以重碳酸盐形式存在,根据锅炉压力等级设计为一级除盐系统,系统流程为:原水―机械过滤器―氢离子交换器―除碳器―阴离子交换器。在这一流程中仅有机械过滤器,对铁和有机物有截留作用,但出口铁离子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在50微克/升左右,运行不好的情况下,铁离子有时高达100微克/升左右。所以,过滤器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阴阳离子交换器的周期制水量。预处理现有6台60t/h石英砂机械过滤器,每周反洗两次,周二和周五各一次。

1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

1.1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再用水单独反洗

关闭1-6号过滤器出入口门,开启空气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进行擦洗2分钟后,停止空压机运行,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及反洗排污门;鉴于反洗水泵的出力效果,每两台一组进行反洗。反洗1-2号机械过滤器: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待反洗20分钟左右排水透明后,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 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2先用水带气进行反洗,然后再用水单独正洗

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带空气反洗。待反洗10-15分钟排水透明后,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3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

按方法一进行空气擦洗操作,然后在不停止空压机运行的情况下,按方法二进行反洗,但反洗时间可以缩短到5-10分钟。

2反洗过程中原理分析

2.1压缩空气的作用

压缩空气的加入增大了滤料表面的剪力,从而使得通常水冲洗时不易剥落的污物在气泡急剧上升的高剪力下得以剥落,从而提高了反冲洗效果 。气泡在滤层中运动产生混合后,可使滤料的颗粒不断涡旋扩散,促进了滤层颗粒循环混合,由此得到一个级配较均匀的混合滤层,其孔隙率高于级配滤料的分级滤层,改善了过滤性能,从而提高了滤层的截污能力。气泡在颗粒滤料中爆破,使得滤料颗粒间的碰撞磨擦加剧,在水冲洗时,对滤料颗粒表面的剪切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加强了水冲清污的效能,减少了水冲洗时滤料颗粒间的相互接触的阻力,使水冲洗强度大大降低,从而节省冲洗的能耗。

2.2过滤器反洗原理分析

单独用空气擦洗时,石英石滤层不膨胀,滤层吸附杂质的去除,主要靠气泡上升时对滤料颗粒产生摩擦作用和气泡带动下滤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对滤层扰动作用逐渐增大,对截污量较大的表层滤料扰动尤大。此阶段截留在滤层中的杂质从滤料颗粒上脱落。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滤层微膨胀,污泥从滤料颗粒上脱落是水流剪切,摩擦作用,空气剪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单独水反冲洗方式相比,由于增加了空气对滤料颗粒的剪切,摩擦作用,同时空气的加入又强化了水流剪切,摩擦作用和滤料颗粒间碰撞,故在较小水反冲洗强度下即可达到很好的反洗效果。此阶段杂质从滤料层去除。

最后采用水正洗,其作用为:首先,将从滤层中去除的杂质排出,用清水层置换废水层;其次,将残留在滤床中的空气排出。

3周期调整试验及结果

根据设备情况,在每次反洗时,采用下列方式进行反洗过滤器:1,2号过滤器采用第一种方法反洗,3、4号过滤器采用第二种方法反洗,5、6号过滤器采用第三种方法反洗。经过两个周期统计,反洗情况如下:

4确定反洗方案

4.1方案确定

由试验结果得出,机械过滤器的反洗采用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延长为一周一次。

4.2注意事项

过滤器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后,其出水品质仍会恶化,使过滤器的运行周期缩短, 即使增加反洗次数或强度也难除掉铁和有机物的污染, 所以运行一些周期后,得采取用盐酸或硫酸酸洗滤料的方法加以消除。

5节水效益

由于方法三使得反洗效果大大增强,所以,反洗周期延长至一周一次,通过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的与反洗周期的调整,在保证预处理出水水质合格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的反洗用水。单台过滤器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到一周一次,年反洗次数由104次降为52次,机械过滤器选择方法三进行反洗,每台过滤器每次反洗水量由60t降低到30t,则预处理6台机械过滤器一年节水量为60×6×104-30×6×52=28080(t)。

6总结

通过此次调整使我们认识到,在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照搬规程,必须在了解设备、材料性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探索试验,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学习;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09-03

相对于高等教育。我更偏向使用高等学习(HighLearning)这一概念,因为它可以包括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两个方面。在对高等学习所做的定义中,我想特别指出,高等学习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而我也一直致力于将国际化和跨文化融人大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

最近,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of Universities.IAU)了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数据是他们在2009年从115个国家的745所高等院校收集的,试图从中探索出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什么国际化对不同地区的高校来说都同等重要,国际化主要面向哪些人群,与之相关的高等学习国际化有哪些可能的障碍。等等。关于这项调查,国际大学协会主席曾做过评价。他认为国际化本身不是一个新现象。只是当前国际化存在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的不断进步缩小了时空差距,使全球化发展进程大大加速。

在调查样本中,745所高等院校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分布情况如下:非洲占6%,亚太地区占19%,欧洲占44%,拉美占9%,中东占5%,北美占17%。从这些院校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效:学生的国际意识增强,研究和知识成果增加。院校之间团结和合作加强,国际课程提升了高校排名和形象。

前述调查显示,高等院校在促进学校国际化的进程中,会优先考虑发展以下几点:国际学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的相互协作。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双学位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学生和教职人员外出交流的流动性增多,发展和促进项目建设,分享国际化的先进科技工具,等等。

