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6 17:06:0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历史新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历史新课程

第1篇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教师们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以往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概念界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会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新课程教学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教师关注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大力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进行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开展。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二、解答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困惑的对策

1.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二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史学专才。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能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第2篇

一、明确新课程的性质、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这就说明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一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的教学中,历史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更应在此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1、对学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对老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教材,更新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学生切实放在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和领悟历史,培养他们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本教参,整堂课的灌输讲解,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主要标志。历史新课程追求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应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所以,新课程设置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课程设计由方便老师教授变成方便学生学习,课程实施关注教师准确传递信息变成关注学生高效获取信息,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力倡导和推行参与式、探索性、发现,性自主学习就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大、最有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3、贴近生活

为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新课程增加了二战后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等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同时,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提高历史课程教育质量。

4、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与传统相比,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精彩:观看影视资料、计算机课件运用、网络查询、实地考察、自由阅读与讨论交流等。学生学习历史将变得更加轻松、有趣和高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如“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及“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和“知识链接”,还有“专题学习档案”,其中包括“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就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求知欲。人教版的新课程历史教材中有:每一单元都有导言、学习要点、学习建议,这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即将学习的新的专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一定程度上理解该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如:必修1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每节课都有导言,导言下有“探究的主要问题”、“重要概念”,而这些正是课标所要求的,另外每节课还有“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本课测评”、“学习延伸”以及“学习延伸”下有探究活动、阅读与思考,每一单元后都有单元学习小结,小结中有重要概念简释、归纳与总结、历史感悟,课本最后有推荐的历史读物与网站、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等,这些都体现了教与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5、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雄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热爱历史教育事业,热爱并帮助全体学生,乐于做出无私奉献。要能够淡泊名利,立足三尺讲台,“干一行,爱一行”。

6、培养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更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健全人格。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弘扬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成为一名真正的“人”。

四、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我校虽然是江苏省三星级重点中学,但是招收的学生多(每个年级一千人左右),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实施课程改革带来了困难。很多想象的东西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落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教学中有比较多的困惑。

1、初、高中不衔接,给教学带来难度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且扎实地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高中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事实上初中阶段因为中考我市是开卷考试,对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是比较低的,基本作为“副”科应付的。而高中新课程本身科目多,再加上历史学科的内容在初中的基础上增多,难度加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

2、我校学生基础层次不齐,给教学带来难度

我校是我市一所三流的学校,招收的学生属于本市第三个层次。相对来说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对于新课程的开展和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

现代课堂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而我校处在苏北,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苏北的经济基础。因为苏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校的教学硬件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全校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年级也仅有两个教室能配备多媒体教学。

4、学生的家庭条件也制约着新课程的开展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上,常常是欢声笑语、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然而新的理念、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扑面而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何去何从,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作为高一的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和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

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适应新课标。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就应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三、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四、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第4篇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情况

备课时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应该是全方位的,设计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历史教学的备课中,教师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如何?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与课本相对应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在对他们传播历史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向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开发和培养智能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等等。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才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播给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改变观念,学生为本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变化中充实和完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的双向活动,仅仅有老师参与是不够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案,是动态的、多样的、灵活的和粗线条的,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路就是我们教学的线索,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前进。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新课程突出“一标多本”,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教材”到“使用教材”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结合本地,本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把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候注意各个模块之前的渗透和整合,统筹兼顾。使整个教材在整体上具有完整性,又不失独特性的联系。教师要构建起整体教学的设计观念,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一个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四、认真撰写教案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死板沉闷,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充分带动学生参与教学,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教学目标得不到保障。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主要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教学变得更有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一、依据学情确定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意味着教学本质要与学生需求相符合。由于高中生的条件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设置时,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高一历史教学应当以储备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使学生的高中历史知识有一个基础铺垫,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提供有效保障。而且,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将所学历史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将难易知识进行区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讲授,让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高中历史知识。

高二学生对高中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个阶段教师应当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分开文理科,学习目标也会随着分文理科而更加明确。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因此在高二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知识进一步深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等多种能力。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的讲解,使学生的优秀人格得到塑造。

高三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考,这个时期的学生已进入学习冲刺的阶段。因此教师在面对高三学生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习题演练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并在不断测验中查漏补缺。

二、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确定有价值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新课程下的教育体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少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对许多课程仍是一头雾水。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抓住教学的主线,对重要内容进行讲解,并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保障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使学生有效掌握课堂知识。

其次,把握专题主线。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依据教材,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量较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主线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思路,对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紧跟教师思路。

2.“过程与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直接决定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喜欢课堂,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保障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在体例、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增加了原始材料。这种教材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参与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度得到保持,并促使学生将生硬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学内容设置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并掌握历史知识。

3.灵活使用教材,实现课程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依据教材提高学生能力。首先,整合教材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单元设置较为宏观,教师应当整合这些单元与模块,通过单元和模块的内在联系设置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历史意识。其次,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高中历史教材的设置并不适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路设置教学顺序,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思路。

4.高度重视教态调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神情体态就是教师的教态,教师的教态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从而决定教学目标的落实。高中历史在学生心中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体态方式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并掌握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

1.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发生冲突。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较多新的教学内容,使得高中历史教材的容量过大,但是教学课时是十分有限的,这就产生了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此,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省略了课堂教学中一些对学生思考有意的探究环节,学生的自主性思考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

2.走入了“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

主要表现是:对于课堂中的专题教学,很多历史教师一般只讲10~15分钟的内容,剩下的课堂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进行“参与式”小组活动,在过多的课堂时间里,学生都在收集资料、进行课堂辩论等。如此,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发挥,但是主动性思考能力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较好实施。

3.学生的学习认知跟不上教材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教材难度,很多学生都跟不上专题教学的学习进度。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来看,很多学生没有较为强硬的历史学习基础,对很多历史知识都不清楚。由此,在开展专题教学时,对于教学内容中一些没有交代因果联系的事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没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教学进度缓慢。而且,高中历史教学课时又少,教师很难向学生细讲每一个基础知识,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鉴于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大容量教材内容的冲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对于历史专题的教学,有必要按照“三讲三不讲”原则来进行。向学生讲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此为“三讲”。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或者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就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不讲,对于那些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能理解的历史知识也不要讲,此为“三不讲”。高中历史课程具有较为庞大的知识体系,教材容量又大,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对教材内容加以有效整合,删减不必要的内容,做到有详、有略、有重点,尽最大努力节省教学时间,优化课堂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能够在课堂上多讲,教师要走出“少讲多活动”的教学误区,做到教学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想学生多讲授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用互动的方式解决学生难懂的问题,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己理解的历史知识或者通过课前预习就可以解决的历史问题,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用课堂讨论来解决,浪费课堂时间。

3.科学分化教学任务。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把这些内容放一放,先讲其他部分的内容,等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提升、理解水平有所提高后再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历史研究,教师也有必要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判读史料、如何用多维的角度更为全面地对历史观念加以阐述等,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文史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三、结语

第7篇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