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34:40
序论:在您撰写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53-01
德育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对育人起决定性的作用。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学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两个课程后,我受益匪浅,对班主任这个岗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新形势下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如何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有了一定的想法与更多的策略指引。在实际工作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自己担当班主任以来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由班主任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是联系和协调其他科任教师的中间环节,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从这一意义和角度来讲,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骨干力量,有着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长久地留在学生记忆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做人的影响,超越了具体知识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老师的影响。班主任就仿佛是一个班级的“思想之母”,她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她的所作所为如同无声的准则带动着学生。
二、提高自身素养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班主任的文化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和丰富,不然就教不好学生,甚至会误人子弟。为此,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从中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德为师之本,树人先树德。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就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如果班主任出现了不文明、不检点的行为,那么就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学生,更难于教育感化他们。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善思慎行,言行一致,做学生的表率,用言行去感化、熏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其健康发展。
三、因材施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不二法门
因材施教,强化针对性,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如对违犯纪律或在学习上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学生,不是罚抄书,就是罚跑步,罚做俯卧撑,或者是当着别的学生的面大声训斥。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各自的性格,志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迥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了班主任在教育不同个性和知识水平的学生时侯,必须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四、班主任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到自身的价值,在愉悦和满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不了解学生,不注意发生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关爱学生,就是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 和“平等教育”,这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国外一著名教育学家对此的说法很形象,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漂亮”与“不漂亮”并不是指相貌,而是指那些优生和所谓“差生”。当然,这种“爱”与“严”相结合,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有了对学生的了解,有了对学生的关爱,班主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五、班主任要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但单凭班主任一人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与家长、科任老师多方联动,齐抓共管。为此,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与沟通,多与学生家长互通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也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言行,发现学生有什么不良倾向,与家长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同时,班主任也要与其他科任老师多沟通,听取各科老师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在其他老师面前是否表里如一,协同科任老师共抓德育工作,这样会有明显的成效。
论文关键词:德育工作 制度 班主任队伍 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家庭教育
德育工作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校的德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几年来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谈一下我对德育工作的几点浅薄认识。
1.完善的制度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完善的制度都是难以做好的。我校近年来制定并修改了一系列相对完善的德育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德育工作的实施,使我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新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1一个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期间甚至一生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班主任要运用更新的管理方法及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还有独有的人格魅力去管理班级,使之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德育促进智育的发展。班主任不是“超级保姆”,不能事事都管,所以要建立一支在学生中具有威信的班委,并制定出适用于本班级的班规,通过监督管理,使学生既有自主权,又促进了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我在检查中发现,班主任管理方法好的班级,在没有班主任的情况下,班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在自习课还是班会、大扫除等各种活动中,这些班委都能认真组织,效果也比较好。我校有很多优秀的班主任,他们的管理方法各有不同,所以应该多创造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从而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管理水平。
2.2育人先要正己。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更要求班主任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起一个表率作用。应该说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班主任做的都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在三操时要做到快、静、齐,而我们的部分班主任却姗姗来迟,在冬季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另外就是在一些活动中,往往一些班主任不能按时到岗,在几次活动中都出现了学生排队集合完毕,而班主任迟迟不到的现象。当然,我所说的这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家共同努力,创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3.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基础和保障。由于我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较差,因此我校德育工作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扎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以多种方法为主,例如军训、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站等。军人身上有着很多的优良品质,学生也普遍比较崇拜军人,通过军训,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军训训练,强化养成教育。
学必先知,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可以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常规养成教育月,根据我校学生普遍讲脏话、乱扔纸屑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等常规养成教育,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寄望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能一劳永逸,要因地制宜地随时进行教育,在不断的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要首先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质。其次利用校园板报、广播等宣传手段,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新颖、丰富的内容使它们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宣传窗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次是以各种形式的活动,寓德育于各活动之中。针对我校学生法制观念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加大法制教育力度,长期开设法制课,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参观,以及让学生自我尝试进行“模拟法庭”等活动,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通过参与,尽可能使每一个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体验。
5.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认识
德育是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部工作中起着统帅和保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性质决定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而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年龄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自己是怎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抓住特点,因势利导,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体会。
一、 更新德育观念,实施“开放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中,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小学德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除学校常规教学外,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在个性完善中促进共性,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是未来社会所需,进而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成为真正具有传统与现代道德的新人。在实施开放式德育时,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应有主动精神,不是被动地跟在时展的后面,而是以超越市场意识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去培养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承担学生素质发展的先导责任。同时,坚决克服“片追”观念,在思想上把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摆正,切实开展“双成”教育,不但使学生成才,更要使学生成人。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德育教师既应当成为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更应当成为以身示范、富有人格魅力教师。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增强德育意识,更新德育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三、建立德育管理网络
结合自己担当班主任以来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这是由班主任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是联系和协调其他科任教师的中间环节,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从这一意义和角度来讲,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骨干力量,有着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长久地留在学生记忆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做人的影响,超越了具体知识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老师的影响。班主任就仿佛是一个班级的“思想之母”,她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她的所作所为如同无声的准则带动着学生。