发展教育国际化的依据是:学生能为未来国际化职业做好准备;国际课程的分享能提高教学质量;国际化能提升高校排名,促进研究和知识产出,以及提供给学生多元文化学习环境。

我很喜欢一个美国学生说的一句话。他说:“企业要像站在月球上一样认真观察这个世界。推动创新,管理分析数据,并为客户提供价值――所有这些都要具有全球化视野,这将引领企业走向成功。”我从他的论述中看到,我们在设计教育方案和规划时,需要了解整体或全局。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当时有人分别问两个工人在做什么。一名工人回答说:“我在堆砌石头。”另一名工人则答道:“我在建造大教堂!”由此可见,事先对教育的宏观规划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中教育质量的高低。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目前高等教育领域所发生的_些变化。它们体现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特性。在海湾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卡塔尔和阿布扎比花费了数亿美元用来在本国开办欧美顶尖大学的分校:我们也在沙特阿拉伯开办了阿h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其100亿美元的投资超过了美国5所大学的总投资;新加坡正计划建立一所关于科技和设计的公立大学,同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下面新成立一所采用美国教育模式的自由文科学院: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C9联盟,这九所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以提升他们的全球竞争力:印度教育部也准备新建14所具有国际声望的综合性大学,他们最近已经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国外教育投资者在印度开办大学或分校。

这些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这其中当然有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因素,以及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很多政府已经意识到增加高等学校数量这个因素,但其实保障增加国家生产力的教育质量更为重要。市场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对大学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找到教育质量和市场竞争的平衡点。当前,高等教育中私有化和多元化要素日益增加,对在职人员的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大学相比较以前会招收更多的成人学生。提升青年学生个人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变得更重要。这也是新一代学生所期待的。在教育教学中,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投入使用。许多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的办学模式。至于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取决于他们所学习的国家,所以单一的模式并不能适应所有的学校。学校自身必须选择国际化的目标市场,并确定学校本身与特定国家或地区有很高的相关度。比如大学要扩大招生规模,现在亚洲的大学已经不大可能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获得大批量生源,新兴的生源市场应该在亚洲和非洲。

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许多国家的政府意识到他们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日益扩张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如果他们把质量看作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时,高质量的大学需要强有力的研究能力,这也需要更多的投资。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在大学的外部和内部管理中,市场机制的影响日益增加,股东对教育能够“物有所值”的期盼日益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卓越”是如此重要,这样既有利于招生,也有利于学术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在全球范围内,远程教育和跨境教育正在迅速崛起,在一些国家,民办的盈利和非盈利高等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我特别提到的一些因素,亚洲的教育还面临什么挑战呢?当那些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我们就需要为他们做好准备。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就业能力很重要,这就要求教育和市场需求相联系,这一点很关键,正如我之前称作实践一基础的科学知识,就需要学术界、产业界、公共部门的全力合作。大学收入来源也需要多元化,而且更加强调学生和他们家庭需要分摊的费用,这和一些私立资助机构的出现密不可分。当然,职工待遇是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大学教职人员的薪水更加诱人,才能吸引到优秀的教职员工。

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数量的扩大,而更应该是质量的提升。一些大学的教职人员需要专业发展和培训,因为高等教育在不断变化,他们的角色也需要发生变化。当今,人们对大学教职人员有了更多期望,仅仅从事教学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期望了。在高等院校管理上,不同国家

的众多大学拥有日益扩大的自,现在有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大学在接受公共投资的同时,如何平衡其与自身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这自然涉及到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私立机构和公私合营机构希望与大学紧密合作。我确信,一些以这种新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投资模式的大学将会建立。

我还要强调的是,人们看待知识的方式很关键,我们如何理解知识对教育也有决定作用。在以往,人们认为大学对知识发展具有垄断地位。大学能够对社会产生训育作用,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探索和积累新的知识,研究人员有他们自己的日程安排:研究拥有无限制的自由和无条件的资助,研究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控制的。现在这种看法有所转变:人们开始认为社会能够反作用于大学,认为从社会角度看科学更为重要。在许多案例中,知识生产与实际应用及经济影响高度相关,这些研究是有目的的,可控制的,能够积极响应市场需求,而且科研资助和捐赠者、股东的需求紧密相联。

这种发展当然也与知识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兴起有关系,这意味着新知识必须与学生先前的经验进行有意义地联系,大学需要更好地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训练学生在新环境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多调查表明,在教育中培养诸如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分析和逻辑思考能力、领导力、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如期完成工作的能力等,也很重要。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在我们这一地区,对于高效率、低成本、适应性强的技术需求日益增加,当然这和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态发生的主要变化相联系。这也是我们需要教育在上述巨大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

当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的出现往往存在或潜在诸多风险,因为很多大学不一定都如一些知名私立大学那样拥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这是世界银行对于质量的重要性的陈述。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私立大学的质量都很高,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立大学质量也都很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确有必要进行机构重组。我们看到,私有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已开始起作用,很多投资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现象本身也会促进教育的国际化。这里尝试列出一些我认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未来的高等院校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在迅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应该教给毕业生什么样的技能?高等院校应该怎样界定“知识”?为了回答上述问题,高等院校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整个世界的就业市场正在经历巨大转型,未来的就业市场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变化:许多额外的工作会被创造出来,某些工作会被完全淘汰,一些职业会被替代,一些职业则会被重新定义。2009年亚太地区失业人数是1亿,世界劳动人口会从今年的45亿增加到2025年的52亿,仅在亚太地区就会新增3亿个岗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将会新增2000万个工作机会。所以,大学对未来有可能产生的就业机会的研究很重要。

与此相关,我们需要使用新的方法来开发国际课程,使课程可以同社会需求相联系,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界定学术的和专业的情况,并把它们转化成学习成果;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改善学术成果,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转化教育、学习和评估的模块和方法,使它们成为导向性输出;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证教育教学在授课、监测、评价等程序上的质量: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形成学生通用的且与学科相关的能力,这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重视理解力和技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