二、提高自身素养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常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班主任的文化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和丰富,不然就教不好学生,甚至会误人子弟。为此,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从中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德为师之本,树人先树德。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就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如果班主任出现了不文明、不检点的行为,那么就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学生,更难于教育感化他们。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善思慎行,言行一致,做学生的表率,用言行去感化、熏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其健康发展。
三、因材施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不二法门
因材施教,强化针对性,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要求搞一刀切,如对违犯纪律或在学习上达不到目标要求的学生,不是罚抄书,就是罚跑步,罚做俯卧撑,或者是当着别的学生的面大声训斥。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各自的性格,志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迥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了班主任在教育不同个性和知识水平的学生时侯,必须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四、班主任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到自身的价值,在愉悦和满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不了解学生,不注意发生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关爱学生,就是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和“平等教育”,这是德育工作的核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国外一著名教育学家对此的说法很形象,他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里的“漂亮”与“不漂亮”并不是指相貌,而是指那些优生和所谓“差生”。当然,这种“爱”与“严”相结合,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有了对学生的了解,有了对学生的关爱,班主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五、班主任要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法国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老师的眼睛在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学生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最生动的教材。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地承认。“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主题思想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如在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
小学生在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是由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了,或者通过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抓好养成教育
从《班级日常管理考评细则》、《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重点从养成教育、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教育。学校制定了《立新小学一日常规三字歌》。少先队大队每天对学生文明行为等方面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检查结果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考评之中;其次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最后利用开学典礼和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
四、抓纪律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师生生命安全、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工作,尽一切所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制定了《立新小学安全管理制度》。接着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书记、德育副校长、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以班主任为组员的安全管理领导工作小组。学校每学期都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少先队大队在学生中不定期对管制刀具进行突击检查,校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和值周教师还不定期对办公室、班级等进行检查,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感情,增进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六、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关键词:小学德育;综合素质;健全人格
随着社会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新问题:(1)学校的传统德育内容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传统德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价值观念产生矛盾,缺乏与时念的融合,显得较为陈旧。(2)学校的传统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说教形式适应不了接受众多信息资讯学生的需要,德育方式上的灌输模式已经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德育工作显得较为被动。(3)大众传媒和网络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给学生的情绪、人际交往、学习、娱乐方式等产生了消极影响,这需要教师加以重视。那么,在此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小学德育工作呢?
一、摆正德育工作位置,丰富德育工作内容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将德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还要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全面体现德育工作。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丰富完善德育内容,不仅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还要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抵制大众传媒及网络不良影响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学会关心等方面的教育,丰富德育内容。
二、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强化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在行动中得以践行。首先,教师可以布置品德践行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布置为社区做贡献的作业,如捡垃圾、公益宣传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为为他人服务的角色,如在班级中轮流当班干部、劳动委员、擦黑板等,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再次,教师可以创设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开展道德游戏,如道德叙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启发,进而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如节日革命传统教育活动、道德联欢会、故事会、辩论会、文艺会等,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德育工作 青少年
随着互联网的大量普及,网络已作为一种必需品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崭新的网络热潮同时也涌入校园,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 但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的影响力远大于任何一种传统教育手段。
一、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德育形成的正面影响
学校,作为青少年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首先,我们必须弄清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究竟有那些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网络的积极面影响要多一些。
(一)新型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助于青少年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敏感性。网络社交增加了青少年同伴之间、群体之间相识和了解的途径,使日常生活中部分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网 络上得到了满足。青少年通过博 客和日志空间等记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在网络空间产生共鸣,这有利于青少年提升青少年道德践行能力。
(二)宽松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青少年自律精神的塑造
宽松的网络环境不同于学校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具有比较严格的监督性。学生在活动中带有较大的自主性,在具体的网络生活中,需要比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自律精神的塑造。
(三)网络中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增强自我成就感
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少有机会获得成功,而不论在网络游戏还是在网络学习探索中,学生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即使是取得游戏的胜利,也能获得心理成就感。
二、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德育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诱发青少年的人格障碍,不利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正 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
(二)网络规范的不健全,一些错误的网络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形成,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不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长
笔者在任教班级中通过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三)误导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
许多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是由对网络行为的错误认识所致。当个体上网时,他(她)面对的是一台无生命的机器(电脑),通过敲击键盘或点击鼠标发出网上行为,缺 乏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因此,个体可能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纯粹的网络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行为,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
三、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尽管网络可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但若我们因噎废食,将学生与网络隔绝开来,则是完全不必要、不应该、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开 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使其负面影响尽可能减低到最低程度。下面介绍应对网络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青少年自身必须不断加强其自律性
青少年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青少年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自律性。从某 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自律性是比较差的,尤其是面对新事物的诱惑,他们往往无法抗拒,如果抵制不住网络中的种种诱惑,必然会被网络所俘虏,而成为网络的 “奴隶”。
(二)家庭必须做好青少年的督促工作
网络是神奇的,他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同时也能迅速地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来丰富人们的知识储备。而且现代家庭的家长们大多是有知识的一代 人,所以许多家庭都乐意为孩子购买电脑,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但许多家长并未真正想到,青少年上网真正为了获取更多知识的还是少数,大多是热衷 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
(三)学校德育方式内容要应时而变,主动抢占教育阵地
要增加网络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尽快填补空白。纵观中学的德育主阵地――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网络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多数都停留在讨论阶段,网络道德法律内容多由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形式完成,完全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
结论: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跟上时展的潮流,迅速融入到网络德育教育的新阵地,推动德育工 作的现代化。面对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应把握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卜卫.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2]庞丽娟.韦彦.学前教育立法――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